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务农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农民的收入水平却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为了全面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央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力求扶植农业的发展。而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很穷,这归根结底是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所以本文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全面的阐述了中国农民为什么贫穷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农民贫穷农业经济人口因素

农业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但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不理想,农业机制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农业经济组织还未完全形成,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致使农民增收的问题一直无法彻底解决,正因如此,广大的农民才一直无法摆脱贫穷的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亦无法真正实现。

一、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农业人口数约占全国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十,实属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法一直无法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的根本——土地没有实行集中化生产,相对比较分散,与农业相关的机械化、水利工程技术比较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技术,同时,信息技术比较落后,无法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农民的收入渠道在相应的变窄,收入无法跟随经济增长的步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与人力成本不断增加,所以,农民根本无法依靠土地走向致富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都选择了放弃务农,去城镇打工,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民的经济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农村的大量土地闲置,使农业发展走向了一种误区,广大的农民朋友因而长期陷入贫困的泥潭里,无法真正走向发展致富的道路。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至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走势一直保持在9%以上,而农业在GDP增长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小,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程

度的发展,农业经济没有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中国统计局①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这直接导致中国的农民始终处于贫困的状态,而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2011年期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消息报道,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同时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农业增加了47712亿元,同比增长4.5%,而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均在其二倍左右,可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至今仍为改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贫穷。

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农民贫穷的原因分析

1、农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农业政策是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各项具体的农业政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农业政策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价值,但它可以相应的调控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价格,改变农业生产的环境,甚至可以将农业规划为大规模的生产,以①数据来源:徐洁,沈步双,郭逸鹭著《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2(9)

此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简言之,农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关乎着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及社会经济目标的迅速实现,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将经济结构规划的更加合理,但农业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政策制定不合理将会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而在我国,自2002年至今,我国推行的是一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农业发展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针对广大的农村,贯彻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使以往农业养育工业的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但这并没有使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仅是使农业经济保持在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水平。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相应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现行的农业政策无法完全满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在农业支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突出比较优势,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二是农村的金融体制还未进一步完善,应对一些与农业相关的融资行为给予一定的鼓励,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三是农业经济中市场要素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农业仅仅局限在农业的范围,农民的收入没有切实的保障,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四是现行的农业政策对农产品市场没有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致使农业产品中的很多信息不能被及时的反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者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总而言之,农业政策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收入,欲改变农业经济缓慢增长的现状,应对农业政策进行适时地调整。

2、农村地区人口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农村人口占据大多说,农村人口基数相对其它一些国家而言,比较庞大,因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却非常小,且对广大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朋友,将会更小。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农村人口数约为7亿,庞大的人口数加之较低的农业生产效率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状态。

在人口因素方面,农村人口的组成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只因用于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

部分流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都为老人和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村的人口素质、文化水平较低,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在教育进一步普及的情况下,在农村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留在城里奋斗,不愿回到经济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思想和意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设备无法得到较好的应用,农业无法向现代化生产迈进,使农业经济不能很好的完成转型,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处于贫困的状态。

3、农业经济管理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发展程度仅停留在了这一阶段,并没有彻底迈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天地,因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一直无法实现,导致了农民依靠农业生产根本无法摆脱贫困的结局。具体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存在以下缺陷,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首先是经营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使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产品质量较差、附加值较小、不适应市场需求,且各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比较相似、毫无属于自己的特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严重缺乏生态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这都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致使我国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都缺乏技术含量,同时在销售的过程中也忽视了现代营销理念的应用;最后,农业经济的管理缺少对相应产业链的优化,使一些较大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缺少相应的带动能力,生产规模也较小,竞争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较弱,更甚者,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短期内生产效益的提高,忽视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业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和发展。这一切均是农业经济在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农产品的商品效益,致使其无法促进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使我国农民一直处于贫困的状态。

4、农业经济中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否得到良好的应用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大多

数的务农人员对信息技术缺少一定的认识,由于缺少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民无法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只因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所有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抓住农业市场中存在的商机,这种整合是将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后,结合某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土壤、地形、交通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做一个全面的预测,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使农民的时间、金钱花费到农产品价值提高的地方。而当这种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的时候,就使得广大的农民错过了农业市场中的一些商机,无法及时的赢取一些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无法完成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朋友也很难走向致富的道路。

