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2011年6月

目录

一、前言〃〃〃〃〃〃〃〃〃〃〃〃〃〃〃〃〃〃〃〃〃〃〃〃〃〃〃〃〃〃〃〃〃〃〃〃〃〃〃〃〃1

二、发展基础〃〃〃〃〃〃〃〃〃〃〃〃〃〃〃〃〃〃〃〃〃〃〃〃〃〃〃〃〃〃〃〃〃〃〃〃〃2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主要目标〃〃〃〃〃〃〃〃〃〃〃〃〃〃〃〃〃〃〃〃〃〃〃〃〃〃〃〃〃〃〃〃〃〃8四、重点任务〃〃〃〃〃〃〃〃〃〃〃〃〃〃〃〃〃〃〃〃〃〃〃〃〃〃〃〃〃〃〃〃〃〃〃〃10

(一)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1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11 3.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 4.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13 5.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14 (二)加强学会管理和创新,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15 6.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学术活动〃〃〃〃〃〃〃〃〃〃〃〃〃〃〃〃15

7.加强学会管理和改革创新〃〃〃〃〃〃〃〃〃〃〃〃〃〃〃〃〃〃〃〃〃〃〃〃16

8.进一步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16 (三)深入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17 9.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17 10.围绕重点人群,实施五大科普行动〃〃〃〃〃〃〃〃〃〃〃〃〃〃18 11.开展主题科普活动〃〃〃〃〃〃〃〃〃〃〃〃〃〃〃〃〃〃〃〃〃〃〃〃〃〃〃〃21

12.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22 13.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22 (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23 14.进一步紧密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23 15.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举荐、表彰力度〃〃〃〃〃〃〃〃〃〃〃24 16.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宣传〃〃〃〃〃〃〃〃〃〃〃〃〃〃〃〃〃〃〃〃〃24

17、加大科技工作者培训力度〃〃〃〃〃〃〃〃〃〃〃〃〃〃〃〃〃〃〃〃〃24

18.加强科技工作者道德建设〃〃〃〃〃〃〃〃〃〃〃〃〃〃〃〃〃〃〃〃〃25 19.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5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人才成长〃〃〃25

20、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26

21.着眼人才成长,努力造就高层次人才〃〃〃〃〃〃〃〃〃〃〃26 22.着重培养一线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27 23.实施“海智计划”,服务海外科技人才〃〃〃〃〃〃〃〃〃〃28 24.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机制〃〃〃〃〃〃〃〃〃〃〃〃〃〃〃〃〃〃〃29 (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29

25、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29

26.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30 27.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30 28.进一步做好科协援藏工作〃〃〃〃〃〃〃〃〃〃〃〃〃〃〃〃〃〃〃〃〃31 五、规划实施保障〃〃〃〃〃〃〃〃〃〃〃〃〃〃〃〃〃〃〃〃〃〃〃〃〃〃〃〃〃〃〃〃〃〃31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西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西藏科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二十五”规划》以及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依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结合西藏科协事业发展的实际和根本要求,编制《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本规划认真贯彻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西藏科协第五次全区代表大会精神,主要明确西藏科协“十二五”时期西藏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全区学会和地(市)科协组织的工作,是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和实施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是西藏科协组织共同的行动纲领。

二、发展基础

科学谋划“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正确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有利环境和机遇,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西藏科协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眼西藏实际,履行科协职能,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活动,不断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为促进西藏科技进步与繁荣,科技人才成长与提高,科技成果普及与推广,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科协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协职能得到有效发挥。西藏科协及各级科协组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把握好农牧区发展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特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企”活动,引用创新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名优特产业,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原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联合攻关,在藏医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优质农作物和畜种的选种、选育、引进及示范推广、草场保护与改良、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雪域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培育、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优势矿产品勘探保护开发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新的贡献。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积极组织所属学会和科技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开展科学考察、评估论证和方案制定,提出意见与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会学术工作有力推进。以推进学会的发展壮大为重点,加强学会管理,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强化学术研究力度,积极举荐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十一五”期间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8场次,3000余人次参加,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和科普报刊2种,年发行量20000余册,科普图书4册,发行6000余册,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10余本,推荐表彰先进集体19个、先进工作者36人。

科学技术普及成效显著。突出科普工作重点,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坚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使科普工作呈现出蓬勃发

