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六

课外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六

课外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六
课外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六

课外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六

十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分)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6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6分)

十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苦难的精神价值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

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请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自然段“对苦难的哲学思考”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2.请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用概括的语言分条表述对苦难进行“哲学思考”的必要性。(6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划线文字在文中的意

思。(6分)

(1)就会如弗兰克所说的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

(2)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4.请根据文章整体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苦难”的观点。(6分)

十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竹影横斜妙趣生

①很喜欢一首童谣:“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②不知道作者是谁,但肯定是一个心地纯净如水、洁白如雪的人,内心稍有一点儿污浊的人没有这样脱俗的眼睛,也没有这样干净的语言。

③他或她,该像苏东坡。文字亦有东坡先生《记承天寺夜游》的意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魏晋名士之风,跃然纸上。

④这是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的小文。他成了“闲人”,也成了“仙人”。多次的宦海沉浮让他完成了彻底的蜕变。谪居,已经不能限制他精神的宽度,也不能限制他灵魂的飞翔了。哪里都有明月,哪里都有松柏,但只有心中广阔如夜空的人,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并写下来,与人分享。

⑤丰子恺在《竹影》里也写到了类似的情景。孩子们想把月光下水泥地上的竹影画下来,可贵的是文中的“爸爸”也和孩子们一起画,还讨论水墨竹子的美学意蕴。而那个“爸爸”应该就是丰子恺自己。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老,而他的绘画和文字也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沾染尘埃,永远干净,喜欢他的人会把他的作品放在床头枕下,随时翻看,什么时候看都感觉舒服亲切。

⑥也许月光下的影子有一种朦胧美的水墨效果,与夜晚的静谧吻合。但我曾在白天看过一堵白墙上的竹影,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疏密浓淡恰到好处,有国画的神韵。下午的阳光将竹枝、竹叶的影子投在墙上,清清楚楚,浓淡有致。“人”字,“个”字,“介”字,再组合,我细细地看着,就像《芥子园画谱》上的画竹技法示范。据说郑板桥少年时,屋前有一片竹,他便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户纸上,他觉得交错

的竹影就是天然的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所谓师法自然。

③我看到的这幅“墨竹图”在小公园的一角,应该没人发现它,我自私地想。好多人跑步健身,目视前方,脚底生风,无心旁顾;水边的亭子间里,一群人围着桌子打扑克,大呼小叫,乐在其中;小桥那儿有几个年轻人,在梅花前拍照,开心地伸出两根手指;几个老太太,手拿红绸扇,舞得呼呼生风;还有一帮老年人在合唱,现场还有乐队伴奏,他们用歌声热烈地回忆:“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底气很足,声音足可穿云裂石。⑨我站在竹影前,呆呆地不知如何是好,白墙要是底板就好了,要是画布就好了,我要是会描画就好了,能留住它的倩影就好了。多漂亮的墨竹图!

⑩锻炼的人中有一个熟人,他转了两圈之后看我还站在那儿,便问:“愣着干吗?”

(11)原来他们都没发现这幅画,太好了,我正想据为己有。

(12)我在那儿流连许久,心情愉悦。我发现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有如我亲笔所为。

1。读文章第①⑤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在作者心目中,童谣、《记承天寺夜游》、《竹影》具有哪些共同点?(6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加点文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他成了“闲人”,也成了“仙人”。

3。请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我”为什么称自己“自私”。(6分)

4。从全文来看,作者从竹影中发现了哪些“妙趣”?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6分)

答案

十六.1.因为工作极度疲劳而露天睡觉。

2.表达了作者对虽然付出了艰辛劳动却未能分享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的普通劳动者的同情。

3.(1)他们承受着繁重的劳动,人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况且他们醒来马上就要投入工作,这也是他们处事灵活的体现,没有什么不体面。

(2)他们在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没有什么不体面。

(3)他们在辛苦劳动后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只能如此,没有什么不体面。

4.作者希望能让普通劳动者更多地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他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十七.苦难的精神价值

1.“对苦难的哲学思考”指人生中难免遇到苦难(1分),要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从而使苦难的人生也具有意义(3分);也可概括回答为“思考苦难的精神价值”。(答

出各点核心语意即可得对应分数,语言不简洁扣1~2分。)

2.①人生中苦难不可避免,甚至存在遇到绝境的可能;②如果人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那么会使人彻底沦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答出每点核心语意即可得3分,语言不精炼该条扣1~2分。)

3.在遭遇苦难时,利用苦难的环境有所发现或

创造;担心自己在遇到苦难时不能发现、利用苦难这种环境的价值,从而沦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每小题3分,答出主要意思即可得对应分数。)

4.如果苦难不可避免,抓住苦难提供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的某些特质在苦难中得到考验和提高;(2分)一个人通过苦难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人生的特殊财富,不会轻易丧失,也能使人的创造和体验有更深刻的底蕴。(4分)(答出各点核心语意即可得对应分数,表述不精炼扣1~2分。)

十八.竹影横斜妙趣生

1。(1)作者内心纯净脱俗(2)语言干净。(每点3分答出大意即可;语言不简洁整体口1——2分。)

2。闲人,指清闲不繁忙的人;仙人,指心胸豁达的人。

3。周围的人都沉醉在各自的乐趣中,没有注意到“墨竹图”;“我”想独自品味。

4。纯洁的内心;豁达的胸怀;保有童心;呈现自然之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