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年06月03日14:19 来源:《光明日报》

历史使命大有作为

“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更为繁重、责任更为重大。为做好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过去五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学科日益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

扩大,导向和示范作用日益突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明显提升。基金总量逐年增长,项目类别进一步拓展,在原有四大类项目基础上,新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学科设置更加完善,增设管理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学科总数发展到26个。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推出4800多项最终成果和37600多篇阶段性成果,其中许多成果被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纳入决策参考,100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总的看,“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质量与效益需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布局还不够科学合理,使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学术浮躁现象还比较突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诸多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拓展和深化国际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改革攻坚和统筹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内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但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矛盾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国文化消费日趋旺盛,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政策措施和体制保障,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更加复杂严峻,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社科研究规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引导学风建设,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深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切磋和

争鸣,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学术环境。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从群众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紧密结合现实,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国家层面研究与地方层面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各学科、各领域研究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着力提升科研质量,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中,从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眼光,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龙头,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组织协调,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范畴、重要思想、重要论断的研究,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研究,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撑。深化对“六个为什

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七个怎么看”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的阐释,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经典著作原始文本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形成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格局,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普及的长效机制,全面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确定的各项任务。

深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阐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阐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阐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提出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对策建议,推动建立健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深化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研究,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理论上回应国际国内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关切和疑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要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研究阐释我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深入阐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处理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途径,更好地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入阐释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回答我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能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能搞联邦制、不能搞私有化,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关切,加强同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善于用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针对国际社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国的误解误读和恶意攻击,深入研究阐释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民族宗教等问题,旗帜鲜明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新闻观、公平正义观、民族宗教观,阐明中国有关的制度安排、价值取向、政策措施、成就进展,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五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研究提出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对策措施,推动建立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使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围绕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重大专项研究,推出一批具有传世价值的研究成果,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围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推动用积极健

康的网络文化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围绕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入研究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措施,建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实施一批资助翻译、出版推介中华经典和文化精品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规律,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深入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深入研究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重点领域和主要途径,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索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安全生产、扶贫开发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好地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深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研究,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化党的建设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要深入研究阐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及其历史发展,总结运用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富有时代特征的党的建设理论。深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和有效途径,研究回答如何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深入研究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

强组织建设、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举措新办法。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着力探索解决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深入研究阐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鲜经验,探索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和长效机制,更好地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深化国际问题研究,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未来五年,我国与世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内政与外交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深刻,拓展和深化国际问题研究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梳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国际政治发展新动向和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国内发展和国际战略对我外部安全环境的深刻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切实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研究我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研究阐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理念和构想,研究阐释我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立场主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展示国家良好形象。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研究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深入研究当代国际社会思潮变动规律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探索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重点,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动人类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的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

础研究,大力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实施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加强对重要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顺应学科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推动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经费大幅增加,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科学管理、突出国家水准、弘扬优良学风,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优化项目布局,进一步完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健全以年度项目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为补充,类别多样、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相互衔接的项目资助体系。年度项目主要资助专题性应用研究和一般性基础研究,着眼于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重大项目主要资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着眼于服务决策和推动学科建设。西部项目主要资助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课题研究,着眼于培养激励稳定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科研成果,着眼于鼓励和倡导严谨治学、崇尚精品的优良学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主要资助出版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着眼于集中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出版,着眼于对外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十二五”期间,资助年度项目20000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约3000项,一般项目约10000项,青年项目约7000项;资助重大项目1200项左右,其中基础研究项目约600项,应用研究项目约600项;资助西部项目约2500项,后期资助项目约200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约400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约300项。组织实施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问题、面向海外学者的中国问题重大专项研究,积极稳妥地探索其他项目类别及资助方式。

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出精品力作。完善项目评审制度,不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水平。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题性的学科调查,“十二五”末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学科调查,分析各学科各专业各领域的基本情况、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年度课题指南和中长期研究规划提供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课题指南公开征集制度以及专家学者和决策部门咨询论证制度,切实增强指南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按照总体调控立项数量、着力提高立项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项目申报调控机制;积极探索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课题评审机制。建立健全项目淘汰机制,严格中期管理,督促课题承担者及时高效地完成项目研究。严把成果鉴定结项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着重考察成果的学术规范性,探索实行灵活多样的成果鉴定方式,进一步提高成果验收质量,增强权威性。

