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第十四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第十四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第十四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第十四章原子结构原子核

第一单元原子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要点一电子的发现

即学即用

1.一种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压加速后, 形成一细束电子流,以平行于平板电容器极板的速度进入两极板C、D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若再在极板间施加

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已知极板的长度l=5.00 cm.C、D间的距离d=1.50 cm,极板区的中点M到荧光屏中点O的距离为L=12.50 cm,U=200 V,B=6.3×10-4 T.P点到O点的距离y=3.0 cm,试求电子的比荷.

答案 1.61×1011 C/kg

要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即学即用

2.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答案A

题型1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能量转化问题

【例1】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获得了重要发现: (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 .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 .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

D .说明了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轨道上运动

(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现有一个α粒子以2.0×107

m/s 的速度去轰击金箔,若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求该α

粒子与金原子核间的最近距离(已知带电粒子在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势能表达式为ε=k r

q q 2

1,α粒子质量为 6.64×10-27

kg ).

答案 (1)C (2)2.7×10-14

m

题型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例2】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 )

A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 A

题型3 实验探究

【例3】带电粒子的荷质比

m

q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 .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屏的

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

B .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屏下方偏移,

直到荧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U .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C .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 ,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 磁场的方向如何?

(2)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

m q =22d

B U

.一位同学说,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 (1)B .使电子刚好落在正极板的近荧屏端边缘,利用已知量表达q/m . C .垂直电场方向向外(垂直纸面向外) (2)说法不正确,电子的荷质比是电子的固有参数.

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金原子核时,符合下列哪种情况

( )

A .动能最小

B .电势能最小

C .α粒子和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最小

D .加速度最小

答案 A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 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 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 .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D .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C

3.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属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 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小,电势能减小

C.α粒子在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答案D

4.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不正确

...的是()

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B.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库仑力提供向心力

C.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10-10 m

D.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答案D

第2课时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理论

要点一氢原子光谱

即学即用

1.根据巴耳末公式,指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范围内最长波长与最短波长所对应的n,并计算其波长.

答案n=3时,波长最长 6.55×10-7m n=∞时,波长最短 3.64×10-7 m

要点二玻尔理论、能级

即学即用

2.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用10.2 eV的光子照射

B.用11 eV的光子照射

C.用14 eV的光子照射

D.用11 eV的电子碰撞

答案ACD

题型1 能级跃迁的分析

【例1】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4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一群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一群

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A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B.原子B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C.原子A能够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

D.原子B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

答案B

题型2 跃迁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

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49 eV的金属钠,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这群氢原子能发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

B.这群氢原子在发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的过程中,共同点都是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减小,原子势

能增大

C.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11.11 eV

D.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9.60 eV

答案D

题型3 情景建模

【例3】1951年,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偶数”,所谓“电子偶数”,就是由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绕它们的质量中心旋转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已知正、负电子的质量均为m e,普朗克常量为h,静电力常量为k.

(1)假设“电子偶数”中正、负电子绕它们质量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运动速度v及电子的质量满足

玻尔的轨道量子化理论:2m e vr =n

π

2h

,n =1,2,……“电子偶数”的能量为正负电子运动的动能和系统的电势能之和. 已知两正负电子相距为L 时系统的电势能为E =-k L e 2

.试求n =1时“电子偶数”的能量.

(2)“电子偶数”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出光子的波长为多大? 答案 (1)4

2232

4

22π34)

2(πe k m c h h e k m e e

1.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 =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 A .最容易表现出衍射现象的光是由n =4能级跃迁到n =1能级产生的 B .频率最小的光是由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产生的 C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D.用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 eV 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 D

2.如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 n ,处在n =4的能级的一群氢 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 eV . 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 (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答案 C

3.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能量E 1=-13.6 eV ,已知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 ,电子质量m =0.91×10-30

kg ,氢的核

外电子的第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为r 1=0.53×10

-10

m .

(1)若要使处于n =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用频率为多大的电磁波照射该氢原子?

(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可等效为一环形电流,则氢原子处于n =2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为 多大?

(3)若已知钠的极限频率为6.00×10

14

Hz ,今用一群处于n =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谱照射钠,试通过计算说

明有几条谱线可使钠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 (1)8.21×1014

Hz

(2)1.3×10-4

A (3)4条

4.(2009·泰安模拟)氢原子在基态时轨道半径r 1=0.53×10-10

m ,能量E 1=-13.6 eV .求氢原子处于基态时:

(1)电子的动能. (2)原子的电势能.

(3)用波长是多少的光照射可使其电离?

