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块基石

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块基石

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块基石
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块基石

出版业核心竞争力三块基石

杨树弘

内容摘要: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业生存发展必需的能力;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敏锐的市场调研和整合能力,优质的选题策划、组织、编辑能力,优异的资本运作、经营和开发创新能力构成;“优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块基石。

关键词: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业生存发展必需的能力,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在各种职能、能力协调和成长的基础上。一般认为,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应由敏锐的市场调研和整合能力,优质的选题策划、组织、编辑能力,优异的资本运作、经营和开发创新能力等构成①。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块基石。

优质的人力资源结构

作为知识和信息密集的创意产业,出版业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是人才——出版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始终离不开人的创造。因此,优质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节点,也是出版业科学、健康发展的基础资源。

出版业这个曾被誉为“黄金产业”的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却令人堪忧:一般化的编辑“一抓一大把”,其基础素养集中在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类领域,而具有经济、理、工类学科知识又具有编辑才能的人才凤毛麟角;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人才较少;年龄层次则趋老,45岁以下的高层次人才较少;行业急需要的熟悉出版规律、具有市场应对敏感力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化大市场,“我出什么你看什么”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出版业必须正视和应对的是市场综合调研、选题方向策划、精制编辑加工、市场营销等等“一股脑儿”的复杂系统和资源,这些,都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力资源支撑。而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人力资源作为出版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的认识和机制、体制都还存在差距,人才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制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②。

按照市场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业发展别无选择的“考题”。要夯实出版业“优质的人力资源结构”这块基石,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组织,这是提高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出版业人力资源结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要尤其注重市场运作能力、专业化的知识水平、管理整合资源的能力等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合理的出版业人力资源结构,应当充分发挥业界、专业院校和社会的合力,避免“水来现掏沟”现象。要优化基础素养,使出版业人力资源队伍的基本知识、文化修养、运作能力、职业精神都具有较高起点;改革院校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实现“象牙塔”、社会和行业实践密切统一;体现不同需求,既要培育和锻炼高层次的懂经营、会管理、有修养的人力资源队伍,又要从经营、编辑、印刷等角度,培育一批专业人才;还要培育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等工作的理论人才。多方推进,多维并举,使出版业人力资源队伍形成互补性强的结构生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总体效能。

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是出版业良性发展的源动力。体制决定发展的可持续力,机制决定产业活力。在信息和市场经济时代,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体制和机制,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要素。管理创新,是出版业洗心革面、创造体制和机制活力的“革命性机会”。

从宏观上看,实现出版业的“重组”、“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最核心的体制创新,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最本质最内在的要求。出版业通过重组、整体转制为企业并获得国有资产经营授权,为构建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出版文化产业实体打下坚实基础。

体制创新上最重要的是实行政企分开,改变管办合一的僵化体制,将出版单位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的出版企业,并授予其对法人内所属成员单位占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依法实施经营、管理和监督,同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在变革的基础上,深化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由行政管理方式到产权管理方式的转变。

具体的操作必须结合产业特点,构建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变”的原则,使党委会成员分别进入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通过交叉任职,履行双重职责,将党委的意图贯彻到决策和经营中。形成党委会管干部、管导向,董事会管决策、管战略,经营班子管生产、管经营,纪委会和监事会实施监督和约束的体制系统。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各部、室经济核算权,按年度分配指标,实施目标或项目管理。按运行和经营状况进行奖惩,形成压力、动力相结合的“体内循环”状态③。

与创新的体制相匹配的是“激活”的管理机制。以绩效为目标,奖勤罚懒,激发动力。绩效评估应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的行为和效果,使之成为一项“标准性”管理沟通活动。通过绩效评估,提高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使个人、团队和企业的整体目标密切结合,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实现持续进步的共同责任感,帮助员工在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和个人能力、兴趣之间寻找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让公正的绩效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人力资源的深远发展,为员工的薪酬拟定、职称职务晋升等提供客观依据。

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机制创新,要遵循“科学、严格、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引导和帮助职工全面认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开掘潜能,设计职业愿景,形成独特优势,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产业发展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形成个人、团体和出版业的整体合力。

卓越的企业文化

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存土壤是企业文化,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出版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提升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卓越的企业文化,要求出版业要有较强的吸收、消化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必须依赖出版业的组织成员,依赖并着力营造文化氛围,推行文化理念,保持强劲的创新和拓展力。

