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贾贵立

内蒙古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贾贵立

内蒙古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贾贵立
内蒙古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贾贵立

内蒙古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

关性分析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站1983-2012年气象数据和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揭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3-2012年山地草地土壤各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0-50 cm)含水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草地逐渐旱化;土壤含水量下降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3-1987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15 %-30 %之间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的较高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9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5 %-15 %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高(15 %-30 %)向低(2 %-10 %)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2012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处于2 %-10 %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较低阶段;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成负相关,与降雨量、相对湿度、蒸散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扎鲁特旗;气候因子;土壤含水量;山地草地;相关性

Dynamic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and relation to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Jarud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Abstract:To advance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ssland soil moisture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we used a time series (1983-2012) data set of the Jarud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together with historical climate date and soil moisture to analyze inter annual variations soil mois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climatic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 and 0-50cm) indicated gradually reduce from 1983 to 2012 , and grassland environment drought; Three stages in decrease of soil moisture: First, the dynamic range of soil moisture is from 15% to 30%, time series (1983-1997) data. Second, the dynamic range of soil moisture is from 5% to 15%, time series (1988-1999) data. Third,

the dynamic range of soil moisture is from 2% to 10%, time series (2000-2012) data; It indicated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sunshine hours and soil moisture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 relative humidity,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Key Words: The Jarud Banner;Climatic Factor;Soil Moisture;Mountain Grassland;Relativity

气候因子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已经被众多研究学者所认可,其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对生态[1]、农牧业生产[2]、社会经济[3]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区域性、关联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气候变化对生态、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4]。研究内容丰富,如:在气候变化情况下学者们对气温和降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5]、暖干化趋势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6]、气候变化对草原退化的影响[7]、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8]、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9]、气候变化对环境承载力[10]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草地作为陆地的主要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但是草原的退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退化原因学者们主要归结为气候变暖、超载过牧、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促使天然草地面积减少、草地承载力下降、草原基况变差、草地沙化、盐碱化等[11]。其中气候变暖并不是狭义上的气温升高,而是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蒸散量、相对湿度等的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为了探讨气候因子变化对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分别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对气候因子变化情况下草地的生产力、草地间群植物物候期、草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草地畜牧业、草地退化、植被盖度

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原生产力、植被物候期、环境承载能力等的区域性、关联性、周期性的影响规律,而关于草地土壤含水量与气候因子动态变化之间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草地土壤含水量作为草地土壤的主要性质,是草地植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其对草地植物种类、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频度等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草地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水分状况也是由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等共同决定的。其中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基本是稳定的,其中只有气候因素是动态变化,因此气候因素对土壤水分具有重要影响。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气候因子中降雨量是山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蒸散是土壤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此外相对湿度、风速等因素对山地土壤水分也具有一定影响[12]。同时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3],但都是通过短期观测数据来揭示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利用长期气象数据和土壤含水量数据来探讨气候因子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还很少。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4-10月(草地植物生长季)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土壤含水量各时段、各土层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因素动态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规律,揭示土壤水分与气候因子的内在关系,实现土壤水分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为调整畜牧放牧方式及草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自然概况

研究区位于巴雅尔吐胡硕镇,该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余脉中段褶皱带和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东经120°0′—120°30′,北纬44°46′—45°13′,地势山丘起伏连绵,海拔628.3 m。年平均气温3.6 ℃,气温极端最高40.7 ℃,最低-33.0 ℃,年降水量411.2 mm,年日照时数3028.5 h,年大风日数43 d,无霜期155 d左右。草本植物以针茅(Stipa capillata Linn)、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inn.) Gaertn.)、萎陵菜(Potentilla aiscolor Bunge)等,覆盖率60-90%。

1.2 项目与方法

1.2.1 土壤含水量测定及计算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资料来源于巴雅尔牧业气象站1983-2012年,测定方法是在天然牧草固定观测地段,于每年4-10月下旬每月逢8测定一次,采用土钻法分层取样,取样深度为50 cm,各层分别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共5个层次,每层重复取样4次,然后用烘干法(105 ℃)烘干称重,取其平均值为该层的土壤水分含量。

1.2.2 气象数据收集

气象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气象观测站,资料数据取自1983-2012年,气象因子包括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该气象数据观测方法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各气象要素的观测。

蒸散量计算根据韩芳等[14]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

的影响研究中,引用Lieth[15]方法,即著名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中,以实际蒸散量计算得到牧草气候生产力(FPCP)公式中

