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21 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21 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21 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21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张励仁

(法学硕士、现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及硕士生导师)

摘要:

公民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是所有公民意识中最具渗透力的方面,它持续时间最长、跨越领域最广、涉及人数最多,它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是实现公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将为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的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有其必然性和现实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必然性

Necessity of the Essentializ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of Sex in

the 21 Century

Zhang Liren

Institute of civi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is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Human consciousness of sex, as a type of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es, is the most essential aspect of all, in term of its duration, studied areas, and number of people concerned. It allows scholars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social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x, and constitutes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to promote the sexual justice and equality. The essentializ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of sex has made positive effor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mo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exual equality, therefore is a necessity and has its practical means to realize it.

Key words

Human consciousness of sex, essentialization, necessity

一、概念及其界定

公民性别意识作为所有公民意识中最具渗透力的方面,它持续时间最长、跨越领域最广、涉及人数最多,应该说,公民性别意识不是中性的,它具有强烈的性别平等发展倾向,不同于单纯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强化。首先,公民性别意识是以承认两性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同为前提的,但并不因此就等同于男性中心论塑造的既成事实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其次,公民性别意识是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前提下,以促进两性的协调发展,避免两性差距扩大和加深为目的的。最后,公民性别意识的提出是基于男女不平等的普遍现实,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存在去追求事实上的男女平等,而不是将男女平等的原则性存在作为男女两性发展的基础。

所谓公民性别意识,即从性别的视角观察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具体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它是公民观察社会的一种视角,要求公民具有性别敏感和性别自觉,善于从性别的角度观察社会和现实,审视男女两性的特点和角色定位。第二,从性别角度观察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公民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避免两性差异的扩大和加深。

公民性别意识是以公民性别公平为原则的。公民性别公平,是指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具有自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善于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劳动分工和发展差异。

总之,公民性别意识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经济意识、人权意识一样,都是现代意识的体现。它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现象,是实现公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思维方法。

二、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

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然而我国政府保障和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职责始终未变。我国政府在1949年9月29日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

育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将保障妇女权益写进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从1948年到1965年的18年中,中共中央专门制定、转发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独立性档达21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保障妇女发展的宏观决策的制定。特别是1995年9月,中国作为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承办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中国妇女平等参与发展现状,参照《行动纲领》草案,制定了《1995一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战略观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妇女发展的政府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执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后续行动的正式激活。

因此,公民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是对男女两性社会关系之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反映了当今社会男女两性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将为解决此类问题,为男女平等、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有其必然性:

第一,从和谐社会建构看,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两性关系作为社会中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渗透于不同民

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工农、城乡、地区之

间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看社会的和谐源自于关系的和谐,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使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就必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

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表现为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个

人、群体之间的和谐,还应包括性别和谐,而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则

是保证性别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女性、男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两性和谐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因为只有男性发展而没有女性发展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只有女性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一种积极因素与男性协调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和谐社会目标。因此,消除性别不平等,实现性别和谐不仅是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需要。两性越平等,关系越协调,就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只有实现社会主体的和谐,才谈得上社会和谐。

此外,和谐社会是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和谐,消除性别歧视,维护人

类另一半女性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

位和各项权益不受侵害,使两性能共享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

第二,从社会发展本质看,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条件。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一个注重男女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公正、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最深厚的基础。因为,只有社会公正、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社会关系的性别关系是否平等、和谐,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公正、公平、和谐的程度。社会进步不仅体现为经济的强大、政治的昌盛、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为作为社会基本承载体的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程度。只有男女两性在民主参政权利、法律地位、经济地位、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社会分工就业方面、受教育权利和人格等方面彻底消除了不平等的性别歧视,真正实现了平等,社会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协调促进性别平等,在实现性别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第三,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看,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证。

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妇女事业发展,推进男女平等

进程的动力。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将更有利于广大妇女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一面指引

妇女解放、妇女发展的光辉旗帜。公民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有利于消除

传统落后文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使广大女性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新女性。

