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讲力的处理 (2)

第二讲力矩和力矩平衡 (5)

第三讲直线运动 (15)

第四讲相对运动 (29)

第五讲关联速度 (40)

第六讲力 (55)

第七讲摩擦角及其它 (65)

第八讲一般物体的平衡稳度 (76)

第九讲牛顿定律 (85)

第十讲万有引力天体的运动 (94)

第十一讲功和能 (104)

第十二讲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22)

第十三讲动量和能量 (129)

第十四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46)

第十五讲热力学基础 (154)

第十六讲原子物理 (160)

第十七讲电场 (184)

第十八讲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201)

第十九讲电路 (215)

第二十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 (224)

第二十一讲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234)

第二十二讲交流电、电磁振荡、电磁波 (242)

第一讲 力的处理

一、矢量的运算

1、加法

表达:a

+ b = c 。

名词:c

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 和矢量大小:c = α++cos ab 2b a 22 ,其

中α为a 和b

的夹角。

和矢量方向:c 在a 、b 之间,和a

夹角β= arcsin

α

++αcos ab 2b a sin b 2

2

2、减法

表达:a

= c -b 。

名词:c 为“被减数矢量”,b 为“减数矢量”,a

为“差

矢量”。

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大小:a = θ-+cos bc 2c b 2

2

,其中θ为c 和b

的夹角。

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 ,周期为T ,求它在41T 内和在2

1T 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

解说:如图3所示,A 到B 点对应

4

1

T 的过程,A 到C 点对应21T 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A v

B v

和C v 。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a = t

v v 0

t

-得:AB a = AB A B t v v -,AC a = AC A C t v v -

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1v ?= B v -A v ,2v ?= C v -A v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2v

?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

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A v =

B v =

C v =

T R 2π ,且:1v ? = 2A v = T R 22π ,2v ? = 2A v = T

R

所以:AB a = AB 1t v ? = 4T T R 22π = 2T R 28π ,AC

a = AC 2t v ? = 2

T T R

4π = 2T R 8π 。 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3、乘法

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

⑴ 叉乘

表达:a

×b

= c

名词:c

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叉积的大小:c = absin α,其中α为a 和b 的夹角。意义:c 的大小对应由a

b

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叉积的方向:垂直a 和b

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

显然,a ×b ≠b ×a ,但有:a ×b

= -b ×a

⑵ 点乘

表达:a

·b

= c

名词:c 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点积的大小:c = abcos α,其中α为a 和b

的夹角。

二、共点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

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

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Δ)解合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解方向

三、力的分解

1、按效果分解

2、按需要——正交分解

第二讲力矩和力矩平衡

力矩是表示力对物体产生转动作用的物理量,是物体转动转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表达式为:M=FL,其中力臂L是转动轴到F的力线的(垂直)距离。单位:Nm 效果:可以使物体转动.

正确理解力矩的概念

力矩是改变转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门、窗等转动物体从静止状态变为转动状态或从转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时,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我们若将力作用在门、窗的转轴上,则无论施加多大的力都不会改变其运动状态,可见转动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受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的影响。力的作用点离转轴越远,力的方向与转轴所在平面越趋于垂直,力使转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得就越明显。物理学中力的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方向对转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用力矩这个物理量综合表示,因此,力矩被定义为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概括了影响转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所有规律,力矩是改变转动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力矩是矢量,在中学物理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在同一平面内,各力对转轴的力矩只能使物体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这样,求几个力矩的合力就简化为代数运算。

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

使物体转动改变的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臂有关,即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决定于力矩。①当臂等于零时,不论作用力多么大,对物体都不会产生转动作用。②当作用力与转动轴平行时,不会对物体产生转动作用,计算力矩,关键是找力臂。需注意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大小一定的力有最大力矩的条件:

①力作用在离转动轴最远的点上;

②力的方向垂直于力作用点与转轴的连线。

力矩的计算:

①先求出力的力臂,再由定义求力矩M=FL

如图中,力F 的力臂为LF=Lsin θ 力矩M =F ?L sin θ

②先把力沿平行于杆和垂直于杆的两个方向分解,平行于杆的分力对杆无转动效果,力矩为零;平行于杆的分力的力矩为该分力的大小与杆长的乘积。

如图中,力F 的力矩就等于其分力F1产生的力矩,M =F sin θ?L

两种方法不同,但求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会简化解题过程。

明确转轴很重要:

转轴:物体转动时,物体上的各点都沿圆周运动,圆周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叫转轴。

特点:①物体中始终保持不动的直线就是转轴。

②物体上轴以外的质元绕轴转动,转动平面与轴垂直且为圆周,圆心在

轴上。

③和转轴相平行的线上各质元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

大多数情况下物体的转轴

是容易明确的,但在有的

情况下则需要自己来确定转轴的位置。如:一根长木棒置于水平地面上,它的两个端点为AB ,现给B 端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外力使杆刚好离开地面,求力F 的大小。在这一问题中,过A 点垂直于杆的水平直线是杆的转轴。象这样,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通过分析来确定转轴的问题很多,只有明确转轴,才能计算力矩,进而利用力矩平衡条件。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转动平衡:有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我

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

注意: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力,由于所取转轴的位置不同,该力对轴的力矩大小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物体产生转动作用的方向(简称“转向”)也可能不同。例如如右图中的力F ,若以1o 为轴(即对1o 取矩)其力矩为M 1=FL 1,使物体逆时针转,若以2o 为轴(即对2o 取矩)其力矩为M 2=FL 2,使物体顺时针转,由图可知L 1< L 2,故M 1< M 2,且二者反向。由此可见,一谈力矩,必须首先明确是以何处为轴,或对谁取矩。 平衡条件:作用于物体上的全部外力对固定转动轴所取力矩的代数和为零。

沿着转轴观察,力矩的转动效应不是使物体沿顺时针转,就是逆时针转,若使物体沿顺时针转的力矩为正,则使物体沿逆时针转的力矩就为负。

可以将力分解带沿杆和垂直于方向沿杆的分力力矩为零(或者垂直于面和平行与面或者轴,其中平行与面或者轴的分力力矩为零)

当作用在有固定转动轴物体上的顺时针方向力矩之和与逆时针方向力矩之和相等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的表达式为:

-+∑=∑=∑M M O M 或

作用在物体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等.作用线平行的两个力组成一个力偶。它对物体只有转动作用,其大小积为力偶距:力偶距=力×力偶臂.力偶臂等于两个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力偶距的正负也由它使物体转动方向来确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3)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a )确定研究对象——哪个物体;

(b )分析状态及受力——画示意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找出每一个力的力臂,分析每一个力矩的转动方向;

(c )列出力矩平衡方程:∑M=0或∑M 顺=∑M 逆; (d )解出字母表达式,代入数据; (e )作必要的讨论,写出明确的答案。

(4)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

此处所谈的“一般物体”是指没有固定转动轴物体。

对一个“一般物体”来说,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的合力为零,对任意一点的力矩之和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必须一并具有或满足下面两个关系式:

?