符合时代潮流的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出版业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心灵土壤,是出版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基本精神和凝聚力,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责任、学习、创新、沟通,是出版业企业文化的特质。责任是出版业本质的使命追求;学习是出版业增值的基本动力;创新是出版业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沟通是营造互动、促进发展的桥梁④。培植卓越的出版企业文化,应立足于四个基本点。

挖掘和提炼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探索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奋争中提炼

出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要做大蛋糕,最重要的是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激励体系的价值走向,引导和构建出版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对出版产业特性和出版企业员工的思想的塑造,促进核心价值观念的成长。

培育文化差异性。不同的出版企业处于不同的环境,企业文化的特征各不相同。出版企业的领导体制、机制、营销方式等等都可以模仿,但文化个性却无法复制。因此卓越的出版企业文化要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战略相一致,以符合市场发展与和谐进步。

造就培育出版人才的组织系统。卓越的出版企业文化,是具有良好思想、文化、管理等素质的优秀出版人创造的,造就培育出版人才的组织系统,促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具有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和出版经营需要的全局理念、效益理念、市场理念和竞争理念,从而培育出优秀的企业精神、道德和价值观。

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核心就是对人才的高度心灵契合的理解和关怀,让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做事——在科学严格的用人机制和宽松和谐、与个人思想意趣相近的文化空间里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当编辑出版人才队伍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出版业的价值诉求取得高度默契时,出版业才能以极具亲和力的人文环境和弹性的用人机制真正留住人才,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佚名:《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探析》

②夏爱平:《出版社核心竞争力五到位》,《新闻出版导刊》2003年第1期

③江蕾责编:《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15日

④蒋鸣涛:《构建和创新企业文化锻造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2004年6期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常常关系的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战略资产.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然后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再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最后提出打造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字:市场经济核心竞争力战略 abstract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society, nurture and develop core competencies for an enterprise is crucial, which often involves the company's survival, only the form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n the business will have their own strategic asse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finally proposes ways to buil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换而言之,就是中国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又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在他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将软实力概括为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引出什么样的文化有这样的实力) 什么样的文化能成为软实力: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流行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代表民族素质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任秘书长张祥在做客人民网时这样说道:“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是完全不适应的,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中国的贸易老大,进出口的总量第一,中国还有3万亿的外汇储备,所以看上去像个大国,但实际上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话语权,影响力不大。” First 如何打造先进文化 我们不应该再习惯于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也不应沉浸在考古新发现,名人故居争抢中成为文化强省、强县。应该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中唤醒、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中国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定型,此后虽不断有新内容加入,但基本上脱离不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孟儒家所立下的基本框架,如“礼治”、“仁政”、“民本”等思想。其次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才容易打造出先进文化。Second 如何打造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价值观扮演着文化核心的重要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 现在的问题: 一是浅薄。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现在该节目影响越来越小,原因是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热闹有余,内涵不足,这是近年来我国复兴传统文化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面向过去的文化,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例如,四大名著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不要害怕中国,因为它一百年来不能提供对世界发展有影响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粗俗、低俗、庸俗呈上升趋势。电视选秀之风泛滥,搞笑用“粗口”与“脏口”,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电视台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宣传金钱至上的思想或炒作个人隐私,破坏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低俗歌曲蹿红,娱乐无道德底线。目前某些大众文化娱乐节目大有“沉渣泛起”的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再加上“非恶不足以吸引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

工业设计核心竞争力

工业设计核心竞争力--工业设计模式 编者按:工业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突破方向,《工业设计和心竞争力》一文共分三部分1.技术哲学2.技术政治3.消费者心理学 4.工业设计模式。本站分四部分连载全文。特别感谢易观赵月旺先生供稿。 ?工业设计已经不在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对现在国内的制造企业而言,尤其如此。以前讲“贸工技”中的“工”是制造,现在应该改改了,“工”等于工业设计。 4.1定义 ?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Design)为工业设计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适应物品特质,不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 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 意即著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又作了如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方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以下是世界上一些著名设计师对“设计”的看法,“设计”是什么? ? 1)刘东利(香港) 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 2)武藏野(日本)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 3)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设计就是文化。纷乱与混沌掩盖着秩序,彷徨与矛盾孕育着机会,忧虑与理想蕴藏着哲学,思想与探索需要观念的更新和方法机制的科学。伊甸的宁静被破坏了,南天门中闯入了孙悟空,然而追求实现理想的工业设计师们应投身到这个大潮中,在这个不可回避的“存在”之中既要思考,也要实践,这样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4)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设计就是经济效益。面临世界贸易全球化发展,如果缺少工业设计在工业产品领域中的必要作用,中国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5)俞军海(蜻蜓工业设计公司总经理) 设计就是协同。作为设计师本身,更重要的是具备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及群体设计意识, 6)亚瑟.普洛斯(ICSID前也就是用立体知识结构与相邻科学协同设计研究的意识;?? 主席)?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7)Darrel. Staley,FIDSA, Manager of Corporate Industrial Design, Am pex Corp.If Icould compare theprocess of design to publishing a novel,design would be the storyand language which couldnots

