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中_源氏物语_与_蜻蛉日记_互文性研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中_源氏物语_与_蜻蛉日记_互文性研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中_源氏物语_与_蜻蛉日记_互文性研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中_源氏物语_与_蜻蛉日记_互文性研究

《源氏物语》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无庸赘言,其主要价值体现为较好记录了当时日本贵族社会状况,有诸多研究根据该文本考证当时的建筑、服装、食器特色,及对汉文化归化与传统和文化承

继等。对当时女性文论观、

女性性别意识、创作背后基体意识形成少有涉及,本论拟从《源氏物语》与《蜻蛉日记》文本互文性及作者

思想互文性来探讨以上问题。日记文学记载的是真人真事,

透过日记文本看历史,以历史释文学,以文学证历史,相得益彰。日记文本

局限性为记录人物、

性格、事件单调,单用日记文本考证历史有以偏盖全之险;单用物语文本考证,又忧其虚构性掩盖或曲解历史的

真实。本论借助大约相同历史时段出现的日记、

物语文学各一进行历史回顾,表明《源》中所体现紫氏部的思想不是特例独行的,在另

一真实历史文本中有相同体现:其一,虽其文体不同,两部作品在思想上有诸多高度一致处,「一致处」真实反映了日本平安时期共同的社会政治和女性思想,构成《源》写作背景;其二,紫氏部写作《源》背景基础不是特别的个人性东西,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当时社会背景基础之上孕育发展的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另一方面,一来通过对文本内涵挖掘、理解可以更为正确的反观、定位日本平安时期的贵族女性地位、权利、思想以及可展现自身女性才华的社会舞台,对平安时期贵族女性史的研究考证有助;

二来可赏析女流文学中体现的

“雅”,与娴熟写作技艺背后的“巧”,对日本古典女性文学的研究是有益的。一、道纲母的基体意识

日本平安时期,文学沙龙[1]

一时蔚然成风,《源》是在文学沙龙兴旺势头中长成的文学巨著,看似华丽古代贵族进步史背面充满了血腥的“血”统与“家”系的争斗,文学沙龙一方面粉饰、掩盖了日

本古代宫廷政权斗争的残酷,《源氏物语》与《蜻蛉日记》均称“女子

不敢奢谈天下事”,回避政权斗争描述,但无论道纲母家族兴衰还是光华公子身世的兴旺沉沦,无一不涉及到政权变迁;另一方面文学沙龙背景支撑下发育完备的女性文学弘扬宫廷贵族各项教条礼仪,规范杂乱无章相对原始的个人行为,记录宣扬统治阶级文明。平安时期四百年历史言说太长,截其段落是以为例,从《蜻蛉日记》起头追叙历史。

(一)道纲母的文论观

《蜻蛉日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流日记文学,在此之前纪贯之假借女性口吻撰写《土佐日记》,在女性心理细腻情感抒发描写上缺乏其温文婉转,从叙事人角度来讲纪贯之不可能站在妻

妾[2]立场象藤原道纲母那般淋漓尽致地写尽对文中

“那位”若离若合的思念、对其他妻妾的嫉妒、对儿子成材的期盼,完全写实的手法告白了自己从19岁嫁给藤原兼家[3]至39岁的女性内心情感生活。《日记》开篇讲述了自己写作的理由,及对物语文学的理解:

かたちとても人にも似ず、心魂もあるにもあらで、かうものの要にもあらであるも、ことわりと思ひつつ、ただ臥し起き明かし暮らすままに、世の中におほかる古物語のはしなどを見れば、世に多かるそらごとだにあり。人にもあらぬ身の上まで日記し

て、珍しきさまにもありなむ…

[4]

论起相貌,本不及常人之相貌品性,又全无世俗权衡之心。自认是个无用之人,便在度日之闲中找来旧物语的只鳞片爪来看。想不到流行于天下的那些物语大都写的是无稽之谈之事,竟也广受

欢迎。如此看来,若是将自己非同寻常的身世写一本日记如实地记载下来的话,恐怕要被世人称奇呢。(林岚:3)

从该段文字可以推断作者《日记》写作起篇的态度,一是她认为之前所谓物语『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平中物语』、『住吉物语』等都是些狂言绮语;二,她的日记文学完全记实;

新历史主义视阈中《源氏物语》与《蜻蛉日记》互文性研究

[作者简介]杨芳,女,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研究(湖南长沙,

410081)。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日文论“话语体系”变迁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08YBB227);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紫氏部日记〉与〈源氏物语〉之间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C420)。

[摘

要]《蜻蛉日记》序文中、《源氏物语》「萤」卷和「雨夜品评」中阐述了作者对真实与虚构、真实与浪漫理解与取舍的文学

观,《源》所体现文学理念是对《日记》的批判、扬弃、继承与发扬,是赋予之前日记文学与叙事文学新的使命与艺术手段的必然结果。从历时的角度管窥筐举,《源》仅为《日记》单维单向的承继与发展,难言其互文性。从新历史主义视阈出发,考察文本与历史共时关系,的确两文本多处重叠可互觑对方影踪。由而得出日本古典女流文学是以不同表说形式记录着同构物理世界里女性恒定的各类情感体验。文学是历史与意识、意识与思想交相辉映的产物,透过文本跌宕起伏叙事背后,日本平安时期绚丽多姿的人文社会生活近在咫尺。

[关键词]女流文学;新历史主义;互文性;基体意识;女性性别意识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0)03-0020-05

20

度日之闲中找来旧物语的只鳞片爪来看

物语大都写的是无稽之谈之事

将自己非同寻常的身世写一本日记如实地记载

三,从文中结句可知,《蜻蛉日记》前部分是对过去琐事的追忆,文

本与现实并不共时。这一段话虽无伦理的清晰脉络,却描写了话者由物语赏析者过渡到日记创作者微妙心理变换过程:

道纲母认为物语无非是脱离人生现实虚构的话语,由于是脱

离现实的虚构事情(そらごと),读者难以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移情,写一本真实(まこと)记录自己身世的日记(身の上の日記),一定比那些个绮言狂语更吸引人。道纲母将自己身份由读者迅速切换(shift)为作者,情感体验由受验者身份转换为情感宣泄者身份———由对妄言绮语中所言各类罪情感体验的烦恼转换为(shift)吐露自己所遇生活琐事的不快之情以来净化自己烦恼心境。道纲母认为物语中所言之事并非自己苦难人生投射,她有表达自己人生真相的迫切欲望。在这一崭新[5]表达欲求前提下,回避以前作家叙述虚构事情(そらごと)的狂言奇语,写下反映自己人生

现实、

实情的《蜻蛉日记》。《日记》所体现的文学精神与千年之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和私小说[6]

文学特征遥相呼应。换而言之:

ことばの世界が価値あるものとなるためには、人間の現実を反映し表現したもの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深刻で切実がえがかれて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自己と向き合い自意識の深みに降り立たねばならないという文学精神である。たしかに、えがかれている世界が生ぬるい空事ではなく、厳しい現実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は、表現する主体にとっては苦脳を吐き出すことによるカタルシスが、また読み手にとっては自分と同じような人生があるという共感によるカタルシスが得られよう。(池田和臣:77)

