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第24卷 第1期2003202/3210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l.24 No.1

Feb.2003/3210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003003)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1210215;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董云鹏,男,1967年生,副教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E 2mial :dongyp @https://www.doczj.com/doc/1415115723.html, 。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董云鹏 张国伟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朱炳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 秦岭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表明,北秦岭具有明显高的初始εNd (t )值和Pb 同位素比值特征,区别于明显低初始εNd (t )值和Pb 同位素比值特征的华北陆块和扬子块体群。北秦岭与南秦岭具有明显不同的前寒武纪构造与演化特征。北秦岭是2000Ma 左右形成于华北陆块南侧洋岛基础上的独立陆块,经历2200~1800Ma 和1400~900Ma 分别以垂向加积增生和侧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的地壳生长。北秦岭在早元古代洋盆演化基础上,首次于1600Ma 左右拼接于华北陆块南缘,1300~1000Ma 发生扩张裂解,出现宽坪裂谷2洋盆构造环境,100Ma 左右再次拼贴于华北陆块南缘。同时,北秦岭南侧可能发生与南秦岭陆块群中的陡岭微陆块的拼接。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岩浆活动 大地构造 前寒武纪 秦岭

Proterozoic T ectonic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 Q inling T errane

DON G Yunpeng ZHAN G Guowei

(Mi nist ry of Education Key L aboratory of Conti nental Dynamics ,Northwest U niversity ;Depart ment of Geology ,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S haanxi ,710069)

ZHU Bingquan

(Guangz hou Instit ute of Geochemist ry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 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Evidence from Precambrian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isotopic ages suggests that North Qinling Terrane (NQ 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North China Block (NCB ).The NQ 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higher initial εNd (t )values and Pb isotopic ratios ,in contrast to the lower initial εNd (t )values and Pb isotopic ratios of the NCB.G e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NQ 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S outh China Block (SCB ),especially in Precambrian tectonic and evolution history.Based on synthesized studies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it is suggested that NQ T is an inde pendent terrane ,whose foundation is an oceanic island formed to the south of the NCB at about 2000Ma.The mechanism of two main crust growth events of NQ T is vertical accretion and lateral accretion which oc 2curred in 2200~1800Ma and 1400~900Ma ,respectively.Much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NQ T was drifted in an early Proterozoic ocean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CB at about 1600Ma ,and then drifted away from NCB due to the overs preading and formation of Kuanping rift 2oceanic basin in about 1300~1000Ma.At about 1000Ma ,the NQ T collided with the NCB alon g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 of Kuanping Group.

K ey w ords isotopic age magmatic movement tectonics Precambrian Qinling

秦岭作为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著名大陆造山带,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近20余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与造山带新思想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不同领

域的研究,认识到秦岭造山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碰撞而成的造山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构造时期以不同的构造体制、不同的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复合叠加而成现今的造山

带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

其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演化阶段:①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造山带基底形成演化阶段;②晚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③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阶段(张国伟等,1996)。在这一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造就并残存了大量的地质构造形迹,赋存了有关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尤其是元古代作为大陆生长的主要时期而倍受重视,得到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秦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Rodinia 超大陆形成与裂解的恢复重建,对于秦岭地区元古代构造格局、构造体制与演化细节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主要涉及华北、北秦岭、扬子陆块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应的构造体制,最关键的是北秦岭的构造属性问题。

1 北秦岭地球化学边界及其构造意义

北秦岭构造带主要出露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及其后的火山2沉积建造,传统的观点认为其隶属于华北陆块,是由于华北陆块与扬子板块沿商丹缝合带对接碰撞而卷入造山带中的华北陆块南缘部分。但是,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地球化学研究却对这一认识提出了挑战。

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沿北秦岭北界的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同位素填图和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黄萱等,1995;张本仁等,1996;欧阳建平等,1996)揭示北秦岭块体具有高Pb 同位素比值和很高的初始εNd (t )值(+7.6~

+6.3),明显区别于具有低Pb 同位素比值和初始εNd (t )值(+3左右)地球化学特征的华北块体(李

曙光等,1989)。

由于Pb 同位素具有很强的构造块体与区域性特征,因此,Pb 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为探讨岩石圈结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同位素资料(Zhu ,1995;朱炳泉等,1998),进行Pb 同位素比值三维空间矢量填图结果表明,华北块体与北秦岭之间存在明显的Pb 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图1),并大体与北秦岭块体北界的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相重合,分割具有不同Pb 同位素空间矢量组成的华北块体与北秦岭块体。华北块体具有明显的低

Pb 同位素矢量V 1值,而北秦岭以高V 1值为特征,华北块体的Pb 同位素矢量V 2小于14,而北秦岭块体以V 2小于26,大于14为特征,沿

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在宽约20km 的范围内V 2值从10陡增至20,显示具有明显的梯度带特征。这

一结果表明,华北块体与北秦岭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分割具有不同Pb 同位素空间矢量组成的华北与北秦岭块体。北秦岭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构造意义取决于北秦岭构造属性及其与南秦岭的相互关系。