出版社品牌力的五大构成

出版社品牌力的五大构成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系薛可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余明阳 摘要在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出版业,实施出版社品牌战略成为出版社发展和产业突围的必然选择。通过品牌理念、品牌性格、出版社物化品牌、出版社人化品牌和品牌表征五大要素的分析,建构出系统的出版社品牌体系。并建议通过系统盘点、理性规划和执行力强化来打造出版社品牌。 关键词出版社品牌;品牌力;构成要素 出版社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和市场化生存的双重压力。在优胜劣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市场环境下,以打造强势品牌来营造竞争优势,提升生存状态,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出版社品牌的构成要素 出版社品牌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由内在和外在、隐性和显性、作品和人物等多重元素构成,其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雪筮嚣篮侄 服务 品牌表征(识别) 出版人 图l 根据上述图表,不难看出,出版社品牌是由五大要素构成的。 1.出版社品牌理念 理念是社会组织全部行为的最终缘由和动力,是品牌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一个出版社要构成系统完整的强势品牌,必须有明确鲜明的品牌理念,这一品牌理念不但是内部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精神使命,而且是作者和读者认知和认同出版社的核心定位。出版社的品牌理念包括出版社的发展宗旨和社会使命、出版观、价值观、人才观、行为准则,及其在制度和规范上的体现。中国目前出版社的品牌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尽管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社会形态中,我们共同遵守党的出版方针和政策,但这并不是说出版社就不需要自身独特的品牌理念。与制度和信仰相比,理念更具有行业性、操作性和可识别性。 2.出版社的品牌性格 出版社的品牌性格是这一出版社区别于其他出版社的独特的内质。它包括产品定位、消费者定位、装帧风格、作品的类别差异,以及宣传推广差异等。这种性格通常由物化的产品和人化的作者编者构成。由于长年积累,形成被内部员工广泛认同和外部消费者普遍感知的出版社品牌特性。品牌犹如有生命的人,品牌也可以进行拟人化的联想,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性格化的记忆。比如,商务印书馆的权威与国际化,中华书局的厚重与本土化,三联出版社的隽永与现代化,便构成了出版社性格的显著差异。至于贝塔斯曼这样的强势出版机构,更是以其信誉卓著、产业包容、服务周全而构成充满性格魅力的强势出版品牌。 3.出版社的物化品牌 出版社品牌由于其产品和流程的特殊性,通常以物化的出版物作为品牌的载体。因此,出版物既是出版社的产品,也是出版社最为核心的品牌载体。出版物形象既有优劣等质的差异,也有风格、专业等定位化差异。以我国的大学社为例,像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便构成重要的物化形象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社科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外国语言文学读物、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管理类教材都已经形成了特色性的差异化定位。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过去行业局限显著的出版社大量出版最新的英文版原版或中文版翻译版的前卫书籍,可以被看作是出版社对自身出版物定位的 2008年■技与出版第1期

公司核心竞争力-作者普拉哈拉德-哈默尔教学提纲

经典:公司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哈默尔 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 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 (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隐藏 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 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然而,进入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 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 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

轨迹。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 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尽管拥有与GTE不相 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 司的164.6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1980到1988年间GTE 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 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为什么这两家 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 “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对公司的重新思考 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旨在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_何衡

