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精细版

管理学精细版

管理学精细版
管理学精细版

管理学原理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对象: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与空间等。

核心资源(主要对象):人最稀有、特殊:时间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可大胆引进国外成熟管理经验,迅速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决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科学性:管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后作出的判断,该判断具抽象性,且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规范化和合理化。

艺术性:直觉、经验和洞察力难以言表,但其运用非常灵活,富有创造力。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一、管理的职能

职能(基本要素或步骤):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即人、事物、机构具有的作用和功能。计划(控制的前提):管理者在实际行动之前预先对应当追求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两项基本活动:确定目标、达到目标。

组织:管理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后,组织必要的人力和其他资源去执行既定的计划。主要内容:组织的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的规划与变动、授权等。

领导(重要职责):带领和指挥组织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目标。控制(计划的手段):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计划的要求、目标相对照,然后采取措施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四项职能无严格次序。不同业务领域、管理层次在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上是有差别的。二、管理的应用范围

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营利性组织十分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强调对资源的利用效果。不只大企业需要管理,每年大量小企业因管理问题破产。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学校、医院等,也需要管理。

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中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第三节管理人员的类型与技能要求

一、管理人员的类型

按层次分类(纵):高层管理人员(构想技能)、中层(人文)、基层(技术),

领域分类(横):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组织整体立场上,负有全面责任、对整个组织进行综合指挥和统一管理。中层管理人员:贯彻执行高层人员所做决策,使其确定的目标、战略付诸实践。

基层管理人员:管辖作业人员,按中层安排组织、指挥和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

综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组织中若干类乃至全部活动,如厂长,地区经理等。

专业管理人员:仅负责某一类,如生产、财务、人事、营销等管理人员。需求多

二、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性角色:象征性领导者、领导者、联络人

信息性角色:信息监控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性角色:创业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三、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技术技能:基层最重要。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知识的能力。

人际技能:都重要。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概念技能:高层最重要。分析、判断问题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管理的思想

第一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探索: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管理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

根本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则:①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

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③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④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作业管理:①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②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③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观察分析工时研究,确定工资标准(“工资率”);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支付对象是工人,非据职位和工种。)

组织管理: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种的方法。泰勒把这种职能的分工作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使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②实行职能工长制。为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启发和思路。③例外原则,如高级管理人员对重大企业战略问题的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至今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

心理革命: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利润都大大增加。

2、泰勒的追随者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不重要)

卡尔?巴思:“嫡系追随者”,发明巴思计算尺。

亨利?劳伦斯?甘特:提出任务和奖金制度;重视人的因素;制定甘特图。

弗兰克(莉莲)?吉尔布雷斯:动作、疲劳研究;探讨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进行制度管理;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哈林顿?埃默森:直线和参谋组织;效率的原则。

莫里斯?库克: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高等学校、市政管理;重视人的因素。

亨利?福特:制造方式标准化;流水式装配线;服务大众为宗旨;建立人事部。

托马斯?拔佳:有效自动化,重视人的因素等。

3、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贡献:①将19世纪英美两国产生、发展综合,形成一整套思想,科学管理哲学体系。

②在管理哲学上取得重要突破,泰勒堪称管理哲学大师。③泰勒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④未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客观依据,推动生产力发展。⑤加强社会公众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经营管理的科学研究。

局限性:①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经济人”。②诸项原则没有得到很好贯彻。③泰勒对工会采取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丹尼尔?雷恩“科学管理反映了时代精神,科学管理为今后的发展铺下了光明大道。”(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1916年,法约尔发表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

区分“经营”和“管理”:“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内涵包括管理。

提炼出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基本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2、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评价

①对管理“普遍性”的论述是管理思想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③继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第二座丰碑。法约尔对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总的来说仍然是正确的,现在仍然为许多人所推崇。④14条管理原则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有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级制度。

(三)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

1、马克斯?韦伯的行者组织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通过职务和职位管理)体系特点:①有确定的组织目标。②明确的分工。

③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④人员的考评和教育。⑤职业管理人员。管理者有固定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⑥遵守规则和纪律。⑦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模式(指明制度化的组织准则,最大贡献)特征:①组织中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②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③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④成员的选用与保障。⑤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⑥成员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

韦伯的权力观:①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②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③法定权力: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最根本特征在于它提供了审慎的公正。原因:①管理连续性使活动必须有序进行。②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③领导者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2、韦伯的组织理论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该理论虽然只是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但认同其思想对现代组织行为的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他们有责任监督其他成员服从。

主要创新之处,来源于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①韦伯这种强调规则、能力、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评价:②但是他的官僚行政组织走到了非人格化的极致。

二、梅奥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负责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即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

1、梅奥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车间照明试验: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论:不太重要;因素太多,难以控制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工资报酬等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结论: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访谈计划试验: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难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情况)结论: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的影响。结论:非正式组织不顾企业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另定自己产量限额;工人们上报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生产太快或太慢迹象;制定了一套措施使不遵守非正式组织定额的人就范。霍桑试验的结论: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

2、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霍桑试验的三结论)

①职工是社会人。

“社会人”是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不仅有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要。必须从社会系统角度对待。

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视、重视其存在;注意引导,提高效率,使之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决定生产效率高低首要因素是工人士气,与满足度有关。决定工作满意度6主要因素:工作本身;提升;管理;工作组织;报酬;工作条件(不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首要因素)。

3、对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从管理思想史上,实现了管理中心的改变,从效率到人。

从管理实践上,从绝对控制到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心理满足度,调动积极性)

局限性,过分强调人的作用,视其他因素无足轻重。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发展(了解)

一、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将管理理论各种流派称为“管理学丛林”,形象说明其分散化发展。(一)社会系统学派(书上没有,且与系统管理学派有交叉)

1938年,巴纳德发表了《经理人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二)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科学学派)

1939年二战时期产生运筹学,布莱克特领导小组建立运筹学,发展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基数,应用于管理工作产生了数量管理理论。以上成果形成了管理科学理论。

1、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运筹学:基础。分析、实验和定量的科学方法。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物,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好的效果。现代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许多新分支,如规划论。

系统分析:运用科学和数学方法对系统中事件进行研究、分析。特点为从系统全局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

决策科学化:以充分事实为依据,运用严密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计算、分析,遵守一定程序,遵守一定程序,作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科学理论常用的数学模型:盈亏平衡点、库存、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决策、网络、排队、模拟、马尔柯夫过程、对策论等。

2、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布莱克特:《运筹方法论上的某些方面》;丹齐克:求解线性规划一般方法—单纯形法。3、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主要特征: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采用系统观点和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①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标准。②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决策。③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管理科学学派解决问题的程序

①观察和分析。②确定问题的内容。③建立一个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模型。④从模型中得出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案,选定优化模型。⑤对模型和得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⑥建立解决方案的控制。⑦把解决方案付诸实践。

(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职能学派)

起源于法约尔,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基本研究:首先,分类管理人员职能,明确其基本任务;其次,分别展开具体研究。

1、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①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②管理过程的职能有多个,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

③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因级别不同而异。

④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2、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与代表著作