答案 (1)13.6 eV (2)-27.2 eV (3)0.914 1×10

-7

m

1.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太阳光谱和白炽灯光谱是线状谱

B .霓虹灯和煤气灯火焰中燃烧的钠蒸气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

C .进行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线状谱,也可用连续谱

D .观察月亮光谱,可以确定月亮的化学组成 答案 B

2.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做的假设有

( )

A .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

B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C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 .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 答案 ABC

3.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 ′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λ的光,以h 表示普朗克常 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E ′等于

( )

A .E -h c

λ

B .E+h

c

λ

C .E-h λ

c

D .E+h

λ

c

答案 C

4.氢原子放出一个光子后电子由外轨道跃迁到内轨道,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

( )

A .核外电子的电势能增大

B .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C .核外电子的转动周期变大

D .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答案 B

5.在X 射线管中,由阴极发射的电子被加速后打到阳极,会产生包括X 光在内的各种能量的光子,其中光子能量的最大 值等于电子的动能.已知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势差U 、普朗克常数h 、电子电量e 和光速c ,则可知该X 射线管发出 的X 光的

( )

A .最短波长为eUh c

B .最长波长为eU hc

C .最小频率为

h

eU

D .最大频率为

h

eU

答案 D

6.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如果在入射光子的电磁场的影响下,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同时两个状态之间的能量差以光 子的形式辐射出去,这种辐射叫做受激辐射.原子发生受激辐射时,发出的光子的频率、发射方向等都跟入射光子完 全一样,这样使光得到加强,这就是激光产生的机理.发生受激辐射时,产生激光的原子的总能量E n 、电子的电势能 E p 、电子的动能E k 的变化是

( )

A .E p 增大、E k 减小

B .E p 减小、E k 增大

C .E p 减小、E n 增小

D .

E p 增大、E n 增大

答案 BC

7.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 )

A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B .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量也减少

C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量增大

D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加 答案 D

8.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的依据是极少数 粒子在轰击金箔时能够穿越金箔

B.玻尔认为卢瑟福理论中电子运动的范围远大于核的大小是错误的,所以提出了玻尔理论

C.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没有否定卢瑟福理论,而是在卢瑟福学说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子理论

D.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答案AC

9.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他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到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0=1.416 MeV交给内层电子(如K、L、M层电子,K、L、M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原子的K、L、M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 K=1.323 MeV、E L=1.399 MeV、E M=1.412 MeV.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为()A.0.013 MeV B.0.017 MeV C.0.076 MeV D.0.093 MeV

答案AC

10.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3.11 eV,下列说法错误

..

的是()

A.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

B.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

C.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D.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

答案D

11.已知氢原子在n=1时的能量E1=-13.6 eV,电子的轨道半径r1=0.53×10-10 m.求:

(1)电子在第三条轨道即n=3时的动能和势能各是多少?

(2)原子从n=3跃迁到n=1时辐射出光子的波长是多少?

答案 (1)2.415×10

-19

J -4.831×10-19 J (2)1.03×10-7

m

1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轨道半径为r 1. (1)电子运动的动能E k 是多少? (2)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f 是多少?

(3)氢原子核在离核最近的电子轨道处产生的电场强度E 为多大? 答案 (1)

2

11

1

1

2

)

3(π2)2(2r ke mr k r e r ke

13.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能量E 1=-13.6 eV ,已知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 ,电子质量m =0.91×10

-30

kg ,氢的核

电子的第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为r 1=0.53×10

-10

m .

(1)若要使处于n =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用频率为多大的电磁波照射该氢原子?

(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可等效为一环形电流,则氢原子处于n =2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为多大?

答案 (1)8.21×1014

Hz (2)1.3×10

-4

A

第二单元 原子核

第3课时 天然放射现象

要点一 天然放射现象

即学即用

1.如图所示,使某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垂直进入匀强电场,按图中标号判断

( )

A .1的穿透本领最强

B .2的速度最大

C .3的电离本领最大

D .1是由原子放出的,2、3不是

答案 BC

要点二 原子核的衰变

即学即用

2.考古工作者在古人类居住过的岩洞中发现一块碳遗留样品,它所含的14

C 等于现有生命物质中等量碳所含的14

C

的1/8,求此样品的存放时间.已知14

C 的半衰期为5 568年. 答案 16 704年

题型1 衰变次数的计算

【例1】铀裂变的产物之一氪90(Kr 90

36)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86(Zr 8640),这些衰变 是

( )

A.1次α衰变,6次β衰变

B.4次β衰变

C.2次α衰变

D.2次α衰变,2次β衰变

答案 A

题型2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例2】放射性同位素在技术上有很多应用,不同的放射源可用于不同的目的,下表列出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和 可供利用的射线:

对于以下几种用途,分别选取表中哪一种放射性元素作放射源.

(1)塑料公司生产聚乙烯薄膜,方法是让较厚的聚乙烯膜通过轧辊压薄,利用适当的放射线来测定通过轧辊后的薄膜厚度是否均匀.