展的良好局面。坚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科普日”、“科普周”、“科普之冬”等科普活动。认真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组织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大学生挑战杯知识竞赛”、“节能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等青少年科普活动。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效地开展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推广、应用普及。创造性地开展了“专家六行”系列活动,在农村牧区、企业、学校、社区、机关和寺庙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用实效的系列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注重基层科普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书屋、党员远程教育设施、文化活动中心(站)、卫生服务中心(站)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建10个“全国科普示范县”、56个自治区级县、乡(镇)、村科普活动站。全区共获得61个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个人称号等奖项。全区配备13辆流动性科普大蓬车。实施“少数民族科普资源开发工程”,共创作、翻译、发放89余万册科普丛书、科普展板和光盘。

“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积极开展人才推荐评选和宣传工

作。“十一五”期间,推荐并获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西部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科技工作者16名。积极开展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邀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单位赴藏,采访报道西藏科普工作和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完善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制度,初步建立了科技工作者数据库和动态反馈网络。先后完成了西部科技工作者人才政策环境状况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技术人才状况调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情况调查、中国科协高层人才库的信息采集、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等任务,进一步畅通了党和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摆在科协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和改进科协自身建设。在日喀则地区推行了县级科协组织建设试点,在自治区藏药厂推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试点并成立了西藏第一个企业科协。重视加强对学会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积极做好学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工作,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干部担任了学会的重要职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科协工作的意见》(藏党发…2010?14号),成为指导新形势下做好西藏科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区党委、政府的

关心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区科协机关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不断强化科协机关干部职工队伍能力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办事与服务能力,科协队伍干部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开辟了西藏科协网站,拓宽了科协服务领域。加强科协机关制度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援藏工作力度,中国科协先后选派3名优秀援藏干部到西藏科协机关工作,为西藏科协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在项目安排、投入资金方面采取了特殊倾斜政策,解决了大量项目和资金,为西藏科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前,西藏科协工作的总体形势是好的,面临着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科协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科协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协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工作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学术交流工作不够广泛全面,科学普及工作不够深入扎实;三是科协基层组织网络覆盖面小,专业科普工作队伍数量少,还不能适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对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直接科技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力度不够,监督、评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标准的指

标体系尚未形成,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劳动者素质的工作任重道远;五是科协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科普资源匮乏,科普经费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科协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一定影响。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国科协“八大”精神,根据西藏科协“五大”的总体部署,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按照“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件大事、做好三个服务、加强一个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五大行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服务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始终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竭诚为科技工作服务

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搭建优良的服务平台,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建言献策、科学普及、学术交流、技术服务等活动,推动科学决策、学科发展、自主创新、人才成长和公众科学素质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科协工作的实践中,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推动科协事业不断进步。注重推动学术交流关注民生问题,注重科普工作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注重科普在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影响,持续推进“科普惠农”等民生工程的落实,努力实现科协工作惠及民生、促进和谐。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入探索科协工作理念,改革科协工作体制,完善新形势下的科协事业发展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科协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理念,丰富内涵,开拓思路,提升质量。

——坚持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则。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扩大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改善科协工作的宏观环境。

(三)主要目标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党领导下的

人民团体的政治自觉性更加牢固,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学术环境进一步优化,交流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学术交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产生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使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术交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学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会的学术权威性、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科普工作得到深入推进。科普工作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有力实施,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质得到提升;科普工作渠道进一步拓展,科普工作手段得到提升,科普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热点、焦点科技问题得到迅速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服务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科技工作者的举荐表彰和宣传进一步加强。扩大举荐优秀人才规模,宣传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力度明显加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工作者参

与科技决策咨询和法规制定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科协组织作为全区科技思想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作为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特色更加突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不断创新,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

——自身能力切实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科协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科协工作的宏观环境有较大改善,各级科普投入显著增加,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地县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完成自治区首府自热科学博物馆建设,工作条件逐步改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大力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公正客观的优势,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科技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学术交流与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藏医药业、优势战略矿产业、特色旅游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突出基层一线技术创新的需要。鼓励全区学会和基层科协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带动基层一线技术创新。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节能、降耗、减排、特色、增效为重点,动员组织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依托全区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科协,根据技术创新需求,解决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共性问题,动员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引导广大科技专家带技术和成果深入企业一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

——发挥企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和企业科协的作用,把企业科普与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和群众性技术革新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专利发明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组织创新方法培训。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巡讲等活动,着力提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3.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抓手,强化基层科普网络建设,促进农村科普活动有力开展。做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推动建立自治区级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扩大奖补规模和财政支

