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二章_化学反应计量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二章_化学反应计量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二章_化学反应计量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二章_化学反应计量基础

化学反应计量基础、误差与数据处理

学习要求

1.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规则。

2.了解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误差的各种表示方法。 3.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4.掌握分析结果有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在定量分析过程中,为了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不仅需要准确的分析测量,而且还要正确的记录试验所得数据和结果。分析的结果不仅能表示测量值的大小,还能反映测量的精确程度,因此,需要了解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可以测量的数字,它包括确定的数字和最后一位估计的不确定的数字。例如,用分析天平称量某物质的质量为6.3536g ,则表示该物质的质量为6.3535~6.3537g ,因为天平有±0.0001的误差。6.3536有五位有效数字。前四位是确定的,最后一位是不确定的可疑的数字。如果将此物质放在物理天平上称量,其质量应为6.35±0.01g 。因为物理天平的称量精度为0.01g ,6.35为三位有效数字。同样,如果用量筒量取某水溶液体积为15.2ml ,表示有±0.1ml 的误差,“15.2”数字中前两位是准确的,后一位是估计的,可疑的,但它们都是实际测量的,应全部有效,是三位有效数字。如果错误的保留了有效数字的位数,则会把测量结果的误差扩大或缩小。如分析天平称得某物质质量为 2.2500g ,误差为±0.0001,相对误差为: 相对误差(%)%004.0%1002500

.20001

.0±=?±=

如果将称量结果记录为2.25g ,那么误差为+0.01g ,相对误差为: 相对误差(%)%4.0%10025

.201

.0±=?±=

在记录时少了两个零就把相对误差扩大了100倍。因此,在定量分析中,要求记录的数据和计算结果不仅都必须是有效数字,而且也必须与所用的分析方法和所用仪器的精密程度相适应。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有效数字的位数。

下面以几组数据来说明有效数字的位数:

在以上数据中“0”可能是有效数字,也可能是非有效数字。当“0”用来表示与测量精度有关的数值时,是有效数字;当“0”用来指示小数点的位置,只起定位作用时,不是有效数字。例如:0.0156可以写成1.56×102,两种写法准确度相同,所以0.0156中的两个“0”都不是有效数字。对于以“0”结尾的正整数,有效数字位数不确定。例如:3600这个数字有效数字位数可能是两位、三位或四位。这时最好用指数形式来表示,写成3.6×103,3.60×103或3.600×10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数值,有效数字位数如下:

用天平称得的物质质量 1.2537g 五位有效数字

标准溶液的浓度0.1000mol/l 四位有效数字

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12.35m l 四位有效数字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稳=1.00×108三位有效数字

解离常数K a=1.6×10-4二位有效数字

pH值11.20 二位有效数字

对于pH值等对数的有效数字取决于对数的尾数。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通常的分析测定过程,往往包括几个环节,然后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最后求得分析结果。但是,各个测量环节的测量精度不一定完全一样,因而几个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也不相同,在计算中要对多余的数字进行修约。修约规则为:“四舍六入,五后有数就进一,五后没数看单双”。

例如:将下列数据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

26.2454 26.3608 26.4502 26.6500 26.3500 26.0500

解:根据上述修约规则

(1)修约前修约后

26.2454 26.2

只保留一位小数时,应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而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等于或小于4时应予舍弃。

(2)修约前修约后

26.3608 26.4

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为6,应予进一。

(3)修约前修约后

26.4502 26.5

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为5,应予考虑,但5的后面并非全部为零,应予进一。

(4)修约前 修约后

26.6500 26.6

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为5,应予考虑,5的后面并全部为零,则应看“5”左面的数字,6为偶数,则不进。 (5)修约前 修约后

26.3500 26.4

小数点后第二位小数为5,应予考虑,5的后面并全部为零,则应看“5”左面的数字,3为奇数,则进一。 (6)修约前 修约后

26.0500 26.0

零视为偶数,故不进。

所拟舍弃的数字若为两位以上时,不得连续进行多次修约。例如:将17.4565 修约成整数,应一次修约为17,若17.4565→ 17.456 → 17.46 → 17.5 → 18则是错误的。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在处理数据时,常遇到一些准确度不同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计算。

下面介绍在运算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 (一)加减法

当几个数字相加减时,其和或差的有效数字保留,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依据(绝对误差最大的),将多余的数字进行修约后再进行计算。 例如: 0.0301 + 18.64 + 1.06132

正确的计算为 Sum = 0.03+18.64+1.06 = 19.73

错误的计算为 Sum = 0.0301+18.64+1.06132=19.73142

上面三个数据中,18.64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应以18.64为准,保留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并且应先修约再加减,所以,上面的计算是正确的,下面的计算是错误的。

(二)乘除法

当几个数字相乘除时,其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保留,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依据(相对误差最大的),将多余的数字进行修约后再进行计算。 例如: 0.0121×25.64×1.05782 三个数字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0.0121 相对误差(%)%8.0%1000121

.00001

.0±=?±=

25.64 相对误差(%)%04.0%10064

.2501

.0±=?±= 1.05782 相对误差(%)0.00001

100%0.0009%1.05782

±=

?=±

可见,0.0121的相对误差最大,应以此数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为准将其余两个数字进行修约,25.6,1.06。

计算结果为:0.0121×25.6×1.06=0.0328

另外,在计算和取舍有效数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若某一数据中第一位有效数字大于或等于8时,则有效数字的位数可多算一

位。例如:96可视为三位有效数字。

(2) 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倍数、分数,例如1/3,1/5,8等,这样的数字是十分准确的,

不能只认为它是一位有效数字,计算结果应由其它数据决定。

(3) 在分析过程中对于高含量组分(﹥10%)的测定,要求分析结果为四位有效

数字;对于中含量组分(1%~10%)的测定,一般要求分析结果为三位有效数字;对于微量组分(﹤1%)的测定,一般要求分析结果为两位有效数字。

(4) 在分析化学计算中,对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一般只保留两位或三位有效

数字;对于各种误差的计算,最多取两位有效数字;对于pH 值,由于它是c(H +)负对数值,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例如:pH = 11.20,有效数字的位数是两位,而不是四位。

定量分析的结果应根据以上规则进行计算,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切不可照抄计算器上显示的八位数字或十位数字。

第二节 测量或计量中的误差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因此分析结果必须达到一定的准确

程度。不准确的分析结果会导致生产上的损失、资源的浪费、科学上的错误结论。

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使用的试剂和分析人员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测得的结果不可能和真值完全一致,这种在数值上的差别就是误差。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经验、技巧及专门知识的丰富,误差可能被控制的越来越小,但不可能减小为零。因此,分析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小误差,并且对分析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途径。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一)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根据表示方式的不同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常用E 表示:

E = 测定值-真实值= x i - μ (2-1)

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叫相对误差,分析化学中的相对误差常用百分率来表示:

相对误差 (%)100%100%E

x RE μ

μ

μ

-=

?=

? (2-2)

例1 已知测得某试样中含铜量为86.06%,已知其真实值为86.02%,求其相对误

差和绝对误差。

E = 测定值-真实值=86.06%-86.02%=+0.04%

(%)100%100%

E x RE μμμ-=?=? %05.0%100%

02.86%

04.0=?+=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值和负值,测定值大于真实值时绝对误差为正,表示测定结果偏高;测定值小于真实值时绝对误差为负,表示测定结果偏低。由于相对误差能够反映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故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或比较各种情况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一个真实值要通过测量结果来获得。由于任何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都难免有误差,因此,真实值不可能准确知道,分析化学上所谓的真实值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反复测定得出的比较准确的结果。

(二)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是指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体现了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平行测定结果越接近,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偏差是个别测量值(X i )与多次测量平均值的差,它分为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等。

1.偏差

对同一试样,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n 次,结果分别为:x 1, x 2, ? x n 。其算数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i

n 21∑=+++=

(2-3)

绝对偏差是单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即:

x x d i i -= (2-4)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相对偏差 100%i

i d Rd X

=

? (2-5) 通常以单次测量偏差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偏差来表示精密度。

n

d

n

d d d d i

n

21∑=

+++=

(2-6)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与平均值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 相对平均偏差 100%x

d

?=

r d (2-7) 例2 测定钢样中铬的百分含量,得如下结果:1.11, 1.16, 1.12, 1.15和1.12。计算此结果的平均偏差及相对平均偏差。 解:由式(2-3)、(2-6)可得:

1.13(%)n

x

x i

==

∑ 0.02(%)5

0.09

n

d

d i

==

=

∑ 相对平均偏差 100%x

d ?=

r d 1.8%100%13.102

.0=?= 例3 用碘量法测定某铜合金中铜的百分含量,得到两批数据,每批有10个。测定的平均值为10.0%。各次测量的偏差分别为:

第一批d i :+0.3, -0.2, -0.4*, +0.2, +0.1, +0.4*, ±0.0, -0.3, +0.2, -0.3 第二批d i :±0.0, +0.1, -0.7*, +0.2, -0.1, -0.2, +0.5*, -0.2, +0.3, +0.1

试以平均偏差表示两批数据的精密度。 解: 0.24102.4

n

d

d i

1==

=

∑ 0.2410

2.4

n

d

d i

2==

=

∑ 两批数据平均偏差相同, 但第二批数据(-0.7 ~+0.5)明显比第一批数据(-0.4 ~+0.4)分散。即第二批精度低一些。因此,平均偏差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反映测定的

精密度。

2.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在数据处理中常用标准偏差来衡量精密度。标准偏差能更好地反映测定的精密度,当测定次数趋于无穷大时,总体标准偏差表达式为:

总体标准偏差 n

)x

(2

i

∑-=

μσ (2-8)

式中μ为总体平均值,在校正系统误差的情况下μ即为真值。 在一般的分析工作中,有限测定次数时的标准偏差表达式为:

s =

(2-9)

式中的n -1称为自由度,一组数据中共有n 个值,其平均值为x ,而x n 受x ,x 1,x 2…x n-1的制约,它可以由x ,x 1,x 2…x n-1的关系中计算出来,因此x n 不是独立变量。所以,对于一组有n 个数据,其独立变量只有n -1个,即自由度为n -1。由于标准偏差的计算中是单次测量的绝对偏差平方后再求和,所以,它可比平均偏差更灵敏地反映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

在例题3中,计算两批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分别为:

0.281100.30.20.31

n d s 2

222

i

1=-+++=

-=

0.331

100.10.70.11

n d s 2

222

i

2=-+++=

-=

s 1

用标准偏差表示精密度的优点是标准偏差更灵敏地反映出较大偏差的存在,能更确切地评价出一组数据的精密度。

相对标准偏差又称变异系数,它定义为标准偏差在x 中所占的比例

相对标准偏差: s

100%x

CV =

? 例4 重铬酸钾法测得某铁矿中铁的百分含量为:20.03%, 20.04%, 20.02%, 20.05%和20.06%。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平均值 20.04(%)5

20.06

20.0420.03n

x

x i

=+++=

=

标准偏差:s =

0.016(%)1

50.001

s =-=

相对标准偏差 s 0.016C V 100%100%0.080%

20.04x

=

?=?= 如上所述,准确度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相符程度,用误差来衡量;精密度是表示n 次测定结果相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衡量,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精确度高并不一定准确度也高,精确度只能说明测定结果的偶然误差较小,只有在消除系统误差后,精确度好,准确度才高。

二、误差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误差是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差,根据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将误差分为三类。 (一)系统误差

这类误差是由于在分析过程中某些经常性原因造成的,它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恒定,会在同一条件下的重复测定中显现出来,使测定结果系统的偏高或偏低。若能找出原因,并设法加以校正,系统误差就可以消除,因而它又称为可测误差。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方法误差:这是由于分析测定用的方法不够完善而引起的误差。例如,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因共沉淀或后沉淀现象使沉淀带有杂质;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而使滴定终点与当点不符合;干扰组分的存在等等,系统地导致结果偏高或偏低。

2.仪器误差:这是由于仪器本身缺陷造成的误差。如天平、容量器皿不准确等,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3.试剂不纯引起的误差:如试剂不纯,配试剂的蒸馏水不符合要求等等,就会引入干扰组分,而造成误差。

4.操作误差:由于操作者生理特点引起的误差,如有人对颜色的变化不敏感,对滴定终点判断过迟;滴定管读数时的偏高或偏低,而造成误差。

(二)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这类误差是由一些偶然和意外的原因产生的,例如,

测定时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定出现的随机误差其大小、正负不定,是非单向性的,因此,不能用校正的方法来减小或避免此项误差。但是,在同样条件下多次测定可发现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用曲线表示时称为正态分布曲线,如图2-1,可以看出随机误差有如下特点:

1.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

3.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

逐渐接近于零(正、负抵销),因此,多次测定的结

果的平均值更接近真值。

(三)过失误差

由于分析人员工作上粗枝大叶、不遵守操作规

程等导致的较大误差为过失误差。例如,器皿不清

洁、试剂加错、滴定管读数读错、以及记录和计算

的错误等等。含有过失误差的数据是错误的,应舍

弃不用。不允许有过失误差的数据参加平均值的计

算。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决定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大小,因此,要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尽可能的减小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消除系统误差

