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正文)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正文)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正文)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正文)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

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院、系:金融学院金融系

专业 (方向):金融学

年级、班:2006级4班

学生姓名:袁辉

指导教师:黄萍

2010 年 5 月25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0 年 5 月25日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当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时,将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和不利影响。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需求日益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然而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既不能将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进行合理分配、更缺乏对资金的配置。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且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如何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本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种现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对策

Abstract

Rural finance in the rural economy has a special position,When the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It will take a restrictive function and adverse effect in rural finance .With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of rural finance,r ural financial needs and showed a rising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But the present syste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practice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financial service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 in rural area are not reasonable, even the lack of allocation of funds . Demand and supply of rural financial insufficient contrast and apparent non-equilibrium . How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of rural finance has become China's rural financial reform is the key to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the supply of rural financial status, the reasons causing this situation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 to solve this situation.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short supply countermeasure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要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途径。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正规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但支农力度却在消弱、正规金融的供给缺口由非正规金融补给、农信社仍是正规借贷的主体、农村金融供给呈现地区差异、金融供给品种单一,业务创新不够等金融排斥的情况。而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在传统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结构调整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量却大幅增长。为提供有效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必须触及制度层面,走制度、体制创新和扩张的道路,这也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数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以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发放情况为例。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从1997年的15.07%上升到2007年的22.22%,而且到2008年该比重又下降到了19.20%)。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97年以来也在逐年增长,但在2003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4年来才突破10%,2006年底上升到13.40%的低水平。到2007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6.1%。可见,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

①潘林:《反思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与思路》[J]. .调研世界,2010,(1)

资料来源:①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课题主报告》,温铁军个人网站。

②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年度报告:《2770亿民间资本生态图》,《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③朱守银、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2003

年第3期。

④全国2万户固定观测点调查资料见张宇哲:《民间借贷主导农村金融:全国人大财经委派员摸底》,

《财经时报》2004年。

⑤江西省农调队资料转载自冯兴元:《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报告》,https://www.doczj.com/doc/1614917127.html,,2007年2

我们可以得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不足,这样就很自然地诱使了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非正规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型融资渠道。当然,目前的一些非正规金融依然还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尚不具有相应的合法性,从而在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质量不足

1、农村金融主体供给缺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前者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为补充形式。

图2: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框架③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计算,目前大约只有 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另外,农民即使能贷到款,也只能是一些小额贷款,通常在3000~5000元间,而5000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很困难。在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就成了家庭融资的主要渠道。据估计,中国农村大约有50%~60%的家庭,其70%的借款都来自非正式渠道。④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造成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少,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

展,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出现局部断层或空白,农村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农村金融组织资源缩减。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推行扁平化管理,处于扁平化神经末梢的农村机构,受全国“一盘棋”的影响,很难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一是金融机构缺失,金融体系不完善。二是机构缩减,从业人员减少。随着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推进,机构改革及其战略定位向大城市转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锐减。三是管理权限上收,授权、授信难。“机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经营集约化”,导致基层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缺失,农村市场符合授权、授信承贷对象的稀缺,使中小企业很多项目缺少资金支持,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四是信贷投放萎缩,资金供需矛盾加剧。五是资金大量外流。

3、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农民难以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一是服务设置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大部分网点集中到了县市区域,在地域广阔的农村集镇,网点分布很少。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流动性不足,信贷可得性较低。资料显示,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较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与城市相差10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截至2009年末,全国尚有187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二是服务方式落后。其繁杂的贷款手续、一浮到顶的贷款利率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三是服务手段落后。在商业银行瞬息可到账的资金,信用社往往要1—3天才能到账。

4、农村金融品种创新供给不足。我国农村地区除了传统的金融结算业务和少数乡镇开通了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信社居于垄断地位,其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存、贷和简单的中间业务。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支农实力的制约,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能根据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创新的缺乏,造成了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现象,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5、农村金融人才供给断层。完善的金融人才制度才能推动农村金融,才能更好的运用金融技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在用人制度上面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加上农村地区本来就条件艰苦,很难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所以造成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的严重匮乏。我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来源缺乏开放性、公平性和竞争性,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现有金融制度安排使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现有从业人员年龄老化严重,结构极不合理,素质普遍不高,知识型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极少,人员数量上也捉襟见肘,要使得农村金融供给质量有所提高,人才供给应该放在突出位置。

