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起源

宗教起源

宗教学概论

什么是宗教

简单地说,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宗教的学科是宗教学。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宗教」与「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具有现代学科分类学的意义,与古时之意已大相径庭。

中文里面“宗教”这个词与英文是有歧义的。中文里,“宗”字是在屋檐下举行祭祀仪式,本义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与宗庙,蕴含着对于祖先、宗族、宗祠的崇拜;“教”有教化、训育等含义。在公元六百年以前,“宗教”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官职;佛教进入中国后,佛教有一术语“自证为宗、化他名教”,泛化开后指宗教信仰。

西方宗教“religion”则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在西方人眼里,非到此地步不成为宗教信仰。

宗教一词,一说为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再结”;一说在拉丁语中为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字语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祇(古'祇’字作'示’)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在历史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与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在不同形态下的各自发展阶段。在近、现代又有新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开端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宗教。宗教观念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人的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才出现的。

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的临终关怀问题。人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思索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当现实给不出答案时,人们就会求助于宗教信仰。因为死对于人来讲是最大的恐惧,中国也有“千古艰难唯一死”的说法。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宗教信仰给出自己的办法。

这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

不同宗教信仰给出不同的办法。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如果你信仰上帝,按照上帝的意愿行事,就可以赎罪,死后到天堂。

中国的道教则主张通过修炼,达到不死。中国人的道教对死的解决态度是比较有趣的。

佛教主张,死对人是苦,人生也是苦,只有涅磐才是最大的乐,实现涅磐可以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信仰佛教不是为了下辈子过的好一点,而是要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伊斯兰教主张后世说。经过真主审判后,人可以从朽骨复生。

总的来说,所有宗教信仰的目标就是解决如何对待死亡这一终极关怀问题。而宗教信仰不同是因为对待死亡的方法不同。换言之,是他们的终极关怀方式不同。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

林语堂说,宗教是“人类知识所不可及的剩余区域。它不是理性的对比,它是更高级的理性。”“科学教会我们怀疑,宗教教会我们相信。”

人天生就有孤独感,它源于不自信,和对别人的不信任。信奉上帝后,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还有个上帝来帮忙自己(实际是借上帝来鼓励自己,提高信心);遇到困惑时,还有个上帝来倾听(实际是借上帝来理顺思绪,寻找感觉);遇到成功时,还有个上帝来分享。上帝也就变成了一个万能的人。其实相信宗教就像和姑娘谈恋爱,只有个中人知道。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宗教,而是相信自己,拥有自信;相信别人,拥有交流。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这个社会能相信的已经太少了,甚至在相信人的同时还在怀疑别人的相信:“他是否别有用心呢?”

宗教的起源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的产生:旧石器时代后期?

研究方法:

考古学资料、人类学资料——合理的推断

宗教考古与“阿里阿德涅之线”

宗教考古与尼安德特人墓葬遗址

?4-?6万?年前,?智人阶段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作为最早宗教观念的灵魂观念

?氏族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

(Ariadne)之线

酒神巴库斯,是宙斯和卡德摩斯的女儿塞墨勒的儿子,塞墨勒被雷电击死,巴库斯成了孤儿,先为宙斯收养,后又转为伊诺和瑞亚教养,教他打猎并训服狮虎豹为他拉车,巴库斯长大后,常驾车出外游玩。有一天巴库斯又驾车出游,突然看到少女阿里阿德涅,立在海边的岩石上,阿里阿德涅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孙女,她曾帮助雅典王的儿子忒修斯杀死害人的弥诺陶洛斯,而深深地爱上了忒修斯,但命运女神拒绝他们的爱情,这使阿里阿德涅十分伤心,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远航离去。正在痛苦之际,巴库期满怀激情地来到她身边,这是命运女神的安排,他们相爱了。画家着意描绘这一见钟情的场面,巴库斯纵身从坐车上飞向阿里阿德涅,成为画面的突出中心,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整个前景人物以暖色调处理,被单纯的蓝天大海衬托得鲜明而强烈,这是一首歌颂青春、生命与欢乐生活的赞歌。

