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中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之风已从报业吹向了广播电视界,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全媒体”进行检索,可检索到1500多条记录,在百度可找到相关结果2400多万个。从目前文献检索的全媒体研究来看,多是描述性的分析或个案式的追踪探讨,缺乏学理性的深层次研究。

一、全媒体的概念建构

全媒体发展起于何时?由于认定的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标志看法。但基本认同的意见是,国外以2006年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全媒体改革之路为起点,随后,由《今日美国》2008年开始尝试的产业链重构推进了全媒体的实践。在我国,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广州日报》于同年6月成立滚动新闻部,专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进行“联动发稿”。次年7月,我国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的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自此,报社记者的角色悄然转型,开始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屏等发布信息。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同年,南方报业集团也正式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理念。那么,全媒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1. 全媒体概念学说。全媒体概念界定众说纷纭,通过文献整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学说:

报道体系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或者说是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和传播平台来构建的报道系统。这种报道不再是单一落点、单一形态和单一平台的,而是在多个传播平台上开展的多个落点、多种形态的报道体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都是这个报道系统的整体组成部分。[1]这一概念从新闻业务本体出发,落脚点放在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体系上,较好地概括了全媒体报道的模式和特征,但将其限定在媒体“报道”业务层面,略显褊狭。

传播形态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2]或者说,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从本质上说,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和融合。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 石长顺 景义新 

摘要:

全媒体转型已成为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趋向。本文从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辨析入手,探寻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之路,即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孕育、全媒体发展的报业转型和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而未来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制度建构、流程再造和全媒体人才培养。

关键词:

全媒体 历史演进 媒体转型

2013.5 传 媒051

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4]此概念将全媒体视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传播形态,强调了各种媒体间融合生产信息内容的立体传播状态,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全媒体传播的形态特征。

整合运用说。该观点在综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广义而言,全媒体概念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界定,是指立足于现代传媒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联通、运营模式统筹等方面的整合性实践。[5]这一观点突出了全媒体更具宏观性的“整合应用”,将多因素囊括其中,但未清晰地概括出全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观照了全媒体概念学说之后发现,目前有几个共同点可作为界定和理解全媒体的要点:一是全媒体发展的主体是传统媒体,这是其面对新媒体而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发展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而缺乏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统合协同,就构不成全媒体;三是实行多媒体分流传播,并根据媒体的不同分流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四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

2. 全媒体概念辨析。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超媒体”“多媒体”“富媒体”“跨媒体”“融媒体”等众多相关概念,其间有异同,要科学地认识全媒体的概念,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超媒体”“多媒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首先,“超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术语,它又与超文本紧密相连,超文本是包括文本、静止图片、表格、线图等多种媒体格式的非线性的计算机交互信息系统。而超媒体是包括超文本信息在内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允许非线性与交互链接的信息系统。而多媒体是包含上述两个基本概念,并利用超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包括文本、静止或运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来传播信息的方式。[6]因此,“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一脉相承,都是依据计算机文件格式或传播符号类型提出的概念,全媒体也确实需要“多媒体”多元和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但 “全媒体”概念是传媒转型的一种运营方式。

“富媒体”指信息传播中,除提供在线视频的即时播放外,内容本身还包括网页、图片、超链接等其他资源,与影音同步播出,为网络公司和网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富媒体与多媒体区别在于,富媒体增加了交互性,其用户可以在信息播放过程中控制和改变传播内容。[7]因此,富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体验方式,可在全媒体的具体操作中得到一定运用,如iPad移动媒介终端上由参与式构成的信息产品就是利用了富媒体交互方式。

关于“跨媒体”概念,最初的全媒体化其实就是跨媒体运营,跨媒体实为全媒体早期孕育阶段的表现形态。有研究认为跨媒体是“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是新旧媒体杂交、融合的产物”。[8]跨媒体就是要突破原有单一媒体类型的限制,跨向其他的媒体类型传播,并实现两方或多方联合与互动式的发展。

“融媒体”概念是由媒介融合而来,意指在以数字媒介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跨媒体业的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与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从内容融合到传播渠道融合、媒介终端融合的全过程。[9]融媒体(融合媒体)正是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产物,它是在理想的媒介内外环境中,整合了新旧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实行一个统一平台对不同媒介或终端进行信息资源集成配置和融通生产的媒体运行模式。