亨利?法约尔(创始人):《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战后,发展普遍性概念,定义管理为“通过其他人来做好工作的职能”)。孔茨:《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等。

威廉?H?纽曼(企业政策方面):《经营管理原理》《创建公司的特点和基本目标》等。

彼得?德鲁克(经济成果首位):论述“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提出“目标管理”概念。亚历山大?丘奇(职能观点全面论述了管理职能、过程和原则):《管理的科学和实务》、《管理的原则》、《一个经理人员的发展过程》。

詹姆斯?穆尼(论述管理问题):《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

拉尔夫?戴维斯(管理角度):《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

利昂?奥福德:《管理手册》《工程师的工业管理原理》《应用于制造业中的管理法则》

布朗(计划、实行和监督):《组织:原则的系统表述》后扩展为《工业组织》。

(四)经验或案例学派(经理主义学派)

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归纳,找共性,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办法学习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1、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彼特?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有效地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欧内特斯?戴尔:《公司组织结构的计划和发展》《伟大的组织者》《组织中的参谋工作》艾尔弗雷德?斯隆:设计出一种使集权和分权得到较好平衡的一种组织模式。

威廉?纽曼:《经济活动:组织和管理技术》《管理的过程》

2、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管理的性质: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任务:获得经济成果;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工作人员有成就感;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管理的职责: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目标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③建立适宜奖酬制度,鼓励职工。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⑤分析工作成果,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标准。⑥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

组织结构:①集权的职能性结构②分权的联邦式结构,“事业部制”③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④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⑤系统结构。

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性质;指出了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划分了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①确定目标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③检查和评价工作绩效。)

(五)决策理论学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核心理论是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

二、“管理学丛林”的新发展(没有仔细码字)

(一)系统管理学派

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其特点是将一般系统理论用于企业管理研究。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

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约翰逊;《系统理论和管理》

(二)权变理论学派

成于20世纪70年代,其特点是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权变理论学派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目标设立与战略安排

第一节目标和目标管理

一、目标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个人或组织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为组织或个体活动提供了方向,是计划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征(性质):多样性、层次性、网络性。

多样性:管理人员有最佳目标数量;组织想有效实现目标,管理人员目标数适当;当所追求目标较多,对各目标相对重要性排序,分清主次,给主要目标更多注意。

层次性:社会层,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组织层,企业组织和专业系统自身发展;个人层,组织最低层即成员个人的目标。例:收入分配、专业技术水平、业绩成就等。

网络性:目标和计划少有线性,各个目标互相连接、彼此协调,目标网络才具效果。

二、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基本思想

概念:一种程序和过程,采用行为科学理论及人性的参与管理的方法,使各级主管和部属相互协商,制定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由自我控制、考核,借以激励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发挥工作潜能。特点: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

基本思想:①重视成果,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②强调系统管理,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③重视人的因素,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三、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和反馈。

建立目标体系:与衡量目标完成的标准结合,与组织结构吻合以使每个部门目标明确。

明确责任:部门或个人明确责任,对管理人员具体任务明确的规定。

组织实施:高层领导指导,提出问题、信息情报,创良好工作环境;放权,执行者自我控制。考评和反馈:对各级目标完成情况定期检查、考核。据目标对最终结果评价,反馈结果。

第二节战略概述

战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整体谋划,包括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决策和行为。战略是现状和目标的桥梁,为组织从现场走向目标提供可行操作建议,直接影响组织实现既定目标。一、战略的基本问题

组织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是什么:目前在做什么,对现状的思考,对目前情况清楚认识是组织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对组织目标的思考,指南针。

为什么:当前业务与目标业务描述的依据,对组织存在理由的思考,聚焦点。

二、战略层次

由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所制定的处于不同地位、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战略。

企业战略体系:公司战略、业务战略(一般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公司层战略: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业务层战略:主要研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如何与所在领域对手展开有效竞争。职能层战略:贯彻实施和支持另两战略,在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战略管理过程

①确定组织的使命与目标②组织外部环境分析③组织内(竞争优势)外部条件分析④SWOT 分析和战略形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⑤战略实施⑥战略控制。

第三节战略选择

一、公司层战略的类型及其选择题库P76

分为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收)型战略和混(组)合型战略。

稳定型:无变化、维持利润、暂停、谨慎实施战略。最有效,惧怕风险。

增长型:单一、同心多样、纵、横向一体、复合多样。创新,核心是发展,重视宏观。

紧缩型:抽资转向、放弃、清算。消极,引起内部人员不满,短期,以退为进。

混合型:统一类型战略组合(严格意义no);不同类型战略组合(狭义)。

二、业务层战略的类型及其选择

业务层战略框架:波特竞争战略理论:5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引发产业内在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潜在的盈利性:①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②进入障碍③替代威胁④购买者的议价能力⑤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选择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

成本领先:经验曲线概念流行,加强成本控制,以低成本为竞争力,建立相当规模生产设施。经验曲线:在生产某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随公司积累经验增加,生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差异化:多种实现方式,独特性,5力量优势,满足顾客特殊需求为竞争力,成本高昂。

集中一点:对某一类型的顾客或某一地区性市场作密集性经营。目标细分市场,成本和差异。

三、职能层战略的类型及其选择

本质上看,职能战略是适应前两战略要求的战略,配合其实现的战略。

第四章计划与决策

第一节计划工作概述

根据环境需要和组织自身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确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方法。制定计划(狭)、执行计划、检查计划。

一、计划工作的内容“5W2H”

What—目标Why—原因Who—人员When—时间Where—地点

How to do—手段How much to do—工作量

二、计划工作的特征

计划工作的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经济性、创造性

目的性:旨在促使目标实现,通过制定计划,员工明确和理解组织目标。

首位性:主要任务为确定目标,管理活动在其后,计划工作在最前。

普遍性:管理人员基本职能,涉及各个层次,领导不能包揽,授权下级。

经济性:讲究效率,按成本、工时、资金等,还要用集体满意度衡量。

创造性: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打破束缚,提出适合企业特点新思路。

三、计划工作的原则

限制因素原则、许诺原则、投入原则、灵活性原则、导向变化原则。

限制(定)因素:妨碍目标实现的因素,限制性,“木桶原理”,决策精髓。许诺:期限延伸到足够远,以实现当前许诺的计划。时间越长,实现可能性越小。遵循该原则:严格的期限要求;合理确定计划期限;单项计划许诺不能太多。投入:决策是一种投入,资金、行动方向、声誉义务。有成本性和非成本性。灵活性:减少突发事件带来损失的危险,成本与好处权衡,对管理人员最重要。导向变化(改变航道原理);定期检查现状、预测前景,以调整或重制计划。灵活性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导向变化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和制定过程

一、计划的类型

按时间期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明确性:指导性计划、具体计划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

表现形式: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长期(远景规划):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未来实现长期目标。

