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部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P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

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

广大地域。

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P11)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

1、生成期(夏、商、秦、汉)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隋、唐)

4、成熟期(宋、元、清初)

5、成熟后期(消中叶到清末)(P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人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P13)

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P13)

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叫做“叠山”江南地区称之为“掇山”。(P13)

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又称峰石)。(P13)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P14)

文震亨在《长物治》中提到“一勺则江湖万里”意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李渔:“一拳代山,一勺代水”。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

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人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人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人白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拥护地的人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P14)

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P14)

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人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

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一

一景题、匾、联、刻石等。(P19)

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园。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火山高峰的联想。

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山水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余的景象,称为敞景。

框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间接借景。

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近借是指相临空间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远借指当处于视线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

仰借是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

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简史

萌芽: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囿:放养动物的场所

秦:宫苑园林——阿房宫

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

三国:雀台(曹操)

隋唐: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

五代十国:南方发展

宋:艮岳(宋徽宗) 文人治国、私家园林

元: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

明、清:皇家园林人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

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P24)

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桊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P26)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台是山的象征。《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P27)

榭:原指台上建置的房屋,后指开敞式的园林建筑,既可在山间,也可临水边。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P28)

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台、囿、园圃。(P28)

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

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

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

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为楚国章华台。(P39)

秦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P42)

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

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P46)

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户)。

其中人工湖泊有:1、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P48)

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

1、上林苑足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2、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

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P55)

汉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等多种功能,类似于后世的离宫御苑。

汉未央宫:出现前院后院。

汉建章宫: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P62)

兔园(梁园)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P63)

汉袁广汉园:最早的私家园林。

东汉濯龙园:西园“列肆”的做法,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

“宫”与“苑”的差别:

“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例:建章宫。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P64)

生成期园林的特征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秦、西汉;三、东汉。

生成朋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

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P76)

甬道:秦朝时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的加墙垣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复道:秦朝时连接各宫苑的通道,为两层廊道,上层封闭,下层开敞

观、馆二名往往互相通用,是汉代对体量比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

阙:两观并峙的建筑。

坞:拥有武装力量的独立性强的特殊庄园。

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隐士——知识分子群体——寄情山水——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其关系为:

1、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

2、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P85)

魏晋邺城皇家园林:华林园(仙都苑),规模最大,最著名。(P89)

铜雀园:位于邺城,紧邻宫城,己略有“大内御苑”的性质,实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其中的三个高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魏晋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魏晋建康皇家园林:(大内)华林园,芳乐苑;(行宫)乐游园。

最早出现举行修契活动的人工建置:洛阳芳林苑。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洛阳、建康三地的宫苑作为转折期皇家园林的代表,其不同于上代的特点主要有:

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P100)

转折期私家园林主要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P101)

魏晋城市私园:北:张伦的宅园(大假山,景阳山)

南:玄圃(塔开始山现)

别墅园:西晋石崇:金谷园

谢灵运庄园:《山居赋》

亭:汉代时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演变成—种风景建筑,提供了遮风避雨,稍息坐憩的地方,也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逐渐又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如兰亭)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霓虹阁:架设在建筑物之间的高架廊道,好像虹一样地拱起,也就是飞阁。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洛阳佛寺最为详尽,列举66所佛寺。

《山居赋》和《水经注》中屡次提到的“精舍”即寺观地主的别墅,庄园。

白莲社成员所经营的园林是后世文人园的滥觞。

转折期城市私园的两个变化趋向:1、设计精致化的趋向,2、规模小型化的趋向(P104)

转折期庄园主要组成有:1、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农业耕作的田园,3、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4、庄客、部曲的住地。(P105)

寺观园林主要由三种情况组成: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P112)

转折期园林发展的特征:

1、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有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3、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4、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5、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6、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式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P119)

7、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

四、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园林,是隋唐时期全盘局面的集中反映。

隋禁苑(三苑):大兴苑、西内苑(太极宫)、东内苑(大明宫)(P131)

隋西苑为一座人工山水园,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它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P139)

士流园林:隋唐时产生的私家园林的一种特殊风格,由官士刻意经营的附有自身感情色彩。

山池苑:隋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坊里的宅园或游憩园,规模大的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帝和大官僚所建。

山亭苑:唐代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山池院)(P153)

全盛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1、皇家园林的建设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2、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被止

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也有宫殿的建置。

3、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P149)

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三、依附于庄园而建置。(P158)

情况一:平泉庄——洛阳——李德裕——异花奇石

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园野趣

情况二:庐山草堂——庐山——白居易——《草堂记》

情况三:辋川别业——陕西蓝田——王维——《辋川集》、《辋川图》

嵩山别业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城市私.园,《池上篇》,植物以竹林为主,体现了当时的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浣花溪草堂——杜甫郊区别墅园

庐山草堂——白居易风景名胜

辋川别业——王维庄园别墅(P156)

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先后主持营造了自己的四处私园:洛阳履道坊宅、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的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

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引料或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

白居易是最早旨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认为太湖石是一等园林石材。

寺观园林: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分院制,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

