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易~安宁220kV双回线路新建工程专项应急预案汇编 2

米易~安宁220kV双回线路新建工程专项应急预案汇编 2

安宁—米易220千伏线路工程专项应急预案汇编

施工单位:攀枝花网源电力建设工程公司

二〇一三年二月

批准:年月日(施工单位主管领导)

安全审核:年月日(施工单位安监部)

质量审核:年月日技术审核:年月日编写:年月日

目录

1、总则 (5)

1.1编制目的 (5)

1.2编制依据 (5)

1.3、适用范围 (5)

1.4、应急预案原则 (5)

1.5、应急预案体系 (6)

2、危险性分析 (6)

2.1火灾事故 (6)

2.2机械设备事故 (7)

2.3触电事故 (8)

2.4坍塌事故 (9)

2.5环境污染事件 (9)

2.6食物中毒事故 (10)

2.7急性传染病 (13)

2.8恶劣天气 (13)

2.9人身伤亡事故 (13)

3、组织机构及职责 (17)

3.1、应急组织体系 (17)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18)

4、预防与预警 (19)

4.1 危险点监控 (19)

4.2 预警行动 (19)

4.3 信息报告与处置 (20)

5 应急响应 (20)

5.1 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20)

5.2 应急启动 (21)

5.3 救援行动 (21)

(一)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1)

(二)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4)

(三)触电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5)

(四)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7)

(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措施 (28)

(六)食物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9)

(七)急性传染病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0)

(八)突发性恶劣天气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1)

(九)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3)

(十)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5)

(十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措施: (36)

(十二)夏季中暑应急救援措施: (37)

(十三)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7)

(十四)雷击应急救援措施: (40)

(十五)毒蛇、毒虫咬伤应急措施 (41)

5.4 应急恢复 (41)

5.5 应急结束 (41)

5.6 后期处置 (42)

6 应急保障措施 (42)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42)

6.2 应急队伍保障 (43)

6.3 应急物资保障 (43)

6.4 经费保障 (44)

7 培训与演练 (44)

7.1培训 (44)

7.2 演练 (44)

8 奖惩 (44)

专项应急预案汇编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为了对施工作业过程中潜在的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习惯性违章作出预防,确保在灾害发生时高效有序地进行突发事故的抢救与处理,更好地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使财产、设备等损失降低到最小。现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暂行规定》国家电网工[2004]264号,2008年修订

《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

《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国家电网安监[2007]98号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网总[2003]407号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安监[2011]2024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安监[2005]145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国家电网生技[2005]400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试行)》(基建安[2005]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安宁—米易22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工地、现场办公区、现场生活区、库房、钢筋及材料加工区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火灾事故、坍塌事故、触电事故、机械设备事故、食物中毒事故、环境污染事故、急性传染病、恶劣天气等应急工作。

1.4、应急预案原则

1、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2.把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其次应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按有利于恢复生产的原则组织应急行动。

3.在项目部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各施工队、分包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施工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施工队、分包单位应遵循以自救为主,坚持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并接受上级单位应急组织的领导。

4.正确分析现场情况,及时划定危险范围,阻断危险点,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及事态蔓延;调集救助力量,迅速控制事态发展,果断决定采取应急行动;同时保持通讯畅通,随时掌握险情动态。

5.启动原则: 在发生事故时,本预案应急小组立即启动。

1.5、应急预案体系

1.成立安宁—米易220千伏线路工程的重大事故、事件的应急领导小组。

2.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对施工或服务过程中,对潜在的意外事件及重要环境影响和紧急情况,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事件产生的事故后果。

3.完善现场应急设备,对现场可能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点设立专项安全监护人。

4.积极配合参与安监处组织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演习。熟悉事故发生后的临时处理常识。

该应急预案属于二级应急预案。属于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的分支。

2、危险性分析

在线路施工中将面临机械、临电、高处作业、基坑开挖、脚手架搭拆、吊装及用火等特种作业,在这些作业中,存在很多安全危险,极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由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诸如地震、洪涝、泥石流、雷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2.1火灾事故