尽管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填图表明,地球化学边界可能反映了岩石圈块体拼接界线(Zhu 等,1996)。但北秦岭南部的松树沟蛇绿岩与北侧的宽坪蛇绿岩形成时限、源区特征均显示较大的相似性,同位素地球化学边界仅存在于宽坪岩群北侧,松树沟蛇绿岩出露区却不存在。而且,目前公认的秦岭造山带最

图1 北秦岭Pb 同位素急变带

Fig.1 The Pb istopic steep zone in Northern Qinling

4地 球 学 报2003年

主要的板块缝合带———商丹带也不存在。这些事实表明,北秦岭的地球化学边界不简单是块体边界的反映,更可能代表了早元古代洋陆地幔差异的分界。北秦岭是在先期洋幔基础上发育演化形成的,火山岩源于亏损的MORB源区,必然具有高的初始εNd (t)值,而华北陆块南缘长期处于稳定的陆块演化过程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反映了其长期保存的稳定大陆地幔特征;因而,二者必然存在同位素系统差别。同时,大量的研究显示,这种地球化学边界仅反映了不同块体岩石圈组成的系统差异,而不能与块体之间洋盆大小简单地联系。

2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演化

2.1 基本地质概况

现有的地质研究表明,以北秦岭北缘的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为界,分隔具有不同物质建造的华北陆块和北秦岭构造带。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带绝非简单断裂,而是一条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带,由一系列断层、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块组成的断裂构造岩带,明显分隔南北不同构造地层地质体。同时,沿断裂带发育晚元古宙、古生代碱性岩。构造解析揭示该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在继承前寒武纪基本构造格架的基础上,迭加了显生宙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形形迹。剔除 近时期构造形迹,显示洛南2栾川2方城断裂在中晚元古代对北秦岭和华北陆块南缘的划分意义。北侧的华北陆块南缘带主要出露华北型的晚太古代基底太华群和登封群、早元古代安沟群、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等;南侧的北秦岭未发现太古代岩石,自北而南依次出露宽坪岩群、二郎坪岩群、秦岭岩群、松树沟蛇绿岩片和丹凤岩群,各岩群之间均以大型剪切带和断裂为界,相互逆冲叠置。二郎坪岩群是由大庙岩片、小寨岩片和二郎坪蛇绿岩片3个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特征不同的构造岩片叠置而成,前二者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后者代表弧后盆地洋壳残片,古生物化石证据表明,其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孙勇等, 1996)。丹凤岩群主要为斜长角闪岩,以变质的钙碱系列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洋内岛弧构造环境(张旗等,1995),古生物化石限定其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崔智林等,1995)。尽管近年来丹凤蛇绿岩和二郎坪蛇绿岩发现有100Ma左右的同位素年龄信息,但岩石地球化学、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其主体无疑是与古生代南北块体沿商丹带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而秦岭岩群、宽坪岩群和松树沟岩片是前寒武纪北秦岭区的主体岩石构造单元。

2.2 秦岭岩群及其对北秦岭构造属性的制约

秦岭岩群是北秦岭现今出露的最古老的岩石,是一套经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变质杂岩,主要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钙硅酸盐岩、大理岩组成,为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夹基性岩。西峡蛇尾地区的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U2Pb同位素年龄为2267+173

-153 Ma和2172±5Ma;斜长角闪岩全岩Sm2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987±49Ma(张宗清等,1994),表明秦岭岩群主体形成于早元古代。片麻岩中的锆石年龄与基性岩浆岩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显示2000Ma左右是北秦岭陆壳主要生成时期。秦岭岩群的碎屑岩主体形成时代应早于侵入体的年龄,那么秦岭岩群的这些碎屑岩的物源来自何方?北秦岭地区迄今尚未发现确凿的更老的岩石,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尚无统一的扬子陆块,只有零星的诸如鱼洞子、崆岭等古陆块群。秦岭岩群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体为陆源碎屑岩建造,原岩以成熟度不高的近源快速堆积杂砂岩为主,高Ba、Zr和低Sr也显示近源沉积的特点(游振东等, 1991)。La/Co2Sc/Th相关性图解显示,秦岭群变质杂砂岩由2个明显不同的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类似于由碱性基性岩和酸性岩组成的大陆裂谷型双模式岩套(张本仁等,1994)。尽管太华群、崆岭群等也是由变质基性岩和TTG片麻岩组成的双模式岩套,但其Th、La、Ba含量明显低于秦岭群碎屑岩原岩相应元素含量(张本仁等,1994)。秦岭岩群变质杂砂岩的REE配分型式类似于典型的后太古代碎屑岩, Cr/V、Ni/Co、V/Ni、La/Th、La/Sc、Th/Sc、Th/U值与太古界有明显区别(游振东等,1991),这些特征均说明秦岭岩群的碎屑岩物源不可能来自华北南缘或南侧的崆岭等太古代古陆块。而更可能是陆块本身先期的双模式岩套快速剥蚀、搬运堆积的结果。