同时,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也有利于代表最广大妇女群众的根本利

益。在我国,要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

须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和加强女性能力建设,因为妇女的积极性能否充

分地调动起来,妇女能否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

成果的享有者,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从本质上

看,妇女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但作为一

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妇女又有着自身的特残利益,需要社会的特别保

护。

第四,从女性参政看,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是衡量女性政治地位和解放程度的重要尺度。

当今世界,女性参政已被视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内容,成为衡

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标志,衡量女性政治地位和解放程度的

重要尺度。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政府就把保证女性参与政府工作与建立新中国政

府同步。特别是1995年9月,中国作为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发

展中国家,以承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积极行动,履行中国政府为

推进全球妇女平等解放和中国妇女进步发展所作出的承诺。然而,目

前女性参政方面仍在认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种种障碍。

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必将破除封建传统观念,优化女性参政的舆论环

境,通过提高女性的参政意识,培养女性的参政能力,并逐步建立健

全有利于女性参政的公共政策和民主监督机制。

第五,从女性教育看,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是女性教育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动力。

女性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女性进行教育的含义,它还指由妇女认同并提

出符合女性需求而设置的教育规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女性受

教育的权利,应包含在教育中加入与女性相关的内容本身,但其中大

部分内容现在仍属于非学科化女性教育的范畴。

从性别角度看,建国50多年来,我国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比全国妇联1990年和2000年两期妇女地位调查,我国女性在10年间平均上学提高了1.4年,男女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由1.9年缩小到1.5年。30岁以下的城镇女性读书年数仅比男性少0.3年;农

村女性与男性相比,读书年数的差距也从1990年的1.7年降至0.9年。

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某些问题,如女性文盲

过多(占文盲人口70%以上),贫困落后地区女童失学、辍学现象严重。

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必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女性有与男性同等

的受教育权、成才权,法律上赋予的此项权利应该在现实中实施和得

到保障。可以说,无女性教育权的真正获得、无女性教育的全面发展,

就没有一切文化意义上的女性成就和发展,就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现代

文明。

三、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现实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妇女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新型性别和谐观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会不断得到改善。但经

济社会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女性的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妇女地位中的宏观调控职

能,在社会成员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资源配置上,坚持男女平等参与、

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把“男女平等”纳入政府工作的各项决

策中,切实制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女性发展相协调的政策。

同时,性别和谐还需要男女两性树立对性别关系的正确认识,男性树

立性别和谐思想首先应该改变男性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努力转变传统

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调整自己关于女性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的传统

观念,改变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强烈期待;而女性则要树立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的精神,唤醒妇女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确立自

我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从思想上彻底清除“男尊女卑”、“男主外,

女主内”等封建意识,清除心理上的自卑感、依赖性,增强社会责任

感。只有这样,男女两性才能在事业方面、家庭事务方面各尽所能,

全方位地实现互补,建立平等合作意识,在承认生理性别差异的前提

下,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拋弃自己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弱点,缩小社

会性别差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全面发展男女两性的能力和智能,

促进性别关系和谐,形成平等互补合作的性别关系。

第二、将公民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将公民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指政府在立法、公共政策、各种方

案和项目的宏观决策时,应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发展的角

度,来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决策质量、决策水平,有利于

政府社会决策科学化。其科学性在于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两种性别

的不同需求,有利于两种性别潜能的发挥和两种性别角色利益的保

护。

促进政府社会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政府在每一项重大社会决策之前

进行社会性别分析,要有清晰的社会性别计画方案,并分别研究该项

政策可能对男性和女性各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分析的结果对男性和女

性产生了不平等的影响,就要避免作出错误的决定。其次,要求在该

项政策实施后,定期审查其执行情况,评介该项政策对男性和女性在

实践发展中产生的不同影响是否公平,以保证男女双方都是平等的受

益者,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平衡的发展。

第三、加快对妇女地位关键指针的提升,消除性别歧视,缩小现实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已经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各种权利,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各种权利还远远没有实现,男女之间