(2)医生用放射性方法治疗肿瘤.

(3)放射源和控制器间相隔很小一段距离,若它们之间烟尘浓度比达某一设定的临界值,探测器探测到的射线强度将比正常情况下小得多,从而可通过自动控制装置,触发电铃,可发生火灾警报,预防火灾.

(4)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原子,用来诊断人体内的器官是否正常.方法是给被检查者注射或口服附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元素的某些物质,当这些物质的一部分到达要检查的器官时,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情况分析器官正常 与否.

答案 (1)镅241或锶90 (2)钴60 (3)钋210

(4)锝99

题型3 情景建模

【例3】原来静止的铀

U 238

92和钍

234同时在同一匀强磁场中,由于衰变而开始做匀速圆周运动.铀238发生了一次α

衰变,钍234发生了一次β衰变.

(1)试画出铀238发生一次α衰变时所产生的新核及α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2)试画出钍234发生一次β衰变时所产生的新核及β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答案 (1)铀238发生衰变时,由于放出α粒子而产生了新核,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它们的总动量为零,即: m 1v 1-m 2v 2=0

因为它们都带正电,衰变后的速度正好相反,所以,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也相反,因而决定了 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圆是外切的.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即 m

v v Bq R

=2

.所以R =Bq m v .又因为m 1v 1=m 2v 2.所以1221q q R R =,由于q 1=2,q 2=92-2=90,因而 145

21=

R R .如右图所示,其中轨道a 为α粒子的径迹,轨道半径为R 1,轨道b 为新核的径迹,其轨道半径为R 2.(R 1>R 2). (2)同理,钍234发生一次β衰变放出的β粒子与产生的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总动量为零.可是,β粒子带负电,新核带正电,它们衰变后的速度方向相反,但受的洛伦兹力 方向相同,所以,它们的两个轨迹圆是内切的,且β粒子的轨道半径大于新核的轨道半径,它们 的轨迹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其中,c 为β粒子的径迹,d 为新核的径迹.

1.(2009·阜阳模拟)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4820Ca (钙48)轰击24998Cf (锎249)发

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 ,再连续经过3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 是 ( )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 .α粒子

答案 A

2.近年来科学家在超重元素的探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在观察某两个重离子结合成超重元素的反应时,发

现所生成的超重元素的核A Z X 经过6次α衰变后成为253100Fm ,由此可以判定该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依次

是 ( ) A .124,259

B .124,265

C .112,265

D .112,277

答案 D

3.23892U 放射性衰变有多种可能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变成21083Bi ,而210

83Bi 可以经一次①衰变变成210a X (X 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②衰变变成b 81Ti ,210a X 和b 81Ti 最后都

变成20682Pb ,衰变路径如图所示.则图中的 ( )

A .a =84,b =206

B .①是β衰变,放出电子,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

C .②是β衰变,放出电子,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

D . 23892U 经过10次β衰变,8次 衰变可变成20682Pb

答案 AB

4.正电子(PET )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15

O 注入人体,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15

O 在人

体内衰变放出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相遇而湮灭转化为一对光子,被探测器探测到,经计算机处理后产生清晰的 图象.根据PET 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15

O 的衰变和正负电子湮灭的方程式. (2)将放射性同位素15

O 注入人体,15

O 的主要用途是 ( )

A .利用它的射线

B .作为示踪原子

C .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

D .有氧呼吸

(3)设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光速为c ,普朗克常量为h ,则探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后生成的光子的波长= .

(4)PET 中所选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应 (填“长”或“短”或“长短均可”) 答案 (1) (2)B (3)

mc

h

(4)短 第4课时 核反应 核能

要点一核反应

即学即用

1.一个23592U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其裂变方程为23592U +10n→X+9438Sr+102n,则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X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

B.X原子核中含有141个核子

C.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根据E=mc2,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增加

D.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数减少

答案A

要点二核力、核能

即学即用

2.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ν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 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和一个电子,其核反应方程式为νe+3717Cl→3718Ar+0

e.

1-

e的质量为0.000 55 u,1 u质量对应的能已知3717Cl核的质量为36.956 58 u, 3718Ar核的质量为36.956 91 u,0

1-

为931.5 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A.0.82 Me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eV

答案A

要点三裂变与聚变

即学即用

3.如图所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D和E能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要释放能量

B.若D和E能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C.若A能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一定要释放能量

D.若A能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答案AC

题型1 核反应方程的书写及核反应的种类

【例1】有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

(1)a、b、c、d四种粒子依次是()

(2)上述核反应依次属于()

A.衰变、人工转变、人工转变、聚变

B.裂变、裂变、聚变、聚变

C.衰变、衰变、聚变、聚变

D.衰变、裂变、人工转变、聚变

答案(1)B (2)D

题型2 核能的计算

【例2】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23994Pu核,沿与磁场垂直的方向射出一个α粒子后,变成铀的一种同位素核,同时释放出能量为0.09 MeV的光子.(23994Pu的质量为238.999 655 u,铀核质量为234.993 47 u,α粒子质量为4.001 509 u, 1 u=1.660 566×10-27 kg)若不计光子的动量,求:

(1)铀核与α粒子回转半径之比R U∶Rα.

