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及答案系列三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及答案系列三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及答案系列三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及答案系列三

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及答案系列三

(本系列共5个系列,每套含7个章节的7套人教版测试题)

7.16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2.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和摈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材料反映出他( )

A.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D.倾向于采取自由市场制度

3.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开办于1769年。创始人韦奇伍德在陶瓷工场内将原来一个人完成的陶瓷流程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工人必须按固定工作时间上下班,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不可以自由散漫。由此推断,“韦奇伍德”陶瓷成为品牌主要得益于( )

A.手工作坊化B.生产标准化

C.管理工厂化D.手工工场化

4.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5.下表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口与财富统计,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自由主义发展成为垄断主义

D.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6.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7.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8.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9.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10.下面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普鲁士东部和西部城市化率比较表。造成表中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B.工业化水平不同

C.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不同

D.城市的布局不同

11. 1870年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的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而英国为14%。这反映了( )

A.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已完成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面临激化

12.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中心,大量廉价的工业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反省实行了100多年的自由贸易政策,并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贸易保护。

材料二《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先后实行,造成欧洲各国频繁的关税战,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1846年《谷物法》的最后废除,使英国彻底实现了自由贸易。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政权。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成了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

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中,总结些应对当代国际社会各国间贸易冲突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可以为将来如何应对提供启示。(比如:政府应具备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协作中求保护)

——摘编自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

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历史上贸易政策的两次重大调整及其原因。(1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贸易政策调整的认识。(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2 20世纪初的世界商业往来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15-20世纪初期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6分)

答案

1B 2D 3C 4B 5B 6C 7C 8C 9A 10B 11B 12B

13(1)第一次调整: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造成欧洲关税战,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受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第二次调整:20世纪30年代,放弃自由贸易原则,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原因: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赶超英国,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经济危机的冲击。

(2)认识:根据历史发展的需求对政策进行调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把国家利

益放在首位;不同的政治集团为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采取有利于本阶级的保护政策;必须遵循国际社会经济往来的规则,但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或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

14示例一信息:人们对世界地理(地球轮廓)的认识更加清晰。

说明:环球航行的成功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

示例二信息:15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说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活动等重大事件的推动。

示例三信息:亚非拉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形成。

说明:新航路开辟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先进的欧美国家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奴役、掠夺并瓜分世界。

8.17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引用下列数据:从1895年到191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投资办厂资本2 090.3万元,占在华投资总额42.8%;同一时期,民族资本在上海新办厂投资额为2 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6%。这些数据表明在1895—1911年( )

A.外国资本主义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总额远超外国资本在华投资

D.当时的政策和外部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发展

2.“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B.甲午战争后兴起“实业救国”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

3.“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散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4.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5.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任的杭州知府林启曾说:“东方蚕业,日本进步最猛,由其采取外国养蚕成法……日人一一仿行,遂以夺我中国蚕利。”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在中日竞争中处于下风

B.在向日本学习先进技术

C.蚕业受到工业文明冲击

D.改变了盲目自大的认知

6.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7.戒奢崇俭是中国古代理财的指导思想,这一观念在晚清受到了冲击。有些人认为“国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节流无从谈起”,理财应重在“开源”,而不在“节流”。据此,他们主张清政府应当( ) A.大力发展农业

B.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C.发动反侵略战争

D.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

8.下面是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9.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10.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4%和7.34%;到l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是( )

A.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

B.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D.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11.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12. 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三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的、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1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 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6分)

答案

1C 2A 3A 4B 5C 6C 7B 8A 9B 10A 11B 12B

13(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清统治者对工业文明缺乏正确认识。

(2)变化: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经济逐渐产生;“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

表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展缓慢;受控于西方列强,依赖性强。

(3)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示例:信息1:清末和民初都很重视实业。

说明:民族危机严重,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清末和民初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2:清末的奖励以爵位为主要形式,民初以奖章(奖状)为主要形式。

说明:政治体制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民初更注重精神鼓励。

信息3:与清末相比,民初奖励的对象更加广泛,奖励的条件降低。

说明: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和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工商、兴实业的社会风气。

信息4:民初鼓励出口贸易。

说明: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事,为国货出口提供机遇,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8.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2.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4.民国时期,山东地区部分县志记载:更有中人窭姓,平时醵钱(凑钱、集资)为会,有丧之家轮流分用。白衣素冠,持幡前导,号曰“丧社”。出丧择送钱治具,送丧则白衣素冠。知客邀坐别室,设茶馔,亦有里党、戚族代备。这反映了当时山东( )

A.移风易俗的改革走在时代的前列

B.民间有互助办丧事的风俗

C.社会转型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

D.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

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6.“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7.表中史实反映出( )

B.相关发明仅在上海成都使用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8.《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9.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10.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11.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

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

12.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各种新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其中有《晨报》《国民公报》《新生活》《觉悟》《新社会》等,形成报刊业繁荣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愿望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五四时期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

D.“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

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

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8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10分)

(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材料三30艘,吨位达48 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10分)

答案

1A 2C 3B 4B 5C 6C 7C 8C 9A 10C 11B 12C

13(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成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14(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

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

(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

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49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 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

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

3.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

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

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D.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

4. 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5.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 )

A.联合地主阶级B.消灭私有制

C.搞合作化经营D.保护工商业

7.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A.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D.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8.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成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两三千斤,而是两千斤的二十多倍!”这一说法( )

A.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9.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10.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11.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2.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

决议指出: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要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依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1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1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一幅政治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并加以解读。(要求:至少提取两项信息,由表及里解读)(24分)

答案

1B 2A 3C 4D 5A 6D 7B 8C 9D 10A 11C 12C

13(1)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外来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

原因: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2)必要性: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影响: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14示例:信息一:土法炼钢,出现很多小高炉。