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各不相同,为了减小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必须对不同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有所了解,一般情况下,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的灵敏度不高,但相对误差较小,适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仪器分析法的灵敏度虽高,但相对误差较大,适用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例如,用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得铁的含量为40.20%,若方法的相对误差为0.2%,则铁的含量在40.12%~40.28%之间,如果用比色法对该样品进行直接测定,由于方法的相对误差为2%,则铁的含量在39.40%~41.00%之间,误差显然大得多。假如用比色法测得某样品中铁得含量为0.05%,分析结果的绝对误差只有0.05%×2%=0.001%,可见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由于灵敏度较低,一般不能用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否则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因此在对样品进行分析时,必须对样品的性质和待测组分的含量有所了解,以便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减小测量误差在定量分析中,一般要经过很多测量步骤,而每一测量步骤都有可能引入误差,因此要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减小每一步骤的测量误差。

不同仪器的准确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掌握每一种仪器的性能,才能提高分析测定的准确度。例如,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其绝对误差为±0.0001g,为了使称

量的相对误差在0.1%以下,试样的质量必须在0.2g以上。又如一般的酸碱滴定管,其读数的绝对误差为±0.01ml,为了使称测量体积的相对误差在0.1%以下,溶液的体积必须在20ml以上。

3.对照试验对照试验是用已知准确含量的标准样品,按分析试样所用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对照试验用于检验分析方法的系统误差,若误差太大,说明需要改进分析方法或变换分析方法,若误差不大,可以通过对照试验求出校正系数,用来校正分析结果。

在生产中,常常在分析试样的同时,用同样的方法作标样分析,以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和仪器是否正常。另外,在许多生产单位,为了检查分析人员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和其它方面的问题,常在安排试样分析任务时,将一部分试样重复安排在不同分析人员之间,互相进行对照试验。这种方法称为“内检”。有时,又将部分试样送交其它单位进行对照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外检”。

4.空白试验空白试验是在不加待测试样的情况下,按分析试样所用的办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其测定结果称为空白值。从试样分析结果扣除空白值,就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空白试验主要用于消除由试剂、蒸馏水和仪器带入的杂质所引入的系统误差。

5.仪器校正仪器不准确引起的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准仪器减少影响。例如,砝码、移液管和滴定管等,在精确的分析中必须进行校准。在日常分析中,因仪器出厂时已校准,一般不需要再进行校正。

(二)减小偶尔误差

由于偶然误差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因此采用多次重复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重复测定的次数越多,偶然误差的影响越小,但过多的测定次数不仅耗时太多,而且浪费试剂,因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一般的分析中,通常要求对同一样品平行测定2~4次即可。

第三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在分析工作中,最后处理数据时,都要校正系统误差和剔除由于明显原因而与其它结果相差甚远的那些错误的测定结果。在常量的分析试验中,一般对同一样品平行测定2~4次,然后算出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若其相对平均偏差小于等于0.1%,可认为符合要求,取平均值写出报告,否则需重做。

对于要求非常准确的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处理,需进行多次测定,然后用统计的办法进行结果处理。

一、可疑数据的取舍

在一系列平行测定数据中,有时会出现个别数据和其它数据相差较远的情况,这一数据通常称为可疑数据。对于确定该次测定有错误的,应将该值舍去,否则不

能随意舍弃,要根据数据统计原理,判断是否符合取舍标准,检验的方法较多,对于少数几次平行测定中出现的可疑值的取舍,最常用的有d 4法和Q 检验法,当一组数据中有多个可疑值时,可采用格鲁布斯(Grubbs )检验法。

(一)Q 检验法

该方法由Dean 和Dixon 提出,适用于3~10次测定值的检验。检验方法如下:

1.将所有测定值由小到大排序,n 21x ,x ,x ,设其可疑值为x 1或x n 2.将可疑值与相邻的一个数值的差,除以级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所得的商为Q 值,即:

当可疑值为x 1时:21

n 1

x x x x Q -=-计

当可疑值为x n 时:1

n 1

n n x x x x --=

-计Q

3.根据要求的置信度P 和测定次数n 查表 Q 值

4.将Q 计与Q 表相比,若Q 计≥Q 表,则可以舍去可疑值,否则保留。

表2-1舍弃可疑数据的Q 值表

例5: 用Na 2CO 3作基准试剂对HCl 溶液的浓度进行标定,共做6次,其结果为0.5050, 0.5042, 0.5086, 0.5063, 0.5051和0.5064 mol ?L -1。试问0.5086这个数据用Q 检验法是否应舍去?置信度为90%。

解:6次测定结果的顺序为0.5042, 0.5050, 0.5051, 0.5063, 0.5064, 0.5086 mol ?L -1。

Q 计=

0.500.5042

0.50860.5064

0.5086=--

查表2-1得 Q 0.90, 6 = 0.56 Q 计

(二)d 4法

对于少量实验数据也可用d 4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方法如下: 1.除去可疑值求其余测定值的平均值1-n 和平均偏差1-n ; 2.如果∣可疑值-1x -n ∣>1d 4-n 则应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例6: 例5中的0.5086这个数据用d 4检验法是否应舍去? 解: 除去0.5086,求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和平均偏差

1x n - = 0.5054 1x n - = 0.00076

根据 |x 可疑 - 1x n -| = |0.5086-0.5064 | =0.0022 4 n -1=4×0.00076=0.00304

0.00304﹥0.0022 故0.5086应该保留。

用d 4法处理可疑数据的取舍误差较大,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简单,不必查表,故至今仍为人们采用。当d 4检验法与其它检验法矛盾时,应以其它法为准。Q 检验法结合置信度对数据进行取舍,更适用于舍弃测定次数较少的测量中的可疑值。以上两种方法只适合可疑值只有一个的情况。

(三)格鲁布斯检验法

当一组测定数据中可疑值不止一个时,用前两种方法都不好处理,而格鲁布斯法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先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x 1, x 2,?,x n ,设其可疑值为x 1或x n ;

2.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x 和标准偏差s ; 3.求出G 值; 若x 1为可疑值时:1

x x s

G -=计 若x n 为可疑值时:n x x

s

G -=

计 若计算出的G 值大于或等于表中的G P ,n 值,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如果可疑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又均在同侧,应先检验最内侧的一个x 2或x n-1,这时用n-1

d

个测定值来计算s(不包括x1或x n),通过G来判断x2或x n-1是否应舍去。如果x2或x n-1应舍去,则x1或x n更应舍去。

表2-2格鲁布斯检验法的G值表

例7 有一组测定值为73.5, 69.5, 69.0, 69.5, 67.0, 67.0, 63.5, 69.5, 70.0, 70.5。问可疑值63.5和73.5是否应该舍去?置信度95%。

