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一、甲状腺功能

甲腺原氨酸(T3)

T3是甲状腺激素对各种靶器官作用的主要激素。T3(3、5、3’-三碘酪氨酸)主要在甲状腺以外,尤其是在肝脏由T4经酶解脱碘生成。因此,血清T3浓度反映出甲状腺对周边组织的功能甚于反映甲状腺分泌状态。T4转变成T3的减少会导致T3浓度的下降。见于药物的影响,如丙醇、糖皮质类固醇、胺碘酮等以及严重的非甲状腺疾病(NTI),称为“T3低下综合征”。与T4一样,99%以上的T3与运输蛋白质结合,但T3的亲和力要低10倍左右。T3测定可用于T3-甲亢的诊断,早期甲亢的查明和假性甲状腺毒症的诊断。

甲状腺素(T4)

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产物, 也是构成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调节系统完整性不可缺少的成份。对合成代谢有影响作用。T4由二分子的二碘酪氨酸(DIT)在甲状腺内偶联生成。T4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的残腔中,在TSH的调节下分泌释放。血清中99%以上的T4以与其它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血清中运输蛋白质的浓度易受外源性和内源性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检测血清T4浓度的过程中需考虑到结合蛋白质的状况。如果忽略这一点,结合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如怀孕期、服用雌激素或者患肾病综合征等),会导致反映甲状腺代谢状况检测的错误结果。T4测定可用于甲亢、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以及TSH抑制治疗的监测。

游离T3(free FT3)

三碘甲腺原氨酸(T3)是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之一,起调节代谢作用。测定该激素的含量对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亢进或低下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的T3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3是T3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3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游离T4(free FT4)

四碘甲腺原氨酸(T4)是甲状腺生理调节系统的一部分。对总代谢有作用,绝大多数的T4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4是T4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4测定是临床常规诊断的重要部分。当怀疑甲状腺功能紊乱时,free T4和TSH常常一起测定。Free T4也适合用作甲状腺抑制治疗的监测手段。Free T4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T-Uptake)

甲状腺素(T4)是甲状腺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于机体的整体代谢活动。测定甲状腺素含量是鉴别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实验室手段。由于甲状腺素的大部分与其运载蛋白质(TBG,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结合,因此仅在血清甲状腺素结合力正常的情况下,测定总甲状腺素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血中游离的甲状腺素与结合的甲状腺素处于平衡状态。尽管游离的甲状腺素可能在正常范围,但TBG含量的变化仍可导致总甲状腺素测定值的改变。甲状腺素结合力(亦称甲状腺素吸收量)测定可了解甲状腺素的结合位点数(测定结果称为甲状腺素结合指数,TBI)。总甲状腺素T4和TBI的商得出的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反映了TBG含量以及甲状腺素含量这两种变化因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的蛋白质,由二种亚单位组成。β亚单位携带TSH特异的免疫学和生物学信息;α亚单位携带种族特异性信息,与LH、FSH和hCG的α链上的某些氨基酸组成的肽段有

一致性。TSH在垂体前叶的特异性嗜碱细胞内生成。垂体释放TSH是机体发挥甲状腺素生理作用的中枢调节机制,刺激甲状腺素的生成和分泌,并有增生效应。TSH检测是查明甲状腺功能的初筛试验。游离甲状腺浓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带来TSH浓度向反方向的显著调整。因此,TSH是测试甲状腺攻能的非常敏感的特异性参数,特别适合于早期检测或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环路的功能紊乱。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Anti-TSHR)

Graves 病中甲状腺机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甲亢)由TSH受体(TSHR)的自身免疫抗体引起,这些TSHR抗体的测定可用于疾病诊断和管理。TSH受体抗体具有和TSH相似的甲状腺刺激功能。由于其不受负反馈系统的控制,刺激性甲状腺作用常导致Graves病的临床甲亢症状。

TRAb测定指征包括:

1)自身免疫性甲亢的诊断或排除,以及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多发结节的鉴别诊断。TRAb存在提示患者甲亢是由于自身免疫引起而不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由于Graves病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甲亢的治疗,因此早期TRAb测定非常有用。

2)监测Graves病患者治疗和复发情况,对临床治疗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Graves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TRAb浓度常下降。药物治疗后TRAb低浓度或消失可能提示疾病缓解,可以考虑终止治疗。

3)怀孕最后三个月期间的TRAb测定。因为TRAb是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并引起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因此有甲状腺疾病史的患者在怀孕期间测定TRAb对于评估新生儿甲状腺疾病危险程度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常规TRAb测定由第二代试剂盒完成,其使用带有人或猪TSHR固定化抗体的镀板或试管技术。这种TSH结合抑制试剂测定血清TRAb抑制标记TSH与固定化TSH受体之间结合的能力。如果试剂使用人重组或猪TSH受体,则Graves病患者治疗中灵敏度和预测值不受影响。

随着人甲状腺刺激性单克隆抗体(M22)的获得,开发了一种新的TRAb测定系统,即利用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抑制标记人甲状腺刺激性抗体(而不是标记TSH)与TSH受体之间的结合。

Elecsys 抗-TSHR试剂盒通过可溶猪TSH受体和生物素化抗猪TSH受体C-端鼠单克隆抗体免疫复合体以及钌复合物标记的人单克隆自身抗体M22进行测定。

甲状腺球蛋白(Tg)

甲状腺球蛋白属糖蛋白,分子量约660KD,由二条蛋白链构成。甲状腺球蛋白绝大多数由甲状腺细胞合成并释放进入甲状腺滤泡的残腔中。TSH,甲状腺体内碘缺乏和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等因素可刺激甲状腺球蛋白的产生。甲状腺球蛋白在外周甲状腺激素T3和T4的合成中起决定作用。它含有约130个酪氨酸残基,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碘的存在下,一部分可碘化成单-和双-碘酪氨酸(MIT 和DIT),并可进一步偶联成T3和T4。甲状腺球蛋白在甲状腺细胞中合成并运输到滤泡的过程中,少量可进入血液。因此,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可有低浓度的甲状腺球蛋白存在。有低浓度的甲状腺球蛋白存在提示有甲状腺组织的存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就不再有甲状腺球蛋白可测出。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中,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可鉴别甲状腺完全缺损、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其它病理状况。另一方面,甲状腺滤泡壁的损伤可导致大量的甲状腺球蛋白进入血液,因此,甲状腺球蛋白也被认为是甲状腺体形态完整性的特殊标志物。甲状腺球蛋白测定也可用于鉴别亚急性甲状腺炎和假的甲状腺毒症。后者,因TSH的抑制,甲状腺球蛋白含量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存在可导致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的错误结果。

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Tg)

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g)由甲状腺腺体生成,是甲状腺滤泡腔内的主要成分。在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联合作用下,Tg 在L-酪氨酸碘化过程和甲状腺激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g 和TPO 都是潜在的自身抗原。

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个体中可发现血清Anti-Tg浓度升高。高浓度的Anti-Tg和Anti-TPO 是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桥本病)的指征。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病)个体中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出现频率大约是70-80%,而甲状腺机能亢进(葛瑞夫兹氏病)个体约为30%。Anti-Tg测定在桥本甲状腺炎监测和鉴别诊断中非常重要(不明原因的Anti-TPO测定阴性的疑似自身免疫甲状腺炎个体,非淋巴浸润性葛瑞夫兹氏病,以及Tg 检测中用Anti-Tg自身抗体排除干扰)。尽管同时测定其他甲状腺抗体(Anti-TPO,TRAb)可增加检测敏感性,但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疾病的存在。抗体测定浓度与疾病的临床疾病活动状态无关。如果疾病持续了很长时间或疾病治愈,则原先测定浓度升高的抗体会转阴。如果治愈后抗体又重新出现,则可能是复发。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存在于甲状腺细胞的微粒体中,并表达在细胞的表面。该酶与甲状腺球蛋白(Tg)协同作用将L-酪氨酸碘化,并将一碘酪氨酸和二碘酪氨酸联接成为甲状腺激素T4、T3和rT3。TPO是一潜在的自身抗原。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数种甲状腺炎常伴有血中TPO抗体滴度升高。目前仍可经常见到的“抗微粒体抗体”这一名词,从临床角度看,可认为是抗TPO抗体的同义词,因为TPO抗原发现较晚。但是检测方法不同,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尽管两种方法在临床诊断敏感性上可以相比较,但由于抗TPO抗体试验采用纯化的过氧化物酶作为抗原,所以在批间的重复性、临床特异性方面均优于抗“微粒体抗体”试验。抗TPO抗体滴度升高可见于90%的慢性桥本甲状腺炎以及70%的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本试验与其他抗甲状腺抗体测定方法,如抗TG,抗TSH受体抗体,同时测定可提高敏感性,但阴性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高滴度抗体与疾病的程度无关系。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是缓解期,抗体滴度可转阴。如在疾病的缓解期再度出现抗体,即有恶化的可能。

二、激素

硫酸脱氢雄甾酮(DHEA-S)

DHEA-S属类固醇激素,由前体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区合成而来。测定DHEA-S是辅助诊断多毛症和女子男性化的重要手段,此外还可用于androgenisation、高催乳素血症、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排除肾上腺皮质产生雄激素的肿瘤。DHEA-S仅有微弱的雄激素活性,但其代谢产物,如雄烯二酮和睾酮,有较强的雄激素活性,能间接地引起多毛症和女子男性化症。从7岁起DHEA-S升高,30岁后开始又逐步下降。单纯的DHEA-S升高有临床意义。其它可导致DHEA-S过度产生的因素还有遗传性肾上腺皮质酶缺少、肾上腺皮质增生及产生雄激素的肿瘤。DHEA-S分泌进入血流的速率仅稍高于DHEA,但由于DHEA-S的半衰期约为一天,其浓度要高出1000倍。与其它类固醇激素比较,DHEA-S在体内循环时不与载体蛋白质结合,加上浓度高和变化小,是了解肾上腺皮质雄激素产生情况的良好指标。与睾酮一起,DHEA-S测定是了解多毛症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是否升高的初筛试验中值得选择的方法。约84%的患多毛症妇女雄激素升高。该测定的主要目的是排除产生雄激素的肿瘤(来自于肾上腺皮质或卵巢)。在妇女此类肿瘤产生的DHEA-S高于700g/dl。

睾酮(Testosterone)

