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

第1章概述

第1节规划编制背景及依据

§1.1 规划编制背景

跨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交通部研究制定了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宏伟目标。为此提出了在2020年前后,要努力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即“三主一支持”系统的建设。水运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能否四通八达、流转顺畅,是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能否有效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关系到重庆市能否完成中央赋予其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确保重庆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先后多次召开了有关重庆市交通建设的工作会议,强调了新时期加快重庆市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特别是提出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

重庆市具有优越的水运条件,特别是三峡库区按135m水位蓄水和二期移民完成后,航运条件大幅度改善,货物运输持续增长。沿江各区县有关部门和交通企业对水运建设十分重视,对港口、航道建设热情高涨。为落实市交通工作会议精神,理清新时期涪陵区的水路交通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发挥涪陵在重庆市中部的中心城市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渝东南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和乌江航运的持续健康发展,以适应涪陵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长江上游枢纽港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按照国家《港口法》的规定要求,涪陵区委和区政府决定,对重庆港涪陵港区进行总体布局规划研究。受涪陵区交通委员会的委托,重庆交通学院会同涪陵区交通委员会、涪陵区港口规划建设办公室和港航局,开展了《重庆港涪

陵港区总体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重点研究重庆港涪陵港区的吞吐量预测、涪陵规划城区范围内的作业区布局、岸线利用和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规划基础年为2003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2020年。

§1.2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⑴重庆市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1-2020),渝府[2002]232文批复;

⑵重庆市航运中心建设规划(送审稿),2003年12月;

⑶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涪陵区人民政府,2001年6月;

⑷重庆市涪陵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涪陵区计划委员会,2003年7月;

⑸涪陵区2003-2010年交通综合建设方案的初步设想及2020年展望,涪陵区交通委员会,2003年4月;

⑹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

⑺重庆市涪陵区港口岸线规划(初稿),重庆市涪陵区港航管理局,2003年9月;

⑻重庆市涪陵区锚地规划(初稿),重庆市涪陵区港航管理局,2003年9月;

⑼重庆市涪陵区近期建设规划,涪陵区城市规划管理处,2003年8月;

⑽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2001-2015),《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课题组,2002年7月;

⑾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涪陵港口总体布局及码头设施复建规划,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1995年8月;

⑿涪陵区1997~2003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涪陵区统计局;

⒀涪陵区1997~2002年社会运输量统计资料,涪陵区交通委员会;

⒁涪陵港1997~2002年吞吐量统计资料,重庆市涪陵区港航管理局。

第2节规划目标、原则

§2.1 规划目标

以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库区航运条件显著改善,重庆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为契机,以三峡工程涪陵港口淹没复建为基础,用约20年时间,将重庆港涪陵港区建成为港区布局合理、专业分工明确、功能比较齐全、设施设备比较完善、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现代化港口;适应涪陵以及渝东南、黔北地区对水运的需要,成为经济腹地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成为具有运输组织、中转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通信信息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辅助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

§2.2 规划原则

⑴与腹地经济发展建设协调、适应的原则;

⑵与陆运交通系统配套、协调原则;

⑶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坚持深水深用的原则;

⑷与重庆航运中心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

⑸与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配合的原则;

⑹港口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和港区分工、功能明确的原则;

⑺远近结合、实用和适当超前原则。

第3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3.1 规划期限

规划基础年为2004年,规划水平年分别为2010年、2020年。

§3.2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涪陵区内长江范围,航道里程为长江上游496 km~573 km,长度约77 km ;乌江自河口上溯到白涛以上约30 km范围。重点进行涪陵规划城区范围和重点生产区范围的各类作业区规划、岸线利用和建设规划,兼顾长江和乌江各主要集镇及港点的布局规划。

第4节规划主要成果

§4.1 明确了重庆港涪陵港区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重庆港涪陵港区所处的地理位臵、经济腹地范围,目前的吞吐量和规划水平年的吞吐量预测,已有的设施、设备条件和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了重庆港涪陵港区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水陆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是重庆中部综合运输体系和长江、乌江水运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是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主港区,是渝东南、黔北等经济腹地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重庆市的主枢纽港。

§4.2 预测了重庆港涪陵港区的吞吐量发展水平

规划报告分析、确定了涪陵、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万盛、垫江、以及贵州省道真、务川、沿河、思南、正安、印江、德江为直接经济腹地;分析了重庆港涪陵港区近几年的吞吐量、货种和流向,收集了经济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分别采用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平均增长率预测、弹性系数法预测和产销平衡预测,以及综合法和运输强度法等预测方法,并考虑了大宗运量的工业项目(如新涪食品公司、816厂扩建、小溪水泥厂等)对吞吐量增加的特殊影响;获得2010年、2020年吞吐量发展水平分别为:客运量190万人次、254万人次;一般货运量(集装箱除外)1288万吨、168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2010年13.88万TEU、2015年为25.34TEU、2020年为36.21万TEU。

§4.3 完成了重庆港涪陵港区的总体布局规划

根据重庆港涪陵港区的现状和发展,可利用的岸线资源(包括水域和陆域条件),提出了重庆港涪陵港区“11+1+8”的总体布局规划。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李渡作业区(工业园)、北拱铁公水联运作业区、南岸浦化工作业区、沙溪沟干散货作业区、黄旗集装箱和滚装作业区、糠壳湾作业区、城区旅游客运作业区、羊驼背-沙背沱作业区、黄桷嘴化危品作业区、以及乌江河口作业区、白涛化工作业区等11个作业区,位于长江乌江河口城区的1个支持保障基地,分布于镇安、石沱、蔺市、清溪、河岸、珍溪、南沱、百汇等集镇上的8个集镇港点。