FPCP=30000[1-],基中V年平均实际蒸散量(mm)=。R 是年降水量(mm),L为年最大蒸散量(mm),它是温度T的函数。L与T之间如下关系:中,T为年平均气温(0.1 ℃)。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含水量月变化

通过对1983年-2012年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折线图(图1、图2、图3)可以看出:(1)30年间的土壤各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0-50 cm)水分含量变化波动曲线极其相似,均呈现“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各层土壤含水量在同一时间点上其大小关系没有规律可循;(2)30年间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根据图1、图2和图3可以粗略的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3年-1987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15 %-30 %之间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的较高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年-1999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5 %-15 %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高(15 %-30 %)向低(5 %-10 %)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年-2012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处于2 %-10 %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较低阶段;(3)通过1983年-2012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粗略的总结出土壤含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的10年、2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土壤含水量可能还会呈现逐渐

降低的变化趋势;(4)1983年-2012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拐点分别为1987-1988年和1999-2000年;(5)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壤含水量波动比下层土壤和0-50 cm土壤剧烈。

2.2 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

从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见图4)可以看出:(1)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0-50 cm各层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趋势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时间点上各层土壤含水量大小关系没有规律可循;(2)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在1988年,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3)1985年-1989年土壤含水量变幅较大,1983年-1985年和1989年-2012年土壤含水量变幅较小,其中1989年-2012年土壤含水量呈现平缓降低的变化趋势;(4)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其它各层土壤剧烈。

2.3 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土壤年际变化和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表1)可以看出:(1)各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0-50 cm土壤含水量与日照时数之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40-50 cm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随着土层的增加相关系数逐渐降低;(2)各层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随着土层的增加逐渐减少;(3)各层土壤含水量与温度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均不显著;(4)各层土壤含水量与相对湿度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0-10 cm、10-20 cm、20-30 cm与相对湿度之间呈现极显著,30-40 cm、40-50 cm和0-50 cm

显著。相关系数随土层的增加逐渐降低;(5)各层土壤含水量与蒸散量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系数随土层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表1土壤年均含水量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Table.1 Annual soil water content and interannual climate factor correlation analysis

日照时数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蒸散量0-10 -0.283**0.276**-0.064 0.208**0.275** 10-20 -0.238**0.260**-0.075 0.183**0.259** 20-30 -0.215**0.304**-0.021 0.203**0.304** 30-40 -0.186**0.231**-0.051 0.167*0.230** 40-50 -0.174 0.194**-0.070 0.139*0.192** 0-50 -0.229**0.264**-0.059 0.188**0.263**注:**表示各因子间在0.01水平达到极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显著相关。

Note:** Said the factor at 0.01 level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Said the factor at 0.05 level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2.4 土壤含水量月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土壤含水量月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表2)可知:各层土壤含水量与月均温之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10 cm、10-20 cm土层含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0-30 cm、30-40 cm、40-50 cm和0-50 cm土层含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20-30 cm和30-40 cm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层均显著;蒸散量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0-10 cm不显著,其他各层均显著。

表2 土壤年均含水量月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Table.2Annual average water content on soil changes and climate factor correlation analysis 土层(cm)

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降雨量月日照时数月蒸散量

0-10 -0.670**0.511**0.442*-0.383*0.334

10-20 -0.658**0.530**0.460*-0.364*0.367*

20-30 -0.691**0.578**0.509**-0.345 0.404*

30-40 -0.656**0.577**0.493**-0.353 0.391*

40-50 -0.670**0.566**0.474**-0.400*0.371*

0-50 -0.678**0.558**0.481**-0.373*0.377*注:**表示各因子间在0.01水平达到极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显著相关。

Note:** Said the factor at 0.01 level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Said the factor at 0.05 level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3 讨论

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短期内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而气象因素本身是多变的,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是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16],也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牧业气象站1983-2012年间,天然山地草地定点观测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在30年间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要高于下层。不同土层含水量动态变化幅度差异性可能主要由于表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温度、蒸散量等气候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下层相对比较平缓。有学者在对祁连山土壤含水量的研究过程中,也得出类似结论,其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温度变化引起不同土层之间含水量的不同变化规律,因为土壤表层每天的、季节的温度变化极为强烈,这种强烈的变化将对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转换有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17]。气候因子作为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气候因素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各有异同。如:降雨量的时空分配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间的影响[18];蒸散量是土壤水分散失的主要方式,而水分散失的多少与植被盖度、温度等有密切关系,同

时蒸散量也是土壤水分减少的主要方式[19];本研究通过对多年气候因子和各层土壤含水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成负相关,

与降雨量、相对湿度、蒸散量呈正相关,其结论与前人研究一致。

参考文献

[1] 杨元合,朴世龙.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1):1-8.

