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平步”岂能“轻云”

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到。“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青云”指青天、高空,比喻高官显爵。成语的意思是,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轻云”指薄云、淡云。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 作者简介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从一个普通的边防士兵,到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一名优秀的新华社军事记者——贾永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艰辛而又曲折的奋斗之路。贾永的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很大的思想信息含量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相关知识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谁也不知道,中国究竟要造一个什么样的载人飞船。

专家们为自己心中的飞船争论不已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苏联和美国从发射无人飞船到建立长期性空间站,历时30多年。中国人该怎样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在中国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把人送上了太空,那么我们的“神舟”飞船是不是可以在先行者的肩头起步,或者与国外进行项目合作?

戚发轫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我们就决定:自己干。”

1.注音

(1)翌.年 ____ (2)乾.坤 ____ (3)酝.

酿 ____ (4)横亘. ____ (5)橘.

红 ____ (6)?????角.落 角.色 (7)?????沉闷. 闷.

热 (8)?????尽.管 尽.力 (9)?????开辟. 辟.

邪 答案:(1)yì (2)qián (3)yùn (4)ɡan (5)jú

(6)?????ji ǎo ju ? (7)?????m an m ēn (8)?????j ǐn j ìn (9)?

????p ìb ì 2.写对字形

(1)?????神zhōu 飞船神zhōu 大地 (2)?

????b á 地而起bō 云见日 (3)?????九xiāo 云外元xiāo 佳节 (4)?????mò 然回首日mù 时分

答案:(1)?????舟州 (2)?????拔拨 (3)?????霄宵 (4)?????蓦暮

“臣”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都写成竖立着的眼睛形状。当人低头侧面而视时,眼睛就是竖立着的形状了。古代奴隶是不能抬头正视主人的,只能低头侧面而视,“臣”是奴隶俯首听命的眼睛特征。“臣”的本意是“奴隶”(男奴),男奴曰臣,女奴曰妾。古代官员在君王面前自称“臣”,表示谦恭。这样,引申出“做官的人”的含义。用“臣”作意符多与眼睛或下人有关。如“卧”,左边“臣”是竖立着的眼睛;右边是个“人”字。古人把“趴在几上睡”叫“卧”。人伏案而眠,常侧着头,枕着胳膊,眼睛自然竖立着,引申为“躺着”,又引申为“平放着”。

3.解释词义

(1)不同凡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2)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3)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 .在玉雕展览上,看到那些巧夺天工的作品,我自言自语道:工匠的技术水准真是不.同凡响...

啊!( ) B .登山的过程中,有好几个队员在中途就累得气喘吁吁,但在队长的鼓励下,最后都一鼓作气....

登上了顶峰。( ) C .面对敌人的严酷拷打,他没有半点害怕,仍然谈笑风生....

,使敌人没有半点办法。( ) 答案:A .√ B .√ C .×

4.辨析近义词

(1)发源地·发祥地

[辨析]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

①黄河流域物产丰富,山河壮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________。

②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四周高山终年积雪,这里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发祥地②发源地

(2)诞生·诞辰

[辨析]诞生:指人的出生,动词,比喻事物的产生。诞辰:生日,名词,多用于长辈或自己所尊敬的人的生日。

①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老校长家中,向他祝贺八十________。

②《光明日报》________于1949年6月16日。

答案:①诞辰②诞生

(3)竖立·树立

[辨析]竖立:长形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树立:建立。“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

①如何________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②人民公园对面的国际饭店24层楼的屋顶上________着的一个“喜”字。

答案:①树立②竖立

(4)透露·披露

[辨析]透露: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的公开,有时是被动的,即无意地公开;有时是主动的,即有意地公开。披露: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的揭发,是主动性质的、带有检举性质的。

①叫他________自己的过去,这样做是不人道的。

②从他的一举一动中,________出来的不是深深的欢喜,而是淡淡的忧伤。

答案:①披露②透露

(5)宣告·宣布

[辨析]宣告和宣布本是同义词,即正式地告诉大家。但宣告更郑重,法律上多用宣告,如宣告独立,宣告死亡。而宣布则多为新闻用语。

①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众议院________解散后向议员鞠躬。

②在今天,官方团队正式________旗下若干RSS相关产品已全面变为免费软件!

