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_第二章_第一节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_第二章_第一节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_第二章_第一节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_第二章_第一节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姓名:王梅单位:卓楼中学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19日,星期四,第五节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重点)

3、知道扁形、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

4、了解腔肠、扁形、线形、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水螅、蚯蚓的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螅、蚯蚓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4.教学方法:观察、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水螅、蚯蚓生活的视频片段。

指出水螅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

1.播放水螅的生活视频

E:\Youku Files\download\腔肠动物水螅科科通点上传者看有序全部高中生物实验

解答学生的疑问:白色的东西是绦虫的幼虫,学生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这种猪肉。

4、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者猪带绦虫病患者

提问(1)环带和其他部位有什么区别?

(2)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肯定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环节动物的特征: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提问:用手摸蚯蚓是什么感觉?

总结答案:背部湿润,腹部粗糙。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依靠刚毛运动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视频将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分类和鉴别 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生物的分类和鉴别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是部分食肉目动物分类等级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虎与豹的亲缘关系比虎与狼的亲缘关系远 B.猫和虎所处的分类等级是“种” C.图中表示的最大的分类单位是“属” D.食肉目包括的动物种类比猫科少 2 . 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图为四种植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种 B.四种植物都可以产生果实 C.杏与四种植物中梅的共同特点最多 D.禾本科比禾本目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3 .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我省某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研.在生活中共记录鸟类158种,其中雀形目鸟类109种,占68.99%.从迁徙来看,留鸟(不迁徙的鸟)有104种,占65.82%;旅鸟(迁徙途中路过此处的鸟)有24种,占15.19%;冬候鸟与夏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分别为13种和17种,占8.23%和10.7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小组走访了解鸟类资源,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B.在观察鸟类的生活状态时,使用的仪器是显微镜 C.该小组对各种鸟类进行归类时,除依据了鸟的形态结构特征外,还依据了鸟的行为方式 D.调查发现,该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数在逐年增加,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4 . 学习植物分类时,某同学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肾蕨归为另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A.根的有无B.种子的有无C.花的有无D.果实的有无 5 . 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A.界B.门C.目D.纲 6 . 下表列出了四种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 甘蓝小麦白菜水稻 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纲 白花菜目莎草目白花菜目莎草目 十字花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禾本科 芸薹属小麦属芸薹属稻属 A.甘蓝与小麦B.小麦与水稻C.甘蓝与白菜D.白菜与水稻 7 . 图是小兰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种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 A.①家鸽②水杉③韭菜④海带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单元 练习题

第一章单元练习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蝗虫 B.蜥蜴 C.蛙 D.蝙蝠 2.蘑菇属于()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 3.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A.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C.生物的消化和吸收D,生物的组成和分类 5.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人 B.蘑菇 C.青蛙 D.电脑病毒 6.我们周围常见的杨树等绿色开花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7.向日葵向太阳生长,是生物表现的哪种生命现象() A.生长 B.生殖 C.遗传 D.对刺激的反应 8.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9.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火山爆发 B.开水沸腾 C.雨后春笋 D.潮起潮落 10.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其中最小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1.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衣藻 B.酵母菌 C.狂犬病病毒D.大肠杆菌 12.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自由运动 B.都能繁殖 C.都具有反射话动 D.都生活在水中 1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4.下列有关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5、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陆生环境 D.土壤里 1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7、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18.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A.森林可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19.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0.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2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23.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 阳光 B. 温度 C. 气体 D. 盐度 24.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