第9卷第4期 2012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Vol.9No.4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对它的范畴和类型也有不同的归纳。 根据我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文化服务又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七个大类。第二大部分相关文化服务又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这九个大类下面又总共涵括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其中,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知识产权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性社会团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活动、贸易经纪与代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家用电器批发、家用电器零售等又被认为是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 无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有什么样的分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认同的。作为产业类型中的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路径。 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公司管理层面的研究,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其后有大量学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研究,国内的如芮明杰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刘世锦研究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黄津孚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等。 关于产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公认的突破性研究来自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100多个产业或产业群的产生、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用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分 析也非常适用。在被广泛关注的钻石模型中,波特把影响一国产业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最重要的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者;机遇;政府行为。 可见,目前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端,一端是微观的企业层面,一端是宏观的国家层面,对于中间的省域、县域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对于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见的研究中,又多半借助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花建(2005a )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分类归为四个方面,即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强调了创新技术和市场整合能力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价值。向志强(2008)则从关键生产要素的角度,把文化产业划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能力型文化产业和技术型文化产业三大类,并把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归纳为三种,即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分类的视角有较强的概括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产业的竞争特点。关注到区域层面,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人才和技术优势、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以及法律政策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依据。吴应芳(2008)将生产要素、文化需求、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归为构成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核心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比较优势要素和竞争优势要素。 以文化产业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例,长期致力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加拿大学者克劳奇和瑞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该模型有五个构成要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旅游目的地管理;决定目的地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态资源方面还包括文化因素和制度保障。陈鸥鸥(2007)提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使得资源型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依托于文化资源而产生的文博业、民俗文化业以及旅游业三者有着共同的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 何 衡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在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讨论文化产业类型的基础上,把区域文化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五大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践工作有所启 发。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8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 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

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

浅析工业设计中的细节设计与品牌打造(一)

浅析工业设计中的细节设计与品牌打造(一) 文章依据工业设计的相关理论,以细节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为视角,分别诠释了工业设计中细节设计的内涵、工业设计细节的重要性及细节设计与产品成败的关系。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消费者更加强调自我和个性的需求,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已逐步从“商品消费”时代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等诸多要素的竞争,并且最终要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细节设计是品牌、产品、服务、创新、环保等重要因素之一,其实质是设计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细化管理,是创新设计与节约理念的有效执行。 本文从工业设计的含义、产品的含义以及产品的构成元素等方面,将工业设计与打造产品紧密结合,具体阐述了广义工业设计的含义、狭义工业设计的含义;从产品的文化角度,紧密结合工业设计中的细节设计,阐述细节设计中的人文理念、经济价值对于产品发展成败和企业销售能力的重要性;从产品核心竞争力与细节设计的整合出发,结合细节设计对产品的重要性,提升拥有“内功”和“外功”的企业竞争力。 理性分析细节设计的成功之处,并将其吸收、改进;针对失败的细节设计所涉及之处,从产品的造型、功能、文化等各方面着手,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最终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一、工业设计与品牌 工业设计是一门研究人与物、产品与环境、需求与文化的综合型的交叉边缘学科,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其本质特性;是以工业设计产品为对象的造型设计,有别于手工业产品或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也可以说是将工业化赋予可能的、综合而有建设性的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酝酿和探索阶段,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三个阶段是工业设计的成熟、繁盛及发展的新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如今,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开始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细节设计则可以针对这些个性思维加以创新。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辨认某个销售者或销售者群体的产品或劳务,并使该产品或劳务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品牌也是一个系统的总概念,其构成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组成部分,这是品牌的最基本的概念。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物化和商品化的表现,而工业设计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面对WTO的冲击和品牌国际化竞争,缺少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由于品牌是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品牌既是企业整体素质的体现,又是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载体。研究工业设计中细节关注与品牌打造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树立品牌自身良好的形象,而且能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市场、资金和人才,保证企业能长期发展下去。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等诸多要素的竞争,并且最终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细节设计的实质是设计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细化管理,是创新设计与节约理念的有效执行。 二、工业设计细节与产品文化 设计在产业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当技术取得进步,为生产和交流提供出新的可能性的时候,设计总会担当起探索最佳答案的角色。 由于设计中对于产品人文因素的重视,设计活动更加自觉地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符号学、行为学等人文学科直接渗透到产品的细节设计中,更强调产品形态的认知作用、象征作用、联想作用和隐喻意义,提升着设计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立足下去,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度,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存。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力、财力、物力的综合较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从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角度出发,通过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力意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的核心技术、探索与实施管理创新方法、谋求营销组合差异化突破、塑造个性化的企业文化等途径.分析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关键字: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企业灵魂战略管理以人为本主人翁意识 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1】.核心竞争力,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竞争诸要素中最要的要素,通俗地讲就是“杀手锏”,就是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严密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和知识体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文化”、“管理创新”、“人才支持”和“实施能力”和“以人为本”五个方面的实施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灵魂。 企业文化是指由具有领导风范的组织领导并建设具有积极的、乐观的、奋进的、发展的和创新的有序的战略组织形式的机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人气”,是企业的核心,是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的进步程度。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包装、设计、服务、制度、规范、标准等有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内在的、无形的,比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以及企业所特有的氛围,这是深层次的内涵,是全体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发展、企业建