持力度,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实施科普富民兴边计划。加强边远边境地区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搭建上下联动、东西互助、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科普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提高广大边民的科学素质,巩固边防,振兴边疆。

——推进科技下乡和农牧民培训。积极引导科技服务“三农”,更广泛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给农牧民送去最实用、最有效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依托现有的各类教育培训平台,开展农牧区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引导农牧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培养懂技术、能致富的新型农牧民。

——继续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努力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

——引导和支持农牧区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和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牧民组织化经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4.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专题

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家咨询活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机制。引导科技工作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的制定,特别是科技政策的制定,争取科技工作者在地方法规、政策制定上的话语权,扩大科技人员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开展科技工作者专题调研和科学论证活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咨询职能的作用,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调研、论证,以专家意见书的形式提交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发挥科技工作者在我区经济建设中领导决策机制中参谋作用。

——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依据,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以决策咨询项目带动人才成长,培养一批复合型决策咨询人才。

5.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科协作为政协界别的作用,为政协科协界委员参与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发挥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作用提供服务和支撑,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委员决策咨询、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开展学会服务社会建设工程,培育自治区级骨干示范学会,创造条件,拓展社会功能,进

一步提高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会独立客观、智力密集优势,大力创造条件,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政府转移职能,广泛开展科技规划计划咨询论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科技成果评审、科技项目评估、技术鉴定等科技评价活动。积极承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科技人才评价职能。

(二)加强学会管理和创新,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6.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学术活动

——多方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办好西藏科协年会和各类学术论坛,提高论坛的举办水平和规格、层次,扩大科协和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创新创业等方面支持鼓励各学会开展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术活动的针对性。

——建设高素质学术交流组织者队伍。加强对全区学会专、兼职人员的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学术交流活动领头人和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者。

——精心组织实施全区性学术交流活动计划,繁荣我

区学术园地,激发和集成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全力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针对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讨论、科技报告会、政策建议、科技考察和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成有价值的学术交流成果,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学术交流与政府工作的对接。

7.加强学会管理和改革创新

——开展学会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学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对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指导,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

——创新制度,逐步形成全区性学会年终考核办法,建立奖优汰劣的学会评价机制,对无人管、无活动、无作用的“三无”学会,要与挂靠单位、民政部门配合,改组、合并或依法撤销。

——强化学会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和支持学会在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科技人才评价、技术职称评定、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技术水平认定、继续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职能。

——对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创新发展加强指导,鼓励和提倡学会把学术交流活动与发展会员有机结合起来,支

持学会积极发展会员。扩大学会共建范围,推动学会活动经

常化、规范化,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8.进一步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组织、科技团体及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务实多样的科技交流工作,以科技产业、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环境保护和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的科技交流合作为重点,开展交流培训,拓展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建立与内地更加紧密的联系,推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深入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扎实推进科普资

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科普示范县

的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持续有效地提升全民科

学素质。

9.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

——履行西藏科协作为《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

发挥联络、组织和协调作用,加强统筹,完善工作机制,搭

建社会化工作平台,建立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

——制定和实施《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并纳入《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计划,严格组织实施。

——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推动公民科学

藏族人不吃鱼的原因是什么

藏族人不吃鱼的原因是什么 藏族人为什么不吃鱼?这是很多去藏族旅游的人想要知道的。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藏族人不吃鱼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藏族人不吃鱼的原因原因一:生活行为习惯 藏民的常用食物谱里鲜有鱼,这个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性;高原气候寒冷,不补充大量蛋白质是维持不了消耗的,而高原蔬菜接近为零,只有青稞等耐寒作物能存活。而植物中蕴含的蛋白质很少,所以吃肉成了唯一的选择。 比起鱼来,牛羊的体型要比鱼大的多,因此藏族在不得不杀生的情况下会选择杀大一点体型的动物,一条鱼没有多少肉,想要养活一家人甚至是一个村落的人不知道要多少条鱼,这样杀生藏族觉得造孽更大。 原因二:宗教敬畏,忌杀生 藏族人不吃鱼的主要原因跟宗教信仰有关。相传有种神名“鲁”,是住在水中和地表之下的,但其没有具体的形态,故水中之水族均与其有关,故不适合吃。 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他们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 在高原,因为季候,不吃肉是很难的。同样也是一命,一只牛或