河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安放目镜)、转化器(安放物镜,转换目镜)、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 筒)、细准焦螺旋(小范围调节)。光学部分:目镜(越短越大)、物镜(越长越大,带螺纹)。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 暗,凹面亮)、遮光器(小光圈暗,大光圈亮)。 2.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10cm 处; 对光:转动转化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安放装片:把制作的花粉粒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 调整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镜接近花粉粒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玻片标本(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境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观察和收放 3. 物镜与实相相反(完全倒像):上下倒、左右倒,例如:b 在显微镜里是q 4. 如何确定污点位置? 先转动目镜,看污点有没有随之转动;随后推动玻片标本,看污点有没有随之动;最后如果两项都没有,污点就在物镜上。 5.观察方式: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6.误差由于测量人和测量工具的不同,难以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7. 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 论→表达与交流 8.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工具。培养皿盛放培养液或培养基,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烧杯可用于加热、配置溶液、转移液体。滴瓶用来盛放少量实验试剂。 第二章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 分类:永久的和临时的两类玻片标本 动物临时装片: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 植物临时装片:滴(清水)、撕、展、盖、染 1.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完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 2.结构与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透明薄壁)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极薄的透明膜,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细胞质*:具有流动性、加快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多数生命活动的场所(黏稠液体)。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近似球形),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圆柱形)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液泡:内含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海带细胞里的碘是周围海水的许多倍,而海带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原因是细胞膜的作用。 植物细胞分裂: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两部分→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动物细胞分裂:细胞核分裂、 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蛋白质和DNA 组成)。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通过复制,数目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分裂前后遗传物质的稳定。 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数量随着细胞的生长逐渐减少,其体积逐渐增大,最后形成一个中央大液泡(成熟细胞的标志)。 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通过细胞的不断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物体由小长大。 4.分化: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5.组织:细胞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群,这些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植物体主要组织:保护组织(保护)表皮、营养组织(贮存营养物质)叶肉、输导组织(运输功能)叶脉、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 动物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保护)、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组织培养技术) 6.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繁殖器官),相互影响。 7.系统:由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系统。人体九大系统: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运动、生殖、免疫。既分工又协调配合。 7.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被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8.由单个细胞构成,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的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趋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9.草履虫(倒转的草鞋底):由细胞膜(呼吸)、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还具有口沟(摄取食物)、食物泡(消化)、纤毛(运动)、收集管和伸缩泡(收集并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胞肛(排泄) 利:天然饵料,净化污水,分解尸体提供营养; 害:引发疾病,造成赤潮危害生态 10.单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大肠杆菌、螺旋藻)、真核生物(衣藻、草履虫、绿眼虫、酵母菌、疟原虫)等。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单细 胞的真核生物属于原生生物。 第三章 1.根:一株植物的所有的根的总和叫根系,分为直根系(主根明显,有侧根),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构成)。变态根:肉质直根(萝卜)、块根(红薯)。气生根又分为支持根(玉米)、攀援根(常春藤)、寄生根(菟丝子) 2.茎:植物的主干、侧枝都是茎,具有节(着生叶、芽的地方)与节间(两个节之间)。变态茎:茎卷须(葡萄)、肉质茎(仙人掌)、块茎(马铃薯)、鳞茎(大蒜)。 3.叶:完全叶包括托叶、叶柄、叶片。叶片上叶脉交叉成网叫网状脉,互相平行的叫平行脉。变态叶:叶刺(仙人掌)、叶卷须(豌豆)、捕虫叶(猪笼草)。 植物的茎和叶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了它原有的形态、结构,甚至功能,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4.花:繁殖器官,虫媒花,用鲜艳的花冠、芳香或独特的气味来吸引昆虫采蜜传粉;风媒花,花多而密集,花粉轻而干燥,表面光滑,易被风吹送传粉。 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木本植物: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多的植物,又分为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植株高大),灌木(无明显主干、植株矮小). 绿色植物有吸尘、杀菌、消声、调节空气湿度等作用。 一、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进化趋势: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 1.藻类植物:①主要特征: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4)、能生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二、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2、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3、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四、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1`、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七部分;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是门卫);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细胞液;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的功能单位。 六、1、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2、细胞分裂通常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植物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和分生组织四种组织。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素材 苏教版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的结构 ①种子主要由胚.和种皮 ..组成。种皮具有保护作用。 ②胚是新植株的幼体 ........和胚根 ..组成(如图)。 ........,是种子中的主要成分,由子叶、胚芽、胚轴 ③大豆,花生、蚕豆等种子的子叶 ....,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着大量的营养物质 ..肥厚,贮藏 (双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等植物的种子,除了胚和种皮,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 .......。 (单子叶植物)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具有完整的 ......,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自身条件) ...、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三、种子的萌发 胚根——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子叶——消失 发芽率 ...的种子 ... .....90%...:指一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占全部被测定种子数的百分率.发芽率超过 才适合播种 .......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一、根尖的结构 根的功能:固着 ..,贮藏 ..,输导 ..等功能 ..,支持 ..,吸收 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 ...,成熟区 ...四个部分。 ...,伸长区 ..,分生区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二、根的生长 1、根冠:具有保护作用 2、根的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它是根生长的 关键部位。 伸长区细胞:能够迅速伸长,致使根尖的长度不断增加。根尖的伸长区生长得最快。 ............ 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 形成根毛。 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的结果。 ........和伸长区细胞伸长 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等特性。 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一、植物生长需要水 1、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满足植物对水的需要,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 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精要知识点·狂背默清单 1、 什么是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微生物包括 细菌、真菌、病毒等。) 2、 生物的特征/生命现象?(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排除废物);④生物体能繁殖 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 影响环境。) 3、 生态因素?(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5、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 6、 什么是生物学?(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7、 ①显微镜的结构?(1-镜座,2-镜柱,3-镜臂,4-镜筒,5-目镜,6-转换器,7-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 螺旋,10-载物台,11-遮光器,12-反光镜) 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5〕目镜和〔7〕 物镜 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11〕遮光器和〔12〕反光镜 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字样,表示放大倍数为 15 倍。若使用这一目镜, 同时使用 10×的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 150 倍。若改用 40×的物镜,则 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少,视野变暗。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左上方 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q 。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 污点的位置可能位于 目镜、物镜或 者玻片标本上,分别转动,谁动在谁上边。 ⑦当镜筒在下降过程中,眼睛要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镜筒程中,要用左眼看目镜,当看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8、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擦、滴(植物滴清水、动物滴生理盐水)、取材、浸、展、盖、染色、吸、观察。 ) 9、 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特点?(薄而透明)染色剂?(碘液或稀碘液)盖片需要注意?(用镊子 夹住盖玻片,让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清水滴,再轻轻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8、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实验是 验 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等方面。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 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 不同外,其他因素都 相同 ) 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大小多样,但结构基本相似,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 体,叶绿体和液泡。) 2、 右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填写①—⑦的名称,其中①的作用是支持、保护和防御②的作用是光合作用 的 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③的作用是含有细胞液,与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④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 所 ⑤的作用是与遗传有关 ⑥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⑦的作用是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 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具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请填写左图①—④的名称。 1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 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碳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生物 导学案 课题: 碳—氧平衡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备课日期: 20121224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掌握光合作用的含义(重点); 2、理解植物动物共存的原理(重点),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呼吸作用的含义以及应用(重点),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的作用。 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耕耘】 一、独学预习【15分钟】 预习生物书P121——P131:在书上打记重点内容,积极思考,回答文中思考与练习题,并翻阅 参考资料,要求静学和独学。 二、知识梳理【15分钟】 【 】1、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者动物呼吸都需要排出 ,消耗 ,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 ,消耗 。也就是说,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2、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能力的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式子来表示: ( )+( ) ( )+ ( ) 农业生产中,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应该 。 【 】4、 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种子萌发的实验证明了有机物分解时需要 的参与,不仅产生了 ,还产生了 。 呼吸作用公式: ( )+( ) ( )+ ( ) 【 】5、呼吸作用的过程是细胞利用 ,将 解成 和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其实质是 分解,释放 。 【 】6、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 ,向生物圈中排放 。自然界的有机物分解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消耗了大量的 ,并排放出大量的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 ,又将 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 和 的相对平衡(简称 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 同学已完成学习任务 检测 月 日】 三、聚焦展示【10分钟】 1、海尔蒙特的栽种柳树的实验:2.5千克的柳树增加到了80千克,除了浇的水、施的肥以外,柳树的重量增加来自于外界的 。 2、普里斯特利的金钟罩实验中,要想使实验顺利进行,除了密封的金钟罩内同时放入动物和植物之外,还必须在 下才能保证两者活着。因为…… 。 3、我来理解“碳氧平衡”: ( ) ( ) 四、课堂小结【3分钟】 生活中有哪些维持碳氧平衡实用的例子?有什么意义? 如: 屋内养花可以保证室内氧气 如: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组成的,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出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④生物体能繁殖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5、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6、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8、生物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9、①右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写出: 1-镜座2-镜柱3-镜臂4-镜筒5-目镜 6-转换器7-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 10-载物台11-通光孔12-反光镜 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5〕目镜和〔7〕物镜 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11〕通光孔和〔12〕反光镜 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放大倍数为15倍。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的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150倍。若改用40×的物镜,则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少,视野变暗。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左上方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q。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污点的位置可能位于目镜、物镜或者装片上,相互转动,谁动在谁上边。 ⑦当镜筒在下降过程中,眼睛要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镜筒上升过程中,要用左眼看目镜,当看到物象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而调节细准焦螺旋是物象变清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章 教案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光合 作用产生 氧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 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 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 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 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 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 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 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 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 用利用二 氧化碳作 为原料。 1.利斯特里实验 2.探究活动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 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 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 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 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 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 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 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 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 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 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 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 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 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 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 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 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 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 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 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 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观察的顺序?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内到外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6、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叫做装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2都能够由小长大(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有关);○3都能新陈代谢;○4都能生殖、遗传、变异;○5都有应激性;○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个体一般比较微小,结构简单,但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却十分广泛。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3.光和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4.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通常都和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绿色肥厚的茎,不仅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 6.蚯蚓体表的刚毛有助于它们的爬行运动,体表的粘液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它们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 7.在炎热的夏季,植物茂盛的地方气温比较低,空气湿度大(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环境。 三、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也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健康,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第二章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观察,目镜长度与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和倍数成正比)、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顺下逆上)、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使物象变得更加清晰)、反光镜(反射光线)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放大的是长度,不是面积)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装;对光;观察(原则:先下后上,先低后高,先粗后细);收镜 3.常用探究器具的种类: 观察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剪,镊子 计量器具:天平,量筒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等 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跟实际物像呈180度旋转,不影响顺时针、逆时针 5.视野中污点的判断方法:视野中污点只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懂,则污点在物镜上。 6.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区别:形状规则、边缘黑而中间亮白;用镊子轻压盖玻片能变形或移动的是气泡,反之为细胞。