?????=∑=∑0(0F M 对任意转轴) 注意:∑M=0或∑M 顺=∑M 逆,方程转轴可以根据需要可以任意选取,一般原则是尽量多的力力臂为零,或者让未知的力的力矩为零. 例题分析:

例题1: 如图:BO 是一根质量均匀的横梁,重量G 1=80N ,BO 的一端安在B 点,可绕通过B 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另一端用钢绳AO 拉着横梁保持水平,与钢绳的夹角

o 30=θ,在横梁的O 点挂一个重物,重要G 2=240N ,求钢绳对横梁的拉力F 1:

(1)本题中的横梁是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 (2)分析横梁的受力:拉力F 1,重力G 1,拉力F 2; (3)找到三个力的力臂并写出各自的力矩:

F 1的力矩:θsin 1l F

G 1的力矩:2

1

l

G F 2

的力矩:l G 2 解:据力矩平衡条件有:

02sin 21

1=--l G l

G l F θ由此得:N G G F 560sin 22211=+=θ

例题2:如右上图,半径为R 的均匀圆柱体重30 N ,在水平绳的拉力作用下,静止于固定斜面上,求:(1)绳子的拉力,(2)斜面对圆柱体的支持力,(3)斜面对圆柱体的摩擦力。

解析:如右下图,圆柱体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绳拉力四个力。此四力不是共点力。不可以将绳拉力T ,摩擦力f 平移到柱体重心处。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较繁(将斜面对柱体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合成为一个力F ,则F 、T 、G 共点,然后再将R 分解求得N 、f )。用力矩解决较好。

取接触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有:T(R+Rcos370)=GRsin370,

10N 3G

T ==

取柱心为轴,有TR=fR,得

10N 3G

R f ==

=;

再取拉力作用点为轴,有NRsin370=f (R+Rcos370), 得N=G=30N 。

例题3:如图所示,光滑圆弧形环上套有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A 和B 两球之间连有弹簧,平衡时圆心O 与球所在位置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两球质量之比。

解析:此题可以分别分析小球A 、B 所受共点力,对每个球列共点力平衡方程求解,但是很繁琐。若换一个角度,以O 为轴用力矩求解则较方便。如右下图,小球A 受到N 1、N 2、 m 1g 三个力作用,B 受到N 1’、N 3、m 2g 三个力作用。与弹簧一起看作绕过O 点的转动轴平衡问题,其中N 2、N 3没有力臂,N 1和N 1’的力矩互相抵消。于是有:m 1gRsin α=m 2gRsin β,所以有:

β

α

sin sin m m 21= 。 例题4:一块均匀木板MN 长L =15m ,重G 1=400N ,搁在相距D =8m 的两个支架A 、B 上,MA =NA ,重G 2=600N 的人从A 点向B 点走去,如图所示。求:①人走过B 点多远木板会翘起来?②为使人走到N 点时木板不翘起来,支架B 应放在离N 多远处?2.67m 、3m

分析和解:当木板刚翘起来时,板的重力对B 点产生的力矩和人的重力对B 点产生的力矩使板平衡,设人走过B 端L 时木板会翘起来,则有B L ?=?6004400 可解得L B =2.67m, 同理,可设当人走到N 端木板刚要翘起来时,B 支架和N 端的距离为L BN 则有BN BN L L ?=-?600)5.7(400 可得L BN =3m

α

β

A B

O

m 2g

例题5:.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滑块,滑块上放有一个上端有固定转动轴的木棒,如图1。现用水平力F向右推滑块,但滑块仍静止。试分析滑块对木棒的弹力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解答:

先应弄清施力F前的情况;因为滑块静止,目水平面是光滑的,所以木棒对滑块只有竖直向下的压力,而无摩擦力。由牛顿第三案律可知,滑块对木棒也只有支持力(弹力)。再以木棒为研究对象,对于其转动轴,木棒所受的弹力N的力距与木棒的重力距平衡,如图2(a)所示。

施力F点,同样由滑块静止可知,木棒对滑块向左的静摩擦力,以与力F平衡。则滑块对木棒也有水平向右的静摩擦中。这样,以木棒为研究对象,对转动轴又增加了一个摩擦力f的逆时针方向的力距,如图(b),而木棒的重力对轴的顺时针方向的力距大小是不变的,故木棒所受滑块施的弹力将减小。

[本题交替以滑块和木棒为研究对象,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正是要求的解题能力]

例题6:如图3所示,有固定转动轴0的轻板与竖直墙之间夹着一个光滑重球。在板的端点绝竖直向上的力F,使整个装置处于平衡。若缓慢使板与竖直墙的夹角θ增大(仍小于90o),则力F及其对轴o的力距M各将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答:以木板为研究对象,力F对轴o的力距与球对木板的正压力N对轴的

力距平衡,因此力F 对轴o 的力距M 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弹力N 对轴o 的力距变化情况,其变化规律如何呢?这就要转移以光滑球的研究对象并应注意抓住球的重力G 和半径R

这两个不变的因素。设球与板接触点到轴o 的距离为X ,

。参看图4可知,

板对球的弹力G

N Sin θ

=

对板, 由力距平衡有,2

G FLSin Nx N RCot Sin θ

θθ===

L 为板长。 222

G GR

M RCot Sin Sin θθ

θ=

=

2

2

GR F LSin Tan

θ

θ=

可见随增大,M . F 都减小。

例题7: 如图5所示,水平轻杆AB 长1.5m ,其A 端有固定转动轴,倾斜轻杆CO 与AB 夹角为30°AC=1m。在B 端有一小定滑轮,绕过定滑轮的细绳左侧成竖直,并连接重物P ,其重G=100N ;右侧细绳穿过动滑轮后,端点固定在E 点,动滑轮上吊有重物G1=30N 。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求co 杆对AB 杆的作用力F 。

分析与解答:co 杆对AB 的作用力有两个方面效果,一方面向上支持,另一方沿AB 向右推。本题所求是这两个方面效果的合力F ,力P 的方向沿oc 杆斜向上(若计oc 方向,这可以对oc 杆的转动轴的合力距为零得出)。

另外,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前提下,同一根绳沿各方向的拉力(张力)是相等的,本题中定滑轮两侧绳的拉力以及动滑轮两侧的绳拉力都相等。

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依题(注意30°角及左右两侧绳的对称性)知它所受的三个力互成120°有

以AB 杆为研究对象,对轴A 有

3030o o F ACSin G AB T ABSin =+

得F= ? N 。

例题8:如图7所示,一根长为L 重为G 0的均匀杆AB ,A 端顶在粗糙的竖直墙上,与墙的摩擦因数为μ;B 端用一根强度足够大的绳挂在墙的C 处。此时杆恰好成水平,绳的倾角为。

(1)求杆能保持水平平衡时,μ和应满足的条件。

(2)若P 为杆上一点,在BP 间挂任意重物都不会使杆的A 端下滑,求P 点的位置应在何处。

分析与解答:(1)以B 为轴,由力距平衡,对杆AB 如(图8)

G 2L

fL = 得 0G 2

f = 若以A 为轴,则 0G 2L

TLSin θ= 得 0G 2T Sin θ

=

又0

G 2

N TCos Cot θθ==

要杆不F 下滑,应有

,得

(2)设P 点到A 的距离为X ,所挂重物G

; 1

: 2

由1.2得 3

要杆F 不下滑,需,即 4

代入四式得

0G ()2() (5)

GxTan xG Tan GTan L L xG

GTan Tan L

θμμθθθμθ-=--=-+

因为,所以5,式中左端

,从而右端应不大于零,否则式中的不等式不

()0xG

GTan Tan L

θμθ-

+≤

同步达纲练习:

1.如图9所示,长L=4m 的均匀吊桥质量m=80kg ,成水平时,并未与对岸地面接触,这时牵引绳与桥面成30?角。质量m 。=50kg 的人站在桥面距轴D 为1m 处,用水桶打水。桶和水的质量为m=10kg ,正以a=0.2m/s 的速度上升。此时牵引绳的拉力多大?