在各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权利平等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现实中就拥

有实现这些权利的平等机会。权利平等不等于机会平等,它只是实

现机会平等的一个必要条件。男女平等更重要的现实标准应是在男

女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

与10年前相比,尽管中国妇女在经济参与、教育、婚姻家庭、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地位提高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参与各级决

策、享有经济资源和经济收益方面的进步相对小一些,而后者又是

衡量妇女社会地位更为关键、更带标志性的指针。

因此,真正实现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平等,还需要女性、男性、社会

做出巨大的努力,需要从文化层面上消除性别歧视,建构两性和谐

发展的性别文化,从法律上确立男女在各个领域的各项平等权利,

从政策上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努力减少并最终消除现实

中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健康和婚姻家庭

等方面赋予并保障女性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并关注两性生理差

异和在发展程度上的现实差异,在政策上给予女性适当的倾斜,逐

步缩小两性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首先,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确保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将使用

和培养女性职工比例作为考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针。企业

也要自觉地将使用和培养女性职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

明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其次,确认妇女对社会的双重贡献,承认女性的生育价值,使妇女

生育价值补偿社会化。加大女性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和

执法力度,将女职工生育、哺乳保障纳入社会统筹,要求所有就业

人员和用人单位统一交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金,其中一部分用于

女性职工“四期保障”。以减少女性集中的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避

免妇女因生理所受到的歧视。

第三,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切实提高女性参政议政的比例,在提高

妇女参政水平特别是基层妇女参与决策的比例上加大力度,力争尽

快取得明显效果。就人大代表等选举,制定女性不低于30%的比例。

就党政班子,应制定女性在班子中不低于15%,正职岗位女性比例

不低于10%的原则。

第四,着力解决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发展问题。有关资料显

示,妇女地位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农村妇女、西

部欠发达地区妇女、城乡弱势群体妇女,经济、教育、健康、社会

参与等状况尚处于偏低的水平。改善她们的生存发展条件,提高她

们的发展水平,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

制定与完善国家、部门和地区计画时,应把妇女发展纳入进去,实

行同等条件妇女优先的政策,特别是从改善教育和健康条件入手,

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妇女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和

健康服务网络,使农村妇女、西部妇女和弱势群体妇女的状况得到

显著改善,带动女性整体的发展。

总之,要在提高妇女就业、教育、健康水平等关键指针上,采取有

效措施,尤其是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和完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政策,继续缩小男女在资源共享上的差距。

第四、开展公民性别教育,优化公民性别环境,提高公民性别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性别教育其实也是解放男女两性的教育。男

女平等、性别和谐的程度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婚姻家庭模式、社会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趋利倾向。这一方面削弱了公众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强化了部分人群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传统观念。

