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战国策》张仪事迹与《史记》对比分析

5.《战国策》张仪事迹与《史记》对比分析

5.《战国策》张仪事迹与《史记》对比分析
5.《战国策》张仪事迹与《史记》对比分析

<《战国策》>和<《史记》-张仪列传>有关张仪篇章的对比分析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战国策》秦策,楚策,韩策,魏策,赵策,燕策,齐策中均有张仪游说该国君主的篇章.《史记》更是将张仪单列入七十二传之一做详述.本篇挑《战国策》中记载关于张仪的著名片段和《史记》张仪列传中相应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

此片段主要记载司马错与张仪分别向秦王陈说伐蜀和伐韩的理由.两书内容基本相同,但有几处较明显差异值得探讨:

1.《史记》记载“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战国策》则记载“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两书关于塞**之口地名的记载有不同.《战国策》中轘辕、缑氏均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方位的军事要地,《史记》中什谷的具体位置有待考证.

2.《史记》记载张仪说“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战国策》则记载张仪说“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用的“伦”字有“类,辈”的意思.而《战国策》用的“长”字这里做“首领”讲.两字的意思完全不同.但是值得推敲的是,后文《史记》和《战国策》中记载的司马错又都说: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在这里两书司马错都说蜀是“戎翟之长”.我们细细品位的话会发现《史记》的“伦”字似乎用的更妙一些.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戎翟之伦就是戎翟之辈或戎翟之类,意思是“同北方戎翟这些野蛮的民族同属一类”.这一个“伦”字将张仪对蜀国的轻视画龙点睛般地点了出来.而《战国策》张仪说“戎翟之长”则不足以显示出其对攻蜀的轻视,相反倒有抬高蜀之意.两书记载司马错说“戎翟之长”相同,也有其用意,就是表现司马错强调蜀的重要,为其攻蜀说提供依据.所以从上下两文对比可以看出《史记》的记载应该符合逻辑情理.

3.《战国策》记载“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史记》记载“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句子的重点是一个“与”字,与有结交,亲附的意思,与国即盟国。古文没有标点,若去掉标点则两句分别为“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将两句同理解为齐,韩,周是盟国. 但因为现代的标点会容易引起读者的歧义:到底是齐和韩是盟国呢?还是韩和周是盟国呢?亦或三国同为结交之国?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宏观历史背景.当然,如果排除历史角度,从单纯记述方面《战国

策》多出一个“周”字可删去.

二.楚怀王拘张仪

两个片段大致情节记述了楚怀王拘留张仪,将要杀了张仪,张仪的故交靳尚通过说服楚怀王宠妃郑袖,再由郑袖说服楚怀王放张仪,最后张仪得以被释放的事件.这里简单对比两书叙事方式和内容的异同:

1.《史记》记载张仪“之楚被囚”之前用大量文字描述张仪去楚国的背景即“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而《战国策》没有相应背景介绍,直接记载“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

2.《史记》郑袖说服楚怀王的情节较《战国策》充实.《史记》记载: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这里郑袖用说事理,讲礼,论利害,诉苦情分别向怀王说明释放张仪的原因,最后楚怀王听信郑袖言论赦免张仪。而《战国策》仅用“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这几个字轻描淡写了事。

3.《战国策》中靳尚对楚怀王说“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这句靳尚说楚怀王的话《史记》中并无记载.

从文章记叙的方式来看,《史记》着重强调事件起因,过程,结果的逻辑连贯性,并将郑袖的说服楚王的言论作为张仪成功脱险的最重要原因。《战国策》则以靳尚的说词为主,郑袖的作用只是一笔带过。总体来说,《战国策》的记载还是以描绘人物谋略策论为主,论述事件背景为辅。这一片段的记叙两书的写作算得上形似神离。

以上为本人简单的分析,希望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崇实大学

中文学科

硕士过程

王长江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史记研究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 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 ①《平准书》②《李斯列传》③《货殖列传》④《魏其武安侯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

史记读后感(共8篇)