二、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

1.孕育: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尝试。中国全媒体的启程在21世纪初,从报业的跨媒体运营开始。特别是兴起和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使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乃至出现“报业寒冬论”。在此情形下,报业如何突围?传统报业纷纷开始思考拓展生存空间的问题,并开启跨媒体发展的探索之路。

2001年,《沈阳日报》的改革探索可看做是我国报业最早的全媒体尝试。该报率先在国内实现采编网络化和管理一体化,并通过图文合一的采编网络平台建立起集各种传媒业务于一体的系统,为报社未来实现信息传播流程一体化开辟了新道路。[10]

中国报业的跨媒体运营,从创办报纸网站开始,实施报网互动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报业网站建设,以2000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其网络版基础上打造的人民网为起点,标志着报业开始跨向综合性新闻网站,在新闻业务上尝试不同于纸媒的内容生产。国内其他报纸也纷纷在人民网之后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自此,报纸与网络开始了报网业务联姻互动的尝试。“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方式转接提示相关的网络新闻;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的热点事件,也会成为报纸新闻的来源,而报纸新闻的重点稿件资源,又会被共

0522013.5 传 媒

享到网上做突出报道。”[11]报业跨媒体转型的另一探索是打造视频记者,这经历了一个从“视觉新闻”到“视频新闻”的变化过程。“视觉新闻”首先由上海《东方早报》发起,该报于2003年创刊伊始就明确提出了“新闻视觉化”的理念。视觉新闻最初就是强调在报道中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包括占据大版面的大幅照片,甚至推行视觉化的新闻叙事,以争夺受众的眼球。后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成立视觉新闻中心,尤其是《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将摄影记者、图片与视频编辑等人员进行整合。但此时的报业都还没有将视线转向视频领域,这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在报业首设视频记者岗位,国内报业的第一批视频记者随之诞生。《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也紧随其后,开始探索推进视频记者岗位的专业化发展进程。[12]

2. 转型:全媒体发展的报业探索。在报业跨媒体运营探索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也于2006年8月5日开始组织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探索传统报纸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该计划在我国报业很快得以实施。同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国内首家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今报》正式上线。与以前的数字报刊系统不同,在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刊平台上,该系统实现了从采集、生产制作、发布、交换、反馈到经营的一体化运营流程,增加了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13]

中国报业在经历跨媒体经营后,开始进入全媒体转型发展阶段,时间分割点大致在2007年,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标志,确立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发展规划,并规划了“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和“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等建设项目,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用文件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媒介发展方向。依然是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成为我国“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国报业系统全媒体转型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始。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推动报业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探索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运行系统,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资源整合、多途径发布的数字化传播。[14]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于2009年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并组建了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3G事业部,通过使用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实现了多媒体、即时的和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2009年6月上旬,该集团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评审和验收,实现了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的新运行模式。[15]同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提出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首先实施南都全媒体集群战略,构建起了包括报刊、音频、视频、网络、手机报及户外LED等全媒体形态集群,向着“全媒体数字信息运营商和现代通讯社”转型。[16]此外,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合作推出中国首家移动互联网电台;《广州日报》成立负责报纸与手机、网站等部门联动发稿的滚动新闻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合力开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原创互动型的系列全媒体;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行报网合一并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等。在此时期,新华通讯社也在视频新闻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开通了新华视频新闻专线,还于2010年元旦和7月1日分别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华语、英语电视频道,开始走上全媒体通讯社之路。

3. 风潮: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在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之时,广播电视业也不甘寂寞,继报业之后迅速跟上全媒体建构的潮流。2010年前后,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先后开播,标志着电视和广播媒体也开始向全媒体发展。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电视行业介入全媒体建构的重要起点,它依托中央电视台向用户提供视频直播、上传、搜索、分享等服务,形成了以强大的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传播平台。我国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首张绿卡”——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随即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陆续开播,诸多市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亦相继涌现。

深圳广电集团从2010年开始打造全媒体集群,整合全媒体力量,试图建成我国第一家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营销服务。浙江网络电视联盟则是浙江省县、市广电播出机构联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创办的,初步形成了浙江地方广电视频网站集群。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多家单位投资组建的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专注于以互动、融合为特色的全媒体业务,在全国三网融合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华夏传媒集团公司与深

