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国际比较视角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必要性(徐驰 曲晶)

从国际比较视角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必要性(徐驰 曲晶)

从国际比较视角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必要性(徐驰 曲晶)
从国际比较视角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必要性(徐驰 曲晶)

从国际比较视角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

的必要性1

Necessity of Patentability of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laims from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徐驰曲晶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及审查实践中关于各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可专利性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我国目前不允许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将导致计算机软件专利侵权认定的困难,对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我国不应当允许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种种观点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专利审查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软件专利、计算机程序产品、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可读介质权利要求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软件产业,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软件的开发成本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例已从50年代的8:2和70年代的5:5变为90年代的2:8,到2002年这一

1IBM公司版权所有2010

2徐驰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专利律师010-********xuchi@https://www.doczj.com/doc/1f16245949.html,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19号楼钻石大厦A座1层100193

曲晶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010-********qujing@https://www.doczj.com/doc/1f16245949.html,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19号楼钻石大厦A座1层100193

比例已经达到0.5:9.53。鉴于复制或分发软件却非常容易且价格低廉,如何给予软件以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是软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目前诸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充分考虑软件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纷纷调整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策略,加大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力度。

什么是计算机软件?根据我国2001年12月20日公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条和第三条给出的定义,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旨在保护使计算机运行时能够实现某种功能或效果的计算机程序、存储有所述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或制造物、以及用于传输计算机程序指令代码的电子(数字)信号等。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例如光盘、磁盘、光纤、ROM、PROM、VCD、DVD等其它存储设备。以下列举出五类典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类型,用于理解本文中所指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然而以下示例并非穷举,在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所定义的保护范围内可以存在多种变形:

【A】“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令计算机实现功能A,功能B,功能C,……”(又称作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

【B】“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步骤A,步骤B,步骤C,……”(又称作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

【C】“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使计算机实现功能A,功能B,功能C,……”(又称作程序产品权利要求);

【D】“一种制造物,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程序被运行用于执行步骤A,步骤B,步骤C,……”(又称作制造物权利要求);

3金磊,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专利模式探讨,

信息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f16245949.html,/jingjifa/070728/1150235-2.html

【E】“一种数据流,用于表示下列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程序代码段1,用于……;程序代码段2,用于……”(又称作信号权利要求)。

目前我国在对待上述五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上均持否定态度。《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关于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规定》明确将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排除在可专利性之外:“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计算机程序本身或仅仅记录在载体(例如磁带、磁盘、光盘、磁光盘、ROM、PROM、VCD、DVD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则该权利要求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例如,仅由所记录的程序限定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由于其实质上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因而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根据我国的专利审查实践,涉及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的保护形式主要包括方法权利要求和装置权利要求。其中方法权利要求保护的对象是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运行过程中所执行的具体步骤。装置权利要求通常为与方法权利要求对应的以功能模块形式限定的权利要求。

本文接下来将着重比较我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及审查实践中关于以上五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的规定及审查标准,并对我国认可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其它国家和地区关于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专利性的规定

1.美国

美国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B、C、D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但不认可A、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同时,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10年1月发布的通告中明确规定了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权利要求中必须加入“非瞬时性的(non-transitory)”的限定。

美国关于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典型案例是1995年的Beauregard案。在该案之后,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在美国又被称作“Beauregard权利要求”(Beauregard Claim)。该案涉及一项于1990年5月9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的发明名称为“用于在图像显示系统中利用快速多边形填充算法的系统和方法”、申请号为07/521858的专利申请。在该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包含三类权利要求,分别是:

(1)“一种制造物,包括:具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的计算机可用媒介,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用于产生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具有可由位于要被填充的图像显示器上的多个可选的像素限定的边界,位于所述制造物中的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包括:用于令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用于令计算机存储……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以及用于令计算机绘制填充线以……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4”。

(2)“一种用于与图像显示装置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具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的计算机可用媒介,……,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具有:用于令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用于令计算机存储……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5”。

(3)“一种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有形地包含了可由机器执行的程序指令,

4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号US5710578的授权文本中的权利要求1

5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号US5710578的授权文本中的权利要求2

以执行用于填充……的方法步骤,所述方法步骤包括:……6”。

诸如上面示例的Beauregard专利申请的“制造物权利要求”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中均包含了“具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的计算机可用媒介”以及多个“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其中每个“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装置”均限定了一个由计算机程序执行的特定功能(或操作)。而对于Beauregard专利的“程序存储设备权利要求”(也属于本文所指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其包含了用于执行多个具体步骤的计算机程序指令。

在介绍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及其专利上诉委员会(BPAI)对Beauregard专利申请的审查意见之前,需要介绍一下美国专利法上的“印刷物规则(Printed Matter Doctrine)”。“印刷物”是指承载或记录有被印刷出来的信息的印刷载体或印刷介质,是一种由记载信息的载体与所记载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产品。而“印刷物规则”在美国专利法上有两层含义:(1)如果被印刷的信息(例如在纸上打印出来的文字字符等信息)并没有与存储或承载该信息的载体或介质(例如纸张)发生功能性的联系,那么该印刷物就不能构成美国专利法上的“制造物”(Article of Manufacture),从而不属于可被授予专利权的客体;或者(2)在考量整个印刷物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时,对载体上所记载的被印刷的信息(例如记载于纸张上的文字信息)本身的内容不予考虑7。但是,作为该规则的一个例外,如果一项印刷物权利要求涉及了新的且有用的物理结构特征,或者涉及了新的且有用的存在于被印刷的信息和该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样的印刷物权利要求属于专利权保护的客体8。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上述关于“印刷物规则”的两层含义:针对含义(1),假设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一种打印有美国宪法的A4纸,但是如果被打印出来的美国宪法的文字字符与A4纸本身没有发生功能上的联系,而仅仅是信息与载体的联系,那么这种打印有美国宪法的A4纸就不是美国专利法上的“制造物”。针对含义(2),假设从前未曾有过任何现有技术披露用A4纸来打印文字内容,那么这项权利要求可能具备美国专利法102和103条规定的新颖性和非显而

6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号US5710578的授权文本中的权利要求10

7参见Chapter5:Software-Based Inventions V.Printed Matter and Computer Software,http://digital-law-

https://www.doczj.com/doc/1f16245949.html,/lpdi1.0/treatise6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12月2日

8参见Bloomtein v.Paramount Pictures Corp.,1998U.S.Dist.LEXIS20839(N.D.Cal.Mar.10,1998)

易见性。但是如果已经有过用A4纸来打印文字的方案(无论打印的文字内容是美国宪法还是别的内容),这项权利要求可能就不具备新颖性或者非显而易见性。也就是说,在纸上打印出来的内容并不会对判断印刷物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产生影响。