答案:①宣告②宣布

(6)震动·振动

[辨析]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震动:颤动,使人心里不平静。

①这次安全事故________了全国,各级安全部门要引以为戒。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重大进展,为综合利用分析、实验和计算方法解决________问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答案:①震动②振动

(7)逐渐·逐步

[辨析]逐渐:渐渐地、慢慢地,强调事物变化的过程。逐步:一步一步地,一般用于有计划的事物。

①我们的脚要踏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但是我们的眼睛必须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并且向着这个方向________前进。

②在这次漫长的营救当中,使我________体会到,爱可以拯救无数生命。

答案:①逐步②逐渐

(8)保障·保证

[辨析]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保证:担保负责做到。

①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________。

②发展经济,________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答案:①保证②保障

(9)配置·配制

[辨析]配置:作战时,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将兵力、兵器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安排。配制:把不同配料按处方混合起来。

①为局域网中所有的计算机正确________IP协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经科学________后的果汁饮料是甜酸适宜的。

答案:①配置②配制

(10)预定·预订

[辨析]预定:事前规定、决定或约定。预订:事先付给。

①结算货币是您在________酒店房间时在账单上显示的您所应付的金额。

②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于1月17日凌晨0时12分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________轨道。

答案:①预订②预定

(11)国事·国是

[辨析]国事:国家政事。国是:国家大计。

①数千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________。

②胡锦涛16日抵达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开始对这个中美洲国家进行________访问。

答案:①国是②国事

5.积累名句

(1)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

(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2)欲上青天揽明月(3)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背景链接

飞向蓝天,一直是华夏儿女的梦想。明朝时,万户用47支自制的火箭想把自己送入天空,但不幸被火箭炸死。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为飞入太空而努力着。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舟”五号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六号的两人多天,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9月26日,“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升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导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写作方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①描述式:文章从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再到发射时的场景,都运用了细致的描绘,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到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②评论式: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作者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且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这两种写法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2.文章开头运用什么叙述手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头采取了倒叙手法。“神舟”五号升空是最近发生的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重大事件,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这正是这篇通讯的写作缘起。同时,这样写突出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历史意义。

3.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

二、阅读课文第4~2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段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努力的过程。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样写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者都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经过了哪些艰辛的历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②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3.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号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4.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关键的技术都是保密的,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己研究。

5.第25段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的评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三、阅读课文第27~3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结尾“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中“金色的秋日”作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色的秋日”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

2.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历史意义。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都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是一篇新闻。新闻的特点之一是“新”。“新”,是指新闻的内容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迅速反映客观现实。“神舟”五号的发射是刚刚发生的,并且是举国关注的大事。把这样的壮举放在开始,一是说明事件的重要,二是符合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结尾也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一是属于前面叙述的飞向太空漫漫征程的事迹的一部分;二是与开头进行照应,形成了一个圆全而严密的结构。

3.结合文章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

科技上: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名家视角]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很容易贬值,“今天的新闻是金子,到了明天就成了银子,再到后天可能就成了垃圾”,可见新闻掉价之快。但这也仅是对一般的新闻作品而言,而精品级的新闻作品则是例外。精品级的新闻,是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沦为“明日黄花”的,因为它有穿越时空的能力。

【上下求索】

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让人感到乏味。而这篇新闻摆脱了俗套,很有特色。本文有哪些特色?