Ariadne's thread,语出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希腊神话中克里特王弥诺斯(Minos)的女儿。传说雅典每年(一说每三年)必须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作为关在迷宫中的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的食物。忒修斯(Theseus)作为贡品来到克里特,被困在怪物弥诺陶洛斯的迷宫中。弥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她对忒修斯一见钟情,为了救他,向智者代达罗斯讨教,如何走出迷宫。

代达罗斯交给阿里阿德涅一个线团,阿里阿德涅又把线团交给忒修斯,叫他捏住线头

进入迷宫,杀死弥诺陶洛斯后循线而返。

忒修斯杀死了怪物弥诺陶洛斯,并顺着他走进迷宫时沿路放的引线,顺利从被弥诺斯囚禁的迷宫之中逃脱出来。她随忒修斯逃离克里特,被忒修斯遗弃在纳克索斯岛。在那里成了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司和妻子。

后来,“阿里阿德涅之线”常用来表示脱出困境的办法。

尼安德特人:

生活年代:距今10万至2.5万年

脑容量:1200ml

(海德堡人:1050ml,现代人:1500ml左右)

居住地区:欧洲及西亚

原始宗教的产生:旧石器时代后期?

可能:脱离混沌、思考生死、关怀终极、灵魂观念

原始宗教与神话

创世神话造人神话英雄神话(试图解释自然及人本身)

如:太阳神“拉”开天辟地并创造了人类和动物(古埃及)

古代巴比伦史诗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等

原始宗教与崇拜

1、自然崇拜(面对自然的困惑面对灾害的恐惧)

2、图腾崇拜(图腾试图通灵自然伟力巫术希望部分征服自然)

3、祖先崇拜(慎终追远凝聚族群)

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终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四周山峰高耸,峭壁垂悬,岩洞阴森,令人敬畏。回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荡,神秘而奇异。气流运动产生的幻影,更使人感到不可捉摸。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来自某种精灵。于是,那些山峰、悬崖、岩洞便成为精灵的栖息之所,不准大声喧哗,更不准言出不敬,种种禁忌便油然而生。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他的亲族”、“他的标记”。

图腾崇拜与巫术:常青的槲寄生代表着希望和丰饶。在英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没有槲寄生就没有幸福。槲寄生是12月24日出生者的幸运植物。

圣诞节期间,站在槲寄生下的人不能拒绝亲吻;互为敌人的人在槲寄生下相遇要互相拥抱并停战一天。传说圣诞节那天站在槲寄生下的女孩可以得到幸福。

根据传统,被人们视为避邪物的槲寄生,可以用来助孕、避雷;挂在房内能抵挡厄运和巫术,挂在门口则可以阻止巫婆登堂入室。槲寄生也曾被视为“万灵药”,非洲的一些部落会在打仗前佩戴以避免受伤。奥地利人将槲寄生放在门槛上以防止做恶梦。

圣诞节来临时,英国人都会悬挂槲寄生的枝条,还将它放在枕头下占卜梦境。瑞典人用槲寄生枝作为寻找黄金矿脉的探测棒。在奥地利和意大利相邻的边境地区,一直流传着槲寄生能使人隐形的说法。

槲寄生在西方被称为“生命中的金枝”,但在北欧神话中却成为死亡的象征:主神奥丁(Odin)和爱神弗丽佳(Frigg)的儿子——光明之神巴尔德尔(Baldur),就是被黑暗之神霍尔德尔(Hoder)在火神洛基(Loki)指使下以槲寄生制成的飞镖射死的。弗丽佳悲痛的眼泪化解了槲寄生的邪恶,救活了儿子。于是她承诺,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都会赐给他一吻。这个神话演变成了西方圣诞节的传统:如有女子偶尔经过或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西方人认为,这是两性结合、多子多孙的预兆。这也与古代凯尔特人的风俗一致。他们相信,红色的槲寄生果实是女性生命力的象征;白色的果实则代表了男性的生殖力;它们共同代表

了原始的大地母亲。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原始宗教的产生:旧石器时代后期

原始宗教的基本情况:神话与原始宗教:试图解释自然及人本身

各种崇拜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面对自然的困惑面对灾害的恐惧

图腾崇拜:图腾试图通灵自然伟力巫术希望部分征服自然

祖先崇拜:慎终追远凝聚族群

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存状态差,对于自然界及人类自身了解极少,恐惧与困惑趋利与避害

原始宗教对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增强征服自然勇气第二,维护部落团结秩序第三,丰富人类文化艺术第四,积累探索世界经验第五,促进人类思维进步……

宗教是否可研究?

