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感觉适应

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

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象

D.错觉

19.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21.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3.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

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想像

24.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25.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26.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2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8.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9.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部分的知觉上()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30.在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保留的感觉现象属于()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同时对比

D.感觉后效

31.漫画家在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人们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是知觉()特征。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恒常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3.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34.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

A.目的性

B.客观性

C.精细性

D.敏锐性

35.老师带领学生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首饰、碑刻书画,促进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这种教学形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形象直观

36.在教学生领会历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

A.表象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形象直观

37.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编码

B.提取

C.保持

D.加工

3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39.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0.奥运会期间,人们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41.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

42.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是()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

43.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4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言语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45.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46.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47.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48.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图像记忆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境编码

49.关于感觉记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容量大

B.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时间短

C.整体报告法可以测出感觉记忆的容量

D.采用局部报告法可以测查出感觉记忆的容量

5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

B.20~40

C.60~120

D.70~80

5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52.下列哪种现象与其他三种有所不同()

A.组块

B.复述

C.选择注意

D.编码

53.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54.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听觉编码

B.图像编码

C.形象编码

D.视觉编码

5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进程的不均衡性,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柏林

D.弗洛伊德

57.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5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5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6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61.存储短时记忆信息的有效方法是()

A.组块

B.编码

C.联想

D.复述

62.为避免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63.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

A.一星期后

B.半个月

C.半年后

D.一个月后

64.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65.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幻想

66.人们对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A.表象

B.想象

C.幻想

D.印象

6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6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在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A.思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

69.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70.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71.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72.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

A.书面言语

B.内部言语

C.对话言语

D.独白言语

73.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是()

A.语言

B.言语

C.对话

D.独白

74.具有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特点的言语活动是()

A.独白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对话言语

75.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属于()

A.独白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对话言语

76.具有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

A.书面言语

B.独白言语

C.对话言语

D.内部言语

77.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

A.内部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独白言语

78.()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言语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A.内部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独白言语

79.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是对()理解和识别

A.语音

B.词汇

C.句子

D.课文

80.言语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词汇加工

D.课文理解

81.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表象

82.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由于思维的()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83.儿童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区分“叔叔”“爷爷”,其中体现了思维具有()特征

A.直接性

B.间接性

C.概括性

D.创造性

84.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比较

D.系统化与具体化

85.灵感现象是()思维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86.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数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87.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树和分数等属于()

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过程

88.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这是思维过程的()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89.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分析

D.综合

90.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作()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91.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这些概念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92.下列属于“笔”这一概念的内涵是()

A.钢笔

B.毛笔

C.书写工具

D.圆珠笔

93.“好老师”这个概念结合了各种属性,如“工作努力、知识渊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等。“好老师”这个概念是一个()

A.合取概念

B.析取概念

C.关系概念

D.自然概念

94.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95.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办事,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这样的思维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96.幼儿计算应用题“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时,他的思维种类属于()

A.直觉行动思维

B.抽象思维

C.形象思维

D.发散思维

97.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

A.求异性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98.“机智”是指思维的()

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广阔性

99.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其思维的()

A.深刻性

B.批判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100.思维反应快速指思维的()

A.批判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101.不但考虑问题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这是思维的() A.批判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2.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这是思维的()

A.广阔性

B.深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

103.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的表现。

A.深刻性

B.批判性

C.广阔性

D.灵活性

104.“人云亦云”是思维缺乏()

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5.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这是思维的()

A.批判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敏捷性

10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品质。

A.敏捷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7.下列不属于创造思维的特点的是()

A.独创性

B.持久性

C.流畅性

D.灵活性

108.3岁前儿童主要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109.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 A.游戏水平差 B.注意分配能力差

C.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

110.儿童出现想象萌芽的时期是()

A.1.5~2岁

B.2~2.5岁

C.2.5~3岁

D.3~3.5岁

111.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1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113.一般情况下,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是()

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114.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15.正常情况下,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时期是()

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116.语音知觉的效果可以用语言的()进行度量。

A.语音强度

B.感知速度

C.相似度

D.清晰度和可懂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

A.选择功能

B.指向功能

C.保持功能

D.集中功能

E.调节和监督功能

2.以下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A.边听讲边做笔记

B.吃完饭看书

C.自言自语

D.自拉自唱

E.跑完步学习

3.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A.自主运动

B.诱发运动

C.动景运动

D.运动后效

E.感觉后效

4.下列不属于模像直观的是()

A.网络模拟动画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E.看幻灯片学习

5.内脏感觉包括()