[探究思路]

扣住兴趣点―→概括特色―→结论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多了一份遐思。

②文中有许多诗化的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的美好气息,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如“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

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读了这些句子,让人不禁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发射现场,唤起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微写作训练

结合抒情和议论写一个记叙文段。(10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那个阴天,我心系阳光,上帝与我一同祈祷……

“孩子,别哭,在化成蝶的黑暗里,你要勇敢!”妈妈用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抚摸着我的额头,坚硬如铁,让我镇定下来。

“莹莹,别放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老师用那双锐利的目光注视着我,溢满了鼓励与期待。

所有的希望与幸福化作一缕阳光,驱散了我心中浓重的阴霾。刹那间,我猛然惊醒:“我的青春,我做主,怎能随意听从命运的摆布。”是啊,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zài) 记载.(zǎi)装载.(zǎi)载.歌载舞(zài)

B.九霄.(xiāo) 诞.生(dàn) 翌.年(lì) 酝酿

..(yùn niànɡ)

C.轨.道(ɡuǐ) 着.陆(zhuó) 着.凉(zháo) 棋高一着.(zhāo)

D.开辟.(pì) 复辟.(bì) 横亘.(ɡan) 断壁残垣.(huán)

解析:A项,“装载”的“载”应读zài;B项,“翌”应读yì;D项,“垣”应读yuán。

答案:C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侯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规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C.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渊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D.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解析:A项,侯—候;B项,规—轨;C项,渊—源。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市房管局加大了对乱喷涂、乱书写小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____________了违

法小广告蔓延反弹趋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

(2)对于景区假期“井喷”式客流,各地假日办_____________游客高峰应急预案,交警、辅警、志愿者全力以赴保障旅游平稳运行。

(3)今年以来,市文化局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主要目标,加大了对文化市场重点领域的_____________力度。

A.遏制启用监督B.遏制启动监管

C.遏止启用监督D.遏止启动监管

解析:(1)遏制:制止,控制。遏止:阻止。(2)启动:开始工作。启用:开始使用。(3)监督:察看并督促。监管:监督并管理。

答案:B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每到“3·15”,广大消费者都有一腔“冤屈”要述说、投诉。当下的消费维权生态和现实图景不容乐观,这是无庸置喙

..不论现有的消费维权法规是否完善,单说不少地

....的。尚且

方相关执法部门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的不诉不理,甚至沆瀣一气、为虎作伥

....,已使消费者消费维权程序烦琐,劳神费时、成本高昂,维权之艰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可

以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

A.无庸置喙B.尚且

C.为虎作伥D.当务之急

解析:C项,“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A项,“无庸置喙”指不让人有说话的机会;B项,“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往往用“何况”呼应,表递进;D 项,“当务之急”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答案:C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②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③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④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A.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依据其先后及事理关系,找出表示前后衔接的暗示性词语。

答案:C

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刘海燕方志山耿联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也越来越多关注在三大洋上执行测控任务的我国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四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远望号船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科学延伸的触角

专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时,其射程仅为几百公里,一部雷达就可完成对它的全程跟踪测量。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及卫星相继问世,它们飞行时间长、航程远。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于是,活跃在占地球71%的海洋上的机动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之下,1977年8月和1978年9月远望一号、远望二号测量船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94年,我国又建成了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它的诞生使我国跨进了自行建造现代远洋测量船队的世界先进行列。1998年7月,又一劲旅远望四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了。

据介绍,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游弋大洋的“眼睛”

我国的四艘远望号测量船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它们担负着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等任务。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测控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的海上测控任务。外测,能测量确定出飞船等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飞行轨道。遥测,则是对飞船等航天器的内部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比如测得航天器内部仪表的数字、航天员身体状态的各种数据等等。遥控,就是向飞船发布指令进行控制,如打开太阳帆板,发出变轨指令,尤其是在飞船偏离轨道和返回时,遥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变飞行方向、发动机点火等等的指令,都是通过测控系统来上传的。

至于在测控船上接收和上传图像、声音的数字信号,让航天员和陆地上的人能够相互看见和通话,那正是测控船通信功能的一种体现。除了这些主要的测控通信仪器,远望号上还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系统,可以保证在除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新华日报》2005年10月17日)

(1)四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2)远望号测量船装备及性能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

(3)测控船主要担负哪些测控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测控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的海上测控任务。