羊,全家人可以吃很久,但就算有几条鱼,一家人连一餐都吃不饱。牛羊下的崽没有鱼多,所造的杀孽有天差地别。而且,藏人只要有杀生都会记下来,如果太多了,就会觉得承担不起罪业果报,所以都会尽量约束自己不杀生。 原因三:因为水葬 西藏很多地方,曾有水葬的传统,不吃鱼主要因为藏民现在还有少数人会选择死后被水葬,而水葬是主要靠鱼来吃食遗体的。在藏民心中认为鱼是连接人和极乐世界的使者,是神圣的,所以他们不吃鱼。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理解,他们不吃鱼,吃了鱼可能间接就吃到了自己的先辈。 原因四:因为感恩 据说1958年,一场重大的饥荒席卷了全国,青海省也不例外。在这场大饥荒的影响下,青海湖区的牧民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困境。湖区的牧民多为藏族牧民,他们平日饮食比较简单,青稞面酥油茶,偶尔会吃一些牛羊肉。 至于野生动物,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他们既不猎杀,也没有吃野味的习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湖畔的自然生态和人类一直是和谐共存的。在大饥荒期间,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藏民被迫开始吃羚羊和湖区的湟鱼(青海湖裸鲤)。 在最困难的三年里,是这些湖区的生灵用血与肉救活了湖区的藏民。这是一份恩德,被湖区藏民一直铭记在心,还不忘传给子孙后代知晓,告诉他们,要善待湖区的这些生灵。

基于SWOT分析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研究 【摘要】从经济学SWOT分析原理出发,运用抽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法,以及经济学、民族学等基本方法,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SWOT分析广西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74-03 SWOT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 勒(Stein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的,是战略管理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所谓SWOT(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环境的优势 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和挑战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的结论或者对策。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计划。 本文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进行SWOT原 理分析,旨在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中的优

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构造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SWOT矩阵,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政策、计划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规范支持,也为我国加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建设成为西部体育强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区域性国际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心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总体目标。这些有利的条件和指导性文件、方针政策,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项目丰富多样,如投绣球、龙舟赛、抢花炮、多耶舞、踢毽子,等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参加,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与体育竞技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和参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

西藏发展计划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旅行社设立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申 报资料,内容包括: 1、旅行社设立申请书。 2、工商部门出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企业章程。 4、依法设立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5、交纳质量保证金承诺书。 6、经营场所证明及租房协议。 7、经营设备证明及购物发票。 8、法人代表、总经理、投资人的履历表及身份证明。 9、旅行社总经理及法人的任职文件。 10、旅行社申请登记表。 二、监督管理科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 三、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复审批结果。 二、旅行社职责与义务: (一)、旅行社的职责: 1、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 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做虚假宣传。旅行社所做的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进行虚假的广告宣传。严禁旅行社进行超出核定经营范围的广告宣传。

1、按约定提供服务 旅行社应当为旅游者提供约定的各项服务,所提供的服务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旅行社对旅游者就其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提出的询问,应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2、提供的服务符合人身、财产安全需要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并保证所提供的服务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对可能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事宜,应当向旅游者做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发生的措施;对旅游地可能引起旅游者误解或产生冲突的法律规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应当事先给旅游者以明确的说明和忠告。 3、按规定收取旅游费用 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应明码标价,质价相符,不得有价格欺诈行为。旅行社对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旅行中增加服务项目需要加收费用的,应当事先征得旅游者同意;旅行社提供有偿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旅游者出具服务单据。 4、旅行社应与旅游者签订合同 旅行社组织旅游者旅游,应当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所签合同应就下列内容做出明确约定;旅游行程(包括乘坐交通工具、游览景点、住宿标准、住宿标注、餐饮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在西藏,每当夜幕降临,广布在西藏广袤土地上数不清的太阳能路灯与璀璨的星空相辉映,照亮雪域的夜空,也点亮人们的生活,太阳能产品和技术应用的背后是生活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选择。 世界屋脊,阳光普照。西藏,这块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在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和世界能源结构革新的局面下,开发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屋脊是欧亚大陆的生态屏障之一,太阳能资源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在西藏地区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太阳能的充分应用不仅能够减轻西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福百姓,而且能够极大地保护欧亚大陆的生态和气候,为全球生态和气候的改善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 一、资源、政策、现实需求: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西藏的必然选择 (一) 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辐射年均达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