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缺陷因素的影响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机构,它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组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不够规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自愿加入、非盈利性质的组织,而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商业化,为民服务的初衷被扭曲,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务农人员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这种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注重当前利益,不愿加入这种经济组织,阻碍了其迅速发展的步伐。从此可以看出,这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又缺少了一种保障,进一步影响农民的增收,也成为了使广大农民陷入贫困状态的又一原因。三、结论

经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穷的原因就是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是农民的根本,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保障,农业经济走不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农民就无法走向致富的道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想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就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首先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并完善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其次是加强农业经济的商业化性质,发挥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争取更大的价值,最后注重引进农业生产的专业人才,为这部分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新型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最终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

富裕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温敏,周建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企业导报.2011(16)

[2]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

[3]王亚山.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08)

[4]曲悦亮.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浅析[J]. 知识经济.2011(11)

[5]欧敏燕.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2)

[6]赵伟志,姜玉波.新时期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9)

[7]孙喜英.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5(12)

[8]李永凯,周慧荣.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01)

[9]耿翔宇,李艳霞.我国区域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构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0]覃学强,李芳云,吴砚峰.农村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现代商业.2010(09)

[11]王桂华.试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 2010(08)

[12]全国十二所综合性大学《中国农业经济学》编写组编.中国农业经济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2005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二位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月是这样算的 据悉,《富布斯》明年将要推出一个“全球农民收入排行榜”,禾愚博士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中国8亿多农民的代表,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中国农民做点实事、为8亿多农民争光、为中国争光。 禾愚博士深深的知道中国的农民是讲面子的、中国人是爱讲面子的,比如为了让中国足球走上世界,让中国足球排名靠前一点,很多人是勒紧了裤带也要支持的、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不惜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农田也让出来建足球场,为的就是希望哪天中国足球能给赢个名次回来。 只要赢得了名次,很多人那张因缺少营养而苍白因生活困迫而沧桑的脸就会变得满脸光彩了,很多人就会因之感到幸福满足、生活赛蜜甜了。 也就一个足球的名次都能让大家获得这么多了,如果是能让中国农民本身己获得名次,岂不是为他们做了一个巨大的贡献? 所以,禾愚博士以世界首位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和美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权威身份为中国农民收入做一个科学合理的统计,希望能借助科学合理的统计来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帮助他们登上“全球农民收入排行榜”。 下面就是禾愚博士通过严密的计算而得出的一组科学统计数据: 从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1636个县抽样调查了16360名农民的月收入,这些农民中有地球人都知道的农民代表赵本山、有山西挖煤的煤老板、有广东被征收土地后无地的农民、有广西月收入不足100元的山区农民.......可以说是非常的全面和客观的。 根据赵本山平均月收入300万、山西某挖煤的煤老板平均月收入500万、广东某无地的农民靠出租房平均月收入2万、广西某山区农民月收入97.83元、江苏某农民上个月买彩票中了5600万、以及其它1万多农民的收入平均算下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月。 这一数据是用电脑计算出来了,100%的不会出现人脑计算出错的问题,又经世界首位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禾愚博士科学论证,所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月”统计结果是正确无误真实有效。 而统计美国和日本以及世界各国农民人均月收入的数据表明,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统计结果分别为:美国农民人均月收入为1005美元/月、日本农民人均月收入为1250美元/月。 按照目前的汇率,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仅次于日本而排在美国之上,为全球农民人均收入第二高。 禾愚博士为中国农民人均收入排全球第二高而感到非常的高兴,为自己是一名人均收入排全球第二的中国农民而感到万分的自豪,相信中国8亿多农民得知自己的收入这么高一定夜也会跟禾愚博士一样感到非常的高兴和万分的自豪! 都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都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禾愚博士终于深刻的理解这两句话的深意了,经过禾愚博士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一计算一平均,马上就让中国无数原本月收入低于300/月的农民们的收入即刻提高到了8000元/月。 所以说啊,辛勤埋头苦干不如科学计算。累死累活干一年挣的钱,还不如计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课题 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内总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和化肥施用量、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性研究。 二、郑重申明 用于此项研究的相关数据是从国研网、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可靠网站获得,数据具有权威信。 三、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步骤) 1、引言 2、理论假说 3、样本数据 4、建立模型 5、图形展示 6、模型分析 7、检验假设 8、结论及政策建议 四、引言 农民增收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它事关国家粮食的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农民增收将从本质上减小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理论假说 1、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增加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将下降,这是由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而引起的。 2、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2000 年之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2000 年以后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此解释变量的数据是以1978 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是反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其一般与农民收入呈负相关。 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等。从理论上讲,农业属于弱势部门,国家财政的支持有利于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当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越多,即在化肥的边际效益还大于其边际成本时,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则农业收入越多。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民收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六、样本数据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报告:2021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万元