[2] 李玉娥,董红敏,林而达.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增刊):20-23.

[3] 王绍武,龚道溢.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2):153-160.

[4] IPCC.Climate Change 2007:Summambry for Policymaker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 闫新霞,戴翠贤.天山北麓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雨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2):42-46.

[6] 李婷,谭振忠,舒贵清,王晓兰.气候因子对共和盆地木格滩荒漠化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66-70.

[7] 李青丰,李福生,乌兰.气候变化与内蒙古草地退化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4):98-102.

[8] 李荣平,周广胜,王玉辉,韩喜.羊草物候特征对气候因子的相应[J].生态学杂志,2006,25(3):277-280.

[9] 高涛.内蒙古马铃薯产量年际变化和气候因子影响的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5):22-23.

[10] 秦泗国.进50年气候变化对那曲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D].拉萨:西藏大学,2009.

[11] 樊江文,邵全琴,刘纪远,王军邦,陈卓奇,钟华平,徐新良,刘荣高.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产量变化动态分析[J].草地学报,2010,18(1):5-10.

[12] 黄德青,于兰,张耀生,赵新全.气象因子对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233-239.

[13] 李洪建,王孟本,柴宝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4):515-519.

[14] 韩芳,牛建明,刘朋涛,那日苏,张艳楠,王海.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5):57-65.

[15] Leith.Modeling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world[J].Nature and Resources,1972,8(2):5-10.

[16] 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7] 黄德青,于兰,张耀生,赵新全.气象因子对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233-239.

[18] 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9] Dawson T E.Hydraulic lift and water parasitism by plants:implications for water

balance,performance,and plant – plant interaction [J].Oecologia,1993,95:565-574.

内蒙古环境问题综述

内蒙古环境问题及媒体关注综述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有限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而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而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灾害则直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能源等条件,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旱涝灾害常常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水资源和能源出现危机,经济失调,环境恶化,大片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多样化,引起土地退化,过度利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也在整治,局部地区也确有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干旱化趋势日益东扩,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生产力在衰减,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严重恶化的环境难以逆转。土地荒漠化问题几百年前,内蒙古西部原来是良好的牧场,而今已成为荒漠戈壁滩了。哲里木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赤峰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也很严重,在农牧交错地带,是一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地理学家称之为危急地带。通过考察和调查,发现干旱趋势仍在加剧,其成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锡盟正兰旗境内的元代上都和伊盟乌审旗境内的赫连勃勃的流万城,曾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湖泊密布,牧草繁盛,而今湖泊干涸,草场萎缩了。导致荒漠化在扩展,环境在恶化。 气候干旱化趋势东扩从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分析表明,自治区中