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员根据上述“印刷物规则”(Printed Matter Doctrine),认定Beauregard专利中的三类权利要求为“印刷物”,并且计算机程序代码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软盘(substrate)之间并没有产生功能性的联系,从而以落入美国专利法35U.S.C第101条规定的不可授予专利的主题(不属于制造物“Article of Manufacture”),并且不符合美国专利法第103条关于非显而易见性的规定为由驳回了该专利申请。专利申请人不服审查员的驳回决定,上诉至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上诉委员会(BPAI)。结果,BPAI在1993年6月17日以4比3的投票结果,同样依据“印刷物规则”支持了审查员的驳回决定。BPAI在就该上诉案的审理过程中分析认为:计算机程序代码实际上就等同于一本书中记载的文字,并且计算机可用介质(诸如磁盘)也实际上就相当于记载有文字内容的纸张。进一步地,BPAI 认为,Beauregard权利要求请求保护“在计算机介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这一方式已经在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Beauregard的专利申请并没有对现有的在软盘上记录信息的方式作出任何改进,也没有对现有的软盘这种介质本身作出任何新的并且非显而易见的功能性的改进,而仅仅涉及预期的功能性效果,这种预期的功能性效果仅当承载印刷物的载体(软盘)被装入机器中运行时才可能发生。因此这样的权利要求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依据101条的驳回),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依据103条的驳回)。

1994年10月4日,IBM公司(Beauregard的专利申请的受让人)不服BPAI的决定,进一步向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提起上诉。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1994年的Lowry9一案中推翻了BPAI基于“印刷物规则”对Lowry专利申请作出的维持驳回的决定,并且在得知多方向CAFC提交“法庭之友(Amicus Brief)”意见以支持允许Beauregard专利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后,美国专利局主动请

9参见In re Lowry,32F.3d at1580-1581。

求CAFC将Beauregard一案发回重审,因为美国专利局认为审查员和BPAI的驳回决定与CAFC在In re Lowry一案中作出的判决不一致,甚至与BPAI在Lowry一案中所作出的驳回决定中依据的理由也不一致。

In re Lowry一案涉及存储有属性数据结构的内存专利(并非计算机程序产品)。专利局审查员以该主题不属于美国专利法第101条规定的法定可专利的客体,并且不具备美国专利法第103条规定的非显而易见性为由驳回了权利要求1。BPAI明确推翻了审查员基于101条的驳回理由,BPAI认为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存储器,属于“制造物”,因此属于专利保护的法定客体。但是BPAI认为该存储器上存储的数据结构是“印刷物”,进而利用“印刷物规则”(在考量“印刷物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时,对介质上所记录的信息本身的内容不予考虑),依据美国专利法第102条和103条关于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规定维持了审查员的驳回决定。虽然BPAI在Lowry一案中虽然维持了驳回决定,但是BPAI维持驳回的决定乃是基于Lowry专利缺乏美国专利法第102和103条规定的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所作出的,而并非基于美国专利法第101条作出的。CAFC在随后的法庭审理中也默许支持了BPAI关于Lowry专利属于专利保护客体的意见,并且还推翻了BPAI 基于第102条和103条的驳回决定。CAFC在Lowry案的判决中指出:“在本案中,BPAI错误地将基于专利法第102条和103条的“印刷物规则”驳回扩展适用到新的领域——将信息存储在内存中。本案与其它关于“印刷物”的案件是不同的。其它关于“印刷物”的案件仅涉及那些只可为人脑所感知的有用的被印刷出来的符号……当由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需要所记载的信息由机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并非由人脑进行感知时,那些关于“印刷物”的案件不能适用。10”

基于上述BPAI在Lowry和Beauregard案件所作的不一致的决定以及CAFC在Lowry案中的审理意见,美国专利局最终在Beauregard一案中做出了让步,其指出:“印刷物规则并不适用于Beauregard权利要求——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包含于有形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软盘,属于美国专利法第101条规定的可专利的主题,并且应当基于美国专利法第102条和103条对其进行审查。11”

10参见In re Lowry,32F.3d at1580-1581.

11参见In re Beauregard,53F.3d at1584.

随后,美国专利商标局于1996年颁布了用于指导其内部审查员审查工作的《与计算机相关发明的审查指南》12,该指南规定了涉及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审查基准,并且最终被加入至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的第2106部分。MPEP的第2106部分规定:“……被编码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则属于限定了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其它元素之间的结构性或功能性的交互关系的计算机元素,因此能够实现该计算机程序的功能,因此属于法定的专利保护客体。13”

在In re Beauregard一案后,本文第一章列举的B、C、D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已经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所允许,而A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则仍然不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允许。在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第2106.1部分明确规定:由于计算机程序仅仅是一组能够被计算机所执行的代码,计算机程序自身并非一种方法,如果一项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不包含用于实现计算机程序的功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员应当将该权利要求认定为不可专利的功能性描述材料14。

除了In re Beauregard一案外,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在2007年的In re Nuitjen 一案15的判决中还明确排除了E类“信号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该判决的观点被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的2106部分所引用“例如,仅仅引用了音乐作曲、文字作品、数据编辑、信号或法律文件(例如保险政策)本身的权利要求不是方法、机器、制造物或物质组成16”。然而,直到2010年1月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的通知中才明确要求了必须在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中加入“非瞬时性的(non-transitory)”的限定,否则审查员就会以该权利要求涵盖了信号传播的方式为由,基于美国专利法101条驳回该权利要求。

下面列举了两个美国专利局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实例,其中第二个例子体现了“非瞬时性的(non-transitory)”限定:

(1)“一种保存在可读媒介上的程序产品,用于保持手持移动设备的用户设12参见美国专利商标局于1996年发布的《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er-Related

Inventions》

13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第2106节(2001年8月)

14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第2106节(2001年8月)

15参见In re Nuitjen,Docket no.2006-1371(Fed.Cir.Sept.20,2007)

16美国专利审查指南MPEP第2106节(2001年8月)

置,当该程序产品被执行时,包括:

把与移动设备上启动的企业应用程序对应的属性文件读入应用程序存储器的程序代码;

向服务器请求更新属性文件,并将来自服务器的更新属性文件接收到移动设备的设备存储器的程序代码;

……以及

把调和的属性文件写入设备存储器的程序代码。17”

(2)“一种存储在非瞬时性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安全鉴别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使计算机系统执行以下步骤的机器可执行指令:

检测包括多个组件的电子设备的标识符,....;

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附加组件的附加标识符;

查询数据库中关于所述电子设备和所述附加元件的标识符和附加标识符的信息;

....以及

响应于所述至少一个实时扫描特性与所述信息不匹配,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不安全并通过报警系统向服务者提供警报以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检查。18”

2.欧洲

欧洲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A、B、C、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在满足技术性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A、B、C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认可始于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第T1173/97号决定。该决定涉及IBM公司提交的发明名称为“交付程序的异步再同步”的欧洲专利申请。该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包括4项独立权利要求,其中权利要求1为方法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4为系统权利要求,权利要求20和权利要求21

17参见美国专利号US7822831权利要求28,申请日2003年7月31日

18参见美国专利号US7290287权利要求19,申请日2003年11月20日

均为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EPO的审查员以权利要求20和21请求保护的客体为计算机程序本身为由,依照欧洲专利公约EPC第52条(2)(c)和(3)的规定驳回了该专利申请。因此,IBM公司向EPO的上诉委员会(Boards of Appeal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以下简称EBA)提出上诉请求。该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20和21分别为:

“20.一种可直接在数字计算机的内存中加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软件代码部分,用于当所述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骤。

21.一种存储在计算机可用媒介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装置,用于令计算机控制应用的执行;计算机可读程序装置,用于令计算机执行交付程序,尤其是用于所述应用的两阶段交付程序;计算机可读程序装置,用于令计算机通知该应用,在该交付程序尚未完成前已经失败的事件中仍然继续执行,而所述应用无需等待交付程序的完成;以及计算机可读程序装置,用于令计算机异步地将所述未完成的交付程序与所述应用进行再同步。”

EPO的审查员在驳回决定中指出:由于根据EPO的审查指南C-IV2.3的规定,无论计算机程序的内容是什么,所主张的计算机程序本身的权利要求以及记录在载体上的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均应当按照EPC第52条(2)和(3)的规定被排除在专利保护客体之外。而在驳回决定之前的专利审查阶段,IBM公司主要从技术性要求、经济因素以及国际上对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政策三个方面针对审查意见进行了争辩。EPO的审查员针对IBM公司的争辩理由一一进行了反驳,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技术性要求争辩理由的反驳:针对IBM提出的技术性要求的争辩,审查员认为,由于存储介质和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并没有在技术上相关联,因此不能从存储介质的物理特征中获得计算机程序的技术特征,也不能从计算机程序被应用的方法或系统中获得计算机程序的技术特征。

随后,EBA在针对IBM上诉请求的口头审理过程中总结了其关于技术性要求争辩理由的观点:“EPC第52条(2)和(3)可以理解为,无论计算机程序属于技术性内容还是非技术性内容,请求保护计算机程序本身的权利要求都不是专利保护客体。仅当计算机程序以方法或装置权利要求的形式请求保护时,才考虑其技术

性特征。19”

IBM公司在上诉审理阶段通过书面及在口头审理过程中提出主要上诉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EBA先前作出的一些决定中,对于在EPC第52条下具备可专利性的发明而言,仅仅要求其具有技术特性、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2)本专利申请的技术性特征主要是由被存储的程序中的指令序列进行限定的,并且EPC的审查员也已经承认了方法权利要求1以及装置权利要求14的技术性特征,因此没有理由仅仅因为权利要求的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权利要求20和21)就否认它们的技术性特征;(3)由于EPC第52条(2)(c)从反面给出了未穷尽的不可专利的示例,包括计算机程序。由于该段条文还提到了其它明显不具备技术性的主题,因此对计算机程序本身可专利性的排除也只能被理解为与其它被排除可专利性的主题具有相同的范围——都是不具备技术性的主题。实际上,被排除可专利性的“程序本身”自然应当是非技术性的程序。

EBA在上诉决定书中的“决定理由(Reasons for the Decision)”部分提出了12点理由,其中一些理由涉及条款解释、与Trips协议的关系等问题。但是EBA在决定书中指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如何解释EPC第52条中规定的“计算机程序自身”的“自身”二字的含义。在决定书的第5点关于如何解释“自身”二字的含义的理由中,EBA分析了EPC第27条、29条(关于技术性的要求)与第52条(不可专利的主题)之间的关系:技术性要求是EPC规定的对一项发明的可专利性而言的基本要求。EPC第52条(2)和(3)之所以排除了计算机程序的可专利性,是因为这样的程序被认为仅仅是抽象的创造并且缺乏技术特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计算机程序具有技术性特征的话,那么它们就必须被看作具备可专利性的发明。接下来,EBA在决定书的第9点理由中又对如何定义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技术性”进行了分析。EBA在第9点理由中认为:“如果一项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能够被证明具有“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则不属于EPC第52条所排除的专利保护客体。20”,所谓“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是区别于“程序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常规物理交互”而言的。EBA在决定书的第6点理由中指出,无论何种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

19参见EPO T1173/97号决定

20参见EPO T1173/97号决定

运行时,都可以在计算机硬件中产生类似于电流的物理交互现象,即“程序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常规物理交互”,但这种常规的物理交互并不足以使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具备可专利性。EBA在决定书的第9点理由中进一步指出:这样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一系列程序指令,这些指令在程序被加载时使得硬件执行特定的步骤以产生特定的效果。该效果仅仅当程序被运行时才出现。因此计算机程序产品本身并不直接实现这样的效果,而是仅仅披露了在运行程序时产生某种效果的潜在性。如果这种潜在的效果具有技术性,那么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即具备了潜在产生“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的可能。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以区别对待直接的技术效果和潜在可能产生的技术效果——间接技术效果。因此,由于计算机程序产品具有产生预定的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的潜力,它们是具备技术性特征的。根据在第5点理由中的论述,一旦计算机程序产品具备了技术性特征,就不能依照EPC第52条(3)中的“自身”条款排除其可专利性。……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排除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专利性。21”

最终,EBA撤销了EPO审查员作出的驳回决定。EBA在T1173/97号决定书扉页的批注(Head Note)部分很好地总结了对于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审查标准:“如果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能够产生超出程序(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常规”物理交互之外的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则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专利性并不被EPC第52条2、3款所排除。22”可见EBA在T1173/97号决定书中明确了只要计算机程序在其运行时能够产生“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即属于可专利的客体,而不论权利要求的主题名称写成“一种计算机程序”、“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抑或“一种具有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进一步地,欧洲专利局通过T163/85和T121/06号决定明确了E类“信号权利要求”在欧洲同样具有可专利性。其中,T121/06号决定所涉及的01915523.3号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22为:“一种数据流,表示如权利要求17至20所述的任一操作系统。”而该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7则请求保护一种包含了垃圾收集器的系统,该

21参见EBA T1173/97号决定。

22T1173/97号决定中相应的英文原文为:“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s not excluded from patentability under Article52(2)and(3)EPC if,when it is run on a computer,it produces a further technical effect which goes beyond the "normal"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gram(software)and computer(hardware).”

垃圾收集器是如权利要求9至16所述的包含各个计算机软件功能模块的垃圾收集器。T121/06号决定的第11项理由指出:权利要求22中表示了操作系统的数据流也属于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第1款所规定的发明。存储在磁盘上的计算机程序是一种数据文件,并且当所述文件被读取以及传输时,该文件变成一种(电子)信号格式的数据流。信号虽然是瞬时的,但是如果以包括技术效果的方式撰写权利要求,则属于可专利的客体(参见EPO于1990年作出的T163/85号决定)。因此,允许这种表示了可专利的计算机程序的数据流权利要求是合理的23。

下面列举了一个被欧洲专利局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实例: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在具有多个逻辑分区的数据处理系统中控制电源,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在一台计算机上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对于多个逻辑分区中的一个逻辑分区,收到关断电源的请求后,其响应是判断在数据处理系统中是否存在多个逻辑分区中的其它分区(602);

确定了数据处理系统中没有多个逻辑分区中的其它分区时,其响应是关断数据处理系统中的电源(606);以及

确定了数据处理系统中有多个逻辑分区中的其它分区时,其响应是停止本逻辑分区(604)…24”