2013.5 传 媒053

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40多家城市媒体共同打造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实施跨媒体和多终端的节目营销,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近8亿用户。

广播媒体的全媒体探索,始于201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该台拥有61个传播语种、全业务媒体形态和新媒体国际传播平台。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为宗旨,向全球受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紧随其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同年9月获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这是我国国家级网络广播电视台,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又一个以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及互动服务为核心的全媒体播出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年年初还成功开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声手机报,与之并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在获得 IPTV 牌照之后又于2010年初步建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手持终端的英文信息平台——移动国际在线,大大拓展了自身的全媒体建构。

在中央级的广播电台带动下,全国地方广播电台也纷纷走上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着力打造全媒体直播室,集广播、网络、电视直播于一体,其直播节目通过光纤传输,由湖南电台交通频率、湖南移动电视、芒果广播网组成的全媒体进行传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中将网站视频与手机视频同步直播,将广播音频内容配上记者采访的图文内容,实现多媒体传播。沈阳广播电视台还可在播出过程中实现全媒体的节目与受众互动,真正迈向统一的全平台、全媒体演播室,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持终端平台的全覆盖播出。[17]

三、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思考

发展基础: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全媒体转型,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任何改革一样,全媒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思想障碍和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媒介观念的解放与调适,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深刻理解全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运行规律,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体发展道路。

发展保障:全媒体的制度建构。传媒发展离不开传媒规制,就我国的传媒规制而言,还没有形成与全媒体发展完全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相关传媒规制进行革新,尤其是要打破以往森严的媒介壁垒。这点可从国外借鉴中得到启示,如美国1996年修正并通过的新《电信法》,打破了以往传媒产业跨越不同媒体运营的限制,带来了美国综合性传媒集团的整合性飞速发展。

发展途径:全媒体的流程再造。中国全媒体的发展尚在摸索当中,尤其在全媒体的运作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有效的模式。按照传统媒体的习惯和模式,很难适应全新的全媒体运营需求,这对于不同种类的媒体运作而言,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找到适合自身全媒体化的具体运作方式。媒体的战略取向一般采取“媒体+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模式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整体重构,它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基础平台的任务是架构基础网络,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应用平台则依托基础平台,搭建各种功能或专业性的平台,开发应用服务产品,与传播终端用户直接连接。媒体在内容应用平台层面,通过提供一种支撑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利益分配机制,可为全媒体平台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即实现“前端全媒体采集,后端流媒体制作,终端互动式体验”。

发展关键:全媒体的传播人才培养。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以全媒体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报道为主要方式的后报业时代,全媒体记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也是传媒集团实现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全媒体人才要求既能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又能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还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广播电视台做现场报道。全媒体记者强调媒体的交叉、专业的多能,而传统新闻传播学总是把记者泾渭分明地分为报纸、广电或网络新闻记者。为此,必须随着媒体对人才的新需求,探讨全媒体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使一线记者能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的转型,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同时采集图文、视频和音频信息。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定阶段,全媒介进程所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真正的融合媒体,或称为“融媒体”,即真正实现多种媒介全方位的融合运行。融媒体状态绝不只是技术层面或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需媒体所有权的融合。“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融合媒介促进了传统传媒业的全面升级,也体现了传媒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全媒体转型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适应所有的新闻媒体,但全媒体建构并向融媒体过渡,一定是未来传媒发展不可漠视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部分成果

(下转第76页)

0542013.5 传 媒

与官网相比,门户网站的论坛以及微博在聚集节目人气方面具有优势,但缺点在于,节目组很难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除此之外,为追求节目的轰动性效果,节目组往往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采取默许或推动的态度,这种做法的确能在一时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但对于节目的生命力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版权引进的模式节目要注重整合使用互联网资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跟踪力度,既要最大化地扩大节目影响力,增大观众互动平台,又要避免饮鸩止渴的短视作风。

再次,与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媒介资源整合。在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节目制作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版权引进的模式节目的特点使其更加具备“外包”的可行性。虽然,各省级卫视的模式节目制作都是台里的重中之重,但不可否认,在节目策划创意、制作团队组建、节目主持人资源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与民营公司进行合作,尽可能与媒介集团外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更强的节目团队。 在选择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时,要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