6、农村金融生态畸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业的经营方向。农村金融生态畸形主要表现是农村金融环境内生畸形和社会环境外部畸形。农村金融环境内生畸形,一是经营收益低,商业银行不愿介入。二是农村信贷成本高,商业银行不能介入。三是银行资产保全困难,商业银行不敢介入。社会外部环境畸形表现在企业方面,一是企业有效抵押能力不足,难以满足

银行贷款条件,主要是土地、房产两证不全。二是抵押评估中介收费高,担保中介机构缺失或担保基金运作不到位。三是中小企业贷款、农户贷款等特殊贷款的税收优惠和监管豁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业务盲区多。表现在农民个体方面,一是农民的金融意识淡漠,投融资意识缺乏。二是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使用金融工具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滞后。三是农民间融资活动频率加大,融资纠纷和债务纠纷呈上升态势。农村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法制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维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真导致银企关系扭曲。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农村金融改革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改革思路,也就是没有解决农村金融向何处去和怎么改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理论上的争论不休使得政策制定者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国内农村金融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工作当中,其成果累累。但是,不可否认,已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照搬照套国外的理论,很少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实际环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上总是争论不休,很难达成共识。举两个例子:

例1: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指出理论上农村金融抑制既可能是供给型的,即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也可能是需求性的,即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足。那么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状况到底属于哪一类呢?

学界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供给型和需求型共存,三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为从属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实践中究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

例2: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以合作制为主导还是以商业化为取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一、面向农户、集体农业等非法人实体的信用业务,应该是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天然职责。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折中的观点认为,合作金融一般只能在小范围可以很好的运作,但扩展到大范围时,合作金融所依据的信任机制和互助机制等不容易发挥作用,它不能代替商业金融,故二者应该并重。这就是造成实践部门的无所适从。

(二)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可靠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摇摆不定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实践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然而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又滞后于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再加上理论上的不成熟,使得政策的制定缺乏可靠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只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造成我国在农村金融政策上的摇摆不定。拿对待农村合作基金的政策变化上来看:中央从1984~1993年持续予以鼓励;即使在1994~1996年的治理整顿期间也曾经持肯定评价;就在它发展到最高峰的1997年,国务院作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⑤1999

年1月,国务院发布3号文件,正式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由于信用链条突然中断,带来的资产损失相当严重,比如乡镇政府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兑付基金会债务,给乡镇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广大农民也被转嫁了相当部分的债务负担。

(三)农信社改革中的方向不明确导致实践中反反复复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整体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局部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整体改革(农村融体制改革)——局部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这条主线反复进行的。期中关键性的改革有四次:一是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建制,农村信用社划归农业银行领导管理;二是1984年恢复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三是1996年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四是2003年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每一次改革方案就是对前一次改革方案的颠覆和否定,农村金融制度安排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统筹规划,这也是农村金融改革屡改屡不显效的原因之一。比如,1996年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即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而到2003年的改革时已不再坚持合作制,允许进行股份制改造,也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其实质就是要让农村信用社姓“商”。

三、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对策分析

面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我们应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根据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构、

数量与特征,制定符合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

(一)强化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1、明确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核心地位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是土生土长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信社具有交易成本最低的比较优势、在收集贷款人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农村传统的关系型信用决定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的监督管理费用方面比商业银行低。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作用。

2、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合作金融是在相关专门立法通过之后得到蓬勃发展的。美国有《联邦信用社法》及各州颁布的关于信用社的法案;日本有《农业协同组合法》、《农林中央金库法》两部综合性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这些法律保护和指导着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也是比照《商业银行法》执行,将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混为一谈。因此,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作为配套措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权力义务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民事关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3、借助舆论宣传,重塑农村信用社在农民中的形象