本工程施工项目部、材料库房及施工现场存在一定量的包装箱(物)、油漆、机械燃料等可燃物,同时,由于供电线路老化、电源线短路以及人为火种、雷击等点火源的存在,均可能造成火灾事故得发生。施工过程中动火、临时用电较多,且现场有较多的可燃、易燃物品,因此,防火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发生火灾的主要作业活动和原因有:

存在可燃、易燃物品:存在竹子、木材、塑料制品、乙炔、氧气瓶、液化气等可燃、易燃物品,这些物品一旦接触明火,极易引起火灾。

电焊作业:电焊残渣、电火花容易引燃周围可燃材料,从而发生火灾。

电气故障:主要表现在电气绝缘层容易磨损,电气负荷容易超载,线路短路,接头压接不紧密,线路电流过大,私拉乱接线路现象等极易引起火灾事故。

野外用火:在草原、林区等处施工,有的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吸烟、野炊、烤火取暖等野外用火,机动车辆未配备防火装置,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引发火灾。

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或不符合要求:施工现场灭火器材是施工现场实现防止火灾的重要器材,还存在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布置不符合要求、灭火器配备数量不够以及过期的灭火器等现象,一旦出现火情,现场的消防器材不能满足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可能给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发生火灾事故后主要的危害有:燃烧、爆炸造成人身烧伤、烫伤和设施的破坏,燃烧产生的气体及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等。

2.2机械设备事故

2.2.1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2.2.2主要机械设备

发电机、钻机、搅拌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冷拉机、切割机、挖掘机、压接机、张牵机等。

2.2.3存在危险部位

外露的传动部分、外露的转动部分、工具及刀具静态时的危险、机械运动时的危害、作业环境的危害等。

2.2.4事故发生原因

机械设备缺乏安全防护装置,本身的结构、强度等不合理;运行部件飞出;安装维修不当,使设备的安全性能不佳;工作场所环境不良如空间狭窄,设备布局不合理等;旋转、往复、滑动物撞击人体;违反操作规程;运行状态时打扫卫生;设备有故障。

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劳动保护用品未正确穿戴;违章作业;在检查维修设备时不注意被夹击、碰撞、剪切、割、刺等;衣物等被绞入转动设备。

2.2.5预防措施

[1]完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档案

收集整理机械设备原始技术资料,建立机械设备档案,为制定机械安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分析设备的安全状态安排检修计划提供依据。

建档是机械安全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把每台机械设备都逐一立卷归档,档案内容包括:设备出厂的技术文件;安装地点;起用时间;日常使用、保养、变更,检查和试验记录等;设备、人身事故记录;设备存在的问题及评价;设备电器原理图、设备结构图、设备易损件图等。对于使用时间较长或因产权交接过程中资料损失或不全的设备,应组织人员进行实物测绘,尽量使档案资料完整、准确。

[2]加强机械设备使用管理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进行操作,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首要环节。应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使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应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

“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每天的运行记录、交接记录,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

设备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监管,督促落实维护保养制度,对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立即上报,杜绝带故障运行现象。

积极预防事故损坏(非正常损坏即指人为的损坏),认真分析造成事故损坏的主要原因(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或麻痹大意、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机械设备保养、维修不良、运输和保管不当、使用方法不合理和指挥错误、气候和作业条件的影响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落实“五好”标准,严加防范,即做到(1)完成任务好:要做到高效、优质、低耗;(2)技术状况好:要做到机械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工作性能达到规定要求,随机工具部件及附属装置等完整齐全;(3)使用好:要认真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各项制度,做到合理使用,原始记录要齐全准确;(4)保养好:要认真执行保养规程,做到精心保养,随时搞好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5)安全好:要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制度,做到安全生产,无机械事故。

[3]落实起重机械设备维保制度

在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查过程中,时常发现机械维修资金未完全落实到位,造成许多设备该修的未修,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维修和保养是决定机械设备能否保持后续生命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应高度重视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在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把资金投入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中去,以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4]坚持定期检验检测

应按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对机械特种设备的规定要求,及时做好机械检验检测报检工作。