因此,必须将性别平等的内容纳入教育系统,从性别认同入手,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教育渗透到各个年龄的普通教育中,帮助两性建立更全面、正确的性别认同;通过加强教材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中加入男女平等的教学内容。同时,大力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男女平等意识的培训。文化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要加强对媒体特别是电子网站等现代媒体性别导向的监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并通过加快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以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切实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和谐性别环境,提高公民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 所谓主流,即“干流”、“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在社会生活领域,一般指正统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导,行为规范。 “性别观点纳入主流”:“这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平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把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玛琳在国际乐施日惹会议?会上的发言),从组织上、制度上、纲领上以性别视角开展工作,并把性别问题深入到所有工作人员的头脑、心里和专业行为中。所谓“组织上”指组织本身和它物质的外表及内部结构。“制度上”指组织的网络、它在其它组织和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和它们的关联。所谓“纲领上(可操作的)是指组织活动,通常指它所执行的项目/纲领(乐施会文件)。这一界定,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必须从实施者的组织、制度和纲领等方面着手,是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 社会性别问题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问题,是男女关系的变革问题;社会性别主流化不是把男人包括进来这么简单、更不是让“糟糕的主流”接受社会性别,而是要改变权利关系”(02.3印尼日惹会议记录)。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把妇女及其他弱势、边缘群体等纳入社会机制运作的主航道,是改变现有权力关系的政治活动。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改变的不仅是性别角色分工,而且包括基本的价值观;不仅要改变某些现象,更要改变权利关系;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仅是达到男女平等的技巧、策略,而是要达到两性权利\权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即在政策、决策、纲领、组织、项目等多层面上改变男女两性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不能满足于让原来处于主流的人具有性别意识,而是要改变主流的结构,让妇女、妇女组织进入决策和管理的主流。 (三)主流化的层次、内容和方法 1层次:社会性别主流化包括不同层次: ①地区层面:研究和实施一个地区应该做什么(如湄公河流域防止妇女拐卖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做的); ②国家(政府)层面:政府应制定具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促进性别主流化;从妇女的角度对政策、法律进行分析,与政府对话;利用国际条约、地区性会议推动政府行为;与主流决策者对话后要关注效果,要做政策和政策效果分析; ③社区层面:解决社区(当地)中的性别议题(如有的社区文化规定女人只能做家务劳动,不能参加公众活动、社区活动,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可让男人允许妻子参加有关问题的

价值观变化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揭示了其价值观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价值观;价值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问卷

编号审核: 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福建师大的学生,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性别意识的现状。您无须填写姓名,只需根据亲身经历,在最能反映您真实情况的选项前划"√"。除有特殊注明,本问卷都是单选。对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支持! 1 性别:1.男 2.女 2 您所在的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3您所在的专业:1.理工科 2.文史类 3.艺术类 4.其他 4您的户口性质:1.农业 2.非农业 3.其它 (请说明) 5 您是否独身子女:1.是2.否 6您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由谁来承担: 1.父母双方共同承担2.由父亲承担 3.由母亲承担 4.其他(请说明) 7您希望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1.男性 2.女性 3.无所谓 8如果让您的孩子随母姓,您是否愿意:1.愿意2.不愿意 3.无所谓 4.说不清 9您是否了解“社会性别”这个概念:1.非常了解 2.了解 3.有些了解 4.不了解 10您认为目前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 1.高很多 2.较高 3.差不多 4.较低 5.低很多 11以下影响女性发展的因素,您认为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 12 您认为当代人对男女平等的态度是: 1.男女平等是进步的,应该实现 2.男女不等是侵犯男人权益,应该取消 3.男女平等无法实现,只能改善 4.男女不平等才是现实,无法彻底改变 5.其它 (请说明)

13您对以下各方面的同意程度:(在符合您的程度中打“√”) 14 您认为改善妇女待遇,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解决的问题是(最多选三项): 1.取消户口限制2.取消针对妇女的各种歧视性规定3.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4.重视建立与完善女性的社会保障 5.其它 (请说明) 15 您认为促进男女平等的关键措施是(最多选三项): 1.靠制定完善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靠妇联等集体的力量 3.靠政府部门加强执法,监督中介机构,服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相关组织4.靠女性自己本身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的进一步加强实,无法彻底改变 5.其它 (请说明)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3-3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作者:付研 [摘要]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当然,中国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性别;主流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2426(2009)02-0054-03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并非是在现存的行动中加入“妇女成分”或“两性平等成分”,也不是仅限于提高妇女的参与度。其主要内涵是把男女双方的经验、知识和利益应用于发展议程,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变革的价值观,而不是特定人口(妇女)的福利;它要推动的或落实的,是对所有政策、项目等的根本反省和创新,而不是单一零星的政策;它是一种双赢战略,强调建立性别伙伴关系,而不是零和游戏,它是发展的。中国政府是世妇会上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并确定“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国际社会性别主流化作出积极回应。2001年,我国又将妇女发展的任务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认真执行北京《行动纲领》和《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努力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现,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仍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未完全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仍存在男女不公平的情况,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状分析 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确保两性平等地参与、贡献和获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就从这个视角来分析我国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的状况,可概括出以下几点: 1.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原则性强,但操作性不足。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性别平等政策建立的时间早于发达国家20多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即已建立起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准则。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这些年来,我国陆