雄激素睾酮的分子量为288D。在男性睾酮几乎全由睾丸的leydig细胞合成,并由LH调节其分泌,受垂体-下丘脑负反馈机制的影响。睾酮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维持前列腺和精囊的功能。血循环中的睾酮绝大多数与载体蛋白质结合(SHBG=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女性的卵巢可产生少量睾酮。生理水平的雄激素对妇女没有特殊的作用。雄激素含量升高可引起女子男性化。检测女性体内睾酮含量有助于诊断雄激素综合征(AGS)、多囊性卵巢。当怀疑卵巢肿瘤、肾上腺肿瘤、肾上腺发育不良或卵巢功能不足时,也可检测睾酮。检测男性体内睾酮含量可用于诊断睾酮产生不足的疾病,如hypogonadism、雌激素治疗、染色体异常(如Klinefelter综合征)和肝硬化。

雌二醇(Estradiol-E2)

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是17β-雌二醇。主要由卵巢产生。睾丸和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的雌激素。妇女怀孕期,雌激素主要由胎盘产生。检测雌二醇可用于解释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调节功能紊乱、男子女性型乳房、产生雌激素型的卵巢和睾丸肿瘤和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另外还可用于生育治疗中的疗效监测以及体外受孕中排卵时间的确定。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维持妊娠黄体及影响类固醇产生。检测HCG浓度可在妊娠一周后诊断怀孕,在妊娠前三个月测定HCG特别重要,此期间HCG升高提示绒毛膜癌、葡萄胎、多胎妊娠;含量降低提示流产、宫外孕、妊毒症、死胎。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CG+β)

HCG的生理功能是维持妊娠黄体及影响类固醇产生。孕妇血清中主要含完整的HCG。检测HCG浓度可在受孕一周后诊断怀孕,在妊娠前三个月测定HCG特别重要,此期间HCG升高提示绒毛膜癌、葡萄胎、多胎妊娠;HCG升高还可见于生殖细胞、卵巢、膀胱、胰腺、胃、肺和肝脏肿瘤病人;含量降低提示流产、宫外孕、妊毒症、死胎。本试剂所用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识别完整的HCG、HCG的nicked”的结构、β核的片断和β亚单位。

促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与卵泡刺激素(FSH)一样同属促性腺激素家族,二者协同调节和刺激性腺(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和功能。与FSH、TSH和hCG一样,LH也是糖蛋白,由二种亚单位(α和β)组成,含121个氨基酸和3条糖链,分子量29.5kD。对于女性,该激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调节环路中发挥作用,控制月经周期。LH和FSH从垂体的促性腺细胞中阵发性释放, 经血流到达卵巢。在卵巢中LH和FSH一起刺激卵泡的成长和成熟,进而刺激雌激素和雄激素的生物合成。LH水平在月经周期的的中期呈现最高峰,诱导排卵和形成黄体, 其主要分泌物是雄激素。在睾丸的Leydig细胞内,LH刺激睾酮的产生。LH检测对查明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功能失常有作用。LH和FSH联合检测还可用于查明染色体异常的先天性的疾病(如特纳综合征)、多囊性卵巢(PCO)、闭经的病因、绝经综合征和疑有间质细胞发育不全。ElecsysLH测定方法采用二种LH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因此与FSH、TSH、hCG、hGH和hPL的交叉反应可忽略不计。

孕酮(Progesterone)

孕酮属于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14.5D,主要在黄体的细胞以及妊娠期的胎盘中形成,孕酮的浓度与黄体的生长与退化密切相关。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几乎测不出,在排卵前一天,孕酮浓度升高。在黄体期,孕酮的合成增加,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孕酮的主要降解产物,孕烯二醇,从尿中排出。孕酮可以使子宫粘膜转变成腺体丰富的组织(分泌期)。孕酮测定用于生殖诊断,排卵期的检出和黄体期的估计。

泌乳素(Prolactin)

泌乳素由垂体前叶合成并间歇性分泌,由19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22 23kD。血清中的泌乳素有三种形式:具有生物和免疫活性的单体形式小”,占多数(80%);无生物活性的双体形式“大”,占5 20%;只有低生物活性的四聚体形式“大-大”,占0.5 5%。泌乳素的靶器官是乳腺,负责其成熟、分化。高浓度泌乳素对卵巢的类固醇生成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和分泌有抑制作用。在怀孕期,受雌激素和progesterone产物升高的影响,泌乳素含量升高,其对乳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产后哺乳。高泌乳素血症(男性和女性)是生殖紊乱的主要原因。泌乳素测定可诊断无排卵性月经周期。当怀疑乳腺癌和垂体肿瘤时,也可检测泌乳素含量。

促卵泡激素(FSH)

促卵泡激素与促黄体生成激素一样同属促性腺激素家族。二者协同调节和刺激性腺(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和功能。与LH、TSH和hCG一样,FSH也是糖蛋白,由二种亚单位(α和β)组成,分子量32kD。对于女性,该激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调节环路中发挥作用,控制月经周期。FSH和LH 从垂体的促性腺细胞中阵发性释放。血中的浓度由类固醇类激素通过下丘脑的负反馈机制控制。在卵巢中FSH和LH一起刺激卵泡的成长和成熟,进而刺激卵泡中雌激素的生物合成。FSH水平在月经周期的的中期呈现一高峰,尽管不如LH明显。由于卵巢功能的变化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绝经期FSH 达到高水平。对于男性,FSH起诱导精原细胞发育的作用。FSH检测对查明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功能失常有作用。FSH和LH检测用于先天性的疾病,如染色体异常的先天性疾病、闭经(病因)、多囊性卵巢(PCO)和绝经期综合征等。男性低促性腺激素见于无精子症。ElecsysFSH测定方法采用二种抗人FSH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与LH、TSH、hCG、hGH和hPL的交叉反应可忽略不记。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又称睾酮—雌二醇结合球蛋白,睾酮(T)有40%与β球蛋白结合(TEBG),70%的雌激素与SHBG结合。SHBG是一运输性激素的载体,它在性激素人作用过程中以及在各种生理病理情况下都有变化和意义。

1)女性多毛症及男性化 SHBG含量在女性多毛症及男性化疾病中,仅为正常值的50%, 而游离T 含量则几乎增加90%。故在这类疾病中SHBG测定不仅可作为诊断指标,而且可以作为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2)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甲状腺机能低下SHBG水平下降。

3)男性性腺机能减退,SHBG水平升高,而血浆T水平往往是正常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时,SHBG水平上升。

4)肝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SHBG水平升高。

5)乳房早熟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升高。实验结果证明:乳房早熟者SHBG升高,是由于生物活性睾酮低,从而改变了乳房组织内雌激素/雄激素的比率所致。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腺垂体分泌的多胎激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合成与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受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反馈调节。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产生和分泌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其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负反馈机制的调节。在血中的含量呈现昼夜的周期性变化。清晨含量达到最高峰(700nmol/l),随后在白天含量逐渐下降,到夜间含量降到最低点,大约是峰值的一半。临床上常将ACTH和皮质醇联合检测来评价下丘脑-垂体功能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1)库欣氏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原发垂体肿瘤和异位肿瘤引起的库欣氏综合征,血ACTH水平增高,而肾上腺瘤或癌引起的库欣氏综合征ACTH水平是降低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鉴别诊断,下丘脑和垂体功能损害可使ACTH水平降低,原发于肾上腺的皮质功能减退者ACTH水平是升高的。(2)ACTH升高同时皮质醇也增高见于: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垂体-肾上腺外癌肿(异源性ACTH 分泌综合症),严重应激反应后(如烧伤、手术、低血糖等),以及药物因素的影响。

(3)ACTH升高而皮质醇浓度下降见于: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双侧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的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4)ACTH减低见于: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垂体瘤,颅脑外伤,感染,放射性损伤,外源性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肿瘤等。

皮质醇(Cortisol)

皮质醇(氢可的松)是最主要的糖皮质类固醇,对维持人体的多项机能有重要作用。与其它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一样,皮质醇由共同前体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区合成而来。在外周血中,90%的皮质醇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以及白蛋白结合后进行运输。皮质醇最重要的的生理机能是升高血糖,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负反馈机制的调节。当皮质醇水平下降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由ACTH刺激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皮质醇。皮质醇本身对垂体和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另外,机体在应急状态下,皮质醇分泌增加。皮质醇在血中的含量呈现昼夜的周期性变化。在清晨含量达到最高峰(700nmol/l或25.4g/dl),随后在白天含量逐渐下降,到夜间含量降到最低点,大约是峰值的一半。因此,在分析结果时,了解采血时间是很重要的。检测患者血中皮质醇的含量可用于诊断肾上腺、垂体和下丘脑机能紊乱与否。皮质醇含量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含量降低见于艾迪生病。在对上述疾病进行相应的地塞米松抑制治疗或激素替代治疗中,可利用皮质醇含量进行监测。

三、肿瘤标志

甲胎蛋白(AFP)

AFP来源于卵黄囊、未分化肝细胞和胎儿胃肠道。70-9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尚未发现AFP含量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等有关系。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在转移性肝癌中,AFP一般低于350-400IU/ml。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不推荐将AFP用于普通人群的癌症筛查。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癌胚抗原(CEA)

CEA属癌胚胎性抗原,只在胚胎期产生,主要来源于胎儿的胃、肠道和血液。在正常成人的肠道、胰腺和肝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出生后,CEA的形成被抑制,因此,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 很难测出。患有结肠腺癌的病人,CEA含量通常很高。而在20-50%的良性消化系统及肺部疾患中,CEA含量通常不超过10ng/ml。吸烟者也常见CEA升高。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结肠癌治疗及随访。CEA测定不适用于普通人群的癌症筛查。因为CEA正常不能排除恶性疾病的存在。

糖类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属肿瘤标志物,其测定值由使用单克隆抗体OC125来命名。在Elecsys测定法中,OC125单克隆抗体被用做检测抗体。另一种单克隆抗体M11用做捕获抗体。正常人的卵巢上皮表面不表达CA125,但在上皮来源的非粘液性卵巢肿瘤中CA125表达率很高,并可在血清中检测到。CA125升高可见于卵巢癌患者外,还可见于子宫内膜癌、乳房癌、胃肠道癌和其它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等。轻度升高可见于妊娠早期和其它良性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道疾病、肾功能衰竭、自身免疫病等。明显升高也可见于肝硬化、肝炎。尽管CA125是非特异的指标,却是迄今为止用于监测卵巢癌病人治疗效果、观察疾病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以65U/ml为cut-off 值,ElecsysCA125的敏感性是79%,特异性是82%,如cut off值设为150U/ml,则敏感性是69%,特异性是93%。

糖类抗原15-3(CA 15-3)

CA15-3测定值由夹心法中所用的二种单克隆抗体(MAb)115D8和DF3决定。115D8特异性针对人乳脂球膜,而DF3特异性针对人转移性乳腺癌的膜提取成份。能与115D8和DF3反应的决定