秦岭岩群的斜长角闪岩类在东部河南西峡、内乡一带多呈岩墙、岩床或其他层状体侵入于片麻岩中,商丹地区则兼有侵入和喷发特点,而西部太白地区多为喷发岩流(刘国惠等,1993)。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除少量为副变质岩外,大部分则为正变质的基性岩,以高TiO2、Al2O3、MgO、Cr、Co、Ni、Ba丰度和REE配分型式为特征,类似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张本仁等,1994)。无疑,秦岭岩群的变基性火山岩是形成于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下。斜长角闪岩Sm2Nd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1987±49Ma(张宗清等,1994),初始εNd(t)值为+7.3,显示出强亏损的地幔源区

5

第1期 董云鹏等: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特征,明显区别于弱亏损的华北南缘太华群、登封群等,后者的初始εNd(t)值为+3左右。同时,相对于华北南缘和南秦岭带古老岩块具有明显的高Pb同位素比值特征(欧阳建平等,1996),指示北秦岭具有相对独立的Pb同位素组成。

综上所述,秦岭群变质沉积岩、基性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秦岭岩群的形成与华北陆块缺乏必然的关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高Pb和初始εNd(t)值指示,北秦岭区下元古界可能是在新生洋岛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的微陆块(张本仁等,1996,欧阳建平等,1996;许继峰等,1996)。

2.3 宽坪岩群及其构造意义

北秦岭的地质填图表明,在下元古界秦岭岩群与华北陆块南缘地层之间出露中上元古界宽坪岩群,主要由绿片岩2斜长角闪岩类、云母石英片岩2片麻岩类和大理岩组成。表现为一些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的逆冲叠置构造岩片,呈狭长带状近EW 向延伸千公里。云母石英片岩2片麻岩类原岩主要是泥砂质岩石,显示富SiO2、MgO、Na2O、CaO, L REE富集,强烈Eu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类似于杂砂岩、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的成分特点,成熟度低,相当于类复理石建造(刘国惠等,1993)。Th/Co2La/Co和Sc/Th2La/Co相关性表明,宽坪碎屑岩主要物源来自南侧的秦岭岩群和北侧的太华岩群(高山,1990)。显然,宽坪岩群碎屑岩沉积时北秦岭微古陆已与华北陆块南缘对接。商县板桥宽坪岩群四岔口组获得云母石英片岩锆石U2Pb年龄

2153+173

-122Ma和1806+124

-106

Ma,锆石Pb2Pb年龄为

3319±3Ma和1753±4Ma,1620±13Ma、1466±14Ma和887±8Ma,Sm2Nd模式年龄为2040 Ma;南召铁匠炉测得云英片岩锆石U2Pb年龄为1872+36

-34

Ma,锆石Pb2Pb年龄为1115±5Ma和1309±1Ma;南召河西村片麻岩锆石U2Pb年龄为

2486+45

-43Ma或2027+28

-27

Ma,Sm2Nd模式年龄为

2000~2300Ma(张宗清等,1994)。这些年龄一方面指示碎屑岩源区年龄分别类似于北侧太华岩群和南侧秦岭岩群,另一方面也暗示北秦岭区存在早元古代—中元古代初期和1000Ma左右两期强烈的陆壳生长事件。

宽坪岩群中的绿片岩2斜长角闪岩类主要位于宽坪岩群的中下部,为不同程度变质的拉斑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具有L REE亏损或平坦的REE配分型式,稀土总量低,Zr、Hf、Ta、Th、Ti、P、Y 均指示其类似于N2MORB或T2MORB;同时,变玄武岩的初始εNd(t)值相对稳定于+6.6~+4.0之

间,而εSr(t)值变化于-36.8~+22.5之间,显示强烈的海水蚀变作用(张宗清等,1995),显然,宽坪岩群的变质基性岩应形成于洋盆环境。商县北宽坪广东坪组绿片岩Sm2Nd同位素年龄为986±169 Ma,初始εNd(t)值为+5.1;洛南马河斜长角闪岩Sm2Nd同位素年龄为1142±18Ma和1015±388 Ma,初始εNd(t)值分别为4.2和6.0;河南南召斜长角闪岩Sm2Nd同位素年龄为1085±37Ma,初始ε

Nd

(t)值为+5.8(张宗清等,1994)。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结合碎屑岩研究以及区域地质分析推断宽坪基性火山岩所代表的小洋盆更可能形成于1300~1000Ma期间。