健全宣传推介机制,不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宣传推介工作,促进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要把日常宣传推介与集中宣传推介结合起来,注重宣传策划,把握宣传节奏,努力增强成果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宣传推介优秀成果与宣传推介优秀人才结合起来,鼓励项目承担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积极推动学风建设。要把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结合起来,资助翻译推介一批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和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华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拓展宣传推介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通过组织座谈会、专家访谈、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不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

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库,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推动成果应用转化。

遵循社科研究规律,努力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把关心和团结知识分子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的重要工作原则,把尊重和依靠专家学者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科学管理中开展服务,在规范服务中加强管理,努力使国家社科基金成为服务社科界的重要平台,将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机构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进一步加强工作调研和信息沟通,及时主动了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需求和愿望,积极回应社科界对一些重点工作的关切,提高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学术界和社会监督。加快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管理工作信息化。做大做强全国社科规划网站,使其成为社科界了解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窗口和资讯平台。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目标任务。科学确定项目资助额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方向,严格经费预决算管理,加大经费预算执行和使用检查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基金大幅增长后的使用效益。

五、“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措施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经常关注和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及时把优秀研究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会、研究会等阵地和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载体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

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探索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和学风监督机制,大力推动学风建设。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集中搜集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相关信息,系统分析项目研究的经费来源、研究人员分布、课题研究布局和方向,为统筹协调各类基金项目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创造条件。加快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个人研究与集体攻关的优势,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专题研究,积极推动科研组织管理创新。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依托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和各学科各专业领军人物。通过实施项目倾斜政策,扶持和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出国访问和交流,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科研管理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国重点科研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省区市社科规划办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五年内轮训一遍。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的原则,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治学、崇尚精品的优良学风。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国家统筹安排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长。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需要。在以国家支持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形成多元化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对于未来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科学数据汇交计划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性观测数据、实验数据、考察数据、统计数据等科学数据,提出汇交计划。若没有,则填写“无”。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1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姓名: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十、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2019年整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资料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组建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作用,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组建工程中心,旨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技术支撑。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结合人才分流、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机构,使之成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攀登科学高峰,出成果,出人才的主力军。 第三条工程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一)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合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培训行业或领域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同时,结合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实行开放服务,接受国家、行业或部门、地方,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试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四)运用其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设计优势,积极开展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成为企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托。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工程中心的组建工作,由国家科委根据国情需要,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有关部门(委)或地方科委(简称上级主管部门,下同)具体负责对工程中心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国家科委为了充分发挥专家在科技管理中的咨询和审议作用,聘请一批知名度高、熟

最新科研工作计划范文.doc

年度最新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教科研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开展课题研究。xx年,我校已经成功申报了苏州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xx年,我校的"xx"规划课题将进入实践研究阶段,因此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将做好下列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xx"课题的申报立项、子课题申报和实践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xx"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解子课题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为教师申报子课题做好申报前期准备工作。②改革课题研究的常规惯例,针对"xx"课题,学校将采取申报制。届时教师可以在学校总课题下进行个人申报,也可以是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合作申报,也可以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申报。凡是所申报的课题必须自行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向学校进行成果汇报,届时学校根据完成质量情况,予以能否结题,并在绩效工资的教科研工作中加以体现。另外,学校将大力支持教师个人申报独立(微型课题),自行进行研究。③改革教科研考核制度,变原来比较单一的论文考核为论文与课题的双重考核,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自觉进行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走进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考核将强调下列内容:对于申报课题的老师,经后在涉及职称、学科带头人评审、评优评选等方面将予以充分考虑。因此本学期要加强对"xx"课题申报的宣传,使广大教师明确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为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研究课为载体,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课的备课、磨课和教案书写,促进教师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研究中