西部存在着三年就有两年干旱,七年出现全区一次大旱的状况。近四十年来出现更加频繁。旱情加重,干旱区域界线不断东移。由于气候变暖,地面蒸发量增多,致使下垫面土层越来越干燥,遇到大风天气就飞沙走石,形成风沙甚至出现黑沙暴。据新浪网报道,1995年5月5日,阿拉善盟出现沙尘暴使工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816万平方公里。流失坡耕地面积达15814万公顷,占全区耕地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坡耕地逐年减少,广种薄收,出现越垦越穷的局面。由于水土流失,内蒙古地区向黄河每年输送118亿吨泥沙。皇甫川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500—20000吨/平方公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道路建设迅速发展,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土地、草场生产力锐减由于滥垦、滥伐、滥樵、滥牧以及重用轻养,重伐轻造,重农轻牧,导致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大气降水是多种因素而形成。据水利部门分析,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区降水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略有增加外,大部分地区明显减少。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水资源总量在递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1980年全区总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1990年增至140亿立方米。十年以增加34%的速度在发展,出现地表径流量减少,湖泊缩小,湖水咸化,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内蒙古多数城镇以地下水作供水水源,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用水量不断增加,超采严重。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年修正完整版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 条例年修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法规名称】?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2修正) 【颁布部门】? 【发文字号】?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2号 【颁布时间】?2002-03-21 【实施时间】?1991-03-23 【效力属性】?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2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 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协调。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 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牧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自治区人民政府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优先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实行优惠政策。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 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2013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摘要:在人们对温室效应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国内外研究者的努力,已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效益、碳循环影响因素、模拟模型、碳通量及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诸多研究内容取得极为重要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尚存在不小争议,对一些过程尚不能清楚认识,对一些因素尚不能准确联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低碳农业;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温度的上升对整个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草原和荒漠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热带扩展,副热带、暖热带和寒带缩小,寒温带略有增加;农业的种植决策、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土地利用、农业投入和技术改进等受到影响;加剧了目前日趋紧张的水资源问题;改变了区域降水、蒸发分布状况;引发环境问题,增加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压力[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不是决定性原因。但不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人类活动排放出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碳循环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变化。碳循环研究在此种局势下显示出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Falkowski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蓄积了总量大约为2 000 Gt(1Gt=1×1015g)的碳[2]。尽管相较于岩石圈>60 000 000Gt和海洋38 400Gt的碳量,陆地生态系统蓄积的碳量十分微弱,但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位于陆地上,人类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且产生的影响最大,使得这部分碳储量的变化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可变性和极为显著的重要性。土壤碳库是温室气体重要的释放源,也是重要的吸收汇[3]。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可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大不确定性主要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以解释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存于植物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并固定起来,而后一部分有机物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腐烂过程中返回大气。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就形成了大气-陆地植被-土壤-大气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 在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对陆地生态系统起了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原有植被种类,甚至改变了土壤类型,并因这些改变对原有碳循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850-199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CO2排放量约为124Gt,而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的扩张。在农业活动中,耕地所造成的总净通量约占68%,牧草占13%,迁移农业占4%。人类活动已经强烈改变了原有的全球碳循环模式[5]。 1. 农业生态系统碳源?碳汇? 农业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农业生态既可以是碳汇,也可以是碳源。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业废弃物、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稻田以及生物燃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碳主要固定在作物和土壤中。农田生态系统中,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转化及释放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方式、植物品种、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因自身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碳通量,同一农业系统因管理方式或利用方式不同,甚至可以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内(精)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2008-5-14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事局职称工作 内职改字[1993]2 7号 一、总则 (一)为更加科学、准确地评审我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并结合环境保护专业特点和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讦审条件》。 (二)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科研、环境监测、工程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 (三)本《讦审条件》适合于环境保护工程专业,所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工程师。 (四)申报人在具备本《评审条件》所规定申报条件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满足对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业绩成果的具体要求方可通过评审。 二、申报条件 申报人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正常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二)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本专业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四年以上; (三)中专毕业,取得本专业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七年以上,并在高等院校修完本专业大专以上主要课程,取得结业证书; (四)获自治区、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盟市、厅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或两项以上二、三等奖(其中至少有一项二等奖)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五)盟市、厅局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和拔尖人才; (六)获自治区、部级优秀勘察设计(环境工程)二等奖以上,盟市、厅局级优秀勘察设计(环境工程)一等奖或两项二等奖的方案设计者,项目主持人或项目主要专业的负责人。 (七)获自治区企业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理论知识 申报人要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一)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观状和发展趋势。 (二)较好地掌握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_靳英华

第41卷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1No.4 2009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December2009 [文章编号]100021832(2009)0420134205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 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 靳英华1,廉士欢2,周道玮3,徐金斌1,彭 聪1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下半干旱区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以及M2K检验法对吉林省西部5个站点的1953年以来的相对湿度、气温、降水和风速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相对湿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次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次小值出现在10月.夏、秋季的相对湿度较大,而春、冬季的相对湿度较小.近5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及春、夏、秋、冬四季的相对湿度在波动中下降,下降趋势不显著;但是9月和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下降显著.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降水,风速也起一定的作用.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和风速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降水;风速;半干旱区 [中图分类号] P426.1+3 [学科代码] 170?1525 [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全球干旱及半干旱区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1],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温度和降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增暖导致地表蒸发增加,一些区域降水的减少将使地表变得更干;一些区域降水的增加将缓解温度对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地表蒸发的增加,从而引发全球干旱化的发展和加剧[2],干旱半干旱区问题将变得更为严重.土壤湿度的变化作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有关研究的重视,但是空气湿度的研究却很少受到关注. 对1970—1990年中国大气水分的变化研究表明:大气水分在20年中是增长的,其中增长多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增长地区在东北、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在华北和中南部分地区却呈下降趋势.大气水分与地面气温的关系取决于地区与季节.在东北地区,大气水分的增长与地面气温增暖相一致,华北地区则不然;在西南地区只有秋、冬两季的大气水分与地面气温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大气水分与降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3]. 空气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是表征空气湿度的重要物理量.对空气相对湿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的相对湿度的大小及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上.相对湿度的大小及日变化与季 [收稿日期] 200920621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121101) [作者简介] 靳英华(196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气候变化、农田生态学研究;通讯作者:周道玮(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草地农业研究.