我国自上世纪成立的农村信用社其实是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它否认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农民所有财产归集体所有、充公,最后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农民对合作社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在信用社改革中,观念的转变至关

重要,首先得让农民对农村信用社有正确的认识,重新塑造农信社在农民中的形象,这样农民才会心甘情愿地参与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合作金融的真正原则、意义以及国外合作金融的丰富成果。让农信社真正成为服务农村、农名的金融机构。

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其中人力资源整合无疑是首当其冲。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知识的更新,农村信用社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目前,在基层信用社的从业人员中,一线人员走向老龄化,文化偏低,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善管理、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不多。传统的僵化的人事管理理念、狭小的个人发展空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借改革之风,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内部活力。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献计献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1、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支农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单靠个别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因此,必须培育多元化、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促进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效益。要创建一个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加大农业银行支农力度,根据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国农业银行仍有义务继续支持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应该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商业性资金融通功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领导”作用。重点满足农村内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粮食安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环境保护等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2、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交易工具

国内有学者提出“金融技术也重要的生产力”,认为“中国金融技术滞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⑥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现状缺少能支持服务三农的金融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必须针对金融技术进行创新:

(1)创新业务品种。面向农村不断变化的大市场,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方式,创新贷款品种,开发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特点、适应科技农业、涉农企业、新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信贷业务,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方式,积极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组合产品,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以此来推动“公司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2)创新结算手段。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小额支付系统建设步伐;拓宽支付结算渠道,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创办个人理财、代理、结算等业务品种和其他表外业务。

3、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回流机制

(1)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通过法规及考评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农村金融的“非农化”。

(2)建立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增加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放。同时,立法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要求商业银行在县域内所设立的分支机构的存贷比不得低于60%。

(3)积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为了使邮政资金更好的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应在放开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渠道的同时,建议规定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按与其它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同等的条件存入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形式贷给农村信用社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以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

(三)优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环境

1、构筑农村土地流转体系。随着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大量流向城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既要允许也应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在完善荒地、林地使用抵押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探索一些耕地、草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办法。进一步深化农地经营改革,在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改革为土地使用权,由国土部门发给土地使用证,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具有收益权、买卖权、继承权和抵押权。

2、建设农村信用保障体系。首先,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其次,加快建设和健全企业与个人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息的共享程度。最后,要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处罚机制。

3、健全金融法制建设。为了给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加强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加大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治理力度,完善并加快修订《破产法》、《农业保险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对农村债务人的约束,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同时执法部门也应完善执法环节,强化公平执法,提高执法力度,保护农村金融债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

4、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为有效提供农业融资的风险分散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中,要尽快建立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农村保险发展,逐步建立起医疗、养老、失业、财产等一系列的农村商业保险体系。

(四)组建和发展农村民营金融对正规金融进行有效补给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合理性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麦金农,1988;爱德华·肖,1988;张军,2004;温铁军,2001;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01;张震宇,2004;王晓毅,

2004;)。⑦因此,我国农村经济应当以民营经济为主。在新的政策⑧出台中,也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条款,农村金融机构要为农业服务,也就是为民营经济服务。当前的农信社体制对于民营经济而言是外生的,并不是所有的农信社都能通过改造之后和民营经济实现对接。支持民营经济的融资机制只能从民营经济的资金活动中生成,它不可能从当前的农信社体制中找到生长点。也就是说,应当让民营经济通过内部资金融通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民营金融的产生应当市场化、多元化。具体做法有:建设面向农村企业、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各种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促进农村金融充分发展。一是引导农村私人钱庄、民间金融合会等民间金融组织“阳光化”,向规范化、合法化金融转变。二是要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三是要通过法律手段对于黑社会性质的高利贷机构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使民间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以民营银行为例,可以从头开始,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成立民营银行,也可以在原有的农信社基础上改组为民营银行,还可以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这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制度创新的重要步骤:1、通过民营银行试点,实现制度创新,争取尽快建立起金融机构准入、监管和退出各项规章制度。在给农信社摘除历史包袱以后,如果仍出现经营失败而需要退出市场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退出机制清算、

⑦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思路》[M].2007.11.