A.动觉

B.静觉

C.痛觉

D.机体觉

E.温度觉

6.下列教学形式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地球仪

B.观察标本

C.演示实验

D.投影幻灯

E.实地观测

7.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

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E.长时记忆

8.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

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景编码

E.图像记忆

9.下列属于记忆的品质的有()

A.准确性

B.概括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E.敏捷性

10.遗忘的规律()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均衡性

D.没有规律

E.倒U性

11.下列属于表象基本特征的是()

A.直观性

B.概括性

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E.理解性

12.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属于()的产物。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E.幻想

13.语言具有()特征。

A.创造性

B.结构性

C.意义性

D.指代性

E.社会性和个体性

14书面语言具有()特点

A.随意性和

B.展开性

C.反应性

D.简略性

E.计划性

15.对语言的理解包括()

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句子理解

D.文本理解

E.语义理解

1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A.独创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E.流畅性

17.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对思维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种分类。

A.动作思维

B.习惯性思维

C.形象思维

D.理论思维

E.发散思维

三、填空题

1.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3.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能够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4.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两种。

5.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6.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

7.手放进热水之后,再放到温水中,会觉得温水很凉,这种现象属于。

8.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9.在月光下照的白亮的煤块我们依然觉得是黑的,这体现了知觉的。

10.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关系。

11.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种知觉属于。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

13.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种现象是

15.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和。

1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的特点。

17.最后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效应,最先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效应。

18.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存储和提取。

19.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

20.知觉的高级形式是。

21.“舌尖现象”可以用理论来解释。

2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

23.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

24.弗洛伊德提出的遗忘理论是。

25.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它的反面是。

26.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

27.记忆的保持特征是记忆的性。

28.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是遗忘理论。

29.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在这里,丝茅草是。

30.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观察能力是观察的品质。

3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的形式是。

3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33.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

34.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

35.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把思维分为直觉行动思维、思维和思维。

36.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四、判断题

1.注意和思维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

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的关系。()

5.动觉是人的一种外部感觉。()

6.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8.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9.言语直观的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10.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环节。()

11.外显记忆是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2.瞬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单位。()

13.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的影响。()

14.表象的概括性程度比思维的概括性程度要差。()

15.当人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体现了想象的补充功能。()

16.乔姆斯基的生成转化语法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形成的。()

17.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

18.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完整性。()

19.语言的理解包括语音的知觉、词汇的理解和句子以及文本的理解。()

20.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显露的内心状态,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2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2.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

2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

2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

25.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26.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人本主义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27.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28.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随意注意。()

29.“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30.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于意义识记的效果。()

31.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32.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33.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34.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意味的内心状态,这是思维的间接性的体现。 ()

35.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是提高了()

36.学生上课时,时而看教材,时而看教师,时而看黑板,这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五、名词解释

1.言语直观

2.思维

3.有意后注意

4.内隐记忆

5.注意

6.再造想象

7.分心

8.无意注意

9.注意的转移

10.具体形象思维

11.感觉

12.差别阈限

13.感觉适应

14.感觉后效

15.运动后效

16.知觉

17.动景运动

18.错觉

19.知觉的恒常性

20.观察

21.有意想象

22.表象

23.记忆

24.再认

25.舌尖现象

26.遗忘

27.短时记忆

28.感觉阈限

29.言语直观

30.再造想象

六、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2.简述注意的含义及特点。

3.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4.简述如何维持有意注意。

5.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7.简述观察的品质。

8.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9.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

10.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1.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12.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3.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14.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别是什么?

15.简述瞬时记忆的特点。

16.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17.简述想象的功能。

1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七、论述题

1.试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记忆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

5.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6.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8.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八、案例分析

漫画家丰子恺在刚开始学习外语时,第一天把第一课读了十遍,第二天把第二课读了十遍,第一课读了五遍,第三天把第三课读了十遍,第一、二课各读五遍,第四天把第四课读了十遍,把第二、三课各读五遍,第一课读了两遍,并在第一课上标了一个“读”字。这样,他认为他四天读第一课二十二遍,比他一天读二十二遍第一课,效果要好,他只用几个月就掌握了外语知识,并且能够阅读外文小说,后来从事翻译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D.情绪为

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22.愿望不能实现或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 A.愤怒 B.恐惧 C.悲哀 D.痛苦 23.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这指的是情绪情感的() A.动机功能 B.健康功能 C.调控功能 D.信号功能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继承性:前后相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