1. 1079N

简解:水桶加速上升,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 F=100N 对轴o ,

M=o

T=1079N

2.如图10所示,质量为m 的均匀杆与地面接触为一固定转动轴,杆与光滑球接触占距0为L/3。求竖直墙对球的弹力T 。

2.

简解:对杆

对球体静止,水平方向有

第三讲直线运动

一、参照系(又叫参考系)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永恒不停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只能相对于另一物体来确定,所以要描述物体的位置,就必须选择另一物体作为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另一物体,就叫参照物。如船对水运动,水是参照物;当车停在公路上时,它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又是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必须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来说才有才有确定的意义。至于参照物的选择主要看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方便。通常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总以地球做参照物最为方便,但在研究地球和行星相对太阳的运动时,则以太阳做参照物最为方便了。

为了准确、定量地表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和位置变化,就需要建立坐标系,参照系是参照物的数学抽象:它被想象为坐标系和参照物固定地联结在一起,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用它在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了,所以,参照系就是观察者所在的、和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系统。

注:

1.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照系。凡相对惯性系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不成立的参照系。凡相对惯性系作变速运动的物体,都是非惯性系。如不考虑地球的自转时,地球可视为惯性系;而考虑地球的自转时,则地球为非惯性系。

3.选取参照系的原则:①、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动力学公式,只适用于惯性系;②运动学公式,不仅适用于惯性系,也适用于非惯性系。因为物体运动具有相对性,即运动性质随参照物不同而不同,所以恰当地选择参照系,不仅可以使运动变为静止,使变速运动变为匀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简称),而且可以使分析和解答的思路和步骤变得的极为简捷。

二、运动的位移和路程

1.质点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在物理学中常常用理想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研究对象,这样抽象的目的是简化问题和便于作较为精确的描述。质点只是一例,以后还要用到光滑斜面、

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理想模型,要注意理解和学会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若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而研究地球上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变化时,地球则不可视为质点。又如研究一根弹簧的形变,弹簧即使很短也不可视为质点;物质的分子和原子都很小,但在研究其内部的振动和转动时,视为质点就没有意义了。

2.位移和路程

运动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用位移来描述,位移这个物理量常用s 或x 有时也用

x ?。位移可这样定义:位移=末位置—初位置。可表示为:0R R x t -=(式中X 是位移,

t R R ,0为初时刻和末时刻的位置矢量)。位移X 这个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合成与

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具有这种性质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上叫做矢量。运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就是从初位置到到末位置间的距离,其方向规定为:总是从初位置到指向末位置。

注意:

①、若质点沿直线从A 点运动到B 点,则位移X 就是末

位置B 点的坐标减去初位置A 点的坐标如右图所示。 ②、若质点在oxy 平面内或

oxyz 空间内,

从A 点运动到B 点,则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可用oxy 或oxyz 坐标系中初位置和末位置坐标1R 、

2R 表示,如左下图所示。

3.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与某一状态相对应的物理量。如第n 秒初、第n 秒末,并不是同一时刻;而第(n —1)秒末与第n 秒初,第n 秒末与第(n+1)秒初则是同一时刻。

时间指两时刻的间隔,是与是与某一过程相对应的物理量。注意第n 秒内与前n 秒内不是同一段时间。

4.速度 ①、平均速度

在一段时间内t 内,质点的位移为X ,则位移X (或S ?)与时间t (或t ?)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t

v x

=

或t x v ??=;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由于作变速直

线运动的物体,在各段路程上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相同的。故一提到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段位移上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②、瞬时速度(又称即时速度)

要精确地如实地描述质点在任一时刻地邻近时间内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该把t ?取得很短,t ?越短,越接近客观的真实情况,但t ?又不能等于零,因为没有时间间隔就没有位移,就谈不上运动的快慢了,实际上可以把t ?趋近于零,在这极短时间中,运动的变化很微小,实际上可以把质点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平均速度可以充分地描述该时刻t 附近质点地运动情况。我们把t ?趋近于零,平均速度t

x

??所趋近的极限值,叫做运动质点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用数学式可表示为:t x

v t ??=

→?lim 0

,它具体表示t 时刻附近无限小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值只随t 而变,是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以后提到的速度总是指瞬时速度而言。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都是矢量。

描述质点的运动,有时也采用一个叫“速率”的物理量;速率是标量,等于运动质点所经过的路程与经过该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若质点在t 时间内沿曲线运动,通过的路程X (即曲线的长度),则X 与t 的比值叫在时间t 内质点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t

x v =

。例如在某一时间内,质点沿闭合曲线环形一周,显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平均速度也为零,而质点的平均速率是不等于零的。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不能等同看待。当质点沿直线单一方向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而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而不考虑方向。

5.加速度

运动物体在o t 时刻的速度为o v (初速度),在t 时刻的速度为t v (末速度),那么在

o t t t -=?这段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也叫速度的增量)是o t v v v -=?,v ?与t ?的

比值称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可表示为:t

v

a ??=

,平均加速度只能粗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跟平均速度引导到瞬时速度的过程相似,选取很短的一段时间t ?,当t ?趋近于零时,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值,叫做运动质点在t 时刻的瞬时加速度。用数学

式可表示为:t

v a t ??=

→?lim 0。 若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则平均加速度就是瞬时加速度,通常o t =0,时间o t t t -=?可用末时刻t 表示,则加速度定义式为:

t

v

t v v a t ?=

-=

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一个质点的加速度是由它受到的合外力和它的质量共同决定,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即m

F

a ∑=

。 上式是矢量式,其中F v a ∑?,,都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对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总是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跟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必然联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不少同学有错误认识,复习过程中应予以纠正。

①、加速度不是速度,也不是速度变化量,而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所以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加速度都不一定大。

②、加速度也不是速度大小的增加。一个质点即使有加速度,其速度大小随时间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还可能不变。(两矢量同向,反向、垂直)

③、速度变化有三种基本情况:一是仅大小变化(试举一些例子),二是仅方向变化,三是大小和方向都变化。

注意:五个容易混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①、一个质点沿直线运动(无往返),在前半程位移的速度大小恒为1v ,在后位移的速度大小恒为2v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s v 的倒数,等于1v 、2v 倒数和的一半:

s v =)1

1

(212

1

v v +

②、一个质点沿直线运动(无往返),在前一半时间的速度大小恒为1v ,在后一半时间的速度大小恒为2v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T v ,等于1v 、2v 之和的一半:

T v =)(2

121v v +

③、一个质点以初速度v 0,末速度t v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

小v 等于v 0与t v 之和的一半:v =

)(2

1

0t v v + ④、一个质点以初速度v 0,末速度t v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无往返),则在位移

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2

s v 为:2

2

2

02

t s

v v v +=

⑤、一个质点以初速度v 0,末速度t v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2

T v 为:2

T v =

)(210t v v +=v =T

S

不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2

s v >2

T

v (可利用图像法证明)

6.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at v v +=0; 2

02

1x at t v +

=; ax v v t 22

02

=- 注意:A 、各式的物理意义和各量的矢量性;B 、上述公式成立的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计时的起点(o t =0)时,质点经过坐标原点O (其瞬时速度为o v ),坐标原点O 也作为位移的起点。C 、在这套公式的基础上,附加一定条件,能导出许多有用的公式。例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以及平抛运动、斜抛运动等有关的公式。

②、图象

A :速度和位移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t v -图象、t s -图象,如图所示。

对于图象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既对图象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

象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图象(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下表是对形状一样的t v -图、t s -图意义的比较。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a -图象是一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左下图所示。

C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s -图象是一抛物线。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抛物线“开口”向上,若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抛物线“开口”向下;抛物线的顶点由初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小决定。如右上图所示。

③、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五个基本规律

A :瞬时速率与时间成正比:n n t t t t v v v v :......:::......::321321=

B :位移大小与时间平方成正比:2

2

32

22

1321:......:::......::n n t t t t x x x x = C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平均速率之比为连续奇数之比:

)12(:......5:3:1......::321-=N v v v v n

D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为连续奇数之比:

)12(:......5:3:1......::321-=N x x x x n

E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X 0)所用时间之比:

1:.......23:)12(:1:......::321----=n n t t t t n

特别提醒: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五个基本规律对于其逆运动——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二者加速度大小相等)也适用!

④、任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

A 、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

t v v =

2012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夏令营模拟试题

2010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题 (全卷10题,共200分,做题时间120分钟) 1.(10分)正点电荷q1和负点电荷-q2(q2>0)固定在x轴上,分居于垂直x轴的光滑绝缘薄板的两侧,带正电的小球也处于x轴上且靠着板,如图所示,起初,板处于负电荷不远处,球处于平衡,板开始沿x轴缓慢平移扩大与负电荷的距离,当距离扩大到L/3时,小球从x轴“逃逸”, 求比值q 1/q 2 。物体对电场的影响忽略,重力也不计。 2.(18分)步行者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田野A处出发到田野B处,A、B两处相距1300m,一条直路穿过田野,A处离道路600m,B处离道路100m,步行者沿田野步行速度为3km/h,沿道路步行速度为6km/h,问步行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最短时间为多少?讨论A、B两处位于道路同侧与异侧两种情况。 3.(16分)滑轮、重物和绳组成如图所示系统,重物1和2的质量已知:m1=4kg、m2=6kg,应如何 设置第三个重物的质量m 3 ,才能使系统处于平衡。滑轮和绳无重,滑轮摩擦不计,不在滑轮上的绳均处于水平或竖直。

4.(20分)一根长金属丝烧成螺距为h、半径为R的螺旋线,螺旋线轴竖直放置,珠子沿螺旋线滑下,求珠子的稳定速度υ ,金属丝与珠子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 5.(20分)用长1m的不可伸长的弹性轻线系上两个同样小球,使它们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彼此相距50cm,现使其中一个球沿着垂直与两球心连线方向,以速度υ =0.1m/s抛去,求经过3min后 两球速度。 6.(30分)质量为M的航天站和对接上的质量为m的卫星一起沿着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其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R的n倍(n=1.25)某一时刻,卫星沿运动方向从航天站上射出后,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远地点到地心距离为8nR。当质量之比m/M为何值时,卫星刚好绕地球转一圈后再次回到航天站。(m<M) 7.(20分)在循环1-2-3-1中1-2是等温线,2-3是等容线,3-1是绝热线,在此循 ;在循环1-3-4-1中,1-3是绝热线,3-4是等温线,4-1是等容环中热机效率为η 1 线,在此循环中热机效率为η ;求热机沿循环1-2-3-4-1的效率η。工作物质是理想的单 2 原子气体。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系统整理

物理知识整理 知识点睛 一.惯性力 先思考一个问题:设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放在一小车光滑的水平面上,平面上除小球(小球的线度远远小于小车的横向线度)之外别无他物,即小球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然后突然使小车向右对地作加速运动,这时小球将如何运动呢? 地面上的观察者认为:小球将静止在原地,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车上的观察者觉得:小球以-a s 相对于小车作加速运动; 我们假设车上的人熟知牛顿定律,尤其对加速度一定是由力引起的印象至深,以致在任何场合下,他都强烈地要求保留这一认知,于是车上的人说:小球之所以对小车有 -a s 的加速度,是因为受到了一个指向左方的作用力,且力的大小为 - ma s ;但他同时又熟知,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小球在水平方向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 物理上把这个力命名为惯性力。 惯性力的理解 : (1) 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没有反作用。 (2)惯性力的大小等于研究对象的质量m 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a s 的乘积,而方向与 a s 相反,即 s a m f -=* (3)我们把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不成立的叫非惯性系,设一个参考系相对绝对空间加速度为a s ,物体受相对此参考系 加速度为a',牛顿定律可以写成:a m f F '=+* 其中F 为物理受的“真实的力”,f*为惯性力,是个“假力”。 (4)如果研究对象是刚体,则惯性力等效作用点在质心处, 说明:关于真假力,绝对空间之类的概念很诡异,这样说牛顿力学在逻辑上都是显得很不严密。所以质疑和争论的人比较多。不过笔者建议初学的时候不必较真,要能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既需要很广的物理知识面,也需要很强的物理思维能力。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出爱因斯坦2.0版本的概率很低(因为现有的迷惑都被1.0版本解决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会逐渐对力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清晰起来,脑子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低营养的疑问了。 极其不建议想不明白这问题的同学Baidu 这个问题,网上的讨论文章倒是极其多,不过基本都是民哲们的梦呓,很容易对不懂的人产生误导。 二.惯性力的具体表现(选讲) 1.作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 这时惯性力仅与牵连运动有关,即仅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有关。惯性力将具有与恒定重力相类似的特性,即与惯性质量正比。记为: s a m f -=* 2.做圆周运动的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 这时候的惯性力可分为离心力以及科里奥利力: 1)离心力为背向圆心的一个力: r m f 2ω=*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之七对称法