3.日本

日本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A、B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但不允许C、D、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尽管日本不允许C类和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但是由于日本允许A类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而A类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至少不小于C类包含有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产品权利要求以及E类信号权利要求,因此在实质上C类和E类权利要求

23参见EPO第T0121/06号决定书

24参见欧洲专利号EP1379944的权利要求11,申请日2002年2月27日

的保护范围已经被日本专利局所承认。

在日本,对B类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可专利性的认可要早于对A类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的认可。早在1997年4月1日,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就已经被日本特许厅专利审查基准所允许25。

日本国会在2002年4月11日对日本专利法进行了修改,在第二条第三款中明确了以下两点:(1)计算机程序被归类为“产品”;(2)通过电子通信途径提供计算机程序被定义为实施该发明26。这样的修改使得除了B类权利要求外,A类的“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在日本也成为专利保护客体。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2)点仅仅是规定了在侵权认定时以电子通信途径提供计算机程序可以被解释为“实施”该发明,但并不意味着日本专利局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允许E类信号权利要求。

日本特许厅专利审查基准第七部分第一章(Part VII,Chapter1)规定了两类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分别是方法发明和产品发明。在产品发明类别中,程序或数据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定义:(a)“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被定义为““产品发明”。如果计算机执行的操作由记录在介质上的数据结构进行限定,那么“记录有结构化数据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被限定为“产品发明”;以及(b)限定了由计算机执行的多个功能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定义为“产品发明”。

进一步地,针对方式(a),审查基准列举了四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范例,分别是:

【示例1】“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程序令计算机执行步骤A,步骤B,步骤C,……”

【示例2】“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程序令计算机被操作为装置A,装置B,装置C……”

【示例3】“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程序令计算机实现功能A,功能B,功能C,……”

25参见http://www.jpo.go.jp/shiryou/kijun/kijun2/pu-kijun_tekiyou.htm,日文原文为:“記録媒体」クレームに関する部分(平成9年4月1日以降の出願)”,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12月2日

26参见《日本专利法》第2条第3段。

【示例4】“一种存储有数据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数据包括数据结构A,数据结构B,数据结构C,……”

针对方式(b),审查基准列举了三个计算机程序本身的权利要求的范例,分别是:

【示例5】“一种计算机程序,令计算机执行步骤A,步骤B,步骤C,……”

【示例6】“一种计算机程序,令计算机被操作为装置A,装置B,装置C……”

【示例7】“一种计算机程序,令计算机实现功能A,功能B,功能C,……”。

4.韩国

韩国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B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但不允许A、C、D、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

韩国专利局KIPO在1998年对韩国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中明确了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尽管没有获得官方给出的关于引发上述修改的原因的解释,从IBM公司负责韩国知识产权事务的律师提供的信息了解到,KIPO对审查指南作出上述修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避免在只允许方法权利要求的情况下无法追究计算机软件光盘等介质的复制、贩卖者的侵权责任。

韩国专利审查指南第一章第二部分4.1.8节规定:“计算机程序仅仅是用于操作计算机的指令集合。因此,计算机程序不是法定的专利保护客体。但是,对于一项发明而言,如果由计算机程序引发的数据处理操作被特定地由某硬件执行,那么与该计算机程序联合进行操作的数据处理单元(机器),其操作方法以及记录有该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被视为专利保护的客体。”

此外,在KIPO的“与计算机相关发明的审查标准”中,列举了三种被允许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形式,其主题名称均为“计算机可读介质”:(1)“一种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在计算机中执行步骤A,步骤B,步骤C……”

(2)“一种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在计算

机中实现功能A,功能B,功能C……”

(3)“一种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令计算机运行为装置A,装置B,装置C,……”

下面列举了两个被KIPO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实例:

(1)“一种位于计算机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用于显示来自机动车的交通信号的交通信息,所述方法包括:

接受来自交通信号的交通信息;

确定所述交通信息的合适展示,……;以及

在所述机动车内利用所述合适展示来展示所述交通信息……27。”

(2)“一种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包含每个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3、4或7任一所述的在网络数据处理系统中监控一组已知节点的交易的方法的指令28。”

5.中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B类和C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但不允许A、D、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然而其允许C类权利要求的目的就在于针对通过互联网传输提供计算机程序的行为对计算机程序进行专利保护,其实质上间接认可了E类信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行政部门TIPO颁布的《审查指南》第九章的规定: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的权利要求可以分为方法权利要求和制造物权利要求,其中制造物权利要求包括装置权利要求、系统权利要求、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29。该《审查指南》第九章中还规定:“计算机可读介质

27参见韩国授权专利0429124

28参见韩国授权专利0951131

29参见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审查指南第九章,原文为: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可區分為方法及物兩種範疇之請求項,其中物之請求項包括:裝置請求項、系統請求項、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請求項及電腦程式產品請求項等。

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其实质在于介质上所记载的信息以及根据该信息所执行的操作,而并不在于记录该信息的行为或者计算机可读介质本身结构上的技术特性。如果当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上读取并运行时,或者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据结构可以被读取以使得计算机按照该数据结构执行特定的操作时,能够产生超出程序(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常规”物理交互之外的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那么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的装置从整体上来讲是具备技术性的。30”由此可见,我国台湾地区认可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的理由与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EBA在上文中介绍的T1153/97号决定陈述的理由类似——都是从技术性的角度出发,判断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运行时能否产生进一步的技术效果。

虽然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并不直接允许E类信号权利要求,但是依据我国台湾地区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4.2.3节中的规定,之所以允许C类程序产品权利要求,就是为了解决通过互联网传播、下载计算机程序而规避专利侵权责任的行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程序除了可以储存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提供,而无需借助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因此有必要允许以计算机程序产品为主题的权利要求。31”

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行政部门在其审查指南中的专利权利要求的主题部分给出了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发明的制造物权利要求的示例,其中与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紧密相关的有以下两个示例:

(1)“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当该程序加载入计算机并且被计算机所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要在加载入计算机之后由该计算机运行以执行下列步骤:

第一程序指令,使得微处理器执行……的操作;

第二程序指令,使得微处理器执行……的操作。”

30参见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审查指南第九章。

31Id.原文为:由於網路之普及,電腦軟體除可儲存於記錄媒體外,亦可在網路上直接傳輸提供,而無須藉由儲存於記錄媒體上提供,故電腦軟體相關發明有必要包括以電腦程式產品為標的之物之請求項。

下面给出一个在我国台湾地区获得专利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实例:

“一种用于通过网络实施软件服务的记录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令计算机执行下列装置的功能:

用于向管理站点发送检索通过网络提供的软件服务的请求的装置;

用于获取关于所述请求的检索结果的装置,所述检索结果包括用于确定服务质量的服务历史;

用于基于所获取的检索结果选择至少一个软件服务的装置;以及

用于向提供者发送执行所选择的服务的请求的装置32。”

6.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当前的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认可本文第一章所列举的A、B、C、E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

根据《澳大利亚专利实践及流程手册》2.9.2.7的规定:确定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是否具有可专利性的方法是判断是否存在“获得最终结果的方式或方法,该最终结果属于在经济上有益的人为创造的事物状态”,根据CCOM v.Jiejing一案,下列三项均属于上述“方式或方法”:“可专利的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可专利的计算机软件的以机器可读形式存在的可执行代码;被编程以获取任何在经济上有益的结果的计算机。33”,也就是说,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和目标代码均构成“能够获得在经济上有益的人为创造的事物状态的最终结果的方式或方法”,根据该《手册》2.9.2.7的规定,只要存在了这样的“方式或方法”,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发明就

32参见中国台湾地区授权专利I241503

33参见2.9.2.7,原文为:"a mode or manner of achieving an end result which is an artificially created state of affairs of utilit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endeavour."It is clear that each of the following will almost always be such a"mode or manner"as referred to in CCOM v Jiejing:source code for patentable computer software;executable code for patentable computer software,which is in a machine readable form, and a computer,when programmed to achieve any result which has utilit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endeavour.