美国如何建立社会主流价值观重点

美国如何建立社会主流价值观 作者:王英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12年 03月 19日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最发达的文化产业、最庞大的传媒工具, 这个由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人组成的国家却最具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自豪感。美国在意识形态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方面的做法实用而有效。 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构成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 以自由、宽容、民主、公平、个人主义等为核心的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在美国历史的不断演进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内容发展演化而逐步形成。 自由: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 为摆脱宗主国的控制, 自由自然就成为追求的目标和最核心的社会价值取向。 宽容:随着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移民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 国家的历史又不长, 要自然而然地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非常困难, 包容各种文化的宽容精神就逐渐演变成为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起来。 民主:1776年 7月 4日,大陆会议宣布由杰斐逊、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撰写的《独立宣言》 ,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独立宣言》和 1787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一种新型政治体制, 既脱胎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又对其进行了改良, 从而构建了与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美国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公平:在一百多年美洲殖民地时代以及美国二百多年历史中, 本土民族和外来民族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民族与种族的冲突和斗争, 其

中包括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黑人的奴役、对华人的剥削。虽然直到今天美国社会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族问题, 但是在漫长的斗争过程中, 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中逐渐融入了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其源于清教主义的深刻影响。清 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徒倡导“人生而平等” 的思想, 所推崇和倡导的“虔诚、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的价值观使他们在陌生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并获得繁荣和富足。正因如此, 才逐渐形成了美国人尊崇个人主义、机会均等、乐观进取、勤俭致富、讲求实际、强调成功的价值观念。 多种渠道教育规范引导全社会形成主流价值 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美国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成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突出宗教影响。在美国,宗教早已是美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宗教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支配着美国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美国人笃信宗教但是对神学理论缺乏兴趣,教会布道时对教义也尽量简化, 不做玄奥的解释, 而把时间绝大多数放在伦理道德的宣传上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很多美国人对宗教教义本身的认识和了解非常有限, 但世俗化了的宗教信仰对他们道德上的约束力量却非常强大。今天, 宗教在影响美国人哲学观点上的作用已经下降,但其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上的作用却日益突出。 第二,强化学校教育。 19世纪末,许多教育家感觉到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的狭隘化, 在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基础上, 开始强化美国的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意向教育。公民知识重在普及美国政治常识; 公民技能强调两种能力, 即思维判断力和参与能力; 公民意向强调思想道德观念。美国学校的这种公民教育围绕着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个人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内容, 目的是培养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尔雅透过性别看世界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201904透过性别看世界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关于中国的性骚扰的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城市中的性骚扰多于农村 ?B、 基本上是男性骚扰女性 ?C、 性骚扰有泛化的趋势 ?D、 性骚扰对象的泛化 我的答案:D 2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不包括()。(1.0分) 1.0分 ?A、 社会性别议题应包含在社会决策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B、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各领域宏观决策、执行、检测、评估的重要工具

?C、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D、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的出发点是彻底消除两性之间的所有差异 我的答案:D 3 相较于男性,妇女作为严重贫困受害者所体现的三个方面不包括()。(1.0分)1.0分 ?A、 在许多国家男女性别不平等 ?B、 女性工作时间长但获得的报酬少 ?C、 女性摆脱贫困能力得到了解放但未能发挥其能力 ?D、 女性社会和职业的流动性受到限制 我的答案:C 4 ()是基本男女都拥有人的基本权利,使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对待的政策。(1.0分)1.0分 ?A、

性别歧视政策 ?B、 性别平等政策 ?C、 性别发展政策 ?D、 性别中立政策 我的答案:B 5 如果说“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其实是说()。 (1.0分) 1.0分 ?A、 所有男性身高都高于女性 ?B、 大部分男性身高高于女性 ?C、 其他因素都相等的前提下,男性身高更高的概率更大?D、 作为个体,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差异我的答案:C