解读: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土法炼钢严重脱离实际,造成结构失衡,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并影响生态环境。

信息二:粮食满囤,庄稼种植很密集。

解读: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也是急于求成的“左”的情绪的反映。宣传画本身也反映出当时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特点。

信息三: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敬老院)、幼儿园、百货商店等机构。

解读:一方面在客观上说明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的生活质量提升;但另一方面,宣传画带有政治色彩,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状况。

9.20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规定,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1992年定价目录颁布时管理的141种(类)减少为13种(类)。这是我国当时( ) A.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履行世贸责任的需要

D.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阅读下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身份和户籍管理

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

3.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4.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映出( )

A.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5.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6.下图为1992—1996年中美GDP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经济因模式变化使增速趋于合理

B.知识经济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

C.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急躁冒进的趋势

D.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时期

7.著名党史学家李新记载了这么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某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县里的领导不大愿意把地分给农民。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这件事情可以说明( ) A.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

B.大包干符合农村实际

C.机械化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此口号(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10.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 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 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 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 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外资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9.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提倡实业救国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2018年北京文综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图1,回答第1-3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日出早白昼长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D.大气逆辐射强 2.图示区域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读图3,回答第5题。 5.四个大洲中, A.甲地形复杂多样,中低产田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乙平原广,高纬地区受寒流影响强,港口封冻期长 C.丙纬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是水稻主产区 D.丁为高原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6.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7.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图5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第8题。 8.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①铁矿②大城市③交通线路④钢铁消费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6,回答第9题。

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岳阳市高三质量检测试卷(一) 历史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8) 一、选择题 1.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民间信俗 B.等级制度 C.分封制度 D.乡土历史 2.“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3.《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4.下列选项中,反映南宋手工业状况的是() A.采用焦炭冶铁 B.广泛使用脚踏三锭纺车 C.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5.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材料中所提及的仪器起源于() A.战国 B.西汉 C.宋代 D.元代 6.福建在秦朝和元朝分别由闽中郡和江浙行省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两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 ③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④福建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7.某个时期,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带有木刻版画插图的雅俗共赏文学读物。你认为下列哪部作品最有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 A.《诗经》 B.《春望》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西游记》 8.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9.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江苏省高三模拟历史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历史 2019.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学者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该观点认为分封制(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是对东方的殖民活动 C. 推动地方融合发展 D. 埋下春秋动荡的隐患 2. 下图为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强,采用上述施工方法既可解决水的渗透流失问题,也可减少蒸发。坎儿井有可能受到下列哪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启发( ) A. 白渠 B. 漕渠 C. 都江堰 D. 龙首渠 3. 日本学术界曾提出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贵族社会的完结,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A. 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出现 B. 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受到市民欢迎 C.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D. 《游春图》《步辇图》等风俗画的流行 4. 培根说:“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和效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世

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了。”据此,关于上述发明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A. 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 B. 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 C. 导致我国科技发展到达巅峰 D. 引发了欧洲列强的殖民拓张 5. 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心”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 B. 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C. 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D.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 6. 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另一位代表张之洞认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说明洋务派( ) A. 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B. 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C. 自强求富的思想主张 D. 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7. 下表是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额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它说明当时中国( ) A. C. 纺织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D.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8. 晚清时期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下列对于该文章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②对西装的作用有夸大之嫌③反映了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④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指出:“在反日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学生们证明他们自己是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上海的商人们出于同情也关门停业,举行为期一周的爱国罢市。上海约四十个工厂的工人也由于爱国而举行罢工。这场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此次运动( )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精编(2)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二)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制 C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以下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3.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 .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4.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5.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6.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上海() A.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前景 C.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D.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最大的城市 7.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8.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列宁的意图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有人认为,目前的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对这两种东扩,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2018年全国卷I文综地理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Ⅰ卷)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地理:1-11 36 37 43 44 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 政治:12-23 38 39 4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歧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 与歧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 防渗水 B 防噪声 C 防坍塌 D 防地震 3 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A 增强保密程度 B 保证产品品质 C 满足战备需要 D 集约利用土地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 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 该直辖市是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 D 重庆市 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 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模拟考试卷历史试题(三)(解析版)

历史(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2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据此可知该法() A.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 D.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2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27.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28.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9.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30.下表为手工业与机器工业产值比较(1920—1936年),单位:亿元。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1920—1936年期间,中国()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带答案)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常德外国语学校)《大学》曾子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吕氏春秋·谕大》载,“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材料反映出 A.古代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B.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C.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秩序D.宗法思想影响到国家政治 25.(桃源一中)下面是两幅汉代画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图 1 制盐画像砖图 2 薅秧画像砖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6.(芷兰学校)宋朝设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宋真宗景德四年,转运使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护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实际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转运使 A.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职掌的权力扩大 C.中央设置转运使的必要性 D.有利于监督通判 27.(澧县一中)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 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由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 A.反对以农为本 B. 具有“承古萌新”的一面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是对传统儒学彻底否定 28.(常德市二中)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陈旭麓先生这样写道:“人 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陈先生之所以强调1860年的标界意义,是基于 A.此后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B.清朝与列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好 C.清统治集团中部分人公开倡导西学 D.志在取代清朝的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落

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题 2020.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 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 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3.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A.阻断了土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nrs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6.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1.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4.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2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9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三该漫画意在说明 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30.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 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 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 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统考试题

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2020.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4.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可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这主要反映了 A.鸦片输入危害巨大 B.传统的手工业衰落 C.列强侵华打开大门 D.闭关锁国政策破产5.对“公车上书”的描述,过去人们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即事件当事人的说法。康有为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24.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25.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2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27.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8.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史实可以自由解释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29.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A.“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30.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