具备可专利性。该《手册》并未对具体的权利要求的撰写形式或主题名称作出任何示例性或排除性规定。并且,该《手册》2.9.2.7部分还指出:从形式上而言,相比版权,计算机程序的定义看起来与专利的主题更加相似34。

此外,在美国知识产权法学会(AIPLA)国际专利法手册的澳大利亚部分,也明确对各类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给予了回答,其中对“是否允许产品或介质权利要求?”(即第一章中列举的B类和C类权利要求)、“是否允许信号权利要求?”(即E类权利要求)以及“是否允许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即A 类权利要求)这3个问题均给出了“是”的回答35。

下面给出美国知识产权法学会(AIPLA)网站上列举的澳大利亚目前允许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例子:

(1)“一种包含计算机程序代码装置的计算机程序组件,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装置用于令计算机执行a操作,b操作和c操作。”(注:AIPLA网站上给出的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的实例区别于本文第一章定义的A类计算机程序权利要求,其更接近本文定义的C类程序产品权利要求)

(2)“一种记录有指令和说明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所述指令用于由计算机执行以执行……的操作。”(对应于本文第一章定义的B类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一种包含于载波上并且表示了指令序列的计算机数字信号,当其被计算机运行时,令处理器执行……的操作。”(对应于本文第一章定义中的E类信号权利要求)

7.新加坡

目前,新加坡专利法中并没有关于不可专利的客体的规定。较早版本的新加坡专利法第13条中关于“计算机程序不具有可专利性”的规定已经在专利法修改过程34参见2.9.2.7,原文为:"In form,the definition of a computer program seems to have more in common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of a patent than a copyright.”

35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1f16245949.html,/html/Patent-Handbook/countries/australia/AUsoftware.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12月1日。根据该网站说明,上述信息的提供者为澳大利亚专利律师Paul Fong,并经过澳大利亚专利律师Mark Horsburgh的确认。

中被删除。在新加坡专利审查指南中,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可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类型的例子或说明。从IBM负责新加坡知识产权事务的律师了解到:通常,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在新加坡被认为是专利保护的客体。

此外,通过下面这个在新加坡获得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例子可以看出,至少B类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权利要求在新加坡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制造物,所述介质包括用于文件备份的程序代码,所述代码被运行用于引发下列要被执行的操作:

提供具有目录的分级文件系统;

将保持策略与至少一个所述文件系统中的目录关联,……;

接收指向目标文件的请求;

将所述保持策略应用于所述目标文件;以及

确定所述目标文件是否包含于目录中……36。”

8.马来西亚

目前,马来西亚专利法中并没有关于不可专利的客体的规定。较早版本的马来西亚专利法第13款规定的“不可专利的发明”已经在2003年对其专利法进行的修改中删除。在马来西亚专利审查指南中,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可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类型的例子或说明。从IBM负责马来西亚知识产权事务的律师了解到:通常,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在马来西亚被认为是专利保护的客体。

此外,通过下面这个在马来西亚获得授权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例子可以看出,至少B类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权利要求在马来西亚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一种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有形地包含机器可执行的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用于执行配置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运行并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一个或多个NP设备的通用控制处理器(GPP)的网络处理(NP)设备的方法步骤,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a)生成用于输入至所述NP设备的数据结构……;以及

36参见新加坡授权专利111224的权利要求书

专利说明书范本(包含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格式)

说明书(撰写示例) 试电笔 *[实用新型名称应简明、准确地表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保护的主题。名称中不应含有非技术性词语,不得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不得超过25个字,应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居中位臵。]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说明书应对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再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按以下五个部分顺序撰写: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并在每一部分前面写明标题。]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背景技术:是指对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告式宣传用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技术方案应当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时,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臵关系;涉及集成电路时,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总结概括;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 其本质是属于认识和思维的范畴。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总观点、总方向,“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的武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路线。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武器,使自然科学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前进。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揭示了思维规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地阐明了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然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对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可以用它去代替自然科学的具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方法论只有不断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才能发挥自己作为自然科学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我认识到,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研究生学习中的价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科研指导价值。科学技术方法以技术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技术创造活动中所运用的一般、普遍的方法,从中寻找其规律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其过程是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最终达到物化的具体形态。所以,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方法论灵活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科研性,因此如何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高速有效,就成了我们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

创造性与权利要求的四种逻辑关系(专利知识讲座109)韩晓春

专利知识系列讲座 韩晓春 109、创造性与权利要求的四种逻辑关系 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创造性,有必要了解创造性与权利要求的四种逻辑关系,即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之间,在创造性问题上有何种逻辑关系。概括起来,有如下关系: 1、独立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必然具有创造性。根据审查指南的定义:“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包含了另一项同类型权利要求中的所有技术特征,且对该另一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限定,则该权利要求为从属权利要求”。比如,我们假设独立权利要求保护的是一种全自动机械手表,而从属权利要求为在该种手表上增加了星期和日历功能。经过审查员的判断,假如独立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即不带有星期日历功能的手表具有创造性,那么,显然,增加了星期日历功能的从属权利要求就更应当具有创造性了。由于创造性与新颖性的共性均是与现有技术不同,因此,在逻辑关系上也是相同的。即如果独立权利要求具有新颖性,从属权利要求必然具有新颖性。 2、独立权利要求没有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不一定没有创造性。原因是从属权利要求是独立权利要求的下位概念,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可以是对所引用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限定的技术特征,也可以是增加的技术特征,而新的限定或增加有可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产生了创造性。假定作为独立权利要求的全自动机械手表没有创造性,但从属权利要求中增加了星期日历功能这一附加技术特征,而基于增加了这一新的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可能“拉”大了距离、提升了高度,从而产生了创造性。当然,在此举的例子是便于理解而杜撰的。在新颖性问题上存在同样的逻辑关系,即如果独立权利要求不具有新颖性,并不意味着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有新颖性。从属权利要求是否具有新颖性,仍要具体的判断,有可能因为从属权利要求增加了星期日历这一附加特征,使其产生了新颖性。 3、从属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独立权利要求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因为从属权利要求相对于独立权利要求是下位的概念,距离现有技术比独立权利要求更远。假如带有星期日历功能的全自动手表具有创造性,而不带有星期日历功能的全自动手表可能恰恰与现有技术更为接近,一个普通技术人员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完成,而要完成带有星期日历功能的全自动手表则不是容易的事。因此,从属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时,独立权利要求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尽管专利审查的顺序通常是先判断独立权利要求是否具有创造性,在独立权利要求不具有创造性的情况下,才判断从属权利要求是否具有创造性。而这一顺序亦恰恰说明从属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时,独立权利要求经判断很可能已经不具有创造性了。而新颖性的逻辑关系亦是相同的,即从属权利要求具有新颖性,独立权