人们用截然不同的方法看待宗教。一些宗教信仰者认为,宗教不可研究。

信仰无疑是一种个人现象,但很明显,宗教同时是一种群体的现象。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同其他社会现象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

这是本课的前提预设和主要内容。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宗教是一种群体现象。

宗教与神圣和超自然的事物有关。神灵是宗教中最为本质的问题。

宗教包含着一套信仰体系。每种主要的宗教都有它供慢慢理解或至少作为决定这个群体所持信仰的基础的“圣书”,例如《圣经》、《古兰经》、《摩门经》等。

宗教包含着一套实践活动。一种行动只有当群体规定为宗教行动时才成为宗教的。

宗教包括道德的规定。强调道德并不是宗教群体所独有的特征。

在基督教的传说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的最后晚餐中用过的杯子流传了下来,被后人尊称为圣杯。然而传说中的圣杯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约翰斯通把宗教定义为:一种信仰和实践的体系,一个群体的人们将依据这个体系来解释他们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和习惯上认为是超自然的东西,并对之做出反应。

对宗教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结果大同小异。比如,有的学者提出,宗教是一种包含5种要素的现象:教会、仪式、信仰和观念、特殊的情感体验、道德规范。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宗教间对话的积极倡导者Leonard Swidler提出,宗教是“对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相应地该如何生活的一种解释。”通常所有的宗教都包含4个C:creed, code, cult, community-structure (信纲、规范、崇拜和社团结构)。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宗教是一种信仰

根据西美尔,信仰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是社会中互动模式(信赖)在精神上的反应。费尔巴哈也强调说,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信仰并非源于宗教。当然,宗教信仰与普通信仰不同。

费尔巴哈的一段话精辟地指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你崇拜耶和华也好,崇拜阿比斯也好,崇拜雷神也好,崇拜基督也好,你和黄金海岸的黑人一样崇拜你的影子也好,你像年老的波斯人样崇拜你的灵魂也好,你崇拜“丹田之气”或你的精灵也好,总之,不管你崇拜的是一个可感的或是一个精神的实体——都是一样的;宗教的对象只不过是某一个东西,只要这个东西是一个幻想的对象、感情的对象、信仰的对象便行;正因为宗教的对象就其为宗教的对象说,并不在实际中存在,反倒与实际矛盾,所以它只是一个信仰的对象。譬如说,人的不朽或作为不朽的实体的人,是一个宗教的对象,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只是一个信仰的

对象,因为实际所显示的正好与此相反,是人皆有死。信仰就是把不是的想象为是的,例如想象这幅图像是活的东西,这面包是肉,这酒是血,也就是说,是它所不是的。因此,如果你希望用望远镜在天文学的天上找到上帝,或者用放大镜在一个植物园中找到上帝,或者用矿物学上用的锤子在地质学的矿山里找到上帝,或者用解剖刀和显微镜在动物和人的腑脏里找到上帝,那就暴露了对宗教的最大的无知——你只有在信仰中,只有在想象中,只有在人心中找到他;因为上帝本身并不是别的,只是幻想或想象的实体,只是人心的实体。”

宗教信仰是一套符号价值体系。但它与对“主义”的信仰不同。宗教是以涉及神圣之物和超自然之物为特征的。

2、宗教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以某种形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问题的机制或行为。宗教行为也不例外。宗教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连续辩证地发展着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研究三大宗教乃至各种宗教体系时,我们把宗教信仰的演变作为“基础”。但是,这种演变本身并非始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跟“道德……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一样,宗教没有历史。宗教没有同社会的历史相脱离的独立的历史。因此,在考察宗教的发展时,就不能仅仅考察宗教信仰变化的线索,必须看到制约这一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因索,即处在宗教本身之外的、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当中的那些因素。

3、宗教观念的保守性倾向

宗教信仰之所以发生变化,首先是人们现实生活发生变化的缘故,因为宗教信仰乃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宗教观念的发展并不像影之随形那样伴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这些观念毕竟有自身存在的内在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保守性。

宗教的保守性由于教会的活动而大大加强。然而,宗教的保守性不能仅仅归结为教会的活动,更主要是信徒的信仰。

宗教的产生根源

宗教的起源和根源问题是非常思辨的问题。当我们用问句的形式来提出这个问题时,通常不会问:“宗教是从哪里来的?”而是问:“人为什么信教?”