最后,积极发展衍生产品。电视节目的衍生产品不仅在于拓宽盈利渠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深化节目品牌,培育观众的忠诚度,以期建立连续的收视习惯。电视节目的衍生产品开发在我国尚未成熟,开发意识相对淡薄。版权引进的模式类节目应参考借鉴版权方的开发思路和模式,制作品类多样、品质精良的衍生产品,进一步

推动模式节目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媒体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栏目研究》的中期成果(L11BXW005)

参考文献:

[1] 梅笑冰.电视文化商品的模式化生产对电视人行为观念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39-41.

[2] 袁靖华.探析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出路[J].电视研究,2010(8):22-24.

[3] 袁舒婕,牛春颖.引进栏目版权:花大钱取“真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4-24(007).

[4] 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2-53.

[5] 沈慧萍.从《中国达人秀》看引进类节目的策划[J].新闻界,2011(6):54.

[6] 朱美虹,陈文.卫视综艺:“外来和尚”撑台面[N].新闻晨报,2011-05-30(C02、03).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编辑出版系)

(上接第54页)参考文献: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 刘小帅,张世福.3G 时代:传媒价值链的重构[J].网络传播,2009(7).

[3]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4]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5]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6] 陶智勇,蔡进.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概念的界定[J].今日电子,1997(9).

[7] 朱松林.富媒体:网络广告的新选择[J].传媒,2006(3).

[8] 王学成,来丰.论跨媒体联合[J].新闻大学,2002(1).

[9]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10] 刘延军.《沈阳日报》实现采编网络化管理一体化[J].中国传媒科技,2002(5).

[11]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2011(7).

[12] 郜书锴.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J].现代视听,2008(8).

[13] 王立成.中国首家全媒体数字报在沈阳诞生[J].记者摇篮,2007(2).

[14] 蔡雯,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J].今传媒,2009(5).

[15] 田勇.全媒体运营:报业转型的选择——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实践[J].新闻与写作,2009(7).

[16] 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10(19).

[17] 莫克.沈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交互式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1(12).

[18]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0762013.5 传 媒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全套)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应用概述 第一节走进多媒体世界 新世纪从“多媒体”开始 【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是本章第一节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两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本册书学习的一个起点,学生是否能被吸引住,关系到学生对本册书的学习态度和下一步的选择,所以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开一个好头。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要让学生:1.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解其特征 2.认识多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科技观察能力,对目前日常生活中比较流行科技产品比较有趣,所以可以借助这个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概念,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会把有趣的知识变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通过观看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例以及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总结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感受多媒体技术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各学科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的软件,上网查找一些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网站和虚拟现实作品下载下来或者直接把网址提供给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1.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资料,思考其中应用的技术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新图片或

资料,在演示之后引出其中所应用的共性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然后请同学谈论一下多媒体技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浏览中会被这些应用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舒适所深深吸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最近几天,我收到了几个朋友发来的彩信,其中还有用手机拍摄的图片,非常清晰,现在彩信手机非常时髦,我发现不少同学都有手机,很多还是最新型的。我这里有几款数码相机手机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吧,看起来是不是十分迷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吧。大家阅读一下书中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书中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许多城市比较流行的数字家居。(通过大屏幕展示数字家居的介绍资料),我 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未来的数字家居。 [学生]想象未来数字家居。 [教师]上面这两个事例中主要应用了那种技术?不用说,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多媒体技术,那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同学在初中使用PowerPoint 制作作品时,就已经感受过了多媒体的魅力,从上面这两个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另外,在我们周围其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例也随处可见,那么哪个同学愿意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上面两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事例使人们生活更舒适、方便。 [学生]……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使我们可以更有效传递信息。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2.从分散的应用到集中的具体概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请学生阅读书第3 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部分的内容。通过前面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事例和书中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实现从直观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教师这时可以把多媒体的概念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传统观念阶段、市场营销观念阶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阶段。下面来详细看看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观念阶段的营销理念包括3种观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可归纳为六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这种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企业经营哲学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是从企业生产出发。其主要表现是“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例如,烽.火猎头专家认为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从1869年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运用生产观念指导企业的经营,当时这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本公司旨在制造面粉”。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也是典型表现。显然,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 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颇为流