(试译)为了言语世界里的描绘更有价值,描绘的内容应当真

实地反映人间的现实,必须深刻的、

现实的进行叙事,并体现出描绘的价值取向一是与自身真实生活密切相连;二是反映自我内心

深处的真情实感。诚然,

文学的创作不是含糊地杜撰世间的空事,而应真实记录下严酷的社会现实。文学创作表达主体是作者,作者

通过文字叙说来宣泄自己生活苦情,通过这一写作活动得以情感

净化(カタルシス)[7]

;读者阅读作品时对作品中所言之事产生共感,阅读这一活动同时也净化了读者自身情感。

从而作者读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纪实文学深刻暴露真实的生活,将语言建构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等同、等通。《蜻蛉日记》

创作动机背后表现出人类难以救拯社会黑暗、自身丑陋,特别是日本贵族女性,深闺寂寥生活背面更是追求精神救度,衣食无忧前提下更是追求情感的丰富与满足。古代贵族阶层实则戒备森严,生活拘谨,文学作品赏析成为女性生活休闲的主要组成部分。物语的虚构性满足不了贵族女性的移情需求,由而《蜻蛉日记》否定古物语的

「空事」(そらごと),否定在非现实、非日常的语言世界做精神遨游。道纲母认为暴露人生现实时语言文本行为才被赋予意义,期待看到涉及真实人生的文本话语。道纲母话出了当时贵族女性对所

流行物语文学的深刻批评——

—物语所言虚幻世界只能让人暂时麻痹,物语建构的虚幻与对人类精神苦恼挽救的徒劳,物语无具体生活经验描写,与文学真实价值相背。(二)道纲母的性别意识

道纲母文本隐含另外一层意思是性别意识。史上记载藤原兼家有妻妾八人,不包括《蜻蛉日记》中言及的情人町小路女人和源

宰相兼忠的女儿。藤原时姬为正妻,与兼家育有三男[8]

两女,道纲母排位第二。《蜻蛉日记》上卷云谲波诡、充满哀怨,上卷第五篇记叙

父亲伦宁离家赴任,第六篇兼家出现于情人町小路女人处,第七篇与姐姐离别,第八篇兼家不再来访,音信全无,第九篇町小路女人得兼家宠爱,产一男儿……,开篇充满离别、悲伤,哀怨。《日记》怨“那男人”薄情,自己每日烦恼、叹气:实质上,我们毕竟不是世间上的正式夫妻。……说到我的生活,到了晚上那一位不来访的日子里,宅内人手少,心中很是害怕。左思右想,心绪纷乱。……本来两个人的关系就没有保障,也许他会借此为机,再也不来了吧,一想到这儿心里就越发感到不安。(王朝女性日记:52-53)

文本一方面体现了平安时期女性只能屈从于自身性别角色———可怜、被动,毫无施爱的能力,只能被动等待男性爱抚;另一方面作者对男女性别身份迥同由而导致后天社会地位的差异、活动范畴与能力的差异是觉醒的。

藤原道纲母出生于中层贵族的地方官家庭,父亲藤原伦宁文章博士出身,兄长能是当时屈指可数的著名歌人,妹妹是《更级日记》作者之母,即菅原孝标之妻,姐姐是藤原为雅之妻、为雅之弟为信之女即《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之母。可见,道纲母的近亲中,歌人、作家辈出,个个名垂史册。学识渊博的伦宁对儿女寄予厚望,自然不会怠慢女儿(道纲母)自幼的培养,给她讲授汉诗文与古典和文,使她逐渐学到丰富知识。道纲母就是在父母这般怜爱下愉快度

过少女时代。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女性具有较强的本体意识,

结婚之前她与同龄男性在家中受到父母同等的爱、关注与教育。

平安时期中层受领阶层的子女不论男女在家中受到同等待遇,女性在性别意识上没有自卑感,这就与她们婚后生活中的地位、及成年后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道纲母对自家那位时而出入情人家、时而过家门而不入、时而推辞公务繁忙不见踪影很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她将对兼家的“怨情”投射至其他男性文人。《日记》开篇所言“无稽之谈”表面是对物语的批判,实则隐射创作这些物语的男人们。之前物语都为男性所撰,道纲母批判男性作家们都在不切实际的进行历史杜撰;另一方面深韵自己文才、文采优势,

要和男人们一比高下,写一本

“被世人称奇”的书。表明平安时期贵族家庭出生女性成年后并不屈从于当时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

Heianfemalewritersofvernacularprosefictionfoundthemselvesengagedinanundeclaredcontestwithmalescholarswho—officially—hadmerecontemptforthe“lies”(soragoto)offiction.Thestruggleover“truth”becameagenderissue.Itis,therefore,espeicallyironicthat,withtheexceptionofthemenwhoventuredintowomen’sterritory,themid-Heianliteraturebestrememberedandmostadmiredtodayconsistspreciselyofthesewomen’snaratives.(G.Bargen:ⅹⅴⅰ)

(试译)平安时期女性作家发现自己卷入了和当时男性秘而不宣的写作竞争,男性作家丝毫不顾忌公开发表物语小说中的情节杜撰。女性为真实而斗争的撰文成了自我性别主张的呐喊,绝具讽刺的是一位男性(纪贯之)加入了这一女性阵营。平安中期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一朵瑰丽奇葩,最被当前认同的是其女性文学作品叙事的精确与真实性。

回溯历史,女流日记文学做为私小说系谱中的一环反映出作家追求「通过文学表达纯粹的自己」,力求写出「普遍意义上的文学(读者易于共鸣/移情的文学)」的基体意识。道纲母在文中表明自

己不认同浪漫主义文学虚构特质,道纲母

《日记》开篇的一席话为以后续出的《和泉式部日记》、《紫氏部日记》、《更级日记》、《讃岐典待日記》等女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文本模式,尤其对其侄女《更级日记》的撰写影响甚大。现实是丰富多彩的,虚构基于单纯想象是单一的,《日记》现实描写手法优于物语文学的单纯虚构,道

21

纲母纪实文学观在日本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标志性转折颇具价值。

二、紫氏部的基体意识

《源氏物语》深深植根于平安文学史整体构架之中,继承前代物语文学与日记文学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特点,《源》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国界被广为认同,前代物语文学、日记文学、和歌、汉诗文丰富的文学遗产与作者在创作中对两个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起到关键作用。对于真实与虚构,紫氏部在《源》「萤」卷中借源氏之口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物語)その人のうへとて、ありのままにいひ出づることこそなけれ、よきもあしきも、世に経る人のありさまの、見るにもあかず、聞くにもあまることを、後の世にもいひ伝へさせまほしきふしぶを、心にこめがたくて、いひおきはじめたるなり」[9]“原来故事小说,虽然并非如实记载某一人的事迹,但不论善恶,都是世间真人真事。观之不足,听之不足,但觉得此种情节不能笼闭在一人心中,必须传告后世之人,于是执笔写作。”(丰子恺:438)