(假期一日一练)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准备 实验需要的仪器、材料、提前两周准备的豆苗或玉米苗、PPT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其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供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下面以种子萌发为例,探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1)演示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在上课的前一天,老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说明:这是一个对照实验。经过一昼夜以上的放置后,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明显不同。教师让学生对比温度后,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装有萌发的种子的暖水瓶中的温度升高;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中的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萌发的种子放出了热量。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什么物质?在转变过程中还需要哪些物质的参 与呢? (2)演示实验二: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瓶中是萌发的种子(见教材第128页上图。瓶内的种子也可用新鲜的豆苗代替)。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以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3)演示实验三:有机物分解需要氧气的参与 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见教材第128页下图。甲瓶内可改用新鲜的豆苗,乙瓶内可改用经沸水烫过的豆苗),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没有熄灭。 2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生物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 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 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 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等 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②组成:I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若用生物圈的概念来衡量:部分符合生物圈的范围。 4、生物圈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5、生物的家族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并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基中70%以上是动物,约22%是植物和真菌。 7、在生物圈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是昆虫。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 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菊花是我国广为栽培的观赏花卉,共有两万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13、南沙群岛是我国传统渔场。这里的珊瑚礁里生活着许多品种的珊瑚虫,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遗传(基因)多样性。 14、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有鱼类78种,鸟类205种,湖 中还有维管植物239种,这些数字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15、世界上没有指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 ..(基 因)多样性 ...。 16、表格中的资料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或物种