核心竞争力的经典定义错了

导读:我不同意对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定义,即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独有的,对手没有的资源、能力、优势。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一切资源能力和优势如果不能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他就不是核心竞争力,既使对手没有。那么问题出来,什么样的竞争力 我不同意对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定义,即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独有的,对手没有的资源、能力、优势。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一切资源能力和优势如果不能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他就不是核心竞争力,既使对手没有。那么问题出来,什么样的竞争力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出最根本的能力呢?只有那些能与顾客需求相对接的能力,但顾客的需求总是变化的,所以当你的竞争力一直是以适应顾客为目标时,你就不能叫核心竞争力,只能叫核心能力。相反,只有在顾客只能选择适应你的时候,你的竞争力才能叫核心竞争力,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特性是他的垄断性,你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种垄断能力,体现在外部,就是你必须具有制定行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从顾客的角度说,叫品牌,从行业竞争的角度说,才叫核心竞争力。 在华润的例子里,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已经实现原始积累并进入快速扩张期的企业在寻找核心竞争力时的苦恼。在2002年1月,华润集团的总裁宁高宁组织了一次集团总经理工作会议,主要议程就是讨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宁高宁首先提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华润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华润怎样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宁高宁当时关心这个问题是出于使华润的战略更具体化、更清晰、更具可以操作性的考虑。因为华润在当时的内地的业务,包括80-90%在香港的业务,正面临着一个全面的市场竞争。同时,业内业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法甚嚣尘上,这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用其特有的资源(如专利、只是产权、技术、人才等),通过创新形成独具的、支撑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有竞争力,但未必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不只是要有竞争力,而且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核心竞争力比一般竞争力层次要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创新的能力,包括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如果企业创新能力强,哪怕企业现在还不具有很强的一种态势,也迟早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其考量指标有如新技术的投入、开发研究经费在企业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专项数目、科研成果转化率等。 (2)开拓市场的竞争力,表现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新业务的开拓能力、加速知名品牌的形成能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等 (3)规模竞争力。在一般情况下,在同样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企业规模越大,产品成本就越低,从而销售价格就越低,在价格上就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规模的考量指标包括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用户数量等。 (4)管理和资源整合的竞争力。企业能否整合其掌握的自由(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各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就表现在管理能力的高低上。管理能力的考量指标涉及财务管理效益、资本运作能力、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 (5)环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是否具有行业环境竞争力等。这种优势因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另外,政策环境如何让,政府是否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等也是环境竞争力的题中之意。 综上所述,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给出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开始,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内涵不断被丰富,涉及管理、产品、技术和能力等多方面,也就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以管理观、只是观、技术观、文化观等作为思想基础的不同流派、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看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混乱的,恰恰相反,这种多样化的研究广泛而深刻地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拓宽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这些不同视角的研究相辅相成,它们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未来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发展就是将这些不同观念下的理论进行全面综合。 核心竞争力可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企业通过规划创建形成的。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客观上都要求企业具备构建自身特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的运行机制。