簇存在于一种称为MAM-6的糖蛋白分子上,该种抗原属于唾液酸化的糖蛋白亚类,又称多态性上皮粘蛋白(PEM)。正常情况下,PEM只存在于腺体细胞腔的分泌物中,不出现在血循环中。当细胞恶变时,基底细胞膜渗透性增强,PEM可在血清中由CA15-3方法检测出来。CA15-3的测定可辅助乳腺癌病人的治疗监测。与其他临床和诊断措施相结合,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监测乳腺癌转移病人对治疗的反应性。

糖类抗原19-9(CA 19-9)

CA19-9测定值由采用的相应单克隆抗体1116-NS-19-9决定。与1116-NS-19-9反应的决定簇存在于分子量为10kD的糖脂抗原上。此种粘蛋白属于一种Lewis-型决定簇的半抗原。许多粘膜细胞含有这种成分。有3-7%的人群呈现Lewis-a阴性/b阴性血型结构,不表达含CA19-9决定簇的粘蛋白。这一点必须在解释检测结果时考虑进去。这种粘蛋白出现在胎儿的胃、肠和胰腺上皮组织中。成人组织如肝、肺和胰腺也可含有低浓度的该种粘蛋白。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敏感性70-87%)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测定值高低与肿瘤大小无关,但是血清CA19-9水平高于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CA19-9测定不能用于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对于肝胆管癌,CA19-9测定值提供50-75%诊断敏感性。对于胃癌,建议做CA72-4和CEA联合检测。对于结、直肠癌,只做CEA检测已足够,少数CEA阴性病例,CA19-9检测能起作用。由于粘蛋白主要从肝脏清除,某些患者轻微的胆汁郁积便可导致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CA19-9升高也见于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

糖类抗原72-4(CA 72-4)

CA72-4检测方法用于血清中粘蛋白样肿瘤相关糖蛋白TAG72的检测。采用了二种单克隆抗体:B72.3和CC49(后者是CA72-4特异性抗体)。它们可与以下几类组织反应:乳腺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上皮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胃癌及其它种类的癌。可与胎儿组织如结肠,胃和食管反应,但与正常的成人组织无反应。良性疾病:血清CA72-4升高可见于以下几种疾病:胰腺炎,肝硬化,肺病,风湿病,妇科病,卵巢良性疾病,卵巢囊肿,乳腺病和胃肠道良性功能紊乱等。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极高诊断的特异性。胃癌:诊断敏感性为28-80%,通常为40-46%。而对良性胃肠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达95%以上。CA72-4升高与疾病的分期有关系。外科手术后,CA72-4水平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值。如果肿瘤组织完全切除,CA72-4可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或在临床诊断为复发时也已升高。有研究结果提示,术前的CA72-4水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参考值。卵巢癌:诊断敏感性为47-80%。对粘液样卵巢癌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A125。二指标结合起来可使首次诊断敏感性提高到73%(CA125单指标:60%);动态监测的诊断敏感性可提高到67%(CA125单指标:60%)。结直肠癌:诊断敏感性为20-41%。而对良性结肠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是98%。完全切除后CA72-4可显著下降。当体内存留癌组织时CA72-4持续升高。CA72-4与CEA结合起来可使术后监测的诊断敏感性从78%提高到87%。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

细胞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的结构蛋白质。目前为止已发现20种不同的细胞角蛋白。由于它们特殊的分布形式,细胞角蛋白现已成为肿瘤病理学研究的划分指标。借助于二种特异的单克隆抗体(KS19.1和BM19.21),CYFRA21-1可检测细胞角蛋白19的一个片段。CYFRA21-1主要用于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程。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CYFRA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 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在良性的肝病和肾功能衰竭病人中偶见CYFRA21-1轻微升高(约10ng/ml)。肺部有不明的阴影,CYFRA21-1>30ng/ml提示存在原发性支气管癌的可能性.血中CYFRA21-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肿瘤已晚期或预后差。但CYFRA21-1正常或轻微升高,不能排除肿瘤的存在。治疗效果好,CYFRA21-1的水平会很快

下降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CYFRA21-1值不变或轻度减低提示肿瘤没有完全去除,或有多发性肿块存在,及相应的疗效和预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21-1值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NSE以多种二聚体的形式存在,由三种亚单位α、β和γ组成,可以用免疫学方法区别开来。α亚单位可出现在哺乳动物的多种类型组织中,而β亚单位主要存在于心肌和横纹肌组织中。二聚体烯醇化酶αγ和γγ称为NSE或γ-烯醇化酶,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这些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中。支气管癌: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支气管癌的首选标志物。而CYFRA21-1则适合于非小细胞支气管癌的监测。60-81%的小细胞支气管癌患者,NSE升高。NSE与转移部位或者是否为神经系统转移没关系,但与临床分期,即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化疗期间,首轮治疗开始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一周或首轮治疗结束后,NSE含量迅速降低。而治疗无反应者,血中NSE持续升高或不能降到参考范围以下。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如NSE升高,提示复发。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支气管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诊断敏感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92%。神经母细胞瘤:62%患病的儿童血清NSE水平高于30ng/ml。病理性NSE升高水平与疾病的临床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反之,NSE升高不明显,则预后好。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有34%的患者血清NSE升高(>12.5ng/ml)。精原细胞瘤:有68-73%的病人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含量与病程有关系。其它肿瘤:22%的非肺源性恶性疾病患者NSE高于25ng/ml。脑肿瘤,如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等,偶尔可伴有NSE升高。原发性脑瘤或脑转移性瘤、恶性黒素瘤和褐色素细胞瘤,CNS中NSE升高。有报道14%的原位性和46%的转移性肾肿瘤患者中,NSE升高,并与病变程度有关系。良性病变:血清NSE升高(<12ng/ml)见于良性肺病和中枢系统疾病。主要在CSF中升高者可见于脑血管脑膜炎、弥散性脑炎、脊髓小脑退化、脑缺血、脑梗塞、脑内血肿、蛛网膜下出血、头部损伤、炎症性脑疾病、器质性癫痫、精神分裂症和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综合征等。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SA)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属糖蛋白, 结构上与腺体的血管舒缓素有密切关系,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在血液中,PSA可与蛋白酶抑制因子,如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2-巨球蛋白及其它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结合形成不可逆性复合物,PSA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受到抑制。除了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外,有30%PSA以游离形式存在,但无蛋白水解能力。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由于PSA也存在于尿道旁和肛门旁腺体,及乳腺组织或乳腺癌,因此,女性血清中也可测出低水平的PSA。前列腺切除后仍可测出PSA。PSA测定主要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放疗、激素治疗或外科手术切除前列腺后,PSA快速下降到可测水平以下,提示疗效好。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创伤(例如尿潴留、直肠检查后、膀胱镜、结肠镜、经尿路活检、激光处理等)可导致PSA不同程度、持续时间不一的升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SA)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属糖蛋白, 结构上与腺体的血管舒缓素有密切关系,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在血液中,PSA可与蛋白酶抑制因子,如α-2-1-抗胰凝乳蛋白酶、α-2-巨球蛋白及其它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结合形成不可逆性复合物,PSA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受到抑制。除了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外,PSA也以游离的、无蛋白水解能力的形式存在血液中。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浓度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PCA)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因在浓度2-20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有交叉。FPSA和tPSA二者结合起来检测,得出fPSA/tPSA比值有利于鉴别此二组病人。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ng/ml病人,通过fPSA/tPSA比值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因此,只有在这些病人中,并且一定与tPSA同时平行测定,fPSA才有诊断价值。等

摩尔的tPSA检测是获取可靠fPSA/tPSA 比值的前提。TPSA值低于2ng/ml,或者高于20ng/ml 时,fPSA/tPSA比值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采用不同厂家的试剂联合检测fPSA 和tPSA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为tPSA检测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化方法,或者检测fPSA的程度有所不同。

S100蛋白

S100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二聚体,分子量为10.5kD,是钙离子结合蛋白多基因家族中的一员。

S100A1(α)和S100B(β)是首先发现的成员,最初由Moore作为一种不能分离的混合物从牛脑中分离出来3,后来因其能溶于100%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所以命名为S100。同时,至少还发现了21种不同成员。S100A1和S100B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表达,特别是星型胶质细胞,但是在黑色素细胞和其他组织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这种由A1和B1的异型或同型二聚体组成的蛋白质,具有多种调节细胞内和细胞外活动的功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特别是II、III和IV期患者,血清S100浓度升高情况可能预示其疾病进展情况。一系列的浓度测定对成功跟踪和监测患者治疗非常有用。

另外,大脑损伤后,CSF(脑脊液)中S100浓度升高,并且释放到周围血液中。血清S100浓度增加提示血脑屏障被破坏,并且这种升高可能出现在神经损害之前。多种不同原因,如脑外伤和中风引起的大脑损伤患者均可检测到S100。

四、心肌标志

肌钙蛋白T(Troponin T, 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Elecsys肌钙蛋白T采用两种心肌特异的单克隆抗体,用重组人cTnT作为参考标准品,为第3代TnT测试。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贮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循环中。检测血清肌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症状发生后约两小时,肌红蛋白水平即可升高,因此肌红蛋白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很早期的标志物。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肌红蛋白升高也可见于骨骼肌损伤和肾功能极度衰竭的病人。

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

肌酸磷酸激酶(CK)是含有两个亚单位的酶。有四种形式:线粒体同功酶和细胞溶质同功酶CK-MM(肌型)、CK-BB(脑型)和CK-MB。检测血清CK-MB质量是诊断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指标,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症状发生3-8小时就可在血中测到CK-MB,并可根据病情维持可测水平至较长一段时间。其它一些临床情况,如横纹肌溶解和中风,CK-MB也可升高。就实验室诊断而言,检测总CK、TnT和/或肌红蛋白就能够对以上疾病作鉴别诊断。CK-MB检测的敏感度取决于标本采集的时间,因此,系列动态检测具有实际意义。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

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在冠心病,动脉高血压,瓣膜疾病,原发性心脏病等疾病之后。如果左心室

功能不全得不到治疗或进展,由于心脏猝死的原因,其潜在的死亡率较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心脏泵功能受损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可以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级。如: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为I,II,III,IV。

临床检测及影像检测用于诊断左心室功能不全。利钠肽类物质在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控制中的意义已经得到证实。早期的研究显示利钠肽类物质可用于诊断与左心室功能不全相关的疾病。该类物质如下列:心钠肽(ANP),脑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ANP 与BNP,通过其促尿钠排泄、利尿的作用,以及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拮抗物质,从而影响人体的电解质-体液平衡。ProBNP 由108 个氨基酸构成,主要由心室分泌。然后被裂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77-108 氨基酸)和N-端proBNP(1-76 氨基酸)。Elecsys proBNP 试剂含有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N-端proBNP (1-76 氨基酸)上的抗原决定簇。