要重视与教务处、教技室的合作协调,引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题研究的公开课,促进教师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研究公开课的过程管理,从备课到上课,从听课到磨课等环节均需要加强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公开课质量。 三是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的网络化管理,做到期初有研究实施计划,期中有学习、活动、研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所有资料尽可能充实到学校课题研究的网页中,在网络中全程展现我校的课题研究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重视课题成果的积累与推广,每位课题研究者每学期要上交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一份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体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并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教师版《二中教育》、学生版《海棠》《二中校报》(暂命名),为"xx"课题的研究与推广积累一手资料。开展立足于课堂的教科研活动与培训,重视开课资料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充分体现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管理实效。 教科研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开展课题研究。xx年,我校已经成功申报了苏州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xx年,我校的"xx"规划课题将进入实践研究阶段,因此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将做好下列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xx"课题的申报立项、子课题申报和实践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xx"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解子课题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为教师申报子课题做好申报前期准备工作。②改革课题研究的常规惯例,针对"xx"课题,学校将采取申报制。届时教师可以在学校总课题下进行个人申报,也可以是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合作申报,也可以是以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指南 射洪科技信息网2009-07-12 10:05:5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依据 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在省内或国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 2、具有技术创新、产业化意识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 3 、具有学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 4、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 5、密切联系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筹措资金能力和良好信誉; 7、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人才。 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程序 1、具有组建资格并愿意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任务的单位,须向主管部门提出并按格式填报《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可行性研究报告》,无行业主管部门的,以依托单位所在地的科技局为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择优向省科技厅申报。 2、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受理可行性研究报

告,提出初审意见。并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综合评审。评审合格的,由省科技厅批复。 射洪科技信息网_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指南(文件出处超链接)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 件 提出申 请 报批审 查 优惠政 策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青神县科学技术局网站(文件出处超链接) 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单位:四川省科技厅时间:2007-08-21查看次数: 114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按照四川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对“十五”期间我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要在“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省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基地。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密级: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 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2011版)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性质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依托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课题责任人 手机电子邮件 帐户名 帐号 开户银行 20 年月日订

填写说明 一、本课题任务书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所组织的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而设计。 二、本课题任务书一式三份,经正式审定后,即作为合同的附件,附于合同的正副文本之中。要求同时通过网络递交电子文本一份。课题责任人必须确保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 三、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核准资助经费在20万元人民币及以下时,毋须填写表2至表6 。 四、本课题任务书编写请使用A4纸双面印刷,请不要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请采用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 五、本课题任务书填写时,要求各项内容实事求是,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本课题任务书填写后,按隶属关系审批上报。 六、本课题密级由课题责任人和课题依托单位提出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业务处室认定。 申请市科委科技计划类型( ) 01 集成电路设计专项06 技术标准专项11 人才培养计划 02 中药现代化专项07 世博科技专项12 国际及台港澳合作计划 03 纳米技术专项08 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13 国内合作计划 04 光技术专项09 科技攻关计划14 环境条件计划 05 专利二次开发专项10 基础性研究计划15 软科学研究 16 其他

一、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总体思路, 包括:1、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研究成果综述;2、研究的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条件及格式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条件 凡符合国家组建工程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原则,拟申请承担组建任务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已组建省、部级相同领域工程中心,并已运行一年以上; (二)、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国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三)、具有技术创新、产业化意识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具有学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人才,有能够完成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有经验丰富勇于开拓的营销人才; (四)、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 (五)、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筹措资金能力和良好信誉; (六)、密切联系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接受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转化和向企业辐射工程技术成果的成功经验。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 编写大纲 一、中心名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依托单位:(全称) 三、主管部门: 四、申报日期:年月日 五、组建背景和意义:①本技术领域的确切含义;②重要性(中心所在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心所处技术领域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③必要性(组建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组建中心的意义);④可行性(本行业、本技术领域组建中心的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本单位已组建的同类省部级中心的情况等);⑤预期经济效益及对行业进步的带动作用。 六、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开发、产业化发展现状①技术发展趋势;②国外情况;③国内情况及与国外的差距;④相关知识产权情况;⑤市场需求及效益分析。 七、依托单位情况 ①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包括科研带头人情况);②相关机构设置;③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基础设施和设备等;④研究开发活动状况及效益;⑤科研成果、专利发明及获奖;⑥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⑦国家、部门、省市地方的具体支持方式等外部环境状况;⑧已组建的省部级同领域中心或类似机构的运行情况(包括组建时间、运行管理状况、研发投入、重要成果、队伍建设等)。 八、组建内容及实施方案概述(一)组建目标(二)工程技术开发的主要内容(三)中心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管理机构、部门设置、管理制度、与依托单位的关系、中心负责人等)(四)发挥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带头作用(五)组建经费预算(经费来源及使用)(六)年度计划内容