紫氏部认为物语并非原原本本地记录物理世界中的人与事,所写之事无论善恶都有其创作原型。小说家们对世事有很深铭感,常人看来忙忙碌碌平庸世界中琐碎事件能激发他们内在强烈创作欲望,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尤显这点,她怀着不怕人讪笑的态度,敏锐纤细地将生活体验或言其家中“成芝麻烂谷子”的琐事艺术地表达出来成为传世佳作。作者天生具有创作才能,后天生活环境更是激活了她强烈的叙事欲望。世上之事,她们「看之不够,听之不足」(見るにもあかず、聞くにもあまること),还要将自己认为不可忽略之事流传于后,于是执笔创作。创作的主体为作者,就出现了主观叙事人与客观素材(自然环境与人间生活诸象)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一般讲来,素材与思想(idea)相结合产生创作动机,「萤」卷所言显示紫氏强调作者主体内发的创作动机。

(一)氏部意识基体中的两个侧面

「この式部丞という人の、わらはにて書(ふみ)読み待りし時、聞きならひつつ、かの人はおそう読みとり、忘るるところをも、あやしきまでぞさとく待りしかば、書(ふみ)に心入れたる親は、『口惜しう、男子にてもたぬこそさいはひなかりけれ』とぞ、つねになげかれ待りし」[10]

家人式部丞[11],幼时习读汉文。我居侧聆听。式部丞正坐习时而费解,时而有遗;我居侧听之却早得其味,熟谙心中。深好学问的父亲长叹:“可惜不是个男儿。实乃吾身不幸。”(王朝女性日记:355)紫式部家中有弟弟惟规和惟通、及兄长,此处特避开兄弟(兄(このかみ)なる人の)取「家人式部丞」之称谓,一来指摘兄长为古来习俗不允,自己难以言说;二来怕直接言及其弟,伤害姐弟之情;三是取「式部丞」之官称,表明自己对男性官员才华的质疑,隐喻该指称的人才华比自己弱,因男性性别功效而社会地位高;冠以「家人」,表示自己非常熟悉该式部丞的学识与才华。该文显示紫式部幼时与弟弟一同通读《史记》时,就具有超人的聪慧及记忆[12],自己的才学要优于家人式部丞,「优越感」油然而生。但,父亲的抱怨又让少年紫氏部重新审视自己性别角色,进而女性的劣等感、对男性不服气的抵抗意识从小深深植根于紫式部的心中。

对以上话语隐喻功能日本学界颇具争议,手塚昇认为在平安中期受领阶层的子女,不论男女都受到同等教育:

「この話は、惟规の童の頃の事で、式部が惟规の姉であったなら、惟规より式部がよく習い覚えても、別に不思議はないので、妹であって惟规より一つ二つ幼少であるのに、よく習い覚えたから、男だったらと思ったものであろうと思われる。それに文に心を入れた親だとあるから、姉だった惟规と一緒に読み習わせたかも知れないが、まだ式部が幼少であったことを思わされるものが多い。」(手塚昇:186)

(试译)这些话讲叙的是惟规童年时的事情,紫式部是惟规的姐姐,即便式部更擅于学习暗记,也无可厚非,式部年长惟规1、2岁,也许是强于学习记忆被父亲当做男孩子认同。从这些话语(父亲叹息的话语)虽然不能断定是全身心沉浸于汉诗文研习中的父亲让氏部和惟规一同学习,但显然是年长后氏部对幼时琐事的回忆。

冈一男提出新观点,他认为为时早年丧妻,长女紫氏部在家中取代了母亲位置,惟规习文时,紫氏部旁侧陪同,由而将其父所授诗文暗记于心。

「彼が父為時について漢籍の読み方を勉強していた時分に、彼女がそのそばについていて、亡き母代わりに、その覚えかたの遅くい、忘れるところをも、式部自身我ながら不思議に思うほど、すばしこく覚えていたので、学問熱心の父親が、『残念だ。お前を男の子としてもたなかったことが、おれの一生の不幸だ』といって、いつもこぼしていたということで、『私は子どもの頃に兄より学問ができた』と、いばっておるのではないのである。」(岡一男:62)

(试译)父亲为时在教惟规学习汉书时,紫氏部代替已亡的母亲陪守在其身边,惟规记忆迟缓且容易忘记,记忆良好聪慧的式部觉得难以思议。热忱学问的父亲言到:“真遗憾,式部不是男儿,这是我一生的不幸”。氏部(由于性别之故)想发牢骚的时候总是说:“我小孩子的时候比起家中的男孩子会学习”,并非自吹自擂地逞威风。

紫氏部在其《日记》与家集中对父亲、姐姐和惟规都有描叙,惟独对其母没有只语片字,关于母亲的记忆已淡薄、漠然,因而很难称与惟规相仿年龄的氏部代替母亲陪同惟规学习。父藤原为时毕生追求诗文素养,二十一岁(968)被任命为播磨权少掾(相当于从七位下的微官),时仅半年离任,之后虽精进文章之道,仕途却一直不振;时值三十岁贞元二年(977)的春天,被当时文章博士第一人的管原辅正提拔为副待读,因自己才学受到辅正认同而超越众多文章得业生和文章生,可与王卿高官同奉仕于东宫御前,为时心中充满感激。辅正的清姿点燃了他对理想人物像追求的熊熊热火——

—梦想成为辅正一样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经腹满伦之人;同时,处在讲究家系血统时代的为时渴望整个家族的文才被认同。为时一直没认识到在权势荣达的世袭社会中,仅有诗文素养是不够的,他一直想以「学问诗文之家」称谓为契机踏上更高仕途,事实上这条道路绝非那么平坦安易,为时在数年的微官生涯中渡过一生,但他对诗文创作的追求之火一直未曾泯灭。为时家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及整个家庭的荣誉追求、理想追求影响制约着紫氏部文学创作基本意识形成。为时在为惟规讲习汉诗文时所发的感慨源于其诗文之道以为志、多年精进努力、三十岁终获东宫待读荣誉、官吏生涯毫无起色、数年奋进依旧微官。存在于这诸多感慨之下的为时基体意识裂分为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是从众多文章生中脱颖而出,对自身才学自负的「优越感」。为时认为如果才学和门第都不优秀,被社会认同的机率甚小,反之亦然;另一侧面是经由数年奋进,穷尽诗才之能仍为微官一名,意识基体中产生不得志的「劣等感」。

父亲的感慨与遭遇给了紫式部莫大的启示与影响。式部自幼的诗文才能受到父亲肯定,父亲是自己最初知己,式部自小就产生了朝父亲期待方向前行的基体意识。但,「式部不是男儿是我一生的不幸」的感叹给了紫氏部很大的振撼(shock),父亲叹息的原因是

