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日期:2012-11-3

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生命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要科学技术革命以及这些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回望人类科学发展史,20世纪是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其中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最迅速的学科。基于生命学科与人类生存、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必然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科学。如果说,20世纪主导科学是物理学,那么21世纪主导的将是生命科学。

关键词:生命科学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影响

一、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的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标志开始。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思维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来对生物的进化过程进行解释。他们认为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条件,生物在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客观进化。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界的范畴,它动摇了当时社会体系和宗教信仰的基础,否定了上帝创造人,引发了维多利亚英国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问题。尽管目前发现了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还难以解释的现象,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因此而受到许多新的挑战。但是,作者认为进化理论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普遍现象。另外,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深入,许多用达尔文进化论尚未解释的进化现象将会得到分子水平的解释。

三、DNA双螺旋模型开创了分子水平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并于4月2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文章“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在揭示生命遗传奥秘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为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在分子水平上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是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随后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和突破。理论上的突破也使这些学科和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例如生物制药、动植物组织培养、转基因生物、动植物克隆、基因芯片、新品种培育等等,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DNA双螺旋模型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沃森和克里克因此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

四、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在20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有许多重大突破,提出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生命科学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命科学已经从基本上是静态的、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学科演化发展成动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的学科。为表达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其称为生命科学。当今的生命科学正从分析走向综合,其特征是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如果说,20世纪生命学是分析的世纪,21世纪生命科学将从分析走向综合,将是统一生命学的世纪,并将形成崭新的生命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首先设计了“生命体的结构层次”主题就是从整体观的角度安排的。目前,生命科学正向微观、宏观和应用三个方向纵深发展。

1 、宏观方面:20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进行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20世纪后期,生命科学的宏观研究不仅是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且扩展到对整个生命圈的研究。为什么当今特别重视生命圈的研究?以前人们对生命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对其中的森林乱砍滥伐,对草原随意开垦,对各种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的废物以及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致使这个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生命圈面临崩溃的危险。由此使人们感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生存的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人在地球上生活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各种生命,因此,人要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影响自然过程的能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简单地“征服自然”、“向大自然界索取”给人类带来的许多困扰。目前面临的人口、环境、能源、污染、水土流失……这一系列困扰人类的问题,在一个局部范围内都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就像到处引起灾害的厄尔尼诺现象一样,只有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21世纪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更深入地研究人与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200多万种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更深刻地了解时空、物质、信息的运转机制。为了挽救危机,早在1971年联合国就制订了“人与生命圈”(MAB)的研究计划,谋求协调人与生命圈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命资源,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化害为利,逐步创造出一个适于人类和各种生命生存的美好环境。根据这种思想,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地球村”、“地球飞船”等提法,说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这种意识不仅在自然科学,而且在社会科学、文化、道德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关于生命圈的模拟研究,无论是美国建造的“生命圈2号”,还是日本搞的“第二个生命圈计划”,建造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地球”,经过多年的实验是失败的。由此说明,在目前现有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类似地球可供人类长期生存的生态环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1世纪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是地球变化和生命多样性。地球变化的研究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野生命种减少等问题。生命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命多样性是实现人与生命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生命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资源的标志,因此,保护野生生命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保护生命的多样性,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了生命圈保护区的概念,它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点在于明确保护区不是一个堡垒式或要塞式的庄园,而是一个开放的资源管理的战略基地。这样摆脱了保护区概念中消极保护的一面,赋予保护区以多功能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它的建立即把生命多样性及生命资源的保护同它们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实现自然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当前生态学在实际研究中最多的是所谓“生态农业”和建立“生态村”。过去人们把第一次绿色革命发展起来的农业叫“石油农业”,因为它赖以生存发展的一切(如机械耕作、电力、农药、化肥等),实际上大多来自石油等能源和石油化工产品,因而给社会和环境带来许多新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转向生态农业,也就是说,强调生命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充分认识生态系统自身的多样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生命过程,充分发挥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重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的转化和利用,因而生态农业是最经济和最高效的农业。