§4.4 完善了各类作业区规划

根据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现有港口及岸线利用情况,完善了各类作业区规划,结果如下:

⑴旅游客运:城区旅游客运作业区,包括龙王沱客运码头、大东门客运码头、中渡口码头、点易洞码头、梁塘码头等。

⑵干散货:沙溪沟散货作业区、三炷香建材码头、羊驼背码头、群沱子建材码头,小溪作业区(干散货)等。

⑶集装箱和滚装:黄旗作业区。

⑷件杂货:北拱铁公水联运作业区(包括新涪公司),李渡作业区、南岸浦作业区、糠壳湾码头、乌杨树码头,小溪作业区(件杂货码头),白涛作业区(化肥码头);

⑸油品及危险品:黄桷嘴油码头、白涛作业区(化危品)、韩家沱码头。

⑹水转水:沙背沱作业区(长江),菜场沱作业区(乌江);

⑺其它专用:龙王沱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基地,鱼政码头,河道管理码头、乌江航道码头,盘虱子环保码头,三柱香战备码头。

§4.5 提出了岸线利用和建设规划

港口泊位岸线利用规划见表1.1。

锚地水域(岸线)利用规划见表1.2。

§4.6 进行了建设序列安排

根据涪陵区及经济腹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水运吞吐量发展的需要,按照统筹安排、满足要求、经济可行、适当超前的原则,提出了规划各作业区建设序列安排,结果见表1.3。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泊位岸线利用规划一览表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锚地水域(岸线)利用规划一览表

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规划建设序列安排及投资计划表

第2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问题

第1节地理位臵

涪陵位于重庆市中部,重庆港涪陵港区在长江、乌江两江交汇处。地理位臵为北纬29°42′42″,东经107°23′36″。水路下距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三斗坪482km,上距重庆120 km,溯乌江而上246 km可达贵州沿河,452 km可达贵州思南。

第2节自然条件

§2.1气象、水文

§2.1.1 气象

⑴风:历年最大风速,31.5m/s;平均风速,1.0 m/s;常风向,NE,频率7%;次多风向,N,频率6%;年静风率,57%。

⑵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7?;平均最高气温,34.2?;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7.1?。

⑶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1072.3 mm;历年最多降雨量,1363.4 mm;年降雨天数,219.3 d。

⑷雾:多年平均雾日数,37.8 d;历年最多雾日,94 d;历年最少雾日,17 d。

⑸日照:年平均日照时,1248.1hr。

§2.1.2 水文

⑴天然河流水文资料

①水位(吴凇基面)

根据《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港涪陵港区总体布局及码头设施复建规划》提供涪陵长江与乌江交汇口的天然河流水文统计资料如下:

历年最高洪水位: 173.77 m(1870年)

历年平均水位: 141.70 m(1950年)

历年最低枯水位: 136.13 m (1979年)

频率5% 高水位: 165.50 m

保证率98%低水位: 137.50 m

②流量

历年最大流量: 68000 m3/s,历年最小流量:3150 m3/s

⑵三峡水库运行水位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00 m(吴凇),防洪限制水位145.00 m(吴凇),枯季消落低水位155.00 m(吴凇)。三峡工程工期分三个阶段,水库分期蓄水:首期蓄水位135.00 m(吴凇),第二期蓄水位156.00m(吴凇),最终蓄水位175.00 m(吴凇)。

每年五月末至六月初,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00 m(吴凇),整个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此低水位运行。超过电站过流能力的水量,通过泄洪坝段的底孔排至下游。仅当入库流量较大时,根据下游防洪要求,水库拦洪蓄水,库区水位提高;洪峰过后,库区水位仍降至145.00m (吴凇)运行。汛末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库区水位逐渐提高到175.00m (吴凇)运行,少数年份,这一蓄水过程将延续到11月份。12月至次年4月底,水库应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水电站按调度要求运行。当入库流量低于水电站保证出力对流量的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水库水位开始降低,但4月末以前水库水位最低高程不低于155.00 m(吴凇),以保证上游航道的水深要求。

⑶设计水位

以长江右岸龙王沱为代表(位于规划港区范围的中间位臵),该港区距清溪场水文站约20 km,在天然河流状态下,98% 的保证率时,清溪场水文站的低水位为136.30 m ,按枯水期长江河段平均比降约0.5‰计算,该港区在98% 保证率时的低水位为137.45 m。

三峡工程竣工后,坝前正常蓄水位达到175.00m时,回水到涪陵的高水位175.60 m ,各港区将这一水位作为设计高水位。

经高程换算,各港区的设计高水位为173.90 m(黄海高程),设计低水位取143.30m(黄海高程);三峡工程正式蓄水前设计低水位可取为135.75 m(龙王沱,黄海高程)。