大出版背景下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大出版背景下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 作者:孟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刊名: 出版发行研究 英文刊名:Publishing Research 年,卷(期):2013(6) 参考文献(13条) 1.齐峰时代呼唤“大出版观” 2010(08) 2.吴永荣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2009 3.C.K.Prahala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 4.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编辑杂志社开拓资源,创新模式,促进编辑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2011(03) 5.欧阳明我国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局 2012(07) 6.杨鹏论多维度审视编辑人才培养模式 2010(02) 7.徐盼“大出版”时代期待“大编辑” 2011(01) 8.曾建辉;周霞关于构建"就业导向”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2(09) 9.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 2012(05) 10.罗婕从生源差异看专业硕士分类培养新模式 2012(05) 11.洪九来美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一个以佩斯大学出版系为中心的考察 2011(03) 12.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 2010 13.徐诗荣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能力的培养 2011(02) 引用本文格式:孟捷大出版背景下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期刊论文]-出版发行研究 2013(6)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资源、能力、优势等。如果企业有,竞争对手也有的就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只是普通竞争力。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在大自然中能够存活的动物虽然具有很多特长,但是往往只有一个特长是最关键的,这一特长确定了它在自然界的地位。世界上的一些优秀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的准确定位,而国内的一些企业好像什么都会涉足,但是什么都不精,结果每一项都比不过对手。所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 动物的启迪与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动物关键一招企业核心竞争力 老鹰眼睛英特尔研发 老虎凶猛索尼产品 豹子速度松下超强的仿制能力

蛇毒牙戴尔渠道管理 刺猬全身的刺思科对网络的理解变色龙伪装耐克品牌 乌龟背上的硬壳麦当劳服务

竞争力的强弱是相对的概念,如对于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而言,质量和低价都很关键,但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只有价格才是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沃尔玛不重视质量,而是质量只是其一个普通竞争力,它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一个点上体现,那就是价格最低。 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在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之前,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企业是如何成长的

◆有没有核心业务 ◆过去的核心业绩是什么 ◆今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明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看到什么产品获利高就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所以今天做饮食,明天出售水泥,后天又经营房地产,结果企业没有核心业务,经不起市场风险。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商业模式谁都可以模仿。但是,成功者永远是少数。优秀的企业关键是具备构筑商业模式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含:股东结构,领军人物,团队,研发,专业性,业务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应用,财务策略,发展历史等等。 1)专一性: 专一并不等同于“单一”,而是指企业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度挖掘和扩展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例如双汇,在肉制品上做到绝对专一,除肉制品之外的行业均不涉及。其产品线丰富,在热鲜肉、冷鲜肉、冻肉、肉肠和其他肉类加工产品方面有深入挖掘和拓展的能力。相比之下,同样是肉制品龙头企业的雨润食品却涉足房地产、旅游等非主业,管理层精力分散,多年来业绩不佳。因此,专一性决定了企业的主攻方向和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必有成就。 2)创新能力: 优秀的研发团队,已经获得的能够提供高标准产品和服务的先进的工艺、流程,或是发明专利,等等。纯粹的技术并不构成永久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壁垒(如专利技术)却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此外,技术优势会带来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收入的比值关系获得量化结果做出逻辑判断。 3)管理者优势: 企业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企业的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素质,关系到企业能走多远、能做多大,“投资要投人”正是这个含义。在这一部分,重点要考察领导者和管理团队成员的背景,通过跟踪他们的言行(通过新闻、招股说明书或董事会报告)中获取企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战略、用人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信息。我们需要判断他们的人品、格局和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企业的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的回报率。实践证明,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很可能把一流做成不入流。很多第一代创业者缔造的成功企业却有可能毁在继任者手中,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诸多条件中,对人的因素的考察极其重要。

工业设计新含义的理解

“(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工业)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析新定义的内涵。 一、工业设计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创新与变化 创新是打破和改变固有的旧模式,建立新的模式。创新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独特性,与众不同,独一无二;(2)实用性,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使之出现更多的复杂问题;(3)可实现性,在现有技术物质条件下可以实现。创新导致新旧事物的交替变化,促使人类文明的进化。 设计具有两层主要含义:开拓创新,规划未来。设计自古就有,而工业设计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问题,用各种价值观念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开拓创新的方式来规划工业时代的未来社会,也是设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学科。从创新的主要特征和设计的主要含义看,追求创新与变化即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特征。创新是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工业设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方式。对于工业设计师而言,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 工业设计的创新既有价值和重要性的差异,也有针对现实问题的创新和概念创新,概念的东西不好用学理判断,概念创新不是理论,没有严格的对错,只需要看是否有需求和效率。创新的东西只要开启了大家的思路又和工业实际生产相吻合,又推动了新产业就是好的。 二、工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是问题导向下的策略化的视觉和体验解决方案 什么是问题导向?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解决好用户的需求问题和痛点问题。简而言之,从用户最希望的地方(需求)做起,从用户最不满意的地方(痛点)改起。工业设计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针对的问题包括:提出新的物人关系,提出新概念产品和改良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