宗教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成为一个完全的他者(the wholly other)。

基督教和犹太教对于宗教的起源问题,回答非常简单——上帝是宗教的创造者。这种宗教神圣起源的假设和解释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特有的。

对于宗教起源问题的回答,人类学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的恐惧、人的挫折和情感需要,社会学理论集中研究宗教存在的社会环境。

社会学家强调,人们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周围的环境而创立起自己的规范、信仰和思想体系的,这种经验的基本因素是他们与物质环境的接触。

西美尔以信仰和感情为例,说明宗教只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他说,神是人的翻版,这是普遍

性的不证自明的,“要充分认识到,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平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和需要的理想化,很多情况下倒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

人类学家则相信,宗教是以某种方式来回答人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经验。当前文字时代的人们遇到神奇而可怕的事件——闪电、地震、涨潮、洪水、病痛、生与死——时,他们使感到需要知道其原因。因此,宗教体系是从人们企图将所谓自然现象和其他反复发生的经验,归于某些原因的需要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心理学把宗教描写为人类对自己的安全、安定以及将来的生存受到经常的威胁时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宗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容许使人们的许多被社会压抑的原始本能得以升华的机制。

产生和发展

宗教信仰产生的时间,指的应当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长达数万年甚或数十万年之久,其间经过了上千代人的生活。在人类居住的不同地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这就使得这一过程倍加复杂。因此,宗教——乃至各种新现象——产生的年代,无法确定出划一的时间断限。

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出现,在一切人群那里本身都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所以,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到处都在自生地出现。而外部影响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过程,同时也作用于它的形式而已。

美国学者詹姆斯和荷兰学者柯尼格斯瓦尔德,在他们论述原始社会的著作中说:宗教在中国猿人那里就已经有了。因为所发掘的中国猿人颅骨带有伤痕。

这种说法是不足凭信的。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表明,人们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宗教信仰。

人的意识中要能出现宗教观念,就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行。宗教的出现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论根源,而认识论根源只有在人类历史和人的智力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才能产生。

在原始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尚未形成超自然界信仰的因素以前,他是一个自发的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的实践活动合乎目的,合乎逻辑规则,因而也合乎唯物主义,这种性质表现得非常清楚。

但是,当原始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作为社会的人,在其行为和意识中,出现了以关于超自然的实体和现象的虚幻观念为基础的活动。相应地,人们的意识也随着二重化。为宗教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宗教观念的产生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基本的认识论前提,或者广而言之,其基本的心理学前提,就在于人的想象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能够脱离经验的现实,形成一段的表象乃至概念。当人的意识还只能形成单一的表象时,这种意识牢牢附着于感性上故感知的具体现实,而不能造出虚幻的结构。人的意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概念思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原始宗教的形式和性质

尽管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千差万别,但宗教产生的过程到处都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在颇大程度上决定各个部落的信仰和仪式性质相同。

这些共同之点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社会的和地理的物质存在条件相同或相似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原始思维具有一些为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人们所共通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早期宗教信仰形式有直接的影响。

原始思维首要的一个特点是直观性和具体性。由此,原始宗教观念也必定是具体的和直观的。原始思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所以,原始宗教不可能是一种复杂而又抽象的世界观。宗教的原始形式是拜物教。

A拜物教

拜物教的前提是万物有灵。泰勒创造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这个术语。认为,野蛮人关于物体是活的,环境中确实沸腾着精神生命的观点,是构成自然宗教的唯一基础。根据泰勒的宗教起源“梦幻说”,万物有灵论是从野蛮人哲学家沉思做梦时的经历而产生的,这些经历不仅包括离开自己躯体的意识(因而有灵魂),而且包括与死者、其他有生命的生物或东西等相遇。由此产生了世界上住着精神存在物的信念——这就是万物有灵论和宗教在最低限度意义上根本涉及的东西。

凡是宗教的对象,不管它是—个蜗牛壳也好,一块石卵也好,只要作为宗教的对象,便只是一个心情的实体、想象的实体、幻想的实体。人并不是崇拜石头、动物、树木、河流本身,而只是崇拜它们里面的神灵。