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1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到来了,正值金秋,我校又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工作,上一学年,在学校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但很多工作都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在新的一学期里,科研处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一些工作,并开展新的一些项目,使我校逐步向“科研兴校”先进行列更进一步。为此,特制定了本学期科研处工作计划。 一、学校的现状 黎平二中共有六个教研组,组长分别是;杨莉华(语文),李志伟(数学)、凌娜(英语)、龙朴光(理化生)、王承江(政史地)、寿国涛(音体美)。教师154人,其中在一线上课的教师有130人,教师队伍中年龄偏于老化。由于各科目教师的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就目前老师们的思想状况来看,教研教改的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在年轻教师中,大部分缺乏教学经验。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树立“科研先导、注重质量、务求实效、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科研强师,科研强校”而继续努力。 三、具体目标 1、重点开展好课题研究,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开展好“十二五继续教育”的有关培训工作,整理好有关资料。

3、认真研究弱势班级的管理方法与途径。 4、继续加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教研组管理 1、督促各教研组按学校总体规划和科研处工作计划制订好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各项活动认真实施和完成。 2、加强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指导工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活动,加强教研组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通过推门听课,了解教学成绩等方式对了解教师,一学期将听课36节,对 班级月考成绩分析3次。 2、以校本教研为主,把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促进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本学期将对学科教师培训2次。 3、以继续教育为平台,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通过省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平台等途径深入学习,使教师理解并不断践行新课改理念,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4、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理念,加强对外交流。 5、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学科论文、教学案例等,并参加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申报书

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申报书 申报书目录 一、中心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依托单位 (2) 三、合作单位 (2) 四、主管部门 (2) 五、申报日期 (2) 六、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2) (一)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二)建成后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 (4) 七、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5) (一)国内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二)省内的现状及技术需求 (8) 八、依托单位情况 (9) (一)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成果转化情况 (9) (二)有关人员队伍、基础设施、试验装置等情况 (10) 九、组建内容及实施方案设想 (11) (一)组建中心的目标和任务 (11) (二)组建若干专业设计中心 (13) (三)建设安徽省海船研发设计平台公共服务中心 (16) (四)建设海船船用电工产品验证平台 (17) (五)组建方案 (17)

(六)中心的组织机构及管理运行模式 (22) (七)如何发挥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带动作用 (25) (八)有关经费预算:包括申请财政拨款、贷款和自筹资金 (27) (九)主要新增仪器设备软件清单 (31) 安徽省海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依托单位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 二、合作单位 安徽省海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组建,合作单位为中国长航长江船舶设计院、上海船舶设计院。 三、主管部门 中国外运长江航运集团船舶重工总公司 四、申报日期 2010年6月18日 五、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一)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组建研究中心的必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 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 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 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 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 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 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 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 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7-9人组成,每两年更 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 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3.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 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

( 科研工作计划)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W-JH-027342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2020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plan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 XX年是“xx”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启动硕士点建设与争取工作的关键一年。根据《西安外事学院XX年工作要点》,特制订XX年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XX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健全机构,整合优化科研队伍,提升学术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按照“点面结合,注重实效,凝聚优势,整体提升”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凸现学校以商科为主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工、文、管、医、农各学科均衡发展,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主办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1.继续办好“鱼化龙大讲堂”,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向学校推荐1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鱼化龙大讲堂”主讲人选,

要求主讲内容的针对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2.申办多种专业性学术讲座。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要从专业需求出发,申办专业性学术讲座,规范办会、参会程序,扩大受众范围;鼓励教职工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从学科建设的方向出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争取ei收录频次;支持广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参与学术氛围,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发明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3.协助办好“XX年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讨会”,积极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扩大学校影响。XX年5月27——29日,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认真策划办好这次盛会,为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三、加强科研管理,扩大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xx规划》,不断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改革学术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筹备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拓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推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筹备,准备于今年上半年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搭建我校与全省社会科学界的互动平台。 2.健全《西安外事学院科研工作条例》