例1:沿水平方向向一堵竖直光滑的墙壁抛出一个弹性小球A , 抛出点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距离墙壁的水平距离为s , 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距墙壁的水平距离为2s ,如图7—1所示. 求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析:因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故与墙壁碰撞前后入射速度与反射速度具有对称性, 碰撞后小球的运 动轨迹与无墙壁阻挡时小球继续前进的轨迹相对称,如图7—1—甲所示,所以小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平抛运动处理, 效果上相当于小球从A ′点水平抛出所做的运动.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 ??==2 021gt y t v x 因为抛出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为3s ,抛出点的高度为h 代入后可解得:h g s y g x v 2320 == 例2:如图7—2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光滑墙壁A 和B ,间距为d ,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0v 从两墙正中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 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O , 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小球的运动是斜上抛和斜下抛等三段运动组成, 若按顺序求解则相当复杂,如果视墙为一平面镜, 将球与墙的弹性碰撞等效为对平面镜的物、像移动,可利用物像对称的规律及斜抛规律求解. 物体跟墙A 碰撞前后的运动相当于从O ′点开始的斜上抛运动,与B 墙碰后落于O 点相当于落到O ″点,其中O 、O ′关于A 墙对称,O 、O ″对于B 墙对称,如图7—2—甲所示,于是有 ? ??==?? ???-==0221sin cos 200y d x gt t v y t v x 落地时θθ 代入可解得2 202arcsin 2122sin v dg v dg == θθ 所以抛射角 例3:A 、B 、C 三只猎犬站立的位置构成一个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每只猎犬追捕猎物的速度均为v ,A 犬想追捕B 犬,B 犬 想追捕C 犬,C 犬想追捕A 犬,为追捕到猎物,猎犬不断调整方向,速度方向始终“盯”住对方,它们同时起动,经多长时间可捕捉到猎物?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三只猎犬运动轨迹都是一条复杂的曲线,但根据对称性,三只猎犬最后相交于 三角形的中心点,在追捕过程中,三只猎犬的位置构成三角形的形状不变,以绕点旋转的参考系来描述,可认为三角形不转动,而是三个顶点向中心靠近,所以只要求出顶点到中心运动的时间即可. 由题意作图7—3, 设顶点到中心的距离为s ,则由已知条件得 a s 3 3 = 由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可知,在旋转的参考系中顶点向中心运动的速度为 v v v 2330cos = =' 由此可知三角形收缩到中心的时间为 v a v s t 32='= 此题也可以用递推法求解,读者可自己试解. 例4:如图7—4所示,两个同心圆代表一个圆形槽,质量为m ,内外半径几乎同为R. 槽内A 、B 两处分别放有一个质量也为m 的小球,AB 间的距离为槽的直径. 不计一切摩擦. 现将系统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槽静止,两小球具有垂直于AB 方向的速度v ,试求两小球第一次相距R 时,槽中心的速度0v . 解析:在水平面参考系中建立水平方向的x 轴和y 轴. 由系统的对称性可知中心或者说槽整体将仅在x 轴方向上 运动。设槽中心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变为0v ,两小球相对槽心做角速度大小为ω的圆周运动,A 球处于

高中物理竞赛练习7 热学一08

高中物理竞赛练习7 热学一08.5 1.证明理想气体的压强p = k n ε32,其中n 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k ε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2.已知地球和太阳的半径分别为R 1=6×106m 、R 2=7× 108m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d =1.5×1011m .若地球与太阳均可视为黑体,试估算太阳表面温度. 3.如图所示,两根金属棒A 、B 尺寸相同,A 的导热系数是B 的两倍,用它们来导热,设高温端和低温端温度恒定,求将A 、B 并联使用与串联使用的能流之比.设棒侧面是绝热的. 4.估算地球大气总质量M 和总分子数N . 5.一卡诺机在温度为27℃和127℃两个热源之间运转.(1)若在正循环中,该机从高温热源吸热1.2×103 cal , 则将向低温热源放热多少?对外作功多少?(2)若使该机反向运转(致冷机),当从低温热源吸热1.2×103cal 热量,则将向高温热源放热多少?外界作功多少? 6.一定质量的单原子理想气体在一密闭容器中等压膨胀到体积为原来的1.5倍,然后又被压缩,体积和压强均减为1/3,且过程中压强与体积始终成正比,比例系数不变,在此压缩过程中气体向外放热Q o ,压缩后气体重新等压膨胀到原体积(气体在第一次等压膨胀前的状态),为使气体等容回到上面提到的原状态(第一次膨胀前的状态),需要传递给气体的热量Q 1是多少?

7.1 moI单原子理想气体初始温度为T o,分别通过等压和绝热(即不吸热也不放热)两种方式使其膨胀,且膨胀后末体积相等.如果已知两过程末状态气体的压强相比为1.5,求在此两过程中气体所做的功之和. 8.如图所示,两块铅直的玻璃板部分浸入水中,两板平行,间距d=0.5 mm,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缘故,水沿板上升一定的高度h,取水的表面张力系数σ =7.3×10-2N·m-1,求h的大小. 9.内径均匀的U形玻璃管,左端封闭,右端开口,注入水银后;左管封闭的气体被一小段长为h1=3.0cm 的术银柱分成m和n两段.在27℃时,L m=20 cm,L n=10 cm,且右管内水银面与n气柱下表面相平,如图所示.现设法使n上升与m气柱合在一起,并将U形管加热到127℃,试求m和n气柱混合后的压强和长度.(p o=75cmHg) 10.在密度为ρ=7.8 g·cm-3的钢针表面上涂一薄层不能被水润湿的油以后,再把它轻轻地横放在水的表面,为了使针在0℃时不掉落水中,不考虑浮力,问该钢针的直径最大为多少? 11.已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1=7.26×10-2N·m-1,酒精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2=2.2×10-2N·m-1.由两个内径相等的滴管滴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求两者的液滴数之比.

高中物理竞赛经典方法 2.隔离法

二、隔离法 方法简介 隔离法就是从整个系统中将某一部分物体隔离出来,然后单独分析被隔离部分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一个个小问题求解。隔离法在求解物理问题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好隔离法,对分析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大有益处。 赛题精讲 例1: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图2—1所示,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 1和F 2作用,且F 1>F 2 , 则物体1施于物体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 A .F 1 B .F 2 C .12F F 2+ D .12F F 2 - 解析:要求物体1和2之间的作用力,必须把其中一个隔离出来分析。先以整体为研 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1-F 2 = 2ma ① 再以物体2为研究对象,有N -F 2 = ma ② 解①、②两式可得N = 12 F F 2 +,所以应选C 例2:如图2—2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 ,A 上再放一物体B ,A 、B 间有摩擦。施加一水平力F 于B ,使它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这时物体A 相对于桌面( ) A .向左动 B .向右动 C .不动 D .运动,但运动方向不能判断 解析:A 的运动有两种可能,可根据隔离法分析 设AB 一起运动,则:a =A B F m m + AB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m = μm B g 以A 为研究对象:若f m ≥m A a ,即:μ≥A B B A m m (m m )g +F 时,AB 一起向右运动。 若μ< A B B A m m (m m )g + F ,则A 向右运动,但比B 要慢,所 以应选B 例3:如图2—3所示,已知物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 、m 2 ,A 、B 间的摩擦因数为μ1 ,A 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2 ,在水平力F 的推动下,要使A 、B 一起运动而B 不至下滑,力F 至少为多大? 解析: B 受到A 向前的压力N ,要想B 不下滑,需满足的临界条件是:μ1N = m 2g 。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10图像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十、图像法 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图像法在处理某些运动问题,变力做功问题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赛题精讲 例1:一火车沿直线轨道从静止发出由A 地驶向B 地,并停止在B 地。AB 两地相距s ,火 车做加速运动时,其加速度最大为a 1,做减速运动时,其加速度的绝对值最大为a 2,由此可可以判断出该火车由A 到B 所需的最短时间为 。 解析:整个过程中火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最大时,所用时间最短,分段运动可用图像法来解。 根据题意作v —t 图,如图11—1所示。 由图可得1 1t v a = vt t t v s t v a 21)(21212 2=+== 由①、②、③解得2 121)(2a a a a s t += 例2: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 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碰,则两车在做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 ) A .s B .2s C .3s D .4s 解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可用速度——时间图像 中的面积来表示,故可用图像法做。 作两物体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11—2所示,前车发 生的位移s 为三角形v 0Ot 的面积,由于前后两车的刹车 加速度相同,根据对称性,后车发生的位移为梯形的面积 S ′=3S ,两车的位移之差应为不相碰时,两车匀速行驶 时保持的最小车距2s. 所以应选B 。 ① ② ③ 图11—2