行。中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由于市场产品短缺,企业不愁其产品没有销路,工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也奉行生产观念,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也不重视市场营销。 生产观念是一种“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观念。因此,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有些企业在产品成本高的条件下,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受产品观念支配。例如,亨利·福特在本世纪初期曾倾全力于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得起,借以提高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生产观念的不足: 忽视产品的质量、品种与推销,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忽视产品包装和品牌等。 以生产观念为导向的营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供给小于需求,生产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基本出发点; 2、降低成本、扩大产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不重视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 4、追求的目标是短期利益; 5、坚持“我生产什么、商家就卖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经营思想。 2、产品观念 它也是一种较早的企业经营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它产生于市场产品供不应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营销概念的演变历史

市场营销定义的演变及变化 陈发祥 自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赫杰*特齐出版的第一本营销著作《市场营销学》以来,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诞生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历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营销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其中,出现重大突破可总结为一下几个阶段: 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前的营销学概念: 1、1912年,赫杰。特齐在《市场营销学》一书中对营销学的概念 在这本最早的营销学著作中,赫杰。特齐所阐述的营销学与现代营销学的原理、概念并不相同,实际上只是“分配学”和“广告学”。同时,这段时间,营销学只是困顿于校园----这一象牙塔里,还没有真正地与企业的营销活动结合起来,校园内的研究也未得到社会重视。 2、1922年,美国学者费雷德。克拉克在《营销原理》一书中的表述 克拉克把营销功能归纳为三大功能:交换功能,包括购买和推销;实体分配功能,包括货物运输、装卸和仓储;辅助功能,包括融资、风险承担、市场情报的沟通和标准化等。 1932年,克拉克在他和维尔达所撰写的《美国农副产品营销》一书中指出:营销是产品从种植着那儿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的过程,包括重要而有相关的三个内容:脊中(农产品从分散到集中收购)、平

衡(调节供需双方)、分散(推销到使用者手中)。这一过程又包括七个营销功能:集中、储藏、财务、承担风险、标准化、推销和运输。 尽管营销概念在这一阶段得以丰富,但仅仅局限于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局限于产品的推销术、广告术、推销策略以及推销机构及组织设计。到了后期,一些学者如克拉克等也提出了创造需求、市场调研等概念。 1937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简称AMA)正式成立,吸收了教师、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家参与,成为市场营销领域理论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这一机构的出现对后来营销学概念的统一在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今天这方面的作用依然突出。 3、二战后,营销概念质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性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美国尤其突出,卖方市场出现,使营销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营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以变迁。 由于卖方市场的出现,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围绕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如果仍然象传统的那样在企业已经把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考虑广告、推销等问题,产品就难以有效销售,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原有的市场营销理论及概念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市场营销必须突破流通领域,形成新的概念,于是,第一次出现了现代营销概念。 所谓现代营销概念,就是在卖方市场前提下,注重研究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何发现、把握市场机会,满足买主需求,使企业得以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多媒体技术知识整理 1.1.1 多媒体的含义和分类 1、媒体的定义:人们用来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各种信息的载体,或者说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存储的最基本的手段。 2、强调媒体的两层含义:一是存储信息的实体,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主要指后者。 3、国际通用定义媒体的分类:感觉、表示、显示、存储和传输五种媒体,信息源流最丰富的媒体(感觉媒体),最主要的媒体(表示媒体)。 4、表示媒体通常包含的几种媒体(多媒体数据的分类) 文本:最基本 声音(音频):三种表现形式(解说词、音效、背景音乐),具有很强的前后相关性,数据量大,实时性强 图片、图像:图像主要以位图形式存放,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图片一般以向量图形式存在。视频影像:(静态和动态,真实的画面) 动画:移动的主观设计的绘画(二维平面、三维立体),根据制作方法分为造型和帧动画两类。05年高考题:分别指出WINDOWS系统中下列工具软件所处理的媒体,记事本(文本)、画图(图像)、录音机(声音)、CD唱机(声音)、媒体播放器(音频、视频)。 填空:___________、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信息载体中的两个或多个的组合成为多媒体。单:下列不属于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的范围是(A 存储信息的实体B 信息的载体 C 文本D 图像)A