2 、微观方面:过去的生命学,对生命的认识仅仅是从个体水平上对生命进行形态的描述和分析,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开始以实验为基础逐渐深入到生命本质的研究。今天,人类已经能够深入到细胞内部,对它的极其细微的结构和化学物质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1953年,对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现代生命学的全新时代,奠定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基础。

分子生命学的诞生,有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命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生命科学各个学科领域,改变了整个生命学的面貌;同时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生命学的全新面貌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科学,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等等,其中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命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由于这两门学科采用了分子生命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由此,分子生命学(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生命学和神经生命学(或脑科学)已发展成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三大热点。

(1)、分子生命学的发展分子生命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生命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组织和相互作用。在核酸的研究上,由于发现DNA结构的多态性,说明DNA分子实质上是一种可塑的分子。它的局部构象的变化或导致双螺旋的松开,或是成为DNA与蛋白结合时,对DNA的识别或结合的标志等,实际上不存在一种可以代表DNA“结构”的单一结构,生命现象是丰富的,驾驭细胞活动的DNA必然具有多样性的形态。DNA的功能不仅具有自我复制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还具有酶的活性,起某种催化作用。目前科学家的目光已由DNA的研究转向了RNA的研究。由于RNA结构的复杂性,其种类的多样性,决定RNA具有多种生命学功能。RNA不仅在蛋白质合成上起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催化作用(核酶)、调控基因表达、抑制转译(反义RNA)、DNA和RNA剪接(snRNA)等重要功能。因此,关于RNA功能研究已成为分子生命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蛋白质的研究一直被科学家们所重视。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依靠蛋白质(酶)来进行。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除要阐明由氨基酸形成的并有一定顺序的肽链结构以外,特别重视肽链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因为它才具有某种生命活性,成为功能蛋白质。由此,新生肽链的折叠问题也是分子生命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些科学家把从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到蛋白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称为第二部遗传密码。目前已发现细胞内新生肽的折叠和成熟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分子伴侣蛋白(SHP蛋白)帮助下和“折叠酶”催化下进行折叠的。此外,对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还表明,蛋白质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运动之中,蛋白质的功能不仅与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而且必须依赖于结构的运动性。蛋白质分子(酶)“结构域”的发现,说明活性部位能发生构型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柔性和可运动性。这是蛋白质分子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关于蛋白质合成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已转移到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栋、运输到特定地点(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以及蛋白质的修饰加工。特别有趣的是从这一极的认识进而到其另一极即蛋白质的降解。溶蛋白小体的发现说明,生命体本身具有调节自身细胞蛋白归宿的能力。在糖类的研究上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糖类是生命体内除蛋白质、核酸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命分子,尤其是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目前研究表明,在多细胞生命的细胞表面覆盖一层糖链,通常称为糖被。它是由糖蛋白、糖脂和蛋白聚糖(统筹为糖复合物)构成的。在细胞表面形成分支的糖链宛如天线,它们在细胞间不仅起粘附作用,而且传递信息,可以作为激素等信息分子的接受体。过去分子生命学是在核酸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现在来看,只用核酸和蛋白质来阐明多细胞的生命现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大约有40~50亿个细胞,这些细胞组成了许多细胞集团。每个集团的细胞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粘附,细胞与基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集团之间也有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调节和控制着高等生命沿着固有的空间轴和时间轴井然有序的发展。如此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极其巨大的“生命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是由糖链分子来承担的。由于糖类对生命活动异常重要,因而诞生了糖生命学,同时发展出了“糖工程学”。综合以上分子生命学的研究进展,进入21世纪,生命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前沿研究已从单个大分子结构的研究转向大分子体

系的研究;从晶体结构的研究转向溶液中天然构象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当前有关大分子之间体系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①、蛋白质体系(包括酶);②、蛋白质—核酸体系;③、蛋白质—脂质(包括糖类)体系。其中,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识别和相互作用,是当前分子生命学引人瞩目的“生长点”。当今生命学已进入分子生命学时代,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命大分子的知识已在新闻媒体广泛传播,几乎家喻户晓。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应缩减有关形态学的知识,加强分子生命学的内容,原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敢涉及DNA等知识,现在看来应有所体现。在制订高中生命课程标准时应更加全面地反映分子生命学研究进展的有关内容。