§2.2 三峡工程对港口航道的影响

涪陵天然状态时期设计高水位为165.5m,低水位137.5m。按照三峡工程原确定的分期蓄水方案,三峡工程一、二期导流时时期,回水在涪陵段高水位为165.5m,低水位137.5m;三期导流时期回水高水位166.2 m,低水位138.0m,分别提高0.7m和0.5m。当坝前蓄水位达156m进入初期运用时,回水至涪陵高水位166.2m,低水位146.4m,分别提高0.7m和8.9 m,坝前正常蓄水达到175m,工程进入竣工时期,回水到涪陵水位175.6m,低水位146.4m,分别提高10.1m和8.9m。由此可见,三峡工程一、二期导流期,回水在涪陵以下,三期导流时水位提高幅度较小,河段内水流航行条件变化不大,蓄水至156m,可改善码头前沿水深和航道的航行条件。蓄水至175m时,高低水位提高的幅度均较大,港口和航道水域条件大大改善。

目前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已提高到139m,回水已至李渡,涪陵河段变成了库区回水变动区,航道中泥沙的淤积、河道冲刷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如139m水位时间较长,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及早展开专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3工程地质概况

涪陵主城港区范围长江下游自清溪镇起,至上游剪刀峡止,乌江自河口起至白涛以上止,整个港区范围属山区沟谷、河谷地貌,斜坡地形,地形地貌总的来说比较简单,但个别地段(拟选作规划港区)地貌单元较多。

各港区地层上部均由人工填土、第四系冲洪积层、残坡积层组成,陆相沉积。下伏层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长石石英砂岩,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泥岩夹薄一中厚层石英砂岩,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泥岩、粉砂岩,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泥岩与细粒长石砂岩等。

根据踏勘和初步调查,拟选港区天然条件下岸坡稳定,尚未发现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第3节港口现状

重庆港涪陵港区兴于公元前280年。1923年停靠机动船舶,1927年民生公司在长江荔枝园设囤船,1938年又设龙王沱、官码头囤船,1951年地方修建乌江人民、曙光码头,1960年成立重庆港涪陵港区务局,1963年港务局归长航管理,1988年下放到涪陵区至今,由当地人民政府和交通部双重领导。1984年涪陵市成立港口码头管理站,1995年成立涪陵市港口管理处,2003年在涪陵航务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港涪陵港区航局,统一进行港口、航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重庆港涪陵港区由重庆港涪陵港区务管理局所属港口、地方港口和企业码头组成,主要承担乌江流域以及重庆、丰都、万县及以下长江沿线城市的煤炭、水泥、非金属矿石、化肥农药、钢材、木材、粮食、盐、矿建材料及日用生活物资的进出口和中转。同时还承担部分外贸物资的出口。历来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在三峡库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涪陵区内有长江干线航道77km,乌江四级航道30km,区内各类港口沿长江、乌江两岸分布。港区陆域面积196万m2,水域面积490万m2,全港共有各类生产用码头泊位117个(其中港务局17个、地方交通23个、物资部门24个、厂矿企业53个)。最大靠泊能力1500吨,年综合通过能力450万吨,港口拥有仓库面积52642 m2,堆场211750 m2,侯船室3920.2 m2,锚地面积61.6万m2;有起重机7台,最大起重能力60吨;输送机4台,缆车43条。1996年末职工人数20629人,全港完成客运吞吐量568万人次和货运吞吐量390.4万吨。2002年客运吞吐量134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83万吨。

近几年来,重庆港涪陵港区以三峡水库淹没移民复建为契机,配合城市规范和滨江路建设对港口进行了重新布局和调整,形成了长江龙王沱、乌江大东门的客运区,长江糠壳湾和乌江乌杨树的件杂货作业区,长江天子殿的建材货运作业区,长江马鼻梁 - 红石堆一线的煤炭及干散货作业区,长江黄桷嘴的燃料和危险品作业区,长江新涪公司的粮食专业码头,长江左岸黄旗的简易滚装码头,乌江白涛816厂码头化肥出口作业区。以镇安、石沱、清溪、珍溪、南沱、百汇为代表的集镇港及港点已初步形成。另外,北拱铁公水联运作业区已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编制,黄旗集装箱作业区和滚装作业区已进入前期工作阶段。

重庆港涪陵港区现状见附图“重庆港涪陵港区现状图(7/29)”。

重庆港涪陵港区出境公路有涪一丰一石线、川一汉线、涪一长—渝线、涪一垫线、涪一南线、涪一武线、湘一川线。目前重庆港涪陵港区已形成以长、乌江为轴心,以国、省、县道公路为骨架的水陆联运,干支直达的交通运输枢纽和乌江流域旅客和物资的集散中心,建设以中转为主的综合性枢纽港的外部集、疏、运条件基本具备。

第4节存在问题

⑴客运泊位富裕,货运泊位不足;

⑵港口功能分区不明显,专业泊位缺乏,特别是大型散货码头和集装箱码头更为缺乏;

⑶移民复建的长江、乌江主要货运港口由于城市扩大后位于城区中心地带,后方陆域严重不足;

⑷港口设施设备配套不够;

⑸各类码头泊位分属多个行业、部门或单位,布局规划不尽合理;

⑹码头建设投入很少,岸线管理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

第3章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1节港口经济腹地及经济发展概况

重庆港涪陵港区口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长江上游,乌江与长江汇合处。港口临江傍依市区,水运交通发达,水路上距重庆120 km,下距万县207 km,穿三峡,出宜昌,直通长江中下游。溯乌江而上246 km可达贵州省沿河,小型货轮直至思南,乌江通航里程452 km。重庆港涪陵港区现已成为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是乌江联结长江航运的中转衔接港。