⑧新36条(New 36)新36条是指“非公经济36条”颁布5年之后国务院于2010年05月13日再次

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由于该意见中共计有36条,为了与非

关门。2、通过新生的民营银行完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3、通过新生民营银行完善金融人才市场,大量培养合格的农村金融技工和金融家。4、通过民营银行为广大农村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结语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表明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对农村金融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的提法,既是对邓小平提出的"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论断的发展,又紧密结合了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现状,特别是突出了农村金融在新形势下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无论从供给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的背景下,我们要着眼于农村金融供给短缺这一现状,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制度方面入手,探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我国农村地区当前金融服务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融行业现状

金融业(银行机构)猎头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现状 二、金融业人才供需情况 三、银行机构紧缺职位 四、金融从业人员薪资水平 五、金融业猎头市场份额 六、金融猎头机构(竞争对手)分析 七、银行与猎头公司的交互 八、SWOT分析 九、尚待解决的问题 十、附录

金融业(银行机构)猎头市场调查报告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现状 我国银行业的机构数量较多,除了3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开发行、农业发展、进出口),还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11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上千家城市信用社以及一大批农村信用社。在华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91家(如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香港东亚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等),其中已有84家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 图1 中国各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图 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197560个。4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8 180个;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2188个;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3696个;城市

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80692个;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5617个。 二、金融业人才供需情况 1、需求量大 目前,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从金融行业特性来说,一个企业的高端人才或者说高端服务,决定着这个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同时,从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度来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活跃程度比较高,1/3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综合来看,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的原因有三: (1)从银行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使国内金融人才,尤其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极为抢手,人才之战越演越烈; (2)国内外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在内地、海外拓展投资业务,使投行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加; (3)股市回暖,对理财顾问、理财分析、规划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迅猛。 2、人才匮乏 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中,华人高级职员如总监、副总裁等的年薪普遍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者可达40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令人头疼的是,目前国内符合这些要求的高级人才少之又少,猎头找起来也很费劲。 (1)银行业: 一方面,国有银行大多数人才缺乏境外培训和工作的经验,虽然目前大陆国有金融系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他们适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对本行业之外的金融业务关注比较少,这与国外当前金融运作模式有不少距离。这使得许多企业不得已从海外引进高级金融人才。 另一方面,那些高薪引进的人才又对国内经济市场运行机制不熟悉,国外这类人才一旦被挖进来,他们的通病就是“严重的水土不服”。