(2)、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专门研究基因的科学,其发展主线是认识基因。从认识基因的存在、阐明基因的本质和研究基因的作用到分离基因、操作基因和改变基因,一直是20世纪生命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而且一至位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其在生命学中领先发展的势头经久不衰,可以预言这种势头在21世纪将有增无减。由于基因与人类的健康、作物的增产以家禽的改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基因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有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绝大多数生命分支科学的发展前沿,估计今后10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重要基因克隆的消息。重要基因和功能的阐明,使遗传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在医学方面已发现人类眼睛形成的基因(pax6基因)、老年痴呆症基因、精神分裂症基因、与发胖有关的基因(ob和db基因)等等。研究基因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比较基因学对阐明生命的进化及其系谱关系可以提供有利的证据。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发现,基因对生命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有必要扩展到基因组进行研究。因此,从90年代开始,研究基因组已成为国际生命学界最热门而研究对象。“基因组学”在不到10年时间里,已从一门以测定基因组全序列为目标的方法学成为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完整学科。开展这方面研究是人所共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GHP)。这项被称为与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登月球的“阿波罗计划”相比拟的宏伟工程,自1990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全球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2000年6月26日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基本绘制完成,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新纪元的开始。当然,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并不等于工作的结束,还要认清上面有多少基因,以及这些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于是科学界思索人类基因组序列和结构弄清以后下一步工作,因而诞生了“后基因组计划”。人们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完成一个以测序为主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基因的功能,必须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这也许是整个21世纪的任务。展望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彻底完成将为生命科学重大规律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带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导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至少有18种生命的完整基因组被破译,约有40个完整基因组正在破译之中。这标志着遗传学已进入一个以序列信息为基础的新时期,改变了过去经典遗传的研究方法,从表型到基因型,建立了反向遗传学,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研究方法,开拓了一个以序列为基础的生命学的新世纪。在研究基因作用过程中必然引伸到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基因的表达是如何调控的?这也是当今分子生命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另一个是蛋白质的作用问题。目前发现,虽然对功能基因组研究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生命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有其自身特有的活动规律,仅仅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蛋白质的修饰加工、转运定位、结构变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活动,均无法在基因组水平上获得答案。由此,1994年提出蛋白质组的概念:即基因组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于是诞生了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结构生命学也发展成为一门前沿科学。根据以上研究进展,“基因”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词述语,在课程内容标准和教材上不仅应提出基因,而且要强调基因组的整体作用,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伟大意义。另外,在强调基因的作用的同时,注意不要出现“基因决定一切论”的错误观点。