近30 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特征

近30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张存厚1,2 王明玖2 李兴华1 郭瑞清1 张立伟3 (1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 3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锡林浩特 026000) 摘 要 根据内蒙古115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并利用改进的Selianinov干燥度计算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及其六大不同生态类型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干燥度逐渐变小,气候逐渐变得湿润。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干燥度70年代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变化趋于湿润化;8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气候处于干湿的过渡阶段;9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减少后急剧增加的变化过程,其中1995~2000年干燥度增加幅度达1.59,为30年增幅最快的时段。在六大生态类型分区中,典型荒漠区干燥度变化最为剧烈,大兴安岭林区和草甸草原区的干燥度变化最小。从气候干湿状况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是内蒙古全区气候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代。 关键词:干燥度,气候变化,干旱,时空分布,内蒙古。 1 引言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表明,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1995~2006年)。到21世纪末,在SRES情景下,预估的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王绍武等[1-2]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施雅风等[3]提出了我国西北气候可能从20世纪的暖干向暖湿转型。然而,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并未同步增加,近50年来北半球的观测蒸发量呈减少的趋势[4-6]。杨建平等[7]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限的10年年际波动,发现进入90年代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张存杰等[8-12]研究表明,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变暖,而降水量变化则并不一致。马柱国等[13]研究表明,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后者为变干趋势。王菱等[14]对中国北方地区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研究表明,4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在东经100°以东地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向东推进,气候趋向干旱化;东经100°以西地区,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 气候干燥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近年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 张存厚(1977-),男,呼和浩特市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生态气象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zhangcunhou2004@https://www.doczj.com/doc/1015309473.html,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2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2修正) 来源:法邦网《法律法规》频道 【文 件 号】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2号 【颁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颁布时间】2002-03-21 【实施时间】1991-03-23 【时 效 性】有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牧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优先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科研、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自治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八条 自治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盟行政公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监测制度和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负责编报管辖区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时,应当持有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自治区有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签发的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要