(2)α粒子的动能为多少?

答案(1)1∶46 (2)4.195 MeV

题型3 科技物理

【例3】天文学家测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约为25 %,有关研究表明,宇宙中氦生成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宇宙诞生后二分钟左右生成的;二是在宇宙演化到恒星诞生后,由恒星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生成的.

(1)把氢核聚变反应简化为4个氢核(11H)聚变成氦核(42He),同时放出2个正电子(01e)和2个中微子(νe), 请写出该氢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并计算一次反应释放的能量.

(2)研究表明,银河系的年龄约为t=3.8×1017 s,每秒钟银河系产生的能量约为1×1037 J(即P=1×1037 J/s).现假定

该能量全部来自上述氢核聚变反应,试估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根据你的估算结果,对银河系中氦的主要生成途径作出判断.

(可能用到的数据:银河系质量约为M=3×1041 kg,原子质量单位1 u=1.66×10-27kg,1 u相当于1.5×10-10 J的能量,

电子质量m=0.000 5 u,氦核质量mα=4.002 6 u,氢核质量m p=1.007 8 u,中微子νe质量为零)

答案(1)411H→42He+201e+2ν e 4.14×10-12 J

(2)2 % (3)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生成的

1.在下列四个核反应方程中,x表示42He,且属于聚变的反应是()

A.23592U+10n→9538Sr+13854Xe+3x

B.21H+31H→x+10n

C.3015P→3014Si+x

D.2412Mg+x→2713Al+11H

答案B

2.(2009·安庆模拟)据媒体报道,叛逃英国的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伦敦离奇身亡,英国警方调查认为毒杀利特维年科的是超级毒药——放射性元素钋(21084Po),若该元素发生α衰变,其半衰期是138天,衰变方程为21084Po →X+42He+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原子核含有124个中子

B.X原子核含有206个核子

C .γ射线是由处于激发态的钋核从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

D .100 g 的21084Po 经276天,已衰变的质量为75 g 答案 ABD

3.23592U 受中子轰击时会发生裂变,产生13956Ba 和9436Kr ,同时放出能量.已知每个铀核裂变释放的平均能量为200

MeV .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现在要建设发电功率为5×105

kW 的核电站,用23592U 作为核燃料,假设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一半转化为电能,那

么该核电站一天消耗23592U 多少千克?(阿伏加德罗常数取6.0×10

23

mol -1

答案 (1)23592U +10n →13956Ba +9436Kr +103n +200 MeV (2)1.06 kg

4.关于“原子核的组成”的研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从而发现了质子;

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有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存在”.

1930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Po )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Be ),产生了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研究发现这 种射线是一种中性粒子流;

1932年,查德威克用这种射线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打出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测量出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 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而发现了中子.

查德威克认为:氢核、氮核的热运动速度远小于未知粒子的速度而可以忽略不计;被碰出的氢核、氮核之所以会具 有不同的速率是由于碰撞的情况不同而造成的,其中速率最大的应该是弹性正碰的结果.实验中测得氢核的最大速 度为v H =3.3×107

m/s ,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 N =4.5×106

m/s ;已知m N =14m H . 请你根据查德威克的研究,经过推理计算,证明卢瑟福的“预言”是正确的.

答案 查德威克认为氢核、氮核与未知粒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正碰;设未知N 粒子质量为m ,速度为v 0,氢核的质量 为m H ,最大速度为v H ,并认为氢核在打出前为静止的,那么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知:mv 0=mv +m H v H

① 2021v m =2H H 22

1

21v v m m +

其中v 是碰撞后未知粒子的速度,由此可得: v H =

0H

2v m m m

+

同样可求出未知射线与氮原子碰撞后,打出的氮核的速度

v N =0H

2v m m m

+

查德威克在实验中测得氢核的最大速度为 v H =3.3×107

m/s

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 N =4.5×106

m/s 因为m N =14m H ,由方程③④可得

H

H

H N N H 14m m m m m m m m ++=

++=v v ⑤

将速度的最大值代入方程⑤,可得

H H

6

714105.4103.3m m m m ++=

?? 可得m =1.05m H

由此可见,该中性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相近,卢瑟福的“预言”是正确的.