(3)、细胞生命学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命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目前细胞生命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在:①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中,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表达是细胞研究的中心问题;(②基因产物如何构建成细胞结构,以及如何调节和行使细胞功能的。综观近年来细胞生命学的研究进展有以下几方面:从细胞结构上看,整个细胞犹如一种复杂的膜系统串连在一起,细胞表面的质膜和细胞中的内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以及细胞核的核膜等),它们都有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密切联系。生命膜系统使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联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细胞膜的作用不仅保持细胞和细胞器的完整性、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许多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都与膜系统有关。例如,能量的转化和流动是在生命膜上进行的;细胞与周围环境、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也是通过膜实现的;此外,细胞内外、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也离不开膜的作用。因此,对细胞膜系统的研究是细胞生命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此外,近年来还发现细胞内有微管、微丝系统(骨架系统)。过去对细胞基质的结构几乎一无所知,以前认为细胞器似乎是悬浮在溶液状的基质中,现已发现在基质中还有微管、微丝及中等纤维存在。由此,人们才认识到基质中含有一定程序的立体结构,这些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骨架”,总称为“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对细胞器的空间分布、功能活动和细胞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细胞骨架的发现是超微结构研究方面的一大进步。此外,还发现细胞核内有核骨架,它与DNA复制、基因表达调控、RNA剪接、修饰和运输等都有重要作用。关于细胞功能的研究,虽然细胞中各种结构都有各自相对专一的功能,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彼此协调一致,完成一个细胞的整体功能。综合地讲,在一个细胞里的生命活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①、物质的转化,即旧物质的分解,新物质的合成;②、能量的转换和流动,包括能量的转换,从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能量的流动,即从分解的物质释放,又流动到需要能量的部位进行利用。③、信息的传递,其中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即从DNA→RNA→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也可以从DNA→DNA (基因的复制);生长发育信息的传递,即从细胞外(第一信号)→细胞膜(受体)→细胞质(第二信号)→某一生化反应或→细胞核(相应的基因被调节)。这个信号系统包括细胞内外的通讯联系、细胞间通讯、细胞的化学信号分子产生的信号转导以及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信号的传递。另外,神经传导也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从接受信息(感官)→传递信息(神经)→贮存信息(脑)→利用信息(产生反应)。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物质的转化、能量的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关于细胞内调控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有:①、细胞周期的调控;现已发现在G1早期的DNA合成受一些肽类生长因子调节;G2晚期受控于成熟促进因子(MPF)所控制,它们都受相应基因调控。②、细胞生长发育的控制。生命活动最基础的问题是发育生命学。它已成为现代生命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受精卵如何由单个细胞通过形态发育最终成为多器官的生命体?发育过程一极是细胞数量增加,功能分化,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另一极则是细胞不断地出现凋亡,形态结构不断调整,而二者均为精细调控的过程,涉及到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基因表达的时、空调节等生命科学的最基础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由于细胞凋亡和癌变问题与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由于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关细胞生命学的知识是异常重要的。由此,在新课程内容标准及教材中,有必要加强细胞生命学的内容。例如,在细胞结构上为了说明能量的转换与流动,不仅讲解叶绿体的基本知识,而且增加了有关线粒体的内容;在细胞分裂中增加了染色体变化的内容;在细胞功能方面,说明细胞是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在制订高中生命课程标准时将会更多的反映细胞生命学的研究成果。

(4)、脑科学的研究脑科学(思维科学或神经生命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又一前沿领域。目前科学家们把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学从生命科学里单独出来,因

为它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研究,是最深的奥秘的探索。探索和揭示脑的奥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以及对人类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已成为当代自然科学面临最大挑战之一。近30年来,脑科学出现了爆炸性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发展更为迅速,被誉为“脑的10年”。如果说,生命科学以分子为基础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并将为农业、医疗医药和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革命;那么,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进展与突破,将为人类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将在高中生命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适当介绍;在初中生命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涉及不多。不过,在标准中设置了“动物的运动与行动”主题。为今后学习脑科学奠定基础。此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生命信息学的诞生,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和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对生命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正在蓬勃发展,在生命信息学发展带动下,必将能够揭示各种生命现象的奥秘,并带动各个学科的巨大发展。

3、应用方面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为理论研究提出重大的研究课题。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

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70年代,随着分子生命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命工程(也叫生命技术)新领域。例如,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工程的诞生和发展,已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目前,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比以往大大缩短,某些细胞因子从基因的发现到生命工程产品的开发,只需1~2年的时间,因此,有些科学家预言:人类将走向生命经济的时代。