内蒙古地区情况简介

内蒙古地区的农业资源有哪些优势? 土地辽阔,人均耕地0.37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区。有黄河后套,土默特和西辽河三大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和土壤条件。全区人均浇地0.052公顷,比全国人均0.042公顷多23.8%。 光照条件优越,水热配合好,年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日照时数也属全国高值地区。大部分农区年均气温2~8C。,适于多种农作物、蔬菜和牧草生长。由于平均气温日较差高达12~16C,十分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又由于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雨热同期,有效降水比重大。农牧交错适于农牧结合。能源丰富可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特别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风能丰富,全区有效风能贮量200~1000千瓦.小时/平方米.年以上。 内蒙古地区农业资源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1)水资源不足。内蒙古地区多属内陆高原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为50~450毫米,主要农业区降水保证率达到80%的只有250~250毫米。而且降水年际变率大,部分地区在18%以上。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8.81亿立方米,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7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9.5%,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3%;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量949.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37%。 (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1999年全区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占16.44%,比全国各省市多1.3个百分点,居31个省市的第16位。全区高等学校在校生只相当于全国在校人数的1.22%,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只相当于全国在校人数的2.51%。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大中专程度人数仅1.65人,高中10.5人,初中46.1人,小学31.9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9.8人。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1999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5350元,农民纯收入1903元,比全国平均少10%。农民对农业基建投入少,主要靠国家;全区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只相当于全国投资总额的3.83%,为全区总投资的5.26%。1999年全区旗县以上政府部门下属研究和开发机构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科技经费筹集和支出总数(自然科技领域)分别占全国的0.514%和0.492%,居全国的倒数第四位。 (4)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低。全区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生态类型以半旱生和旱生类型的植被为主。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低,土壤质地粗,含水量低,抗风蚀水蚀能力差,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5)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按全区统计资料,1999年全区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5千瓦,为全国平均的39.8%。农业用电每公顷平均236.6千瓦时,相当于全国平均大的14.2%。化肥用量合计760142吨(折纯),只有53.4%的耕地施化肥,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仅为全国每公顷317.2公斤的1/3左右。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487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7.4%,而72.6%的耕地是旱作区。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种植业滥垦,以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为主的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粮食紧张,而导致盲目毁草种粮、毁林开荒,不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仅1990年到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被开垦的草场就达38.4万公顷。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水土流失旗县有79个,占78.2%,人口占总人口的40%,水土流失面积87.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3.8%,占全区总面积的74%。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恶化势头仍在加剧。2000年10次沙暴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北方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带来严重危害,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古等地。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在计划经济时期,每年要完成砍伐树木400~500万立方米的国家任务,还有大量的树木被盗伐,仅1999年到2000年3月全区盗伐林木案件达628起,毁林1067立方米;滥伐638起,毁林411立方米。虽然人工造林面积1988年达到160.5万公顷,比1949年的4.5万公顷增加近38倍,但和1962年比,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下降9.4%。1988年和1980年比蓄积生长量已大于消耗量,但其中成熟林生长量与消耗量之比为1:1.2,表明可开采资源逐渐减少。而且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很大,森林火灾等也加剧了森林资源的危机。 (3)草原超载过牧,草地退化和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牧区主要位于干旱地区,天然草场辽阔。但绝大部分是生产力很低的干草原(占全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4.8%、草原化荒漠地可利用面积的12.0%)。长期以来,由于忽视草场建设和保护,片面追求牲畜净增头数,对草场实行掠夺式的利用,造成严重的超载过牧,使草原再生能力受到破坏,天然植被退化,草原面积逐渐缩小,生产力严重下降。与20世纪60年代比,草甸草原产草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草原植被日益稀疏低矮,牧草质量也大为下降,优质牧草减少,杂草和毒草相对增加,加之裸露的地表由于牲畜践踏和大风频繁,牧草沙漠化日益严重。乱挖对草原的破坏和影响也很大。每年春秋两季,大量闲散人员涌入我区西部草原挖药材、搂发菜,使成片的牧草被连根挖出或搂走,造成草场枯荒。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爱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人体健康,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进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爱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进展打算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爱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爱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相和谐。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区环境爱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治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爱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治理。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牧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爱护实施监督治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治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爱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治理。 第四条自治区人民政府鼓舞环境爱护科学教育事业的进展,加强环境爱护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环境爱护先进技术,培养环境爱护人才,普及环境爱护科学知识。优先进展环境爱护事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差不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优待政策。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在爱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督治理、环境爱护科研、环境监测、环境爱护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环境监督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判,拟定环境爱护规划,经打算部门综合平稳,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制定自治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八条自治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盟行政公署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监测制度和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负责编报管辖区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定期公布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11期: 1428~1437 https://www.doczj.com/doc/101530947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015309473.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左志燕,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 联系人, E-mail: renhe@https://www.doczj.com/doc/1015309473.html, 收稿日期: 2008-06-16; 接受日期: 2008-09-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4CB418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225012)资助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 在仔细比较分析两套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100°E以东中国春季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ERA-40资料能很好的再现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较好地反映出了中国春季土壤存在东北和西南湿、华北和内蒙古干的地理分布及其年际变化. 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 春季土壤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干旱化现象; 其中西南地区土壤从浅层到深层都存在一致的变干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变干趋势变得显著; 在东部中纬度地区, 浅层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没有明显的干化趋势, 但深层土壤湿度从1988年以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干化现象; 东北地区浅层和深层土壤也存在较明显的变干趋势, 其中浅层土壤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变干趋势减缓, 而深层土壤在70年代末以后的变干趋势加剧. 关键词 土壤湿度 中国100°E以东春季 时空变化 在气候系统中, 土壤湿度是一个很关键的变量. Walker和Rowntree[1]发现非洲降水对初始的土壤湿度很敏感, 非洲土壤异常干化使得非洲降水持续负异常, 可导致非洲出现沙漠化. Yeh等[2]最早提出土壤湿度对气候有记忆功能. Kanae等[3]研究发现对于地表潜热和感热负反馈关系比较明显的半干旱地区而言, 土壤湿度在季节时间尺度上的陆气之间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 偏湿的土壤能带来更多的降水.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 积累了地表水文过程的大部分信息, 也是固体地球和生命物质的界面及生命物质、生物化学循环的主要过程. 它通过影响地表的反照率、热容量、陆面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蒸发和蒸腾来改变陆气之间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辐射通量和动量通量, 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土壤湿度的观测对于气候分析、模式发展以及卫星遥感陆面状况都很关键. 由于土壤湿度为非常规观测量, 且其时空变率大, 观测仪器昂贵, 使得土壤湿度的观测起步很晚. Robock等[4]收集了全球大约600个站点的土壤湿度资料, 建立了一个土壤湿度站点观测资料库. 研究发现, 除了有限的几个小区域(如前苏联的乌克兰具有45 a的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 全球范围内都缺乏一个连续的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观测资料. 虽然在土壤湿度的观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缺乏一个具有区域尺度的长时间序列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依然是制约土壤湿度气候学进展的关键所在. 关于土壤湿度对气候的影响, Delworth和Manabe[5]提出土壤湿度长时间的异常可能是地表层对随机降水强迫的反应, 降水储存到土壤中然后慢慢释放反馈大气, 从而使其时间尺度变长, 频谱变宽. Vinnikov等[6,7]利用该观点分析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十几个站点数据, 发现土壤湿度异常主要分为两个部 1428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1)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1991年3月23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9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2年3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二 次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牧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自治区人民政府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优先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1.1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导致温室效应的一大主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如今,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 (1)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2)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 (3)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六十五万年来最高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之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之 ——固体管理中心 1、环保厅简介 1、1单位组成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4号)精神,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全区环境保护的综合单位,其机构设置为:1、内蒙古环保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2、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3、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4、内蒙古自治区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5、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6、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7、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评估中心;8、内蒙古自治区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环境信息中心;9、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西部督查中心;10、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东部督查中心。 1、2职责相关 1、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将原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划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三)将环境标志认证初审职责交给事业单位。 (四)加强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以及环境监管职责;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职责;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下放的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审批和发放职责。 2、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