1.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该装置能模拟太阳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人造太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为了发生核聚变反应,该实验装置内要达到很高的温度

B .“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n He H H 1

0423121+→+

C .利用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将参与反应的粒子约束在一定的区域内

D .“人造太阳”核能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E =2

2

1mc 答案 ABC

2.(2009·宜昌模拟)如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的示意图,请问图乙中的检查是利用了哪种射线

( )

A .α射线

B .β射线

C .γ射线

D .三种射线都可以

答案 C

3.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当它放出一个α粒子后,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

向垂直,测得α粒子和反冲核轨道半径之比为44∶1,如图所示(图中直径没有按比例画), 则 ( ) A .α粒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90 C .反冲核的核电荷数是88

D .α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之比为1∶88

答案 ABC

4.一原子质量单位为u ,且已知1 u =931.5 MeV ,c 为真空中的光速,当质量分别为m 1、m 2的两种原子核结合成质量为

M 的新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是 ( )

A .(M-m 1-m 2)c 2

J B .(m 1+m 2-M )×931.5 J C .(m 1+m 2-M )c 2 J

D .(m 1+m 2-M )×931.5 MeV

答案 C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霸权主义的核威胁,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无数科技工作者以全世界独一无 二的热情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之中,终于在1964年、1967年分别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atom bomb )和第一颗氢弹(hydrogen bomb ).下列核反应方程可表示两弹的爆炸原理的是

( )

A .H O He N 1

117842147+→+

B .n 10Xe Sr n U 1

01365490381023592++→+

C .He Th U 4

22349023892+→

D .n He H H 1

0423121+→+

答案 BD

6.如图所示,R 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虚线框内是匀强磁场B ,LL ′是一厚纸板,MN 是荧光屏.

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O、P两处有亮斑,则下列关于磁场方向、到达O点的射线、到达

P点的射线的判断与实验相符的是()

答案C

7.有下列5个核反应方程:

对以上核反应分类,列成下表,则分类正确的是()

答案B

8.用于火灾报警的离子烟雾传感器如图所示,在网罩Ⅰ内有电极Ⅱ和Ⅲ,a、b端接电源,Ⅳ

是一小块放射性同位素镅241,它能放射出一种很容易使气体电离的粒子.平时,镅放射

出的粒子使两个电极间的空气电离,在a、b间形成较强的电流.发生火灾时,烟雾进入网

罩内,烟尘颗粒吸收空气中的离子和镅发出的粒子,导致电流发生变化,电路检测到这种变化从而发生警报.下列有关这种报警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镅241发出的是α粒子,有烟雾时电流增强

B.镅241发出的是α粒子,有烟雾时电流减弱

C.镅241发出的是β粒子,有烟雾时电流增强

D.镅241发出的是β粒子,有烟雾时电流减弱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检测题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检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γ射线比α射线的贯穿本领强 B.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原子核的半衰期变大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重核裂变反应 D.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 解析:选A γ射线比α射线的贯穿本领强,选项A正确;外界环境不影响原子核的半衰期,选项B 错误;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聚变反应,选项C错误;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负电子,与原子的外层电子无关,选项D错误。 2.232 90Th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8 82Pb,则208 82Pb比232 90Th少( ) A.16个中子,8个质子B.8个中子,1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D.8个中子,24个质子 解析:选A 208 82Pb比232 90Th质子数少(90-82)=8个,核子数少(232-208)=24个,所以中子数少(24- 8)=16个,故A正确,B、C、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C.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会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原子核的质量大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解析:选 A 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粒子性,而且也有波动性,则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故A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只和本身性质有关,C错误;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故D错误。 4.[多选](2019·天津高考)我国核聚变反应研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 2018年获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为人 类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下列关于聚变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核聚变比核裂变更为安全、清洁 B.任何两个原子核都可以发生聚变 C.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总质量较聚变前增加 D.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 解析:选AD 与核裂变相比,轻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污染,安全、清洁,A正确;只有原子序数小的轻核才能发生聚变,B错误;轻核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比结合能增加、总质量减小,故C错误,D正确。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时:2学时,第1学时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2学时完成原子核的组成和质能方程。 一、教材结构框图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了解从分析实验结果到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过程; 2.知道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原子物理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 3.了解原子核的表示方法,了解同位素;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感受它的科学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体会物理学解决“黑箱问题”的方法,并理解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史料,感受前辈科学家为探究真理而毕生奋斗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所说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历史,提出问题