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清/血浆中的BNP 浓度增高,作为BNP 降解产物,无生物活性的NT-proBNP 浓度也同样增高。研究表明,NT-proBNP 可以用于以下的诊断目的:提示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后;心源/非心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血清/血浆NT-proBNP 水平的变化,还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疗效;以及心肌重塑的评估。

五、骨标志

N-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

骨钙素是骨基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其与骨钙的结合作用依赖于维生素K。骨钙素分子含4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5800D。在骨合成中,成骨细胞产生骨钙素,此过程依赖于维生素K,同时维生素D3有促进产生骨钙素的作用。骨钙素产生后一部分吸收进入骨基质,另一部分释放进入外周血。因此,血清(或血浆)中骨钙素的含量与各种骨代谢紊乱中的骨转换率有关。

骨钙素含量异常多见于骨质疏松、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Paget病等疾病中。目前,骨钙素已被视为骨转换标志物,用于对上述疾病进行抗再吸收治疗效果的监测。完整的骨钙素(氨基酸1-49)及大的N-MID片断(氨基酸1-43)均存在于血液中。完整的骨钙素在外周血中不稳定,羧基端43-44间的氨基酸易被蛋白酶水解,裂解下来的N-MID则稳定得多。Elecsys N-MID骨钙素测定方法采用了针对骨钙素N端片段和N-MID片段上的决定簇的二株单克隆抗体。因此能够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稳定的N-MID片段和尚未被分解的完整的骨钙素。与不稳定的C端片段(氨基酸43-49)没有关系,从而确保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稳定的检测结果。

甲状旁腺素(PTH)

甲状旁腺素由甲状旁腺合成并分泌入血流中。完整的PTH由一条肽链组成,含8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5KD。具有生物活性的N端片段半衰期只有几分钟。因此,有选择地检测完整的甲状旁腺素,可以直接了解甲状旁腺体的分泌活性。PTH与维生素D和降钙素一起,动员骨骼系统的钙和磷酸,增加小肠对钙的吸收和肾脏对磷的排泄。PTH和降钙素的相互作用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性。血钙升高抑制PTH的分泌,血钙降低则促进PTH的分泌。甲状旁腺体机能紊乱引起的PTH分泌改变,进而导致血钙水平的升高或降低(高钙血症或低钙血症)。检查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症要求灵敏的试验,以便检测低于正常范围的PTH水平。甲状旁腺机能功能亢进症导致PTH分泌上升,主要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继发性的甲状旁腺机能功能亢进症中,血钙低下,这是由于其它病理状态引起的。目前,对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诊断中,PTH和血钙含量测定更加引起重视,在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手术前后测定PTH能帮助外科医生了解手术效果,完全切除可使PTH快速下降。

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

骨基质的有机成分中,90%是由I型胶原组成的。在正常的骨代谢过程中,骨基质进行着有序的合成与分解。因此,I型胶原在骨中合成,同时也被分解成碎片释放入血流中,并从肾脏排出。通过检测

骨吸收指标,可了解骨转换的程度。在生理性或病理性(如年老或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增强时,I型胶原的降解也增高,相应的分解片段在血中的含量随之升高。重要的I型胶原分解片段是C端肽(CTx)。在骨成熟过程中,C端肽的α-天冬氨酸转变成β型(β-CTx)。此C端肽的同分异构体是I 型胶原降解所特异的。检测血清C端肽可用于监测骨质疏松症或其它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可在几周后反应出来。由于采用了针对β-8AA八肽的两种单克隆抗体,Elecsys β-CrossLaps/serum能特异检测交联的I型胶原同分异构体片段及含有此八肽双体的所有I型胶原分解片段(β-CTx)。

总I 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

90%以上的骨基质由1型胶原蛋白组成,1型胶原蛋白主要在骨内合成。1型胶原蛋白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和造骨细胞合成的1型前胶原蛋白。1型前胶原蛋白有N-(氨基)和C-(羧基)端延长部分。这些延长部分(前胶原肽)在由前胶原蛋白转化成胶原蛋白过程中被特殊的蛋白酶除去,随后结合形成骨基质。分析测定的延长部分是氨基端,故P1NP称为1型胶原蛋白氨基端前胶原肽。P1NP是一种特殊的1型胶原蛋白沉积指示剂,因此可能作为骨形成的标志。在1型胶原蛋白形成过程中,P1NP释放进入细胞内,最终进入血液。刚释放出的P1NP呈现三聚体结构(来源于三聚体胶原蛋白结构),但迅速通过热降解作用形成单体结构。Elecsys 分析仪同时测定血中这两种成分,所以称之为总P1NP。

六、感染性疾病

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AV)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RNA病毒,它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至今只发现了一种人类血清型和7种基因型。病毒的核中含有三种蛋白(VP1-V P3),这三种蛋白形成了免疫决定结构存在于所有基因型病毒颗粒的表面,在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后,免疫反应针对这三种蛋白。

甲型肝炎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最常见的,它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这一疾病即没有发现有慢性疾病过程,也没有在生物体中持续存在。

在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初期HAV总抗体为阳性(IgM),在自然感染后,HAV IgG抗体通常会终生被检测出,并在机体再次被感染时提供保护。

现今甲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肝炎疫苗均有使用。在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两周即可检测到HAV IgG抗体,在完全免疫后,保护性通常持续数年,现在虽没有限定抗体提供免疫保护的具体数值,但通常认为大于10-20IU/L的甲肝抗体浓度具有保护性。通常用于验证是否存在或继往甲肝病毒感染,或者用于检测HAV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乙肝病毒颗粒(HBV)的外壳成份,为一条大小不一的多肽。HBV感染者的血液中除存在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外,还含有较小的非传染性“空”壳颗粒,其数量极多并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决定簇a是引起免疫反应的主要成份,普遍存在于HBsAg颗粒上。另外,还有d、y、w、r 等主要决定簇。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BsAg可以查明HBV感染。

罗氏电化学发光法第二代乙肝表面抗原试剂,利用两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同时采用1种多聚抗体和1种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不仅增强了检测信号,提高了灵敏度,缩短了HBsAg检出窗口期,在感染者出现肝功能障碍、黄疸体症前2-8周内即可被检测到,而且通过试验表明,第二代试剂能成功识别HBV亚型和目前乙肝病毒突变中最主要的21种位点突变株,其中包括其它进口厂家仍不能识别的T123N、122RA123、122RGA124变异。临床应用于急、慢性乙肝的诊断,急、慢性乙肝患者的病程监测和抗病毒疗效观察,也是预防HBV的母婴传播和预防HBV通过血制品传播的产前或手术前体查的常规项目之一。

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

抗-HBs(一般是IgG)出现在感染乙肝病毒或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抗体针对HBsAg的a决定簇及其它亚类的决定簇。对于乙肝疫苗方面,抗-HBs试验可以检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和效果。此外,抗-HBs试验还可用于急性乙肝患者的病程监测。Elecsys 抗-HBs试验采用从人血清提纯的HBsAg亚型ad和ay抗原。

乙肝e抗原(HbeAg)

HBeAg可出现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 维持在可检测水平上的时间较短(几天-几周)。HBeAg阳性提示有大量病毒存在。恢复期HBeAg转阴,取而代之的是相应的抗体抗HBe阳性。

乙肝e抗体(anti-HBe)

乙肝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在肝细胞中增殖时出现的前C/C基因的产物。经蛋白酶水解后,HBe蛋白质以非颗粒形式(16kD-20kD)分泌入血清中。在急性HBV感染时,血清中可出现HBeAg,但维持可测水平的时间很短暂(数天数周)。测出HBeAg一般提示有大量病毒存在。在急性乙肝的恢复期,HBeAg,首选的血清学指标,转阴,取而代之的是相应的抗体(抗-HBe)。急性和迁延性乙肝患者,体内HBeAg也可测不出。但这些患者如HBe抗体阳性,则提示有前核心区终止码的突变。此时患者体内病毒含量可以很高,也可很低,甚至测不出。因此,抗HBe试验与HBeAg 试验联合应用对监测HBV感染的病程有实际意义。Elecsys抗HBe试验采用重组HBe抗原和单克隆抗HBe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乙肝病毒由外壳HBsAg和内核HBcAg组成。后者含有183-185个氨基酸。B型肝炎病毒感染期间,一般会产生抗HBcAg抗体,并在HBsAg出现后即可从血清中检测到。在B型肝炎感染康复者和HBsAg携带者中,抗HBcAg可持续存在,因此,抗HBcAg是提示过去或现在感染B型肝炎的指标。偶尔,也有抗HBcAg阴性的HBV感染者(多见于免疫抑制病人)。由于抗HBcAg可长时间存在,因此,在特殊人群中开展抗HBcAg筛选试验对预防B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参考价值。抗HBc试验与其它B型肝炎试验一同检测有助于B型肝炎的诊断和监测。在其它B型肝炎指标(HBsAg阴性者)缺乏的情况下,抗HBc可能是提示现存B型肝炎感染的唯一指标。

乙肝核心抗体IgM (anti-HBc IgM)

B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是一非糖基化蛋白质(P22),形成B型肝炎病毒的核壳,包裹HBV-DNA和DNA聚合酶。在产病毒的肝细胞胞浆中,核壳又被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裹形成病毒颗粒。因此,血清中测不到游离的HBcAg或裸露的病毒核心抗原。在B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期间,血清中出现抗-HBc的IgM抗体,并可在病毒复制停止后的数周或数月后仍可测到。因此,在急性B型肝炎和慢性B型肝炎的发作期,可测到高浓度的抗HBcIgM抗体。抗-HBcIgM抗体和HBsAg联合测定用于诊断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单靠抗-HBcIgM一项指标不能鉴别是急性乙肝还是迄今尚未诊断出的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因为二者临床表现很相似。随访、影像和肝活检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丙肝抗体(Anti-HCV)

丙型肝炎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继发感染和接触性感染中最常见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生的原因,通常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且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丙型肝炎病毒属单股正链RNA包膜病毒,同其它的RNA病毒一样,HCV染色体在复制期有显著的不均一性。世界范围内报导至少有11种基因型、多种亚型和病毒变体,特异基因型的感染能引发严重疾病和影响治疗效果。罗氏电化学发光法第三代Anti-

HCV抗体检测试剂,采用灵敏度和特异性更好的NS-3、NS4抗原,可检测1-6种亚型,并同时检出IgM和IgG,临床特异性为99.71%,检测灵敏度为100%。可单项或组合使用快速准确诊断个体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和筛选被HCV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是临床病人手术前体查的常规项目之一。