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一倍左右。同时,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300—3600小时,自东向西呈递增型式分布,直接辐射占总辐射比例全年为56%-78% ,夏季可达71% -78%。曾有人测算过:在拉萨,一辆普通轿车车顶的面积,吸收太阳光一天的能量,可以让100瓦的白炽灯亮10个小时左右,可以让特斯拉电动汽车行驶近6公里。“西藏的太阳能到底有多少?”根据多年监测数据统计,西藏太阳辐射总量折合标煤约3500-4000亿吨/年。这个数据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对比2013年全国标准煤消费总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换句话说,2013年西藏太阳辐射能折算成标准煤,一年的总量相当于全国能源消费近100年。拉萨一直被誉为“日光之城”,而整个西藏也是名副其实的“日光之域”。 (二) 国家能源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建设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力度,鼓励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在农村、边疆和小城镇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

体育产业经济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体育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参考)

《体育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 Economics of Sports Industry ) 一、前言 1、课程概述体育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产业经济学相关原理对体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本课程一方面通过在体育领域中的案例来阐释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另一方面则通过应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一些体育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来拓展学生认识体育现象的视野和能力。该课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体育产业间、内,以及企业在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体育产业投融资、体育产业政策与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2、课程性质体育产业经济学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3、学分与学时 2 学分;32 学时。 4、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目的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 关联、 产业链、产业布局、产业投融资、以及产业政策与规划等基本内容,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特点,为学生熟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产业经济学规律、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特殊的体育经济现象,具备应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发生在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的总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经济学规律、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特殊的体育经济现象,具备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发生在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本科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①就产业经济学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熟练掌握以下经济学概念: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链、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投融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能够掌握以下产业经济学方法:应用基本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体育经济现象。 ②就需掌握的体育特殊经济现象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掌握职业体育组织追求比赛的不确定性,追求竞争的平衡,了解职业体育组织的竞合性,了解职业体育组织特殊的经济现象。 ③就其应用分析能力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发生在体育领域中的经济现象。 本课程的重点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体育经济现象分析中的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在对职业体育组织分析中的应用;体育领域中特殊的产业经济现象;体育产业关联与体育产业链;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投融资;体育产业政策与规划。本课程的难点是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关联、产业链与产业布局,尤其是产业组织中、产业布局中数学分析公式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成绩(占80%)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 题目:西藏旅游发展现状的论文 (张亚辉)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姓名:贡桑顿旦 学号:091411217 2012年10月30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业支持着西藏经济的发展 神秘的西藏,一个对许多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观而美丽的雪域风光,危耸的雪峰,恢私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名族风景多彩的名族文化。我们知道面对这么多的旅游风景资源,作为一个藏族青年的我们应该尽情努力地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旅游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外来的朋友欣赏仙境般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重要的是同时也可以旅游风景资源作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支柱,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西藏旅游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为足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那个经济结构审计的优势产业,成为西藏经济跨越性支柱。随着歌手韩红歌曲《天路》里唱的那条天路—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火热期。西藏现在是中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光优美,人文风情特好,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就让我先向你作一个西藏旅游发展状况介绍吧! 拓展西藏旅游发展的战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两条覆盖全自治区的旅游轴带。这两条旅游发展轴带涵盖了西藏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其中包括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阿里神山圣湖和盐井等。以“世界屋脊”和“神奇西藏”为旅游特色的西藏,拥有典型、系统和完整的高原自然资源和藏文化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目前,西藏旅游界正在从旅游战略规划和产品规划等方面着手,力促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 摘要: 西藏旅游全新发展:雪域高原的西藏旅游业充满独特魅力,近几年来无数中外旅游者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 青雪燕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我十分赞同,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利用好外部辅助性资源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沈茂英在论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时,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在这里,笔者也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学者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包含自生性和主动性。自生性强调主体的作用,主要依靠内部动力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主动性则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个人能力;二是过程性,即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不排除外部资源利用,要根据自身需要将外部资源适当为我所用,将外力转化为内力;四是内生性,即依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使能力主体的结构得以升级和完善[5]。在这里是指通过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个人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企业的自生能力 说到企业的自我发展,不得不提林毅夫教授和谭国富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这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概念。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6]。”林毅夫认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通过管理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7]。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里讲的企业活力就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雏形。企业要具备活力,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远远不够,更多地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所以这里强调企业要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利,使其生产经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强调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强调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性特征。除此之外,在《林业企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一文中,课题组建构了林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层次结构图,自下而上包含了生产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等十项内容。并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的扶持政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作为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外部的扶持又具备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企业自身各要素的优化升级。 (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对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中,可提炼出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自生性,即强调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没有外部扶持并不代表不利用外部资源与支持;二是内生性,强调企业要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强调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对于外部的资源、政策等投入和扶持采取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后 128 --