6 家庭和工作的冲突会导致的问题不包括()。(1.0分)1.0分 ?A、 双重期待与自身能力之间的落差引起女性心里矛盾 ?B、 对家庭和睦产生不利影响 ?C、 成功职业女性比例下降 ?D、 女性消耗在家务的时间进一步延长 我的答案:D 7 从理论上来说,卫生间的合理情况是()。 (1.0分) 1.0分 ?A、 女性配比更高 ?B、 女性配比更低 ?C、

员工个人价值观B

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它是社会成员所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对人的行为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充满诱惑的市场经济,人们形成了多样性的价值观。在企业里,大多数员工都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力求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价值观是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的意义、工作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对金钱、职位、荣誉的态度,对自主性的看法等。比如:员工是把工作看作是神圣的事业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否把为企业所做的奉献各所尽的责任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否把企业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的成败荣辱;能否像关心自己的前途和荣誉一样关心企业的前途和信誉等。这些观念就形成了员工在工作上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其年龄、个性特征、需求结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学识、能力、人生理想、兴趣爱好、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是感情和归属需要,第四层次是地位和受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就其所能达到的最大人生目标,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通常按照需要的层次等级去追求需要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不再是难题,他们的主要追求是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可避免。员工个人价值观是企业整体价值观的

基础。如何使员工感到企业是发挥自己才能、自我实现的“自由王国”,从而愿意把个人价值融进企业整体价值当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的动态平衡,是当代企业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的存在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就不得背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今天我们在探讨员工价值观的一个前提就是在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保持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如何做呢? 第一,应该积极引导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寻找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员工追求实现自我理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利用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来,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二,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当代价值观与科学管理的统一。在研究人的价值观转变中转变管理理念,在制度创新中,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唯书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实现思想多样性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一个公司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核心是指该组织员工的整体价值观和精神风尚。由于价值观是指向人们心理层面的活动,具有趋同性和不同步性的双重特征。因此,组织和倡导尤为重要。引导员工在群体和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线员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水平。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保障。企业形象是全体员工共同塑造的,员工的职业