说明书及摘要、权利要求的规定

121 第二章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 1.引 言 根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应当有说明书(必要时应当有附图)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一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有说明书(包括附图)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是记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及确定其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 说明书及附图主要用于清楚、完整地描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施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并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 根据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 本章对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主要内容及撰写要求作了适用于所有技术领域的一般性规定。涉及计算机程序以及化学领域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若干具体问题,适用本部分第九章和第十章的规定。 2.说 明 书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分别对说明书的实质性内容和撰写方式作了规定。 2.1 说明书应当满足的要求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 说明书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的清楚、完整的说明,应当达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程度。也就是说,说明书应当满足充分公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要求。 关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含义,适用本部分第四章第2.4节的规定。 法26.3 法26.4 细则20.1

122 2.1.1 清楚 说明书的内容应当清楚,具体应满足下述要求。 (1) 主题明确。说明书应当从现有技术出发,明确地反映出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换句话说,说明书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对照现有技术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应当相互适应,不得出现相互矛盾或不相关联的情形。 (2) 表述准确。说明书应当使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术语。说明书的表述应当准确地表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不得含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以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清楚、正确地理解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 2.1.2 完整 完整的说明书应当包括有关理解、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需的全部技术内容。 一份完整的说明书应当包含下列各项内容: (1) 帮助理解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可缺少的内容。例如,有关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状况的描述以及说明书有附图时的附图说明等。 (2) 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所需的内容。例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3) 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需的内容。例如,为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克服了偏见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说明书中还应当解释为什么说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克服了偏见,新的技术方案与偏见之间的差别以及为克服偏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应当指出,凡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从现有技术中直接、唯一地得出的有关内容,均应当在说明书中描述。 法26.3 法2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关系(专利知识讲座119)韩晓春

专利知识系列讲座 韩晓春 119、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关系 在我国1985年生效的第一部专利法中,就明确规定申请专利的文件必须要有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即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专利制度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这两种文件。英国是最早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但在英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定申请专利必须要有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者说,在专利制度的初期,专利文件中并不作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这样的区分。但随着专利制度的实践,人们发现仅仅在专利文件中说明自己的发明似乎并不够,人们确定该专利的保护范围时必须先阅读整个专利文件,并且再判断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范围很困难。甚至发明人自己也感到很不方便,于是发明人在说明发明的专利文件的最后,总是习惯的概括一下自己的发明,以体现应当受到的保护范围,这就是最原始的权利要求书。可以说,专利申请文件中的说明书的出现要早于权利要求书,而权利要求书亦不是政府首先规定的,而是发明人自己根据实际需要而创造的。基于发明人这一成功的经验,英国于1883年率先在专利法中规定申请专利必须要有“权利要求书”,规定“对于正式说明书来讲,其结尾必须有一段关于所要求保护的发明的单独声明”,尽管当时对权利要求的撰写尚没有明确要求。德国于1891年在专利法中强制性规定,每项专利申请必须至少有一项权利要求,以定义所希望获得的保护范围(注)。进入20世纪以后,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均规定了权利要求是必不可少的申请文件之一。而我国是在20世纪下半叶的1985年才建立起了专利制度,因此,在一开始我国专利法就规定了权利要求书是必不可少的申请文件。了解权利要求书产生的历史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权利要求书的作用,以及和说明书之间的关系。从权利要求书产生的历史过程上看,权利要求书是在说明书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光有说明书不能很好的概括要求保护的范围,或者说权利要求书是从说明书中“分离”出来的。以至于有的国家专利法将权利要求书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基于权利要求书是从说明书中产生的,其作用在于概括性的指出说明书中记载的哪些技术方案是权利人要求保护的,故其当然不能脱离说明书,或者说必须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均是重要的法律文件,但两者所起的作用,或者说所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说明书主要的作用或任务,是充分公开发明创造,让公众知晓其发明创造,并根据其公开,可以实施其发明。如我国专利法第26条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而权利要求书的任务,是简要的概括该发明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第26条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即两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两者的

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的撰写基本要求

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的撰写基本要求 一编权利要求书撰写要求 ?独立权利要求的撰写格式: ?1、两段式,包括前序部分、特征部分。 ?举例:一种用于真空干燥仓的真空旋转阀。 现有技术状况是:目前真空干燥仓使用的旋转阀为了减少漏风量,旋转阀主要是靠提高机械加工精度来减少叶片与阀体之间的缝隙,或者在叶片上固定耐磨的密封板,或者在叶片上焊接或粘接硬质合金耐磨材料等。 1、一种油封式真空旋转阀,在圆筒状的阀体内设有带叶片的转子,阀体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在叶片外缘自由端设有弹性密封件,弹性密封件与阀体内壁滑动接触,阀体上设有加油机构,加油机构对弹性密封件加油润滑。 第一部分独立权利要求的撰写 ?采用两段式的优点: 1、有利于加快审查; 2、更简明。 ?例如:一种运输耕地两用的农耕车。 1、一种农耕车,包括车架(3)、车架后设有犁具,其中犁具包括犁面(37),其特征在于,在车架(3)的后部设有水平翻转轴(13),犁具通过连接头(15)配合套装在翻转轴(13)上,翻转轴(13)连接有升降机构、直行控制机构,犁面(37)连接有犁面翻转机构,连接头(15)后部连接有水平移动机构。 独立权利要求的撰写 ?不适合两段式的情况: ?开拓性发明:例如:1、一种……,其特征在于,……。 ?用途发明:例如:1、硝普钠盐在作物抗旱上的应用。 1、HN99病毒在制备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二联灭活疫苗上的应用。 ?化学物质的发明: 例如:一种载体支载含过渡金属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通式化合物表示: ¢- [(R1)n0-(OCH2OCH2)n1-YR2R3R4]m1(Q1)m2X n2D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的解释(专利知识讲座175)韩晓春