B 图腾崇拜

在谈论上帝和社会时,杜尔凯姆(或译作涂尔干、迪尔凯姆)使用了“图腾”(totem)的概念。图腾是某个群体给它以特别的关怀、崇拜和尊敬的一种客体或一种生物,如一种鸟、一种野兽、一种植物。

杜尔凯姆说,这个对象不是崇拜本身。图腾代表的恰恰正是被崇拜的东西。所以,图腾首先是一种符号,一种别的事物的物质的表达。“它是以外在的形式来表示我们称之为图腾原则或神的东西,但它也是表示被称为部落的那种特定社会的符号。这是它的旗帜;是一个部落用以把自己与另一个部落区别开来的记号。”(《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依图腾崇拜者看来,不同的氏族必定起源于不同的祖先。这一点反映了氏族社会制度的特点。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产生了动物崇拜和野兽崇拜。当然,图腾崇拜者对图腾的态度不光是尊奉和膜拜。跟拜物教一样,这里的关系是按照相互原则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联盟,每方都必须本着诚意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背弃这些责任就要受到惩治,而这种惩治涉及双方。如果图腾应受惩治,人就对图腾进行处罚;如果人应受惩治,图腾就对人进行处罚。

C 从死者崇拜到祖先崇拜

斯宾塞认,祖先崇拜是宗教的原始形式。根据斯宾塞,一切宗教都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这就是宗教起源之鬼魂说。

死者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其基础是万物有灵论的一个方面。只有承认在人身上除了看得见的肉体实体以外,还有看不见的幽灵,人的幻想才能虚构出各种各样的观念复合。

恩格斯指出,引起关于死后生活的原始观念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况,“是由普通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

按照原始人的观念,人的幽灵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到某个地方去了。想象这个消逝了的某物躲开了还活着的人们,转移了一个地方,这比想象他根本不复存在,要来得容易。人们想象,他已奔向人所无法直接感知的另一个世界。

这当然是超自然的世界。所谓超自然界不过是另一个自然界。在“阴间”存在的一切、发生的一切,跟现世毫无二致。那里同样有自然景物,有山水沙漠;那里也有营营苍生,有家畜野兽。死者在那里跟活人一样营生度日。

对死亡现象和死者的宗教态度,只是由于相应的社会条件的产生,即由于最年长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变成祖先崇拜。特别是在母系氏族首领或父系氏族首领推举出来以后,他们在尘世生活中所居的高位不能不影响到同族在他们死后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从前产生出来的对死者的宗教态度,就逐渐衍化为祖先崇拜。

D 多鬼崇拜

所谓鬼怪或精灵,是一种看不见的超自然物。依据采集时代人们的信仰,鬼怪可能更早就是客观世界中现实事物和现象乃至人们的幽灵。幽灵一旦离弃其实在的载体,就落得逍遥

自在,成为独立的实体。他们不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这就给他们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跟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多鬼崇拜这一阶段相适应,萨满教曾经成为最流行的宗教崇拜形式。同多鬼崇拜阶段直接相衔接的,是称之为多神教的宗教发展阶段,可是,多神教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已超出原始社会史的范围,进入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时期。

E 萨满教(萨蛮教)

在原始宗教发展的最早阶段,既没有祭司,也没有法师,而礼仪是由部落任何成员、常常是由有经验的长者来主持的。后来分化出一些人被认为有各种特殊本事,首先是有能力同超自然界交往。这种人可以叫做法师、巫医、萨满或祭司。原始宗教进入撒满教阶段。

萨满教是多鬼崇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体系。萨满教作为宗教共通的一种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有一个特定的社会团体——萨满,他们的专业和职能就是在人们和超自然物(鬼怪)的世界之间起媒介作用;

二、萨满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通过巫术,同鬼怪交往,以便从那里得到对在萨满那里寄名的人有利的结果;

三、充当萨满这种角色的往往是比较特殊的人群。

萨满寻找鬼怪,在巫术中有两种可行的办法。一种办法是:鬼怪附着在与之相好的萨满身上,于是,萨满代表这个鬼怪说话和活动。另一种办法是:萨满到鬼怪世界中去会见他在这种场合所需要的那些鬼怪。