港口的区位优势明显,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节点,是长江、乌江流域的渝、黔、川、湘、鄂一市四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发展经济对外开放的基地。随着腹地经济的发展和三峡工程的建成,重庆港涪陵港区口将成为兼有客运、旅游、货物仓储、中转换装、多式联运以及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主要承担涪陵地区煤炭输出、贵州省煤炭外运的中转、腹地金属矿石、钢铁进口,非金属矿、矿建材料、化肥、粮食和其它杂货的进出口,水泥输出,石油的进口的任务,还兼具现代化的客运和相当规模的集装箱装卸功能。重庆港涪陵港区直接经济腹地以重庆的涪陵、垫江、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万盛以及贵州省沿河、思南、务川、道真、印江、德江为直接经济腹地;以重庆的长寿、梁平、渝北、石柱、丰都,贵州的黔北、黔东北、四川的川东北,湖北省的咸丰、来凤,湖南省的龙山等县以及上至重庆、下至上海的长江沿线各省市为间接经济腹地。主要直接经济腹地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

⑴涪陵区概况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工、农业均较发达的城市,2004年末总人口为111.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10万人,占总人口的73 %。建

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涪陵区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工农业有了长足进步。国民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迈入“小康”。2004年涪陵区国内生产总值:1128500万元,农业总产值:141400万元,工业总产值:1024871万元,人均年收入:11199元/人,粮食总产量:438630吨。

涪陵区农业以粮食为主,形成了青菜头、烤烟、蚕茧、苎麻、茶叶和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以生猪为主的蓄牧等农副土特拳头产品。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区内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

涪陵区工业较发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烟草、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行业结构。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07946万元,工业占全区国民经济一半以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5%。

⑵重庆市内其它直接经济腹地概况

重庆市除涪陵区外,垫江、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万盛为重庆港涪陵港区的直接经济腹地。总体来说,这些地区农业产值比重较大,但近年来,工业和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现代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商贸、旅游等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比直辖前的1996年增加792亿元,人均GDP达到6353元。

重庆市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

重庆市内直接经济腹地是资源蕴藏特别丰富的地区。其中万盛区已探明煤炭工业储量为3.08亿吨、硫铁矿储量0.13亿吨,石灰岩、白云岩分布广、储量大,粘土储量达3.74亿吨。南川煤炭探明储量2.05亿吨,为全国100个重点采煤县(市)之一,硫铁矿储量1.04亿吨,铝土矿已探明储量5,000多万吨,铝土矿储量占全重庆市探明储备的67.7%,铁矿储量618万吨,耐火粘土1,318万吨,石英砂2,000多万吨,大理石9,400多万立方米,石灰石100亿吨以上。彭水煤炭储量2.6亿吨,重晶石、方解石、硅矿在1,000万吨以上,萤石500万吨,白云石1亿吨,大理石5亿

多立方米。垫江县蕴藏丰富的天然气、盐卤、石英砂、石膏、石灰石、页泥岩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黔江区的汞、锰、重晶石、萤石、大理石等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天然气、煤、硫铁矿、铝土矿等均有相当的开采价值。武隆煤矿储量达9600万吨,大理石出露面积约43平方公里,铝土矿储量1000万吨,重晶石储量300万吨,开发价值很大。

直接经济腹地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新三峡风光、乌江百里画廊、万盛石林和黑山谷、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这些风景名胜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从而有力地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2002年末八区县总人口为465.97万人,耕地面积54.13万公顷。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5.5846亿元,比2001年增长11.46%,其中第一产业47.9943亿元,第二产业67.8553亿元,第三产业59.735亿元,财政收入7.4751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14.72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6231亿元。腹内社会经济基础虽然较差,但从近年来的经济情况看,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十五”期间,八区县依靠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带来的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依靠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工业投资、加大对外引资力度,创造名牌企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农业出口。根据八区县“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八区县国内生产总值将以年均8%~10%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国内外贸易总额显著提高。

⑶贵州省内有关直接经济腹地概况

贵州位于涪陵西南部,总面积为176128km2。全省耕地面积1960万亩,粮食、油菜籽、茶叶、烤烟等也有相当产量。林地面积约145000 km2。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180.02亿元。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76种中,主要包括:煤、铝土矿、磷、锰、重晶石、硫铁矿等,有40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21种列1至3位。富磷矿,占全国总量的43%,探明储量26.87亿吨,保有储量25.61亿吨,占全国的16.8%,居第二位,现有开阳磷矿的富矿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铝土矿质佳量大,现已探明

储量4.13亿吨,保有储量3.96亿吨,列全国第二,集中分布在黔中、黔北两大片区;重晶石甲冠中华,保有储量1.23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一;锑矿探明储量49.2万吨,保有储量24.51亿吨,居全国第四位;锰矿探明储量9054万吨,保有储量7181万吨,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量的15%;汞、硫铁矿和水泥原料等矿产都具有优势;金矿储量在150吨以上,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贵州是能源资源的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煤炭探明储量527.06亿吨,居江南各省之首,居全国第五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层中还蕴藏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煤层气。

腹地内七县包括沿河、思南、务川、道真、正安、印江、德江是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印江主要矿藏有硫铁、磷、金、铜、汞等;思南主要矿藏有煤炭、铁矿、硫铁矿、重晶石、锰、汞、砷、铜、雄黄等;德江主要矿产有铁、煤、萤石、大理石等。沿河主要矿藏有煤、萤石、铅锌矿等;正安主要矿藏有原煤、铝土矿、石灰石、含钾页岩、萤石等10余种;道具主要矿藏有煤、铝、硅铁等。务川主要矿产有汞、煤、铜、铅锌、重晶石、萤石等,都具有比较大的开发价值。