报告:2021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万元 Report: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Chinese farmers wi ll exceed 130000 yuan in 2021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报告:2021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超13万元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夏宾)中国研究机构21日在北京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报告(2016-2017)》报,20xx年中 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约为13300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约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率维持在 2.72左右。 这份由xxx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20xx年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 空间有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可能进一步减产,农民增收困难,但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区域发 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本地农民工以较快的增长速度拉动农民工总量持续扩大。估计20xx年因

本地农民工数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民工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农民工总量将达到2.87亿人,比上年增长1.8%。 综合考虑农民工月均工资水平可能小幅上涨和转移农业 劳动力等情况,估计20xx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接近5500元,比上年增加近500元,增长9.0%,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在转移收入方面,报告认为,20xx年中国脱贫攻坚力度 仍然在加大,这可直接带来农民转移收入的增加。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增 长30%以上,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 扶贫搬迁340万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加深入。上述举措都将直接作用于农民增收,特别是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估计 20xx年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达到2600元,比上年增长12%左右。 此外,报告预计,20xx年中国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将约 为4900元,比上年增长约3%,农民人均获得的财产净收入有 望达到300元,比上年增长约10%。 相关资料:

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未成)

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李智鹏 一、前言 一,统计学及其方法在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分子生物学、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领域以及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 二、相关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从农村市场看,我国有近六成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质量反映了全社会居民物质和文化消费的基本水平,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近年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各项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多措并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国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均有了显著性提高,但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却没有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很少。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家庭设备、交通等方面,本文将通过运用SPSS软件(常用统计软件)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了各种分析, 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 二、前人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徐会奇、李敬强(2009)利用1978~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数据,研究了各种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发现消费函数在收入来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两阶段性,变化前后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支出有较高的影响力,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变化后降低,而财产性收入和专营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则随着其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而发生根本转变。 本文拟利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0年~2011年的农村居民数据,研究不同来源收入对家庭消费的不同影响,从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和改进:首先,部分学者对模型的适用性了解不过深入,存在误用或者造成误差较大的情况;其次,普遍缺乏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及验证;最后本文利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和论证,对模型的科学选择、验证和误差分析。 三、正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

