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学科门类:农学

一级学科名称:林学

二级学科名称: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论文编号:

论文完成时间:二OO九年四月

Master Thesis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tudy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ial Rural Tourism

Subject Category :Agronomy

Primary Specialty :Forestry

Secondary Subject :Ornamental Plants and Horticulture Research Fiel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sis Number

Submitted time :April,2009

目录

目录

图表目录 (iv)

摘要 ............................................................................................................................................................... I Abstract ........................................................................................................................................................ II 1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3研究内容 (2)

1.4研究方法 (2)

1.5技术路线 (3)

2乡村旅游景观及乡土建筑的研究概述 (4)

2.1主要概念 (4)

2.1.1乡村旅游 (4)

2.1.2乡村旅游区 (4)

2.1.3乡村景观 (4)

2.1.4乡村旅游景观 (5)

2.1.5乡土建筑 (5)

2.2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6)

2.3乡村旅游吸引物分析 (7)

2.3.1乡村自然景观 (7)

2.3.2乡村文化 (7)

2.3.3人们对乡村的特殊情结 (7)

2.4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8)

2.5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研究概况 (8)

2.5.1国外研究概况 (8)

2.5.2国内研究概况 (9)

3福建省乡土建筑的调查与分析 (11)

3.1乡土建筑调查的目的 (11)

3.2乡土建筑调查的方法、步骤和内容 (11)

3.2.1乡土建筑调查的方法 (11)

3.2.2乡土建筑调查的步骤 (12)

3.2.3乡土建筑调查的内容 (12)

3.3福建省乡土建筑的分类 (12)

i

3.3.2按建筑材料的分类 (17)

3.3.3按建筑使用功能的分类 (19)

3.4福建省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的特点分析 (19)

3.5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0)

3.6小结 (21)

4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22)

4.1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内涵 (22)

4.1.1体现地域特色 (22)

4.1.2反映民族特色 (22)

4.1.3传播文化艺术 (22)

4.1.4保护生态景观 (23)

4.1.5展示环境艺术 (23)

4.1.6烘托乡村旅游景观 (23)

4.2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价值 (23)

4.2.1认知价值 (23)

4.2.2保护价值 (23)

4.2.3审美欣赏价值 (24)

4.2.4情感价值 (24)

5乡土建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25)

5.1乡土建筑本体景观分析 (25)

5.1.1乡土建筑的布局 (25)

5.1.2乡土建筑的材料 (30)

5.1.3乡土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31)

5.1.4乡土建筑的装饰 (32)

5.1.5乡土建筑的天际线 (39)

5.1.6乡土建筑的屋顶 (40)

5.2乡土建筑环境景观分析 (41)

5.2.1乡土建筑景观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层次关系 (41)

5.2.2气候、时令变化与乡土建筑景观 (43)

5.2.3乡土建筑与水体景观 (43)

ii

6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46)

6.1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原则 (46)

6.1.1地域性原则 (46)

6.1.2生态性原则 (46)

6.1.3乡土性原则 (46)

6.1.4整体性原则 (46)

6.2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模式 (46)

6.3乡土建筑景观营造中各要素的表达 (47)

6.3.1布局要素的表达 (47)

6.3.2色彩要素的表达 (47)

6.3.3材料及质感要素的表达 (48)

6.3.4装饰要素的表达 (48)

6.3.5建筑天际线的表达 (49)

6.3.6建筑环境景观的表达 (49)

6.3.7非物质要素的表达 (49)

6.4现代材料、技术在乡土建筑中的运用 (50)

6.4.1现代材料对乡土建筑形式的表现 (50)

6.4.2新技术对乡土建筑形式的表现 (50)

6.4.3福建省乡土建筑新形式 (50)

6.5实例分析 (52)

7结论、创新、讨论 (56)

7.1结论 (56)

7.2创新 (56)

7.3讨论 (57)

参考文献 (58)

iii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表3-1 部分调查地点时间表 (12)

表3-2 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特点分析 (13)

表3-3 福建省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特点对比分析 (19)

表5-1 福建土堡围屋与福建土楼异同比较 (27)

表5-2 不同材料质感特点分析 (32)

表6-1 色彩的情调 (48)

图片目录

图1.1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来源:自绘) (3)

图3.1泉州民居 (13)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o/liveSlides.do?pageNum=6&liveId=136444#sL)

图3.2惠安崇武古城石巷 (13)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photochina/2007-01/31/content_7800933.html)

图3.3福州三坊七巷(来源:本人拍摄) (14)

图3.4闽清黄楮林(来源:导师提供) (14)

图3.5宁德鲤鱼溪(来源:本人拍摄) (15)

图3.6莆田民居 (15)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static_webs/bmxf2/5_pic_4.htm)

图3.7光泽县裘氏家祠(来源:许贤书拍摄) (15)

图3.8邵武和平古镇(来源:导师提供) (16)

图3.9尤溪桂峰(来源:本人拍摄) (16)

图3.10永定振成楼(来源:导师提供) (16)

图3.11连城培田村 (16)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u8036851/d3*******.html)

图3.12政和虾姑桥(来源:许贤书拍摄) (17)

图3.13宁德鲤鱼溪(来源:许贤书拍摄) (17)

图3.14宁德地区夯土墙(来源:本人拍摄) (17)

图3.15泉州“出砖入石”墙 (17)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default.aspx)

图3.16门楼(来源:导师提供) (18)

图3.17连城培田村入口牌坊 (18)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member/travel/8348/bulletin15664.html)

图3.18石桥(来源:导师提供) (18)

图3.19惠安石头厝 (18)

iv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photochina/2007-01/31/content7801702.html)

图3.20安溪清水岩(来源:本人拍摄) (18)

图3.21三明清流乡土建筑(来源:导师提供) (18)

图3.22圆形土楼内景(来源:导师提供) (19)

图3.23三明永安会清桥(来源:导师提供) (19)

图4.1中华畲族馆(来源:本人拍摄) (22)

图4.2楹联及匾额(来源:导师提供) (22)

图4.3砖雕(来源:许贤书拍摄) (22)

图4.4木雕(来源:导师提供) (23)

图5.1“一明二暗”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5)

图5.2“三合天井”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6)

图5.3“四合中庭”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6)

图5.4“方圆土楼”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7)

图5.5“土堡围屋”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7)

图5.6安贞堡 (27)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travel/txfj/shangming/2007-2-14/2007214f_2l_5ft--93931.shtml)图5.7“竹筒屋”型平面图(来源:自绘) (28)