专利知识系列讲座 韩晓春 175、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的解释 根据专利法第59条第1款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如前讲所述,判断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离不开说明书和附图对权利要求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能走极端,即不能采取“周边限定说“的观点,同时,也不能采取“中心限定说”的观点。那么,正确的解释应当怎样进行呢?该问题涉及到解释的主体、解释的性质和解释的方式。 1、解释的主体。即在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时,谁是解释的主体?或者说谁的解释是有权解释。显然,解释的主体应当是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机关。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主要是司法机关,即法院可以作为解释权利要求的主体。除了法院以外,地方知识产权机关亦有权确认是否构成专利侵权,处理假冒和冒充专利纠纷。因此,地方知识产权机关应当也是解释权利要求的主体。当然,这里所说的解释仅限于个案的解释,即在处理侵权纠纷的过程中,对特定的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的解释,且该解释对后续法官没有约束力,即不同的侵权案件,法官用说明书、附图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可能不完全一样。当然,学者或者其他机关也可以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但这种解释属于学理解释,不属于有权解释。 2、解释的性质。根据专利法第59条第1款规定进行的解释,是属于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呢?还是属于法律问题的解释?对此,专利法并没有作出规定。从国外学术观点来看,有认为属于对事实的认定的,也有认为属于对法律问题的解释。尤其是在美国,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到底属于事实问题还是属于法律问题,在学术和司法界曾发生较大的争论(注)。原因是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在美国程序上是不同的,如果属于事实问题,则陪审团说了算。如果属于法律问题,则法官说了算。而如果属于法律问题,则上诉后被重新考虑的几率要高。如果属于事实问题,上诉审往往遵从一审对事实的认定。而该问题的区分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意义,原因是如果属于事实认定问题,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则前诉判决书认定的事实应当直接作为后诉的事实根据,除非后诉出现相反证据才可以推翻前诉判决对事实的认定。从这一角度考虑,还是不作为事实认定为好,否则前诉法官认定的保护范围就必然会对后诉法官产生预决的作用。换句话说,审理侵权的后诉法官必须以前诉法官确认的保护范围为准,不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恐怕也行不通。另外,如果性质定在事实问题,则民事诉讼中占优势的盖然率的证明标准如何操作?证明到何种程度该保护范围就可以认定?证明保护范围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等,均是不好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官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解释,以不作为对事实的认定为妥。当然,权

有关权利要求中材料特征的审查

实用新型专利——有关权利要求中材料特征的审查 涉及权利要求中含有材料特征的审查一直是实用新型初步审查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材料类问题实质上涉及物质的组分、分子结构、金相结构等,在审查实践中物质的组分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撰写形式差异较大,在化学、医药等领域,物质的组分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含量,例如,重量比、体积比等;在建筑、食品、纺织等领域,物质的组分通常表现为多种物质的“混合”;在某些情况下又与产品的构造混淆,例如:产品表面附有掺有粘结剂的荧光粉。对物质组分的认定是目前实用新型审查实践中争议较大、难于统一认识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该问题涉及的理论难度和实证难度均较大。目前,实用新型部对材料特征的审查作出了相对统一的如下审查规则: 根据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二章6.2.2的规定,权利要求中可以包含已知材料的名称。涉及材料本身的技术方案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但是将已知材料应用在具体形状、构造的产品上,不属于对材料本身提出的技术方案。如果权利要求中包含对材料本身的限定,例如包含对材料有关组分或西方含量的限定,由于在初步审查中难以判断其是否为已知材料,均视为对材料本身的限定,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 对于权利要求中材料特征的描述明显包含两种或以上组分的情形,审查员就当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能力以及说明书的有关描述作如下审查: 1、上述材料特征明显为已知材料的,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要求申请人在权利要求中删除材料组分,只保留已知材料的名称。 2、上述材料特征明显为新材料的,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 3、无法判断上述材料特征是否明显为已知材料的,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进行质疑,并提示申请人,如果该材料特征属于已知材料的,应当提供相应证据,并对申请文件按照前述第1条规定进行修改。待申请人答复后,如果审查员认为该材料牲属于已知材料的,则属于实用新型保护客体,否则就不属于实用新型保护客体。 4、如果上述材料特征系已知材料,但是现有技术中并不存在该已知材料的名称,应当提示申请人可以在说明书中为这种已知材料自定义一个名称,然后将该自定义的名称写入权利要求中。 下面结合上述规定列举三个具体案例作进一步说明。 案例1 权利要求:一种防化服,其特征在于:内层材料为掺活性炭聚酯纤维织物,其中织物的经向密度为200-250/10cm,纬向密度为130-150/10cm,织物的单位面积质量为150-250g/10m2。按照上述第1条规定,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能力以及说明书的有关描述,审查员能够判断“掺活性炭聚酯纤维织物”为已知材料名称,则该权利要求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不必要求申请人作修改。 案例2 权利要求:一种速拼免饰墙体板材,由仿木火龙骨层、仿木防火板层和饰面层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仿木防火龙骨层是由农作物秸秆、木质废料与防火胶结剂经粉碎、混合、搅拌、压模一次性成型的多根条状与支撑组成的框架结构…… 上述权利要求中对仿木防火龙骨层的限定明显记载有组分特征、方法特征,但是审查员无法判断上述材料是否明显为已知材料,这时可以按照上述第3条元宝处理。如果申请人在说明书中为这种组分开成的材料定义一个名称,如“秸秆刨花板”,并提供证据证明该“秸秆刨花板”为本领域的一种已知材料,那么允许申请人将权利求修改为:“一种速拼免饰墙体板材,……其特征是:仿木防火龙骨层是由秸秆刨花板多根条状与支撑组成的框架结构……”。如果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该“秸杆刨花板”系已知材料,则该权利要求不属于实用新

如何理解权利要求与说明书的关系

第14666号复审请求审查决定(简称第14666号复审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0510113914.X、名称为“利用电磁线圈的钢水液位检测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 在实质审查程序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质审查部门指出,对比文件1(公开号为特开平11-248517A的日本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钢水液位检测器,本申请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其区别仅在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检测器还包括一个与发射线圈和接受线圈嵌套的补偿线圈,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2(授权公告号为CN231861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所公开了,因而本申请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申请人针对上述审查意见通知书对本申请进行了修改,并在意见陈述书中指出,对比文件1中的两个线圈同轴且其轴线垂直于熔融金属表面,不存在两轴线相互垂直的问题,与本申请不同,因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的结合具备创造性。 针对申请人的上述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质审查部门再次作出审查意见,指出对比文件1的权利要求1已经明确公开了发射线圈与接受线圈的中心线彼此垂直交叉的技术方案,因而权利要求1仍不具备创造性。 申请人在意见陈述中再次指出对比文件1中的发送线圈与接受线圈为同轴邻接结构,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发送线圈产生的励磁电磁束与直接接受线圈相结合,容易引发二次电压,即噪音成分较多,SN比较低,而本申请中的发送线圈与接受线圈是嵌套在一起且中心线彼此垂直,这样就杜绝了上述问题的产生,因而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的结合具备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为由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认为,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大部分技术特征,其中包括“接受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轴线垂直”,本申请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其区别仅在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线圈相互嵌套以及还包括一个补偿线圈,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因而本申请权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1、2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不服上述驳回决定,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其认为,对比文件1的实施例第[0016]段第48行明确指出发送线圈和接受线圈为同心线圈,对比文件1的权利要求1限定的技术方案是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中心线垂直于熔融金属上表面,而不是像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那样两线圈嵌套且中心线彼此垂直,因而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的结合具备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总结 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浅谈权利要求的布局