据统计,腹地七县总国土面积为16264.4平方公里,2002年末七县总人口为339.75万人,耕地面积17.64万公顷。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2206亿元,比2001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36.0893亿元,第二产业12.7029亿元,第三产业13.4284亿元,财政收入3.2801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88亿元。腹内社会经济基础虽然较差,但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增长速度较快。

“十五”期间,腹地内七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的机遇,积极运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工业投资、加大对外引资力度;紧密结合乌江流域梯级开发项目为当地区县带来的区位优势,以交通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升城镇化水平,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农业出口。根据七县“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十五期间,七县国内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9%左右,力争2005年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其余农户稳定解决温饱,城镇居民总体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国内外贸易总额显著提高。

第2节港口经济腹地交通发展状况

涪陵水上运输业比较发达,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埠之一。涪陵地区航道里程176km,其中长江干线77km,乌江四级航道30km,其它季节性和水库航道69km。全区目前拥有较大船舶263艘,其中客船40艘,客位16949个;货轮168艘,25.4万吨,趸船22艘;1000吨级以上船舶120艘。

陆上交通:现对外有319国道,有石雷、渝湘、渝道三条省道。对内有清丰、清垫、武丰、垫丰等主要县道和大量乡道。其中涪丰石线接川汉公路,涪渝、涪垫、涪南、涪武等线接川湘公路,是整个地区公路交通的中心枢纽。1991年建成万盛至南川地方铁路36km。

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长江、乌江为主轴,以国道、省道、县道和地方铁路为骨架,水陆联运。干支直达的交通运输格局。

2010年前,以涪渝高速公路、国道319、S103、S303、涪南路、涪丰路、涪垫路七条公路为主骨架,以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乌江以西,乌江以东三个环形骨架为主体,以重庆港涪陵港区为门户,形成“七路三环一港”的交通运输网络,将重点完成以下建设。

公路方面:在2005年前完成涪陵区主要道路通二级公路、乡镇间通三级公路、村村通四级公路的建设。早日开工建设渝长高速公路涪陵~白云段,连接重庆~长沙高速公路。建设省道S103、S303涪陵段,涪丰、涪南高等级公路涪陵段,县道公路涪垫路。2010年实现公路通达里程3731 km。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铁路方面:2005年前完成总长66.7 km的渝怀铁路涪陵段,开工建设涪利铁路涪陵段,以及与渝怀线连接形成重庆境内铁路大环线的南涪铁路,并将在2010年前全部完工。在2020年前巩固铁路网络建设成果,提高路网运行质量,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次级铁路运输枢纽中心。

水运航道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航道情况大大改善,等级大大提高;将涪陵以下航道2005年前完成重庆港涪陵港区码头复建工程;乌江电航梯级开发早已列入国家计划,彭水电站已开工,大朝溪和武隆电航枢纽已即将开工建设,重庆境内乌江航道将提高到四级,其中中嘴至涪陵将提高到三级航道。

第3节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重庆港涪陵港区自1927年民生公司在荔枝园修建码头以来,已具有较长的运营历史。目前已成为兼具客运、旅游、货物仓储、中转换装、多式联运以及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近年来除客运吞吐量受公路改善的影响外,货运吞吐量增长较快,统计资料见表3.1、表3.2。

§3.1 客运吞吐量

涪陵是重庆市中部的中心城市,是连接渝西、渝南、渝东南和渝东地区的重要枢纽。根据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未来10年涪陵将逐步建成具有5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重庆港涪陵港区腹地范围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国家级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仙女山、芙蓉洞、乌江画廊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特别是三峡枢纽建成后,重庆库区将形

重庆港涪陵港区城区客运吞吐量现状表

表3.1

重庆港涪陵港区货物吞吐量现状表

表3.2

成1084km2的高峡平湖,呈现“碧波边天涌,千岛浮云动,新城叠翠秀”的新景观,为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短途水上客运提供了机遇,目睹新三峡风光的国内外游客增长迅速,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员和商贸往来将更加活跃,这也将为水上客运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创造良好环境。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渝涪高速公路开通,涪陵至武隆,彭水的公路改造、渝怀铁路即将建成,对涪陵长江和乌江的水运造成极大的冲击。水上的客运量已转为主要以旅游为主,辅以区内人员流动。从2000年的347万人,2001年140万人及2002年的134万人客运量可以看出,专门作为交通客运量将有所下降,但三峡旅游、乌江画廊旅游客运吞吐量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增加。总体说来,区间交通因公路、铁路改善的冲击,抢走了一部分水运客源,而旅游客源将会稳中有升。因此,未来涪陵客运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客运总量趋于稳定并有缓慢增长趋势;长途客运逐步萎缩,中短途旅游客运稳步增长,短途普通客运仍将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预测各水平年重庆港涪陵港区城区旅客吞吐量为:2010年180万人次,2020年240万人次。

考虑涪陵区各集镇客运发展情况,主要集镇有:镇安、韩沱、清溪、珍溪、石沱、乌江上的白涛等六大集镇。根据目前客运发展趋势,预测集镇客运各水平年吞吐量为:2010年为10万人次,2020年为14万人次。

综上所述,预测各水平年重庆港涪陵港区总旅客吞吐量为:

2010年190万人次;2020年254万人次。

§3.2 货物吞吐量

§3.2.1 预测基本原则

⑴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⑵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⑶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为主,兼顾辅助方法。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2212-重庆市涪陵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涪陵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重庆市人普办和涪陵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70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涪陵区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根据重庆市人普办核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为106.67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3.5万人,增长3.39%。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3.89万人,占总人口的50.52%;女性为52.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4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9。 三、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99万人,占总人口的15.93%;15-64岁的人口为76.47万人,占总人口的71.6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21万人,占总人口的12.38%。 四、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8.68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14.32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38.84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31.3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813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342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3641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29371人。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7万人,文盲率为5.35%。 五、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全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别常住人口(人)常住人口占比(%)年末户籍人口(人)涪陵区 1066714 100 1156449 一、一城 594236 55.71 532140 敦仁街道办事处 105296 9.87 83471 崇义街道办事处 75746 7.10 46210 荔枝街道办事处 156753 14.69 96046 江北街道办事处 36538 3.43 50136 江东街道办事处 51078 4.79 54648 李渡街道办事处 88124 8.26 112411 龙桥街道办事处 34541 3.24 40645 白涛街道办事处 46160 4.33 48573 二、一线 286426 26.85 384378 南沱镇 26447 2.48 36884 百胜镇 41114 3.85 49531 珍溪镇 50017 4.69 83561 清溪镇 29285 2.74 32948 蔺市镇 41730 3.91 50496 新妙镇 34299 3.22 46975 石沱镇 26144 2.45 33487 义和镇 37390 3.51 50496

重庆市涪陵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四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重庆市涪陵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四月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国际民航界,把位于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2423米以下的机场称之为高原机场;把位于海拔高度2423米以上的机场称之为高高原机场。相对应的,起降机场均为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的航线又称之为高原航线和高高原航线。这种航线飞行时,地形起伏大时飞机颠簸状况明显,尤其是当航线直穿等高线时最颠簸。下左图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机场分布图,右图为成都-九寨沟航线对应的地面海拔示意图(单位:米)。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高高原航线的是 A.贵阳-重庆B.成都-拉萨C.拉萨-迪庆D.稻城-昆明 2.从地形的角度看,成都-九寨沟航线中飞机最颠簸航段是 A.成都—甲航段B.甲—乙航段C.成都—乙航段D.九寨沟—乙航段 【答案】1.C 2.D 【解析】 1.材料信息表明,把位于海拔高度2423米以上的机场称之为高高原机场,起降机场均为高高原机场的航线称之为高高原航线。贵阳—重庆航线中,贵阳和重庆的海拔高度均低于2423米,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A。成都—拉萨航线中,图中显示,成都的海拔高度低于600米,因此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B。拉萨—迪庆航线中,图中显示,迪庆和拉萨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度都高于2423米,该航线属于高高原航线,C符合题意。稻城—昆明航线中,昆明位于云贵高度,海拔高度低于2423米,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D。故选C。 2.材料信息表明,飞行时,地形起伏大时飞机颠簸状况明显,尤其是当航线直穿等高线时最颠簸。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成都—甲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基本平行,因此不是飞机最颠簸航段,排除A。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甲—乙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斜交,因此不是飞机最颠簸航段,排除B。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成都—乙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基本平行或斜交,因此不是飞机

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会议发言稿

重庆市涪陵区会议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今天会议安排,下面我就***镇今年科普工作建设及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今年是涪陵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首要年,7月15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动员大会,区委副书记林彬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根据会议精神,xxx镇强抓机遇,积极动员和组织了全镇各行各业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理清目标,及时召开好各项会议。 为进一步明确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有的放矢地搞好创建工作,我镇在全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动员大会召开后,及时召开了相关会议,落实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在7月22日的党委会上,镇党委委员、宣传统站委员周智友就林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区科协李林主席动员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传达和学习,镇党委书记李国荣就当前科普工作进行了安排,并要求大家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全力做好今年创建工作;二是在7月26日,镇上召开了由各村(居)四职干部、小(居)组长、大学生村官、镇属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镇辖部门负责人共计230余人参加的***镇城乡养老保险动员暨培训大会上,镇宣传统站委员周智友再次将会议精神进行了及时传达和工作安排。会议要求,各村(居)务必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好各种会议,及早部署和安排好今年

科普工作,特别是争取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好科普“站档员”建设工作。 二、强化领导,落实创建工作责任。 今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镇落实了以下四项工作措施:一是搭建机构,年初,镇上就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动员会议后,及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落实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措施,镇党委确定了一名领导分管科普工作,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和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具体落实项目的实施,层层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三是建立了以镇科普活动站为中心,各村(居)科普活动室、科普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和重点企事业单位为阵地的科普网络体系,形成了灵活有效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创建成效。四是落实了工作考核机制,坚持科普工作与抓经济相结合的措施,努力把科普工作、经济工作和当前“新社教”工作纳入全镇统一部署、同安排、同考核。 三、分解任务,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科普工作是社会性、公益性的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各部门都必须主动参与,以此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抓宣传发动,营造创建工作舆论氛围 宣传工作历来都是任何工作的前提保障,在动员会议后,我镇充分利用镇广播网络、《***新闻》栏目、镇成人学校、通过开办科