图5.8“手巾寮”平面、剖面图(来源:自绘) (28)

图5.9离散式布局 (30)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b3727.html)

图5.10干道式布局 (30)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thread-42401-1-1.html)

图5.11西北窑洞建筑环境景观 (3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photochina/2007-01/31/content_7802788.htm)

图5.12福建土楼建筑环境景观 (3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album/1107120.html)

图5.13白墙灰瓦(来源:本人拍摄) (31)

图5.14月梁(来源:导师提供) (33)

图5.15梁头刻纹(来源:导师提供) (33)

图5.16柁墩(来源:导师提供) (33)

图5.17下有托盘的瓜柱(来源:本人拍摄) (33)

图5.18雀替(来源:本人拍摄) (34)

图5.19斗拱(来源:导师提供) (34)

图5.20动物形牛腿(来源:导师提供) (34)

图5.21八角形垂柱(来源:本人拍摄) (35)

图5.22住宅栏杆(来源:导师提供) (35)

图5.23坐凳栏杆(来源:导师提供) (35)

v

图5.24长汀刘氏家庙门头(来源:导师提供) (35)

图5.25泰宁四世一品门脸(来源:导师提供) (36)

图5.26成排格扇(来源:本人拍摄) (37)

图5.27格心部分(来源:许贤书拍摄) (37)

图5.28绦环板 (37)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nie963@126/blog/static/43627607200861803940604/)

图5.29墀头装饰(来源:本人拍摄) (37)

图5.30石柱础部分形式(来源:导师提供) (38)

图5.31圆形门枕石(来源:导师提供) (38)

图5.32狮子形门枕石 (38)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thread-1297303-1-1.html)

图5.33五行山墙形式(来源:自绘) (40)

图5.34闽东地区山墙轮廓(来源:本人拍摄) (40)

图5.35部分合院式屋顶形式(来源:导师提供) (41)

图5.36永隆桥(来源:导师提供) (42)

图5.37乡土建筑作为构景元素(来源:导师提供) (42)

图5.38杜鹃花烘托下的屋顶景观(来源:本人拍摄) (43)

图5.39雪后乡土建筑景观(来源:导师提供) (43)

图5.40寿宁杨梅州廊桥(来源:导师提供) (44)

图5.41民居与水体结合(来源:本人拍摄) (44)

图5.42乡土建筑与植物群落(来源:本人拍摄) (44)

图5.43乡土建筑与风水林(来源:导师提供) (44)

图5.44乡土建筑与梨花景观(来源:导师提供) (45)

图5.45乡土建筑与银杏景观(来源:本人拍摄) (45)

图6.1风水林(来源:导师提供) (49)

图6.2武夷山庄 (5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windyjacky/xMrBjF#5170871833082909746)

图6.3“新嘉庚风格”的砖石混砌墙体 (5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list/blogpic.php?pid=49c38be12a71fdee8690e&bid=49c38be1010006g4)

图6.4泉州西湖公园入口 (5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jingdian/photos.asp?view=photos&pid=24138&page=0)

图6.5漳浦西湖公园 (51)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ad/mag/usd/200401/11.htm)

图6.6福建省博物院 (52)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115905643.html,/lifang.luo3607/ezucfH#5015598821915789058)

图6.7惠安海疆馆(引自《异彩纷呈的福建地域性建筑》) (52)

图6.8九鹏食府(来源:导师提供) (52)

vi

图表目录

图6.9中心服务区现场情况(来源:许春如拍摄) (52)

图6.10度假宾馆及餐饮服务中心建成效果图(来源:效果图公司制作) (53)

图6.11度假宾馆的正立面及侧立面图(来源:自绘) (53)

图6.12度假宾馆一、二层平面图(来源:自绘) (54)

图6.13餐饮服务中心正立面及侧立面图(来源:自绘) (54)

图6.14餐饮服务中心一、二层平面图(来源:自绘) (54)

图6.15中心服务区总体平面图(来源:自绘) (55)

vii

摘要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倍受人们的关注,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中乡土建筑景观可使乡土建筑在被利用的同时又得到一定的保护。本文主要是针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中乡土建筑景观的营造进行研究,从乡村旅游、乡土建筑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入手,在对福建省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建筑的分类;归纳总结了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内涵及价值;对乡土建筑的本体景观及环境景观进行分析,提出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原则及乡土建筑景观营造中各要素的表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⑴对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出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三方面关系。

⑵在对福建省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地域、建筑材料、建筑的使用功能三方面对福建省乡土建筑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特点进行分析。以不同地域划分,主要分为:闽南乡土建筑、闽东乡土建筑、莆仙乡土建筑、闽北乡土建筑以及闽东乡土建筑。以建筑材料划分,主要分为:木材、泥土、石材及砖四种材料。以建筑的使用功能划分,主要分为:居住建筑、宗法建筑、交通类建筑、社会公益建筑。

⑶归纳总结了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六方面内涵,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反映民族特色、传播文化艺术、保护生态景观、环境艺术展示、烘托乡村旅游景观;四方面的价值,即认识价值、保护价值、审美欣赏价值、情感价值。

⑷从乡土建筑的本体景观和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乡土建筑的本体景观包括建筑的布局、建筑的色彩和质感、建筑的装饰、建筑的天际线、建筑的屋顶六个方面。乡土建筑环境景观包括乡土建筑景观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层次关系、气候、时令变化与乡土建筑景观、乡土建筑与水体景观、乡土建筑与植物景观四个方面。

⑸提出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四点原则,即乡土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及营造的模式“原生式”模式和“借鉴式”模式,总结了乡土建筑景观营造过程中各要素的表达,包括布局要素的表达、色彩要素的表达、材料及质感要素的表达、装饰要素的表达、建筑天际线的表达、建筑环境景观的表达以及非物质要素的表达。对现代材料及技术在乡土建筑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福建省乡土建筑的新形式。以尤溪枕头山森林公园中心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从理论到实践过程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福建省;乡土建筑;乡村旅游;景观营造

I

Study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ial Rural Tourism

Abstract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draws much attention, to reasonably develop the tourism at 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pots can at the same time be protected.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ial Rural Tourism,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e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n the concepts of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architecture, and then to classify rural architectures on the basis of Fujian Provinci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also it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rural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 analyzes the body of the lo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principals of landscapes in rural tourism and expressions of landscape element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⑴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rural tourism, summarize the 3-sid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rural tourism.