解:x= 68.9 (10个测定值)

63.5 的偏差 d = -5.4

73.5 的偏差 d = 4.6

暂时舍去63.5,用其余数据计算x和s

x= 69.5 s= 1.9

G=

S x

x n -

= 2.1

1.9

69.5

73.5

=

-

查表 G 0.95, 9 = 2.11 G 计<,P n G 故 73.5不应舍弃。 再用10个测定值计算x 和s

x = 68.9 s= 2.6

G 计=

2.12.6

63.5

68.9=-

G 0.95, 10 = 2.18 >G 计, 故 63.5 也不能舍弃

格鲁布斯法最大的优点是,在判断异常值的过程中引入了正态分布中的两个重要参数x 和s,故此方法的准确度最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计算x 和s ,手续麻烦。

二、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如前所述,当测定次数n 趋于无限多次时,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总体平均值μ即为真值。通常分析工作中平行测定的次数(n )比较少,无法得到总体的平均值μ和标准偏差σ,只能由得到的样品平均值x 和样品标准偏差s 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

图2-1所示的误差正态分布曲线,横坐标是以σ为单位所表示的误差(即i x -μ)的数值,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代表具有各种大小误差的测定值出现的几率总和,设为100%。由数学计算可知,当误差在-σ到+σ之间时,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为68.3%,即分析结果落在μ ± σ区间的几率为68.3%。同样分析结果在μ ± 2σ区间和μ ± 3σ区间的几率分别为95.5%和99.7%。在数理统计中将测定结果在某一范围内出现的几率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它是人们所作判断的可信程度。相应的μ ± σ,μ ± 2σ……这样的范围称为置信区间。以上是对无限多次测定而言。

由数理统计可以推导出总体平均值μ(即真值)与有限测定次数的平均值x 之间的关系为:

n

s t x ?±

=μ (2-10)

式中为标准偏差,n为测定次数,t为选定的某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t随置信度和测定次数(n)的不同而异。各种不同置信度和不同测定次数时的t值列于表2-3中。

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置信度的增加,t值増大;测定次数增加,t值减小,但n>20以后,t值减少的幅度已不大。这表明当测定次数超过20次以上时,再增加测定次数对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式2-10表明了平均值x与真值μ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平均值的可靠性。平均值不是真值,但我们可以期望真值处于以平均值为中心的一定的可靠范围内,亦即包括t和S在内的由式2-10表示的区间,称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例如用邻菲罗啉比色法测定样品中Fe的含量,分析结果为Fe(%)=(52.44±0.17)%,置信度为95%。那么,可以认为,该样品的真实值有95%的把握在52.27~52.61区间(即为置信区间)内。

在报告分析结果时,不仅要报告测定的平均值,还应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算出标准偏差,进而按式2-10计算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以此报出结果。在分析化学中通常取95%的置信度(有时也采用90%)。

表 2-3 不同测定次数和不同置信度时的t值

例9 测定粘土中SiO2的百分含量,得到下列数据:28.62,28.59,29.51,28.48,28.52,28.63。求平均值、标准偏差、置信度为90%和95%时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解:(%)56.286

63

.2852.2848.2851.2959.2862.28=+++++=

x

06.01

607.004.008.005.003.006.02

22222=-+++++=

s

查表2-3,置信度为95%,n =6时,t=2.571

07.056.28606

.0751.256.28±=?±=μ

同理,置信度为90%,=6时,t=2.015

05.056.286

06

.0015.256.28±=?±=μ

上述计算说明,若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取28.56±0.05,则真实值在其中出现的概率为90%,而若使真实值出现的概率提高为95%,则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将扩大为28.56±0.07。

三、显著性检验

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样本测量的平均值x 与标准值或真值μ不一致;其二是两组测量的平均值1x 和2x 不一致。这些分析结果的差异是由偶然误差引起的,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系统误差呢?如果分析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就认为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否则就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纯属偶然误差造成的,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必须对两组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或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显著性检验)。现常用的检验准确度的方法是t 检验法,而检验精密度的方法是F 检验法。

(一)t 检验法

为判断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仪器、一种试剂或某一分析工作者的操作是否可靠,即准确度如何,主要判断系统误差是否存在。

由式(2-10)可知,平均值x 和总体的平均值μ(即真值)之间,存在以下关

系:

n ts x μ±

=

由此可得:

n

S

μx t ?-=

t 检验法要求计算出的t 值与按测定次数和置信度查表(2-3)得到的t 表值比较。如t 计<,a f t 证明被检验的方法、仪器、试剂或操作无显著的系统误差;如t 计>,a f t 表明测定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需要校正。

例10 用某种新方法测定基准明矾中铝的百分含量,得到下列9个分析结果:10.74, 10.77, 10.77, 10.77, 10.81, 10.82, 10.73, 10.86, 10.81。已知明矾中铝的标准值(以理论值代替)为10.77。

试问采用新方法后是否引起系统误差(置信度为95%)? 解:n = 9, f = 8

9n =,79.10x =,042.0s =

10.7910.77

1.430.042

x t s

μ--=

=

=

查表2-3,n=9,95%置信度时t 表=2.306,t 计

故x 和μ与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采用新方法后没有引起系统误差。 (二)F 检验法

对于两组测定数据,它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的差别,可用F 检验法进行比较。F 检验法要求计算F 值与表(2-4)查得F 值比较。如果计算值小于表中值,说明两组数据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反之有显著性差异。

表 2-4 95%置信水平(a=0.05)时单侧检验F 值(部分)

精密度是否有显著的差别检验步骤如下:

1. 先计算两组数据的方差,22

12s s 和,然后计算F 值。

222

11222

()s F s s s =>

2.由F 表根据两种测定方法的自由度,查相应F 值进行比较。 3.若F >F 表,说明s 1和s 2差异不显著,若F >F 表,s 1和s 2差异显著。

当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时,再用t 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均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检验步骤如下: (1)根据公式计算t 值