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宽坪岩群东西延伸岩石组成与性质变化大,西到太白地区、东至豫西地区未发育蛇绿岩,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表明东、西部地区仍是裂陷环境,并未出现洋盆(张国伟等,2000)。综合考虑与其伴生的碎屑岩双源性特点,认为宽坪群不是分隔北秦岭与华北的广阔大洋,而可能是华北与北秦岭两陆块间在1300~1000Ma期或扩张裂解的裂谷2小洋盆。前已述及,早元古代北秦岭主体为秦岭杂岩,是形成于洋岛基础上的地体,不属于华北陆块,那么,在1300Ma前必然存在北秦岭向华北陆块的拼贴事件,考虑到华北陆块南缘大量的1800~1500Ma的岩浆、变质事件,推测北秦岭可能于1600Ma左右拼接于华北陆块外侧。

北秦岭的地球化学边界出现在宽坪岩群北侧,宽坪变基性火山岩具有高的初始εNd(t)值,变化范围在+4.0~+6.6之间,同时,具有高的Pb同位素比值(欧阳建平等,1996),明显类似于秦岭岩群变基性火山岩,而区别于华北南缘太华群、登封群的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这种地球化学性状及边界的形成可能归因于1600Ma左右北秦岭块体与华北块体之间的俯冲事件。假设,早元古代北秦岭洋是向北侧的华北块体之下俯冲消减的,那么,对接后的缝合带乃至华北南缘深部地幔应该是插入的早元古代北秦岭大洋地幔〔具有高的Pb同位素比值和

ε

Nd

(t)值〕,宽坪基性火山岩正是在此基础上扩张裂解形成的小洋盆地幔岩,必然具有类似形成于早元古代洋幔基础上的北秦岭的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边界也当然出现在宽坪岩群北侧。

2.4 松树沟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在北秦岭区,与秦岭岩群北侧宽坪基性火山岩遥相呼应的是秦岭岩群南侧出露的松树沟蛇绿岩

6地 球 学 报2003年

片,其具有与宽坪蛇绿岩类似的性质,二者分别代表围限北秦岭块体的南北大洋。松树沟蛇绿岩现今出露于北秦岭块体与扬子陆块拼接带———商丹带北侧,主要由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单元组成。超镁铁质岩具有L REE强烈亏损的稀土配分型式,富集Mg、Cr、Ni等难熔元素,代表了强烈亏损的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已变质为斜长角闪岩,主体为变质拉斑玄武岩和辉绿岩,以L REE亏损或略富集型稀土配分型式为主,分别类似于N2MORB和E2MORB。前者具有Ce/Yb小于4,La/Nb和Th/Ta约为1,Zr/Nb 大于13,Zr/Y小于3,Hf/Th大于5,La/Ta为15,低Nb含量的特征,接近于N2MORB地球化学特

征;后者相应的元素比值变化较大,Ce/Yb为4~8、Nb为4~20、Th/Ta为0.5~3、Zr/Y为2~5、Hf/ Th为1~6、Ta/Yb大于0.12,总体类似于E2MORB (周鼎武等,1995)。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高Nd比值和变化大的Sr比值,指示岩浆源于亏损地幔并受到海水蚀变作用的影响。同时,高放射性成因的Pb 同位素组成揭示出源区具有DU PAL异常,类似于印度洋MORB源区特征(周鼎武等,1998)。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松树沟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组合是蛇绿岩的端元,代表了古洋盆岩石圈残片。在斜长角闪岩中测得全岩Sm2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Ma,εNd(t)为+5.7,代表其形成年龄的上限(董云鹏等,1997)。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1271~1442Ma,限定了松树沟蛇绿岩形成的下限年龄。有理由认为松树沟蛇绿岩形成于1400~1000Ma期间,与宽坪蛇绿岩时限相当。另外,在镁铁质岩与超镁铁质岩接触带部位的石榴石角闪岩中测得矿物Sm2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983±140 Ma,εNd(t)为+6.8(李曙光等,1991),代表了蛇绿岩构造侵位时限。

富水杂岩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董云鹏等,1997),新测得全岩Sm2Nd等时年龄

为1020±39Ma(本文);丹凤群中存在1000Ma洋内岛弧火山岩块,共同指示北秦岭南侧曾发生类似于板块构造体制的陆块拼接事件。而扬子陆块在晚元古代才完成主体拼合,变质同位素年龄集中于800 Ma左右(张宗清等,1996),显然不可能是北秦岭与扬子块体的碰撞。商丹带南侧的陡岭岩块具有类似于秦岭群的岩石组合和1000Ma变质改造(赵子然等,1995),因此,发生在北秦岭南缘的块体拼接很可能是发生于北秦岭与陡岭岩块之间。若如此,则华北、北秦岭与扬子陆块相距不会太远。2.5 北秦岭构造属性及其前寒武纪演化

北秦岭主要变质岩同位素年龄频率分布图(图2)表明,岩石Sm2Nd同位素年龄分布与锆石U2Pb 年龄吻合,共同揭示北秦岭岩石形成年龄主要在2200~1800Ma和1400~900Ma,并与壳源岩石Sm2Nd同位素模式年龄(张本仁等,1996)给出的信息完全一致,反映北秦岭两次主要的地壳增生,早元古代是以秦岭群为代表的垂向加积增生,中元古代晚期则是以宽坪和松树沟蛇绿岩形成和侵位为代表的侧向加积增生为主地壳生长。而华北的同位素年龄频率分布图(图2)明显指示,华北陆壳最主要的增生期为2900~2400Ma,与北秦岭存在显著差