艾滋病抗原(HIV Ag)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于逆病毒成员之一。迄今,已发现二类:HIV-1和HIV-2。在已知的HIV中,有多种亚型,分别在不同地区播散。除了高度变异的O群外,目前已能够将HIV-1在基因水平上分成至少9种不同的亚型(A-I,也总称为M群)。HIV感染后,在不同时间内可产生针对HIV 蛋白质的抗体。HIV抗体阳性提示HIV感染。血液中出现HIV抗体之前,可能已存在游离的病毒,用P24抗原试验可以检测出来。血液中出现可测水平的P24一般需3-5周,30-50%的HIV感染者在早期就可呈现抗原血症。HIV-P24也能在HIV感染的晚期测出,这是因过度的抗原血症所致。由于抗体可以从母体被动传播给胎儿,HIV抗体测定法不适用于新生儿感染的检出,但HIV-P24阳性则提示新生儿感染了HIV。HIV抗原试验可用于识别HIV感染。与HIV抗体初筛试验一同应用于HIV感染高危人群。用于母亲感染HIV的新生儿。也适用于抗病毒治疗中的监测。Elecsys HIV抗原试验采用针对HIV-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爱滋病病毒抗原抗体联合(HIVcom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病原体。迄今为止发现了两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别为HIV-1和HIV-2。HIV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婴儿在出生前、出生时以及出生后也能经受HIV感染的母亲传染。通常感染HIV后6-12周血清中可检测到HIV蛋白质抗体,HIV蛋白质抗体是HIV感染的标志。通过测定近期感染患者(高病毒量)血标本中HIV-1 p24抗原,能够较传统抗体分析法提早6天发现HIV感染。

目前各大医院采用的HIV检测方法系酶联免疫抗HIV抗体分析法,该法仅能检测HIV病毒感染一段时间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能检测出感染早期的HIV抗原。罗氏电化学发光法HIV联合试剂盒,能在一个检测体系中同时测定HIV-1 p24抗原和HIV-1/-2抗体,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诊断窗口期(窗口期缩短至10-20天左右),对HIV感染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是临床病人手术前体查的常规项目之一。

TORCH四项:

巨细胞病毒(CMV):致胎儿多脏器损害。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可感染任何年龄的人群,引起宿主的长期隐性感染,个别可出现再次感染导致的发病。成人血清抗体的阳性率约为40%~100%,且与个体的社会经济能力呈负相关。CMV的感染途径为密切接触受污染的分泌物,如唾液、尿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和血液。

CMV的感染通常是隐匿性的。但是感染CMV的初次妊娠母亲宫内感染胎儿的几率很高,可导致胎儿生长和智力发育迟缓,黄疸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这类畸形新生儿无症状表现,但随着生长发育可能表现出听力障碍和智力低下。宫内CMV感染的几率约为0.2~2.5%。约有10%的血清CMV 抗体阳性的妊娠妇女会在怀孕期间再次感染,但感染胎儿的几率初次妊娠(约40%)明显高于非初次妊娠约(约1%)。初次感染CMV的个体再次感染的途径可能是外源性的,也可能是内源性的。

重症CMV感染性疾病可威胁生命,其发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器官移植的病人和感染HIV 的病人。如果这些病人需要输血,必须提供血清CMV抗体阴性的血制品。检测血清CMV IgG抗体可以评估个体急性和既往感染CMV的状况。

检测CMV特异性IgG、IgM抗体是诊断急性原发性CMV感染常用方法。CMV IgM抗体阳性提示急性现症感染。检测CMV IgG亲和力可进一步辅助诊断原发性CMV感染。IgM的阳性结果结合IgG的低亲和力指数可强力证实最近4个月内的原发性CMV感染。CMV IgG和IgM的血清学转

换可诊断CMV的现症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I&II):致胎儿多脏器损害。

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外阴阴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的感染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由单纯疤疹病毒-Ⅱ型引起。l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能引起多种感染,如黏膜皮肤表面感染、生殖器和肛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偶见的内脏感染。孕妇感染HSV可使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诱发流产、早产、死胎、畸形,新生儿HSV感染死亡率高,幸存者常有后遗症。

风疹病毒(Rubella):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风疹病毒是风疹的致病病原体,一种常见的以轻度皮疹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发生于儿童期。它通过飞沫从呼吸道传播。后天获得性感染很少发生并发症。不过,当孕妇特别是在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严重疾病。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导致胎儿死亡或导致严重胎儿畸形,通常被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CRS 是导致失明、失聪、先天性心脏病和精神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目前对易感风疹病毒的婴儿和育龄期妇女接种疫苗已明显降低了急性风疹病毒感染和CRS 的发生率。

通过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判断个体的免疫状态,有助于诊断急性风疹病毒感染。风疹病毒IgG 抗体的存在提示以前曾接种疫苗或曾发生风疹病毒感染,提示存在免疫性。通过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可辅助诊断急性风疹病毒感染。从第一份样本至第二份样本血清特异性风疹病毒抗体阳转或血清IgG 抗体滴度明显升高可支持急性风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已经证明重组风疹样颗粒(RLP)可代替真的风疹病毒作为诊断测定法中的抗原。风疹病毒的E1(包膜蛋白1)蛋白作为测定法的补充品。定量检测风疹病毒IgG 抗体可辅助判断风疹病毒的免疫状态和诊断急性感染。

弓形虫(Toxo):侵害胎儿神经系统。

弓形体病一种由原生动物类寄生虫弓形体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摄入被猫身上脱落的成熟囊合子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摄入没有做熟的含组织囊体的肉类。健康个体中初次急性感染的症状非常轻微或者甚至没有症状,之后的潜伏感染通常可持续一生。不过由于免疫抑制导致潜在的弓形体感染被激活常伴随脑膜脑炎。

由于这种寄生虫可透过胎盘,妊娠期间如果母体初次感染弓形体,可能导致胎儿的严重损害。大部分先天性感染该寄生虫的婴儿不会在出生时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可能在之后出现诸如精神活动迟滞、脉络膜视网膜炎和失聪等严重并发症。胎儿感染率随孕龄的增长而增加。不过早期母体感染时出现严重临床表现的风险更高。妊娠期间急性感染的早期药物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损害或减轻临床表现。诊断弓形体感染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检测抗弓形体特异性IgG 和IgM 抗体。弓形体IgG 抗体的检测结果被用于评估是否存在弓形体感染的血清学状态,如果结果阳性可提示急性或潜伏感染。检出弓形体IgM 抗体可提示急性、近期或复活的弓形体感染。检测妊娠妇女的血样,如果系列样本中血清阳转或抗体滴度(IgG 和/或IgM)明显升高则诊断急性获得性弓形体感染。

TORCH诊断方法:

抗体IgG阴性:没有感染过。或感染过,但没有产生抗体。

抗体IgM阴性:没有活动性感染,但不排除潜在感染。

抗体IgG阳性:表明孕妇既往有过。或接种过疫苗。

抗体IgM阳性:表明孕妇近期有活动性感染。

七、贫血

铁蛋白(Ferritin)

铁蛋白的分子量较大(440KD),由含24个亚单位的蛋白质外壳(脂铁蛋白)以及含约2500个Fe3+离子的铁核心两部分组成(在肝脏和脾脏中的铁蛋白)。铁蛋白有形成聚合体的倾向,一旦在储存器官的细胞中过量存在时,易浓缩成半结晶状的血铁黄素并出现在溶酶体中。用等电聚焦技术可以将铁蛋白分成20余种异质体。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含酸性的H亚单位与弱硷性的C亚单位的不同。硷性异质体(主要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起长期储存铁的作用。酸性异质体主要存在于心血管、胎盘和肿瘤组织中。它们含铁量较低,其功能可能是铁转运的中间体。铁蛋白的检测适用于了解体内铁代谢的状况。在治疗初期检测铁蛋白可反映当时体内铁的储量,可以早期发现网织内皮系统中铁储存的不足。在临床上,20ng/ml的阈值可以有效地判断准潜伏期铁不足并提示铁储存的耗竭。正常情况下储存铁可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低于12ng/ml的铁蛋白阈值时,判断为潜伏期铁不足。以上二种判断值,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参考资料,甚至在血像提供的形态学指标仍然正常的情况下,仍是如此。同时如伴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可提示存在铁不足。如果铁蛋白水平较高,又排除了供铁不正常的可能性,即反映体内铁过量的状况。400ng/ml为判断阈值。铁蛋白升高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ng/ml。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

叶酸(Folate)

叶酸缺乏可导致营养性和巨细胞性贫血。膳食中缺乏蔬果或其它富含叶酸的食物可引起叶酸缺乏,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成瘾者、老年人和穷人。另外,怀孕期血清叶酸水平低下可导致胎儿神经管缺损。膳食营养不足和吸收不良是人类叶酸缺乏症的主要原因。叶酸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DNA 合成和红细胞再生所必需的物质。叶酸缺乏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因为维生素B12缺乏也会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所以,为了确诊此类贫血的病因,检测维生素B12和叶酸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红血球叶酸溶血试剂(RBC Folate Hemolyzing Reagent)

要达到诊断叶酸缺乏的目的, 建议测定血清及红细胞内的叶酸含量。因为血液中95%的叶酸存在于红细胞内。红细胞内的叶酸含量更能真实地反应组织中叶酸的实际含量。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膳食中缺乏肉类和菌类产品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营养性和巨细胞性贫血。吸收不良是该缺乏症的主要原因,见于胰腺功能低下、胃萎缩或胃切除术、肠损坏、肠内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损耗、体内产生了针对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或相关的因素等等。维生素B12为机体维持正常代谢、DNA合成和红细胞再生所必需。维生素B12缺乏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及不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维生素B12或叶酸测定对查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有诊断价值,尤其对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八、糖尿病

胰岛素(Insulin)

胰岛素是一分子量约为6000D的激素肽,由胰岛的B细胞分泌,经门静脉和肝脏进入血循环。胰岛素的释放呈波段性,并紧随血糖分泌周期之后,约迟2分钟。胰岛素由二条肽链组成,α链含21个氨基酸,β链含30个氨基酸。胰岛的β细胞先合成单链的前胰岛素原,随后迅速裂解成前胰岛素。特异的蛋白酶再将前胰岛素裂解成胰岛素和C肽。全部的C肽和一半的胰岛素即刻被释放进入血流,另一半的胰岛素被储留在肝脏。血循环中的胰岛素半衰期为3-5分钟,主要在肝脏降解。前胰岛素和

C肽主要在肾脏灭活和排泄。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因此,在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之前,已成功将猪或牛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通过特异的受体传导,主要通过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系统的细胞摄取血糖,这是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基础。血清胰岛素检测主要用于针对低血糖患者。可帮助了解葡萄糖/胰岛素比值和有关胰岛素分泌情况,如甲糖宁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饥饿激发试验等。