民间融资理财的发展历程以及行业现状

成都民间融资理财行业从幕后到台前,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民间融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感觉民间融资理财就是高利贷,其实是被妖魔化了,由我来给大家普及一下成都民间融资理财. 民间融资理财的发展历程以及行业现状 四川成都民间融资已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期 民间融资理财行业是为民间金融服务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民间融资理财行业在四川得到了迅猛发展,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一是萌芽期,四川地区民间融资理财是2008年从遂宁开始的,当时仅局限于遂宁当地,直到2010年初,才在成都出现。 二是初步发展期,契机是在2011年7月,四川省担保协会组织成立了四川省担保协会民间融资与担保分会,行业组织的成立和介入,使得民间融资理财行为逐渐步入规范化、阳光化的运作。 三是平稳快速发展期,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成都东大街,几乎天天都有民间融资理财咨询机构开业。民间融资服务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国家对此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并希望它的操作更加规范化、阳光化。 截止目前,整个四川这种投资理财的法人单位有500多个,实实在在经营的有200个左右。在整个成都市有50余家规范的民间投融资理财机构。就我们来看,整个四川的民间投资理财行业是蓬勃发展的。 民间金融对银行等传统金融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民间金融的良性化、高速化发展,也体现出了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性,民间金融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有什么重要性和作用呢?我们认为把民间金融界定为一种补充金融,它的定位应该是银行类金融的补充。那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两个现象: 一个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提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不仅是四川地区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难题。很多中小微企业有优质的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的不足。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缺乏,从传统的金融部门取得贷款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有较高的门槛,能真正获得传统金融贷款的中小微企业是非常少的。 二个是广大民众闲散资金的投资问题。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迅速增加,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存在一种投资焦虑。民众辛苦一辈子,挣了些财富在手里,但是面对的投资环境是比较狭窄的:股市风险大,房地产投资又受到限制,放在银行,较高的通胀率又会导致资产的贬值。 在投融资领域就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优质的中小微企业想发展,但缺少流动资金、应急资金,另一方面,广大居民的闲置资金找不到有效的投资渠道。 作为民间投资理财机构,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让融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方的资金供应实现快速、高效的对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利人利已,所有参与方共赢的一个好事情。 第三模式:“中介+担保”,最大限度保障资金安全 成都民间投资理财这个行业中有一种模式,叫作“第三模式”,这个“第三模式”是什么意思,与我国的其它的模式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和优势? 四川的“第三模式”是区别于青岛“五色土模式”和“河南模式”的操作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多方面优势因素、结合市场需求,综合评判设计出来的。它的创始人是四川省担保协会的会长王永其先生。王会长对各地的民间融资做了很多实地调查研究,再根据四川的具体情况,最终设计出了这种模式。 这种第三模式,简单说就是“中介”加“担保”,它的具体操作是:理财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居间公司,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即资金需求方和有闲置资金的广大居民——即资金提供方,在中间搭起一个桥梁,然后由第三方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建议Word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建议 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尽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国内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三农”问题始终是进一步发展经济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而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测在我国这个农业发展中国家里,发展农村,特别是以农村金融市场带动农村发展必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线路之一。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一些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相当的成熟了。以美国为例,它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具有渠道广、性质多样,既分工又合作以及竞争性的独特特点。此外,还设立了多种政府的农贷机构以强化对农村金融的扶持与监管力度。再从日本来看,尽管日本传统农业发展面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等挑战,但其农村金融的发展却给整个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具备了其明显的特点:第一,不以赢利为目的;第二,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和互利的原则;第三,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农业政策密切配合;第四,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最后,可以从与我国情况很相似的印度来看,同样是人口众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农村金融也有了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金融定位合理,充分发挥兼具财政性融资、商业性金融和部分金融监管的特殊功能;二是重视发挥国有大商业银行在支农服务中的作用;三是农村合作银行发挥其点多面广优势,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力量;四是成立了服务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和特殊领域且功能明确的专业银行;五是实行农村金融的“领头银行”计划。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并且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目的则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所以,未来的定位应该也要始终坚持这一点。 回观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仍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表现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下,金融服务的便捷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服务的能力,呈现出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二是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仍比较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单一,特别是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多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而一些非正规的民间金融由于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同时潜在风险也较大。此外,对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补偿上,农民的参保意识低下,金融机构也不愿在此业务上投入过多。四是农村金融立法严重滞后,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本身的高风险要求必要的法律和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由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法律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可以看到,我国未来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还很崎岖,基于此,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

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

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民间金融一直处于地下隐蔽活动状态,不少不法分子借着民间借贷的旗号,从事非法活动,同时将民间金融与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相等同,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控制,严重影响了民间金融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问题,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纳入国家监管范围之内,使其阳光化、规范化、合法化。近年来,随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及随后的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温州民间金融问题再一次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这可视为一个契机,去分析研究温州民间金融问题,理解其内在的机制和原理,并从中获得现实启示.为温州金融改革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内容。本文以温州民间金融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温州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重点针对温州金融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温州民间金融的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字:温州;民间金融;对策