中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长期计划的具体化,短期计划的依据。

短期:最接近实施的执行性行动计划,长中落实,中反馈,详细描述。

指导性:一般方针,指出重点但不限定具体目标或行动,内在灵活性。

具体性:明确目标,不模棱两可,无歧义。有特定程序、方案和目标。

战略:为组织设总体目标,计划期短(日、周、月度计划)。

作业:总体目标实现细节,计划期长(5年或更长时间),覆盖范围较广。

宗旨:主要、根本的目的和使命,反映组织存在理由或价值,前进大方向。

目标:由宗旨指导,规定经营活动具体成果,计划终点、后三职能结果。

战略:规划长远目标,根本的做法,指导全局和整体发展的方针。

政策:决策、处理问题时,指导、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规则:具体场合、情况,允许或禁止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无自行处理权。

程序:处理重复发生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指导行动,工作步骤,提炼和规范。规则是指导行为,不说明时间顺序,程序是一系列的规则。

规划:综合性计划,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因素(目标、程序、任务分配)预算:“数字化”规划,反映企业收入支出预期,可操作性,控制手段。

二、计划工作的程序

9步骤:①描述宗旨②评估状况③确定目标④确定前提条件⑤制定计划方案⑥评价方案⑦选择方案⑧制定辅助计划⑨编制预算。

描述宗旨:计划工作的开始。界定并描述;有既定宗旨后正确理解并贯彻。

评估状况:重要环节,制定实施计划前提。SWOT分析。

确定前提条件:环境假设条件。火烧赤壁,对未来条件认识不同。

制定计划方案:“条条大路通罗马”,非越多越好,需时间、一定人力物力。拟定方案职工参与:“三,顶”,集中智慧;提高职工责任感和积极性。

评价方案:据前提条件和目标权衡各种因素,比较利弊,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评价后选择,重大复杂问题需风险决策。两个及以上合理,其他后备。制定辅助计划:分计划,总计划的基础,使其明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编制预算:据方案需要在各部门间进行合理人、物、财力资源配置。

第三节计划制定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短、中、长期计划有机结合,据计划执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近细远粗,工作量大(计算机减轻),有效应对了不确定性。二、进度计划(分为甘特图20世纪初和负荷图)

筹划应进行活动及次序、谁来从事、何时完成。包括计划评审技术PERT.

甘特图:直观表明任务计划时间,与实际进展的对比,控制工具,偏离情况。负荷图:甘特图的改进,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和能力,工作中心的能力计划。三、运筹学方法(最全面的分析方法之一)

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方法,在物质条件已定情况下,为达一定目的,统筹兼顾整个活动中所有环节间关系,为选择最好方案提供数据,合理安排取得效果。5个阶段:①规定目标和明确问题②收集数据和建立模型③求解模型和优化方案④检验模型和评价⑤方案实施和不断优化。

第四节决策与决策过程

一、决策的定义(计划工作的核心)

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目的或企图,从众多方案中选一个最优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特点:针对性、现实性、优化性、选优性。

二、决策的过程(动态的系统反馈过程)

7个步骤:①找出差距或问题②确定决策目标③拟定可行方案④可行方案的评价

⑤选择方案(核心环节)⑥实施方案⑦评价决策效果。

找出差距或问题:找出差距(标准﹣现状)及原因(大量资料、正确思想)

确定决策目标:明确、是否有约束条件、衡量实现程度具体标准、区分主次。拟定可行方案:拟定多个可行方案,条件:相互独立、整体详尽性(差方案不列)。可行方案的评价:一定标准评价其可用性和有效性,如不满意,寻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总体权衡、最终抉择,确定最优方案(最优标准“有限理性”)。实施方案:传递给有关人员得到行动的承诺,不恰当的实施可能招致失败。

评价决策效果:看是否解决问题,如不,追溯步骤甚至重新开始整个过程。

第五节西蒙的决策理论(1978年诺贝尔《管理行为》)

第六节决策类别

按重复程度:常规(程序化)决策、非常规(非程序化)决策

作用和重要程度:战略决策、战术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问题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统计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主体构成: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唯一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决策模式)

常规:大量重复发生,简单、基层,例行活动、规章,建立程序。

非常规:偶然、首次、重要,困难、高层,开发、建厂,特殊处理。

战略决策:高层,发展方向和远景,全局、重大、时间长,开拓市场、新项目。管理决策:中层,战略目标的实施,局部、较重、一定时间,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业务决策:基层,日常和作业任务,技术、常规、影响范围小,劳动力调配。确定型:一种自然状态(条件确定),结果明确,决策容易,如存款或贷款。风险型:两种及以上,结果按某种概率实现,销路好、差概率已知,选批量。不确定型:两种及以上,概率无法估测,开发全新产品,销量无法预料。

风险性与不确定型区别仅在于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否可知。

个人决策:单个人,速度快,效率高,主观片面、缺乏知识经验造成决策失误,缺乏沟通造成执行困难,易徇私舞弊,组织成员阻碍无法执行。

群体决策:若干人组成的群体,决策迟缓,费用高,弥补个人知识经验不足减少决策失误,认同决策齐心协力,不同利益阶层代表较为公正,责任不清、分歧大。

第七节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法(本人的直觉,目前主要决策方法)

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关键:选专家)、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专家会议法:座谈、讨论,集思广益,“一边倒”权威意见。

德尔菲法:匿名征询专家意见,汇总后反馈,提出新意见,3-5轮,时间长。

头脑风暴法:克服障碍产生创造性,不应有领导者,20-60分钟。

电子会议:匿名、诚实和快速,未来决策可能会广泛使用。

二、定量决策法(因素之间客观数量关系)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比较方案结果优劣。如价值分析法、线性规划、微分法等。

非确定型决策:最大最大(大中取大,乐观)准则、最大最小(小中取大,悲观)准则、后悔值(萨凡奇)准则。后悔值:最优方案与所选方案收益值差额。

风险型决策:最大可能准则、期望值准则(单、多级决策树)。

第五章组织设计与人员配置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基本要素:目标、部门、关系)

实体含义:一般意义(交流合作必要条件),泛指各种各样社团、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

等;管理学上,为达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构成。

过程含义(动词属性):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并使组织发挥作用,系统活动的过程。

二、组织的特征

①组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②组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③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

第二节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将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吧工作所需的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合到一起的管理活动过程。

一、组织设计的原则依据:组织目标

①目标统一(合理有效)②指挥统一③集权和分权相结合④专业分工与协作(有效手段)⑤责权相结合(需注意问题)⑥有效管理幅度⑦精简高效(原则)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目标统一:分解组织目标,落实到部门或个人,使其目标与组织一致,统一业务活动。

指挥统一:严格责任制,一上级对一下级,利于政令统一、高效率贯彻,保证正常运行。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决策权集中在商场,据层次职务需要分配,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业分工协作:按不同专业、性质合理分工,规定部门协调和配合方法,提高运行效率。责权相结合:赋予每个职务责任同时,必须赋予其自主完成任务的大小与责任相适应的权利。有效管理幅度:管理者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人数,适当,保证统一指挥,利于信息沟通。精简高效:组织精干,反应敏捷,协调工作量小,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员和管理费用。

稳定性适应性结合:保持稳定性基础上提高适应性,寻求平衡,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二、组织设计的过程(任务、环节)

职务分析与设计(基础)、部门划分、层级设计、结构形成。

三、部门结构设计(组织横向结构设计)