⑵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ltogether analyzed 3 different aspects: different regions, build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features. By regions, they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aiwa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East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Pux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North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By material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wood, soil, stone and brick, altogether 4 materials. By construction feature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religious architecture, traffic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welfare architecture.

⑶It analyzes the 6 value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 which is significantly regional, reflects the folk characteristics,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art,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art exhibition, and to contrast rural tourism. 4 values: recognition, protectio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motion.

⑷It analyzes the elements that consist of lo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landscapes. The analysi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Ontology includes the layout, color and texture, decoration, horizontal line and roof altogether 6 aspects.And the rural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cludes the leve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rural tourism, climate, seasonal changes and rural architecture landscape, rural architecture and water landscapes, rural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ing plants, altogether 4 areas.

⑸It raises 4 principal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local principle, regional principle, ecological principal, holistic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model to create a "native-style" mode and "reference-style" model, also summarizes expressions of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cluding expressions of layout elements, the expressions of colors, materials and textures, the expression of decorative elements, expre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horizontal l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and expressions of non-material landscape elements. It elaborates the use of modern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new form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t used the example of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Youxi Pillow Mountain in the Forest Park Service Center, and further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landscape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Keyword:Fujian;vernacular architecture;rural tourism;landscapes construction

II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们压力增大等。使得厌倦了拥挤、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城市居民愈发渴望摆脱城市化的重压,向往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乡村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以欣赏田园风景和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悄然兴起[1]。乡村旅游是一种绿色旅游,而景观便是以回归大自然为目的的乡村旅游的核心[2]。

欧洲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于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 通过参与农事活动,食用新鲜的无公害的粮食、蔬菜、水果,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达到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获得一些安静和清闲的目的[3]。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因此在国外盛行起来,现已成为度假旅游的主要方向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近年来,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其中农业旅游收入占到5%—10%。在美国,乡村旅游的风气也越来越浓,1997年,全美国有1800万人赴农场观光度假,目前仅东部地区的观光农场就多达1500家[4]。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于亚洲要发展得早,在亚洲,日本算得上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而我国的乡村旅游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渐兴起,90年代之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除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驾齐驱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较国外的优势之一。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但在全球化的乡村旅游大环境的推动下,发展前景还是无限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也愈加渴望。淳朴的乡村景观,青山碧水,民俗民风无不吸引着久居都市的人们暂别喧闹的都市生活,回归清新淳朴的乡村,陶冶情操,兴许,那山、那水、那片林子、那座老房子……便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乡村旅游景观无疑是乡村旅游的焦点之一。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乡村旅游以乡村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乡村旅游景观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景观的特点之一。乡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旅游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塑造一方建筑,乡土建筑以其特殊的符号展现不同地域的地貌、气候、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传统技术等。然而,现阶段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建筑遭破坏、地方传统建筑风貌丧失、民族个性、环境特征及传统技术的丧失、新材料新技术的滥用等。希望通过对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

1

土建筑景观营造的研究,了解福建省乡土建筑的分类及特点,从景观的角度对乡土建筑进行分析,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功能、形态的影响,把乡土建筑景观作为乡村旅游景观的一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借鉴。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以乡土建筑景观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文化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乡土建筑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丰富着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乡村旅游景观有别于其他旅游景观的特色之一。乡土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对其保护上。现今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对乡土建筑的重视不足,在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借鉴上常出现不伦不类的作品,借鉴得不到位不单使建筑成为败笔,也将破坏乡村和谐的环境景观。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就是如何更好地借鉴乡土建筑的形式、如何使乡土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如何提升乡土建筑的观赏价值及旅游价值、如何使乡土建筑更好的体现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利用。希望通过研究乡土建筑景观,从景观的角度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中的乡土建筑,丰富乡村旅游景观中的人文景观,同时对已有的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的营造提供指导。

1.3研究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以及乡土建筑的研究比较多,但把乡土建筑景观与乡村旅游景观结合起来,从景观的角度,系统的研究在福建省范围内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营造却不多,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研究分析乡土建筑、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课题的发展概况,对乡村旅游吸引物进行分析,总结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乡土建筑进行分类,总结出福建省乡土建筑的特点,归纳出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内涵及价值。

最后,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从建筑景观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中乡土建筑景观的营造进行探讨研究,包括对乡土建筑本体景观及乡土建筑环境景观的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土建筑景观营造原则、营造模式及营造中各要素的表达。

1.4研究方法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从笔者查阅的文献来看大多是对乡村旅游景观中建筑景观的研究,具体到乡土建筑的论著还甚少。本研究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用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方法,将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乡土建筑景观作为乡村旅游景观中建筑景观这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实际调研、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过程中拍摄的大量图片资料及收集的图片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同时加以文字说明。在实例分析中列举相对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现状并总结现存的问题。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解决方法,利用比较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1.5技术路线

2乡村旅游景观及乡土建筑的研究概述

2.1主要概念

2.1.1乡村旅游

关于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下面列出国内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定义。

杜江和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5]。

吴必虎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6]。

肖佑兴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体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7]。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8]。

以上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大致反应了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认识和看法。综合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对本论文所指的乡村旅游做出如下解释,“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风光和环境为基础,以存在于乡村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9]。

2.1.2乡村旅游区

⑴旅游景区

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 GB/T17775-2003)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是: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本标准中旅游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 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10]。

⑵乡村旅游区

乡村旅游区是依托乡村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在原来乡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的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经历,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宜游、宜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休憩环境和设施的综合性区域[11]。

2.1.3乡村景观

景观一词的概念至今为止都备受争议,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认可的概念,景观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中的理解、定义各不形同,纷繁复杂,这便是乡村景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

一的定义的重要原因。

从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角度,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复合镶嵌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12]。

从环境资源学(Environmental Resource)的角度,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13]。

从地理学(Geography)的角度,乡村景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2)从景观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聚居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3)从景观特征上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在景观中占主体地位,景观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4)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14] [15]。

本论文根据所要研究的对象,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景观,论文中的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既包括乡村人文景观也包括乡村自然景观[16]。

2.1.4乡村旅游景观

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确切的定义,笔者根据学术界对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等相关概念的定义以及所阅览的相关文献,根据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对论文中所指的乡村旅游景观做出如下的解释: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景观中,随地域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可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1.5乡土建筑