Abstract: Private finance has been active in the underground covert, many criminals through banner private lending, engage in illegal activities, while private finance and loan-sharking and illegal fund equal to the same, subject to strict control of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private financ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correctly deal with private financial issues, guide and regulate its inclusion within the scope of national regulators to sunlight, standardized and legaliz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utbreak of Wenzhou private lending crisis and the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Wenzhou financial reform pilot area, Wenzhou private financial issues once again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This can be seen as an opportunity to analyze the study of Wenzhou private financial issues,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rinciples, and derive the real revelation. Provide some suggestive content Wenzhou financial reform. In this paper, Wenzhou private finance for the stud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financial analysi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ping strategies focusing on the financial Wenzhou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a private financial reform in Wenzhou. Keywords: Wenzhou;The folk finance;Countermeasures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改革建议“三农”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也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 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1)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1) 1.2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2) 1.3民间借贷的制度优势 (2) 2 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2) 2.1农村非正式金融的需求 (2) 2.2 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3) 3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和引导 (4) 3.1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正确引导 (4) 3.2 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对策 (4) 3.3建立特色鲜明的监管制度 (5) 参考文献 (5)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金融专业 200*级) 摘要:我国的民间金融由来已久,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的发展壮大。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农村比较普遍,规模较大,且形式多样。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民间借贷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大大的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所以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与引导以及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构成分析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利率管制;金融监管;制度优势;非正规金融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体制与农村金融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以其产权优势、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以及内生性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了主要份额,因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会对农村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本文从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出发,了解民间借贷市场产生的背景,以及当前主要的民间借贷形式。从民间借贷市场的特点及制度优势来研究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构成分析,以及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从政府层面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为民间借贷市场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经历了50多年的改革、发展、探索,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与“三农”经济发展的互动下,可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为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金融体系两个部分。其中非正规金融体系在目前还占据着主要位置,常以多种民间融资形式构成,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借贷。民间借贷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 需求诱致民间借贷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对农村金融的旺盛需求[1],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户替代集体成为独立的财产所有者或生产经营者,农民的生成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金融需求旺盛,但是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为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国家对金融的垄断控制是我国民间借贷产生的基本制度性原因。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孕育出一批新的资金需求主体,是民间借贷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2]。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民间的资金供给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那么,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呢? 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 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数字货币 除去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余 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 金融机构 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互联网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3年/5月/7日/第007版 理论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龙寒英胡亦非李下蹊张雯惠熊略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都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分布较少、金融服务较落后、“三农”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支持较难等方面,这些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银监会于2006年12月20日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揭开了帷幕。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具备更低的信息搜集成本、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低廉的监督管理成本,它们通过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和有效配置农村地区的资源,达到提高农村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水平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竞争体系的完善,避免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长期垄断局面,弥补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以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成长起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达到859家,其中村镇银行数量为799家。这与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有很大的关系,它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使得民间资本涌入村镇银行,成为其组建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高达74%。 另外,我国银监会坚持面向“三农”、数量服从质量、重点布局中西部县域的原则,自2007年设立首家村镇银行至2012年9月底,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为481家,占比高达约60.02%。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逐年递增。据统计,2008年12月底,我国已有的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为64.6亿元,贷款余额为34.2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资金占比约为95.85%。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达到36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316亿元,增长高达36倍之多,年均增长率高达149.06%。其中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约为1052亿元,占比为79.94%,相比较于2008年下降了15.91个百分点,并且从2008年至今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水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首先,从不良贷款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2007年为0.01%,2009年达到新高0.22%,2010年回落到0.12%,但2011年的不良贷款率又回到0.2%的高位。但总体来讲,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较为良好。其次,从盈利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从2009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8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权益报酬率从2009年的2.25%增加到2011年的9.19%,资产收益率则从2009年的0.4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1.49%。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趋向多元化。以村镇银行为例,初期建立的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狭

浅析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面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政府要对农村金融改革给与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农村的货币投放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支取、货币的发放与收回、汇兑、转账结算、保险、信托、租赁、债权的发行、票据贴现、证券交易等都属于农村金融活动。 二、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1.引导城市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 当前,我国整体上存在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资金在城乡的分布上却存在严重的不均。城市流动性严重过剩,推动着各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城乡之间这种资金分布的严重不均,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城市金融进入农村市场的有效机制。 2.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放开了准入