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卷(一)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 1.置于水平面的支架上吊着一只装满细砂的漏斗,让漏斗左、右摆动,于是桌面上漏下许多砂子,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一砂堆,砂堆的纵剖面最接近下图Ⅰ-1中的哪一种形状 2.如图Ⅰ-2所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光滑水平轨道上相向运动,乙上连有一段轻弹簧,甲乙相互作用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若甲的初速度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 0 B.若甲的初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C.若甲的初动能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D.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3.特技演员从高处跳下,要求落地时必须脚先着地,为尽量保证安全,他落地时最好是采用哪种方法 A.让脚尖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B.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C.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不下蹲 D.让脚跟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4.动物园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只质量为M 的笼子,笼内有一只质量为 m 的猴子.当猴以某一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向上爬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 1;当猴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下滑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 F 2(如图Ⅰ-3),关于 F 1 和 F 2 的大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 1 = F 2>(M + m )g B.F 1>(M + m )g ,F 2<(M + m )g C.F 1>F 2>(M + m )g D.F 1<(M + m )g ,F 2>(M + m )g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与分子的运动无关 B.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间距离一定减小 C.在环绕地球运行的空间实验室里不能观察热传递的对流现象 D.通过热传递可以使热转变为功 6.如图Ⅰ-4所示,虚线a 、b 、c 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之 图Ⅰ -3 图Ⅰ -4 图Ⅰ-2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15-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教程 第五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第一讲 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第一讲 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1。1 温度 1.1.1、平衡态、状态参量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热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规律的科学。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称为热力学系统或简称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态,否则就称为非平衡态。可见系统平衡态的改变依赖于外界影响(作功、传热)。 系统处于平衡态,所有宏观物理都具有确定的值,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物理量来描述平衡态,这几个量称为状态参量。P 、V 、T 就是气体的状态参量。 气体的体积V 是指盛放气体的容器的容积,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m 3 。 1m 3 =103L=106 cm 3 气体的压强P 是气体作用在容器的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平均压力,单位是p a 。 1atm=76cmHg=1.013?105 p a 1mmHg=133.3p a 1.1.2、 温标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建立温标的三要素是: 1、选择某种物质的一个随温度改变发生单调显著变化的属性来标志温度,制作温度计。例如液体温度计T(V)、电阻温度计T(R)、气体温度计T(P)、T(V)等等。这种选用某种测温物质的某一测温属性建立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2、规定固定点,即选定某一易于复现的特定平衡态指定其温度值。1954年以前,规定冰点为0℃,汽点为100℃,其间等分100份,从而构成旧摄氏温标。1954年以后,国际上选定水的三相点为基本固定点,温度值规定为273.16K 。这样0℃与冰点,100℃与汽点不再严格相等,百分温标的概念已被废弃。 3、规定测温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如果某种温标(例如气体温度计)选定为线性关系,由于不同物质的同一属性或者同一物质的不同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不会相同,因而其它的温标就会出现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1.1.3、理想气体温标 定容气体温度计是利用其测温泡内气体压强的大小来标志温度的高低的。 T(P)=αP α是比例系数,对水的三相点有 T 3= αP 3=273.16K P 3是273.16K 时定容测温泡内气体的压强。于是 T(P)=273.16K 3P P (1) 同样,对于定压气体温度计有 T(V)=273.16K 3V V (2) 3V 是273.16K 时定压测温泡内气体的体积。 用不同温度计测量同一物体的温度,除固定点外,其值并不相等。对于气体温度计也有)()(V T P T ≠。但是当测温泡内气体的压强趋于零时,所有气体温度计,无论用什么气体,无论是定容式的还是定压式的,所测温度值的差别消失而趋于一个共同的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就是理想气体温标的值,单位为K ,定义式为 T=lim 0 →p T(V)=lim 0 →p T(P) =273.16K lim →p 3V V =273.16K lim 0→p 3P P (3) 1.1.4、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温标虽与气体个性无关,但它依赖于气体共性即理想气体的性质。利用气体温度计通过实验与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理想气体温标。但其测温范围有限(1K ~1000℃),T <1K ,气体早都已液化,理想气体温标也就失去意义。 国际上规定热力学温标为基本温标,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测温物质的性质,能在整个测温范围内采用,具有“绝对”的意义,有时称它为绝对温度。在理想气体温标适用的范围内,热力学温标与理想气体温标是一致的,因而可以不去区分它们,统一用T(K)表示。 国际上还规定摄氏温标由热力学温标导出。其关系式是: t=T-273.15o (4) 这样,新摄氏温标也与测温物质性质无关,能在整个测温范围内使用。目前已达到的最低温度为5?108 -K , 但是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例1、定义温标t *与测温参量X 之间的关系式为t * =ln(kX),k 为常数 试求:(1)设X 为定容稀薄气体的压强,并假定水的三相点 16.273*3=T ,试确定t *与热力学温标之间的关系。(2)在温标t * 中,冰点和汽点各为多少度;(3)在温标t * 中,是否存在零度? 解:(1)设在水三相点时,X 之值是3X ,则有273.16o =In(kX 3)将K 值代入温标t * 定义式,有 3316.273*16.273X X In X X e In t +=? ???? ?= (2) 热力学温标可采用理想气体温标定义式,X 是定容气体温度计测温泡中稀薄气体压强。故有 30 lim 16.273X X K T x →= (3) 因测温物质是定容稀薄气体,故满足X →0的要求,因而(2)式可写成 ) lim ln(16.273lim 30 *X X t x x →→+= (4) 16.27316.273*T In t += 这是温标* t 与温标T 之间关系式。 (2)在热力学温标中,冰点K T i 15.273=,汽点K T s 15.373=。在温标* t 中其值分别为 16.27316.27315 .27316.273*=+=In t 47.27315.27315 .37316.273*=+=In t (3)在温标*t 中是否存在零度?令* t =0,有 K e T 116.27316.273<<=- 低于1K 任何气体都早已液化了,这种温标中* t =0的温度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1-2 气体实验定律 1.2.1、玻意耳定律