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领域,将在保护人类健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医疗保健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进展,将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做出重大贡献。有人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是21世纪医学革命的里程碑。首先,在疾病的诊断上,过去是从病人的症状推断可能发生的疾病,21世纪可望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实现基因水平的诊断,再辅助以先进的医疗器械,便可以准确无误地诊断病因,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在治疗方面,现在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未来的疾病治疗是以基因治疗为主,即把人的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它代替异常致病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可提供正常基因越来越多,因而像遗传病、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病等都将成为可治之病。关于人的衰老原因也会从根本上得到阐明,以后将有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使大部分人活到100岁以上,实现延年益寿的梦想。今后医疗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更加注意预防医学和日常保健,这将会使重大疾病的突发率大大减少。所以当前应特别重视防止世界性的流性病(如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病、革登热病等)的入侵,确保人类生命的安全。随着随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病理及免疫机制、神经活动机制等深入了解,人们越来越感到人的整体性的重要,对健康的概念已扩大到身、心两方面,目前认为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医学模式:生命—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生命—医学模式。这种整体医学的观点,不仅对医学,而且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根

据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内容标准将“健康的生活”单列一个主题,这是一个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

(2)、农业方面未来的生命技术将彻底改变农业面貌。转基因技术将引起一场农业革命。转基因技术能使动植物具有它原来没有的全新的特性,达到改良食品特性、扩充食品内容,使粮食更由利于人体健康,并可以预测丰收,提高水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等。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转基因产品已进入商业耕作阶段。据预测,在21世纪初,转基因产品将占领很大市场。另外,农业基因组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上已有所突破。它的基因组可以提供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同源基因,这一成果将为解决人类21世纪面临的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当然,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需慎重,要看是否对人类身体有影响,对自然界是否有害作用。但一般认为,新世纪的粮食增产将有50%是靠基因工程创造的。基因工程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3)环保方面环境生命技术将是21世纪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生命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环境治理的需要,设计、构建比天然微生命净化环境的能力强和效率高得多的工程微生命(“超级工程菌”),它可以处理“三废”,还能从废弃物中“变废为宝”,提取有用物质。此外,在保护生命多样性方面,克隆技术、生殖工程等可以挽救珍稀濒危动植物,而这些均是化学、物理等环境治理手段无法比拟的。

(4)、工业方面生命工程的发展不仅影响食品、药物工业的生产,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新兴产业,除发酵工程、酶工程外,还可将细菌、哺乳动物或植物作为生产药物的“工厂”,如“土豆工厂”、“奶牛工厂”、“细胞工厂”等应运而生,开辟新的产业。仿生学的发展,模拟“蛙眼”、“电子耳”、“电子鼻”模拟器官、人造瓣膜、人工喉、人造关节等已在医学上广泛应用。生命传感器是另一个热门课题。神经网络的仿生学和生命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有人预计21世纪人工智能机械人将代替人类做许多事情,直接把生命系统过程连接到技术系统中去研究,是今后仿生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科学家们还利用生命分子计算机已研制开发出某些“生命芯片”,利用这种生命芯片制成的计算机是当今各代计算机远不能相比的,生命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5)、生命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伦理等问题。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5]。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1998年11月,威斯康星大学的汤姆生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吉尔哈特教授分别在《科学》和《美国科学院论文集》上报道,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了具有无限增殖和全能分化潜力的人胚胎干细胞。目前,在其诱导分化方面,科学家己成功地诱导hES细胞分化为造血前体细胞及其终末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胰岛β样细胞、肝细胞等,并进行了相关的动物体内试验,这为许多人类难治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的细胞替代治疗带来了希望。克隆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但是克隆技术就如同原子能技术一样,是一把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的“双刃剑”。支持者认为“克隆人”技术可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然而,反对克隆人依然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主流意见,克隆技术的不完善、遗传和

发育上的缺陷、对家庭结构和社会伦理体系的冲击等因素成为反对克隆人的主要理由。与技术上的不成熟相比,人们更担心的是克隆人给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带来的巨大冲击。克隆人的社会地位不确定、违背自古以来人类遵循的有性繁殖方式、婴儿像产品一样在实验室里被制造和处理、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被人为操纵,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结构和社会伦理的混乱都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科学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推广运用,常常引起一些新的道德和伦理等问题。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出现和技术的诞生均是一个双刃剑。生命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必须考虑到对社会的、人类的、和生态的影响,制定出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并用科学的态度来发展生命技术,使它真正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综观以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生命技术将成为一种常规的支撑性技术,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面貌,并进而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今后,生命学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将涌入每一个人的家庭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Johnson LG.Biology Dubuque [M].Iowa:Wm.C.Brewn Company Publisher.1983.1~16.