22

学创作取值和对文学中“真实与虚构”关系的思考。道纲母提出之前文学作品都是些“无稽之事”,对物语文学多有鄙夷之气,提出自己创作动机是要真实记录生活,写一部世人称奇之作。紫氏部继承和发展了道纲母的观点,肯定文学创作中的真实。之前,虚构不仅是日本上古时期物语文学的特质,其叙事文学也莫非如此。《古事记》、《日本书记》等作品,均以与神话、传说紧密交织为特色,他们或主虚构、或重史实,但都未能逸脱出民间传奇式的窠臼。虚构与现实区别作者在《源》第二回假借评画人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画的倘是人目所不曾见过的蓬莱山,或是大海怒涛中的怪鱼的姿态,或是中国深山猛兽的形状,又或是眼所不能见的鬼神的相貌等等,这些都是荒唐无稽的捏造之物,尽可全凭作者想象画出,但求惊心骇目,不须肖似实物,则观者亦无甚说得,但倘画的是时间常见的山容水态、目前的寻常巷陌,附加以熟悉可亲、生动活现的点景;或者是平淡的远山景象,佳木葱茏,蜂峦重叠:前景中还有篱落华卉,巧妙配合。这等时候,名家之笔自然特别优秀,普通画师就望尘莫及了。(丰子凯:24-25)

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画鬼容易画人难”之说遥相呼应。与道纲母一样,表达出作者对之前物语文学虚构特色的睥睨,诚然,《源氏物语》是赋予日记文学与叙事文学新的使命与艺术手段的必然结果,其作者紫氏部继承了日记文学与叙事文学记实性,以浪漫主义描写手法弥补了前两类文学文本的主体间性,将浪漫与现实有机结合,首开古典现实浪漫主义小说之先河。

『蜻蛉日記』から『源氏物語』への見取り図については、ことあらためて述べるまでもなく、人間を内側から細かく捉える視点の継承として、物語文学に新しい方法が導入されたという一点において、明確であろう。(秋山虔:1964)

(试译)关于从《源氏物语》至《蜻蛉日记》所选择走取的道路,不再为复述。无庸赘言的是《源》继承了《日记》文学善于从人间性的里层捕捉细小处,(即生活琐事及细腻情感的描写)这一新的写作的方法加入到物语文学的创作中。

《源》将其之前创作的粗糙文本(包括《蜻蛉日记》)发展得更为精细。毫无疑问的是两部作品都在极力倡导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透过这一表征,看到的是平安时期受领阶层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女性底下社会地位的不满,对男性性别优势的反驳。

结语

从两部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互文性,还可窥其采选题材的互文性。例如《源》第十七回「赛画」与《日记》中卷第七篇「塞射」从题材的选择与构文无不相似;《源》第二十二回描写紫夫人收养女儿与《日记》下卷第五篇道纲母讲叙自己收养兼家在外私生女,及私生女们的归属,无不相似,透过这些相似性可以看到当时贵族社会的审美情趣,及其社会生态环境。囿于篇幅,文本内容选材、文本内容与历史的互文性在此不赘叙,无庸质疑的是透过文本看到日本平安时期贵族女性衣食无忧、情感丰富,在道德情操和性关系上是自律的。她们虽然经济上不依附于男人,但基于平安时期男尊女悲、访婚制、多妻制等不对等非对偶制婚姻关系,这些贵族女性逃脱不了生存无奈、女性哀怨、曲散人终悲恋的窠臼。另外,通过对两位女性作家创作基体意识的分析,看到她们并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她们始终向自身性别的「劣等感」做着不懈的「补偿」努力,在努力作业的过程中她们展示自己才华,显示作为这世上独一无二女性个体的美。

[注释]

[1]沙龙(salon):17世纪末18世纪法国巴黎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把有闲阶级文人雅士清谈场所称为沙龙。该处惯指平安时期宫廷贵族文学聚会,是当时贵族间展现文采技艺及操纵影响统治阶层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

[2]日本历史学者对平安时期是一夫多妻制,还是妻妾制一直有争论,尚无定论,但均有排位之说。《蜻蛉日记》中所言时姬为正妻,道纲母排位第二。

[3]右大臣之子,历任摄政、关白、太政大臣等职,为道隆、道纲、道兼、道长之父。

[4]藤原道纲母著上村悦子译.1978.晴蛉日记[M].讲堂社:1。

[5]该处用崭新这一词有道纲母首开先河之意。

[6](日本)自然主义:19世纪后半,以法国左拉为代表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文艺思潮传入,在日本变形为忽视社会普遍性、将个人私生活赤裸裸呈现的私小说。代表作有明治39年岛崎藤村的《破戒》、明治40年田山花袋的《蒲团》。

[7]カタルシス:(希katharsis)(把自己眼前苦恼讲述出来,以消除思想上的自卑感)的净化法,或言精神宣泄。

[8]藤原道隆、藤原道兼、藤原道长,这三人日后都成了有名的关白摄政人物。

[9]紫氏部著柳井滋等校注.1994.源氏物语(二)[M].岩波书店:430。

[10]紫氏部等著长谷川政春等校注.1989.土佐日记蜻蛉日记紫氏部日记更级日记[M].岩波书店:500。

[11]作者紫式部的弟弟藤原惟规。

[12]此时惟规十岁,氏部十三岁左右。

[13]补偿:根据阿德勒(Adler)自卑与补偿(compensation)理论,当个体意识到自身身心面的弱点时,为弥补这一弱势而产生以获取成功为目的心理动机。

[14]氏部在家中旁听父亲给惟规讲习时大约十二、三岁,惟规十岁左右,此时父为时三十五岁左右。紫氏部十六岁开始执笔《源》小说。

[15]栀枝花刚开时是白色,随后会逐渐变为(淡)黄色。

[16]「山吹の花色ごろもぬしやたれ問へど答えずくちなしにして」(古今集、一○一二)。

「思ふとも恋ふともいはじくちなしの色に衣を染めてこそ着め」(古今六帖、五)

「心には染めて久しくなりぬれどいはで思ふぞくちなしにして」(重之集)

[参考文献]

[1]岡一男.1966.源氏物語の基礎的研究[M].东京堂出版.

[2]手塚昇.1966.源氏物語の再検討[M].風間書房.

[3]秋山虔.1964.「Ⅰ女流文学の形成と『源氏物語』」[A].『王朝女流文学の形成』[G].東京大学出版社.

[4]池田和臣.2008.「源氏物语的文学思想」[A].『紫氏物语と文学思想』[G].武藏野书院.

[5]叶渭渠.2003.日本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丁夏林.2009.历史与文本的交融[J].当代外国文学(第1期).

[7]DorisG.Bargen.1996.AWoman’sWeapon[M].UniversityofHawai‘IPress.