不同标准对组织活动分类成不同岗位和部门,分配任务、明确职责。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一)部门划分的原则

精简原则、弹性原则、目标实现原则、分工与协调原则。

(二)部门划分方法

按人数、时间、职能、产品、地区、服务对象划分。

人数:基层,最简单,规定一定数量人员,只考虑人力因素,如每个班组人数确定。

时间:最简单,基层,正常工作日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早、中、晚三班制。

职能:分工和专业化原则,分为基本和派生职能部门,培训专业人才,横向协调差。

产品:产品或产品系列为中心分类,利于产品改进,独立性强,协调和控制难。

地区:地区广泛且存在影响管理的因素,因地制宜、地方化,全面人员多、协调和控制难。服务对象:中层,服务针对性强,要求特殊照顾使得部门之间协调更难。

四、管理层次设计(组织纵向结构设计)

(一)管理幅(宽、跨)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下属数目。

影响因素:①管理人员的能力(最基本、直接)②下属员工的能力③组织内信息沟通效率④管理层次的高低⑤工作的属性⑥工作环境的稳定性⑦工作计划的完备性

(二)管理层次(层级)的产生及其划分

管理层次是最高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

产生:当社会分工极其简单时,基本的生产劳动是个体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方式逐渐由个体向群体,分工协作,出现管理与被管理者;随着组织规模变大,出现管理宽度问题。按层次划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底层)管理三个层次。

管理组织扁平化趋势,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组织灵活性,加快决策效率。

五、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直线制

发展初期、简单。从上到下垂直领导,一切管理职能自己负责。

优:费用低;命令统一;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易维护秩序。

缺:精力有限,工作简单粗放;横向联系差。

(二)职能制(法约尔模型、U型)多头领导、实际中不纯粹

中小企业运用普遍。职能分工,结构比较简单,产品研发种类比较集中。

优:职责明确;统一指挥;利于经验交流、规模经济,利于促进深层次技能提高。

缺:横向联系差;不利于企业培养素质全面、能领导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

(三)直线职能制(生产区域制、直线参谋制)

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分为直线领导和职能(参谋作用,无权下令)机构人员。

优:直线和职能优点,统一指挥,分工精细;稳定性高,集团效率高。

缺:协调难;上层主管工作量大;适应性差,不易对新情况及时反应。

(四)事业部制(M结构产品部式结构、战略经验单位)

典型分权式、内部竞争。各事业部独立经营,总部只保留人事、预算和监督大权。

优:依据工作成果;集中管理分散经营;职能部门不具有独立的责任和权利。

适用于规模大、产品类多、市场条件变化快的大型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和杜邦公司。(五)矩阵制(项目组织结构发展而成)

围绕某项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形式固定,人员变动,临时委任,完成解散。优:灵活,利于不同部门配合、信息交流;团队暂时性,设置无需另增人力成本。

缺:如果成员只对项目目标热心,忘了原部门目标,易造成组织目标冲突、权利斗争。

适用于横向协作和公关项目,环境不确定性高时。

(六)网络型组织(无)

充分授权,流行。中心组织小,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关键业务。“购买”。优:灵活,易操作,价值链易调整,结构精练、扁平化,电子商务外包。

缺:可控性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临时性(易解体、员工忠诚度低)。

玩具和服装制造企业、制造活动需要低廉劳动力的公司。

第三节人员配置

第四节考核与奖酬

第六章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冲突概述

第二节冲突的管理

第三节组织协调(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工作)

协调机制设计(程序化、基于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为有效处理组织活动过程中各种协调问题,必须利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程序化:主要利用标准、规则和计划等设计出来的制度对组织中各种依赖关系协调。

人际关系沟通:相互调整、反馈、群体会议、工作关系建立、构建相互信任。

第四节职权平衡

一、职权的划分

纵向职权划分:集权与分权横向职权划分: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

二、集权和分权(有效运行的关键)

(一)集权和分权的相对性(重点: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集(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低)层次上一定程(粗)度的集中(分散)。(二)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

①决策的代价。责任重大,不宜分权(主要因素)。②政策的一致性。集权是保持一致性最

方便的途径。③组织规模。大规模组织中,分权管理有效、经济,高层处理重要决策。④组织的成长。成立初期高度集权,从内部发展,分权压力小,权力相对集中;合并,分压大。

⑤管理哲学(管理者)。专制、独裁采取集权;民主、开明分权程度高。⑥人才的数量与素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员工自我管理能力强,较多分权。⑦控制的可能性。分权不可失去有效控制。⑧职能领域。生产和销售业务分权程度高,财务较高集权。

(三)组织内部集权与分权程度的确定(衡量标志),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对低层:决策数量(多)、范围(广)、重要性(涉及费用多)、审核(程度低),分权大。

三、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辅助性职权)

直线权力:直线人员所拥有的决策(权)、命令(权)、执行(权)能力。

参谋权力:参谋人员提出咨询建议,提供服务与便利,协助直线机构和人员工作的权力。(一)直线和参谋的基本关系(理论简单,实际复杂微妙)

①提供个人性质服务。如经理助理。②提供对上咨询服务。只对上司负责,纯粹参谋,建议权、咨询权。③按规定要求提供服务。专门活动,如组织大型会议。④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对上级直线负责,制定政策、计划;对下级直线提供咨询,参谋指导。⑤提供特定的专门技术服务。参谋专家,专业性强。行政隶属参谋主管,接受服务单位无权指挥,可建议。

⑥参谋行驶职能权力。参谋在直线主管授权范围内指挥下级单位。⑦提供独立的监督服务。(二)直线与参谋产生冲突的原因

两者所负的责任不同、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处世态度及管理哲学不同。

(三)直线和参谋的协调

①充分认识使用参谋在组织运行中的利弊②直线人员要倾听参谋的意见但不为参谋所左右③适当限制职能职权的使用范围和级别④让参谋独立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⑤为参谋人员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授权

分权是组织最高管理层的职责,在组织设计的职权设计时进行界定,属于职权范畴;授权是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在职权已经界定的基础上将原本界定为自己的权力下授,是一门管理技能。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一)授权分析

授权的内容:分派任务、委任权力、明确责任(委托人原则上负最后的责任)。

授权的原则:重要原则、明责原则、适度原则、不可越级授权。

授权的好处:得到下属的尊敬(信任);利于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可以减轻上司工作负担。(二)授权的心理障碍

害怕失去控制、竞争、失去权威性;被奖赏的欲望;需要工作的感觉。

(三)授权的艺术

清楚而明确地陈述管理政策;明确地规定各种工作任务和目标;根据所要完成的任务挑选人员;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第七章领导与激励

第一节领导职能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及其本质本质:被领导者追随和服从

领导的含义:引领、影响和激励部下,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行动过程。领导的要素:被领导者、影响下属的能力、行为具明确目的性并可影响下属实现。

二、领导与管理

法定性、奖赏性、强制性(负面激励)、专家性、参照性权力(缺乏专长)。

法定:固有的合法权力。取决组织中地位,

权威,凭借与其职位相当的要求或主张施加影响。 奖赏:提供奖金、晋升等激励措施获得影响他人的权力。领导者、追随者、情景作用函数。 强制:具有强制下属服从的力量。与奖赏性相反,通过惩罚或失去重视等负面激励控制。 专家:个人特殊技能或专业知识形成的权力。虽无正式职权,依赖其知识、技能和判断力。 参照:个人品质、魅力、资历、背景等相关的权力。关系强度产生的潜在影响,钦佩、楷模。

第二节 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能力(领导方式理论)

一、领导特性理论

对西方研究领导者素质的成果的统称。领导者特性理论集中回答这样的问题: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怎样正确地挑选领导者?