关于乡土建筑,学术界一直存在多种不同解释。

“乡”通常指乡村地区,“土”指泥土、土壤、田地,引申为本土的、当地的。乡土环境中的所有建筑都可以称为乡土建筑。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indigenous)、匿名的(anonymous,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spontaneous)、民间的(folk,即非官方的)、传统的(traditional)、乡村的(rural)等等。这些限定概括了“乡土建筑”的基本内涵[17]。

陈志华先生在《乡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一文中对乡土建筑进行下列三方面概况:一、它处于农村,处于稳定的农业或牧业地区;二、它形成于封建家长制社会时代;三、它形成于手工业农牧业时代。这第一点,主要在划清乡土建筑和市井建筑的界限,城市住宅和商店等等一般不在乡土建筑这内。第二点,第三点,是为了界定乡土建筑与现代农村建筑[18]。

综合以上观点及本论文研究的背景——乡村旅游,对本文所指的乡土建筑定义如下:首先,从地域上讲,乡土建筑是在乡村的,有别于城市建筑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其次,从时间上讲,它形成于封建家长制社会时代及手工业农牧业时代,即传统的;再次,从使用功能上讲,它包括民居建筑、宗祠、书院、牌坊、廊桥等。

2.2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19]。旅游兴趣不再仅限于人为景观,而对自然景观和半人文景观旅游格外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或“绿色假期”[21]。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22]。它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23]。

在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的观光休闲农业、牧场和都市农业园,都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农业园,发展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教育和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农业区、农业带,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的规模经营格局,规模与效益也在同步增长[24]。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研究报告,美国在1997年己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观光农场度假,而近年来美国国内每年的乡村旅游者人数约在3000万人次,其中2/3的人到农场和牧场度假[25]。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 % )。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同一地方。这说明乡村旅游已属于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较好的人[26]。在澳大利亚牧场和乡村旅游的收入已超过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35%。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形成了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良性结合模式的典范[27]。在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乡村旅游,约有7500个可供住宿的农庄,仅托斯卡那大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就在20万人次以上[24]。波兰和匈牙利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了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极速增长,人员、交通、生存空间拥挤,环境遭受污染破坏,使城市居民远离了大自然,而且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环境压力、精神压力大,如《2006年中国6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城市半数以上成年人失眠,己高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普通人群的失眠发生率[29]。因此,我国乡村旅游最早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仅北京一地就有民俗旅游村316个,民俗旅游接待户13819户;成都各种经营“农家乐”的业户也有5000多家[30]。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就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国线”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根据调查,我国己有至少1万个乡村、约300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了富[31]。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期阶段,游客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组织,市场还没形成规模,致使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体现出来[32]。如何使其规范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走上健康、高效之路,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23]。

我国的乡村旅游按地理区位上分可分为城郊型、景郊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三大类。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吸引他们进行短途休闲旅游,通常是“乡村一日游”。在这种旅游地,人工开发、雕琢的痕迹比较多[31]。景郊型乡村旅游地主要依托某一国家级(或世界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客源[31]。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它开展的时间要比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晚一些[31]。

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如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民俗旅游等[31]。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33]。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34]。此外,其他新型乡村旅游形式比如,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修学旅游、购物旅游、探险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等也正在蓬勃发展。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大多是为调剂家庭假日生活,故普遍为近地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一到两天[35]。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上,则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类型的偏爱;从旅游目的来看,度假、考察、学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也逐年延长;游客年龄结构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23]。

2.3乡村旅游吸引物分析

人们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认识、了解乡村,并把对乡村的情感表达于文字及绘画作品中,对乡村风光的向往,使人们把乡村旅游作为缓解都市紧张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乡村对人们的吸引主要体现在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其他一些人为的主观因素。

2.3.1乡村自然景观

乡村所体现的景观多为自然的、原生态的,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气息与城市的现代建筑、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的建筑景观、植被景观、水体景观、山体景观都展现了乡村的地域特色、乡土特色与城市风格迥异,能给人优美的视觉、精神享受。

2.3.2乡村文化

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较城市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因素。乡村的农耕文化,如水车灌溉、采药摘茶等都充满着乡土文化气息,对于都市人极具吸引力。而乡村中的另外一些无形的事物,如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3.3人们对乡村的特殊情结

对于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对乡村的最初印象大多是通过阅读小说、诗歌,欣赏风景画、影视作品等,从而产生对乡村的向往。那些童年,少年或者青年在生活农村的人们,对于乡村景观的感受更加细致、生动。那些建筑于无数记忆之上的感受,影响人们日后对所见乡村景观做出的评价[48]。人们的怀旧情结驱使人们进行乡村旅游唤起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2.4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土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具有双重财富,即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这两类财富的价值均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得以体现[49]。乡土建筑作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包含着我国古建筑深邃的文化底蕴,能使游客在游览观光时感受到乡村的传统文化,领略先人精湛的建造工艺和建造手法。无论是观赏游、体验游还是学术考察游,乡土建筑都显示出巨大的旅游价值[49]。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乡土建筑是乡村旅游的文化载体

建筑是人类居住需求的产物,乡土建筑营建的生活的空间场所,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情和利益相融合,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淳朴的民风,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行为礼仪,乡土建筑便是这些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乡村文化的独特载体。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依附于建筑而实现,通过建筑来演绎自己的文化理念[49]。

乡土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映往往比文字记载更为直接,也更容易把握,乡土建筑与城市建筑、城市文明的差异性和文化的相通性,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49]。

⑵乡土建筑是乡村旅游的助推器

乡土建筑所体现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能给久居城市的居民带来新奇的感受。从而成为影响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可比性,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和种种兴致,有利于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怀旧是大多数人固有的情结,在怀旧情结的驱使下故地重游,感受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也许那一栋栋老房子便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回忆,带着这种情绪,使得乡村旅游更富有吸引力。

由此可见,乡土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其做出乡村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乡土建筑对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⑶乡土建筑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

现如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竞争也愈加激烈,没有景观特色的旅游地终将被游客所摒弃。乡土建筑的旅游价值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环境注重山水相依,建筑通常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将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技法体现在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上,在布局、形式、装饰等方面不乏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49]。因此,乡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5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研究概况

2.5.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比较早的开展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是对乡村景观变化、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规划以及乡村景观中的性别[36]等方面的研究。

⑴乡村景观变化

对乡村景观变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业景观的变化、聚落景观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重组。其中在对聚落景观变化的研究中,Marc在《欧洲景观变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提出,城市化形成的村镇网络是乡村景观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中城镇和乡村的集化作用,以及它们之间交通、信息的易达