负责起草全区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草案,拟订并组织实施自治区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标准;参与拟订自治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规和重大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自治区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牵头协调自治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盟市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工作,协调解决跨盟市的环境污染纠纷;监督落实自治区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察和环保行政稽查工作。 (三)承担落实自治区减排目标的责任。制订自治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组织实施;督查、督办、核查各盟市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提出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审批、核准自治区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 (五)承担全区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负责自治区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法规草案提出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意见;组织审查自治区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自治区重大区域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负责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拟订自治区各类环境要素污染防治的制度并组织实施;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七)指导、协调、监督自治区生态保护工作。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破坏恢复和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指导、协调、监督农村牧区环境保护工作和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牵头负责生物物种(含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 (八)负责全区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拟订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督管理核设施安全、辐射污染防治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版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 条例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1991年3月23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9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2年3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 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牧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自治区人民政府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优先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总的来说,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以及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并在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循环变化。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无疑,碳在各种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成为最佳研究载体的地位。 碳的蓄积、储量、潜力甚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较大差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荒漠湿地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碳主要蓄积在森林之中,它们主要以2种形式储存:一是以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生物量的形式储存;二是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主要是以地表以下植物有机质和土壤蓄积的形式,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碳年吸收率,农田生态系统吸收的大部分碳通常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形式运走或很快释放到大气中。当然下一个作物生长季,碳又被蓄积,如此循环往复。当前,农业土壤经常是一个净碳源,然而如果通过良好的农业措施,如免耕、休耕等,又可以减缓农田碳源的排放,甚至变源为汇。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碳储存在土壤中。这些碳蓄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也受人类活动及外来扰动的影响,如果载蓄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或者火灾频发,都会使碳大量丢失。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几乎全部作为死的有机物存储在土壤中,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排水可使碳释放,而造林又可以抵消其排放。在副极地附近的湿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永冻土融化也可能使土壤碳释放进入大气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形成总初级生产量,同时又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的各种呼吸途径或扰动将CO2返回大气。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异氧呼吸)返回大气,未完全腐烂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化石燃料储藏于地下;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包括人为和自然的)扰动释放CO2,形成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大气的碳库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