超文本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A顺序的树形B非线性的网状C线性的层次D随机的链式)B 1.1.2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1、多媒体技术的含义: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综合处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具有交互式的综合与实时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集成性(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 集成性注意把握处理媒体的设备的集成和多种类型数据的集成化处理两个方面,了解创作的含义,基类媒体的概念。 05年高考题:多媒体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主要区别是(A、共享性B集成性C交互性D传播性) C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特征。 简:请回答 单: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性有(A、多样性B集成性C交互性D可扩充性)ABC 填空:多媒体技术具有__________、实时性、交互性、高质量等特性。 1.1.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史:1986年,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AMGIA;1985年,只读光盘的问世;多媒体PC机标准MPC-1,MPC-2,MPC-3。 2、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了解性内容,注意几个符号简称的意义 1.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 1.2.1 硬件组成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 结合国际上和国内对老建筑改造的不同手法,并分析国 内外多个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通过临平绸厂创意园改造项目的实例,总结各种改造手法在工业建筑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保持、保护,修复,适宜性再利用,重建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old buildings, and analyze the successful classic cases, through LinPing ChouChang creative park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Key words:preservation,restoration,adaptive reuse,reconstruction 临平老绸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河南埭路108号,建于八十年代,厂区共由十多栋建筑组成,厂区背面临河,南面靠近沪杭铁路。是临平目前仅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工业建筑,厂区内绿树成荫,光影斑驳。 国内外改造项目成功的案例很多,经实地考察及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各有特色,克拉码头改造后功能业态为餐饮、娱乐、酒吧、零售,建筑设计上完整保留了改造前的建筑形式,最突出的是在内街之上设计了一个膜结构天篷,形成了局部微气候;设计了具备景观价值的亲水开放式休憩餐饮空间,改变了克拉码头原本临水不亲水的局限性。红坊原先为上海炼钢厂,改造后功能业态为商业、餐饮、办公、展示,新建筑比重为1:1,建筑设计上以原有红砖为主要元素、保持工业时代粗犷的特质,纯粹、简单,其另一特色为园区中央7000平方米的超大面积草坪,为举行大型艺术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部分大空间厂房室内保留原样,包括原先钢铁厂设备的基坑,用作室内会场和大件雕塑品展示。 800show的点睛之笔是120米长的 活动长廊,设计大胆拆除了建筑第一个柱距的外墙,玻璃立面的设计

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演变与发展现状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及其演变 对于整合营销传播,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Agencies,4As)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促销组合的角度,强调综合性使用各种促销工具使传播的影响力最大化的过程。 整合营销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学者舒尔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强调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这一定义与其他定义的不同在于,它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商业运做过程上,强调整合营销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作用,认为应该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及品牌传播情况,通过各种手段的整合达到最好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它隐含地提供了一种可以评价所有广告投资活动的机制,因为它强调消费者及顾客对组织的当前及潜在的价值。 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界定的基础上,近年来舒尔茨又对整合营销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整合营销就是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中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如雇员、立法者、媒体和金融团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即整合营销既是一种营销手段、理念和营销模式,更是一种沟通手段和管理体制。对外具有整合各种信息综合传播企业信息和品牌的功能,对内则有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实现有效管理的作用。因此,在整合营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销的基础上,舒尔茨又重点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复习总结完整版10.doc