资本范围,支持并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鼓励真正按照信用合作原则新组建农村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货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支持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部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措施有助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总量。 3.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分工严格、竞争不足”的残缺不全的体系。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严格的银行、证券、保险分工制度。证券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农村银行类机构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发放支农贷款,邮政储蓄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农村金融“抽水机”,农村金融的“贫血”现象愈益凸显。农村金融必须有适度的市场竞争。多种资本和各类机构的进入,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最终形成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三、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建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实

国内外对民间借贷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对民间借贷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理论界已经做过一些研究,有多种定义。有的学者也把民间借贷称为民间金融、地下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等。 1.3.1国外学者对民间借贷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民间借贷的研究现状 麦金农1973年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financial repression hypothesis)与市场分割假说(market segment hypothesis)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1 Kropp(1989)认为,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同时并存的,相互割裂的,正规金融处于国家信用和相关金融法律控制下,而民间借贷则在这种控制之外进行运转,二者利率不同、借款条件不同、目标客户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借贷资金不能跨市场流动。2 Krahene和Schmidt(1994)认为,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之间的区别在于交易执行所依靠的对象不同。正规金融活动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而民间借贷活动则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以外的体系。3 Stiglitz和Weiss (1981)的信贷配给模型将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引入信贷市场的分析框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认为,银行的预期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与贷款风险,如果贷款风险独立于利率水平,借贷市场上供求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可以使银行的预期收益最大化,银行无需进行信贷配给。由于不完全信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结果,当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的提高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或者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此时,利率的提高可能是降低而不是提高银行的预期收益。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但能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水平上对贷款者实行信贷配给,即 1 罗纳德·I·麦金农(1973).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Kropp,E.etal ,Linking Self-help Groups and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cbom: GTZ-Verlag, 1989. 3 Kratnen,J.P.and R.H.Schmidt, Developing Finance as Institution Buklding,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 Oxford: Westview, 1994.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我省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我省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目前我省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现状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为我省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 ;民间金融 ;金融体系 一、前言 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经济收入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研究的重心。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金融发展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是从一个国家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我国各地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本文对河南省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河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河南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为我省制定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正确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性银行中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合作性金融中的河南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是指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体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形成。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业银行逐步商业化,农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随着农业银行的撤出,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所以,河南省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为助手,非正式金融作为补充,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我省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严重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南省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弊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河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我省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的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功能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对粮棉和其它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业务,对象范围比较局限,对其他信贷匮乏的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银行的

毕业论文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院(部)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王磊 专业: 金融学学号: 20101014 指导教师姓名: 杨晓荣 论文提交时间: 2014年4月 论文答辩时间: 2014年5月 学位授予时间: 2014年6月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王磊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的阶段,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其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重点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金融资源流失,农业保险市场不完善,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资金供求矛盾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以期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贷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ei (School of Economy,The Nor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Yinchuan, China;750021)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ystem is in a rural financial market reforms deepen the stage, as the country's largest agricultural province, populous - Henan,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for our country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ss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Henan Province,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 imperfections, poor rural credit environment, capital supply and demand and other issues, and these issue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propose concrete solution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Henan Province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marke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ural credit

2020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0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5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4万人,耕地面积782.2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xx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城乡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贷支农、支付助农、信用惠农”的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中省“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不断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化、创新化、规范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突出窗口指导,提高“三农”信贷政策执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银监分局,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xx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___》、《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指导意见》、《加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___》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并结合xx“三农”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支持措施。同时,人行xx中心支行作为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的有效途径,以35个信贷政策监测基点为平台,将涉农信贷投放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考核体系,对金融机构“奖优罚劣”,引导辖区内涉农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XX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

49.18%,当年新增14.68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实了中省各项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xx各级金融机构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为突破口,持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机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队人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银行卡助农取款推进会。通过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减少了国家补贴资金发放环节,又扩大了农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还防范了补贴资金被挤占、截留等风险,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逐步成为全市农民获取金融基础服务的有效补充。 二是强宣传。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庙会、集会上通过发放年画、宣传折页、宣传纪念品、有奖问答、现场解答、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使农民群众对银行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中支与金融机构携手,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面对面”宣传,提高参与度。316名团员青年组成央行青年志愿者队伍,定期进村入户,宣讲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