尽管胰腺合成胰岛素的量经常是通过测定C肽来判定,但仍有必要测定胰岛素。例如,治疗剂量的非人源性胰岛素可导致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在这些病例中,检测血清胰岛素的浓度反映了游离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胰岛素含量,而C肽测定反映的是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总量。胰岛素代谢紊乱可对许多代谢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游离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胰岛素含量过低,可导致糖尿病。部分原因可能是细胞的破坏(I型糖尿病)、胰岛素活性降低或胰腺合成减少(II型)、循环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释放延迟或胰岛素受体缺乏(不足)。另一方面,自发的、不规则的胰岛素分泌是低血糖的常见原因。这种状况下糖原异生被抑制,可见于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胰岛细胞瘤或癌。也有假性低血糖症。糖耐量降低人群中有3%的人其代谢状况经一段时间后会恶化成糖尿病。怀孕期间糖耐量降低需要治疗。胎儿死亡危险性的明显升高要求加强监测。

C-肽(C-Peptide)

C-肽是一条含有31 个氨基酸(AA 33-63)的单链,连接(C)多肽,分子量约为3021 道尔顿。

在胰岛素生物合成过程中,C-肽作为副产物通过胰岛素原分子蛋白水解作用与胰岛素一起生成,储存在胰腺β细胞高尔基体分泌颗粒中。前胰岛素原分裂形成胰岛素原。C-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连接胰岛素两条链(A-和B-链)和形成胰岛素原分子间双硫键连结结构。胰岛素和C-肽以同等量被分泌,并通过肝门静脉释放入体液循环。与有一半胰岛素在肝内降解不同,几乎没有C-肽在肝内降解,C-肽比胰岛素有更长的半衰期(大约35 分钟);并且外周循环中C-肽浓度较胰岛素高5-10倍,浓度波动也较小。

肝脏不降解C-肽,其主要由肾脏循环降解除去,一部分通过尿液直接排泄。尿液中C-肽浓度大约是血清中20-50 倍。因此,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其C-肽浓度升高。在过去,C-肽被认为是无生物活性作用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证实C-肽具有分子和生理上的作用,提示C-肽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活性肽。有证据表明C-肽替代剂与胰岛素一起服用,可以阻止I 型糖尿病进一步发展或减缓其长期并发症发生。C-肽、胰岛素和葡萄糖测定被用于辅助鉴别诊断低血糖症(假性低血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低血糖症),以确保给予患者合适的处理和治疗。为量化内源性胰岛素分泌,C-肽测定是基础,包括禁食后、刺激后和抑制后试验。因为内源性抗胰岛素抗体较多,C-肽浓度较胰岛素本身浓度在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反映内源性胰腺胰岛素分泌情况更可靠,因此,C-肽测定可以辅助评估1-型糖尿病早期其残留β细胞的功能,以及鉴别诊断潜在的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和2-型糖尿病。C-肽测定也用于评定胰岛移植是否成功和胰切除术后监测。当需要持续评定β细胞功能,或者不能获得多次血标本(如儿童)时,就需测定尿液C-肽浓度。尿中C-肽排泄量将用于评估妊娠期糖尿病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血糖控制不稳定患者的胰腺功能。尽管常规糖尿病监测时不要求测定C-肽,但它是决定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个体化治疗在理想长期新陈代谢控制方面非常必要。C-肽浓度增加可能是高胰岛素血症的β细胞活性增强造成,也可能是肾功能不全和肥胖导致。

C-肽浓度升高与高脂蛋白血症以及高血压有关。

C-肽浓度降低见于下列情况:饥饿,假性低血糖症、低胰岛素血症、(NIDDM,IDDM),阿狄森氏病和胰切除根治术后。

九、过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

免疫球蛋白E(IgE)在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在肌体接触变应原后即刻产生过敏反应。变应原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硷细胞结合后可与细胞膜上的IgE交叉结合。进而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因子(如组胺),产生典型的I型超敏反应症状。正常情况下血清IgE的含量很低(低于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001%)。IgE浓度与年龄有关,新生儿含量最低,以后逐渐增高,5-7岁达到稳定水平。但特定年龄段的人群,IgE含量变化还是较大。婴幼儿近期的呼吸道感染,检测IgE有诊断参考价值。因为IgE在过敏反应中有重要意义,其含量升高还可见于枯草热、过敏性支气管炎和皮炎。IgE含量正常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因此,在临床鉴别诊断过敏性和非过敏性疾病时,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IgE的含量只有与其它临床检查联合应用才有实际意义。非过敏性疾病血清IgE含量也可升高,见于支气管肺的曲霉病、威奥综合征、高IgE综合征、IgE骨髓瘤和寄生虫感染。

十、药物

地高辛(Digoxin)

地高辛被广泛应用于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治疗和各种心率失常。地高辛能改善心肌收缩的强度,增加心脏血液输出,缩小心脏,降低静脉压和血容量。地高辛治疗也可稳定和抑制室性心率。由于地高辛使用的经常性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谨慎,容易引起地高辛中毒。更危险的是地高辛中毒症状常以心率失常形式表现出来,而病人正是由于这种症状而用地高辛治疗的。公认的血清或血浆地高辛治疗浓度是0.9-2.0ng/ml。人类地高辛中毒症状一般只出现在地高辛浓度超过2.0ng/ml,但有时低至1.4ng/ml也可出现中毒症。

地高辛中毒可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疗效比率较低(如达到治疗效果的组织浓度与产生中毒的组织浓度之间差异很小;

2)个体对地高辛的反应程度不相同;

3)各种地高辛药片的吸收率差异可达二倍以上

4)年龄增高, 对地高辛中毒的易感性明显增强。

与其它临床资料结合,监测地高辛浓度可以为医生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避免药物不足或过量引起中毒。

十一、炎症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全球约0.5-1%的人口。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关节囊膜慢性炎症和关节进行性退化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可导致残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测。但是类风湿因子是一种非特异性抗体,在健康的老年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都可能存在。C反应蛋白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标志物。

最近证实,瓜氨酸是自身抗体的一种靶抗原,类似于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丝集蛋白抗体等。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发现Anti-CC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使用多重的瓜氨酸肽的第二代检测大大提高了其临床性能。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降钙素原(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激素原,分子量大约为12.7kD。PCT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包括甲状腺、肺和胰腺组织的C细胞)表达,经酶切分解为(未成熟)降钙素、羧基端肽和氨基端肽。健康人血中仅含有少量的PCT。细菌感染后PCT会明显升高。动物模型试验显示机体发生脓毒血症时,多组织均能表达PCT 。脓毒血症患者体内的PCT只含有114个氨基酸,缺少氨基末端的

Ala-Pro 。PCT水平升高见于细菌性脓毒血症,尤其是重症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PCT可作为脓毒血症的预后指标,也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可靠指标。对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空调诱导性肺炎患者,PCT可作为抗生素选择以及疗效判断的指标。

附:PCT作为常规检测指标在欧洲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大量关于PCT的基础和临床资料,也因此引起北美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截至2010年12月,已有多达千余篇相关文献报道。自2000年开始在我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和湖北等地区的临床科研观察也证实了PCT的应用价值。大量资料表明,和现有用于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的临床常规指标比较,PCT是最理想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

PCT在全身性炎症反应(2-3小时后)早期即可升高,因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局部感染、病毒感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癌性发热、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时PCT浓度不增加或轻微增加,而只在严重的全身系统性感染时才明显增加,这就决定了PCT的高度特异性,因此也可用于各种临床情况的鉴别诊断;PCT浓度和炎症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并随着炎症的控制和病情的缓解而降低至正常水平,因而PCT又可作为判断病情与预后以及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

PCT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严重细菌感染等疾病的实验指标,PCT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重症监护、放化疗、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器官移植等患者合并发热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诊断、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的临床依据。

PCT可广泛应用于ICU病房、血液科、肿瘤科、儿科、早产儿及新生儿监护室、外科、内科、器官移植科、急诊科、介入诊断和治疗实验室等。

1)对脓毒症(败血症)做早期诊断;

2)对系统性严重细菌感染(腹膜炎或软组织感染等)做早期诊断;

3)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鉴别诊断;

4)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脑脊膜炎等);

5)器官移植术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吸收热、排斥反应、真菌感染等);

6)对高危感染患者进行连续监测(重症监护室、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期等);

7)对上述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

IL-6是一种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最初被称为β2-干扰素,浆细胞瘤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刺激因子。后来被称为人B细胞刺激因子2(BSF2)。1988年被正式命名为白介素6,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蛋白不仅对B 细胞有生理活性作用,对T细胞、造血干细胞、肝细胞和脑细胞均有生理活性作用。IL-6 为单基因表达,包含212个氨基酸序列,且氨基末端易裂解形成184个氨基酸系列的多肽,分子量约为22-27kDa。1989年有研究报道发现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体液内发现分子量约为60-70 kDa的免疫反应复合物。在发生内外伤、外科手术,应激反应,感染,脑死亡,肿瘤产生以及其它情况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IL-6 会快速生成。手术病人的IL-6 浓度能够预示是否会有手术并发症的产生。连续检测重症监护(ICU)病人血清或血浆中IL-6的水平能有效评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严重程度,脓毒血症以及脓毒血症性休克的预后情况。IL-6 还能作为脓毒血症的早期警告指标。IL-6还在慢性炎症反应(如类风湿关节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胎盘生长因子(PIGF)

先兆子痫(PE)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在孕后20 周左右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约有3-5%的妊娠妇女会发生先兆子痫,并能导致产妇、胎儿或新生儿的死亡。

先兆子痫的临床症状的程度轻重不一。与血小板减少以及肝脏酶活性升高相关的先兆子痫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溶血,肝脏酶升高,血小板减少)。

先兆子痫的发生是由于胎盘释放出血管生成因子从而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患先兆子痫女性的血清PIGF(胎盘生长因子)和sFlt-1(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或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浓度水平

会出现改变。此外,血循环中PIGF 和sFlt-1 的水平可先于临床症状出现前鉴别正常妊娠和先兆子痫。正常妊娠的前6个月血管性前因子PIGF 水平升高并随着妊娠的进展直至终止而逐渐减低。与此相反,抗血管性因子sFlt-1 水平在妊娠早期和中期保持稳定,直到妊娠终止期才平稳升高。患先兆子痫的妇女sFlt-1 水平高于正常妊娠水平,同时PIGF 水平低于正常妊娠水平。