(责任编辑:裴然)

24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美丽的罂束花,花落谁家? 【提要】:《源氏物语》是东方文坛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日本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名叫光源氏,他原是皇帝的儿子,后因皇帝不愿他卷入宫廷的斗争中,将他降为臣,赐姓源氏。故事围绕着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在这里有美丽高贵的藤壶皇后,有可爱却也可怜的葵上,有完美典雅的紫姬……在以下的论述中,藤壶皇后和源氏公子的乱伦带来了冷泉帝,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最终走上了出家为尼的道路;因政治需要而被迫与源氏联姻的葵上,本来就因为年龄关系而无法与源氏好好相处,后又因受到诅咒,以至于在生下儿子后油尽灯枯;过于完美,有时候也是一种残缺,也许正因为这种完美给紫姬带来的只是过早地香消玉殒……爱是一种最无私的神圣之物,源氏公子在其有生之年相遇过如此多的女子,是何其可幸,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子,这又何其可悲呀! 关健词:罂束,女子,毁灭,爱情 一、藤壶皇后 看过《源氏物语》的人,也许都会认为源氏公子最爱的人应该是那个长得跟他母后很相似的藤壶皇后,那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藤壶原是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娶入宫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五岁,在天皇面前她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桐壶帝因源氏当时还相当年少,需要母后来照顾,便让藤壶来照顾。当源氏公子在众人口中得知藤壶皇妃的长相酷似自己的生母时,就喜欢上了这位后母,这也在无形之中拉进了源氏和藤壶的距离,但当时的那种对藤壶的喜欢只是居于一种孩子的喜爱。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源氏慢慢地长大了,他对藤壶的感情也起了质的变化了,由原先孩童的喜欢转变成了一种没有伦理道德的喜欢,或许这就是源氏心中的爱的定义。其实源氏并没有真正地爱藤壶,他把他自己跟藤壶的一切都定义在了他孩童的时代,在书中说到源氏想到藤壶的很多时候,都是在回忆以前孩童时自己与藤壶。 藤壶的身份使她备感孤单,而源氏也错将这种喜欢当成了爱,由此也导致了以后两人乱伦的必然发生。藤壶生下后来的冷泉帝,而天皇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这让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地自我悔恨,而另一方面却又止不住对源氏公子的思念。后来冷泉帝慢慢长大,众人都说冷泉长得与源氏公子很像,藤壶这时已经相当地筋疲力尽了,她害怕有一天她与源氏乱伦的事被暴露,害怕会身败名裂,所以她选择了削发出家为尼。而此时的源氏却依然只想着与藤壶结合,没有半点的悔恨之意,由此可见源氏并非真正地爱着藤壶,一切都只是习惯和他的私欲在作怪。当真正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第一的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担心。可是在源氏公子的身上,我只看到了他的私欲,只看到了他为自己着想。在藤壶身边的婢女帮助下,源氏来到了藤壶的房间,想要与藤壶偷欢时,被藤壶拒绝,他觉得藤壶真是不近人情,他为自己的不能得逞而垂头丧气的。这会是爱吗?

关于源氏物语的感想

冬休みは『源氏物語』という本を読んでいる。この本の作者は紫式部と呼ばれる。彼女は平安時代中期の女性作家、歌人である。それに、彼女も屈指の学者、詩人である藤原為時の娘である。藤原宣孝に嫁ぎ、娘の一人を産んでいる。夫の死後、召し出されて一条天皇の中宮で藤原彰子に仕えている間に、「源氏物語」を記する。 『源氏物語』は全部五十四帖からなる長編小説で、三つの部分を分けて、主人公「光源氏」の波瀾万丈の生涯を描く。第一部分は光源氏が数多の恋愛遍歴を繰り広げつつ、王朝人として最高の栄誉を極める前半生を描いた。第二部は権力を得た「光源氏」が愛情生活の無常を覚り、やがて出家を志すその後半生と源氏没後の子孫たちの恋と人生を描いた。第三部、最後の10帖は「宇治十帖」と呼ばれて、続編として扱われることもあるようである。 この本は500名近くの人物が登場し、70年余りの出来事が描かれた長編で、800首和歌を含む典型的な王朝物語である。それに、この本を読んだ後、日本の貴族生活を少々了解していた。その時の女性の地位を知っていた。それとともに、この本の女性は美しく、霊性を溢れて、才能も持っているが、男のおもちゃのようでいきている。彼女の人生はその男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ようだ。当時の社会の力を圧迫している彼女たちは生活の基本的な権利がいないである。貴族階級社会の中で、男は娶り、女は嫁ぐということは政治上の利益のために繋ぐものである。女性は政治闘争の手段として存在である。それは不思議だと思う。だが、その本の女性は紫姫は私にいい印象を残された。彼女は美しくて、優雅な女性で、同時に悲劇な人物である。彼女の一生は源氏光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た。最後に、生活の希望も失った紫姫はなくなってしまた。その時の命はそんなに弱くて、悲しくいである。現在の世界は男女平等の制度である。皆が自由で、平等で生きていることは本当に幸せだと思う。『源氏物語』の結局はどんなに嫌くて、物語としての虚構の秀逸、心理描写の巧みさ、筋立ての巧緻、あるいはその文章の美と美意識の鋭さなどから、しばしば「古典の中の古典」と称賛され、日本文学史上最高の傑作とされる。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は詳しくて読んでいる価値があると思う。