性是导致景观变化的主要动力[37]。大城市附近的乡村、城镇化村庄和遥远的偏僻村落,其景观的演变模式是不一样的。Gy Ruda也发现,农业工业化趋势导致人口居住集中,新村落规模扩大,但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小村落废弃并逐渐消失,造成乡村聚落结构的根本改变[38]。B.K.Roberts对乡村聚落从史前到现在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并选取农业型村落、矿区村落和牧业型村落三种类型,从不同时间段、自然环境、村落规模、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景观感知差异阐述村落的演变历程[39]。

⑵乡村景观保护

乡村景观保护主要研究内容为生态的保护和文化的保护。

文化的保护:欧洲是一个土地利用高度发达且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保护环境和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36]。Gy Ruda提出,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乡村生活,必须对整个乡村地区进行自然的、人类的和建筑环境的复兴,其中聚落的保护是重点,主要体现在:①自然与建筑环境的和谐;②历史风貌、传统外观、民俗生活、艺术和日常习俗景观;③当地社区或民族的价值观念;④整个村落的个性与结构[38]。除此之外,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还聚集在:特定生产过程的文化景观保护;地方性文化现象(如建筑、艺术和当地风俗)保护;挖掘乡村文化景观的新功能;土地可持续性利用与文化景观保护;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以及文化景观保护的管理与规划[36]。

总的来看,近年西方对乡村景观中乡村聚落景观以及乡土建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乡村景观变化、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景观保护及乡村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的具体研究则不多。

2.5.2国内研究概况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40]。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为农田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规划等几个方面。

⑴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类型划分及地方文化景观研究以及乡村聚落景观研究。

类型划分及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结果而形成的景观[41]。刘之浩和金其铭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主要核心是聚落和土地利用,可根据商业服务半径及商业营业额、工业比重和人均工业产值、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村镇建设投资及住宅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类型划分[4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地方性文化景观进行了探讨,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徽州文化景观、徐州汉文化景观、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景观、海南岛文化景观等[40]。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聚落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1990年以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六方面为主;1990年以后的研究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扩散等方面得到了加强[40]。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中溶入许多生态学思想,出现生态村、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新概念[40]。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16035350)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3535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适用专业:建筑学学时:28 学分:1.5 大纲执笔人:郭敏帆纲审定人:杨勇纲审批人:韩雪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该课程是建筑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的综合。通过该课程的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保护概念,了解历史建筑调查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系统介绍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各类乡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风格及社会文化意义;各类民居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做法,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等。并探讨对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研究、调查及再利用等保护性做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第一章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 民居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乡土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特色 庭院构成,轴线组织,空间重复、分割及与地形的关系。 第三章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 木构架的系列化和地方形制,屋顶及围护结构,地面类型。 第四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形式美学、装饰美学、民俗社会美学。 第五章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保护 重点: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难点: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做法。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给定论述范围及题目上交论文,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考勤及课上讨论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量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实例,增强感官认识,建立美学的初步概念。

乡村景观标识的设计思路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政策的大力扶持,各个地区乡村景区建设开始兴起,针对乡村景观标识设计基本分为以下几项: 一、功能布局 1、生产区域:通常情况下,生产区域是美丽乡村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2、居住区域:美丽乡村村民居住点一般以院落形式为主,除了对村屋的外立面改造之外,户前和屋后的改造也是提升景观效果的一个重大方面,其标识的主题元素也可以从房屋的形状,颜色来提取素材; 3、集会区域:设计上可以增设村民活动广场、大戏台等供人们休憩、集会、交流; 4、交通区域:再保证行车行人的安全情况下,重点打造道路两旁的景观氛围,以营造植物意境为主。

二、空间营造 1、“点”型空间: 2、“线”型空间; 3、“面”型空间; 三、形态组织 1、静态空间:静态空间形态是指在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视点固定时观赏景物的审美感受。以天空和大地作为北京,创造心旷神怡的旷达美;以茂密的树林和农田构成的空间展现荫浓景深之美;山水环保,瀑布叠水围合的空间给人清凉之美;高山低谷环绕给人的深奥幽静之美; 2、动态空间: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通过视点移动进行景观的空间称为动态空间。动态景观空间展示有起景、高潮、结束三个段落。按照乡村景观的空间序列展开,如按传统村落建筑、农田种植区、花卉苗圃、蔬菜瓜果园等划分、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

四、景观细部 1、村标设计:一般位于村庄主入口,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村尾设置村标进行前后呼应,村标的形式主要有牌坊、精神堡垒、大型标识牌、立柱等。村标必须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特别是选材和颜色上; 2、建筑外立面改造:基于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增添极具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的装饰元素,从材料和元素着手,本着尊重场地文化的原则进行建筑外立面的“轻改造”; 3、文化节点打造:合理的布置休憩设施、宣传栏、建设器械、文化雕塑小品等,景观要符合当地文化,以突显地域特色为主,布局需合理,风格与当地特色要相互统一,材料选择体现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 以上就是今天带给大家的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思路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思路 导读:随着人们的收入的提高,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只是要求吃饱,还要吃好,在此前提下,很多人在节假日会喝朋友、家人出去逛逛、玩玩,同时,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们除了在旅游地利用自然景观,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为的景观设计,这里有一篇关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论文,请参考。 一、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缺陷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旅游景观区别于其它旅游景观的关键在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相对于国外,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却很快,但与其对应的乡村旅游景观却没有同步发展。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观的现状是: 1.原始但单调。这集中表现在村域和村落上,都是以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村落为主,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春夏景观色彩是绿色,秋季是黄色,一到冬季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山和孤零零的村庄。 2.简陋而粗糙。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点赶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时髦的劲儿,并没有认真的打造。导致出现很多简陋而粗糙的乡村旅游景观,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文化景观。 3.旅游服务设施豪华而失味。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都用混凝土硬化的道路代替原来的石板路,用接近城市星级宾馆的小洋楼来替换古色古香的院落。 二、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思路 1.乡村性。营造乡村性可以分别从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做文章。 (1)做农耕场面。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底,更是乡村景观文化的核心,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对比越大,则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效果越好。农耕文化景观意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营造:把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如麦场、水车、石碾等;牛背横笛、鸡鸣犬吠、门前小河、集市等都是农耕生活的点缀。 (2)突出“天籁”。乡村夜景正适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的闪烁,这种纯净透明的夜幕,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人所追