(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 验;1954年建在前苏联的卡卢加州奥布宁斯克城的世界首座核电 站;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利用原子的核能。 1893年道尔顿(J. 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一切物质都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性质不同。随后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且对许多现象给予了定量的解释。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到底有多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内部结构如何?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出示鸡蛋或者鸡蛋的图片) 问题1:假如你以前从未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现在你想知道这东西里面究竟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2:如果你不想打碎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3: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为了了解它,有什么简洁的办法? (黑箱法: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不清楚,或根本无法弄清楚时,从外部输入控制信息,使系统内部发生反应后输出信息,再根据其输出信息来研究其功能和特性的一种方法。)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A级——基础小题练熟练快] ★1.[多选](2016·天津高考)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14 7N获得反冲核17 8O,发现了中子 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解析:选AC 麦克斯韦曾提出光是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选项A正确。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94Be,获得反冲核126C,发现了中子,选项B 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选项C正确。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项D错误。 2.232 90Th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8 82Pb,则208 82Pb比232 90Th少( ) A.16个中子,8个质子B.8个中子,1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 D.8个中子,24个质子 解析:选A 208 82Pb比232 90Th质子数少(90-82)=8个,核子数少(232-208)=24个,所以中子数少(24-8)=16个,故A正确;B、C、D错误。 3.铀核可以发生衰变和裂变,铀核的( ) A.衰变和裂变都能自发发生 B.衰变和裂变都不能自发发生 C.衰变能自发发生而裂变不能自发发生 D.衰变不能自发发生而裂变能自发发生 解析:选C 铀是天然放射性元素,所以铀核的衰变是能自发发生,而铀核的裂变是人工实现的,是用中子轰击铀核实现的,所以铀核的裂变不能自发发生,故A、B、D错误,C 正确。 4.(2018·南昌十所省重点中学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C.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会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原子核的质量大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解析:选A 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粒子性,而且也有波动性,则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故A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只和本身性质有关,C错误;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故D错误。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学案教科版

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2) 一、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 为了探测原子核的结构,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发现了质子。实验表明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2.中子的发现 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想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1932年,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轰击铍时,证明了中子的存在。 3.原子核的组成 (1)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的符号:A Z X,其中X表示元素,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 (3)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 (4)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互称同位素。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二、核力 1.定义 原子核内相邻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称强力。 2.特点 (1)在原子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2)核力是短程力,当两核子中心距离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 (3)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相等的。 [特别提醒] 质子越多的原子核需要更多的中子来维持核的稳定,在大而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三、核反应 1.核反应 用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原子核结构的过程。 2.核反应方程 用原子核符号描述核反应过程的式子。 3.书写方程式的原则 核反应方程必须满足反应前、后质量数和核电荷数都守恒。

1.判断: (1)卢瑟福发现了中子。( ) (2)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称为同位素。( ) (3)核反应只改变核外电子数,不会改变原子核的结构。( ) 答案:(1)×(2)√(3)× 2.思考: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原子序数为82,其核外电子有多少个?中子数又是多少? 提示:铅的原子序数为82,即一个铅原子中有82个质子,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同,故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为82个,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铅原子核的中子数为207-82=125(个)。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2) 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荷量e=+1.6×10-19 C,质量m=1.6726231×10-27kg。中子不带电,质量m n=1.6749286×10-27kg。不同的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个数并不一定相同。 (2)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原子核的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代表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2.同位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2)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的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分布的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 (3)氢的同位素:氕(11H),氘(21H),氚(31H)。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外面的电子数决定的,所以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其物理性质一般是不同的。 1.某种元素的原子核用A Z X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 B.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

2019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考试要点 基本概念 一、原子模型 1.J .J 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1897年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m 。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 (1)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不连续的可能轨道中,即原子的可能轨道是不 连续的 ②能量量子化: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级,轨道不连续,所以能量值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叫做能级。在这些能量状态是稳定的,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叫定态 ③原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在吸收一个光子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则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12E E h -=γ(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n 叫量子数。)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玻尔 结构 α粒子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 /eV ∞ 0 1 -13.6 2 -3.4 3 4 -0.853 E 1 E 2 E 3