图2 华北(NC)、北秦岭(NQL)、

南秦岭(SQL)同位素年龄频率分布图

Fig.2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diagrams of isotopic

ages of NC,NQL and SQL

7

第1期 董云鹏等: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别。同时,华北陆块显示1800~1500Ma的岩浆和变质年龄,应与中元古代早期北秦岭和华北陆块的拼接相关。

秦岭岩群中的变玄武岩、宽坪群大洋拉斑玄武岩和松树沟大洋拉斑玄武岩三者均具有高的初始ε

Nd

(t)值(+7.6~+6.3)和高的Pb同位素比值,显示它们在地幔同位素地球化学区划上属于同一地球化学省,而明显区别于具有低初始εNd(t)值(+3左右)和低Pb同位素比值的华北陆块。主要变质岩群Sm2Nd年龄和Nd同位素初始εNd(t)值随时间演化图解(图3)显示,除富水杂岩、个别二郎坪群和斜峪关群火山岩因处于楔形地幔区受到消减组分影响而使其εNd(t)值降低外,其余岩石所反映的地幔源区均为强亏损地幔源区,与华北太古代地幔明显不同。同时,北秦岭地幔Nd同位素组成显示轻微富集的演化趋势,与南秦岭亏损趋势相反。显然,北秦岭是在华北板块南侧洋岛基础上逐步发育而成的独立陆块。地球化学揭示南北沉积水体存在相似性,限定北秦岭是华北陆块外围相近的陆块(张本仁等,1994;欧阳建平等,1996)。

综上所述,北秦岭地区的秦岭岩群变基性火山岩具有明显的高初始ε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截然区别于华北陆块同位素组成。变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也类似于后太古代碎屑岩。指示北秦岭是于2000Ma左右在华北外侧洋岛基础上形成的独立微陆块。宽坪群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表明,在其形成之前北秦岭是与华北拼合在一起的,暗示北秦岭中元古代早期与华北之间的俯冲对接事件。1300~1000Ma又发生北秦岭与华北的扩张裂解,形成宽坪小洋盆,1000Ma左右北秦岭再度拼贴于华北陆块南缘。同时,北秦岭南侧发生松树沟洋盆的扩张形成2消减闭合事件,并与南侧扬子型的陡岭陆块拼合。

南秦岭幔源岩浆活动、构造事件的Sm2Nd等时年龄与锆石U2Pb年龄分布吻合(图2),并与南秦岭、扬子壳源岩石Sm2Nd同位素模式年龄填图结果(张本仁等,1996;朱炳泉,1998)基本一致。显示南秦岭具有长期稳定的增生历史,并以2400~2800 Ma、2000~1800Ma和1500~700Ma为3次峰值。南秦岭在晚太古代古陆块群基础上,元古代长期发育裂谷火山2沉积建造,在南秦岭各陆块之间缺乏与板块碰撞相关的缝合带遗迹。这些事实表明,南秦岭前寒武纪陆壳生长机制是垂向加积增生。扬子陆块的形成———南秦岭古陆块之间的拼接不同于板块构造体制下的侧向增生,而更可能是由于元古代长期的陆壳垂向加积增生,导致古陆块生长,最终于晚元古代焊合,形成扬子陆块。

秦岭主要变质岩群Sm2Nd年龄和Nd同位素初始εNd(t)值随时间演化图解(图3)显示,北秦岭与华北陆块具有完全不同的地幔源区演化特征,却与南秦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南秦岭除太古代鱼洞子群和崆岭群片麻岩具有负初始εNd(t)值外,其余太古代岩石地幔源区类似于华北地幔Nd同位素组成,位于或靠近亏损地幔范围。早中元古代火山岩几乎全来自亏损地幔源区,Nd同位素组成均在MORB平均值演化线上或临近摆动,同时,明显看出南秦岭中元古代地幔发生持续稳定的亏损,而900~700Ma期间的耀岭河群火山岩和武当基性岩墙具有明显低的初始εNd(t)值,并与中元古代火山岩源区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表明存在构造体制的转换,归因于小型地幔柱活动。

图3 Nd同位素初始εNd(t)值随时间演化图

Fig.3 The diagram showing theεNd(t)isotope

compositions of NC,NQL and SQL

3 结论

(1)北秦岭与华北陆块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北秦岭具有明显高的初始εNd(t)值和Pb 同位素比值特征,区别于明显低初始εNd(t)值和Pb 同位素比值特征的华北陆块,并不同于扬子地幔同位素组成,是2000Ma左右形成于华北陆块外侧洋岛基础上的独立微陆块。地球化学边界反映了早元古代洋、陆地幔分异界线。