2019年整理--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

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这么穷

唐志军: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这么穷? 2012年12月18日14:1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10年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实际增长8.4%。应该说,自2010年起,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速总算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是,直到今天,即便中国人均GDP 超过5000美元了,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是人均GDP的五分之一,同时也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比一下美国等国家,在美国、德国,一个普通农民的收入较之一个普通城市工人的收入要高许多,农民的收入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中等阶层的收入。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农民一个月的收入超过人民币2万元以上,而中国农民每个月的纯收入才刚刚超过500元现在,物价这么贵,一天10多元能做什么呢?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就是为什么中国农民这么穷? 要解读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农民拥有什么、能产出什么?即农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能得到什么?其二是农民能不能得到他们的劳动的全部劳动成果和所拥有资产的全部价值,即谁从农民手上拿走了财富、从农民手上拿走了多少?农民拥有的和产出的减去从农民手上拿走的,就是农民的纯收入。农民的收入低、农民穷,或者是农民的产出低和拥有的资源少,同时从农民手上拿走的多;或者是农民产出高、拥有的资源也多,但大部分被拿走了;或者是农民本身拥有的和产出的都少,此时,即便拿走的也少,但其净收入也还是很少。那么,中国的农民到底遭遇了什么呢?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而且自古以来,农民一直是人口的主体,城市化率很低,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很少。而且,解放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一个缓慢的进程中,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到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也就是说,解放后,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挤在农村,竞争着原本不多的土地等资源。在2011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率、人口增长等因素,可以推算出,自解放后,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大概只有2.0亩,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即便中国的农民人均土地比较少,但如果中国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上的各种资源都归农民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明晰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那么,就算中国的农业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但其产出还是可以让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至少与城市居民差不多的水准上。这可以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准中判断出来。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在清朝康熙年间,如果一个家庭拥有10亩左右的土地,那么每个粮农平均产粮数,约为7000市斤;而自明末至清,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粮农,可养活人最多的是乾隆中期,达到8、9人,其次是明末的8.3人。而从满足家庭温饱所需的土地看,如果平均每户以男女大小5口为计,在太湖平原区,每户只需5-6亩、7-8亩便可足食。因此,清末人薛福保在谈到嘉道间苏南一带农户的生活情况时说:“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少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或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可以无饥。”从这段资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解放后,一个农民家庭为5口人,只要他拥有10亩左右的土地,那么即便按照清朝时期的生产力,也足以使其过上温饱甚至是殷实的生活。而如果他还可以交易其土地上的资源和出卖一些劳动力,那么其生活水准将更高。但是,事情并没有像历史所昭示的那样,中国农民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不仅没有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反而走向了贫穷和捉襟见肘。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城镇化”一词被决策层频频提及,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由于牵涉广泛,利益重大,政府、企业、学界甚至普通民众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各种声音铺天盖地,甚嚣尘上。其中,“如何继续有效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目前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型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如何充分开掘出来?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工有看法,说他们不能既保留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又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是“两头得利”?还是对以往几十年农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补偿?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不让耕地减少反而增加?同时又让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用地不缺少?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城与人、城与地的问题,还要解决城与乡的问题,不能用城镇化取代新农村建设。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式发布,《规划》将新型城镇化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层面,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日前,林峰院长受邀为中建一局房地产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授课时,进行了题为《市场中生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市场逻辑与房地产商转型升级》的讲座。讲座中,林峰院长谈及了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目前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看法、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形成了一系列观点。编者对此进行了整理,以饕读者。 林峰院长指出,市场配置资源与消费经济时代是改革的主线。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大课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由于现有模式下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过于依赖政府主导,使得在现有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安排下各级政府纷纷热衷于扩大城市规模,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以及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膨胀业已对继续健康推进城镇化构成了严重障碍,不仅带来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也抬高了城市内企业运营的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威胁,使得产业结构畸形演进,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此外,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级别就成为了推进各地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等,导致城镇体系发展的严重失衡,即大城市尤其是行政级别较高的顶级大城市畸形扩张,而中小城市则发展不足。 可以看到,以上各项促进城镇化迈向新路的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深刻调整。事实上,我们需要将“城镇化老路迈向新路的转变过程”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这个更宽阔的视角下,才可以更清楚地看明白这种转变的性质、逻辑和趋势。 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西方的巨大冲击,被迫从几千年朝代循环的旧轨道中跃出,在技术、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层面进行深刻的转变,个人、社会和国家经历了根本的变迁,以逐步实现从一个“农业、农村为主的传统帝国”向“工业、城市为主的现代强国”的转型,目前这个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尚没有根本完成。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和重塑。一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的产生与合法性来自于人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现阶段建设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实质内容,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之处,分析目前中国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调整和机遇,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战略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实现城镇现代化为本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标志,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为特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模式。 (一)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城市转型,因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高科技、高效益、低碳、绿色、集约、协调。强调高科技,必然会带动传统的工业城市结构向新型的信息化城市结构转变;强调绿色集约,必然带动传统的生产型、生活型城市职能向生态型城市职能转变;强调低碳,必然带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动力的转变;强调协调,必然带动传统的城镇布局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改变各级城市规模。同时,城市的各种转型也必将加速工业转型的进程。因此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然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 扩大内需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内生增长动力机制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多种经济资源向城镇集聚,而且人们自身也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就业领域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镇;三是生活方式由农民转为市民。这一系列变化将在城镇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农副食品等多方面产生消费需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将带动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大批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城市消费需求;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农业规模化发展,将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消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分析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分析 作者:Skeady.Z 1、选题原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二元经济结构中的 农业组成部分,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问题,例如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等。近几年来,我 国政府开始实行三农政策。我希望在这次的作业中,通过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我国对农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作 用。 2、数据资料:

3、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816932253.html,/关键词:中国农民人均收 入按乡镇 4、特别说明:由于在查询过程中,发现2002年的具体数据有 误,所以在此我仅列出1998年—2001年以及2003年的相 关数据。由于近年来的数据未能系统归类,所以数据较旧。 5、图表分析:根据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直方图: 6、数据分析: 从数据表的横向上看: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中国在此等级上的乡镇个数基本呈逐级递减趋势。从数据表的纵向上看:每个阶级的城镇数目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综合分析:随着中国近年