《多媒休技术原理及应用》学科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木章主要讲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简述其主要特点。 所谓多媒休技术(Multimedia Computing)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技术的三个特点: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集成性:媒体信息集成,表现媒体设备的集成。实时性: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是强实吋的;提供时基媒体实吋处理的能力。交互性:与家用声像电器区别的关键特征,用户不能通过介入媒体内容。 2、如何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 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关键在于它的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木特性,它可以通过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规定相关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这样使它的应用和发展更加标准化和全球化,更有利它的发展进程。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典型应用领域:教冇和培训、咨询和演示、娱乐和游戏、管理信息系统(MIS)、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视频服务系统 4、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D) (1)高分辨率,提高显示质量;(2)高速度化,缩短处理时间; (3)简单化,便于操作;(4)智能化,捉高信息识别能力。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全部 ★第二章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重点) ?本章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数字音频编码、数字图像编码、数字视频编码、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转换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数字音频存储量、电视信号的数据量、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 1、声音是由振动的声波所组成,在任一时刻t,声波可分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线性叠加:f(t)= 27血血曲”+ 如,其中,3称为基频或基音,它决定声音的高低;n 3称为3的n次谐波分量或称为泛音,与声音的音色冇关;如是振幅,表示声音的强弱;久是n次谐波的初相位。 ★2、量化后数字音频存储量计算公式: 数字音频存储量(字节)二釆样率(H刁)X量化位数(位)X声道数X音频长度(秒)/8 ?例:激光数字唱盘CD-DA的标准采样频率为44.1Hz,量化位数为16位,立体声,这即CD 音质。考虑一下CD-DA播放一分钟音乐所需要的存储量是多少? 解:存储量=44.1xl6xlx60/8B = 5292B = 5.17KB ★3、量化后电视信号的数据量计算公式: 电视信号的数据量(位)二电视信号带宽(HQX2倍采样频率X数字化深度X时间 ?例:在彩色电视信号表示吋,设代表光强、色彩和色饱和度的YIQ彩色空间中各分量的带宽分别为 4.2MHZ、1.5MHZ、0.5MHZ。再设各分量均被数字化为8b。则一秒钟电视信号的数据量是多少?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用) 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 一、”舆论”一词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 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 》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 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 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 穆勒: 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 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商业再利用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商业再利用 作者:陈晓东 日期:2008.9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 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留下了大量历史古建筑文物与近代老建筑.中国古建筑作为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和天人合一建筑哲学思想在世界建筑上居 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与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建筑对亚洲各 国都有深刻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古代建筑形式都融入了中国 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 中国在近代经历了近200年的沧桑历史,近代外强入侵,国家内战,新中国成 立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中国的历史建筑与文物遭到十分严重战争损毁与人为破坏.所以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和保存较完好的建筑就更为珍贵.今天的中国处在一 个历史巨变之中,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强盛.经济与政治与国际逐步接轨,国家融 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的同时对城市进行大规模 的建设与城市改造.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旧城区的历史建筑改造与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也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 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 史,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先进国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一些欧美国家60-70年代出现的城市中心区衰败现象采取环境整治方法, 提出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目标并逐步付诸实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和措 施。 1、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大部分城市中心都存在大量有吸引力的优秀建筑,历 史保护作为复兴中心区的策略,在许多城市得以采用。人们重新认识到历史建 筑的价值,采取城市保护更新活动,确定文物建筑保护等级,维修历史文物建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历程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述 --市场营销管理任务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市场营销的概念,了解市场营销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历程,明确市场营销管理任务。 第一节市场与市场营销 一、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一)市场的概念 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由于市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产品有了剩余后才出现的,所以最初的市场也就是狭义的市场概念,是指买卖双方进行货物交换的场所。《易经?系辞下》中所讲的“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这种狭义市场的真实写照。广义的市场概念正如美国的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说的那样:“市场由一切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并且愿意和可能从事交换,来使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的潜在顾客所组成。”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市场(Market)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二)理想市场的特征 企业的产品在那些具有高的销售潜量、能够较早地进入、具有竞争吸引力、能产生规模经济、需要投资少而回报很大、风险较低的市场里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理想的市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增长潜力大

市场潜力即市场潜量,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市场上购买某种商品可能达到的最大货币支付能力。它是按照市场的销售额和增长率来衡量的,是识别市场新机会的关键因素。市场增长潜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价格和边际利润,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赢利空间大 市场的顾客数量及购买力,要足以使企业有利可图,能够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同时能够适应企业今后发展扩大的需要,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经济效益。 3、竞争能力强 虽然市场正在增长,进入者也不多,存在规模经济,但如果处于敌对性的竞争环境中,使企业的产品无法获得高份额的市场地位,这个市场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市场。在美国成熟的汽车市场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的汽车厂商很容易受到质量更高且更省油的日本和欧洲汽车的攻击。 4、风险小 选择市场最后考虑的因素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它的吸引力就小。企业必须检查市场的风险特性,运用判断进行估计,或运用历史观察值来了解失败的概率和回报的变动情况,以此来评价给定市场的风险,选择在其它方面相同而风险更低的市场。 (三)市场的分类 市场的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市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以其内在的相似性对市场所作