[2] 艾特金斯MD.昆虫进展[M].路进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11.

[3] 迈克尔J贝希.达尔文的黑匣子—生化理论对进化理论的挑战[M].邢锡范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5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25~527.

[5] Isshiki T,et al.2001.Drosophila neuroblasts sequentially exp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s which specify the temporal identity of their neuronal progeny.Cell.106:511~521.

[6] Jean G Toma,et al.2001.Isolation of multipotent adult stem cells from the dermis of mammalian skin.Nature Cell Biology.3:778~784.

[7] 许德坤.克隆人的前景与伦理学思考.[J].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完整版)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 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 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 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基因工程可以改善粮食和畜牧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化学化的恶果,必须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等。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对生物技术给予厚望。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研制更有效的药物、在基因组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理解疾病。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五、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社会有特定的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技术的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时会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使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若供卵者与怀孕的不是一个人,则生母也成了问题。例如克隆技术可以实现人的无性繁殖,那么,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会批量化吗?例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人类本身,一些人成就了改造活动的客体,而另一些人是主体,一些认识按照另一些人的

生命科学发展史 进化论作业

主要的生物进化学说有哪些,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你 更接受和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数百年来,人类都在思考着自己是怎么来的,科学家们 以及众多哲学家、思想家们更是为此做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也由此产生众多生物进化学说。虽然现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 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可,我们还是要回 顾一下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 经过课程的学习和查阅资料,在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过展过程中,主要出现大概一下13种生物进化学说。在查理·达尔文之前,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和恩培多克勒,马耶,莫泊丢, 乔治·布丰,居维叶,拉马克,圣提雷尔,伊拉兹吗斯·达尔文, 韦尔,普里查德,劳伦斯,马修,钱伯斯等多位思想家、科学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论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还是否正确,他们都毋庸置疑的推动着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因为新学说的产生都是由于旧学说的局限性甚至错误,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了解这些学说的内容和特点。 1.神创论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创造。地球上的生命从被创造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 在十八世纪以前,《圣经》及其宣扬的神创论在西方学术

界、知识界以及整个西方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布丰的物种可变乔治·布丰1749年正式出版博物学巨著《自然史》的第一卷。 在《自然史》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点,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特别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当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气候与食物性质的变化,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改变。 可是由于这个进化论点和教义明显不一致,布丰经不起宗教势力的压迫而公开发表了放弃进化观点的声明。可见至十八世纪,神创论的统治地位依然很难动摇。但不可否认,布丰的物种可变观点已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启发了后来众多科学家在自然选择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3.居维叶的灾变论 他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4.拉马克进化学说 他的代表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1801)和《动物学哲学》(1809),在这两本巨著中拉马克提出了有机界发生和系统的进化学说。 1)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四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 专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共10题) 1.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石锄、石铲、石镰等石制器具()。 选择一项:对错 2.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选择一项:对错 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选择一项:对错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力,二者相互决定()。选择一项:对错 5.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说明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 选择一项:对错 6.阶级斗争的核心是争夺物质利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择一项:对错 7.唯心史观不仅认为认为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更加肯定了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选择一项:对错 8.人民群众是指所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对象()。 选择一项:对错 9.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选择一项:对错 10.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所以,全部人的活动加个总和就是社会历史()。 选择一项:对错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 1.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仅够生存的资料有了剩余,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从而,()诞生了,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选择一项: A. 封建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 奴隶社会 D. 原始社会 2.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公元1600年~公元1839年 公元1609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公元1628年 ●英国医生、解剖学家W.哈维所著的《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出版,建立血液循环 理论,奠定了近代医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公元1660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M.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 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1665年 ●英国物理学家R.Hooke(R.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蜂窝状小室,称之为 “Cell”,并发表著作《显微摄影》描述之。 公元1668年 ●意大利医生F.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公元1675年 ●荷兰人A.van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公元1675年 ● A.van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 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同时也发现了人的精子。 公元1682年 ●英国植物学家N.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公元1686年 ●英国博物学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其中讨论了 种的定义。 公元1727年 ●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