乡村旅游景观整治规划设计探讨

乡村旅游景观整治规划设计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而只有合理规划乡村景观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首先指出了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接着论述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有所帮助。 一、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只有做好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旅游与景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将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融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果。 (一)整体景观 景观规划就是指利用景观地理环境,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特点与规律,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实现区域、城市、乡村、风景名胜区等系统化的过程。景观规划重视创造环境空间,主要是在物质环境与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合理想象。 (二)乡村旅游景?^ 乡村景观属于众多区域景观中的一种,有着与众不同的

特点、内容、意象。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田园、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规划就是根据当前的乡村景观实际情况在时间与空间 上进行再次设计,是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是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主要以创造适宜人旅游的空间为主,围绕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文化意境而开展的又一次创新,实现乡村旅游区域的系统化发展。 (三)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 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等。不同于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开阔,能够带给人一种无边无垠的感觉;第二,有层次,大量的自然山水可以产生一种层次感,结合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景使人陶醉其中;第三,心理满足,人来自于大自然之中,当然也希望回归大自然,闻到乡土气息可以使人气定神闲;第四,人文特点,乡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庙宇、古建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情怀,能够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立足于乡村发挥农业农村中丰富资源的作用,以创办休闲旅游为主,实现旅、农、工、贸的结合,使乡村旅游呈现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的特有景观特色。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

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

一、单项选择 1.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指() A.山地、海景、文化艺术 B.江河、历史文化古迹、动物 C.河流、瀑布、植物 D.湖泊、泉、民族民俗 2.中国探险、登山旅游山地是() A.四姑娘山、衡山、贡嘎山 B.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公格尔峰 C.慕士塔格峰、华山、四姑娘山 D.乔戈里峰、华山、博格达峰 3.中国的花岗岩名山风景区有() A.武夷山、三清山、九华山 B.泰山、齐云山、崂山 C.华山、衡山、黄山 D.千山、雁荡山、齐云山 4.下列一组景观中,属于“黄山四绝”的是 A.巧石、奇松、温泉、瀑布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C.瀑布、云海、温泉、奇峰 D.碧水、奇峰的、温泉、云海 5.下列一组高峰中,属于黄山主峰的是() A.玉泉顶、大汉阳峰 B.天都峰、大塔山 C.玉京峰、祝融峰 D.莲花峰、光明顶 6.武陵源景区属()岩石组成的山地 A.花岗岩 B.火山岩 C.石英砂岩 D.大理石岩 E.岩溶山地 7.我国风景名山中,属于流纹岩山体的是() A.长白山 B.衡山 C.三清山 D.雁荡山 E.九寨沟 8.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风景名山是指() A.黄山 B.桂林山水 C.武陵源 D.庐山 E.三清山 9.长白山位于() A.黑龙江 B.辽宁 C.内蒙古 D.吉林 E.新疆 10.长白山天池属于()湖泊 A.构造湖 B.堰塞湖 C.火口湖 D.河成湖 E.冰川湖 11喀纳斯湖位于() A.西藏 B.黑龙江 C.新疆 D.青海 E.内蒙古 12.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长支流是() A.鸭绿江 B.辽河 C.松花江 D.海河 E.南溪江 13.钱塘江流经()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论文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交融共生—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院系: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 学号: 姓名: 2011年 6月日 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在对古建民居的大量的考察,资料的收集,系统的研究等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传统古建民居特性平遥古城交融共生 正文: “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就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 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全球化和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导致了人们传统工具理性和逻辑性的怀疑。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未来”、“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已然出现局限性,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多边互补”,进而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全球环境下的国际式建筑泛滥,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消失趋势,使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恢复建筑文化与地域关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现代新型地域性建筑文化,已成为众多建筑师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要避免文化趋同,就意味着要打破狭窄的地域视野鄙弃封建保守的文化观,容纳共生意识,努力发展地域文化精华,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根据当地条件和现代生活方式,创造最符合生态节能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现代地域性建筑。 就我国国情而言,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实力的提升,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建设思路,既研究传统生态原型,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利用本地材料的乡土地方主义,设计手法侧重于低技术含量的适宜技术,探求现代建筑的生态之路。而研究中国的传统价值和乡土民居,对现如今的中国建筑文化,建筑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首先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国家,文化遗产及其丰富,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居,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面组合、空间利用、立面造型、构架形式,选材装饰等方面无不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民族地方建筑精华和文化底蕴。对中国地域建筑文化意义的充分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地域建筑

乡村旅游开发景观规划要点总结

农业旅游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终会厌倦钢筋混凝土丛林式的生活,向往田园、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面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耕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城市环境恶化等重大挑战。因此,开发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业将是未来旅游方向的重要议题之一。

城市化与都会农业 世界在城市化,全球已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未来数十年中,此份额更将增加至四分之三。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无疑领跑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带来消费力的大幅增加并随之对于高质量、安全及高价值便利产品的需求。传统的城乡差别在现代大都会中已不复存在,而高质稳定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产业链则因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都会农业’正是为使农业生产适应21世纪的城市网络发展建设而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在全球各大城市及其周边建立集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研发、教育、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农业网络,与大都会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条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支持。

一·农业旅游的主要类型 农业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可大可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体闲娱乐型(农家乐)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旅游。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家园、果园、菜园、茶园等,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劳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这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体闲型“农家乐” 2·观光参与型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鱼塘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垂钓享受田园乐趣。对于生产来说,虽然增加了道路、凉亭、水池、座椅等旅游设施的投资,却减少了农产品的采摘、仓贮、运销费用,农产品价格仍然富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还可由农展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劳作的园地。 3·农业公园型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体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4·科普教育型 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形式,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作物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为青少年和城市居民传授农业知识5·民俗农庄型 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旅游场所,让游客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二、设计开发原则 1·原真性原则 乡村旅游之所以富有魅力正在于其立足于淳朴的农村风俗和传统,因此在开发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传统,在旅游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中要与当地特有文化和氛围相协调。 2·动态参与原则 游客旅游体验丰富程度与项目的参与性密切相关。只有游客亲自实践,才能领会其真正乐趣。朱家营村旅游开发应从旅游者需要入手,充分让游客参与到各个旅游项目和活动中来,以增加其体验。 3·系统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应从项目策划、线路设计、环境治理、纪念品开发、经营管理、食宿排、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对阜平各旅游区进行了系统设计,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均进行了详细筹划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