浅谈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谈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一、西藏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西藏旅游业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已发展为西藏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1.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西藏旅游公司只有一家从事外事旅游,员工不足30人,年接待游客总数不超过1000余人,其后20多年来,西藏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达到31.7%而年均旅游收入增长率高达38.9%,2012年,西藏旅游又进入了大发展一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首度突破1000万人大关,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32亿元。 1.2旅游企业不断增多。目前,西藏全区各地,各行业投资兴办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基本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的旅游接待服务格局,旅游生产力明显提高。 1.3旅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1986年11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作文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旅游事业的职能机构,它的设立使西藏的旅游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西藏各地相继成立旅游局,在景点比较集中的40多个县也都设立了旅游局或外事旅游局,全区旅游管理基本建立。旅游管理部门结合西藏实际,制定出台了十多个旅游业规章和规定,认真开展旅游质量监督检查和旅游市场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旅游管理服务网初步形成。 1.4旅游业对全区经济的促进日益增强。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汇创作成效显著,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西藏旅游业还充分发挥“以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区内一大批相关产业效。许多农牧民通过开展旅游服务增加了收入,开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如普兰县巴嘎乡的康沙村,位于“神山”、“圣湖”景区,过去单一经营牧业,群众生活困难。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通过为旅游者和香客当向导、背夫以及出租牦牛、马匹等,极大地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二、西藏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相对落后,且山高路险,运输线长,加之狠毒旅游景区公路由于利益分流问题无人管养,致使一些旅游一路颠簸、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制约西藏旅游业等各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西藏现有的旅游饭店主要集中在城镇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目前西藏对外开放100多处景区因远离城镇,且无居住设施、使得旅游者只能忙于在城镇——景区——城镇之间奔波。 2.2旅游业引发的破坏生态坏境问题时有发生。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无计划地砍伐森林和灌木,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家具、山地自然灾害频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造成建设性破坏,使一些景区的生态系统失衡,湖泊面积萎缩、水质下降、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下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清理,污染环境等。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15794187.html,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唐劲松 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公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享受,国家也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对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文章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11-0235-02 新时代,体育产业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其他的产业相比,体育产业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我国除了需要采取市场经济运作的模式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建设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区别,结合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手段为体育产业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1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时产业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产业领域规模实现了较大的拓宽。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体育产业中的产品质量实现了较大的改观,同时该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实际的产业效益有了较快的提升。 1995年6月,我国结合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纲要,结合 该纲要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将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质要求,积极地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的体制,保证体育产业的结构合理,以结构的完善与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合为依据,积极地构建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另外,该纲要规定了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以主体产业为基础,实现各大产业之间的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之中的企业和相关的组织必须采取市场化手段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1.1 以本地市场为主体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渐渐清晰 市场经济理论明确强调市场能够实现流通、生产、消费、分配之间的紧密互动,同时作为这四大环节的中心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以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切入点和核心,因此在生产实践运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

个人能力是如何提高和发展的

个人能力是如何提高和发展的 如何提高个人能力,我觉得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场革命,是创新的基础,是一个开拓视野、塑造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丰富思想,加深认识的过程。学习不但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具有头脑清醒、处臵得当、应对及时的工作能力,让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在思想上跟上发展的步伐,符合变革的需要,在发展中塑造自我。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大学生村官来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新的团体,面对社会上的各方面的监督,我们在工作中就要拿出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和气质来,以展现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新面貌。如我们高镇长说的我们大学生村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我们就更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学习目的是要学以致用。“学”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习”则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不能说“我今天学了什么”,而要说“我今天学会了什么”。在农村工作给了我许多学习机会,但是农村工作有其复杂性,仅仅靠理论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就要向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不断的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以此来面对繁琐复杂的农村工作。在工作中,