史记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史记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小学生有关史记读后感:读《史记》有感 穿过瀚汗的书城沙漠,我身心疲惫,因为一望无边,因为满是黄沙之地。直到一片史记绿州,一切都不是幻觉,一种生命力焕然而生。 ——题记 在夜幕降临,我最爱的就是《史记》。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己。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么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后,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余力来拼搏。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凄凉回荡。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然后尽自己所能,普天下众生。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现在,我懂了。 请不要轻易说谁好谁坏,谁是谁非,请认真读每一位历史人物。就如《史记》所说。 这篇小学生有关史记读后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完《史记故事》这本书我非常的感动,不仅精彩有趣,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人物。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翻译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 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译文: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旁边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 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

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④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因此,司马迁与 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⑤ 二、体例内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

战国策备课教案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一、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二、曾参杀人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三、惊弓之鸟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读史记有感600字5篇

读史记有感600字5篇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成了世世代代流传 的《史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史记有感600字,仅供参考。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 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 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 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 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 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 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 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 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 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③李广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①汉文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③李广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①韩信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③彭越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②卢绾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②项羽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②李园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③《扁鹊仓公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③李斯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②李斯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①冯谖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②管仲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①鲁仲连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②《管晏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③《货殖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孔子哪位学生所言:④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④贾谊 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③信陵君 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①苏秦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③伍子胥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①韩信 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②孔子 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②《伯夷列传》 29.“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②《伯夷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①刘邦 31.被人斥为“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汉儒是:②叔孙通 32.被人斥为不“正学以言”,反“曲学阿世”的汉儒是:③公孙弘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③郭解

读史记有感1800字

读史记有感1800字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 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 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 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 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读后感。《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 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 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 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 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 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 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 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 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 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 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 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 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 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 知识,丰富了头脑。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 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 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 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退休了以后,心也静下来了,时间也多起来了,想看看书,又懒得看新书,就翻起了 看过的书。真有不少心得。当然真正的心得其实不是丛书中得来的,而是从人生的经历中 得来的,书不过是一面镜子,对照书人可以看清楚自己而已。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一、填空题 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2.《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 _________史书。 3.《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 6.《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7.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 )。 a.《诗经》诗歌 b.《史记》纪传体 c.《战国策》国别 d.《论语》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8.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9.“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a.刚勇仁义 b.深谋远虑 c.诙谐幽默 d.清正廉洁 10.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 a.深谋远虑 b.目光不敏锐 c.礼贤下士 d.心胸广宽 11.“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

书?( ) a.《战国策》 b.《孟子》 c.《冯谖客孟尝君》 d.《史记》 三、解词题 12.属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2) 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13.客 (1)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 14.食 (1)食以草具字串3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15.之 (1)驱而之薛 (2)衣冠而见之 (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 【摘要】: 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④ 3.② 4.② 5.④ 6.① 7.② 8.③ 9.④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③ 15.② 16.① 17.① 18.④ 19.② 20.③ 21.④ 22.③ 23.② 24.④ 25.② 26.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②③ 3.①③ 4.①②④ 5.①④ 6.①② 7.②④ 8.②③ 9.①④

10.②③ 11.①②④ 12.①③ 13.①③ 14.①② 三、填空题 1.必待非常之人 2.俶傥非常之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彼可取而代也 5.《太史公自序》 6.思来者 7.成一家之言 8.《春秋》 9.《伯夷列传》 10.五种 11.见盛观衰 12.九个 13.女为悦己者容 14.《魏公子列传》 15.时不利兮骓不逝 16.虞兮虞兮奈若何 17.《魏公子列传》 1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屈原贾生列传》 20.死国 2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伍子胥 23.伍子胥 24.越王勾践 25.越王勾践 26.膑脚 27.程婴 28.刘邦 29.《伯夷列传》 30.《报任安书》 31.《廉颇蔺相如列传》 32.狂惑 33.伍子胥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我看史记