(2)1600Ma左右,北秦岭古洋盆向华北陆块

8地 球 学 报2003年

俯冲消减,北秦岭首次拼接于华北陆块。1300Ma 开始扩张裂解,形成宽坪小洋盆,并于1000Ma消减闭合,北秦岭块体与华北块体再次对接,同时,南侧可能与南秦岭陆块群中的陡岭微陆块拼接。

(3)北秦岭陆块经历2200~1800Ma和1400~900Ma两次主要的地壳生长,分别以垂向加积增生和侧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

(4)1000Ma左右,华北、北秦岭与扬子块体群临近,北秦岭与扬子块体群之间的洋盆向北俯冲消减,导致扬子陆块群总体向北秦岭会聚靠拢,并有个别陆块与北秦岭发生碰撞,扬子陆块群之间总体则呈现扩张离散状态。

参考文献

崔智林,孙勇,王学仁.1995.秦岭丹凤蛇绿岩带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40(18):1686~1688.

董云鹏,周鼎武,张国伟.1997.东秦岭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演化.地质科学,32(2):173~180.

高山,张本仁,谷晓明等.1990.秦岭造山带元古宙陆内裂谷作用的沉积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35(19):1494~1496.

黄萱,孙宝山,潘均等.1995.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岩浆活动的时代及地壳增生和再改造.岩石学报,11(2):171~178.

李曙光,Hart S R,郑双根等.1989.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2钕同位素年龄证据.中国科学(B),(3):312~319.

李曙光,陈移之,张国伟等.1991.一个距今100Ma侵位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北秦岭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的证据.地质论评, 37(3):235~242.

刘国惠,张寿广,游振东等.1993.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其变质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190.

欧阳建平,张本仁.1996.北秦岭微古陆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中国科学(D),26(增刊):42~48.

孙勇,卢欣祥,韩松等.1996.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中国科学(D),26(增刊):49~55.

许继峰,韩吟文.1996.秦岭古MORB型岩石的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提斯型古洋幔存在的证据.中国科学(D),26(增刊):34~41.

游振东,索书田,韩郁菁等.1991.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26.

张本仁,骆庭川,高山等.1994.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46.

张本仁,张宏飞,赵志丹等.1996.东秦岭及邻区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26(3):201~208.

张国伟,孟庆任,于在平等.1996.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中国科学(D),26(3):193~200.张国伟,于在平,董云鹏等.2000.秦岭区前寒武纪构造格局与演化问题探讨.岩石学报,16(1):11~21.

张旗,张宗清,孙勇等.1995.陕西商县2丹凤地区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学报,11(1):43~54.

张宗清,刘敦一,付国民.1994.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191.

张宗清,张旗.1995.北秦岭晚元古代宽坪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报,11(增刊):165~177.

张宗清,张国伟,付国民等.1996.秦岭变质地层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26(3):216~222.

赵子然,万渝生,张寿广等.1995.早元古代陡岭群变质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报,11(2):148~159.

周鼎武,董云鹏,刘良等.1998.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科学,33(1):31~38.

朱炳泉,常向阳,邱华宁等.1998.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元古界基底特征及其与超大型矿床产出的关系.中国科学,28(增刊):63~70.

R eferences

Cui Zhilin,Sun Y ong,Wang Xueren.1995.The discovery of the radio2 larian in Danfeng ophiolitic zone Qinling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2 tio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18):1686~1688(in Chinese). Dong Yunpeng,Zhou Dingwu,Zhang Guowei.1997.The emplacement mech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ultramafites in Songshugou area,Eastern Qinling.Scientia G eologica Sinica,32(2):173~18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 ao Shan,Zhang Benren,Gu Xiaoming et al.1990.Sedimento2

geochemistry evidence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of the Proterozoic in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6(19):1494~1496.

Huang Xuan,Sun Baoshan,Pan J un et al.1995.The ages of igneous rocks from Eastern Qinling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the crustal growth and reworking of the Terrane.Acta Petrologica Sinica,11

(2):171~17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Shuguang,Hart S R,Zheng Shuanggen et al.1989.Timing of colli2 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2the Sm2Nd isotopic age evidence.Science in China(Series B),32::312~319.

Li Shuguang,Chen Y izhi,Zhang Guowei et al.1991.A1G a B.P.

Alpine peridotite body emplaced into the Qinling group: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plate tectonics in the North Qinling area.G eological Review,37(3):235~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Guohui,Zhang Shouguang,Y ou Zhendong et al.1993.The major metamorphic groups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and its metamorphic evolution.Beijing: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190(in Chi2 nese).

Ouyang Jianping,Zhang Benren.1996.G eocbemica1evidence for the for2

9

第1期 董云鹏等: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mation and evolution of North Qinling microcontinent.Science in China(Series D),39(Sup.):42~4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2 stract).

Sun Y ong,Lu Xinxiang,Han Song et https://www.doczj.com/doc/1415115723.html,position and forma2 tion of Palaeozoic Erlangping ophiolitic slab,North Qinling:Evi2 dence from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Science in China(Series

D),39(Sup.):50~59.