测定sFlt-1 与PIGF 的比值比单独检测sFlt-1或PIGF 更有价值。胎盘endoglin 是β组织生长因子(TGF-β)家族中的一员,其在先兆子痫中被上调并以可溶性的endoglin 形式被释放至母体血循环中。可溶性endoglin 已被证实在先兆子痫的重症病例中明显升高。总之,使用免疫学的方法测定母体血液中sFlt-1 和PIGF 的浓度,并结合临床症状、蛋白尿表现和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先兆子痫的诊断准确性。

PIGF与心血管疾病: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IGF水平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PIGF 水平升高可指示微小或大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能够作为病理性血管形成的指标。此外,PlGF 已被证明是1 型或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独立危险预示因子

可溶性fms 样酪氨酸激酶-1(sFlt-1)

又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临床应用同PIGF。

十二、孕早期唐氏筛查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

PAPP-A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为750,000道尔顿,碳水化合物占20%,其生物功能尚不完全清楚。PAPP-A由胎盘合体滋养层和蜕膜产生,属于α2巨球蛋白,具有激活补体,起免疫抑制的作用,孕早期就可以在母体血清中检测到,在正常妊娠过程中随着妊娠进展,母体PAPP-A水平继续升高到妊娠足月时达高峰。此时母血PAPP-A浓度是羊水的10倍,而整个妊娠期间,胎血中测不到PAPP-A,这是因为PAPP-A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盘进入血循环。它具有以下优点:在早早孕阶段,母血中即可测到。当其他妊娠蛋白水平开始下降时,母血PAPP-A水平仍在升高,它是唯一的一种在母血中浓度最高,羊水中次之,胎血中不含有的妊娠蛋白。先天愚型症胎儿母血中PAPP-A呈下降趋势。

游离-β-促绒毛膜性腺激素(Free hCGβ)

HCG是一种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39,500道尔顿的糖蛋白二聚体,由α和β亚基两部分组成。α亚基与LH、FSH和TSH的α亚基氨基酸序列几乎完全相同,并与LH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而β亚基是具有特异性的氨基酸顺序,有不同于其他激素的免疫学特性,故检测可以避免交叉反应,更能反映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

Free hCGβ水平在孕妇怀孕期间是不断变化的,开始Free hCGβ浓度很快升高,在妊娠第八周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18周左右维持在一定水平,先天愚型儿母血中Free hCGβ呈上升趋势。

在怀孕期间,母亲血清Free hCGβ水平大约是总hCG水平的1%。一般认为hCG新陈代谢的清除和失活首先是在细胞内进行的,hCGβ亚基的44-45位置胎连接处被断开,形成锯齿状Free hCGβ基团。然后由肾脏途径清除,尿中的主要成分是β核心蛋白与CTP。锯齿状Free hCGβ基团被认为是在妊娠间控制hCG生物活性的最重要物质。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附参考数值) IVD第一资讯平台IVD资讯2月13日 整理、来源:体外诊断网 本文整理化学发光临床常见的检测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甲状腺功能◆◆ 1、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 T3)临床意义: Tot T3是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首选指标之一,对甲状腺功能紊乱进行确诊。 增高:Grave 病,大多数是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特发性T3型甲亢、新生儿一过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TBG、白蛋白增高时、地方性缺碘甲状腺肿、服用外源性T3等)。 降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呆小症、Hashimoto 甲状腺炎、先天性甲状腺形成异常、新生儿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继

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垂体功能低下、TSH单独缺乏症等);下丘脑功能障碍、重症消耗性疾病;先天性TBG减少症;65岁以上。 参考范围~nmol/L (– ng/mL) 2、总甲状腺素(Tot T4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妊娠、新生儿;服用雌激素和避孕药;高TBG血症;急性肝炎;服用碘时;亚急性甲状腺炎;TSH分泌性肿瘤;甲状腺激素过度使用。 降低:甲减;TSH不应症;甲状腺形成异常;母体抗甲状腺制剂的应用;TBG低下症;某些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肾病综合症。 参考范围~nmol/L (~ug/dL) 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临床意义: 甲亢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的影响,故可诊断妊娠性甲亢,并是诊断甲亢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pmol/L (~pg/mL) 4、游离甲状腺素(FRT4)临床意义: 甲亢、T4中毒症、恶性肿瘤等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影响,是诊断甲减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pmol/L (~pg/mL) 5、促甲状腺素(超敏)(hTSH)临床意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 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技术是罗氏公司开发的,但全自动机械制造却由日本的日立公司承担,所以仪器上还有Hitachi的标志。这个仪器让大家吃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在实验室研究的电致化学发光居然已经真正地产业化了,其中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重现性)均已得到解答,看来罗氏的确花了不少心血开发这款仪器。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性能特点——创新的技术,与众不同 一、最先进的检测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敏感、快速和稳定的特点,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中技术上居领先地位。 电化学发光(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的完美结合。电化学发光与普通化学发光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是电启动发光反应,循环及多次发光,后者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是单次瞬间发光。因此ECL反应易精确控制,重复性极好。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直接以[Ru(bpy)3]2+标记抗体,反应时标记物直接发光。且[Ru(bpy)3]2+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可以周而复始进行,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 二、专利的包被技术 链霉亲和素(streptoavidin,SA)和生物素(biotin,B)是具有很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一对化合物,特异性强且结合紧密。一分子SA可与四分子B 相结合,增大了抗体结合量,达到放大效果。在ECL的试剂中,SA通过特殊的蛋白结合物均匀牢固地包被在磁性微粒上,形成通用的能与B结合的固相载体,另一试剂为活化的B衍生物化合的抗原或抗体。两种试剂混合时,抗原或抗体即包被在磁性微粒上。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罗氏电化学发光仪器ESOP

罗氏电化学发光仪器E170S O P 仪器简介: E170 是罗氏诊断公司出品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全自动,随机进样的免疫分析系统,可以对许多种检测项目进行体外的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该分析仪应用的是电化学发光技术(ECL)。每个E模块系统每小时的标本处理量为170个试验(最多可以将4个E模块连接)。只有在试验室条件下,经过培训的操作者方可操作E模块系统。 系统特色 ?可以24小时待机使用 ?标本条码扫描功能 ?试剂条码扫描功能 ?单个E模块的每小时处理能力为170个试验 ?自动保养功能 ?自动复查功能 ?自动发出定标信息 ?自动标本稀释功能 ?系统辅助的操作流程 ?一个E模块具有25个温控的试剂通道 ?1个模块可以安放672个反应杯 ?1个模块可以安放672个加样头 ?双向数据传输接口 运行条件: 水质要求 ◆无菌(< 10 cfu/ml),去离子水 ◆ 1.5 M?电阻值(最大1.0 Ms/cm) ◆15-25 磅/英寸2 (0.5~3.5 kg/cm2 或49~343 kpa) ◆耗水量:每E170模块消耗18升/小时 环境条件 ◆无灰尘的、良好通风的环境 ◆无直接日照 ◆地面水平(角度:<1/200?o) ◆地面足够坚硬能够承受仪器的重量(详细情况请见本章中的系统特点) ◆温度:18~32摄氏度 ◆当系统启动时,温度的改变应该小于2度/小时 ◆屋内湿度:45%~85%

◆电源电压没有明显的波动 ◆在附近没有会产生电磁波的仪器 ◆有接地的三相电源 E170由三个类型的硬件单元组成:控制单元、核心单元以及检测单元。 控制单元介绍 包括: ?触摸屏幕的电脑 ?键盘 ?打印机 ?仪器管理电脑终端 核心单元介绍 核心单元将所有的标本从入口端经过E170仪器到出口端或者复查缓冲区。下面所列位核心单元的组成部分。 ?加样端 ?标本架转运通道 ?复查缓冲带 ?出口端 ?中心控制区 ?电源开关(在进样端的左侧面上) 检测单元介绍 分立式、随机进样的每小时170试验的免疫检测系统。下面所列为E170模块的组成部分: ◆试剂区位于分析模块的左边部分,它包含以下部分: 1.一个试剂盘,温度控制在20?3℃; 有25个试剂通道 2.一个用来将试剂以及磁珠从试剂盘中加入的试剂针,将之加到孵育器的反应杯中 3.一个条码扫描器,用来阅读试剂盒上的二维条码 4.一个用于试剂盒盖的开关的机械装置,以避免试剂的挥发 5.一个用于混匀磁珠的搅拌器.当磁珠被加入之前或额外的混匀步骤中,搅拌棒用来搅拌磁 珠 6.两个用来清洗探针以及搅拌器的冲洗站 7.一个探针清洗站,它含有两瓶探针洗液用来清洗探针的内部 ◆测量区位于分析模块的中部,它含有以下几个部分: 1.一个孵育器,含有54个孵育位,用来进行免疫反应 孵育池有54个孵育位置,位于仪器的中心部分,当标本和试剂加入到反应杯中后,该孵育池的温度维持在37℃±0.3℃. 当一个反应在准备测定时,该孵育盘需旋转,将反应杯转至需要的位置,在此处,适宜的单位将执行相应的功能. 2.一个用来将标本从标本容器中加入到反应杯中的标本探针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一、甲状腺功能 甲腺原氨酸(T3) T3是甲状腺激素对各种靶器官作用的主要激素。T3(3、5、3’-三碘酪氨酸)主要在甲状腺以外,尤其是在肝脏由T4经酶解脱碘生成。因此,血清T3浓度反映出甲状腺对周边组织的功能甚于反映甲状腺分泌状态。T4转变成T3的减少会导致T3浓度的下降。见于药物的影响,如丙醇、糖皮质类固醇、胺碘酮等以及严重的非甲状腺疾病(NTI),称为“T3低下综合征”。与T4一样,99%以上的T3与运输蛋白质结合,但T3的亲和力要低10倍左右。T3测定可用于T3-甲亢的诊断,早期甲亢的查明和假性甲状腺毒症的诊断。 甲状腺素(T4) 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产物, 也是构成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调节系统完整性不可缺少的成份。对合成代谢有影响作用。T4由二分子的二碘酪氨酸(DIT)在甲状腺内偶联生成。T4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的残腔中,在TSH的调节下分泌释放。血清中99%以上的T4以与其它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血清中运输蛋白质的浓度易受外源性和内源性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检测血清T4浓度的过程中需考虑到结合蛋白质的状况。如果忽略这一点,结合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如怀孕期、服用雌激素或者患肾病综合征等),会导致反映甲状腺代谢状况检测的错误结果。T4测定可用于甲亢、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以及TSH抑制治疗的监测。 游离T3(free FT3) 三碘甲腺原氨酸(T3)是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之一,起调节代谢作用。测定该激素的含量对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亢进或低下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的T3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3是T3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3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游离T4(free FT4) 四碘甲腺原氨酸(T4)是甲状腺生理调节系统的一部分。对总代谢有作用,绝大多数的T4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4是T4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4测定是临床常规诊断的重要部分。当怀疑甲状腺功能紊乱时,free T4和TSH常常一起测定。Free T4也适合用作甲状腺抑制治疗的监测手段。Free T4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T-Uptake) 甲状腺素(T4)是甲状腺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于机体的整体代谢活动。测定甲状腺素含量是鉴别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实验室手段。由于甲状腺素的大部分与其运载蛋白质(TBG,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结合,因此仅在血清甲状腺素结合力正常的情况下,测定总甲状腺素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血中游离的甲状腺素与结合的甲状腺素处于平衡状态。尽管游离的甲状腺素可能在正常范围,但TBG含量的变化仍可导致总甲状腺素测定值的改变。甲状腺素结合力(亦称甲状腺素吸收量)测定可了解甲状腺素的结合位点数(测定结果称为甲状腺素结合指数,TBI)。总甲状腺素T4和TBI的商得出的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反映了TBG含量以及甲状腺素含量这两种变化因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的蛋白质,由二种亚单位组成。β亚单位携带TSH特异的免疫学和生物学信息;α亚单位携带种族特异性信息,与LH、FSH和hCG的α链上的某些氨基酸组成的肽段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电化学发光原理介绍