涪陵区位状况

①区域概况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②产业状况 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竞争力。农业经济由零星松散型逐步走向规模基地型和特色品质型,围绕四大特色和十大产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商业经济由小散杂乱型逐步走向区域商圈型和专业市场型,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积极打造“百亿商圈”,努力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增强商业的辐射力;房地产业由低端品质型逐步走向环境品质型和功能配套型,在培育高档精品楼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市民多层次尤其是低收入者购房需求;旅游产业由弱小自娱型逐步走向资源品牌型和景区特色型,以城乡统筹扩大旅游领域,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味,以商业地产提高旅游效益,缩短旅游投资回报期,增强旅游开发的吸引力。 ③其他相关概况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发展战略分析研究

一、“十五”全区城镇发展现状 “十五”城镇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规划编制基本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一)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十五”期间,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约5000万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4.8倍,为“七五”和“八五”10年投入的9.6倍。规划编制取得突破,先后完成了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四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涪陵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江北片区控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四环路城市设计、滨江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白鹤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旺福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龙桥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南马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人防规划、消防规划等;李渡、江南、南岸浦、江东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环卫、商业、防洪、环保等规划正在进行之中。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实施了集中管理,实行了三级审签制、专家论证制、限时办结制、集中会审制、规划公示制等,并初步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监察力度加大:五年累计作出行政处罚近500件,查处违章建筑3万余平方M,拆除违章建筑8000余平方M,执法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在规划的指导下,以城市交通设施、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了一批枢纽型、功能型重大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5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2.3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的4.6倍,年均递增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8个百分点。先后拓宽改造了兴华东西路、黎明南路、四环路、望宏路、长江大桥南引道、李渡环城大道北段、涪蒿路、体育南路等道路,新建了鹅颈关立交桥、李渡新城主干道、涪陵滨江路等工程,开工了东西干道、火车站站前大道、李渡长江大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相继建成体育场、青年广场、乌江桥头花园、实验移民花园、城区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及多处地下通道,完善了城市功能。 <三)城镇化建设方面。2005年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人口达到49.24万人,分别比“十五”初期提高13个百分点和14万人,增长速度是“九五”期间的1.7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的4.4倍;五年来,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分别实施了“4821”工程和“484”工程,集中力量,收紧拳头,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白涛、珍溪、新妙、龙潭4个中心镇纳入重庆市级中心镇建设,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已初步形成以主城为中心,4个中心镇、8个重点镇、4个重点乡为增长极和一般乡镇和20个重点村为补充的城镇发展网络体系,集镇基础设施和村镇房屋的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四)建筑业、房地产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3亿元,从2003年起突破30亿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34.7亿,比“十五”初期增长近10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3.4倍,比“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多12倍。五年共初设审批工程443个,面积454万平方M,概算投资38.6亿元;“十五”末全区房屋开发企业67家<其中二级8家,三级46家,四级13家),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5亿元,年均递增9.1%,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 7.37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 m2,年均递增4.3%和5%。全区城镇竣工房屋面积达625万平方M,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成绩喜人,结构质量稳中有升,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死亡零指标,全区建筑工程无重大工程质量隐患发生,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两次受到建设部的表彰。五年来,全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应招标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等均达100%。全区建筑企业达到149家,其中总承包企业74家,专业承包企业54家,建筑劳务企业21家,共有一级企业10家,区内的一级建筑企业数量是全市除主城区外各区县的总和。 <五)城市管理方面:五年来,市政管理坚持以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自2002年以来涪陵城市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涪陵区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实施细则(暂行)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涪陵区解决移民遗留问 题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峡工程重庆库区解决移民遗留问题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2008〕23号)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特指对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城镇移民进行困难扶助。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安置的已签订搬迁安置销号合同且生活困难的淹没农转非移民、城镇淹没搬迁居民移民、城镇迁建新址占地移民和淹没企业失业职工移民。 第四条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移民生活困难为重点,逐步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第五条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主要解决移民的生活困难问题。 (二)移民受益。尽量做到移民直接受益。 (三)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三)透明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监督。 第二章对象的界定 第六条淹没农转非移民指自谋职业农转非安置的农村移民、非种植业投亲靠友农转非安置的农村移民、二三产业安置农转非的农村移民、农业安置后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 第七条城镇迁建新址占地移民指按三峡移民城集镇迁建征地规划,以三峡移民补偿标准进行安置并签订了搬迁安置销号合同的占地移民。 第八条城镇淹没搬迁居民移民指城集镇淹没搬迁安置销号且领取搬迁费的居民移民。