Xu Jifeng,Han Y inwen.1996.High radiogenic Pb2isotope composition of ancient MORB2type rocks from Qin1ing area———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Tethyan2type oceanic mantle.Scinece in China(Series

D),39(Sup.):33~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 ou Zhendong,Suo Shutian,Han Yujin et al.1991.The metamorphic processes and tectonic analyses in the core complex of an orogenic belt:an Example from the Eastern Qinling Mountains.Wuhan: 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1~326(in Chinese). Zhang Benren,Luo Tingchuan,G ao Shan et al.1994.G eochemical study of the lithosphere,tectonism and Metallogenesis in the Qin2 ling2Dabieshan region.Wuhan: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2 sciences,1~44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Benren,Zhang Hongfei,Zhao Zhidan et al.1996.G eochemical subdivis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in East Qinling and ad2 jacent regions———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s.Science in China(Se2 ries D),39(3):245~255.

Zhang Guowei,Meng Qingren,Yu Z iping et al.1996.Orogenisis and dy2 nanics of the Qinling orogen.Scinece in China(Series D),39(3): 225~23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Guowei,Yu Z ipin,Dong Yunpeng et al.2000.On Precambrian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belt.Acta Petrologica Sini2 ca,16(1):11~2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Qi,Zhang Z ongqing,Sun Y ong et al.1995.Trace element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metabsalts from Danfeng group in Shangxi2

an2Danfeng area,Shaanxi province.Acta Petrologica Sinica,11(1): 43~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Z ongqing,Liu Dunyi,Fu Guomin.1994.Isotopic geochronology of metamorphic strata in North Qinling,China.Beijing: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191(in Chinese).

Zhang Z ongqing,Zhang Qi.1995.G eochemistry of the metamorphosed Late Proterozoic Kuanping ophoilite in the Northern Qinling,Chi2 na.Acta Petrologica Sinica,11(Sup.):165~17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Z ongqing,Zhang Guowei,Fu Guomin et al.1996.G eochronology of metamorphic strat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its tectonic im2 plications.Scinece in China(Series D),39(3):283~292.

Zhao Z iran,Wan Yusheng,Zhang Shonguang et al.1995.The geochenical features of the Douling metamorphic complex.Acta Petrologica Sinica,11(2):148~15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2 stract).

Zhou Dingwu,Dong Yunping,Liu Liang et al.1998.Nd,Sr and 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erozoic ophoilite from Songshugou area.Scientia G eologica Sinica,33(1):31~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Binquan.1995.The mapping of geochemic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Pb isotopes.J G eochemical Exploration,55:171~181. Zhu Bingquan,Chang Xiangyang,Qiu Huaning et al.1998.Characte2 ristics of Proterozoic basements on the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etting of supper large deposit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41(Sup.):54~6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Bingquan,Chang Xiangyang,Wang H F.1996.The geochemical boundary between South China and Y angtze Blocks and its con2 straint on the formation of super large deposit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39(1):58~65.

01地 球 学 报2003年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1、秦岭造山带简介 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4 2.1 扬子板块 4 2.2 华北板块 4 2.3 下扬子板块 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5 3.1 造山运动 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梁带村遗址讲解词

梁带村遗址讲解词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叫……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边请(手势,然后一边走一边讲)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韩城故称龙门这和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渊源,三皇五帝的尧帝时期洪水泛滥中原地区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在我们古典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中这样写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龙门,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高山对峙,悬崖壁立,巨涛咆哮。陕西的西禹门山高892.6米,山西的东禹门山高891米,地势非常险要。“龙门”,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咆哮如雷,故古人咏诗有“禹门三级

深,平地一声雷”之佳句。龙门胜景,实乃天下一大奇观。这里是黄河最窄处只有48米宽,且从龙门上溯直至黄河最大的水位差“壶口瀑布”黄河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奔流。这段黄河是整个黄河河道最窄,水位最深,流速最高的一段。上古时代黄河鲤鱼非常丰盛,每年三月份是黄河鲤鱼溯流之期。因龙门河窄水流迅疾,鲤鱼不能进,所以鲤鱼只有“跳”,只有跳得越高,落得越远进入龙门口的可能性越大,古人看到这种万鱼竞跃场面取其祥瑞“鱼跃龙门,可以化龙”。这也是在中国历史夏商时代韩城的古称“龙门”。《三秦记》中有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曝鳃 指伤其额 ”。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过去科举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到了周代。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大封诸侯,其时周公摄政,封成王弟于河西建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韩武子被封地韩城,建立韩侯国。据《左传》、《史记》载,两周之际,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之阳,建立梁伯国,筑少梁城,梁伯国于公元前641年被秦所灭(秦穆公时期),在今韩城市南10公里处发现有少梁城墙。所以两周时期韩城史称少梁。少梁也是古战场,秦孝公将商鞅战魏公孙痤的少梁战场就在现在韩城。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秦惠文王11年(公元前327年),收复河西之地,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是秦的东门户,秦惠文王遂改称少梁为夏阳,因司马迁为秦末人所以称其京畿夏阳人也就是陕西韩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 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 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 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3) 一、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三、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3) 四、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7) 一、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关于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