(完整word版)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

附件: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多门类、多学科知识,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第三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出版项目三类。重大项目是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需求,由科技部综合各部门、地方和专家建议确定的年度重点研究任务;面上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立项的研究任务;出版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资助出版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四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按照管理规范、职责明确、公开公正、简明高效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组织与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共同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各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软科学研究工作,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各级地方科技厅(委、局)归口管理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负责编制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第七条科技部负责对各部门、各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软科学研究。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八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和发布《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年度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确定年度研究重点和申报要求。 第九条国务院各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申报工作。 第十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按规定程序确定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单位。项目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自然人作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一、中期评估原则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两年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调整和优化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配置。中期评估工作分项目中期总结和项目中期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2.中期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 “工作状态”主要指研究任务的落实情况、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落实情况、研究思路的创新性、研究队伍的开拓创新意识、学术交流情况、项目管理是否规范等。 “研究前景”主要指项目预期在引领科学和技术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工作的创新前景、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等。 3.中期评估要避免急功近利等浮躁现象,不要片面强调研究成果或论文数量。 4.中期评估工作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5.中期评估过程中,所有人员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二、项目中期总结 1.在项目中期评估前,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应会同项目依托部门进行项目中期总结。项目中期总结在课题总结基础上进行。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中期总结前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交课题中期总结报告(提纲及要求见附件1)。 2.项目中期总结一般应以会议方式进行。项目中期总结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并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

项目外同行专家和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参加, 鼓励邀请海外同行 专家参加。参加项目中期总结会议的专家在审阅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对课题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进行讨论评议,填写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见附件2)和中期总结课题评议意见表(见附件3)。 3.项目专家组在项目中期总结的基础上,对项目课题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调整方案。 研究队伍的调整,应注意吸收项目外符合项目研究方向的优秀研究人员和研究小组;对于项目的核心课题、有突破前景的课题,应根据课题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对于与项目研究主攻方向关系不密切、没有突破前景或水平不高的课题应进行调整或中止支持。课题提前结题或中止,应办理结题手续。 4.项目中期总结工作结束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提交项目中期总结报告、课题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提纲、格式及编写要求见附件1),经项目依托部门审核后(审核意见另附)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5.“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中期总结程序可适当简化,但应在项目交流总结(需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基础上,形成项目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格式等参照相关附件,可略去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和意见表等内容)。 6.项目中期总结活动所需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三、项目中期评估 1.项目中期评估由科技部委托中期评估专家组主持。项目中期评估专家组由11-15人组成,成员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和项目外同行专家及科技部有关管理人员。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中期评估专家组成员。

6月科研工作计划

6月科研工作计划 20xx年6月科研工作计划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启动硕士点建设与争取工作的关键一年。根据西安外事学院年工作要点,特制订年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健全机构,整合优化科研队伍,提升学术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按照"点面结合,注重实效,凝聚优势,整体提升"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凸现学校以商科为主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工、文、管、医、农各学科均衡发展,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主办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1.继续办好"鱼化龙大讲堂",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向学校推荐1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鱼化龙大讲堂"主讲人选,要求主讲内容的针对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2.申办多种专业性学术讲座。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要从专业需求出发,申办专业性学术讲座,规范办会、参会程序,扩大受众范围;鼓励教职工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从学科建设的方向出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争取收录频次;支持广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参与学术氛围,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发明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3.协助办好"年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讨会",积极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扩大学校影响。年5月2729日,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认真策划办好这次盛会,为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三、加强科研管理,扩大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规划,不断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改革学术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筹备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拓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推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

201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doc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有关要求如下: 一、课题验收 1.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一般应在项目执行到期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首席科学家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计划专家组相关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鼓励邀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课题验收工作。 3. 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并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4.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安排现场调研和考察。 5.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组织编写

项目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经依托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 6. 每个项目须发表至少一篇相关科普文章。结合本项目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在报刊杂志上介绍相关科学前沿进展和研究工作特色,文字要求通俗易懂。科普工作将纳入评价指标,优秀科普文章可链接到科普网站。 7.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项目验收 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请科技部认可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15-20人,由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主持,成员包括计划专家组成员和特邀同行专家等。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专家组成员。 4. 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专家组在听取项目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并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组织现场调研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任务书.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任务书 项目编号 项目密级: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计划任务书 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任务下达部门: 填报时间:年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制 二○○一年一月 编写说明 1 《计划任务书》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正式立项并实施的基本依据,具有行政约束力。 2 《计划任务书》由项目执行单位填写,并以经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审议专家组评审且修改完善后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作为其主要附件,经主管部门(或省市科委,下同签署意见后,一式五份报送国家科技部审批。