第九条淹没企业失业职工移民指以1992年长江委调查数为基数,搬迁销号时居住在淹没线下,且在淹没线上安置了住房(或货币安置),已失业的淹没工矿企业(单位)职工。 第三章方式 第十条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的方式有困难补助、特殊救济、就业培训、项目扶持。 第十一条困难补助。 (一)补助范围。 与移民部门签订了搬迁安置销号合同且生活困难的淹没农转非移民、城镇淹没搬迁居民移民、城镇迁建新址占地移民、淹没企业失业职工移民的家庭。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纳入困难补助的对象: 1.市属以上企业职工移民; 2.在岗就业具有固定收入的移民; 3.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或退休金的移民; 4.已纳入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移民; 5.经政府就业机构一年内两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移民; 6.服刑、批捕在逃的移民; 7.申报时已死亡的移民; 8.搬迁安置销号后新增人口; 9.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家庭。 (三)补助标准。 对符合条件的移民家庭,按核定的的移民人数,给予适当困难补助,对象一年一核定。具体标准如下: 1.家庭移民人数为1人的家庭每年每户补助400元; 2.家庭移民人数为2人的家庭每年每户补助800元; 3.家庭移民人数为3人的家庭每年每户补助1200元;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重庆市涪陵区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经济: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人均GDP9271美元。 资源 涪陵区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最能代表涪陵资源优势:一是水、电资源丰富。全区水资源理论蕴藏量大,达9.3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涪陵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截至2011年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 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但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生产高标号水泥。三是农产品独具特色。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拓展重庆市场。 1、燃料矿 (一)煤区境的煤产开二迭系和三迭系的上统地层,多为零星分布。现已发现小型矿床(点)20余处,煤层大多比较薄且厚度不稳定。累计探明原煤储量3071万吨,而可采储量比较有限,故区境煤炭资源相对贫乏。 (二)天然气产于蔺市盆地的三迭系地层中。1984年于四合乡首次钻通一井,日产气可达24万立方米,预测储量17亿立方米。每立方米发热量8500千卡,含硫46毫克。 2、金属矿 铁矿区境铁矿藏于侏罗系下、中统地层,累计探明储量2249余万吨。其品种有菱铁矿和赤铁矿两类。菱铁矿主要分布于大柏、荔枝、清溪、永义等乡境,主产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地层,含铁量26-31%;累计探明储量2200余万砘。其中以清溪河嘴储量最丰,近1000万吨。 砂金主要分布于区境长江沿岸河沙砾石堆积中,其中焦岩乡坪西坝、珍溪镇兔耳坝为唐宁以来历久不衰的淘金点。据取样检测,每件(即一瓢,约3公斤)一般含量5至22粒。 铝土矿产于二迭系梁山组中部或下部,与耐火粘土共生,矿体多为似透镜状。龙塘乡牛角洞附近发现两个透镜体矿床,一个长1200米,一个长300米,厚0.6至2.55米,平均厚1.5米,预测储量54万砘。 石灰石区境水泥用石灰石分布广泛,累计探明储量达4亿多砘。北岩口石灰石属早三迭世沉积和嘉陵江灰岩。矿体厚51至167米,呈单斜层产出,倾角13至20度。氧化钙含量48-52%,氧化镁含量1%左右。储量1亿吨以上。大堡山石灰石属中三迭世沉积的雷口坡灰岩。矿体位于背斜轴部,有3至4层,倾角10至38度。总厚166至181米。 泥岩可作制造水泥的配料。现已发现两个大型矿床:一为涪陵城东插旗山,位于早侏罗世的自流井组中部(马鞍册段)。一为丛林乡廖家湾,产于侏罗系中统地层中。矿体为一层,厚130至148米。 砂岩可作水泥配料。主要产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地层中。已发现4个矿点。硅质岩又名石英砂,系制造玻璃的原料。区境卷洞乡发现矿点。该矿主要以似层状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三层及长兴组中下部,已探明储量1.2亿吨。 钾质凝灰岩区境丛林、永义乡有矿点,产于三迭系雷口坡组底部,习称“绿豆岩”。厚0.6至0.78米。平均含氧化钾9-11%。丛林乡1977年曾建厂开采。后因矿点小、品位低等原因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 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1--5节) 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 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涪府发〔2008〕138号

渝文备[2009]16号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 有关事项的通知 涪府发〔2008〕138号 各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府各部门,中渝驻涪各单位,区属各企事业单位: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发〔2008〕45号)、《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3号)和《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以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调整全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和标准 征收土地应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别计算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 1.土地补偿费不分地类,按被征地面积及所在地区标准计算:一类地区14000元/亩;二类地区13000元/亩;三类地区12000元/亩(区域类别划分见附表1)。 2.被征收土地补偿费总额的80%统筹用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代为划转到劳动保障

部门;其余20%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安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 3.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分配,应严格按照集体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安置补助费 1.安置补助费按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个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26000元。 2.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不同年龄段确定:对未年满16周岁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安置补助费全额支付给个人;对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应缴纳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总额的50%,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从其安置补助费中代为划转到劳动保障部门,专项用于该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剩余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个人。 土地补偿费80%部分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之和尚不能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金需要的,其差额部分由征地单位补足,直至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需要。 (三)青苗和地上构(附)着物补偿 1.青苗补偿 青苗的补偿按被征收土地的耕地面积计算,标准按附表3执行。2.地上构筑物补偿 地上构筑物补偿标准按附表5执行。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空间形态 第六章公共空间 第七章市政及管线 第八章特别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1名词解释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附表 附图 ―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统称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实施建设的,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规划总平面图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及指标)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 2 ―

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1)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2)的规定。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表(附表3)的规定。 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在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则的,相邻多个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可以进行总体平衡,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技术性内容程序修改: (一)总计容建筑面积不增加,各类计容建筑面积不突破; (二)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公园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不减少,且符合相关专业专项规划; (三)不突破附表1、附表2 的要求。 第五条(规划用地兼容性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对规划用地性质作出兼容规定。兼容分为选择性兼容和混合性兼容两类。 选择性兼容的,应当明确兼容性质对应的规划指标,并在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选定一项用地性质及其对应的规划指标进行管理。 混合性兼容的,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兼容用地性质,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兼容性质的选择应当符合规划用地混合性兼容规定表 ― 3 ―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1315838647.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5838647.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围为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围与都市区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