编导必背文学常识

1、古代知识题目 (1)“四书五经”及其中篇章语言风格上的异同。(2)《诗经》、六义、赋比兴今古例子。(3)屈原地位及其作品。4)《孔雀东南飞》故事及在汉乐府中的地位。 (5)陶渊明及其作品。(6)用李白作品分析其浪漫主义特色。 (7)杜甫荷马“诗史”“史诗”两个词语能否互换。(8)《琵琶行》 (9)唐宋八大家及柳宗元山水小记。(10)盛唐边塞诗代表及作品及诗风差异。 (11)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及作品并细分析某个作家。(12)苏轼、豪放派、辛词一首分析。 (13)婉约词、宋代代表及一作家作品分析。(14)元杂剧代表及一部作品分析。 (15)中国著名悲剧、莎士比亚悲剧与此的不同。 2、古代分析题目 (1)一部我国古代戏剧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 (2)《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3)《红楼梦》中的某个人物。 (4)比较《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结构。 (5)一般认为《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从大章节看全是现实主义的吗,这些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6)《聊斋志异》部分篇章分析。 3、现代知识题目 (1)阿Q(2)郭沫若、《女神》、《雷电颂》。(3)曹禺、《雷雨》《日出》话剧。 (4)繁漪(5)巴金、《家》与《红楼梦》内容有无相同之处?(6)朱自清散文特色风格。 4、现代文学分析题目 (1)老舍作品、《雷雨》与《茶馆》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的不同。 (2)建国以后作家及一部作品。(3)金庸作品及艺术特色。(4)名着标准。 (5)评价王朔、分析作品艺术特色。 5、外国文学知识题目 (1)《圣经》(2)《罗摩衍那》故事情节及艺术特色(3)《古兰经》(4)《一千零一夜》(5)《源氏物语》(6)《春香传》(7)泰戈尔(8)川端康成(9)荷马史诗、 (10)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及一部作品。(11)《堂吉珂德》故事情节 (12)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及主要主人公。(13)莫里哀及主要作品(14)《红与黑》、于连。 (15)狄更斯、哈代作品(16)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尼娜(17)《母亲》 (18)欧亨利作家作品(19)《老人与海》(20)莫泊桑作品、羊脂球。(21)嘉尔曼 6、外国文学分析题目 (1)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敲钟人、主教、卫队长几人异同(2)普希金(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 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 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他的态度是纯洁的,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光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非理性的性爱。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摧残凌辱。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研究者中很有代表性,它既揭示了两种泛爱的本质不同,又对两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做出评判。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赵连元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潘新华的《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等,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在人生态度上,陶陶认为,宝玉具有叛逆倾向、离经叛道,光源氏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依照本阶级模式成长起来的(144页)。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观点与陶陶类似。冯茜认为,两人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含有价值观)上截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一生追求功名,只有不得已才退出官场。贾宝玉是18世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青年,有新的思想和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因其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内心本就细腻、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族情况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 书中的文字细腻,优美,虽然简介令人扼腕无味,但是读起文本却会给人一种清秀异常的感觉。书中写了大量充满清丽气息的和歌,也描写了大量平安时期女子美丽的穿戴。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一言一语都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读过作品一定会发现虽然小说主要是在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仔细品来会发现紫式部没有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 一、独特女性的芬芳魅力与多舛命运 (一)至上高贵的皇室亲王女儿 1、藤壶 纵观整部《源氏物语》,藤壶应该是全书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因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这就使她深知宫廷斗争的厉害,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们仍旧可以看见一颗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样的深爱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为源氏的继母而存在。 从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藤壶是有罪的。身为桐壶帝最爱的妃子的她,内心里深爱的却是自己的继子,并且还生下他的孩子。可其实藤壶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完全是因为她长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壶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亲而爱上了藤壶本人,物语中从未提过。但无论如何桐壶帝的盛年早已过去,而年轻美丽的藤壶与这位只小自己四岁的光彩夺目的继子发生恋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谅的了。桐壶帝死后,藤壶为了保护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发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忏悔自己的罪愆。而与此同时,源氏也被流放荒地。两人同时受着罪恶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复原位,已是冷泉帝顺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时专心痴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经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认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爱的紫姬。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与藤壶凄美悲哀的爱情,却也已将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时的藤壶,被封为女院,高贵无匹,母仪天下。人前人后只能与源氏商议国事,辅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这对于美貌不减当年的藤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妻子或者一个恋人,而是皇上的母亲,一国之母。在这样神圣的光晕之下,她没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故...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 故事开始于桐壶帝在位的时候。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后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嫔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郁而亡。小皇子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不仅貌美惊人,而且才华横溢。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于是源氏追求桐壶帝续娶的女御藤壶,据说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两人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一子,后来即位称冷泉帝。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强行占有了伊豫介的后妻空蝉,还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并同时辗转在花散里、末摘花等众女子之间。当他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其实却是葵姬之兄头中将的情人)去荒屋幽会时,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为此大病一场,病愈进香时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

的侄女,名叫紫姬,就趁紫姬熟睡把她带回家中,收为养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贵优雅,才艺超众,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葵姬生下夕雾小公子时,因六条妃子生魂附体而过世,之后紫姬被扶为正夫人。 桐壶帝退位以后,右大臣弘徽殿女御的儿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从此失势。恰巧源氏与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偷情之事败露,源氏噩运临头,在右大臣弘徽殿女御操纵下被迫远离京城,到荒凉少人的须磨、明石隐居。当地有一明石道人是同源氏公子有姻亲的,然隐居乡野。其女名唤明石姬,从小悉心培养,仪表不凡(文中说不亚于皇女),琴艺当世独一无二(文中说其琴技是什么的唯一传人),字迹优美流畅(文中说不亚于高贵的贵族)。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后生一女,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气派。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统接到院里来住。源氏近40岁时,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纳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三公主美貌的头中将之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乱|伦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源氏之子夕雾为人方正严谨,并不像父亲一般处处留情。源氏刻意不让