研究者认为,只要找出成功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

再考察某组织中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就能断定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这种归纳分析法成了研究该理论的基本方法。 传统特性理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性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如今已很少人赞同此观点。 现代特性理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研究成果:某些个人品质与领导者有效性间确实存在相互联系。个人的才智、管理能力、首创性、自信及个性等,与领导的有效性有重要关系。对培养、选择和考核领导者有很大帮助。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怀特和李皮特:三种领导方式理论)

专权型(个人决策,服从)民主型(下属讨论)放任型(自由,信息传达,利于下属工作。)

(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美国大学:组织和体贴精神构成的四象限)

着手组织:设计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力,确定工作制度等。 体贴精神:尊重下属意见,关心,平等待人,民主等。 (三)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5典型领导方式)

横轴生产,纵轴人。每轴9小格、共81格。第一格关心程度最低,第九格最高。

1.1贫乏型:对生产和人都不关心。无疑使组织失败,在实践中很少见到。

1.9乡村俱乐部型:关心员工。精神愉快,管理结果可能脆弱,业绩易受人际关系影响。

9.1任务型:只注任务完成。专权式,员工失去主动性、创造社,不能施展才华。

5.5中庸之道型:努力保持稳定。敷衍了事,牢守传统,从长远看,会使组织落伍。

9.9团队型:关心极致。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员工关系和谐,出色完成任务。

(四)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美国两学者:7种典型领导方式,因时制宜)

三、领导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与情景理论颇为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情景理论更关注领导者的行为特征、所处的情境因素(往往与下级的行为相关)。而权变理论则采取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既考虑了领导力的权变因素,又包含了组织环境的其他变量因素。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受到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S=F(L,F,E)。S领导方式L领导者特征F追随着特征E环境。(一)菲德勒模型

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①与下属发生相互作用的领导者风格②领导者能够控制和影响情境的程度两个方面的恰当匹配。前提假设:不同类型情境中,总有某种领导风格最为有效。关键:界定领导风格及情境类型,建立恰当组合。

最不喜欢同事(LPC)调查问卷: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设计了问卷,作答者在16组形容词中按l-8等级对最不喜欢的同事进行评估。

人际关系型:相对积极词汇描述(LPC得分高)

任务取向型:相反说明作答者可能更关注生产。

费德勒模型表明,在对领导才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1,2,3,8项),采用任务导向其效果比较好。费德勒模型指出,当个体的LPC分数与三项环境变数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达到最佳领导效果,抽样调查得,环境中等的IV、V、VI采用人际关系型。

(二)应变领导模式理论(完全不知道)

(三)路径-目标理论(最受人们关注的领导观点之一)

有效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这一履行更为容易。

主要内容:领导过程、目标设置、路径改善、领导风格(指导、支持、参与、成就取向)。

当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就会对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当任务本身十分明确或员工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它们而无需干预时,如果领导者还要花费时间解释工作任务,则下属会把这种指导型行为视为累赘多余甚至是侵犯。

第三节指挥能力

第四节激励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

一、激励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组织为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开发员工能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

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或多种

措施和手段。

内容(需要)型:需求层次、双因素

过程型:期望、强化、公平理论

二、激励理论

(一)需求(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从低到高: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特征: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

生理:最原始、最基本。空气、水、吃饭等,不可避免,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生理满足后的需要,分为现在和未来安全的需要。希望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

社交(归属与爱的需要):更细微、难把握。个人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爱和理解。

尊重: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和尊重别人。

自我实现:最高层次。创造性,充分、活跃、忘我、全神贯注的工作和生活。

(二)双因素(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

激励因素: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对工作的积极情感,工作本身内容有关。

保健因素: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人际关系等,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

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不一,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不持久的,要调动人积极性,需量才录用,给予精神鼓励,给人成长、晋升机会。温饱解决,内在激励更重要。(三)期望理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需让员工明确: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需要与目标关系:激励力=期望值×效价(公式表示)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过程模式)

基础:自我利益核心:双向期望激励理论中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

(四)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

讨论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公平感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横向比较“自己”与“别人”:Op/Ip=Oc/Ic O报酬I投入p自己c别人

相等,有公平感;前者小,不公平,委屈,增加报酬或减小努力程度;前者大,短暂内疚。纵向比较“现在”与“过去”:Op/Ip=Oh/Ih O报酬I投入p现在h过去

若前者小,产生不公平感觉,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前者大,不会产生,不会多做工作。(五)强化理论

为达某种目的,采取一定行为作用于环境。后果利,行为重复出现;不利,自动减弱或消失。管理者采取强化方式,使人们行为符合组织目标。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分为两大类型:正(积极)强化:奖励符合目标的行为,除了奖金等物质奖励,还有表扬等精神奖励。

负(消极)强化:惩罚不符合行为,包括不进行强化,减少奖励或罚款、批评等。

为达预期效果,必须实施不同强化方式:正强化:连续的、固定的强化;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强化。负强化:以连续负强化为主,消除员工侥幸心理。

第八章管理沟通

第一节沟通过程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的有效交流,增进了解,谋求合作。

组织沟通分为对外和内部组织沟通。以人际沟通为基础,与一般意义沟通的区别在于情境和人的维度,组织沟通特定的情境在工作场所,对象具有双重性(人际关系、工作任务)二、沟通的基本过程

信息发送者将沟通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纳入沟通渠道,接收者在接到信息后将信息译码,进而接受信息,然后再将接收到的情况反馈到信息发送者处,完成沟通全过程,但存在干扰现象。发送者:信息来源,主动地位,确定目标、内容、形式传送,是首要的沟通者。

编码:发送者将信息内容符号化,编码水平受其沟通技巧、知识、价值观等各方面影响。渠道(媒介):传递的途径和方式,选择关系到信息传递、反馈,随着技术发展变化。

接收者:对信息解码、理解,双向沟通中与发送者相对,反馈过程两者互换(相应沟通者)。译码(解码):获得信息转换为自己理解的概念,接受信息力求完整。

干扰:某些因素影响,或沟通系统本身问题而失真或误传,如接收者情绪、理解等。

反馈:接收者对发送者信息的反应,通过反馈了解其要求、评价、愿望等。

第二节沟通的种类与网络

一、沟通的类型

按沟通的组织程度划分:正式沟通(新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非正式沟通(管理者需重视)发送信息者与接收信息者地位是否变化的角度: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语言的不同形式: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组织沟通中信息流动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横向沟通)