(2)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3)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但由于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4.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对于宏观质点,只要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受力情况,就可以应用牛顿定律确定该质点运动的轨道,算出它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牛顿定律已不再适用,因此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玻尔理论中说的“电子轨道”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更加彻底的量子理论认为,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各点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如果用疏密不同的点子表示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画出图来,就像一片云雾一样,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二、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1895年——汤姆生——电子 1896年——贝可勒尔——天然放射现象 1897年——伦琴——伦琴射线 大于等于83号元素的都具有天然放射性,小于83号的有的也具有天然放射性 2.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匀强电场、正交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比较: 如⑴、⑵图所示,在匀 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中 都是β比α的偏转大, γ不偏转;区别是:在 磁场中偏转轨迹是圆 弧,在电场中偏转轨迹 是抛物线。⑶图中γ肯 定打在O点;如果α也打在O点,则β必打在O点下方;如果β也打在O点,则α必打在O点下方。 3、半衰期 描述衰变的快慢 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⑵⑶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4、2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主备人:贾宝善备课组长:周春燕备课时间:2013/11/25 授课时间:2013/12/11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 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我们把这样的原子模型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五、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种类和性质 α射线——高速的α粒子流,α粒子是氦原子核,速度约为光速1/10,贯穿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 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β粒子是速度接近光速的负电子,贯穿能力稍强,电离能力稍弱。γ射线——能量很高的电磁波,γ粒子是波长极短的光子, 贯穿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六、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 2.衰变规律:α衰变X→ Y+ He ; β衰变X→ Y+ e 3.α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即氦核)2 H+2 n→ He β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发射出一个电子。即n → H+ e+ (为反中微子) 4.γ射线:总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产生的,不能单独放出γ射线.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实质是元素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光子. 七、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它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不是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所需经历的时间。 2.决定因素: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质子的发现:N+ He→ O+ H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对点训练:原子的核式结构 1.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内部存在( ) A .电子 B .中子 C .质子 D .原子核 2.如图所示是α粒子(氦原子核)被重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 、N 、P 、Q 是轨迹上的四点,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图中所标出的α粒子在各点处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 ) A .M 点 B .N 点 C .P 点 D .Q 点 3.(多选)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 .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 714N 获得反冲核 817O ,发现了中子 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 =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 =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 =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 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 n =-A n 2,式中n =1,2,3,…表示不同能级,A 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 A.1116 A B.716A C.316A D.1316 A 5.(多选) 19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B .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 0,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W 0h C .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增大入射光频率,金属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小 D .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将向外辐射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6.(多选)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n =2、3能级所对应的能量分别为E 2和E 3,大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高考的热点,尤其是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从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建立新的模型。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用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四、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设计难度梯度,努力保证课堂时效性。学生观察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

(江苏专用)2020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五动量与原子物理学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课后自测诊断卷【带答案】

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后自测诊断卷 1.[多选](2019·江苏七市三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粒子。早在1942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首先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静止的铍核(74Be)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动能忽略不计)形成一个新核并放出中微子,新核处于激发态,放出γ光子后回到基态。通过测量新核和γ光子的能量,可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则( ) A.产生的新核是锂核(73Li) B.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C.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 D.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相等 解析:选A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74Be+0-1e→73Li+νe,所以产生的新核是锂核,反应过程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 因为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根据E k=p2 2m ,可知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 的动能不相等,故D错误。 2.[多选](2019·武汉质检)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是瞄准未来20~30年后核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一种液态燃料堆,使用钍铀核燃料循环,以氧化盐为冷却剂,将天然核燃料和可转化核燃料熔融于高温氯化盐中,携带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钍232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再使用,铀233的一种典型裂变方程是233 92U+10n→142 56Ba+8936Kr+310n。已知铀233的结合能为E1、钡142的结合能为E2、氪89的结合能为E3,则( ) A.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 B.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的结合能最小,比结合能却最大 C.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铀233的结合能最大,比结合能也最大 D.铀233的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E1-E2-E3 解析:选AB 设钍核的电荷数为a,则钍232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则a=92-2=90,则钍232中含有中子数为232-90=142,铀233含有中子数为233-92=141,则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选项A正确;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质量数最小,结合能最小,因核子数较小,则比结合能却最大,选项B 正确,C错误;铀233的裂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结合能减去反应物的结合能,选项D错误。 3.[多选](2019·南京、盐城三模)下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有( )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 B.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C.放射性元素钋的半衰期为138天,100 g的钋经276天,已发生衰变的质量为75 g D.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m1+m2-m3)c2 解析:选AC γ射线电离最弱,穿透最强,α射线电离最强,穿透最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故A正确;动能相同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动量大小可以用公式p=2m·E k判断,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能相等的电子与

2020高考冲刺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

重难点1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知识梳理】 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 (1)光谱 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 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 能级图如图所示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20原子结构和原子核(解析版)

专题2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2020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式 30 309 4 1214 417 15144267+28P Si+X Be+He C+Y N He O+Z →→→,其中( ) A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 B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 C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 D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的质量数为0,电荷数为1,则X 为正电子;Y 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Z 的质量数为1, 电荷数为1,为质子。 故选B 。 2.(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模拟)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居里夫人通过α粒子轰击铝原子核,首次发现了中子 B .核反应堆中的“慢化剂”是为了减慢反应速度,防止反应过于剧烈 C .轻核聚变过程中,会有质量亏损,要释放能量 D .原子核的质量越大,比结合能就越小 【答案】C 【解析】 A .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A 错误; B .核反应堆中的“慢化剂”是减慢中子速度,故B 错误; C .轻核聚变过程中,会有质量亏损,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要释放能量,故C 正确; D .比结合能为结合能与核子数的比值,则原子核的质量越大,比结合能不一定越小,故D 错误。 故选C 。 3.(2020届福建泉州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活体生物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14C 含量大致不变,死后停止呼吸,体内的14C 含量开始减少。由于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个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人们可通过测定古木的14C 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碳定年法。14C 衰变为14N 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某古木样品中14C 的比例约为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古木的年龄约为5730年 B .14 C 与14N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 .14C 衰变为14N 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 .升高古木样品所处环境的温度将加速14C 的衰变