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2.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刚得知自己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后,整个一周都很开心,这种情绪状态是()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文案大全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文案大全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赞科夫 D.瓦·根舍因 E.苏霍姆林斯基 8.广义的教育包括()。

山香教育教育理论基础模拟(二)

山香教育教育理论基础模拟练习(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启发式教学最早可见于() A.孔子B.柏拉图C.杜威D.卢梭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A.阶段性B.社会性C.永恒性D.继承性 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治C.个人魅力D.举止端庄 5.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 A.前提B.基础C.方法D.中心 6.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各科教学C.政治课D.班主任工作 7.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 A.直接感知事物B.间接经验C.学生的实践活动D.交往 9.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A.10、11~11、12岁B.11、12~14、15岁 C.13、14~15、16岁D.7、8~9、10岁 10.我国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A.封闭性B.垄断性C.等级性D.阶级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11.教育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 12.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______转化为受教育者的______。 13.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______和______的主体。 14.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____。 15.教学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 1b.在我国,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是课程计划、______和______。 17.教师劳动手段具有______性和______性。 18.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______同受教育者已有的______之间的矛盾。 19.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包括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班级授课制有什么意义? 2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23.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 2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 -第2页-

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第3页-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6.生产性 7.民族性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国家化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 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9.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13.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表现为:(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5.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6.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17年教师招聘山香教育综合知识汇总(内部资料)

2016年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山香教育内部材料~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教育学部分 一、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三常考易错点二 教育的起源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三 孔子与‘论语“ 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常考易错点四 ‘学记“ 地位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作用(与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政治的关系)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续表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 及时而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相互观摩学习 相关而善之谓摩 常考易错点五 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二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学校结构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组织形式三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二教育的领导权二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二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

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六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顺序性:动态过程,常见表述方式 从 到 由 向 ,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 揠苗助长 陵节而施 三阶段性:静态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面临的矛盾不同,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三 常考易错点七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孟子二卢梭二裴斯泰洛齐二洛克二福禄贝尔, (孟子l o o k s伏尔泰)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续表 社会本位论荀子二柏拉图二赫尔巴特二涂尔干二巴格莱二纳托普二凯兴斯泰纳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神学目的论夸美纽斯 常考易错点八 旧中国现代学制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消极)功能 (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出现了老师和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世界各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共同特征:①学校教育成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1、设备巡检的五字经是:听、摸、查、看、闻; 2、润滑管理中五定: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三过滤:领油大桶到贮油桶、从贮油 桶到油壶、从油壶到润滑部位。 3、设备管理中的四懂:懂原理、懂构造、懂性能、懂工艺流程;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4、压力容器的合理维修有哪些?保持压力容器防腐完好无损,防止介质和大气对其腐蚀,安全附件按规定校验,保持齐全、灵敏、准确,固定件 必须完整可靠及时清除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和消除容器的振动现象。 5、润滑剂的作用:冷却、洗涤、密封、防锈、减振、传递、润滑。 6、谈谈你对治理跑冒滴漏的意义和认识:影响厂容厂貌,危害生产,影响无泄漏工厂的验收,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易中毒,如果到处 跑冒滴漏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生产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会给职 工带来伤亡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7、滚动轴承常见的故障及原因是:1)、轴承发热:①润滑油供应不充分或选号不对②有杂物侵入③安装 不正确;2)、声音不正常:①轴承滚道剥落或滚道损坏②支架散③轴 承严重缺油④滚道和钢球有麻点;3)、传动不灵活:①轴承附件如 密封件有松动或摩擦②轴承被油污或污物卡住③轴承内外环与轴承箱配合不好过松或过紧。 8、离心泵不打液主要原因是:(1)介质温度过高,形成气蚀(2)吸液口堵塞(3)机体和密封件漏气(4)叶轮螺母松动,叶轮与轴键磨损,键不起作用(5)叶轮片冲刷严重(6)电机反转(7)泵抽空(8)泵空气没排除形不成真空等。 9、叙述齿轮油泵 的工作原理:当泵启动后主动轮带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以相反的方向 旋转,齿轮与齿轮之间有很好的啮合,两个齿轮的齿将进口处的油刮走 一些,于是形成低压吸入液体进入泵体的液体分成两路,在齿轮与泵壳 的空隙中被齿轮推着前进,压送到排油口形成高压而排液。 10、吹风气回收锅炉主要设备有那些:燃烧炉、蒸汽过热器、锅炉本体、第二空气 预热器、软水加热器、第一空气预热器、引风机、送风机。 11、炉条 机打滑的原因:(1)推动轴承坏,刹车片磨损严重(2)炉条机严重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