(完整)河少版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泥井镇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质量分析评价 本次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命题思路明确、试卷编制规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有利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覆盖面全,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内容丰富,知识与技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 二、试题结构及答题质量分析评价 1、试卷结构及问题分析。本次试卷共分二大部分,卷面满分120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30题,60分。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整体做得并不太好,如第5、13、16、18小题。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答题存在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 (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会联系生活现象。 逐题分析:第1小题:通过在田野中调查,生活在田野里的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是()该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昆虫”的理解,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做过、讲过,基本都得分。和本小题同类的有第13小题。 第2小题:蛔虫的结构中,适宜生存环境的特征是()该小题主要考查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一显著特点,课后练习中也出现过,学生基本都得分。 第3小题:夏季大雨过后,常常看到蚯蚓爬到地面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该小题正确答案应该为土壤浸水后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上呼吸。该小题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蚯蚓的这一现象就比较注意,所以本小题学生基本都得分。和本小题同类的有第20小题。 第4小题: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它的特征是()该小题考查的是线形动物的特征。但有部分学生一看到“秀丽隐杆线虫”没见过就懵了,就像对待“1+1=?”的问题,本来简单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反倒质疑正确答案。考试结束后有几位同学问到我,是不是“秀丽隐杆线虫”的结构特殊?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第5小题:预防蛔虫病最主要是掌握蛔虫的()正确答案应为感染途径。该小题引领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该小题学生都能得分。 第6小题:下列四组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该小题考查学生对“软体动物”的概念或特征的准确掌握和理解。应选择“海葵、海蜇”一组选项。个别学生审题不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