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改变教法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真

正点燃学生的内在动力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氛围;问题意识;认知结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动力即所谓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以往的课堂结构是老师的“满堂讲”、“满堂问”,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团团转,更谈不上发挥主动性,教师教学工作经常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赞可夫曾说过:“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正确的教学观,并且做到心里有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变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轻松、活泼、平等、民主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卸下“权威”、“高高在上”的面具,以其亲切自然的笑脸,抑扬顿挫的语调,

对学生流露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同样,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激励、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一种称赞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表扬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以无比的信心、无比的力量,让他们享受到成

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提问—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就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效。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

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做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反思也很重要,一方面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老师还意在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它能最有效地让学生活动,教师也真正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极大增强。

3.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探索,重师生互动而轻生生互动的偏向。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能力持怀疑态度,越俎代庖,不敢或不愿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即让学生在探求与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3.1 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新教材的实施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独立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和公式、定理的证明与发现过程。因为只有把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出问题是怎样提

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本身,还能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探索能力,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中共同认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启发,彼此争辩,取长补短,使思维和智慧得到激发和共享,促进自身的认知与理解。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掌握知识,还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改变教法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点燃学

生的内在动力的火花。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

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去探索、去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