浅析_社会性别意识_观与_男女平等_刘东发

2003年6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Jun.2003第15卷第3期Journal of China Women.s College Vol.15,No.3 浅析/社会性别意识0观与/男女平等0 刘东发 (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 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用/社会性别意识0观分析/男女平等0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男女 平等0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男女平等0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但因政策、法规和社会 行为的滞后性,而导致了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性别亏损0问题(女性发展滞后于男性)。/社会性别意识0 观要求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为解决0性别亏损0问题提供了前提保障。 关键词:男女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98(2003)03-0001-05 /男女平等0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当今时代,平等与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主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即要求将/社会性别意识0纳入决策主流以促进男女共同发展业已成为世界话题之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把/男女平等0作为政策、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来,实现男女平等,从总体上说是不断完善的,我国现阶段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与男性权利平等实现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0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将/社会性别意识0纳入各级政府决策主流的要求。 一、/男女平等0的基本内容 /男女平等0,因时代、国体和社会的不同,其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统一行动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此,5墨西哥宣言6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对这一界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指/男女平等0首先应理解为女性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人的尊严与价值是作为人的根本性的东西之一。从人的尊严与价值论及平等,其实质是以价值观衡量男女的平等性。承认男女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实现其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否则,男女的平等就无从谈起。/男尊女卑0,就是从人的尊严上和价值观上歧视妇女,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性。二是指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是从权利观体现男女的平等性,与之紧密相关的是提供机会的均等性。权利的平等性要求男女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只有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均等的机会,才可能平等地行使权利。三是指男女两性平等享有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并且平等地履行义务或者责任(社会的、家庭的义务或者责任)。尊严、价值、权利、机会与义务或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平等地享有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同时,也平等地履行家庭的、社会的义务或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体现男女平等的尊严、价值和机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男女平等0的基本内容 收稿日期:2003-03-16 作者简介:刘东发(1965)),男,湖南人,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妇女法学、农村妇女问题等。 1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省委党校李胜茹在全县妇女干部培训班上的课件 2005年11月 什么是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兴起的世界思潮,它已经成为全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联合国的性别发展指标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性别平等政策及平等机制的建立。它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会议上提出,是【北京行动纲领】中多次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在这次会议的欢迎仪式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欢迎词中首次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社会性别意识与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并尊重所有的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阶层。它将不同的阶层、种族和性别看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旦剥夺了某个阶层和性别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就是剥夺了其它阶层和性别的权利。它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免除压迫的平等关系。 社会性别意识的内涵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存的两性关系和性别规范,清理和消除两性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壁垒和障碍,扩大男人女人的选择性,促使男女两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的性别等级关系:把一些人看作高贵的,把另外一些人看作低贱的,把某个性别看作尊贵的,把另一性别看作卑微的,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利来使另一部分人增进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它具有思考的品质:既不盲目地接纳一切现存的性别规范,也不一概排斥一切传统的性别规范,而是放在是否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尺度上来衡量,凡是有碍于人的发展的就丢弃,凡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就保留。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缓我国日益加重的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贫富差距的测量一般采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单位,它将社会各种收入分为五等分,最高的等分和最低等分之比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0.4通常作为国际上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十分脆弱,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向,1978年为0.16,1988年为0.382,1996年为0.42,1998年为0.46。中国20年来从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迅速走向两极分化,超过了美国0.41、英国0.3、法国0.327等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贫困人口的增加,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结构的下层,社会就会成为高风险社会,几个偶发事件就容易导致大乱。而在贫困阶层中妇女占到70%,由于妇女所担负的传统角色,所从事的大量低薪或无薪的劳动,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男性。据2001年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表明,城镇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70%,农村妇女的收入仅是男性收入的59%。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收入增加与降低,将意味着贫富差距是加剧还是减缓。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意义将是巨大的。 2,有利于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自杀率是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据世界银行疾病负担研究,1990年的中国自杀是第五个最重要的卫生问题,自杀对人造成的损害大于传染病、癌症及心脏病。我国的自杀死亡人口在全世界自杀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惊人的。1990年我国总自杀死亡率高达30.3/10万人,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10.7/10万人。数字显示,自杀率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他国家的平均自杀率男性高于女性,世界上男性的自杀率为17.2%,高于女性3.6个百分点。我国恰恰相反,女性的自杀率18.4%高于男性5.7个百分点。女性的自杀死亡率相当惊人,我国为33.5/10万人,而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7.1/10万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中国号称有几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与现代挂钩的传统。从1919年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旧立新”达到登峰造极,到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所依赖、依托的价值都是西方过来的。相反,美国号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什么历史,但它当前社会及其运动中蕴含的传统却十分强大:现代工商业传统、现代文化教育传统、现代法治文明传统,等等。例如,斯坦福大学是1829年成立的,哈佛更早,1636年成立。而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才成立的,学堂里面真正教授科学就更晚,起初讲的还是四书五经。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 借鉴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理性、诚信、正义、公平、科学、教养、创新、竞争。主流价值观,不是靠纸面上写出来的,或是宣传机器唱出来的。它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东西。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相信钱,钱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中国已经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已久,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 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过。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我们正以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式 确立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当然,这种确立尚是羞答答的,暗度陈仓式的。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 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发生着根 本的变化,也许正迷失着方向……