检验检测机构及监管部门应督促企业认真做好隐患整改工作,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而对于一时确实难以整改的,则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一方面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该停止使用的就停止使用,决不姑息迁就,埋下事故隐患。

2.3触电事故

触电是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触电引起的坠落等造成伤害。

⑴主要机电设备

电气设备(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缆、电源箱等)、电动机械(如搅拌机、焊接机、钢筋加工机械、潜水泵、振动棒等)、手持式电动工具、电气照明、生活用电设备、带电电力线路等。

⑵存在危险部位

主要发生在电气试验、电气设备维修、停送电操作、电工作业、焊接作业等,造成的原因有:

作业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带电设备或带电体裸露;

使用小型机工具无触电保护器、使用不合格的电动工具等;

带电或临近带电体作业以及可能遭受雷击等,造成人体触及带电体或空气击穿造成触电事故。

2.4坍塌事故

基础土方开挖时不正确的使用当涂板可以引起土方坍塌事故;

搭设手脚架时,连接件不牢固引起的坍塌;

基坑旁堆土不符合规范要求引起的坍塌;

施工人员不按规范要求随意在基础坑周围走动引起的坍塌;

基础模板支撑不到位,施工人员直接接触模板导致的坍塌;

其他违章、违规行为引发的坍塌。

2.5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⑤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2.6食物中毒事故

1.中毒特点

发热,休克,腹泻,恶心与呕吐,腹痛,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周围血管征。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绝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奶类和蛋类等)和植物性食品(如剩饭、豆制

品等)。食用有毒动植物也可引起中毒。如食入未经妥善加工的河豚鱼可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麻痹而死亡。一些含一定量硝酸盐的蔬菜,贮存过久或煮熟后放置时间太长,细菌大量繁殖会使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霉的大豆、花生、玉米中含有黄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其毒性很大,它会损害肝脏,诱发肝癌,因此不能食用。食入一些化学物质如铅、汞、镉、氰化物及农药等化学毒品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中毒。在食品中滥加营养素,对人体也有害,如在粮谷类缺少赖氨酸的食品,加入适当的赖氨酸,能够改善营养价值,对人有利。但若添加过量,或在牛奶、豆浆等并不需添加赖氨酸的食品中添加,就可能扰乱氨基酸在人体内的代谢,甚至引起对肝脏的损害。预防食物中毒的主要办法是注意食品卫生,低温存放食物,食前严格消毒彻底加热,不食有毒的、变质的动植物和经化学物品污染过的食品。一经发现食物中毒的病人应及时送去医院诊治。

1.1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

1.2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1.3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

1.4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中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

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中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有毒蕈类

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2.2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3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中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2.4植物性食物中毒:

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

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2.5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

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

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

此病的潜伏期短,可集体发病。表现为起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常有畏寒、发热,严重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和休克。本病处理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可用抗生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肉毒中毒者可及早给予肉毒抗毒血清。

2.7急性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传染病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发生,导致大量的传染病病人出现,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病水平(传染病暴发、流行),或者是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重大传染病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2.8恶劣天气

恶劣天气是指大风、暴雨、高温、大雾等天气,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主要有:坍塌、中暑、洪水、泥石流、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2.9人身伤亡事故

1.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野外作业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主要是雷电、大风、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引起可能造成的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事故。

2.生产过程中危险点与风险分析

2.1 人身伤害事故风险分析

根据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起重作业、高处作业、带电或邻近带电体作业、特殊跨越等危险性作业频繁等特点,结合项目部实际,将可能引起人身伤亡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类型:起重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基坑坍塌、火灾、交通事故等。

2.1.1起重伤害风险分析

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⑴主要机械设备

汽车吊、抱杆、电动葫芦、电动卷扬机、牵张机等。

⑵存在危险部位

起重伤害事故可能发生在起重机械安装、起重作业、拆卸等活动中,可能造成的事故和原因有:

起重机停放点或行驶路线与边沟安全距离不够而造成吊机倾覆;

钢丝绳出现打结、笼状、锈蚀、磨损、断丝或与物体棱角直接接触、使用时夹角过大等造成起重伤害;