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反复实践证明,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自己的个人素质达到一个质的提升。 二、要树立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动脑、勤思考,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最近一段以来我们的主要工作预防手足口病和环境综合整治月来说,我们下村以后如果直接以上级的命令的口气对村里分配工作的时候,村里可能会敷衍了事,甚至会适得其反,那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在和村里沟通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让村里保质保量地完成镇里安排的工作。因此我们只有把研究思考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去,才是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知识的应用过程要有创新,创新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传统优秀思想的师承,创新切忌脱离实际,盲目地追求新奇。 三、要具备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我今后的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不是被动服从,要积极主动;不是粗枝大叶、要尽职尽责;不说“我今天做了什么”,要形成“每天为村里多做点事”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作风建设,因为,只有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人,才一定是敬业的好干部。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本质就是

西藏尼洋河鱼类多样性研究

西藏尼洋河鱼类多样性研究 沈红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西安710086 摘要: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较大的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米拉山东侧,全长307.5km,于米林下 游约50km处汇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17732km2,多年平均流量538m3/s。整个尼洋河流域水系发育,沿途支流、支沟众多,大致每隔4km至5km就有一条终年流水的支流汇入。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 1内容:尼洋河流鱼类资源调查(本文只涉及鱼类部分)。 1.2 ?方法 1.2.1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制定的《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方法》进行。 1.2.2捕捞网具:采用1.2 —4.5cm不同规格网目的单层和三层刺网进行捕捞,诱捕采用1.5 — 2.5m长的密眼虾笼,放入诱饵进行诱捕。 1.2.3渔获物统计:对实地采集的所有的渔获物进行分类、称重,进行统计。 1.2.4年龄鉴定:年龄鉴定标本材料选择鳃盖骨。标本通过磨片处理后,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判断其生长年龄。 1.2.5测量:随机取样测量,对其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实际测量和计数。 1.2.6分类鉴定:分类鉴定根据有关鱼类分类的资料和相关的形态特征进行 分类,主要依据《西藏鱼类志》《鳅科志》和《青藏高原鱼类》、《鲤科鱼类志》< 1.2.7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一威纳(Shannon—Wiener index 1949)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丰度评价。 式中(H')—Shannon— Wiever多样性指数 S —样品中生物的种类数 ni —样品中i种生物的个体数 N —样品中生物的总个体数 1.3采样点的选区 各采样点选择河面较宽阔、水流较缓的鲁霞、羌纳、热嘎、八一、巴河镇、尼西、更张、工布江达等点,见表1。 表1鱼类采样点坐标高程表