正式:明文规定渠道。效果好、权威性,速度慢、失真、横向差,组织决策,如会议。

非正式:社会关系基础。灵活、速度快、难得的信息,难控制、准确性、影响凝聚力。

单向:沟通双方地位不变,接收方无反馈。如发指示、下命令、作报告。

双向:地位不断变化,直接,及时获得反馈,感情融洽。如交谈、协商、谈判。

口头:语言。简易,迅速,手势等增强效果;保留时间短,使用有局限性。如讨论、会议。书面:文字、图表。长期保持,反复研究文字;对文字依赖强,适应性差。文件、报表。上行:由上而下,层或越级传。获得心理满足;心理障碍。如汇报工作、提出意见。

下行:由下而上,传递信息。指导、控制、有效合作;遗漏、曲解。命令、布置任务。

平行:同一级,业务协调。提供效率、培养团队能力;信息量大、混乱、小道消息多。二、沟通网络(沟通渠道的结构形式)

5种基本类型: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

链式:平行、纵向沟通,上下或下上传递,满意度有差距,控制型结构,适合分权、授权。环式:封闭式控制结构,一致满意度,士气高昂以实现组织目标,用于智囊咨询机构等。

Y式:纵向沟通,分叉点为秘书等。主管任务繁重时的帮助,但易失真、影响士气。

轮式:一个成员为中心,集中化,速度快;消息闭塞,士气低,需控制的紧急任务。

全通道式:开放式,彼此沟通,无正式机构;易混乱;满足程度高,加强民主气氛。

第三节沟通工具

第四节沟通障碍与改善

一、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个体障碍:冲突的或不一致的信号、在相关主题方面缺乏信誉、不愿意沟通、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先入为主

组织障碍:语义分歧、地位或权利差异、不同的知觉、噪声、过载、语言差异。

二、沟通的改善

①改善沟通环境,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②最高领导改变沟通风格。③提高全员的沟通技巧④建立组织沟通制度⑤鼓励优秀的沟通者

有效沟通的实现:①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和目的性②传达有效信息③及时反馈与跟踪④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增加沟通双方的信任度⑤改善组织结构⑥学会有效聆听⑦善用非正式沟通

第九章管理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内涵

控制的含义

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实现目标。闭环系统。目的:采取纠正措施,使实际工作符合原来的计划目标。实现计划的保证。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

控制的类型

按时机、对象和目的:前馈控制、同期(现场、过程)控制、反馈(成果、事后)控制

采用的手段: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通过中间媒介)

控制来源: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前馈控制:最渴望的,防止问题发生,未来导向,及时准确掌握信息(难)、反复预测,包括检查资源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往往需要借助同期、反馈控制

同期控制:活动中人事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活动按程序进行,重大问题前发现和纠正。最常见方式:直接观察。过程控制效果与控制者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反馈控制:最常用、最久,资源利用状况及总结,主要(唯一)作用: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未来计划。为管理者提供计划执行效果的真实信息;增强员工积极性(评价绩效信息)

直接控制:通过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最直观简单,效果却不最优的原因:信息反馈时滞、繁杂信息无法科学处理、忽视人的因素。应用不可超出界限。

间接控制:利用经济杠杆(税收、信贷等经济措施或政策)或思想工作手段。减少需处理的信息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利于整体达到更优的效果。

正式的组织控制: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的组织机构或规定。内容:实施、质量标准化、组织财产不受侵犯、防止滥用权力、指导和测量职工工作。

群体控制: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基于群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需要处理得当。

自我控制:最好方法,个人有意识按规范进行活动。取决于本身素质,有效激励因素。

第三节控制的基本原则

控制的基本原则

有效控制的适时性、适度性、客观性(基本要求)、弹性。

适时性:及时掌握反映偏差产生及严重程度的信息。时滞问题,前馈控制,建立预警系统。适度性:范围、程度、频度恰到好处。防止控制过多或不足;必须针对重点;考虑经济性。客观性:符合实际情况。避免晕轮、优先效应。建立客观计量方法;组织目标角度观察问题。弹性:突发变化使计划与现实背离,须有灵活性(替代方案)。制定弹性计划和衡量标准。

第四节控制的基本过程

控制的基本过程:经典控制模型(重点介绍)与策略控制模型

一、确立标准(控制过程的基础,权威性)

以计划中关键点为基础,可定性、尽定量,常用:时间、生产率、消耗、质量、行为标准。(一)确定控制对象(为谁制定)

影响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主要因素:前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正常环境”)、资源投入(生产成本,影响盈利程度)、组织的活动(员工工作质量和数量)。

(二)选择控制的重点

无力、无必要全面监控,“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关于绩效领域的选择”

(三)制定标准的方法

统计方法(历史性,拟定与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有关的标准)、经验估计法(另两种的补充)、工程方法(工作情况客观定量,成本预算,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实测数据为基础)。

二、衡量工作成效

衡量绩效,找出实际与标准间偏差信息,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一)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4种信息:个人的观察(最直接、深入)、统计报告(关键数据)、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二)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衡量过程中检验,辨别并剔除不能为有效控制提供关键信息、易产生误导作用的不宜标准。(三)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需要控制对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是确定频度的主要因素,避免“方便时”控制。

三、纠正偏差

(一)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对反映偏差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仅在偏差较大、影响整体目标时采取行动。

(二)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原先计划或标准不科学;由于客观环境变化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重新制定计划、修改目标,明确职责、调整组织结构,撤换责任部门、增配人员,改善领导方式、增加物质无力等。

第五节控制的基本方法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讲导论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Who?——谁来管理? 公共管理者——人(公务员、公共事业举办者、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等) 政务性管理人员:上级考核选派,民主选举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员 业务性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招聘等途径任用的执行型专业管理人员 公共管理者——机构 政府机构 非政府公共机构(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化的公益性组织) What?——管什么? 从管理领域来看,要管经济、管社会、管政治 从具体公共事务内容来看,要管理10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决策、法律和行政程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政府采购等)、国土和其他公共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公共项目、公共信息、各项公共事业、政府绩效 从与私人部门的比较来看,要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管理公共部门自身: (1)不同的结构——权利责任的清楚与模糊:公共机构组织效率的管理 (2)不同的激励——客户和资金:公共激励机制的管理 (3)不同的背景——长期连续性与届内任期短期性:决策体制管理