抱杆选用、安装、升降、起吊不符合要求。

起重作业信号不当、指挥不当等造成起重伤害。

2.1.2机械伤害风险分析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⑴主要机械设备

发电机、钻机、搅拌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冷拉机、切割机、挖掘机、压接机等。

⑵存在危险部位

外露的传动部分、外露的转动部分、工具及刀具静态时的危险、机械运动时的危害、作业环境的危害等。

2.1.3高处坠落风险分析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由于重力、势能差引起的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度进行的作业。

存在危险部位

各类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未使用速差自控器,未沿脚钉或爬梯攀登,栏杆、水平绳、扶手等设置不当或被拆除、改动造成缺陷等。

临时栏杆设置区域高处作业———防护栏杆缺陷(高度、牢度不够)等。

吊索拆除,脚手、跨越架搭设、拆除,临建搭设、拆除———悬空作业无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等。

2.1.4触电风险分析

触电是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触电引起的坠落等造成伤害。

⑴主要机电设备

电气设备(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缆、电源箱等)、电动机械(如搅拌机、焊接机、钢筋加工机械、潜水泵、振动棒等)、手持式电动工具、电气照明、生活用电设备、带电电力线路等。

⑵存在危险部位

主要发生在电气试验、电气设备维修、停送电操作、电工作业、焊接作业等,造成的原因有:

作业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带电设备或带电体裸露;

使用小型机工具无触电保护器、使用不合格的电动工具等;

带电或临近带电体作业以及可能遭受雷击等,造成人体触及带电体或空气击穿造成触电事故。

2.1.5物体打击风险分析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存在危险部位:

交叉作业多、高处作业多是送变电工程施工的特点,因此,物体打击是现场作业的各类活动中都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原因包括:

进入施工现场未戴安全帽。

多层作业隔离措施不符合要求。

高处作业工器具、小型设备材料等无防坠落措施。

高处设备、零件、工具材料坠落。

高处使用榔头、小型机工具等。

加工件飞脱等能够产生物体落下、抛出、破裂、飞散的设备、场所、操作。

2.1.6中毒和窒息风险分析

中毒和窒息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误吃有毒食物,吸入有毒气体或缺氧发生晕倒,甚至死亡。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存在危险部位

人工挖孔桩、掏挖式基坑内作业因缺氧造成窒息事故。

2.1.7坍塌事故风险分析

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过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

存在危险部位

包括基坑坍塌、脚手架(跨越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

2.1.8火灾事故风险分析

施工过程中动火、临时用电较多,且现场有较多的可燃、易燃物品,因此,防火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发生火灾的主要作业活动和原因有:

存在可燃、易燃物品:存在竹子、木材、塑料制品、乙炔、氧气瓶、液化气等可燃、易燃物品,这些物品一旦接触明火,极易引起火灾。

电焊作业:电焊残渣、电火花容易引燃周围可燃材料,从而发生火灾。

电气故障:主要表现在电气绝缘层容易磨损,电气负荷容易超载,线路短路,接头压接不紧密,线路电流过大,私拉乱接线路现象等极易引起火灾事故。

野外用火:在草原、林区等处施工,有的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吸烟、野炊、烤火取暖等野外用火,机动车辆未配备防火装置,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引发火灾。

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或不符合要求:施工现场灭火器材是施工现场实现防止火灾的重要器材,还存在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布置不符合要求、灭火器配备数量不够以及过期的灭火器等现象,一旦出现火情,现场的消防器材不能满足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可能给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2.1.9电网、设备事故风险分析

由于施工原因造成邻近电力设施的停电、故障和损坏等事件。

存在危险部位

邻近或交叉带电线路作业、线路停电作业等。

2.1.10 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分析

由于输电线路工程大部分在野外施工,施工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工程运输车辆较多,并且道路交通条件差,工程运输中可能出现交通事故。

存在危险部位

人的不安全因素(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车辆的不安全因素(车辆超载、制动失效等)、路的不安全因素等。

3.1、应急组织体系

项目部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急救电话:120 黄校超联系电话:0812-*******