来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深,各个乡镇的收入均有显著提高(除1999年万元镇较1998年减少外),但是,提高的等级阶级主要集中在4000-5000元一段,其他两个阶级提高的幅度较少。 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对农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7、经验总结:本次作业的过程中,除了发现自己在专业上有 很多不足,比如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非常生疏之外, 在WORD等常用工具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这次作业 是自我检验的一次绝佳机会。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2019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一农民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农民的基本状况是,乡村人口7213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第一产业就业者为3065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9.6%;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为11.3%。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 (一) 农民阶层各群体的状况 依据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现在的农村人口可以被分为三部分人: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职业农民。中国推动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好这三部分农民的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这部分人中有长期进城者,但主体即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拥有城里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大多已经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一般还不愿意放弃土地,但已经很难将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优先选择;他们还要求继续保留土地,其目的也主要是获得生存保障而不是实现就业。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9年春节前,在1.4亿外出农民工中,共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其中约20%即1400万人系因企业受到冲击而返乡;换言之,当时全国有2019万农民工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失业。而根据2019

年12月~2019年2月对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情况的跟踪调查,年初农民工失业问题加剧,下岗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务工的意向非常强烈。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农民工在本地就业的环境好于外出就业环境、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好于东部地区的就业环境。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证实:2019年第二季度新增农民工就业中,东部地区增加56万人,增长1.6%;中部地区增加80万人,增长1.8%;西部地区增加242万人,增长 6.5%。中西部对农民工新增就业的贡献都超过了东部。到第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198万人,比二季度末增加101万人,增长0.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250个行政村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直报,到2019年9月底已经返城的农民工达到了94%以上。 农民工创业已经成为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据农业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有约520万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工商类乡镇企业85万家,平均每个企业安排7.5人。返乡创业或就业的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改变农民的文化观念如婚育观念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引发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已经习惯城镇生活的农民工返乡后感到不适应;一些地方土地流转纠纷增多;部分农民工子女回乡后,面临着家乡学校在教材版本、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条件等方面与原来就学的学校不同所导致的学习困扰,等等。

浅论中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

浅论中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 取7405亿元来发展城市工业建设。由于长期对农业积累的超度提取,农村资金被过量抽走,而大量劳动力又滞留在农村,工业对农业又无反哺,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手段的长期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比较效益低差。而农业比较效益低差又导致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业,从而最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二元社会结构既抑制生产,又刺激消费、助长浪费,加重财政负担。国家计划的二元经济结构,保护工人,损害农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效率的降低,因为它丧失应有的激励和压力机制。城市和工业在没有任何压力下走向低效率,农民在剥夺下走向贫困,社会发展走向缓慢。改革开放以前的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是效率

。1989年国家用于粮油的补贴达到400亿元,全民单位职工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87.3亿元。另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由于排斥了竞争机制,使社会趋向僵化、懒惰、保守,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社会基础,因而必然造成工业效率低效益差,影响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必然造成财政捉襟见肘,减少对农业、农用工业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投资,从而最终导致农业、农用工业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长期落后,农民素质普遍低下。 二元社会结构由于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同利益格局,因此也就切断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集聚渠道,导致我国城市化过程严重滞后。它似乎避免了“城市病”,却引起了更为严重的“农村病”。这就是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离农人民两栖化、生态环境恶化。 4、小农生产方式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历史根源 小农经济是我国的一大历史遗产。它之所以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支柱,一方面是由于封建政府采取“限田、均田、限息、永佃制”等保护措施,或农民反抗起义而造成修复小农生产方式的再生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农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忍受封建政府、地主和高利贷者的三重剥削,用苛刻自己、多种经营的方式维持自己生存,甚至用牺牲部分必要的生活资料和萎缩再生产的办法来维护自己。这样,小农经济与贫困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生产方式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大阻碍在于它对农民思想的影响。这就是与小农生产方式相适应是小农意识,它严重阻碍农村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 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我对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加以分析如下: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

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摘要:本文为了探索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依据1978~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基本数据,运用了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对改善农村消费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村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差距在消费水平上体现出来的差距非常明显,据统计,2012年占全国人口56%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仅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36%。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来探索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假设人均年纯收入为自变量X(单位:元),人均年消费支出为Y(单位:元);所选取数据时间为1978~2012;所用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均采用绝对值。 三、收入和消费 1.收入 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 (1)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我国大部分农耕地区农业落后,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并且受土地资源、市场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农村人口多,使得人均占有农业资源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再者,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普通产品、相似产品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品种偏少,优质产品、高档产品少,且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些因素都导致农业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增收。 (2)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量小、范围窄。另一方面,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有限,运作行为不规范,结构单一,未能形成合理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