212121)(n n n n s x x t +?-=

式中:1x 和2x 分别为两种数据的均值;s 小为s 1和s 2中数值较小者;n 1和n 2

分别为两组数据的个数,总自由度为n 1+n 2-2。

分子的自由度(大)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

2 19.00 19.16 19.25 19.30 19.3

3 19.36 19.37 19.38 19.39 19.43 19.4

4 19.50 3 9.5

5 9.28 9.12 9.01 8.94 8.89 8.84 8.81 8.78 8.70 8.6

6 8.53 4 6.94 6.59 6.39 6.26 6.16 6.09 6.04 6.00 5.96 5.86 5.80 5.63 5 5.79 5.41 5.19 5.05 4.95 4.88 4.82 4.78 4.74 4.62 4.56 4.36 6 5.14 4.76 4.53 4.39 4.28 4.21 4.15 4.10 4.06 3.94 3.8

7 3.67 7 4.74 4.35 4.12 3.97 3.87 3.79 3.73 3.6

8 3.63 3.51 3.44 3.23 8 4.46 4.07 3.84 3.6

9 3.58 3.50 3.44 3.39 3.34 3.22 3.15 2.93 9 4.26 3.86 3.63 3.48 3.37 3.29 3.23 3.18 3.13 3.01 2.93 2.71 10 4.10 3.71 3.48 3.33 3.22 3.14 3.07 3.02 2.97 2.85 2.77 2.54 15 3.68 3.29 3.06 2.90 2.79 2.70 2.64 2.59 2.55 2.40 2.33 2.07 20 3.49 3.10 2.87 2.71 2.60 2.51 2.45 2.39 2.35 2.20 2.12 1.84 ∞

2.99

2.60

2.37

2.21

2.09

2.01

1.94

1.88

1.83

1.67

1.75

1.00

(2)当自由度f =n 1+n 2-2时 查t 值表

(3)若t >t 表,说明两组平均值有显著差异,若t ﹤t 表,说明两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

例11 某检验人员分别用新方法和标准方法测定一药物中的钙含量,得到以下数据:新方法:32.22%、32.26%、32.33%、32.28%、32.30% 标准方法:32.22%、32.31%、32.40%、32.27%、32.35%

试比较两方法精密度和均值之间有无显著差异(置信度为95%)。 解:根据题意

22122

232.28%, 23.31%, 0.0017, 0.0048,

0.0048

F 2.82

0.0017

x x s s s s =====

=

=标新新计标

12f 514, f 514

6.39 2.82, 1.15=-==-==>=表查表(2-4)得, F 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查表(2-3)得, 2.31 1.15t =>表

两种方法测量值的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新方法测定的数据可靠。

(四)回归分析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工作曲线是一条直线。标准曲线的横坐标(X)表示可以精确测量的变量(如标准溶液的浓度),称为普通变量,纵坐标(Y)表示仪器的响应值(也称测量值,如吸光度、电极电位等),称为随机变量。当X 取值为X 1, X 2,…… X n 时,仪器测得的Y 值分别为Y 1, Y 2, …… Y n 。将这些测量点X i , Y i 描绘在坐标系中,用直尺绘出一条表示X 与Y 之间的直线线性关系,这就是常用的标准曲线法。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标准物质,它的含量范围应包括试样中被测物质的含量,标准曲线不能任意延长。用作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图纸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标度以及实验点的大小均不能太大或太小,应能近似地反映测量的精度。

由于误差不能完全避免,实验点完全落在工作曲线的的情况是极少的,尤其是在误差较大时,实验点比较分散,它们通常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凭直觉很难判断怎样才能使所连接的直线对于所有实验点来说误差是最小的,目前较好的方法是对实验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随机现象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称为回归分析,当自变量只有一个或X 与Y 在坐标图上的变化轨迹近似一直线时,称为一元线性回归。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设以X 表示自变量,y 为因变量,则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为:

y=a+bx

其中a 表示截距,b 表示斜率。

假设X i 和Y i (i=1,2,3,……,n)是变量X 和Y 的一组测量数据。对于每一个X i 值,在直线y=a+bx 上都有一个确定的值。

通常假设x i 具有足够的精密度,所有的随机误差都来源于测量值 y 。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最佳的回归线应是各测量值y i 与相对应的落在回归线上的值之差的平方和(Q )为最小。

∑=--=

n

1

i 2

i

i

)

bx a y (Q

欲使 Q 达到最小,对 Q 分别求a 和b 的偏微分,并令其为零:

0)bx a y (2a Q n

1i 2i i =---=??∑

= 0)bx a y (x 2b Q

n

1

i i i i =---=??∑

= 上两式求解得:11

1

2

1

11

()()

(),,

n

n

i

i

i i n

i

i i n

i

i n n

i i i i y

b x a y bx

n

x

x y y b x

x y x x ======-=

=---=

-∑∑∑∑∑∑11式中 y= =n n

用比色法测定SiO 2的含量时得到下表数据,试求标准曲线的斜率和未知试液的含量。 测定SiO 2含量时的实验数据如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 3(s)= CaO(s)+ CO 2 (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 =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 2(g) + 2CO 2 (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

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 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某反应,当升高反应温度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若只增加体系总压时,反应物的 转化率提高,则此反应为 热反应,且反应物分子数 (大于、小于)产物分子 数。 2. 对于 反应,其反应级数一定等于反应物计量系数 ,速度常数的单位由 决定,若 k 的单位为 L 2 ·mol - 2 ·S - 1 ,则对应的反应级数为 。 3. 可逆反应 A ( g) + B ( g) ? C( g) +Q 达到平衡后,再给体系加热正反应速度 , 逆反应速度 ,平衡向 方向移动。 4. 在 500K 时,反应 SO 2( g) + 1/2O 2( g) ? SO 3( g) 的 K p = 50,在同一温度下,反应 2 SO 3( g) ? 2SO 2( g) + O 2( g) 的 K p = 。 5. 反应: HIO 3 +3H 2SO 3 HI + 3H 2 SO 4,经实验证明,该反应分两步完成; (1) HIO 3+ H 2SO 3 HIO 2+ H 2SO 4(慢反应),(2) HIO 2+ 2H 2SO 3 HI + 2H 2SO 4(快反应),因此反应 的速度方程式是 。 6. 在 298K 温度下,将 1 摩尔 SO 3 放入 1 升的反应器内,当反应 2 SO 3(g)? 2SO 2( g) + O 2( g) 达到平衡时, 容器内有 0.6 摩尔的 SO 2,其 K C 是 ,K p 是 。(R = 8.314 kPa ·L · K - 1 · mol - 1 )。 7. 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H 2(g) + S(s)? H 2S(g) , K c =1.0 × 10- 3 ; S( s) + O 2( g) ? SO 2( g) , K c = 5.0 ×10 6 ; H 2(g) + SO 2(g) ? H 2S(g) + O 2(g) 的平衡常数 K c 为 。 8. 简单反应 A = B + C ,反应速度方程为 ,反应级数为 ,若分别以 A 、 B 两种物质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度,则 V A 与V B 。 9. 阿仑尼乌斯公式中 e - Ea/RT 的物理意义是 。 10.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它改变了反应的 ,降低了反应的 ,从而 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二、判断题 ( 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11. 某温度下 2N 2O 5 = 4NO 2 + O 2 该反应的速度和以各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度的关系为: V=1/2 V N 2 O 5 = 1/4 V NO 2 = V O 2 。() 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K 值越大,其反应速度越快。 ( ) 13. 因为平衡常数和反应的转化率都能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平衡常数即是反 应的转化率。() 14. 在 2SO 2 + O 2? 2SO 3 的反应中,在一定温度和浓度的条件下,无论使用催化剂或不 使用催化剂,只要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物的浓度总是相同的。 ( ) 15. 增加温度,使吸热反应的反应速度加快,放热反应的反应速度减慢,所以增加温度 使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 ) 16. 化学平衡常数 K c 等于各分步反应平衡常数 K c1,K c2??之和。 () 17. 催化剂可影响反应速度,但不影响热效应。() 18.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K 值越大,其反应速度越快。 ( ) 19.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的活化能愈大,反应速度亦愈大。 ( ) 20. 催化剂将增加平衡时产物的浓度。 ( ) 21. 一个气体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 △G Θ 298,是指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 298.15 K 且混合气 体的总压力为 100kPa 时反应的自由能变。 ( ) 22. 体系由状态 1→状态 2 的过程中, 热 ( Q) 和功 ( W) 的数值随不同的途径而异。 (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高考化学专题