731参观感想

731参观感想 每当谈到日本,特别是那些不能承认历史的日本人,就能突然产生一股的同仇敌忾的气息,和抽刀子杀人的冲动。这个生活在亚洲东边一个孤岛上的名族,却曾经给亚洲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参观过731部队遗址里的各个展馆之后,你就觉得把日本侵略者凌迟10次都不过分,而且行使着一定要是中国人! “731”,这本来是一串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与侵华日军联系在一起来之后,“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甚至,它比魔鬼更凶残! 6月29日下午三点,我们就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虽然此刻,四周一片静祥和,但作为60年前“731”部队的侵驻地,至今在高矮楼群绿树荫之下,仍能寻找到二十几处杀人工厂的残垣断壁,焚尸房、冷冻房、培养细菌老鼠的地窖和放养黄书的小石池等。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不仅在这里进行了规模巨大地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和生产,而且惨无人道地用健康的中国人做细菌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至少有三千人在试验中被残杀,在细菌战过程中,至少有三十万人受到屠杀和残害。 以前只是在书刊、影视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虐和罪行,只是抽象的认识。这次特地的来到这个真实的地方,真实的感受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我第一次感受了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国人手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的痛苦和深深的恐惧。一种爱国情结油然而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人把中国作为老师,派遣大批的学者过来学习;而在近现代以来日本却对曾经的老师产生了很大的歧视并且发动了灭绝人寰的侵略,而对那个曾经在他们国家炸了两颗原子弹的美国却惟命是从。在日本的文化中有着的是对强者的尊敬和顶礼膜拜,对弱者的歧视和种族灭绝。有人说过:“日本人要被中国人灭掉,因为日本人从骨子里是歧视中国人的。” 关于日本人如何的无耻、忘恩负义,国人的讨伐已如汗牛充栋。至于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忍耐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说得最多的,但又是带着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去解说。说来说去,我的认识是,我们总不能摆正对日本人的心态。不过也难怪,一个曾经是老师,一个曾经是学生,老师被学生打得遍体鳞伤,威风扫地,到现在为止学生以区区弹丸之地,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比在人口和疆域上大上几十倍的老师还多,叫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俗话说“敝帚自珍”,我们的国家还落后,但我们义无反顾地热爱她,并对其它国家看不顺眼,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理智和感情的选择上,理智方是上策。要理智地认识到讲这道理那道理,国家的强大实力和强权,才是百分之百的硬道理。口口声声叫喊热爱中国,还需要理智的行动来支持。对日本人不服气,我们中国人大体来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义和团的形式,“杀敌一百,自死一千”,中国人不怕死,有的是人。死者固然值得尊敬,可是用我们十个同胞甚至更多来换一个侵略者值得吗?一种是口水战的形式,把日本人的祖宗十八代都翻出来骂一番,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名字和身材矮小都是我们乐此不疲地辱骂话题。这两种表现只能以愚昧来形容,反而使日本人发现了中国人“黔驴技穷”外强中干的本质。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珍惜。《源氏物语》是日本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不朽之意义在于为后代读者展开了一幅幅卷帙浩繁的关于平安朝贵族的生活画面,不仅使我们从其优美的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人更好的了解平安朝贵族宫廷生活及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史书所不能提供的详实的依据。此外,作品还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 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作者的理想。无论从词汇、还是情节内容, 或人物的思想来看, 都烙上了强烈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54回,共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主要描写源氏公子极享荣华又感情纠葛的一生,后10回为源氏之子—薰的感情故事。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她一生笃信佛教,并精通佛典,佛学思想全面具体地体现在《源氏物语》一书中。 一、佛教思想在日本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后再传入日本。佛教不承认常识的评价, 总的精神是出世, 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 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盘境界。其中的禅宗教义, 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因果报应说。它把人间现实的苦难和罪孽移到永远无法证实的天堂和来世去寻求补赎; 还有出世思想, 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 借以回避解脱生活的烦恼和矛盾, 或取得禅悦。 佛教进入日本是在六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经苏我氏、圣德太子的推动, 加上天武天皇也把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御用宗教思想, 所以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平安时代, 新的宗教势力开始摈弃世俗化的奈良佛教, 最澄、空海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 日本佛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天台宗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宗教, 与旧的佛教根本对立; 而空海创建的真言宗, 是源于密宗的宗教,与旧的宗教达成一定妥协, 反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宗教集团。密宗则是以镇护国家, 祈求个人现世幸福为宗旨, 在贵族中深得推崇。 一方面是佛教开始兴盛, 另一方面, 当时女性原本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这时也开始日益下降,加上平安末期, 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 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 深感人世之无常; 至于 平素就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 于是接受了“厌离秽土, 欣求净土”的出世思想, 这些都更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思想的这种民众性, 必然会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加上佛教思想的浸淫使得他们能更深刻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反差, 对于“哀”的感触和体验更强烈, 所以他们很容易对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 及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深深的共鸣。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物语”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诞生于平安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源氏物语》深受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宣扬的无常、出家、困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书中主人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地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同时, 佛教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素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构思与安排以及作品的基调。 二、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佛教的宿命思想是基于三世因果的教义, 即前世的因和现世、来世的果。妄执情识是迷昧之源。源氏的妄执情识、恋母情结, 给多少美丽女性造成困惑甚至悲剧, 而反观这些女性, 其实都隐射着源氏的宿命人生, 比如藤壶皇后。源氏对母爱的执迷, 却用找替身的方式来实现享有母爱的梦想。他先把和母亲长相很相似的藤壶皇后作为母亲的替身, 爱上她。这不伦之恋让藤壶皇后一生痛苦不已。藤壶皇后比公子大5岁, 酷像源氏公子的母亲桐壶。在公子的追求下, 终与公子犯下乱伦之罪, 还诞下皇子。藤壶皇后在此后的日子中痛苦万分, 出家为尼。在她37岁时, 将幼帝托付给亲生父亲源氏, 带着对源氏的思念和感激, 安然而哀怨地撒手人间。权势显赫的皇后也有着自己无法排遣和逃避的悲哀。源氏公子也同样在不伦之恋中痛苦了一生,并在紫夫人去世后出家, 孤寂而亡。 紫夫人的宿命其实也隐射着源氏的宿命。紫夫人是源氏最亲近最喜爱的人, 幼年丧母, 天真浪漫的年纪被源氏带回家中, 悉心培养, 成人后容貌艳丽, 气质优雅, 艺压群芳, 性格婉约, 通情达理,她是源氏

情迷色乱论《源氏物语》里源氏对女性的别样情怀

情迷色乱 ——论《源氏物语》里源氏对女性的别样情怀 摘要:在《源氏物语》中,作者时刻围绕着主人公源氏的感情生活进行描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一位位不同影响的女性,由此展开一幅幅不同的感情历程图。《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一片情的海洋,就主人公源氏来说,他的身上就饱含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内涵,有深陷摆脱不开的恋母情、有深爱始终牵挂的恋情、有欲望牵引的男女情、还有被迫接受的附加情、此外还有同情等等。这其间最主要的就是贯穿这部作品的恋母之情以及深刻的爱情,本文重点对源氏这两种感情进行分析。 关键词:《源氏物语》情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是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它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因此,一直被人们誉为日本王朝的文学杰作。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紫氏部,平安时期的女作家,本姓藤源,出生中层贵族、书香门第,因其长兄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官衔为名以示身份,故称藤氏部。幼年时就向父亲学习汉文学,熟谙中国古代文献,懂音乐与佛经。29岁进入皇宫为女官,开始直接接触宫廷生活,目睹了许多宫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对贵族腐朽没落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同时也为她写作《源氏物语》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构思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后由于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紫氏部。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时刻围绕着主人公源氏的感情生活进行描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一位位不同影响的女性,由此展开一幅幅不同的感情历程图。《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一片情的海洋,就主人公源氏来说,他的身上就饱含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内涵,有深陷摆脱不开的恋母情、有深爱始终牵挂的恋情、有欲望牵引的男女情、还有被迫接受的附加情、此外还有同情等等。这其间最主要的就是贯穿这部作品的恋母之情以及深刻的爱情,本文重点对源氏这两种感情进行分析。 一、恋母之情 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是天皇的一位妃子,虽然地位低下,却蒙皇上厚爱,招致其他皇后妃子的嫉妒,最终忧郁而死,留下一子,就是本书主人公源氏,号称“光华公子”。源氏3岁之时,桐壶更衣撒手人寰。其中有一段对于源氏和母亲死别的描写:“小皇子年幼无知,看众宫女哭哭啼啼,父皇流泪不绝,童心只觉得奇怪。”作者在此用“奇怪”一词来形容源氏的心理,这表明,在他的心里,一定不相信母亲会死的,母亲还活在他的心里。虽然母亲死时源氏尚小,但在源氏今后的岁月中,还是有两三次浮现了母亲的面影,足见影响之大。母亲的早丧,使源氏充满了对母亲爱抚的渴望,儿童更需要人的宠爱、呵护,因此他与藤壶的接近是必然的,这为他的恋母情结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由于源氏公子的这种心理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期待,一种将心理能量释放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就是他的继母———藤壶。

