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押题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押题

2016考研政治

分析题

高频出题点

(基于对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等模卷统计分析)

序言

本专题基于对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等模卷的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不同的题型和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第三十四题-1:认识论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

实践与认识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2)同时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3

真理与价值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十四题-2:辩证法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3

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5

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第三十五题-1: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十五题-2:创新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原因

1、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2、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1)坚持系统治理;

(2)坚持依法治理;

(3)坚持综合治理;

(4)坚持源头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3

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4、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第三十五题-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3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1、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2、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3、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4、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三十五题-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2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2、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三十六题-1:抗日主题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

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4

抗战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抗战胜利的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三十六题-2:遵义会议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

1

时间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2

内容

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

意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

经验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

5

遵义会议后,党对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的解决

1、政治路线: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2、思想路线:

(1)1941年,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增强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

(2)党的七大正式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第三十六题-3:中国共产党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

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2、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第三十七题-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宪治国、党的领导的关系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地位

(1)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统一性;

(2)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1)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2)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教化。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1)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2)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4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

1、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

3、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

第三十七题-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个人价值的定义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2

社会价值的定义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

3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及他的社会价值。

第三十七题-3:中国精神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中国精神的定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3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2、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时代内涵;

3、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4、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第三十七题-4:道德

押题统计: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个人道德修养的定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2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

1、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2、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的矛盾;

3、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4、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衿;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4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2、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精神,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4、以辩证的否定观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融会贯通。

5、对个人而言,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第三十八题-1: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

押题统计:蒋中挺、风中劲草

1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要是在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切实承当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以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着力建构互利共赢格局;

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2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

实施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战略的原因

1、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开放战略。坚持这一战略不仅创新我国对外开放思维,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顺应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需求。

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的第一要务都是使自己获得快速远以便有实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国一直以来秉行的是和平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和平中壮大。

3、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4

如何推动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

3、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4、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5、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

实施互利共赢、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极大地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提出,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应,标志着我国开始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以大国眼光审视全球,处理自身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不仅强调我国与伙伴国的共同利益,关注对外经济交往的国际影响,而且更加重视统筹国内与国际经济大局,谋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3、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适应了和平发展的需求,它强调中国发展不会破坏国际社会稳定,也不谋求霸权地位。同时,在实力增长过程中,中国将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创造和谐友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十八题-2:一带一路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一带一路”内容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战略。

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政策措施: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2

推行“一带一路”原因

1、“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2、该倡议深受历史启迪又有鲜明时代特色。古丝绸之路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与亚洲互联互通建设相辅相成,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3、“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4、“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3

如何推动“一带一路”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3、“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4、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4

推动“一带一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1、“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2、“一带一路”也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红利。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3、“一带一路”体现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5

“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

1、设计构想不同。

(1)“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2)“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2、根本目的不同。

(1)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

(2)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3、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

(1)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

(2)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

第三十八题-3:联合国(联合国成立70周年)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联合国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协调各国行动。

2

联合国原则

1、各国权利平等;

2、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容侵犯;

3、不干涉他国内政;

4、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各国和睦相处。

3

联合国的性质

1、从成员性质来看,联合国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从地理范围来看,联合国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3、从职能范围来看,联合国是一般性的国际组织。

4

联合国作用

1、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4、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5、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

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立国之一,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是负责任的大国。

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

(1)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将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与各国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3)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