我的史记观 鲁迅言:“武帝时文人,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史书,位于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叙事为辅,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因此是“无韵之离骚”。它记载了皇帝初期至武帝时期两三千多年的历史,不管从深度和广度,它的记载都是空前的,它也填补了我国史学家和人们了解史前历史(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古代)的空白。 就这样一部史书,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1.体系庞大,内容广泛 《史记》的体系构成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其中本纪是帝王的传记,本纪一般按年月记述帝王的所作所为,在“家天下”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封建社会,帝王之事,除私生活之外,都是国家大事,因此被都列于一部史书之前,对全书起总纲的作用,纪就是记,“本其事而记之”,所以称本纪;列传是司马迁的首创,“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一般用以记述皇帝以外的歌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也有记述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书也是司马迁的首创,记述关于礼乐、律历、天文

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史记》有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八篇;表始于《史记》,是仅于纪的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如《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它们是以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世家也始于《史记》,主要记述世袭封国诸侯和贵族的事迹,意为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如《孔子世家》。 《史记》的内容记载不仅涉及帝王开国承家,而且涉及诸侯将相杀罚纷争、驰骋疆场、建功立爵;不仅涉及君臣共商国是,而且涉及市井小民的生活;不仅有国家政治军事大事,也有各国商贾活动的描写;书中,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优伶、医者、卜者各类人物都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剪影,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巨幅生活画卷。作者在撰写时,采取“实录”的态度,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使得《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后来的一切官修史书。 2.富于感情,充满爱憎之情 作为史官所著史书应该是公正严明的,而司马迁给《史记》增添了感情,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司马迁个人的历史观。比如《陈涉世家》,“世家”是为编写诸侯王公之所设,而陈涉吴广乃草莽出生,一介草民,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迁徙之徒,未有显赫的出身和家世,未奉公家爵,安可设入“世家”?司马迁本人的回答是此二人所建之功勋已及诸侯王公。从司马迁为他们立世家可以看出,他对二人反抗秦暴政的肯定和二人的赞许。同时司马迁在写项羽、理光时,充满了明显的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熊江平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作品介绍】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冯谖在孟尝君家作食客时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薛公田婴(谥号叫靖郭君)的儿子。孟尝君是他的谥号。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婴死,田文继承他的封邑薛,招集各国士人,食客3,OOO余人。齐湣王时,孟尝君先后两次为齐相,主持国政。 客,指作食客,名词用作动词。 【注评】

齐人有冯谖(xuān)者,齐: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战国时为七雄之一。贫乏不能自存。贫乏:贫穷。自存:自己养活自己。使人属(zhǔ)孟尝君,属:嘱托,请托。愿寄食门下。寄食门下:意思是到孟尝君家做个食客,以解决生活问题。〇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孟尝君曰:“客何好?”客:指冯谖。何好: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下句的“何能”与此同。曰:“客无好也。”“曰”前省主语“人”。也:表肯定语气。下句的“也”同此。曰:“客何能?”主语“孟尝君”承前省略。何能:能做什么。曰:“客无能也。”〇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受之:接受冯谖作食客。之,他,代冯谖。诺:答应的声音,可译为“好”、“好吧”。而: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〇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见其鄙薄轻蔑之情。 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草具:粗劣的食物。草,粗劣。具,饮食。〇贱之,承上句“笑”字。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án):用指头敲击。其:他的,代冯谖。剑:联系下文看,都指剑把。这句省主语“冯谖”。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歌:唱。铗:剑把,这里指剑。归来乎:回去吧。这里的“来”是语气词,不表“来到”的意思。食(sh í):吃。〇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左右以告。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介词“以”的宾语“之”和谓语“告”的宾语“孟尝君”都省略了。孟尝君曰:“食(sì)”乞比门下之客。”食:给……吃。这一句,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意思是照门下吃鱼的客人那样看待。之:前一个是代词,他,代冯谖;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〇待以客礼。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〇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左右皆笑之,〇二笑,反映左右对冯谖态度的变化。皆,表示无一例外。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为(wai)之驾:给他准备车马。车马齐备叫做驾。车客:有车坐的食客。〇待以上客之礼。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访问,拜访。其:他的,都代冯谖。曰:“孟尝君客我。”客我:把我当作上客看待。客,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史记》与人生必读篇目:《留侯世家》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 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後解,语在项羽事中。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