第二讲 舆论的概念属性和特征讲解

第二讲舆论的概念、属性和特征 ?§2.1 .舆论的概念与本质 ?一、舆论的定义 ?Consensus,public opinion,the public voice ?1,李普曼的定义 ?这些其他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等都是他们的舆论。 ?一些集团的人或者以一些集团为名义的个人按照上述的情况来行动,就成了大写字母的“舆论”。 ?李普曼所关注的核心是现实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 ?什么不是舆论: ?个人意见、个人感觉不等于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见不等于舆论 ?意识形态宣传不等于舆论 ?2,梁启超的定义: ?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1910)此定义提示:其一,舆论是有一定量度的;其二,舆论也是公开的意见,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定义不谋而合。?3,徐宝璜的定义: ?舆论者,在社会上占有多数之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也。(徐宝璜《舆论之研究》——《北京大学月刊》1920)此定义提示:舆论的形成环境:封闭的灌输VS公开的讨论,因而,舆论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 ?这一定义的角度,与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代表型的公共领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公众领域的再封建化等概念,是想通的。 ?4、刘建明的定义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11页,1988)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共同的、直接的认识,也是对客体的直接的整体的知觉反应。社会整体知觉是一定社会人群的共同认识,整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多数人的共同知觉。 ?这一概念将舆论定位于感性认识阶段,但又与个人的感觉不同,具有一定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发展概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b16639874.html,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发展概况 作者:王政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和功能转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列举了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典型工程实例,指出了我国在再利用观念和方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 关键词:历史建筑再利用;功能转换 一、前言 所谓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处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有的文化下,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的要求也有了新的体现,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使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如哈尔滨自1905年起,作为通向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曾侨居了30几个国家的20万侨民,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形成了约十六七个领事馆建筑,时至今日,已有部分被拆迁或损毁,现存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破落之险。这种破坏性的改造方式及容易造成文明的缺失,所以如何采取积极的改造方式,即能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将历史性建筑的所属年代改建成历史博物馆;废弃的工业厂房被改造成工业发展展览馆等。 二、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进行保护。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一、选择题 1. 关于多媒体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多媒体由单媒体复合而成 B.多媒体是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C.多媒体包括文本、图片等媒体元素 D.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声音、文本等媒体集合成一体的技术 答案: B 2. 请判断以下哪些属于多媒体的范畴( ) (1)数字、文字 (2)声音 (3)动画、视频 (4)图形 A.(2)(3)(4 )B.(1)(2) C.(1)(2)(3) D.全部 答案: D 3. 当前的一些电子读书既能够有声音诵读功能,还可以播放 MP3 和视频的功能,这主要使用了( ) A.网络技术 B.多媒体技术 C.遥控技术 D.视频技术 答案: B

4.在多媒体系统中,用户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用户的反应和参与主要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 ) A.集成性 B.交互性 C.实时性 D.共享性 答案: B 5.下列关于多媒体输出设备的描述中,不属于的是( )。 A.CRT 显示器 B.网卡 C.彩色投影仪 D.打印机 答案: B 6. 下列能够较完整的体现多媒体概念的是( ) A.彩色电视机 B.报纸 C.彩色画报 D.交互式互动游戏 答案: D 2) 1-2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一、选择题 1. 多媒体信息包括等媒体元素。 ( ) ①音频②视频③动画④图形图像⑤声卡⑥光盘⑦文本 A.①②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③④⑥⑦ D.以上都是 答案: B 2. 以下哪个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性。 ( ) A.信息载体交互性 B.信息载体集成性 C.信息载体多样性 D.信息载体实时性 答案: C 3.在多媒体系统中,用户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用户的反应和参与主要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 ( ) A.集成性 B.交互性 C.实时性 D.共享性 答案: B 4. 关于多媒体技术的描述,下面不正确的是 ( ) A.多媒体技术是一个能够对多个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或继承的计算机技术 B.可以把外部的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复合方式输出 C.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D.多媒体技术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 答案: D 5. 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主要特征是( ) (1)多媒体化 (2)网络结构 (3)交互性 (4)非线性 A.(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