关于《源氏物语》中紫姬的悲剧断想

关于《源氏物语》中紫姬的悲剧断想 在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迥异的女性角色,她们都与光源氏有过交集,但大多数最终还是从光源氏的生活中消失。或出家、或死去。在阅读《源氏物语》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女子自然是紫姬,她是源氏一生最爱的女性,看似是一位幸运的女子,正如小说中源氏曾经这样和紫姬说:“你跟了我,好比在父母保护之下的深闺内长大起来一样,这等安逸是别人所盼不到的。即此一端,便见得你的命运比别人好。”实际上,紫姬也是一位不幸的女子,可以说,紫姬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 紫姬是在十岁那年遇到了光源氏,源氏将紫姬作为藤壶更衣的替代品,收养了她,并将她调教成为一个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性情温婉、涵养深厚的理想女性。尽管紫姬被源氏调教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温婉善良,似乎并不知道嫉妒为何物,可是紫姬终究也是人,面对源氏的风流成性,紫姬把不满与怨恨深埋于心,同时为自己产生的嫉妒之情感到不安并且想要尽力去压制。源氏只认为紫姬可以懂他也必须懂他因为紫姬是自己调教出来的理想女性。因此就算是与其他女人的事情,源氏也会毫无保留的说与紫姬,却从没有考虑过紫姬的痛苦。紫姬无法对源氏畅所欲言,内心的哀怨无法消解,忍无可忍的紫姬最终选择出家,在郁郁寡欢中走向死亡,书中写到紫姬的死亡是“与其说是由于肉体、生理上的发病,倒不如说是源于难以治愈的心病。”可见,导致紫姬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病。是长期压抑的怨恨、对自己的价值的怀疑,最终压垮了紫姬。 读完《源氏物语》我曾想过,紫姬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紫姬从被源氏收养时就失去了自我,她被当做藤壶更衣的替身培养着,为的是成为源氏身边的知心人、解语花。面对身份比她尊贵的三公主葵姬,即便是深得源氏喜爱的紫姬也不

光源氏形象研究综述

光源氏形象研究综述 《源氏物语》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着,其作者紫式部细腻的心理描写、精致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心灵探索的自然性、完美性,恐怕是最擅长心理分析的现代作家也不及的。”①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看似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化身,实则个性复杂,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翻开日本有朋堂文库卷末的任务索引,可发现诸如完美、好色、同情、仁慈、执着、哀伤等描述光源氏人物性格的词条。 一、在时代背景及作者生活背景下塑造的光源氏 《源氏物语》描写了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生活,以藤原氏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光源氏。光源氏这一典型的代表形象,实际上是当时贵族阶层的真实写照。作为贵族子弟,光源氏从小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不满七岁时就开始研究学问,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贵族婚姻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光源氏同样以婚姻作为筹码实施权力斗争。同时,在平安时期一夫多妻的婚姻体制下,光源氏是多情与薄情的矛盾体。 作者紫式部出身于中等贵族家庭,从小学习汉诗、音乐,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结合日本人物特征,创作了光源氏。因此,《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有着许多的共同点。紫式部家道中落,在丈夫离世后,成为藤原彰子中宫的女官,开始了仕途生活,她将宫中生活的体验融入作品,描写出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完美人物——光源氏。 二、光源氏人物形象的具体研究 出身高贵,卓尔不凡的光源氏,在小说的第一回,从占卜者的口中就印证了他的外表之美。从小聪慧好学,诗歌、文章、象棋等才艺无所不能。作家青野秀

吉曾评论说光源氏是紫式部理想的代表,憧憬的化身。此外,作者还赋予了光源氏卓越的政治才能,其前后担任了前后右大将、内大臣、太政大臣等职务。 《源氏物语》以光源氏一生的情感为主线,描写了他与各种女性的交往。柔和的夕颜,贞淑的紫姬,成熟的末摘花,高贵的葵姬,温柔的源氏侍女,安静的胧月夜,高慢的空蝉,优雅的明石,端丽的秋好中宫,清纯的女三宫等等,众多女性出现在光源氏的生命中,光源氏表现得忠实率直,一心一意,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光源氏又是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首先,虽然拥有出众的容貌和才能,但是当与不喜欢的葵姬结婚时,暴露出他性格上的敏感与软弱。其次,对于政治斗争,光源氏虽无心争夺名利,但也并非完全放弃名利。与葵姬、女三宫以及明石的婚姻都是为了自身的政治生涯。他将女儿嫁给皇太子,也是为了保住至高的地位。最后,与众多女性的交往中显示了他多情与薄情的两面性。而与继母藤壶、朋友妻子空蝉等产生感情,违背了道德,以谎言甚至眼泪来博取女性的同情,但当新人出现,马上移情别恋。与光源氏有关的女性没有一人能得到好的结果,出家的空蝉、女三宫,死去的夕颜、紫姬,从侧面表现了光源氏的残酷无情。 三、光源氏与贾宝玉的相似处 贾宝玉与光源氏都是上流社会的贵族,都具有“富贵不知乐业”的浪子特点。贾宝玉从小的叛逆性格使他走上“叛道者”的道路,具有对传统的颠覆意义,在不断对抗和追寻爱情中,终于看破走向解脱。而光源氏自小就处于受人仰望的位置,他对美色的态度也和常人不同,他追求超凡脱俗,“知物哀”的理想女性。而这也并不是完全能被世人所接受,因此晚年陷入纠结与挣扎,徘徊于人世边缘。 十一世纪的日本是藤原氏掌握政权的时代,看似繁荣,实际上贵族阶级纷争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 《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 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这正是《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共性之处,也是两部文学着作美学的主要体现。在两部着作 的儒佛关系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文学差异。 三、《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创作手法与文体结构的比对 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而言,很多的学者都认为他们同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遵循的原则都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对于这两部着作的艺术特点而言,很多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看法,他们都表示这两个作品都使用了侧写、曲笔以及隐喻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从妇女问题出发,借此去反映王朝的盛极必衰,两篇着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似的,通过侧写,隐晦曲折地表现了政治矛盾。与此同时,两篇文章又同样借助爱情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同样是这两部小说的共性之处。 四、《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比对 (一)男尊女卑的思想分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自然地形成了。在人类社会早期之时,强大的体力是与野兽搏斗的需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财产私有制阶段以后,强大的体力则越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人仅仅将女人视为一种生

源氏物语读后感10篇

《源氏物语读后感》 源氏物语读后感(一):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带给了艺术典范。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资料。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感情故事。小说历经4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宫廷豪华奢侈、腐朽淫乱的生活,反映了贵族阶级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势、互相倾轧的人际关系,暴露了贵族社会门第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源氏物语》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源氏生为皇子却不得不降为庶民,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心仕途,酷爱紫姬却不断拈花惹草,一世风流却落得剃度为僧的结局。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的矛盾和烦恼,其中最折磨他的是与藤壶乱伦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责。他的灵魂与肉欲始终在斗争中苦苦挣扎,结果又总是欲望压倒理智,从而陷入更深的心灵冲突之中。源氏最终弃家出走,面壁向佛,正是这种心灵冲突导致的结果。作者大写特写源氏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造成的苦闷及精神上接连不断的碰撞造成的无奈,意在说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显露了作者以哀动人、以悲感人的美学观。 物哀的审美意向除以源氏挣扎的一生反映出来外,还透过作品中所有与源氏命运连在一齐的女性的不幸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紫式部笔下,这些女子个个容貌姣好,聪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命运只有3种选取,要么走入坟墓一了百了,要么落发为尼斩断尘缘,要么独守空闺虽生犹死。这些女性的多灾多难的命运和源氏一生经历一样,反映了紫式 观,在她看来人生但是是欲海横流,欲海也便是苦海,摆脱欲海的最佳途径,就是皈依佛门。《源氏物语》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向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情,幽情就是指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的追求。个性是《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之后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 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 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