【教学设计】《 核力与结合能》(人教版)

《核力与结合能》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基础上,探究是什么作用使得质子和中子可以有机地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为此,教材首先安排了“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的知识,同时突出

科学家的大胆“猜想”在研究中的作用。再利用核力的性质解释“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时,首先注意读懂教科书图19.5-2所揭示的稳定核中核子的组成情况,再结合核力和电磁里的共同作用,借鉴经典的动力学理论,寻求稳定原子核中核子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原因。从力的角度认识了原子核后,“结合能”的教学实际上是从能量的角度再次认识原子核,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教学,是本节的难点,也是重点,注意结合教科书的例题和教科书图19.5-3讲清楚其物理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 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学习目标 核心提炼 1.知道质子、中子的发现。 2个发现——质 子、中子的发现 2个概念——核子、核力 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3.会写核反应方程。 4.了解原子核里的核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核力。 一、原子核的组成 1.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 (2)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 2.原子核的表示方法 3.同位素 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互称为同位素。 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11H 、21H 、3 1H 。 思考判断 (1)质子和中子都不带电,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统称为核子。( ) (2)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 (3)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 (4)原子核内的核子数与它的核电荷数不可能相等。( )

答案(1)×(2)√(3)×(4)× 二、核力 1.定义: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也称强力。 2.核力的特征 (1)在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2)核力是短程力,当两核子中心相距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 (3)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以及中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相等的。 思考判断 (1)原子核中的质子是靠自身的万有引力聚在一起的。() (2)在原子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3)核力与电荷有关,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不相等的。() (4)只要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原子核就可以无限地增大。() 答案(1)×(2)√(3)×(4)× 三、核反应 1.核反应:用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了核的结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核反应。 2.核反应的实质:以基本粒子(α粒子、质子、中子等)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靶核X),从而促使原子核发生变化,生成了新原子核(Y),并放出某种粒子。 3.常见的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有 (1)卢瑟福发现质子:14 7N+42He―→17 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4Be+42He―→12 6C+10n (3)居里夫妇人工制造同位素:42He+2713Al―→10n+3015P 30 P具有放射性:3015P―→3014Si+0+1e。 15 4.遵循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思考判断 (1)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核反应过程是不可逆的,核反应方程中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2篇)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情况,掌握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及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知道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了解核子间存在核力及核力的性质 3.掌握什么叫核反应并学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 难点: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原子核的组成,是这一章的重点,虽然是微观世界的知识,但初中已有了一定的 基础,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学生接收起来并不太难,难点主要在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上。所以这节课主要以识记的思想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让学知道是什么。另外通过“实验事实—猜想(预言)—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组成原子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 【课堂学习】 (一)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后来又从许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不等,但电荷数相同,由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还在一种中性的粒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得到中子(查德威克用实验验证)。(3)核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 (4)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 2.同位素 (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同位素。 问题2:互称为同位素的两原子核质量数一样吗:(不一样) (2)同位素因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中子数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氢的三种同位素,叫氕、氘、氚,分别用11H、21H、31H表示。 (二)核力 问题3:核内有大量的质子,而质子带正电且距离很小,因此有很大的库仑斥力,为什么它们还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学校 高三物理 导学案 (1)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 (2)核式结构学说是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 (3)氢原子光谱是由一条一条亮线组成的。( ) (4)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也成功地解释了氦原子光谱。( ) (5)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均匀分布在各个不连续的轨道上。( ) (6)人们认识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开始的。( ) (7)人们认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卢瑟福发现质子开始的。( ) (8)如果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100个,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还剩50个。( ) (9)质能方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 突破点(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 1.汤姆孙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球内。 2.α粒子散射实验 (1)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分析 ①核外电子不会使α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 ②汤姆孙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 ③绝大多数α粒子沿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反映了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反映了个别α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3)核式结构模型的局限性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但不能解释原子光谱是特征光谱和原子的稳定性。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的研究思路 (1)两条线索: 10 J·S h为普朗克常数 h=6.63×34 ν为光子频率 2.三个关系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 k=eU c,其中U c是遏止电压。 (3)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0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0=hνc。 3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与统一 (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3)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 =h ν=hc λ 中,ν(频率)和λ就是波的概念。 光速C=λν (4)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 3.物质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的波长:λ=h p =h mv ,h 是普朗克常量。 二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 粒子、 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