1572);《医宗金鉴》(1742)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据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中记载,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公元1735年 ●瑞典植物学家Linne C.V.(C.von林奈)所著的巨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首创物 种二名法,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承认与推广。 公元1761年 ●科尔鲁特以早熟的普通烟草和晚熟的心叶烟草杂交获得了品质优良的早熟杂种一代。公元1770年~公元1774年 ●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是发现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因此,总结这一深刻教训,可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人类关于氧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书记载,公元8世纪,中国就曾经对大气进行过研究,并把大气分为阴阳两部分。到17世纪,罗伯特·波义耳(R. Boyle,1627-1691)在进行抽气机与燃烧实验时,发现了一些奇妙有趣的现象。在真空中,火药环只在受热的地方才燃烧,但一通入空气,立刻全部燃烧。这些燃烧现象,使波义耳得出结论:“空气中有一些活性物质不是被磷的烟雾消耗掉,就是被它驯化”。 这给人们以启发,那就是空气中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此后,R. 虎克(R. Hooke,1635-1703)也做了类似的燃烧实验,并得出结论,认为空气中存在一种可以溶解可燃物体自身的东西。 罗伯特·波义耳和虎克的实验,对发现氧气都是极为有益的。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去寻找空气中那种具有活性的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地被发现。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通往客观真理的征途上,遇到任何一点障碍,都可能使科学家犹豫不前,而大大推迟科学发现的时间。 在氧气发现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它使一些科学家步入歧途,茫然而不能自拔。“燃素说”是英国人乔治.恩斯特.史塔尔继承了约翰.约阿希姆.帕克的《地下的自然哲学》中的学说,并综合了各家观点,于1703年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为完整理论的。史塔尔认为,空气中有一种可燃的油状土,即为燃素。史塔尔所说的燃素是“火质和火素而非火本身”,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在燃烧时,快速逸出。 燃素是金属性质、气味和颜色的根源。它是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按照“燃素说”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新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10.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10章第4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奉城高级中学陆沛恒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后,进一步了解人类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以《解放日报》对北大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寿朋教授的专访中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经历为主线,学生在了解体会专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感人行为和独特的爱国情怀中,不但了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且在情感上激发了爱国的情怀,在行动上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2举例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3知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归纳,提高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了解科学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感人行为和爱国情怀,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和文明不奢侈的生活消费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3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难点: ○1感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感触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组织学生分工搜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及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练习: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使人类丧失一系列的生物资源,而且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国际上为保护各种生物物种和资源,形成了一个国际条约体系是() A、生物多样性条约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公约 D、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计划性合理砍伐与种植 C、人工种植,营造单纯林种 D、依据经济发展需要砍伐 3、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传统生物技术是指旧有的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当前所称的生物技术基本上都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或来自生物体的物质制造或改进一种商品的技术,其还包括改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与动物和利用微生物改良环境的技术。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我国早在1986年初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中就将生物技术列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首位。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解放人的双手;第二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扩展人的大脑;第三次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改造生命本身。现代生物技术之所以会被世界各国如此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的关键性技术;还因为它与理、工、医、农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酶)工程,此外还有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技术、克隆动物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利用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合物、生物冶金、生物信息等技术。直接相关联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医药学等。对人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最大的生物技术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这些仪器全部都是由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这就是现代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和渗透。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没有这些结合和渗透,生物技术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到分子水平,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疾病治疗--用于控制人类疾病的医药产品,包括抗生素、生物药品、基因治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临床检测与诊断,食品、环境与农业检测。农业、林业与园艺--新的农作物或动物的基因改造、保存,肥料,杀虫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食品--扩大食品、饮料及营养素的来源:如单细胞蛋白等。环境--废物处理、生物净化及新能源。化学品--酶、DNA/RNA及特殊化学品、金属。设备--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金属、生物反应器、计算机芯片及生物技术使用的设备等。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1)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新的优良品性,称之为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至1994年全世界批准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达1467例,涉及的作物种类包括马铃薯、油菜、烟草、玉米、水稻、番茄、甜菜、棉花、大豆等。转基因性能包括抗除草剂、抗病毒、抗盐碱、抗旱、抗虫、抗病以及作物品质改良等。例如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已先培育出了具实用价值的梗型光敏核不育系N5047S、7001S等新品系,一般增产达10%以上,高产可达40%。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教授,1997年试种其培育的“超级杂交稻”3.6亩,平均亩产达884kg。1998年总理特批基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研究的深化与推广。我国学者还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转入棉花,培育抗虫棉,对棉铃虫杀虫率高达80%以上。(2)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业化生产。该项技术又称植物的微繁殖技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一个植物细胞有如一株潜在的植物。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果、穗、胚珠、胚乳、官或组织取得一定量的细胞,在试管中培养这些细胞,使之生长成为所谓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在试管内大量繁殖。(3)提高粮食品质;生物技术除了可培育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的新品系外,还可以培育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作物新品系。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将菜豆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向日葵中,使用权向日葵种子含有菜豆储藏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番茄可延缓其成熟变软,从而避免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 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 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 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 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摘要: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正文:生物信息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平台技术,其两大主要任务,即发现致病基因、阐明生命发育进化规律和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已经逐渐逼近生命科学研究的纵深,并开始有所收获,正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前沿科学研究中解析海量数据的最佳工具。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随着被誉为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人类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遗传信息。为了真正破译、读懂这部“天书”,各国科学家随即将生命科学的战略重点转到以阐明人类基因组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上。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自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以研究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所拥有的全套蛋白质为特征的蛋白质组学自然就成为功能基因组学中的“中流砥柱”,构成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战略制高点。 功能基因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