(4)请对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主要功能。(言之有理即可)

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的修辞和句式另写两个句子,使所写句子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并且语意和谐、连贯。

我的愿望是什么呢?我愿我的心,沉静如处子,没有一丝杂音,只有一片静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愿我的眼,清冽如溪水,没有一点污浊,只有一片清澈。

我愿我的生命,辽阔如天空,没有一朵乌云,只有一片蔚蓝。

8.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应该先了解安晴的诉求,答话者李华是回答安晴的诉求的,揣摩他们的谈话内容,交谈的要点信息,注意他们对话的礼貌委婉得体。

答案:(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她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高二语文YW-15-02-001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链接】 1.新闻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 酝酿 ..诞.生乾坤 ..着.陆摘星揽.月 借鉴.苛.刻轨.道嫦娥 ..复辟. 2、多音字注音 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 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 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 扭转乾坤: 尘封: 一鼓作气: 横亘: 翌年: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 ⑴A、披露B、透露 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 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近日,县地税局召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形象”专项教育培训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序幕。 ⑶A、震动B、振动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铁甲突击是一种国产游戏,支持physx物理加速技术,通过GPU的计算,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破坏和等物理效果。 【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堂训练】 一、作者 贾永、曹智、白瑞雪是。新闻稿一般由 五部分组成。 二、课本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 C.角jiǎo 角膜唱主角钩心斗角凤毛麟角 D.冠guān 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趁心如意行踪鬼秘鬼鬼崇崇弱不禁风 B.奋发图强言简意该英雄气慨羽扇纶巾 C.动辄得究莫不关心毛骨悚然刚愎自用 D.事过景迁前倨后恭书写潦草浏览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一下。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飞向太空的航程》随堂练习及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晖映.(yìng)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B.翌.年(yù)酝酿.(ràng)横亘.(gan)摘星揽.月(lǎn) C应.用(yìng)苛.刻(kē)扭转.(niǎ)载.人飞船(zǎi) D.着.陆(zháo)耸.入(sǒng)轨.道(guī)可供.借鉴(gō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B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沉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C 他们都经过了进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D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做气载人飞天。。 3.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飞天路上的()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4)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重重制定竖立B震动重重制定竖立C震动重重制订竖立 D震动重重制定树立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5、假如你是杨立伟,遨游太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答: 二。课堂点击 6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 7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答: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出题人:孙德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 ..() ..()苛.()刻酝酿 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 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 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 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 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 【关注﹑关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 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知识链接】走近人物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 |基础落实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 号 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 粹 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 幔 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课文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有关“飞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作家作品

【公开课教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ppt展示国人飞天梦) 【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和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掌握重点字词,词语注音

怦怦( )直跳橘( )红色 苍穹( ) 斑斓( ) 目眩( ) 坚如磐( )石 烧灼( ) 遨 ( )游 矫( )正横亘() 翌()年酝酿() 三、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导语——是文章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文章4~26段,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结尾——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鉴赏课文, 1、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链接】 1.新闻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 酝酿 ..诞.生乾坤 ..着.陆摘星揽.月 借鉴.苛.刻轨.道嫦娥 ..复辟. 2、多音字注音 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 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 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 扭转乾坤: 尘封: 一鼓作气: 横亘: 翌年: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 ⑴A、披露B、透露 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 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近日,县地税局召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形象”专项教育培训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序幕。 ⑶A、震动B、振动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铁甲突击是一种国产游戏,支持physx物理加速技术,通过GPU的计算,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破坏和等物理效果。 【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堂训练】 一、作者 贾永、曹智、白瑞雪是。新闻稿一般由 五部分组成。 二、课本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 C.角jiǎo 角膜唱主角钩心斗角凤毛麟角 D.冠guān 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趁心如意行踪鬼秘鬼鬼崇崇弱不禁风 B.奋发图强言简意该英雄气慨羽扇纶巾 C.动辄得究莫不关心毛骨悚然刚愎自用 D.事过景迁前倨后恭书写潦草浏览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一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