高中物理竞赛经典方法 7对称法

七、对称法 方法简介 由于物质世界存在某些对称性,使得物理学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赛题精析 例1:沿水平方向向一堵竖直光滑的墙壁抛出一个弹性小球A ,抛出点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距离墙壁的水平距离为s ,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距墙壁的水平距离为2s ,如图7—1所示。求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析:因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故与墙壁碰撞前后入射速度与反射速度具有对称性,碰撞后小球的运动轨迹与无墙壁阻挡时小球继续前进的轨迹相对称,如图7—1—甲所示,所以小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平抛运动处理,效果上相当于小球从A ′点水平抛出所做的运动。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02x v t 1y gt 2 =???=?? 因为抛出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为3s ,抛出点的高度为h ,代入后可解得: v 0 = 3s 例2:如图7—2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光滑墙壁A 和B ,间距

为d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 0从两墙正中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O ,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小球的运动是斜上抛和斜下抛等三段运动组成,若按顺序求解则相当复杂,如果视墙为一平面镜,将球与墙的弹性碰撞等效为对平面镜的物、像移动,可利用物像对称的规律及斜抛规律求解。 物体跟墙A 碰撞前后的运动相当于从O ′点开始的斜上抛运动,与B 墙碰后落于O 点相当于落到O ″点,其中O 、O ′关于A 墙对称,O 、O ″对于B 墙对称,如图7—2—甲所示,于是有: 02 0x v cos t 1y v sin t gt 2 =θ??? ?=θ?-??,落地时x 2d y 0=??=? 代入可解得:sin2θ = 20 2gd v 所以,抛射角θ =1 2 arcsin 20 2gd v 例3:A 、B 、C 三只猎犬站立的位置构成一个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每只猎犬追捕猎物的速度均为v ,A 犬想追捕B 犬,B 犬想追捕C 犬,C 犬想追捕A 犬,为追捕到猎物,猎犬不断调整方向,速度方向始终“盯”住对方,它们同时起动,经多长时间可捕捉到猎物?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三只猎犬运动轨迹都是一条复杂的曲线,但根据对称性,三只猎犬最后相交于三角形的中心点,在追捕过程中,三只猎犬的位置构成三角形的形状不变,以绕点旋转的参考系来描述,可认为三角形不转动,而是三个顶点向中心靠近,所以只要求出顶点到中心运动的时间即可。 由题意作图7—3 ,设顶点到中心的距离为s ,则由已知条件得: 由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可知,在旋转的参考系中顶点向中心运动的速度为: v ′= vcos30° =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整体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方法简介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 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 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 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 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 用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 把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变难为易。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1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和M,人用水 平力F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不计滑轮质量及摩 擦,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能求解,事实 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做一个整体,对整体用 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 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所以有: 2F=(M+m)a,解得: 2F a M m 例2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1 —2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 偏上30°的同样大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在竖直方解析

27高中物理竞赛热学习题2整理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习题 热学2 姓名: 班级: 成绩: 1. 如图所示,一摩尔理想气体,由压强与体积关系的p-V 图中的状态A 出发,经过一缓慢的直线过程到达状态B ,已知状态B 的压强与状态A 的压强之比为1/2 ,若要使整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则状态B 与状态A 的体积之比应满足什么条件?已知此理想气体每摩尔的内能为 23RT ,R 为普适气体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 2.有一气缸,除底部外都是绝热的,上面是一个不计重力的活塞,中间是一块固定的导热隔板,把气缸分隔成相等的两部分A 和B ,上、下各有1mol 氮气(52 U RT = ),现由底部慢慢地将350J 热量传送给缸内气体,求 (1)A 、B 内气体的温度各改变了多少? (2)它们各吸收了多少热量。 3. 使1mol 理想气体实行如图所示循环。求这过程气体做的总功。仅用T 1,T 2和常数R 表示。 (在1-2过程,12P T α= )

4.如图所示,绝热的活塞S 把一定质量的稀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密封在水平放置的绝热气缸内.活塞可在气缸内无摩擦地滑动.气缸左端的电热丝可通弱电流对气缸内气体十分缓慢地加热.气缸处在大气中,大气压强为p0.初始时,气体的体积为V0、压强为p0.已知1 摩尔该气体温度升高1K 时其内能的增量为一已知恒量。,求以下两种过程中电热丝传给气体的热量Q1与Q2之比. 1 .从初始状态出发,保持活塞S 位置固定,在电热丝中通以弱电流,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停止通电,待气体达到热平衡时,测得气体的压强为p1 . 2 .仍从初始状态出发,让活塞处在自由状态,在电热丝中通以弱电流,也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停止通电,最后测得气体的体积为V 2 . 5. 图示为圆柱形气缸,气缸壁绝热,气缸的右端有一小孔和大气相通,大气的压强为p0。用一热容量可忽略的导热隔板N和一绝热活塞M将气缸分为A、B、C三室,隔板与气缸固连,活塞相对气缸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但不漏气,气缸的左端A室中有一电加热器Ω。已知在A、B室中均盛有1摩尔同种理想气体,电加热器加热前,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B两室中气体的温度均为T0,A、B、C三室的体积均为V0。现通过电加热器对A室中气体缓慢加热,若提供的总热量为Q0,试求B室中气体末态体积和A室中气体的末态温度。设A、B 两室中气体1摩尔的内能 5 2 U RT 。R为普适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之降维法例题

十三、降维法 方法简介 降维法是将一个三维图变成几个二维图,即应选两个合适的平面去观察,当遇到一个空间受力问题时,将物体受到的力分解到两个不同平面上再求解。由于三维问题不好想像,选取适当的角度,可用降维法求解。降维的优点是把不易观察的空间物理量的关系在二维图中表示出来,使我们很容易找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3—1所示,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上放一物体,物体重为G ,静止在斜面上。现用与斜面底边平行的力F=G/2推该物体,物体恰好在斜面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等于多少?物体匀速运动的方向如何? 解析:物体在重力、推力、斜面给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平衡。但这四个力不在同一平面内,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些力分解在两个平面内,就可以将空间问题变为平面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将重力沿斜面、垂直于斜面分解。我们从上面、侧面观察,图13—1—甲、图13—1—乙所示。 如图13—1—甲所示,推力F 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G 1的合力F ′为: G G F F 2 22 12 = += ' F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与推力成α角, 则 ?=∴== 451 tan 1ααF G 这就是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方向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F ′平衡,即 2/2G F f = '= 所以摩擦因数:3 630cos 2/2=? ==G G F f N μ 例2:如图13—2所示,一个直径为D 的圆柱体,其侧面刻有螺距为h 的光滑的螺旋形凹槽,槽内有一小球,为使小球能自由下落,必须要以多大的加速度来拉缠在圆柱体侧面的绳子? 解析:将圆柱体的侧面等距螺旋形凹槽展开成为平面上的斜槽,如图13—2—甲所示,当圆柱体转一周,相当于沿斜槽下降一个螺距h ,当圆柱转n 周时,外侧面上一共移动的