3 填报单位应按《计划任务书》中各栏目要求填写,一般不应留有空缺栏目。要求字迹清楚,数字准确,在必要情况下可加附页说明或另附文字资料。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 二、主要任务 1 "中心"的总体设计、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责、运行方式 2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内容 3 开放服务内容 三、组建项目完成后的考核目标(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心"的组建任务提出量化的或明确的考核指标:1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的考核;2 培训人员及开放服务的考核;3 内部运行管理、经济效益及自我发展能力的考核;4 技术成果对行业技术发展影响的考核;5 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 四、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进度 1 实施方案概述 2 年度工作进度年度〖〗主要工作内容 3 组建项目阶段检查计划阶段检查时间〖〗检查要点 4 组建实施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姓名〖〗职称/职务〖〗责任范围 五、经费预算和使用1 投资总额来源〖〗预算金额(万元〖〗比例(% 科技部拨款 部门拨款 地方拨款

科研工作计划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1116228532.html,)/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范本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最新的观念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和完善教学的研究制度、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创建学习型学校,使学校和各教研组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

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把长铺镇中心小学建成教师成就事业、学生成就学业、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保障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以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提高的突破口,向教科研要质量,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主任及各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严格把关,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继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探讨,积极推广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继续组织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新课程、推广新课程,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摆形式。 2、学习方式实行多样化、自主化与集中制相结合;布置自学新课程相关的理论书籍、杂志或网上阅读等,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观看新课程教材分析及课堂实录录像,然后进行心得交流;安排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新课程专题讲座,集中交流,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各学科合理安排业务学习内容,多组织该科组的教师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与困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浏览该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八、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同济大学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考生姓名:袁子捷报考专业: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古代思想研究报考导师:曾亦 一.研究课题 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契合点研究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 湖南湘西苗族祭祀活动中的“灵魂不死”一说被归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这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笔者对此观念却不敢苟同。虽然苗族关于“灵魂不死”的鬼神崇拜带有群体主观意识,但是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神话故事以及家中供奉的神坛正契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仁爱待人、自强不息、至善至上”等儒家思想核心理念之中。 以《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契合点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其揭示生命哲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有助于以尊重万物平等的概念为线索,以儒家思想为科学研究体系,从而从整体上将此科学体系贯穿于研究思路中,进一步肯定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万物平等、精神永存、生命价值”等儒家思想精华有其天然的契合点,并依据“天人合一”中所含辩证思想来理解和澄清苗族“灵魂不死”并不完全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科学地认识苗族的生存之道,帮助我们从儒家思想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苗族文化精神内核。对于提升民族精神而言,研究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契合点也可以使得我

们再次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要在客观世界中去经验自身,在民族认同感中找到民族自信心,同时给予相对完整的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大概内容 1.“灵魂不死”在中国宗教哲学体系中具有复杂的演化过程和历史事实。不同时代背景虽然用不同语言对其进行陈述和概括,但是大部分是站在批评意识和阶级立场的去分析和判断,简而言之划分为“封建迷信”的范畴。因此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澄清“灵魂不死”在湘西苗族祭祀活动过程中蕴含着生命价值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去理解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精神永存等概念在民间口传形式和神话故事叙述的同一与差异。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概念在宋明哲学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具有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需要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开始的文本分析中得到启发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和《中国哲学史》中寻找其概念上的起源。因此,考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随儒家思想发展史语境的变化而形成,对从整体上把握自然观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比较中西方哲学体系关于“灵魂不死”的语言陈述和特殊意义,作为考察课题本身的内在发展脉络,使其概念也获得了哲学史上的肯定,因此跨学科研究术语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在本质上也就是把生命价值观概念的起源追溯至哲学的理论认识中,同时在宗教心理学中的表现是“祖先表象的投射”概念,而在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人文主义中则表现为神秘主义转化为存在主义等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