、概念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 ECLI 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电化学发光法源于电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而ECLI 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二个过程。 ECL 不仅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免疫测定,而且还可用于DNA/RNA探针检测。 二、反应底物 ECL 反应底物有两种: ·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络合物: 钌Ruthenium, Ru,原子序数44,原子量101.07。元素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俄罗斯"。1827年俄国化学家奥赞在铂矿中发现钌;1844年俄国化学家克劳斯肯定它是一种新元素。钌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十亿分之一,是铂系元素中含量最少的一个。钌常与其它铂系元素一起分散于冲积矿床和砂积矿床中。钌有7种天然稳定同位素:钌96、98、99、100、101、102、104。 钌为银白色金属,熔点2310℃,沸点3900℃,密度12.37×103/m3。 钌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空气和潮湿环境中稳定;不溶于酸和王水,溶于熔融的强碱、碳酸盐、氰化物等;加热到900℃,时能与氧反应;加热时能与氟、氯、溴反应;钌有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强烈倾向,还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钌是铂和钯的有效硬化剂;金属钛中加入0.1%的钌就可大大提高耐腐蚀性;钌钼合金是一种超导体;含钌的催化剂多用于石油化工。 ·三丙胺Tripropylamine,TPA: 结构式: 点击浏览/下载该文件 三、电化学发光反应原理 电化学反应过程:在工作电极上阳极加一定的电压能量作用下,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2+ 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三价的三氯联吡啶 钌 [Rubpy3]3+,同时,电极表面的TPA也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阳离子自由基 TPA+ ,并迅速自发脱去一个质子而形成三丙胺自由基 TPA·,这样,在反应体系中就存在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3+ 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 TPA·。 化学发光过程: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3+ 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 TPA·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结果使三价的三氯联吡啶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精)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技术是罗氏公司开发的,但全自动机械制造却由日本的日立公司承担,所以仪器上还有Hitachi的标志。这个仪器让大家吃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在实验室研究的电致化学发光居然已经真正地产业化了,其中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重现性均已得到解答,看来罗氏的确花了不少心血开发这款仪器。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性能特点——创新的技术,与众不同 一、最先进的检测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敏感、快速和稳定的特点,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中技术上居领先地位。 电化学发光(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的完美结合。电化学发光与普通化学发光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是电启动发光反应,循环及多次发光,后者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是单次瞬间发光。因此ECL反应易精确控制,重复性极好。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直接以[Ru(bpy3]2+标记抗体,反应时标记物直接发光。且[Ru(bpy3]2+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可以周而复始进行,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 二、专利的包被技术 链霉亲和素(streptoavidin,SA和生物素(biotin,B是具有很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一对化合物,特异性强且结合紧密。一分子SA可与四分子B 相结合,增大了抗体结合量,达到放大效果。在ECL的试剂中,SA通过特殊的蛋白结合物均匀牢固地包被在磁性微粒上,形成通用的能与B结合的固相载体,另一试剂为活化的B衍生物化合的抗原或抗体。两种试剂混合时,抗原或抗体即包被在磁性微粒上。 三、独特的载体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推荐稀释比例

Elecsys? Dilution Recommendations Autodilution possible for bold mentioned dilution ratios ? Dilution not necessary due to the broad measuring range or not possible e.g. can not be diluted because of changing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binding proteins alters this equilibrium. @ The autoantibodies are heterogeneous and this gives rise to non-linear dilution phenomena. * Please check the package insert. STAT for Elecsys 2010, cobas e 411, cobas e 601 (SW version 04-03 onwards) and cobas e 602 # Diluent Universal can be used to dilute the samples. ? Auto-dilution is not possible as assay uses a three-step method. ∞ Use Elecsys? Diluent Universal for automatic sample predilution. ? Autodilution not possible.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罗氏电化学发光质控物包含项目一览表

PreciControl Universal/Cat. no. HCG+

PreciControl Tumor Marker/. HCG+ PreciControl Multi Marker/.

PreciControl Maternal Care/. 05341787-200 PreciControl Cardiac II/. 04917049-190 PreciControl Troponin/. 05095107-190 PreciControl TSH/. PreciControl ThyroAB/. 05042666-191

PreciControl HE4/. 05950953-190 PreciControl Varia/. 05618860-190 Please note there are no barcodes available for PC Varia on cobas e 602. PreciControl Anti-CCP-190 PreciControl Brahms PCT (control is within the kit)

PreciControl Anti-HAV/. 04855043-190 PreciControl Anti-HAV IgM/. PreciControl Anti-HBc/. PreciControl Anti-HBc IgM/.

PreciControl Anti-HBe/. PreciControl HBeAg/. PreciControl Anti-HBs/. PreciControl HBsAg II /. 04687787-190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的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和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全套化学发光临床意义解读及肿瘤标志物分布图(特选内容)

行业必读:全套化学发光临床意义解读及肿瘤标志物分布图 免疫诊断技术前后经历了放射免疫检验(RIA)、胶体金快速检验、酶联免疫检验(ELIS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TRFIA)的迭代,最终迎来了化学发光免疫检验(CLIA)的时代。根据美国病理专科医师学会(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 的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30家大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的厂商,具有超过60个免疫自动化化学发光检测系统。该系统发展趋势为检验仪器的实验室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检测试剂项目涵盖传染病、心脏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性腺激素、代谢物质、药物浓度、肝炎、先天性疾病、肝纤维化、优生优育、高血压、炎症和过敏原等系列百余种检测试剂。 下面小编整理了检验科常见60几种化学发光项目的临床意义,希望对大家有用:项目主要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项目菜单 甲胎蛋白(AFP)检查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但并无特异性。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也会升高。妊娠期异常升高常提示胎儿有脊柱裂、无脑畸形等。 癌胚抗原(CEA)CEA测定主要用于对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患者的临床检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CEA测定的敏感性高于其它肿瘤标志物,7 0%-90%的病例CEA会升高。

糖类抗原50(CA-5 0)增高常见于各类上皮癌,其中胰腺癌(80%-97%)、胆囊癌阳性率高达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0%)、胃肠道癌(77%)。CA50检查结果与CA199很接近。其次非肿瘤性疾病如胰腺炎、结肠炎、肺炎等,随炎症消除而下降。 糖类抗原CA-125 卵巢癌时CA125检出率可达70%-90%。适用于浆液性囊腺癌和未分化的卵巢癌。黏液性卵巢癌阳性率较低。检测结果不能用作卵巢癌确诊,也无早期诊断价值,可用于疗效检测和判定有无复发和转移。 糖类抗原CA-153 CA153检测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判定术后有无转移(有转移时CA153升高率可达60%-80%),尤其是骨转移。不能作为有无恶性肿瘤的绝对评价,也不宜用作乳腺癌的筛查,无早期诊断价值。 糖类抗原CA-199 CA199检出率以胰腺癌和胆管癌最高(达85%-95%),结直肠的腺癌、黏液腺癌患者的CA199水平也较高。 糖类抗原CA72-4 升高见于胃癌、卵巢癌、大肠癌、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肿瘤,但正常人胃肠道良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与CA125联合检测对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癌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5%。对胃癌尤其是较为早期或恶性度较高的胃癌诊断阳性率要高于其它血清学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21-1) 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异性达87%。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简介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 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 的特异性发光反应,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部分。分析中应用 的标记物为电化学发光的底物三联吡啶钌或其衍生N-羟基琥珀酰胺(NHS)酯,可通过化学反应与抗体或不同化学结构抗原分子结合,制成标记的抗体或抗原。ECLL的测定模式与ELISA相似。 基本原理:发光底物二价的三联吡啶钉及反应参与物三丙胺在 电极表面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氧化的三丙胺失去一个H+而成为强还原剂,将氧化型的三价钌还原为激发态的二价钌,随即释放光子而 恢复为基态的发光底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一过程在电极表面 周而复始地进行,不断地发出光子而常保持底物浓度的恒定。 电化学发光是化学发光方法与电化学方法相互结合的产物,是 指通过电化学方法来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然后这些电生的物质之 间或电生物质与其它物质之间进一步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 电化学发光保留了化学发光方法所具有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观察方便和仪器简单等优点;同物时具有许多化学发光方法无 法比拟的优点,如重现性好、试剂稳定、控制容易和一些试剂可以 重复使用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药学、临床、环境、 食品、免疫和核酸杂交分析和工业分析等领域。在21世纪中必将继 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因此有必 要对电化学发光在分析中的应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电化学发光的应用 1、电极表面活性分布的表征 利用电化学发光成像法可以很好地观察电极表面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分布情况,而电化学发光强度对电极表面的活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利用电化学发光成像法可以直观地反映电极表面活性分布。 该方法是由Engstrom等于1987年提出的,他们观察到在新抛光的玻碳电极上电化学发光强度分布十分均匀,而在环氧树脂浸渍过的网状玻碳电极上,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分布不均匀,通过与其它方法相对照,发现电化学发光强度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电极表面活性分布,并且具有微米级的空间分辨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电化学发光成像法用于研究碳糊电极表面活性点的分布,观察到碳糊电极表面存在。着活性区域和非活性区域,对于了解碳糊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电化学发光成像法具有直观和简单等优点,许多科学工作者先后将该方法用于表征化学修饰电极表面的活性分布。如Hopper 等用该方法研究了电极表面的电荷对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Pantano 等用该方法研究了电极表面羧基的分布对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ShuItz等用该方法研究了聚合物在电极上的附着情况。从上面的文献可以看出,电化学发光成像法对于了解电极表面的活性分布及其与电极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电极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