考点4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1)焓判据 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ΔH<0,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但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焓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有一定的局限性。 (2)熵判据 ①熵:衡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单位为J·mol?1·K?1。 ②熵的大小:同种物质,三种聚集状态下,熵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g)>S(l)>S(s)。 ③熵判据:体系的混乱度增加,ΔS>0,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过程也能自发进行,故 只用熵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也不全面。 (3)复合判据——自由能变化判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把焓变和熵变判据结合起来组成的复合判据即自由能变化ΔG,更适合于所有过程的判断。ΔG=ΔH?TΔS(T 为开尔文温度),ΔG的正、负决定着反应的自发与否。

①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②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③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考向化学反应方向的判定 典例1下列过程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2N2O5(g)===4NO2(g)+O2(g)ΔH>0 B.2H2(g)+O2(g)===2H2O(l)ΔH<0 C.(NH4)2CO3(s)===NH4HCO3(s)+NH3(g)ΔH>0 D.2CO(g)===2C(s)+O2(g)ΔH>0 【解析】A.ΔH>0,Δ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ΔH-T·ΔS<0,即在较高温度下反应能自发进行,故A不选;B.ΔH<0,ΔS<0,温度较低时即可满足ΔH-T·ΔS<0,能自发进行,故B不选;C.ΔH>0,Δ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ΔH-T·ΔS<0,即在较高温度下反应能自发进行,故C不选;D.ΔH>0,ΔS<0,一般情况下ΔG=ΔH-T·ΔS>0,不能自发进行,故选D。 【答案】D 1.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ΔH为正值,ΔS为负值,设ΔH和ΔS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温下是自发变化 B.高温下是自发变化 C.低温下是非自发变化,高温下是自发变化 D.任何温度下是非自发变化 焓变、熵变和温度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金属性质的比较中,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 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 ④以甲、乙金属为电极构成原电池,甲作负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燃料电池是燃料(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跟氧气(或空气)起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下面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 B.负极反应式:CH4+8OH--8e-===CO2+6H2O C.随着放电的进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 D.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4.将20 mL 0.5 mol·L-1盐酸与一块状大理石反应,下列的措施不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10 mL 3 mol·L-1盐酸 B.给反应混合物加热 C.将所用的大理石研磨成粉末 D.加入10 mL蒸馏水 5.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对电池放电时的分析正确的是() A. Pb为正极被氧化 B.电子从PbO2流向外电路 C.SO42?向PbO2处移动 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6.锌-空气电池(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Zn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H2O-2e-===ZnO+2H+ C. OH-向石墨电极移动 D.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7.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C. 1 mol H2跟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2O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2(g)跟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吸收能量490 kJ 8.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第二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答案)

第二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填空题 1. 生成主产物的反应称为 主反应 ,其它的均为 副反应 。 2.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逸度表示的速率常数f K ,则C K =n f K 。 3.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气体摩尔分率表示的速率常数y K , 则C K = n p RT ???? ?? y K 。 4.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βαB A C A C C K r =-,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假定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P K ,则C K =____)()(βα+RT ___P K 。 5. 反应A + B → C ,已知115.0-=s k ,则反应级数n= 1 。 6. 反应3A → P ,已知s l mol k ?=/15.0,则反应级数n=___0____。 7. 活化能的大小直接反映了 反应速率 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8. 对于一非恒容均相化学反应B A B A αα?,反应组分A 的化学反应速率=-A r Vdt dn r A A -=- 。( V d t dn r A A -=-、 Vdt dn r B A -=-、dt dC r A A -=-、dt dC r B A -=-) 9. 气相反应A + B → 3P + S 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 与B 以1∶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A δ=____2___。 10. 气相反应3A + B → P + S 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 与B 以2∶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A δ=___-2/3____ 11. 在一间歇恒容反应器中进行如下平行反应12k k A P A S ??→??→,P 为目的产物,已知0A c 的单位为[]/mol L ,1k 的单位为1s -????,2k 的单位为[]/L mol s ?,活化能12E E >。则R A = )(221A A C k C k +- 。目的产物P 的瞬时选择性P S = 1212A A A k c k c k c + ,为了提高P S ,A c 要控制得较 低 ,T 要控制得较 高 。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第二章 分析化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分析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分析化学包括与两部分。根据测定原理与操作方法的不同,定量分析可分为与。按照测定方法的不同,化学分析法可分为、等。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滴定分析法又可分为、、、。 2、一个定量分析过程包括的步骤有、、、与、。 3、定量分析的误差按其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与两类。由于使用的蒸馏水不纯引起的误差属于。 4.系统误差的正负、大小一定,具有____向性,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6.随机误差就是____向性的,它符合____规律,可以用________方法来减小。 7、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常用表示,衡量一组数据的精密度,可以用______,也可以用______,用______更准确。 8.准确度就是表示____________;而精密度就是表示____________,即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 9.滴定分析中,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之间的误差称为______,它属于____误差。 10、根据误差的来源,判断下列情况产生何种误差:天平的零点突然变动_____;分光光度法测磷时电压变动______;重量法测定Si02时,硅酸沉淀不完全______。 11.有效数字的可疑值就是其______;某同学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时可疑值为小数点后第____位。. 12.用正确的有效数字表示下列数据:用准确度为0、0lmL的25mL移液管移出溶液的体积应记作_____ mL,用量筒量取25mL溶液应记录为____mL;用误差为0、1g的台秤称取6g样品应记录为____ g, 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取0、2g 样品应记录为____ g。 13.0、1030就是____位有效数字,3、16就是____位有效数字,6、023×1023就是____位有效数字,pH=4、17就是____位有效数字。