九年级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九年级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得分/总分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宗教 C. 艺术 D. 科学 2单选(2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得分/总分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选(2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得分/总分 A. 社会制度 B. 生产工具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关系 4单选(2分)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 D. 生产力

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B.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D. 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6单选(2分)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得分/总分 A. 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得分/总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单选(2分) 上层建筑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意识形态 B.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C. 政治法律制度 D. 国家政权 9单选(2分)

上海交大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大纲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大纲 第一讲序论及生命的元素 1.进入新世纪后,人类社会面临哪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生命科学有何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健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 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 (3) 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 (研究更有效的药物, 改造人的基因组成); (4) 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5) 生命科学与伦理道德问题. 2.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孟德尔实验发现两大遗传定律, 格里菲斯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3.举例: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边缘领域或学科。 生物化学、生物数学、心理学、生物物理、生物工程学、人工智能等. 4.生物学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有何特征?有何代表性的人物?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描述生物学阶段 (19 世纪中叶以前) 特征: 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 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2)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 特征: 利用各种仪器工具, 通过实验过程, 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 创造生物学阶段 (20 世纪中叶以后) 特征: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5.如何确定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用饲喂法分三步来证明某种元素是否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1) 让实验动物摄入缺少某一种元素的膳食, 观察是否出现特有的病症; (2) 向膳食中添加该元素后, 实验动物的上述特有病症是否消失; (3) 进一步阐明该种元素在身体中起作用的代谢机理. 只有上述三条都弄清楚, 才能确定某种元素是否为必需元素. 6.举出三种人体大量元素和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人体大量元素: C、H、O 人体微量元素: Fe、Zn、Mn、Co、Mg、Si、F、Se、V 第二讲生物大分子 7.比较多糖、蛋白质、核酸三类生物大分子。比较项目包括:单体的名称与结构特征,连接单体的关键化学键和大分子结构的方向性。 多糖 单体名称: 单糖 单体结构特征: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连接单体的关键化学键: 糖苷键 结构的方向性: 一端的糖基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 称还原端; 另一端的糖基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 称非还原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