巫术是由于相信鬼怪、相信人们通过萨满确实可以与鬼怪交往、并且可以改变或影响鬼怪的意志,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活动。

F 从单一主神教到至高神教

单一主神教(henotheism)不同于一神教(monotheism),它是多神教的一种形式。

当个人承认有很多超自然物存在,但只把其中—个看成是“自己的”来加以崇拜时,这可以称为一种个人的单一主神教。个人的单一主神教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不同宗教信仰体系的范围。但是作为宗教发展的一个阶段,单一主神教指的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单一主神教——氏族的,部落的,部落联盟的,城邦的,乃至国家的。

用以表示相应崇拜的概念是“单拜一神教”(“mono1atry”):虽然承认所有的神都真实存在,但仅只供奉和崇拜其中的一个神。

后来,单一主神教演变为一种新的宗教形式,即“至高神教”(“Supertheism”):在多神教的诸神中,有一个神独占鳖头,就这个意义来说,他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他所有

的神仍然隶属于他,并没有从宗教幻想中消失。

宗教的这一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许多部落联合成为规模更大而性质更加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在各个部落神的“生平”中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变。这些神的命运直接取决于他们与之有关的那些部落和民族的历史发展。

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宗教混合主义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当时,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文化由于这些联系的加强而互相渗透,各国居民的迁移由于战争而加剧,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由于战俘和出卖的奴隶大量迁移而得到发展。一些在自己的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希望统一宗教崇拜。要达到达个目的,就要使各种神诋和崇拜归于划一。

有学者认为,《旧约》是典型的单一主神教。所有艾洛希姆在《旧约》时代的希伯来人看来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他们只承从雅赫维是自己的神。犹太人在心理上骄傲地相信,他们的神比其他的神更加强大,更有智慧、更好。

出走埃及以后的《旧约》各书中,犹太教表现出一神教倾向。他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除我之外,还有真神吗?没有别的磐石,我

一个也不知道”(《以赛亚书》第44章第6、8节)。

一切高级宗教都一神教为特征。所以传教才成为义务和必要。

宗教的作用

根据费尔巴哈,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

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

但是,关于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却存在许多的争议。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的“精神鸦片”的批判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人。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人类“发明”了宗教。根据宗教信仰,人感到有可能得到超自然力的帮助。按照巫术的基本观念,人能够凭借法术去影响自然界,因此他就好象

觉得自己强大有力,而不致沉重地感到在自然界目前软弱无力。

杜尔凯姆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种整合功能,也就是说,一切宗教活动都倾向于重新肯定社会的合法性,并把社会成员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宗教活动

有四种主要的社会功能:(1)纪律的和准备的功能。(2)内聚功能。(3)增强活力的功能。

(4)欣慰快乐的功能。

罗伯特·默顿指出,宗教具有某种功能,满足某些社会需要和个别成员的要求,这—事实并不意味着宗教是不可避免的或不可缺少的。其他社会体系和机制也可以想象能满

足这些需求,或许还会满足得更好一些。实际上,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

些人信仰宗教,而另一些人却完全不信仰宗教。

无论历史上曾有过怎样的争论,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现在社会学家已经开始部分地实现人类学家弗雷泽(Frazer, James)50年前的预言,他预言说,人类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届时人们将不再以真实与错误来衡量世界各种宗教,而只是把它当作人类现象之一

种来进行研究。

两个天才的构想

1、弗洛伊德说:“要是图腾动物即代表父亲的话,那么,图腾观的两个基本因素——禁

止屠杀图腾和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通婚——就正好与俄狄浦斯的两个罪恶(杀害

父亲并与母亲结婚)隐隐相映。”由此,弗洛伊德认为,图腾制度乃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类早期历史中的表现。“于是,宗教思想开始萌芽。图腾宗教是导源于儿子们

的罪恶感,他们为了减轻此种心理而以服从它的方式来请求父亲的宽恕。所有以后

的宗教大概也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

2、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认为,远在宗教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巫术意识,并产生了

巫术。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

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

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这种以灵性为前提,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因果联系链条,

从而组成的知识结构或意识形式,就是巫术意识。而运用巫术意识以达到某种价值

目标的行为模式,就是巫术。

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猿人与直立人的脑量

智人的脑量(1600)之接近现代人

缪勒:宗教乃一“主观能力”(潜能)

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

逻辑过程:从有限到无限

“可见的无限”与“阿底提”(Aditi)

历史过程:从“半触知”到“不可触知”

“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简单的抽象”中

灵魂观念与神的观念和“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

抽象与“认识的二重化”(单个的存在物)

宗教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发生过的普遍现象,它对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都起过这样那样的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和军事各个不同的领域中,都曾有过种种不同的影响。为什么宗教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这样一种影响?