火警电话:119 王正发联系电话:135********

报警电话:110 向国恒联系电话:135********

交警电话:122 王良利联系电话:139********

米易县人民医院:0835-******* 肖德军联系电话:159********

米易县气象部门:0835-******* 刘江联系电话:139********

盐边县人民医院:0835-******* 潘贵芳联系电话:134********

盐边县人民医院:0835-******* 张勇联系电话:135******** 攀枝花市人民医院:0835-******* 黄定科联系电话:134********

攀枝花市气象部门:0835-*******

办公室座机:0812-*******

组长:王正发 135********

职责:对本工程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进行审核和检查;当出现事故后,负责启动应急处理方案,组织救护、疏散等工作的实施;现场统一指挥、调度工作;当应急小组组长不在现场时,应由副组长代替执行组长职责;当工程现场情况发生变动时,应督促副组长组织重新编制应急预案,并审核。

副组长:向国恒 135********

职责:组织编制本工程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预案的日常的管理和检查;负责组织本工程人员的培训、演练工作;当出现事故后,协助组长组织救护、疏散等工作的实施;现场统一指挥、调度工作;当组长不在现场时,应代替组长执行组长职责;当工程现场情况发生变动时,应组织重新编制应急预案。

安全部门:王良利 139********

职责:编制本工程的应急预案;协助副组长进行应急预案的日常的管理和检查;负责进行本工程人员的培训、演练工作;负责建立应急值班制度,编排值班表并安排人员;当出现事故后,协助组长或副组长组织救护、疏散等工作的实施;现场统一指挥、调度工作;在事故结束后,认真填写应急响应记录。

信息部门:潘贵芳 134********

职责:当出现事故后,负责对外联系、报警、求援向上级单位报告等工作。

事故的报告方式:

发生事故时,在现场的任何作业人员都有义务将情况口头或电话报告信息部门或应急处理响应小组长,或者直接报告现场指挥生产的工长和负责人。保护事故现场,并防止事态近一步恶化。

事故报告要点:

a、事故发生地点、发生时间;

b、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

c、伤亡人数情况以及伤亡病历;

d、报告人姓名以及疾病诊断证明。

医护部门:黄定科 134********

职责:由现场医护人员负责,配备急救药箱一个(配备急救包和常备药品)、担架一副。当出现事故后,负责对受伤的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并判定人员受伤轻重程度。如受轻伤,可送往攀枝花中心医院。

医院地址:四川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大道中段益康街34号

医院电话:0812-*******

设备部门:刘江 139********

职责:对应急设备日常的维护、更换、布置、管理工作,在出现事故后,负责对应急设备的提供和使用等。

救援一部门:肖德军 159********

职责:当出现事故后,负责服从应急小组长或副组长的指挥,进行具体的对人员、机械设备、物资的救援工作,并在救援行动中有情况变化时立即汇报;在事故发生后,要随时观察有无异常情况,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对仍然处于危险区域的施工人员进行紧急疏散;救援队员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避免在施救中受伤。

救援二部门:张勇 135********

职责:当出现事故后,负责服从应急小组长或副组长的指挥,进行具体的对人员、机械设备、物资的救援工作,并在救援行动中有情况变化时立即汇报;在事故发生后,要随时观察有无异常情况,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对仍然处于危险区域的施工人员进行紧急疏散;救援队员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避免在施救中受伤。

财务部门:王志均

职责:由现场财务负责应急小组日常的和紧急情况下的财务工作。

4、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点监控

施工作业现场各工序施工设置安全监护人,监控施工作业中一切危险因素。如机械、土方坍塌、坠落、摔伤、吊装作业、漏电、触电、火灾的发生、设备安装。办公室文职人员收集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各种信息,对于国家或地方发出的各种预警第一时间掌握。

4.2 预警行动

参与监控或发现事故的人员立即报告应急小组,应急小组长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理程序。

应急流程:

4.3 信息报告与处置

突发事故后,分类上报,上报内容:

a、事故发生地点、发生时间;

b、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

c、伤亡人数情况以及伤亡病历;

d、报告人姓名以及疾病诊断证明。

5 应急响应

5.1 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施工现场监控人员发现任何事故、自然灾害,第一时间报告给应急小组长,应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