浅谈权利要求的布局 文/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林哲生 权利要求书划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为侵权判定的主要依据,权利要求的撰写十分重要,对负责撰写的专利工程师或者专利代理人来讲更是一项十分专业、又极具难度的工作,既要求专利工程师或者专利代理人具有本专利申请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更要清醒地认识所申请专利可能得到的最大保护范围,以及授权后可能的稳定性,然后才能动手进行技术方案提炼,并且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权利要求书。 相对于质量较高的专利申请文件,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专利的公开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因撰写者素质、技术交底书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质量不高,甚至存在诸多隐患,其中比较严重的隐患之一表现为权利要求布局的不合理。权利要求布局的不合理的一种典型情况例如没有全面包含必要的方法、系统、关键装置、关键部件的独立权利要求,导致丧失原本可以获得的权利,进而致使无法给专利权人带来全面、有效的保护。 企业申请专利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授权,而是授权后的使用,所以在申请专利时,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重点考虑权利要求的覆盖对象和覆盖范围,否则,将会降低专利的价值。 有效、合理的专利布局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制造侵权优先原则 我们都知道,实施专利的行为包括:为生产经营目的而制造该专利产品;为生产经营目的而进口该专利产品;为生产经营目的销售、许诺销售和使用该专利产品。 下面仅从制造侵权和使用侵权的比较阐述制造侵权优先的重要性。 专利法定义,“制造专利产品”是指通过机械或者手工方式做出的具有权利要求(尤其是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的产品。“使用专利产品”是指使用具有权利要求所述技术特征的产品。制造侵权和使用侵权无论在保护力度上还是侵权判定的直接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产品的介绍提供了“绝对”的保护,也就是说,不论制造者的主观意愿如何,也不论制造者是否实际知晓专利权的存在,只要是不经过专利权人同意而制造专利产品都会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在实施专利的几种行为中,专利法对制造行为所提供的保护最为严格,换句话说,专利法对制造侵权行为的判定也最为直接和严格。 与专利法对专利产品的制造行为提供“绝对保护”不同,专利法对产品

利用说明书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是有时机和条件限制的

利用说明书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是有时机和条 件限制的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利用说明书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是有时机和条件限制的编者按: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那么,说明书和附图在何种情形下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呢?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解答。 原标题:无效程序中说明书解释权利要求的时机 2012年05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 本专利授权公告的权利要求书共有9项权利要求,其中权利要求1及从属权利要求5如下: “1.一种集装箱式移动加油站箱体,具有集装箱外形的箱形罐体和框架,框架上的标准角件(1)之间,在长度、宽度方向的距离,符合对标准集装箱的要求,箱形罐体(10)由单层箱顶和箱底、侧壁、端壁构成,其特征在于箱底、侧壁、端壁均为双层结构。…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式移动加油站箱体,其特征在于端壁与侧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外侧板(23)和内侧板(24)与外端板(16)和内端板(17),?由内外角焊缝密封连接,在外侧板(23)与外端板(16)的外面还有包角柱(5)焊接连接。” 在无效宣告请求中,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之一为:从属权利要求5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及公知常识性证据1-4所公开,因而在引用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属权利要求5也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下称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

经查,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燃油容器,具有双层结构,其中内壁和外壁3、底板4、中间板6和顶板5构成一个整体的密封的监控室9,并通过设置在内层板上的隔距件11将外层板间隔开。 公知常识性证据1~4分别是焊接领域、集装箱领域或易燃可燃性液体储罐领域的技术标准,其中对角焊给出的定义为“为完成角焊缝而进行的焊接”,并且给出了单层钢板角焊的图例。合议组认为,本专利涉及一种双层的集装箱式可移动加油站箱体,其所面对的是大型双层钢板而非一般单层板的端部密封问题,权利要求5中的附加技术特征“端壁和侧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外侧板和内侧板与外端板和内端板由内外角焊缝密封连接,外侧板和外端板的外面还有包角柱焊接连接”,明确限定了将“外侧板和内侧板与外端板和内端板”在端部通过“内外角焊缝”密封连接在一起,而且结合本专利说明书附图8以及说明书的相应记载“外端板16和内端板17内的空间与内侧板24和外侧板23内的空间不直接相通”(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1段)、“侧壁内的空间、端壁内的空间虽然不直接连通,但是都通过箱底内的空间而互相连通”(参见本专利说明书第3页第3段)也可以看出,权利要求5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双层板端部连接方式,所述“外侧板和内侧板与外端板和内端板”在端部不仅采用了内外角焊,而且将外端板、外侧板、内端板、内侧板连接为一体,并且进一步地在外侧板和外端板的外面通过包角柱焊接连接,从而在保证实现双层箱体结构的同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端部连接。而对比文件1从说明书记载及附图2看出其端部同样为隔距件隔开的双层结构,而公知常识性证据仅涉及单层钢板的一般的角焊方式,均未涉及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对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理解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结合说明书对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时应准确判断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从而对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创造性作出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创造性权利要求技术方案说明书 引言 专利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其中,“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的含义是:每一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由记载在该权利要求中的所有技术特征予以界定,这些技术特征的总和构成了该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而“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含义是:不仅应当从技术特征的字面含义来理解技术特征,还应当从技术领域、说明书以及现有技术方面来理解技术特征的含义,分析技术特征在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中所起的作用,来判断其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影响。在实际审查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说明书中包括多个实施例,申请人为了寻求一个较宽的保护范围,采用较上位的方式对权利要求进行限定,那么在确定这种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时候,应该结合说明书认真分析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准确地判断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从而对权利要求的创造性给予正确的评价。下面以一个复审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简介 2004年6月25日,审查员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在该通知书中审查员引用了对比文件1和2,并指出任意一项权利要求都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2款或第3款规定的新颖性或创造性。 针对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于2005年1月10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和经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替换页。 审查员于2005年5月20日发出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指出经修改的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2仍然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针对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于2005年10月8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但是没有修改申请文件。 审查员于2005年12月30日以本申请权利要求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所规定的创造性为由驳回了上述专利申请。申请人对驳回决定不服,于2006年4月14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复审请求,复审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未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申请人提出的复审请求理由归纳如下: “对比文件1没有披露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涂抹件从壳体取出时在涂抹件和端壁之间具有沿涂抹装置的轴向延伸的空腔。由于存在上述轴向延伸的空腔,使得在物质和涂抹件之间产生了吸力,提高了抽吸作用。对比文件2虽然披露了轴向延伸的中央空腔,但其所起的作用与本发明是不同的。另外,对比文件1中公开的涂抹装置提取物质是基于毛细作用,因此其涂抹件的端头需压靠在具有毛细孔的底座上,而对比文件2中的涂抹装置提取物质是靠涂抹件的下压及弹簧的作用使物质朝向涂抹件涌出,因而对比文件1和2的作用原理不同,导致二者的结合是不相容的。因此对比文件1和2的结合是非显而易见的。” 专利复审委员会于2006年5月26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在前置审查意见中,审查员坚持原驳回决定,随后,专利复审委员会依法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撤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2005年12月30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复审决定内容如下: “对比文件1公开的这种装置在吸附过程中没有形成轴向延伸的空腔,并且是基于毛细作用而 一件复审案件引出的对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理解 机械发明审查部包装处刘建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