宗教本质的内涵

宗教的本质

从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来说,宗教是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是对于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而是被一系列中间环节弄得模糊不清的现象作了折射的反映,采取了人类自我异化的反映形式。

宗教的这种自我异化是通过:

自然力的人格化、

社会力量的神秘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来实现的。

异化(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 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两层意思:(a)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b)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在人和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当人类在自然力面前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被强迫接受的时候,自然力就成为对于人类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异己的压迫力量,人们无法摆脱这种外部压迫的异己力量,也无法解释这种异己力量,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人的本质加之于自然力。

这种神化了的自然力较之纯粹的自然力,对于人们的压迫又加上了不可侵犯的神圣性,这是使自然力加重了对于人的压迫,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和不得不接受的力量。

在人和社会力量关系上,宗教的最初的神秘力量,还仅仅局限于自然属性的方面。在人类社会尚处于生产力和思维能力极为低下的情况,在还没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阶

级对抗的情况下,人们还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力量的神秘性,当然也不可能把社会力量作为一种异己的神秘力量。

但是,当人类进入了阶级对抗的文明社会之后,人们不仅遭受着自然的压迫,而且还要遭受社会力量的压迫,而且对这种社会压迫力量也无法作出解释,除了不可避免地承受这种压迫之外,就没有别的出路。

这就使人类增加了一重压迫的力量,受到了盲目的自然力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而且社会力量比自然力对人的压迫是更严酷得多。

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不论是自然力的神化,还是社会力量的神化,都是属于人们自己的本质加之于自然和社会的,这时人们就把自己的本质升华为脱离现实人类的一种抽象的虚幻的人。

这种虚幻的人的本质同自然力和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这就成为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即万能之神,它创造宇宙的一切,它主宰宇宙的一切,这种万能之神被创造出来后,它就反过来迫使人们对它的敬畏和崇拜。

这实际上是在崇拜自己的人的本质,这当然不是一个现实的本质,而是一个抽象了的脱离现实的虚幻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神是什么?德国哲学这样回答问题:神就是人。”

人们把自然力人格化,把社会力神秘化,把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是剥夺了人身的一切,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受神的统治,受神的安排,连人本身也是神创造的。人唯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意志和命令去行事,除此之外,人是无所作为的。

宗教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从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上来说,宗教的社会作用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首先,宗教对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在理论上、道德上和感情上起着论证和辩解的作用。宗教以神的名义对剥削阶级社会的合理性作了种种神学上的论证,指出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不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剥削压迫制度而是由于“原罪”。

由于人们前生前世做了坏事,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人们苦难的根源推到了人们自己的身上,避免了人们向现实的苦难进行斗争,从而起到了维护它的作用。因此,宗教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总是十分有利的,是他们实行统治的有利工具。

其次,宗教给人民以“幻想的幸福”,为人民身上的锁链装饰”幻想的花朵”。

它不是引导人民面向现实,而是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到来世的天堂,关注的不是人们现实的痛苦,而是人们来世的幸福,要求人们去自觉地忍受一切现世的痛苦,以便由此而换来死后的天国幸福。

其三,宗教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一切希望寄托在上帝和神明的身上,使人们盲目地相信,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苦海,除了求之于上帝赐于人们的恩慈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人类本身是求不到慈悲和宽厚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了宗教的这种麻醉剂的作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阶级社会对抗中,不只是统治阶级能利用宗教来麻醉和顺服人民,同样,在一定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能利用宗教来反抗反动统治,例如中国的农民革命往往都要打着“替天行道”之类的宗教旗号来号召和团结农民起来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者。

在欧洲,贫民信徒往往采用宗教改革的方式来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

综上所述,宗教是人类本质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客观世界的异化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在

对抗阶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这是从不同的方面和意义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