,. 一、单项选择 1.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指() A.山地、海景、文化艺术 B.江河、历史文化古迹、动物 C.河流、瀑布、植物 D.湖泊、泉、民族民俗 2.中国探险、登山旅游山地是() A.四姑娘山、衡山、贡嘎山 B.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公格尔峰 C.慕士塔格峰、华山、四姑娘山 D.乔戈里峰、华山、博格达峰 3.中国的花岗岩名山风景区有() A.武夷山、三清山、九华山 B.泰山、齐云山、崂山 C.华山、衡山、黄山 D.千山、雁荡山、齐云山 4.下列一组景观中,属于“黄山四绝”的是 A.巧石、奇松、温泉、瀑布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C.瀑布、云海、温泉、奇峰 D.碧水、奇峰的、温泉、云海 5.下列一组高峰中,属于黄山主峰的是() A.玉泉顶、大汉阳峰 B.天都峰、大塔山 C.玉京峰、祝融峰 D.莲花峰、光明顶 6.武陵源景区属()岩石组成的山地 A.花岗岩 B.火山岩 C.石英砂岩 D.大理石岩 E.岩溶山地 7.我国风景名山中,属于流纹岩山体的是() A.长白山 B.衡山 C.三清山 D.雁荡山 E.九寨沟 8.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风景名山是指() A.黄山 B.桂林山水 C.武陵源 D.庐山 E.三清山 9.长白山位于() A.黑龙江 B.辽宁 C.内蒙古 D.吉林 E.新疆 10.长白山天池属于()湖泊 A.构造湖 B.堰塞湖 C.火口湖 D.河成湖 E.冰川湖 11喀纳斯湖位于() A.西藏 B.黑龙江 C.新疆 D.青海 E.内蒙古 12.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长支流是() A.鸭绿江 B.辽河 C.松花江 D.海河 E.南溪江 13.钱塘江流经()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基质特性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基质特性 摘要:乡土建筑文化是乡土社会的载体,真实记录着乡土社会的 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技术艺术、礼俗习惯的现时态与历时态。它的 基质存有于乡土社会认同和运用的哲学思想、材料使用的知识智慧以 及民间信仰之中。它具有民族性、从“理”性、适应性、随“人”性 等特性。解读乡土建筑文化,必须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物的“物 理形态”,洞见其建造、利用和维护过程中的“事主”、“事件”、“事理”。 关键词:乡土建筑;基质特性;思想智慧;民间信仰 乡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民 族村寨保护”等都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这些研究很有热度。因此, 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关注乡土建筑的人很多,研究乡土建筑文化的 成果也很多。但是,多数研究乡土建筑文化的人士,并不十分清楚乡 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他们关于乡土建筑文化的记述和阐发,说的 是乡土建筑文化的某个方面,因为他们的视域仅限于乡土建筑的“物 理形态”,探究的内容多是建筑物的届时情形,即建筑物被研究者 “看见”时的“技术艺术遗骸”,很少关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换言之,就是很少涉及那些在建筑物的“生命历程” 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人,以及他们在建筑中运用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经验。比如说,民居建造过程中的选址、选材、选人和选日子的民间遵循, 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信息、思想智慧;民居使用过程中的空间重置、

分配、修缮、附属建筑的建造等,所依据的关系与逻辑。因此,乡土 建筑文化研究存有显见的不足和空白。弄清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 与基质特性,无论是对于建筑文化研究的学理建构,还是对于为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都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需要。 一、乡土建筑文化的基础概念 (一)乡土建筑 《现代汉语词典》说,“乡”是与“城”相对的概念,“乡土” 就是“乡村”。“建筑”一词有两层语义:一是修造,即“造房子、 修路、架桥等”;二是“建筑物”。如此,“乡土建筑”的语义,就 是城邑建筑(包括营盘、卫所、碉堡、港口船坞等)之外的乡村建筑。乡土建筑包括:民居单体、院落、聚落,以及满足乡土社会生产生活 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单德启先生说:“乡土民居建筑是相对于宫殿、 寺庙建筑、文人士大夫府邸等城市建筑而言的……它以极其顽强的生 命力滋生、繁衍、发达在乡土、市井的最底层社会之中。”114乡土建筑与城邑建筑只有模糊不清的界限,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首先,在 历史与文化绵延不绝的中国,大多数城邑是从乡村渐变或剧变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是城邑的前身,乡土建筑是城邑建筑的母本。 其次,因为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城邑也会退变成乡村。也就是说,城 邑功能丧失后,其继续活着的状态就是乡村。再次,无论是过去还是 现在,城邑的郊区都是乡村,若干乡村簇拥着城邑。城邑扩张,都会 使邻近的乡村变成城镇,或部分城镇部分乡村。我国从古至今,乡村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旅游景观赏析

旅游景观赏析 1.家乡有什么旅游景观?他们具有哪些旅游欣赏价值? 答:我的家乡是山西省,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有: (1)五台山:具有独特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新生代夷平面和冰缘地貌等地质、地貌特征和佛教文化。(2)壶口瀑布:景区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也是一个人文圣地。(3)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4)云冈石窟: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之作。还有景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晋商大院、皇城相府、悬空寺、绵山等等。 2. 古建筑类型有哪些?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古建筑,就其旅游价值和欣赏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在那里有一座王家大院。 旅游价值:其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欣赏方法:(1)去之前先了解其建筑时代背景文化以及其功用,以及其以什么而著名,最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2)结合自己所了解最好有导游讲解来观赏 3.请以自己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为例,谈谈你欣赏到了那些旅游景观?你又是如何欣赏? 答:今年“十一”去了河南开封,我欣赏了水洗:水系、铁塔公园、大相国寺、龙亭、天波杨府、开封府、山陕甘会馆等。 水系是几个大湖组成的,其风景优美,也是开封市民晚上文化活动聚集地。 龙亭和天波杨府相邻,天波杨府是为纪念北宋爱国名将杨业而恢复的宋代古建筑群,旨在弘扬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而龙亭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我们还观看了上朝。 铁塔公园主要看了铁塔,铁塔以其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是开封的标志。 大相国寺、开封府、山陕甘会馆都请了导游介绍。其中山陕甘会馆整个建筑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会馆三绝;在开封府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大相国寺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 4.对我国的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作评价。 答:自然旅游景观:中国横跨六个温度带以及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这些造成中国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 人文旅游景观:中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年以上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历史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吸收、融汇完善自己的文明等都为我们的人文旅游景观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与底蕴。

