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论文题目: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XXXX

年级:2014级

学号:XXXXXXXXX

成绩:

评阅日期:

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2 月28 日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

(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30006)

摘要: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观点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用

引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塑造。无疑,作为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发展的每一步,都要靠科学技术来推动。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讲过这样一段名言,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广阔背景上,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其中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个部分,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财富,也是人类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基础。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创造自身生存条件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的历史积累。而任何一项积极成果无不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对自然界和劳动生产过程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物质文明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程度、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物质因素越是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取得自由多少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在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各种精神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1.1物质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的器官必须借助智力的物化而延伸,即革新工具或创造新的机器设备。因此,自觉地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物质生产,使工具和机器不断革新,使新的技

术设备不断出现,从而成为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动力。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并不能为劳动者造福,曾经出现了马克思说的“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的情况。尽管如此,科学应用于生产之后,总的趋势还是大大地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现代高度自动化的工厂里,人的体力劳动的程度明显地减轻了,劳动场所和环境大为改善,有损健康的作业中的防护措施更为有效了。现代科学应用于生产之后,确实出现了文明生产的前景。

1.2 物质文明的发展

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技术进步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代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到19 世纪后半叶,由于热力学、化学,特别是电磁学等理论科学新成果迅速转化为机器制造、化工、冶金、电力、电信、内燃机等一系列的技术发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世界工业产值在1870~1890 年间增长了2. 2 倍。进入20 世纪以来,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更加显了它们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威力,以致使生产力结构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在本世纪初,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仅5%至20%是依靠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而70 年代以后,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60%至80% 。

1.2.1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使劳动的对象扩大了,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得到了广泛的利用。这种进行大规模开发和社会化的生产,要求实现管理的科学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就是说,与生产的变革相适应,,随着个体劳动和手工业作坊的解体,必然出现协调和监督生产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科学,便使社会化的劳动更为有效。188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发明了“泰罗制”,现代科学管理开始兴起。它在美国试行机期,可以在同样的人力和设备的条件下,使生产增加3—5倍。当然,泰罗制同任何资本主义的管理一样,具有二重性。列宁指出: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所以,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1.2.2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第一,改善劳动环境,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劳动是人类谋生的需要,千百年来恶劣的生产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劳动者心力交瘁、苦不堪言。马克思认为,要使劳动成为人们自觉、愉快的行为,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除了必须消除任何形式的对劳动实行强制的社会因素外,还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由劳动者支配的自由时间的延长;(2) 劳动条件的根本改变,使人免除一切繁重的体力劳动。技术进步正是促使这两个条件逐步实现的重要因素。近代的机器大生产结束了笨拙、艰苦的手工劳动时代,而在现代工业中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自动生产线、自动车间甚至自动工厂。第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日常生活的内容。近代以来,火车、轮船、汽车、电报、电话等发明创造,带来了交通和通讯的迅捷方便,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世纪40 年代以来,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又向社会推出了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生活器物,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减轻了家务。第三,促进医

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如今,社会医疗保健设施不断完善,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生命科学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做出了贡献。

2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 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 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

2.1精神文明的进步

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人,文化知识越来越发达,使人类的精神文明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初步摆脱野蛮、愚昧和不开化的状态,从而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科学从不停留于已知的原理、定律和理论体系,她的天性就是探求未知,不断发现物质运动新的结构、特性和形态,从而不断总结概括出新的原理和定律,创造新的体系,使人类获得新的自由。科学上的每一次革命,或者推翻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理论,或者把旧的理论的合理成份容纳在自己的体系之中,使人类文化通过积累和变革向前发展。

2.2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它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总的体现,在精神、文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社会的精神文明大体可以归结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中都贯穿、渗透着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科学的思维方式往往体现着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起着巩固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用。同时,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也体现着人类的智力和文化素质的发展状况,是量度精神文明中科学文化方面的综合标志。现代科学的深奥使广大群众很难领会其精神实质,而技术进步,尤其新技术革命以来的高新技术,则是推动社会大众思维方式科学化的主要动力。

2.3 人类道德的进步

技术进步对于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对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社会道德的提高。道德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可能设想在青铜器的奴隶制时代,会有完美的人道主义产生;如果没有近代科技和机器大生产代替手推磨式的生产,也就不会有资本主义文明的道德取代封建文明的道德。第二,技术知识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认识, 从而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革。第三,某些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力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为新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问世的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新科技成果也引起了有关道德评价问题的激烈争论,但我们看到,这些成果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这表明人类的生命道德观念正在随着技术进步而取得新的进步。

2.4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技术进步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先进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引起教育系统结构的变化。第二,技术进步必然引起教育方式上的变革。在当代,技术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转而注重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智能,而且教材内容也必须有相应的改革。“知识爆炸”同时也引起知识老化和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对在职人员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使之用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最后,当代技术革命出现的科学——技