化学必修2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 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同时实行时,情况1的反应速率(SO2)比情况2的大 B.平衡时,情况1:Q=393.2kJ C.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情况1比情况2大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二章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化学反应系统在等温定容条件下发生一变化,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完成:(1)放热10 kJ,做电功50 kJ;(2)放热Q, 不做功,则() A. Q = -60kJ B. Q = -10 kJ C. Q = -40kJ D. 反应的Q =-10kJ V解:选A。 θH?θ)与最接近的是(2.在298 K,下列反应中G?mr mr A. CCl (g) +2HO (g) =CO (g) + 4HCl (g) 242B. CaO (s) +CO (g) =CaCO (s) 322+2+ (aq) C. Cu (aq) + Zn (s) =Cu (s) + Zn+-(aq) O (l) =Na (g)+OH(aq)+?HD. Na (s) +H22。∵解:选Cθθθθθθ?ΔH?TΔS 当, ΔG = 0 时?ΔΔGH ΔS mrmrrrmmmrmrθ∴反应C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无气体物质、物态也无变化,。值较小S ΔmrΘ–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83.63 kJ·mol)H.3已知反应2H (g) ?O (g)= 2HO (g) 的?m2r22θ–1 mol ?A. ?H483.63 kJ·(HO,g) ?2mfθ–1 表示Δξ= 1 mol时系统的焓变??483.63 kJ·molB. ?H mrθ–1表示生成1 mol HO (g) ?483.63 kJ·mol时系统的焓变C. ?H ?2mrθ–1 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mol H? ?483.63 kJ·D. ?mrθ定义,HO (g)的系数应为1。C 错,ΔB。A 错,根据H该方程为表示生成2 mol HO 解:选2mf2θθHΔr 0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增加,时系统的焓变。D 错,ΔrH该反应为吸热反应,>(g) mm 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减少,该反应为放热反应。<0θ-1的是()4.下列反应可以表示mol?,g)===?394.38 kJ(COΔG2mf A. C(石墨,s)+O(g) ==== CO(g) 22B. C(金刚石,s)+O(g) ==== CO(g) 22C. C(石墨,s)+O(l) ==== CO(l) 22D. C(石墨,s)+O(g) ==== CO(l) 22解:选A。B 错,C(金刚石,s)非参考状态单质,不符合标准状态下摩尔完全生成反应定义;C 错,O(l) 非参考状态单质,不符合标准状态下摩尔完全生成反应定义;CO(l) 不22θθ(CO,g) 的定义所指定rG不符(l) 错,的定义所指定的产物;,g) rG符Δ(COD COΔ2m22m的产物。. MgO(s)+CO(g)在高温下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其逆反应在298K5.反应时自(s)MgCO23??发, 近似判断逆反应的与是()S?rHr?mmθθθθA. >0, >0 B. <0, >0 S?S??H?H mrrrrmmmθθθθ C. >0, <0 D. <0, <0 S?H?H?S?mrrrrmmm?解:选A。该反应有气体物质产生,故>0。且高温自发,低温非自发,根据S?mr判断结果应选A。θθθ?ΔH?TΔS ΔG mmrrmr二、填空题 1.解:用下列热力学函数判断反应自发性的条件是 (1)S?)的化学反应系统且?H??H:等温,定压且系统只做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mmrrmr (2)S??)的化学反应系统且?H?S:等温,定压且系统只做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mmrrmr (3))的化学反应系统。0:ΔG等温、定压且系统只作体积功(非体积功为mr θ(4):标准状态下,等温、定压且系统只作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的化学反应系统。ΔG mr 2.系统状态函数的特点是:状态函数仅决定于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系统的变化的过程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https://www.doczj.com/doc/161493042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习题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2-2 ⊿H=Q p适用定压只做体积功;⊿U=Q v适用定容只做体积功 ⊿r G m=⊿r H m适用于绝对零度;⊿r G m=-T⊿r S m适用于绝热系统 2-3 在绝对零度时⊿r H m可用来判断反应自发性;在绝热系统中,⊿r S m可用来判断反应自发性;在等温定压下,用⊿r G m判断 反应自发性;在标准状态下用⊿ r G o m 判断反应自发性; 2-4 (1);2-5 (1) 2-6 能。∵产物中有气体生成,其⊿r S m必大于0,而⊿r H m小于0 ∴⊿r G m小于0。2-7 N2(g) + 3H2(g) ==== 2NH3(g) ⊿r H o m =2⊿ f H o m ( NH3,g)- ⊿ f H o m ( N2,g)-3⊿ f H o m ( H2,g)=-91.92kJ.mol-1 同理:⊿r G o m =-32.24kJ.mol-1而N2(g) + 2 3H 2 (g) ==== NH3(g) ⊿r H o m =-45.96kJ.mol-1;⊿ r G o m =-16.12kJ.mol-1;前者是是后者的两倍,故不相同。 2-8 只适用于封闭系统。2-9 在指定温度和标准压力P o(100kPa)下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 2-10 (1) ⊿r H o m =⊿ f H o m ( N2,g)+2⊿ f H o m ( H2O,l)-⊿f H o m ( N2H4,l)-⊿f H o m (O2,g) =2×(-285.85)-50.63 =-622.33kJ.mol-1 (2) ⊿r H o m =⊿ f H o m (H 2 O2,g)-⊿ f H o m ( H2O,l)- 2 1⊿ f H o m (O2,g) = -136.11-(-285.85) =149.74kJ.mol-1 (3) ⊿ r H o m =⊿ f H o m (H 2 O2,l)-⊿ f H o m ( H2O2,g) =-187.61-(-136.11)=-51.5kJ.mol-1 (4) (1)式–式(2)×2 –式(3)×2得N2H4(l) + 2H2O2(l) ==== N2(g) + 4H2O(l) ⊿r H o m =⊿ r H o m (1)-2⊿ r H o m (2)-2⊿ r H o m =-622.33-2×149.74-2×(-51.5)=-818.81kJ.mol-1 2-12 ⊿ r G o m =⊿ f G o m ((NH)2CO,s)+⊿f G o m ( H2O,l)-2⊿f G o m ( NH3,g)-⊿ f G o m (CO2,g) =-197.15 - 237.14 + 2×16.12 + 394.38 = -7.67kJ.mol-1 2-13 ⊿r H o m =-4×816.91=-3267.64 kJ.mol-1 2-14 3×(1)式+ 式(2)×3–式(3)得3C(石墨,s) + O2(g) + 3H2(g) ==== CH3COOCH3(l) ⊿r H o m =3⊿ r H o m (1) + 3⊿ r H o m (2) - ⊿ r H o m =3×(-393.51)+ 3×(-285.85)-(1788.2)= -249.88kJ.mol-1 2-15 由于焓是状态函数,只与终始态有关 ∴⊿ r H o m =2⊿ f H o m (C 2 H 5 OH,l)+2⊿ f H o m (CO 2 ,g)-⊿ f H o m (C 6 H 12 O 6 ,s) =2×(-276.98) + 2×(-393.51) – (-2812) = 1471.02kJ.mol-1 2-16 ∵⊿c H o m (C 2 H 5 OH,l)=-1366.75kJ.mol-1∴⊿ r H o= 46 92 (-1366.75)=-2733.5kJ 故92克液态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733.5kJ 2-17 ⊿ r H o m =3⊿ f H o m (N 2 ,g)+4⊿ f H o m (H 2 O,g)-2⊿ f H o m (N 2 H 4 ,l) -⊿ f H o m (N 2 O 4 ,g) = 4×(-241.84) - 2×50.63 –9.66 =-1078.28kJ.mol-1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解