现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转型的阵痛,物质至上的观念如洪水泛滥,四处蔓延。我们着重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却同样不能放弃对友谊、亲情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对爱情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因为人们眼里只剩下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非诚勿扰》恰恰颠覆了这些中国人赖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将物质至上的观念推波助澜。我们在节目中满眼所见只有哗众取宠,势利刻薄,做作虚伪,它让我们不再敬畏爱情,不再期待爱情,甚至于绝望于爱情之外,面对着虚伪的人和虚伪的感情,谁有勇气坚守? 当这台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正在远去,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朝着人性恶的一面靠近,长此以往,爱将不爱,民将不民,国将不国。所以,我们倡议,请各位网友坚决抵制《非诚勿扰》栏目,不要再收看它,请有相亲意向的朋友不要再报名,我们的民族需要的是不染淤泥的爱情图腾! A、积极的政治态度 B、务实的思想 C、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D、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E、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3. 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中最严重的是? A、人生理想的失重 B、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的抬头 C、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D、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冷漠 E、价值偶像的错位 4. 对你来说,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多可选两项) A、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透过性别看社会 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关于社会性别预算的主要功效,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0.0 分 A、 支持宏观经济中的性别主流化 B、 加大政府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力度 C、 加强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产出之间的联系 D、 跟踪公共开支对社会性别和发展政策的责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2 贝尔·胡克斯认为,反对男性的观点使女权运动看起来似乎是试图用()统治代替白人男性的统治。 (1.0分)1.0 分 A、 第三世界女性 B、

白人女性 C、 黑人女性 D、 所有女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社会性别强调性别是由()指定并分配的。(1.0分)1.0 分A、 法律 B、 生理 C、 文化 D、 心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社会性别成为研究分析中一个有效的范畴开始于()。 (1.0分)1.0 分 A、 20世纪2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男女平等不强调()。(1.0分)1.0 分

A、 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人格和尊严,反对任何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B、 女性与男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家庭等各方面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C、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两性之间发展结果的平等 D、 在西苑配给过程中追求对两性的平均分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关于性别敏感政策,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 性别敏感政策也成为社会性别意识政策 B、 性别敏感政策认识到男女性别的社会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与社会性别结构联系在一起C、 社会性别企图帮助妇女去适应社会现状 D、 社会性别试图通过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结构来改变社会秩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中国主流价值观与多元化繁荣

中国主流价值观与多元化繁荣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没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或者由外来的某种价值观完全取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成立的。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能够成为主流并且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的基础是: 一、必须得到多数中国人自愿的认同和需要,拥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符合多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 三、价值观不是某种形式或手段,而是生存内容和理念。 四、不能以强迫或压制其他价值观来维护主流价值观。 五、以主流价值观应有的实力占据支配地位,并与其他价值观进行对等较量(合法对合法,不合法对不合法)。 主流价值观与多元化完全不矛盾。没有多元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化,缺少多元化就缺少进化的动力,多元化不活跃社会就不繁荣;没有主流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平衡,社会就会分化;多元化是洪流,主流价值观是潮头;潮头可能不是一成不变,多元化满足各种需要。主流与多元化的关系即是共存关系又是竞争关系,主流价值观是否一直领先或主导,取决于主流价值观是否拥有领先或主导的力量。 从来没有脱离利益的价值观,当利益的共同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需要,那么这种价值观才会具有生命力和先进性的价值。如果缺乏认同的情况下强行推行某种价值观,那么认同最好的人们得到的利益是最大化,缺乏认同的人们得到的利益就会受到认同度高的人们的损害,这种损害不是受损的人们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当然,多数人能够达到认同,只能是现代社会所能够达到的最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因为不可能人人都满意和人人都不受到损害。 市委书记张高丽在与南大天大学生党员代表座谈时寄语学子,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生境界,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番话,语重心长,内涵丰厚,意味深远。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最富有激情、精力最充沛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从中小学生的少年幼稚向成人的成熟转变之中。这种“破蛹成蝶”的转变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然而在转变中“不稳定性”可能也相当大。特别是在现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对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具有不可小视的“破坏力”。 我们容纳多元价值观,不是说它们全都是正确的、进步的、应该提倡的。但是“容纳”的本身,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和自信的体现。如果连这一点“气度”都没有,那岂非太狭隘了?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看,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既已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特征,那么多元价值观也就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