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类

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

关于古建筑的经典句子

关于古建筑的经典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古建筑的经典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建筑首先要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所以单为满足这种需要,还不必产生艺术作品。”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 (No person who is not a great sculptor or painter, can be an architect. If he is not a sculptor or painter, he can only be a builder.)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关。”——约翰·O·西蒙兹“我门不能在无休止地一次次复古,建筑学必须前进,否则就要苦死。他的生命来自过去两代人的时间中社会和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巨大变革。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格罗皮乌斯“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凯歌。” “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劳动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贝聿铭“革命从建筑开始。”——建筑大师柯布西埃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第二版序言中写下了这么几句话:“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现代的建筑要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安藤忠雄“建筑是在光线下对形式的恰当而宏伟的表现。”——柯布西耶“建筑首先要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所以单为满足这种需要,还不必产生艺术作品。” “在我看来,现代建筑史既涉及建筑本身,也同样涉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

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

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 摘要: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乡土建筑特点保护 近些年,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乡土建筑的特点 “乡土建筑就是农村的建筑,它们土生土长在乡村,所以称为乡土建筑”。乡土建筑历经战火、动荡和社会变迁,建于清中叶以前的乡土建筑留存于世的数量较少,现存的多建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 乡土建筑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乡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占据数量优势。乡土建筑是与广大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市民和乡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的建筑。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这些人群都是社会的主体成员,是社会中的最大多数。因此,乡土建筑的建造数量也是最多的,它以传统民居为代表,还包括宗祠、寺庙、戏台、店铺、书院、学堂等诸多的民间建筑类型。散布在我国乡村,分布广且数量大。 (二)乡土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特征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乡土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它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艺,并适应当地特定的地质地形、气候生态、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是民居,西北的窑洞和西南的吊脚楼相去甚远;同是商人营建的住宅,山西晋商的古朴凝重,江南徽商的却是清逸秀丽。 (三)乡土建筑的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传统的官式建筑具有全国大一统的模式,乡土建筑则体现出了建筑技艺和风格的多样性。同样是木构架庭院式布局的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浙江的天井院以及闽粤的天井院,在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上大相径庭。有些乡土建筑甚至超出了传统建筑一般常用的木构架模式,形成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楼、毡包等非木构架的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丰富的地域文化及乡情民俗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 目录 1 概述 2 乡村旅游景观层次 ?第一层,宏观——村域 ?第二层,中观——村落 ?第三层,微观——院落 3 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要素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4 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缺陷 5 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思路 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其内涵可概括为“三层次,三要素,三原则”。“三层次”是分析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层次,“三要素”是对乡村旅游景观各层次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三原则”是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乡村旅游景观层次 按照乡村的区域范围,可以将乡村旅游景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宏观——村域 宏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是指乡村的村域范围。村域范围内具有可度量性的景观组分和区域景观。可将村域形式分为三种: 1)团状。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通常是这类聚落的基本平面形态,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长方形。这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形态。 2)带状。此类乡村聚落多位于平原地区,通常在河道、湖岸、道路附近成条带状延伸,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依山谷、冲沟的阶地伸展而建。 3)环状。多位于山区的环山聚落及河、湖、塘畔的环水聚落。

在这个范围和层次的旅游景观视角下,主要从自然角度进行考量,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以及地域的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全方面考虑环境的诸多自然保护和建设因素,将功能技术和美学因素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方案。 第二层,中观——村落 中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指村落范围。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街巷、广场、居住区、标志性景观、边沿景观以及村落周边水系等景观因素。这是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 1)街巷。村落街巷是连接聚落节点的纽带。传统村落街巷充满了风土人情,体现出“场所感”。它与公共空间相交融,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是村落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场所,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是村落居民最依赖的生活场所,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广场。广场通常是村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是连接各街巷道路、聚集人流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景观节点。乡村常见的广场类型有:宗教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和生活性广场。广场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场所,许多村落都是以广场为中心进行布局的。 3)居住区。传统村落居住区通常具有同一性的构成要素,连续的形体特征或是相同的砖砌材料和色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4)标志性景观。标志性景观通常零散地散布在村落的周边。它们的平面规模并不大,但往往因其竖向高耸或横向展开,加之与地形的结合,成为整个村落景观的补充或村落轮廓线的中心。 5)边沿景观。乡村聚落边沿是指聚落与农田的交接处,特别是靠近村口的边沿,往往是人们重点处理的地区,这是风水观念所决定的,它往往表现出村落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 6)水系。村落的选址大多与水有关,除了利用村落周围的河流、湖泊外,人们还设法引水进村、开池蓄水、设坝调节水位,不仅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和防火,而且还成为美化和活跃聚落景观的重要元素。 第三层,微观——院落 微观旅游景观一般是指院落等小范围的景观。内容包括了小游园、旅游景观小品、建筑景观、庭院景观等。 院落是组成乡村的基本单元。华北地区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街门是家庭的门面,一般比较讲究,普通的街门大部分是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通常在门嵋上方留有匾空,上书“耕读传家”、“竹雨松风”等字样。乡土院落的乡土

中国旅游景点大全

中国旅游景点大全 北京: 八达岭长城 在距北京75公里的延庆县境内,是明代万里长城的典型,保存比较完整。 故宫 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天安门 原是皇城的正门,有五座城门、上有九楹金碧辉煌的重楼,下临金水河和五座汉白玉桥,面对广阔的广场。 颐和园 原为帝王的行宫花园,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处。 天坛 中国现存最大的祭祀建筑群。 圆明园 以前是比颐和园更大的一个庭院,已成废墟,现正逐渐修复。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有明朝13个皇帝及其后妃的陵墓。 天津: 天津旧城 天津旧城位于海河上狮子林桥的西面,主要为明清建筑。 水上公园

天津水上公园是一所综合公园,建于1951年。 河北: 山海关 明长城东端的一座关隘,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依燕山,傍渤海,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承德市的这座离宫,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王宫苑。 北戴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区西南1500米处,是一处天然海滨浴场,也是我国著名的海滨避暑胜地。 外八庙 承德的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是一个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宝库。 山西: 五台山 在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恒山悬空寺 北岳恒山在山西省境内绵亘数白里,苍松翠柏间散布着楼台殿宇,悬崖峭壁上多镌有古人题咏。恒山上的悬空寺,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 云岗石窟

在山西大同市西,53个石窟内有51000余尊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 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 内蒙: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河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 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县,是中国五岳之一。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也是孔子的故乡。由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尊崇孔子,其后代把孔庙、孔府和幕园建成了辉煌巨大的古建筑群。 蓬莱阁 坐落在山东半岛的蓬莱阁,自古就有“仙境”之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