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地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一、太古界 太华群: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1000-0569/2011/027(03)-0657-71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胡健民1孟庆任2陈虹1武国利2渠洪杰1高卫1陈文3 HU JianMin1,MENG QingRen2,CHEN Hong1,WU GuoLi2,QU HongJie1,GAO Wei1and CHEN Wen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同位素实验室,北京100037 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3.Ar-Ar Isotope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 2010-12-01收稿,2011-02-25改回. Hu JM,Meng QR,Chen H,Wu GL,Qu HJ,Gao W and Chen W.2011.Tectonic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Ningshan Fau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Qinling Oroge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57-671 Abstract Ningshan Fault is a large-scale WE-trending fault in Qinling Oroge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 zone exhibit abundant ductile shear fabrics of earlier stage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40Ar-39Ar ages on syn-deformational and syn-metamorphic minerals from the Ningshan Fault confirmed that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169 162Ma and was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lision of Qinling Orogen.Existing of this left-lateral shear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belt of South Qinling Orogen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unites before Middle-Late Jurassic.Some metamorphic rocks of old basement crops out on the NW sid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nd were intruded by many Mesozoic granitic plutons;on the SE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dominant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and metasediment was intruded by basic and alkalic dykes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hear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Yangtze block in the Late-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enozoic,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clock-wised rotation of the block in that time. Key words Qinling Orogen;Ningshan Fault;Daba Mountain;Yangtze block 摘要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研究表明,宁陕断裂运动学性质为左行走滑,变形早期为韧性变形,晚期叠加脆性变形。早期变形形成的同变形变质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显示,变形时代为169 162Ma 左右,属于秦岭造山带碰撞后陆内变形阶段产物。宁陕左行走滑断裂的存在暗示着在中晚侏罗世之前,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很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宁陕断裂北西侧具有古老变质基底,并有大量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南东侧只发育中上元古宙浅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发育晚元古宙-早古生代基性侵入岩脉及一些碱性岩脉。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围绕着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发生过左行走滑变形,这可能与扬子地块在这个时期的顺时针旋转相关。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宁陕断裂;大巴山;扬子地块 中图法分类号P542.3;P597.3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314、40272097)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胡健民,男,1959年生,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jianminhu@cags.net.cn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美丽韩城社会调查报告

美丽韩城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美丽韩城,我的家 美丽韩城,我的家学校:新城三中姓名:王思怡 韩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是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还是文化浓郁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素有“小北京”之称的韩城。 韩城拥有丰富的物产,这里有誉满华夏的“大红袍花椒”、红富士苹果;韩城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合阳页面、羊肉饸饹、凉皮、馄饨、芝麻烧饼、菜盒、阿瓦山寨的鱼头面等。韩城的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艳、香味浓郁、皮厚肉丰、麻味适中”著称,并且被誉为“中华名椒”。韩城馄饨被誉为“韩城第一名吃”。韩城馄饨如指甲盖般大小,洁如白玉,形似坐佛。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男婚女嫁、接待贵客的第一顿饭都是馄饨。小馄饨们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如今,韩城馄饨已经成为韩城极富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韩城的历史悠久。有大禹治水、郭子仪疏沙治河、闯王铺冰过黄河、史阙疑传闻三则的故事;也有鲤鱼跃龙门、西河温泉、秦始皇斩龙脉、大红袍花椒——椒夫妻的传说;更有晋国义士程婴、代蜀功臣司马错、清朝宰相王杰,书法大家杨一鹤,文学巨人杜鹏程等著名人物…… 韩城不仅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韩城有

时代悠久的古城,有道冠古今的文庙圣域,有宏伟壮观的城隍庙,有被誉为韩城八景之一的古寺晨钟,有宛如游龙的金塔南桥,有举世闻名的大禹庙,还有长达七百岁的党村…… 感受过韩城的美景,感受过韩城的美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韩城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吧! 1982年,由韩城文化馆创作的大型舞蹈《丰收乐》,曾在陕西省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创作、演出一等奖;自XX年起,韩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秦腔大赛,秦腔爱好者们不分男女老少踊跃参赛,人数不计;还有我曾参加过的韩城市春节联欢晚会……这些艺术方式都充分演绎了韩城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韩城人民新的精神生活面貌! 韩城,物产丰富;韩城,历史悠久;韩城,风景优美;韩城,文化浓郁。不管是怎样的韩城,都是我心目中最美丽的韩城,最美丽的家! ? 篇二:韩城市茶馆市场调查报告 韩城市茶馆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XX-2022年 中商产业研究院 ASKCI Consulting CO.,LTD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是国内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服务机构,是中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