一、.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键变化、新物质生成。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能量。 断开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会放出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练习:○1、下列过程需吸收能量的是()(双选) A、H·+H·→H︰H B、CH2=CH2→-CH2—CH2- C、H—Cl→H·+ D、Ag+ + Cl—=AgCl↓ 1、键能:一定条件下形成1mol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与该条件下断裂1mol该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相等。 这能量就是该化学键的键能,单位是KJ/mol。 ○2、已知25℃、101KPa时,C—H的键能是415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时,断开1个C—H需吸收415KJ的能量 B、在25℃、101KPa时,形成6.02×1023个C—H时吸收415 KJ的能量 C、在25℃、101KPa时,断开1mol甲烷分子中所有的C—H需吸收1660KJ能量 D、在25℃、101KPa时,1mol甲烷含有1660KJ化学能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对于Cl—Cl + H—H = 2H—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需断裂Cl-Cl和H-H键 B、该反应形成了Cl-H键 C、断开1mol Cl-Cl和1mol H-H所吸收的能量与形成2mol Cl-H所放出的能量相等 D、形成1mol Cl-Cl和1mol H-H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2mol Cl-H所吸收的能量不相等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对于反应:2H2 + O22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 B、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相等 C、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多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D、生成1mol液态水比生成1mol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 a. 吸热反应:E总(反应物)Q放(成键) b. 放热反应:E总(反应物)>E总(生成物)或Q吸(断键)

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2、5

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2、5)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1、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υ(A)= 0.5 mol/(L·s) B.υ(B)= 0.3 mol/(L·s)C.υ(C)= 0.8 mol/(L·s) D.υ(D)= 1 mol/(L·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3、对于反应:A+B=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增加A的物质的量 B、升高体系的温度 C、增加体系的压强 D、减少C的物质的量浓度 4、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N2发生反应N2+3H22NH3,经测定3秒末的氢气的反应速率为0.3mol·L-1·S-1,则6秒末NH3的浓度为() A.1.2mol/L B.大于1.2mol/L C.小于1.2mol/L D.不能确定 5、同质量的锌与盐酸反应,欲使反应速率增大,选用的反应条件正确的组合是()反应条件:①锌粒②锌片③锌粉④5%盐酸⑤10%盐酸⑥15%盐酸⑦加热⑧用冷水冷却⑨不断振荡⑩迅速混合后静置 A.③⑥⑦⑨ B.③⑤⑦⑨ C.①④⑧⑩ D.②⑥⑦⑩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6、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 A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消耗2n molAB 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 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消耗速率 D.容器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 7、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混合气体的分子数目 D、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8、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υ正(N2)=υ逆(NH3) B.3υ正(N2)=υ正(H2) C.2υ正(H2)=3υ逆(NH3) D.υ正(N2)=3υ逆(H2)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 9、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①高温②低温③高压④低压⑤加催化剂⑥分离出Z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课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设计者:浙江省磐安中学周岚岚 2010年6月1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从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实例出发,展示有关情境图片,指出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从中得出自发过程能发生的规律: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然后请学生找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同时介绍几个吸热反应,从所举的例子中找到影响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因素:1、能量降低- 放热反应(焓变△H<0)2、混乱度增大(熵变△S

化学必修2第二章__化学反应与能量试题及答案剖析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的发生均无需加热 B.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反应均是吸热反应 C.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理由是( )。 ①热值高②燃烧时不污染环境③用于制取H2的水资源丰富④密度小,便于运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Cl-Cl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1mol H-Cl键所放出的能量 D.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4.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5.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①温室效应②SO2的排放③白色污染④臭氧空洞(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发生原电池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的pH增大B.溶液中的Zn2+浓度增大

C .溶液中的SO 24浓度增大 D .溶液的密度增大 9.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Zn +2OH - -2e - =ZnO +H 2O 石墨:O 2+2H 2O +4e - =4OH - 根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负极,并被氧化 B .负极,并被还原 C .正极,并被氧化 D .正极,并被还原 10.X 、Y 、Z 都是金属,把X 浸入Z 的硝酸盐溶液中,X 表面有Z 析出,X 与Y 组成原电池时,Y 为负极。X 、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X >Y >Z B .X >Z >Y C .Y >X >Z D .Y >Z >X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电池的放电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化学电池中电子由正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C .燃料电池两极板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常是将空气通向正极 12.在反应:C +CO 2 2CO 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通入CO 2 ④增加碳的量 ⑤降低压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是H 2+2NiO (OH ) 2Ni (OH )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 .NiO (OH ) B .Ni (OH )2 C .H 2 D .H 2和NiO (OH )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完的电池不可以随意地丢弃 B .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不可以降低尾气中CO 的含量 C .无论加入正催化剂还是加入负催化剂都能大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把煤粉碎后再燃烧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15.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的加快由催化剂引起的是( )。 放电 充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