(4)不同的目的:利润与大众福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 Why?——为什么管?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了路 政府失灵:看得见的手只看自己的手指 外生性失灵——不完全信息决策 内生性失灵——非公共利益行为 体制性失灵——投票悖论、组织间关系、时滞 传媒和舆论失灵:非正式组织行为、无政府主义行为、奴隶思想 How?——怎样管? 角色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两类知识,新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的作用 作为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法中,知识是双向流动的,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真理和智慧,教师也能获得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以及联系案例运用理论的能力 3.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经济权威 多元制衡——自主性 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法的支配——意志支配 政府——市场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就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与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瞧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您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与机构进行改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与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就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管理学(第三版)+戴淑芬)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判断题 对对错错错错对错对错错对错错错 二、简答题 1.组织的活动有两类———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但组织为了确保这一基本过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还需要开展管理活动,管理是促进作业活动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2.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在 管理实践中,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只强调管理工作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将会表现为随意性;不注重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硬的教条。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实践,管理的艺术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并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来,二者是统一的。 3.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供应商,用户。 4.将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非结构问题结构化,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明确地识别自身的优势、劣势,把握外部机会和威胁;给决策者提供更多的方案。 5.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概念技能决定了其能否为组织。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战略。概念技能也是高层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基础。 6.首先,管理职能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完成不同管理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高层管理者在计划、组织和控制上所花的时间要多于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在领导职能上所花的时间要少于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7.有效率的企业不一定都有效果。效率和效果哪一个重要,要看具体的情况和所面对的问题。 8.一般说来,应该是从基层管理者做起;随着管理层次的变化(从基层到高层),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相对降低,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9.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所以相对大企业有一些自身的管理特点。例如,小企业对环境反应比较敏感;组织结构简单,规范化程度低;沟通及时迅速;管理工作人情味浓,常依赖于某个(些)人;管理控制简单;等等。 10.优点: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促使企业注重长远利益。缺点:可能会导致行业过度竞争,造成竞争成本上升。 11.管理者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需要正确确定组织目标(或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设计和维护组织,并且要科学授权和有效激励,最后还须适当地控制。 12.应关注的一般环境因素有:技术因素,如清洁技术的变化等;经济因。素,这对清洁业务的需求有宏观上的影响;自然因素,当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时,会增加对清洁业务的需求;社会因素,这可以影响对清洁业务的接受程度和劳动力供应等问题;政治法律环境因素,这决定了清洁行业经营的合法性等问题。 13.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有:协调,要素的质量以及互补、相容的程度,内外部环境。 14.一般说来,应该相信企业能够从对社会责任的行为中受益。但可以有不同观点,要加以论证。

朱立言公共管理学重点

公共管理概论 第一章 管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授权科学管理例外原则管理过程官僚制科层制霍桑试验社会人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学派需求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人性假设动态平衡理论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经验学派行政公共行政 文官制度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物品公共权力 P途径 B途径新制度主义 1.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3.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4.公共管理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公共行政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有哪些类别? 6.公共管理理论形成的两条途径是什么? 7.公共管理学科有哪些特征? 8.现代行政管理有哪些特点? 9.公共管理有哪些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组织公共组织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古典模型官僚模型 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管理层次管理幅度 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组织纵向结构层次结构横向结构 首长制委员制层级制职能制集权制分权制完整制分离制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组织冲突组织协调 文化行为模型成人发展模型政治行为模型 从众行为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1.公共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 2.公共组织的类型有哪些? 3.什么是官僚模型?它有什么特点? 4.第三部门行政模型有什么特点? 5.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6.行政体制的划分有哪些依据?都有哪些类型? 7.简述现代组织理论。 8.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有哪些影响? 9.公共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第三章 决策程序性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群体决策价值前提事实前提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系统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方案设计头脑风暴法对演法综摄法专家会议法 德尔菲法时间序列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领导群体决策群体参与决策择案规则 1.决策的特征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决策有哪些类型? 3.决策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之间是什么关系? 4.决策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 5.各国的行政决策体制都有哪些类型? 6.行政决策有哪些步骤? 7.结果预测有哪些方法? 8.试对群体决策的利弊进行阐述。 9.有哪些比较常见的择案规则? 第四章

电大形考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作业二 单选题:(共7道试题,每题3分) 1.下面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立法机关 B.行业协会 C.行政机关 D.法院 2. 非营利组织有其内部自主管理的程序,不受任何部门和人员的控制是指非营利组织的()。 A.组织性 B.志愿性 C.自治性 D.非营利性 3.公用事业组织属于【】 A.基本非盈利型服务 B.基本盈利型服务 C.选择非盈利型服务 D.选择盈利型服务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 A.信息原则 B.优选原则 C.预测原则 D.系统原则

5.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公共利益和总体目标为基本准则,这是()。 A.整体原则 B.自觉原则 C.动态原则 D.周密原则 6.公共决策应该对整体与局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关系,加以综合分析,然后进行决策,这是()。 A.目标性原则 B.信息原则 C.优选原则 D.系统原则 7.根据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决策的类型可以分为() A.经验决策和理性决策 B.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C.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D.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多选题:(共8道试题,每题5分) 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包括()。 A.非营利性 B.志愿性 C.公共性 D.合法性 E.非政府性 2.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

影响全球未来发展的五大因素是冷战结束后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 A.地方自治 B.信息技术革命 C.生态环境的保护 D.温室效应 E.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3.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A.管理体制混乱,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B.行为不规范,服务意识差 C.缺乏公共意识和国际意识 D.依附性强,“非政府性”弱。 E.法律法规不健全,对非政府监管不力 4.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通过()方式进行的。 A.弹劾权 B.司法审查 C.不信任表决权 D.质询权 E.调查权 5.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的主要机制有 ()。 A.咨询委员会 B.公开听证 C.利益集团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章思考题

第十章组织设计 第一题:管理幅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如何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和合理的管理层次? 答:组织的最高主管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委托的结果是减少了他必须直接从事的业务工作量,但于此同时,也增加了他协调受托人之间关系的工作量。因此,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为管理幅度。 有效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取决于企业组织所处的状态和他们的影响因素。 第二题: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各有何特点?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锥形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优点: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使高层尽快的发现信息所反应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可能性也小。同时较大的管理幅度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缺点: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b:主管得到的信息太多,众多的信息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 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与局限性正好和扁平结构相反。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和性质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B:下属工作的相似性C:计划的完善程度D: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A:助手的配备情况B: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C: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 第三题: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依据哪些基本原则?答: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使目标活动的每项内容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即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 设计时,逻辑性的要求首先考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要求因事设职,因职用人,而非相反。同时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 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1:组织设计往往不是全新的 2:组织中的各岗位的工作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 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 (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 (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第四题:为什么说部门化是横向分工的结果?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答:横向的分工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劳动分解成不同岗位和部门的任务,横向分工的结果是部门的设置或组织的部门化。 一:职能部门化 优点:1:职能是划分活动类型,从而设立部门的最自然,最方便,最符合逻辑的标准

管理学 周三多 第三版 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4)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5)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6)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7)具有自律的特征 8)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3、解释企业价值观发展的历史阶段 1)企业目标:股东利润最大化——工业化初期 股东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工业化中期 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工业化后期 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后工业化时期 2)社会责任,逐渐从小变大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设定工作目标,明确而现实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把道德因素加进去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使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而自主行事,上访等5、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含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依据:适量的信息 6、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诊断问题(关键步骤)—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 7、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环境因素(市场结构,环境稳定性等),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和急迫性),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价值观等) 8、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9、简述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企业自身) 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每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输入五六,生产作业,输出物流,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10、理解各种战略类型的内涵 基本战略: 成本领先,企业强调以低单位成本价格为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商。 特色优势: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他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已满足顾客的要求 目标集聚: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该市场服

公共管理学原理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实践 第二章现代政府政策过程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四章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和评价 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章公共预算管理 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