西藏的发展历程

平顶山市中学生纪念祖国建国60周年征文 学科:历史 西藏的发展历程 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西藏领土是中华民族版图的一部分。西藏的发展历程突出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都在经历了不同的灾难后,重获了新生。西藏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和谐发展的今天,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政教合一的农奴制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是农奴,农奴只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肚子和身后的影子。”—西藏农奴中的谚语 是呀!在这种农奴制,人性、人格、人权、人道都受到摧残。人的高贵价值沦为领主权和神权的祭品。 在西藏,农奴主主要是管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人口不到西藏人口总数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据17世纪(清朝初年)的统计,当时西藏实有耕地30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其中管家占30.9%,贵族占29.6%,寺庙和上层僧侣占39.5%。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大贵族25家,其中最大的贵族有七八家,每家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 而农奴的数量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藏语叫“差巴”(即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即小户人家)。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于某一领主的庄园主为生。此外还有5%的“朗生”,他们是世代家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每一个农奴自出生开始就被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并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或交换。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农奴制中,神权对公众精神进行控制与禁锢,在剥夺了农奴人身自由之外,又剥夺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藏很多百姓信奉佛教,相信来生转世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陈贝贝陈聪陈智敏 程春林丛茜丁胜男高玲玲 高咪郭先慧姜彬蒋慧珏 实践主题: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 2014年11月28-29日 实践地点:网络、学校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藏以其古老的历史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圣地,有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拉萨河、八角街、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等等。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这也是吸引我们小组做本主题调查分析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了西藏旅游的现状,思考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们对西藏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调查结果的基本概况 通过我们小组成员调查统计,具体分析如下: 调查问卷客观数据显示,利用寒暑假前往西藏旅游的人较多,因为此次调查对象以大学生居多;40%的被调查者的经济水平低于中等经济水平,一般人群的月收入大约在1500-5000元,只有近10%的被调查者的收入大于5000元。多数被调查者的出游频率在每年1-3次左右且旅游动机大多为休闲度假与观光;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的旅游动机为增长知识、探亲访友和公务出差。同时,火车仍然是人们出游西藏的首要选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过程中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近5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朋友推荐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匮乏,贫困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会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出现了众多带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并且成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占有的全国总人数比重较低,但是分布地域广,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防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必须改善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下,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不断凸显,这要求国家采取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予以帮扶。关键字:会计西藏经济发展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一、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现状 西藏是个边疆、贫困、民族众多“三位一体”的欠发达的省份,会计管理工作虽然早已经存在,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层次上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软化,社会各界协调不畅,导致会计工作效率低下,基本上只能做到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很难做到发展和提高。 就西藏省会计队伍来说,截至2009年末,全省会计从业人员33.66万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学历4.7万人,占13.97%,大学专科12.63万人,占37.52%,中专及以下学历16.33万人,占48.51%,总体学历结构偏低;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有6.23万人,占18.52%,中级职称资格以上的有1.97万人,占5.85%,无专业技术资格的达25.36万人,占75.34%,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少。而在少数民族会计中大多是初级人员,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陈旧的经济观念,封闭、落后的民族经济心理与现代商品经济存在的巨大反差,残存的自然经济观念形成的坚固壁垒,阻碍了民族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伍于其他地区。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地处山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民族工业起步较晚,政府财力支持有限,经营管理不善,科学技术落后。原有的国有工业纷纷关闲,民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就业率很低,没有给会计事业带来充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地方政府重生产轻管理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财政部门,而主抓生产经营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税务只管征税工作,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近年来财政部门主抓了会计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工作,而对会计工作质量问题,却很少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或流失多少,或流失去向,谁也无法知道。政府只管投入要效益,效率高低好坏无从评价。西双版纳州康瑞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在拍卖昆曼公司32%的国有股权过程中,因监管不力而出现公司股东两次放弃优先购买权。 3.企业规模小,会计机构和人员设置滞后 民族地区各行业很少有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很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都有无账先开张营业的习惯,前期生意非常火爆,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后,要交税了,要分红了,要贷款了,才知道账目不明。家底不清,结果是一堆乱麻,才急聘会计和出纳。而新聘的会计到了单位后,很难开展会计工作,很多账没有原始单证做依据,有时只能根据业主的回忆、口述做账。这样的账目水分重,问题多,会计工作质量不高,也没有真正起到核算和监督作用。 4.高素质会计人才严重缺乏 虽然西藏省几十所高校均开设财会专业,而一些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民族中专也开设会计专业,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不下5000人。2010年全省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者高达7万余人。由此说明我省的会计人力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大多数毕业生或者拿到会计证的学生大多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或者留在昆明,边疆地区用人单位少、待遇低,没有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在民族地区企业的会计人员职称大多是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每年能考取会计师的凤毛麟角,而且一旦取得中级资格证,就会上调高一级单位或者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不住人才。 5.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还有部分领导认为会计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私有企业呢?就是因为私有企业老板说了算,用钱大方、自由,很多项目被私企抢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体育是金色的,耀眼的不仅仅挂在健儿胸前的金牌,还有一座远未被充分开掘的“金矿”——体育产业。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此次常务会议,从国家层面力挺体育运动产业,这无疑为这一产业的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体育产业成为下一个“金矿”已经若隐若现。在业界看来,简政放权,给体育产业不断松绑,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其前景值得期待。 2013年,体育产业领域并不平静,如期而至的改革大潮和社会各界要求改变体育发展现状的倒逼与追问,当然还来自于体育界自身在改革破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困惑与纠结;2014年,体育产业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求新求变所积聚的内在动力,改革大势所释放的利好与激励,当然也还来自于改革所必然触动的自身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 (一)政策红利释放 2014年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国务院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使得体育产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其灿烂前景值得期待,体育产业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似乎在一夜之间,体育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红利的一个释放窗口。 继财政部发布9月初调整体育彩票竞猜规则后,备受关注的体育产业改革政策也相继落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改革体育产业的措施。 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姚明就曾吐槽,要想办一个简单的街头3人球赛都得经过审批。下放赛事审批权限,将激发民间资本参与举办体育比赛的热情;转播权的出售,也可以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效应。 2、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近期,“大妈广场舞”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抛开其中的种种议论不谈,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争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滞后,也表明体育消费尚有巨大潜力有待开掘。城市里的体育场馆,很多都建立在市中心,供给重要比赛使用,不仅利用率低,也不能满足广大普通民众的健身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