术——生产一体化趋势,必然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当代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此对传授科技知识的教育的投资乃是生产性投资。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具有更为丰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中出现的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种对科学技术作用的重新认识,还要加以宣传和普及,使它变为多数人的共同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会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革命力量。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on Social Civilization

XXXX

( XXXX University , College of Chemistry, 030006)

Abstract: Every step of development of man's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resul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function,this paper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we probe in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 influence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摘要从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暴露出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尖锐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危机,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的深层矛盾;同时,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反科学技术的思潮。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日显重要。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一词的英文是Science,它源于拉丁语Scientia,意思是学问、知识,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技术”的英文是Technology,它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是指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按照狭义的理解,习惯上技术指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生产技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认

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历史。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

2017年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及答案(打印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 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2、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 5、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6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7、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决策功能和咨询功能 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期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个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0、现代咨询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 1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 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多级抽样方法 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C 社会学) 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经济学) 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语言学、考古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B以理服人) 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A管理学) 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 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定性研究)。 四、简答题: 1、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 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 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 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 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 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 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 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 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 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1 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 5、观察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指导老师:付维 班级:机械二班 姓名:李思觅 学号:200802010222

目录 概述 (3)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4) 生产计划的科学性 (5) 现场管理的科学性 (6) 基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7) 企业管理的艺术性 (15) 从品牌文化角度看管理的艺术性 (16)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7) 从企业声誉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8) 惠普实例 (18) 总结 (23) 参考文献 (23)

概述 明茨伯格一直强调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那么企业管理也同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都知道,企业管理就是由企业管理人员或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具有目的性、组织性、人本性、创新性和艺术性。企业是一个以不断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生存价值的经济组织,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因此,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活动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企业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而将人、才、物等要素融合为一体的一个人造组织。为了保证企业组织中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是企业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需要在企业中实施管理。企业管理的载体是企业的组织构架,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率的组织来实现。所谓“人本性”是指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人本性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以人为中心,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样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管理。管理的创新性,是指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面临着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更是要在管理中不断寻求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管理的艺术性是指在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在科学技术的促进和帮助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所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它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字】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正文】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改造也是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方便的生活,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作为科学技术的受益者,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科学技术作为促进生产力的重要一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i.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 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 A.哲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o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 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 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现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论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付维老师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年月日

填写说明 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摘要 (1) 第1章管理对象 (1) 第2章管理的基本职能 (1) 2.1计划 (1) 2.2 组织 (2) 2.3 领导 (2) 2.4 控制 (2) 第3章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3) 3.1 以人为本 (3) 3.2谨慎 (3) 3.3树立适时而变,战略的管理思想 (4) 3.4至高境界的管理是无为而治 (5) 3.4.1管理哲学与无为而治 (5) 3.4.2 无为而治管理特点和管理原则 (5) 第4章结语 (6) 参考文献 (6)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荡。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发出警告:“不要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断地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六、科学技术还带来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究竟是人类的福星还是人类的祸患?这决不是简单的问题,可以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回答。实际上,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又为破坏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即是福星,又不是福星;即是祸患,又不是祸患。它把“友性”和“敌性”“非友性”和“非敌性”集于自己的一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法兰克福学派陷入了理论误区,首要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区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严格区别,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条件地夸大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科技的负面效用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 高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2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 是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

小结: 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 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 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样和总体特征,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和内在主观因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为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的社会进步过程。但是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以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志的,重大的技术创造往往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例如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近代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更多的人获得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社区生活方式。马克思在实地考察珍妮纺织机的社会影响时明确指出:“近年来,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不像‘珍妮’纺织机和精梳纺织机的制造,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到底,在工人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样大的改变。‘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此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这里,马克思精辟地论证了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际过程。 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的结构要素如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空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从三大传统工业(即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时代转向新兴工业(即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的大发展时代:二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一、二次产业转向以精神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三、四次产业;三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占优势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占优势。信息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最终会反映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面来,从而给大家生活方式带来一场革命。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使交往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农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力畜拉的车舆和帆船是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落后,使人与人之间很少进行跨地域的交往。每个地域都相对地形成封闭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单位。这就使人与人交往的范围非常狭窄,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交往紧密而窄小的交往半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交通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轮船代替了帆船,汽车、火车取代了马车,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地铁,立体交通,四通八达。与此同时,通讯和传播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电报、电话、电视、传真、呼机、电脑网络等新技术传媒的产生,使感情、思想的交流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大大扩展了人的活动领域和交往范围,使人际交往日益从家庭转移到公共场所,从个人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再者,由于科技的进步,工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从而使闲暇时间的增多。而随着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就要逐步进入娱乐专业化时代,这个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以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例如上网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 虽然不论从生活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能够轻易地享受到科技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XX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专业学科 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