2018年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2014年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考点一: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辨析) (1)含义:A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行为及活动。 B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的管理及为此进行的行政机关内部事物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政、政府独政的局面。 (2)区别:A主体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为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营利机构(或叫非政府组织NGO)、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行政管理主体为行政机关即政府。 B运行方式不同。 C公共管理包含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多元的特性现代社会的行政主导性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的主体的核心是政府。 D公共管理客体:公共事务(社会问题、公共资源、公共项目) 考点二:公共物品和公务事务。(辨析) (1)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2)公共事务是特指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动和过程。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社会性、公益

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内容主要包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告项目等。 考点三: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简答、论述) (1)活动范围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企业(工商)管理是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他们的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公益性,以工作为主;企业(工商)管理是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 (3)他们的资源来源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税收和预算分配;企业(工商)管理是利润和投资收益。 (4)他们的运行机制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依法行政;企业(工商)管理是市场机制。 (5)他们的任用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企业(工商)管理是聘用的方式。 (6)他们的组织形式不同。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是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企业(工商)管理是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考点四: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简答、论述) 主要包括公共问题的确立、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等。 (1)公共问题。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2)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最重要的途径,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行动。 (3)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_2010_.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版考试题和复习资料DOC

管理学 单选 1.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即(B) A、领导角色、人际角色与信息角色 B、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决策角色 C、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技术角色 D、领导角色、决策角色与技术角色 2、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将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是指(C) A、技术能力 B、人际能力 C、概念能力 D、决策能力 3、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C) A、政治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文化属性 4、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1的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其经营策略为(A) A、优先发展 B、提高竞争力 C、逐步淘汰 D、尽快放弃 5、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9的经营单位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其经营策略为(D) A、优先发展 B、提高竞争力 C、逐步淘汰 D、尽快放弃 6、所谓授权,是指(C) 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限委派给某些下属 D、委托代理关系

7、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条船不能有二个船长”。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些话的如下解释,你认为哪一种最恰当? (B) A、在领导班子中如果有多个固执己见的人物最终会降低管理效率 B、一个组织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 C、一个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会造成内耗增加从而导致效率下降 D、组织中不能允许存在两种以上的观点,否则易造成管理混乱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它们是(B) A、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已获得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B、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C、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D、人是有需要的动物,满足最主要的需要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9、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B)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A、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B、工作上的成就感 C、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 D、严格的劳动纪律 10、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绩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D)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 C、如何衡量 D、A和C 11、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应该是(D) A、制定标准,评价成绩,测量成绩 B、测量成绩,评价成绩,制定标准 C、测量成绩,制定标准,评价成绩 D、制定标准,测量成绩,评价成绩 12、不适合进行事后控制的产品是(B) A.相机B、胶卷C、水泥D、洗发精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王绪军主编)形考全部答案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王绪军主编)形考全部答案 作业1 一、理论分析题 1、什么是霍桑实验:P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员工的需要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尊重、信任、安全感、和谐、归属感以及感情上的慰藉。 (1)职工是“社会人”。霍桑实验说明:职工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霍桑实验说明:除正式团体外,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的小团体,小团体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小团体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同时具有——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学会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技巧,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存在着霍桑效应。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导致了较佳的成绩,至少在最初

阶段如此。如何保持霍桑效应,也是管理学应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人际关系学说主要有哪些内容答: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员工是“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强调,金钱并非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案例分析题 1、你同意哪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王平,如何是老张信服权变理论? 3、你怎么理解小乔关于科学管理理论的说法? 形考作业(一) 一、理论分析题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实验的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工厂照明试验;第二,继电器装配试验;第三,谈话研究;第四,观察试验。通过霍桑实验,梅奥等人得出了以下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

公共管理学重点 精华部分

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主要区别 公共管理传统公共行政 强调取得成果和实现目标重视实现过程 注重战略管理和外部环境关注组织内的管理运行 注重公众的意愿和要求强调规则和程序 依靠政府自身的权威和运行规则 注重与社会各方互动和合力以进行有效 的治理 注重竞争和责任关注行政运作方式和层级关系 强调来自体制外的监督主要依赖自身的监督机制和官员的自我 约束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1、目标不同。前者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 益为目标;而后者则以利润为导向,其目的是实现私人利益。2、公共管理具有 公共性和权威性。3、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民主性4、公共管理主要通 过政府机制来实现,而企业管理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5、前者需要平衡各 种利益和价值,而后者以效率与利益为导向,只承担有限的社会责任。 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P途径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 密切相关。但P途径的公共管理对政策分析所强调的计量分析和经济学的应用的 思路不满,而是更看重政治和管理的层面。特征: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 进行的政策研究;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特征:偏 爱企业管理的原则;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 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 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B影响大 P途径与B途径的共同之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它们都尊 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古典学派理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古典学派的鼎盛时期。它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注意的重心是管理程序、组织结构和管理原理,以及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等管理功能。在这一学派中,弗里德里克·泰勒影响最大。 科学管理思想及其管理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是:管理就是要通过设计最佳的工作流 程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用一种修改过的计件工作方法支付工资。 行为学派理论行为学派经历了一个从“人际关系” 到人类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 梅奥的著名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 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在管理发展史上,沿着霍桑实验开创了对人及其行为研 究的新路径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企业再造: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方法。 代表人物:麻省理工教授,迈克.哈默、詹姆斯.钱皮 学习型组织面临巨变的外部环境,整个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终生学习、 不断再造以维持竞争力。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系统思维自我精进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 习 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公共选择是通过集体行 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 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 两个市场组成:经济市场、政治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 商(供给者),政治市场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 给者)。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 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 统壁垒。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公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 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 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规则性: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 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1 《公共管理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含案例分析)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 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3、罗伯特 达尔 赫伯特 西蒙 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 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 公益性 正规性 6、公共权力 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 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 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 政策分解 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 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40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P90 必要性: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政策要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这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公共需求,利用公众的智慧,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就是要鼓励和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二、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个人受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具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 可能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用自己的优势对个人局限性进行补充,通过利益博弈削减认识的局限。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这种利益取向都被诉诸公共政策,这就形成了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必须对于公民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引导。四、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转变要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基本对策:一、树主现代化的公共决策观念。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系统机制。 三、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法治建设。 五、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育二胎这一政策是与我们国家的的基本国策相悖的,是违反政策规划原则的错误措施。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政策规划的原则很多,主要有: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 (1)公正原则是指政策规划时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坚持公正的原则才能得到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政策规划。 受益原则是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够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有普遍性的,也有局部的。有的政策规划反映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分配中普遍受益。交费就可生二胎,实现了少数人想多要子女的想法,维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却极大地损害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这种受益是少数人的受益,局部的受益,不具备正确政策规划受益的普遍性。 (2) 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二胎的政策是违反政策规划的系统原则的,政策目标与执行措施相矛盾、相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 (3)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反映出政策问题构建的错误。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措施建议: (1)加大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少 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2)计划生育的推进工作应该是依法进行的,不应该是人治的、不应该是可以用钱妥协的,计划生育国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在钱的面前低下腰。 (3)沟通不畅,政策对象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政策目标缺乏认识和理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政策执行者应大力度宣传,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 (4)完善和落实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要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 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 事务官 8、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 “公共” 11、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 (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