2017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和答案

2017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和答案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解答 2017年9月16日 一、(40分)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均质实心小圆柱被置于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薄圆筒中,圆筒和小圆柱的中心轴均水平,横截面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 。试在下述两种情形下,求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的频率: (1)圆筒固定,小圆柱在圆筒内底部附近作无滑滚动; (2)圆筒可绕其固定的光滑中心细轴转动,小圆柱仍在圆筒内底部附近作无滑滚动。 解: (1)如图,θ为在某时刻小圆柱质心在其横截面上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圆柱受三个力作用:重力,圆筒对小圆柱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设圆筒对小圆柱的静摩擦 力大小为F ,方向沿两圆柱切点的 切线方向(向右为正)。考虑小圆柱质心的运动,由质心运动定理得 sin F mg ma θ-= ① R θ θ1 R

式中,a 是小圆柱质心运动的加速度。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作无滑滚动,小圆柱绕其中心轴转过的角度1 θ(规定小圆柱在最低点时1 0θ=)与θ之间的关系为 1 ()R r θθθ=+ ② 由②式得,a 与θ的关系为 22 12 2 ()d d a r R r dt dt θθ==- ③ 考虑小圆柱绕其自身轴的转动,由转动定理得 212 d rF I dt θ-= ④ 式中,I 是小圆柱绕其自身轴的转动惯量 2 12 I mr = ⑤ 由①②③④⑤式及小角近似 sin θθ≈ ⑥ 得 22 203() θθ+=-d g dt R r ⑦ 由⑦式知,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振动是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为 1π6()g f R r =- ⑧ (2)用F 表示小圆柱与圆筒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1 θ和2 θ分别为小圆柱与圆筒转过的角度(规定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真题汇编热学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真题汇编---热学 1.(19Y4) 四、(20分)如图预19-4所示,三个绝热的、容积相同的球状容器A 、B 、C ,用带有阀门K 1、K 2的绝热细管连通,相邻两球球心的高度差 1.00m h =.初始时,阀门是关闭的,A 中装有1mol 的氦(He ),B 中装有1mol 的氪(Kr ),C 中装有lmol 的氙(Xe ),三者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现打开阀门K 1、K 2,三种气体相互混合,最终每一种气体在整个容器中均匀分布,三个容器中气体的温度相同.求气体温度的改变量.已知三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31He 4.00310kg mol μ--=?? 在体积不变时,这三种气体任何一种每摩尔温度升高1K ,所吸收的热量均为 3/2R ,R 为普适气体常量. 2.(20Y3)(20分)在野外施工中,需要使质量m =4.20 kg 的铝合金构件升温;除了保温瓶中尚存有温度t =90.0oC 的1.200kg 的热水外,无其他热源。试提出一个操作方案,能利用这些热水使构件从温度t 0=10.0oC 升温到66.0oC 以上(含66.0oC),并通过计算验证你的方案. 已知铝合金的比热容c =0.880×103J ·(k g·oC)-1 , 水的比热容c = 4.20×103J ·(kg ·oC)-1 ,不计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 3.(22Y6)(25分)如图所示。两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平行的直长金属导轨,处于恒定磁场中。 磁场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 的均匀导体细杆,放在导轨上,并与导轨垂 直,可沿导轨无摩擦地滑动,细杆与导轨的电阻均可忽略不计.导轨的左端与一根阻值为 尺0的电阻丝相连,电阻丝置于一绝热容器中,电阻丝的热容量不计.容器与一水平放置的开口细管相通,细管内有一截面为S 的小液柱(质量不计),液柱将l mol 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封闭在容器中.已知温度升高1 K 时,该气体的内能的增加量为5R /2(R 为普适气体常量),大气压强为po ,现令细杆沿导轨方向以初速V 0向右运动,试求达到平衡时细管中液柱的位移. 4.(16F1)20分)一汽缸的初始体积为0V ,其中盛有2mol 的空气和少量的水(水的体积可以忽略)。平衡时气体的总压强是3.0atm ,经做等温膨胀后使其体积加倍,在膨胀结束时,其中的水刚好全部消失,此时的总压强为2.0atm 。若让其继续作等温膨胀,使体积再次加倍。试计算此时: 1.汽缸中气体的温度; 2.汽缸中水蒸气的摩尔数; 3.汽缸中气体的总压强。 假定空气和水蒸气均可以当作理想气体处理。 5.(17F1)在一大水银槽中竖直插有一根玻璃管,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已知槽中水银液面以上的那部分玻璃管 的长度l=76cm,管内封闭有n=1.0×10-3 mol的空气,保持水银槽与玻璃管都不动而设法使玻璃管内空气的温度缓慢地降低10℃,问在此过程中管内空气放出的热量为多少?已知管外大气的压强为76cmHg,每摩尔空 气的内能U=CVT,其中T为绝对温度,常量CV=20.5J·(mol·K)-1 ,普适气体常量R=8.31J·(m ol·K)-1 31Kr 83.810kg mol μ--=??31Xe 131.310kg mol μ--=??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一、理论基础 力学 物理必修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人类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本模块划分两个四主题: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运动的描述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迪卡尔等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看做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参考糸、位移、时间、时刻、路程、速度、相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量的标矢性,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运动规律中作用。 例4 用实验方法和图像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例5 通过实例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运动的矢量性。 例6 通过史实及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微元法,积分法等数学思想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5)对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学习,理解矢量与标量在物理学中重要性。掌握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例7 通过实例研究物体竖直上抛运动,体会物体在共线条件下的矢量合成与分解。 2.活动建议 (1)通过研究汽车的运行来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 (2)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因素。 (3)通过查阅物理学史,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内容标准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弹簧秤并用胡克定律解释。 (2)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摩擦角的概念。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例3 设计实验测量摩擦力。体会摩擦力与摩擦角的实际意义。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共点的平衡条件,物体平衡的种类。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4 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与合力的关系。 例5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衡的类型,分析平衡原理。

高中物理竞赛 解题 方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五、极限法 方法简介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赛题精讲 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 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 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 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所以速最大时有 mg =kx ① 图5—1 由机械能守恒有 22 1)(kx E x h mg k +=+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 k g m m g h E k 2 221?-= 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 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 的时间最短。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 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 βcos g a = 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 OP at =22 1 所以β cos 2g OP t = ① 由图可知,在△OPC 中有 图5—2

) 90sin()90sin(βαα-+=- OC OP 所以) cos(cos βαα-=OC OP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g OC g OC t )]2cos([cos cos 4)cos(cos cos 2βαααβαβα-+=-= 显然,当2,1)2cos(αββα= =-即时,上式有最小值. 所以当2α β=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0υ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 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 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 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以水平向右为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 轴正方向, 则由:gt v v y ==θtan 0,解得运动时间为θtan 0g v t = 该点的坐标为 θθ2202200tan 221tan g v gt y g v t v x ==== 由几何关系得:θθtan cos /x y H =+ 解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为 θθsin tan 220?=g v H 。 这道题若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坐标轴,求解则更加简便。 例4:如图5—4所示,一水枪需将水射到离喷口的水平距离为3.0m 的墙外, 从喷口算起, 墙高为4.0m 。 若不计空气阻力,取 2/10s m g =,求所需的最小初速及对应的发射仰角。 解析:水流做斜上抛运动,以喷口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 直角坐标,本题的任务就是水流能通过点A (d 、h )的最小初速度和发射仰角。 图5— 3 图5—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