水庭:在殿堂建筑群前面开凿一个方整的大水吃,池中有平台。

隋唐风景名胜园:长安曲江池

文人园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推而广之,则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P169)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

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一一“原”

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著名的曲江。

三、街道的绿化。(P179)

唐长安市树:槐树。

唐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家园林:西苑,华清宫,九成宫。

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

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

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

俗化。

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P186)

五、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宋代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其历史背景为:

1、宋代,与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的同时,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

4、中唐以后,诗词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之外,品茶、古玩

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乃属势之必然。(P190)

南宋开始形成西湖十景。

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

行宫御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东京四苑)

宋徽宗的延福宫、艮岳(P203)

艮岳:由宋徽宗主持,造园师为梁师成,人工山水园,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第一个按图建成的园林,大假山。(P279)

艮岳主山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最高点建“介亭”,园内最大:水池雁池。

艮岳特点P281~248

临安:大内御苑:后苑

行宫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P213)

西苑(金)是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金代就出现了“燕京八景”的景题。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战乱原因)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既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在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

民间私家园林。(P217)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其中游憩园10处,宅园6处,以培植花卉为主的园林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

北方,<洛阳:名园记>

独乐园——司马光——游憩园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阳诸园中最简单”而名重于时刘氏圆------刘元瑜------游憩圆

吕文穆园----吕蒙--------游憩圆(水景取胜)\

归仁园------唐代,牛僧儒(原),宋.,李清君(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

李氏任丰园-----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

<洛阳:名园记>四大特点P303~304

宋代洛阳私园之特点:

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人多数

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

3、《洛阳名园记》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

仍以土山为主

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P223)

宋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242)

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P21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191)

荆浩《匡庐图》(194)

马远《踏歌图》(195)

苏文臣《秋庭戏婴图轴》(195)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P194~196)

南方:江南<梦梁录>卷是就出技术了比较著名的16处,<武林旧事>卷五处记述了45处,其中分布在三堤路的5处,北山路21处,葛岭路14处

北宋盘洲和沈园沈园陆游

西湖一带私园:《梦梁录》16处

《武林旧事》45处(P223) {园林绿化}P335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吴兴园圃”一段,后人别出单行本《吴兴园林记》,记述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南北沈尚书园,沧浪亭(苏舜钦)

——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

——沈园(陆游《钗头凤》)226

文人园林的简述P318~324

宋代文人园风格特点: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它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为明显.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

这四个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P235)

西湖一座特大型公园公共园林

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P333)

晋祠,现存最古老,规模很大,园林气氛极浓郁的祠堂建筑群,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P336 (金)中都八苑: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东园。P343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P349

l、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2、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5、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

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P255)

“伽蓝七堂”之制有集中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指作为一所佛寺必需具备的七座殿堂而言: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二配殿

六、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转变情况5点P352~355

皇家园林

P353

建筑:木结构基础在宋代基本上继续完善,装修趋于精致化.<鲁班经>,<工段营造录> 清代<工程做法则例>

植物:

陈昊子的《花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汪灏<广群芳谱>P434

元:大都皇城,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元改名为万岁山,山顶广寒殿为岛上最大的建筑物。(P356)

明代:

明朝重点建设大内御苑,与宋代相比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P360)

明北海(金西苑):万岁山(金琼华岛)模拟艮岳万岁山。

明代,太液池中“三仙山”为;万岁山、圆坻、犀山(P265)

元、明两代西苑之变化

西苑即元代太液池的旧址,它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元、明两代之变化为

1、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

2、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的水面

3、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P364)

明代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P367)

御花园: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P367)

(明)兔园,元代“西御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P371)

清代:

清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保留了明代旧观,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延聘江南著名叠山匠师张然主持叠山工程。

清代,西苑琼华岛南坡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白塔”,琼华岛因而更名为白塔山。(P374)

清行宫及离宫建设,西北郊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P381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北京西北郊)(P377)

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P379

畅春园也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江南著名叠山名家——张然)(P278)

清代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占地564ha,以自然风景融汇园林景观,开创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P285)

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

避暑山庄地貌环境特点:

1、儿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鼎列的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3、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

4,构成了完整的水系

6、格局在风水方面的优越性(P285)

避暑山庄:康熙36景(四字),乾隆36景(三字)(P286)

雍正时期圆明园扩建的四部分内容:扩建后的总面积扩大到200余ha

1、新建一个宫廷区

2、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

3、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4、扩建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P286)

圆明园雍正28景,乾隆40景(P286)

明代与清初皇家园林建设之变化:

明代的重点在大内御苑,清初的重点在离宫御苑。由前者到后者的转移,说明了宫廷的园林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统治阶级的生活习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P288)

清初的离宫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此三者为一体。(P391)

私家园林

“江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P392)

扬州:

,江南名园之四:

郑元勋——影园——计成设计(以一个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 P394影园:湖(南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

郑元侠——休园——宋介之《休园记》(以山水之景取胜) 休园:以山水之景取胜,简远,疏朗,开始运用游廊串联景点的做法。

郑元嗣——嘉树园

郑元化——五亩之园(P289)

康熙时扬州八大名园: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莜园(P392)

张然主持的几座名园:西苑(顺治)、畅春园、万柳堂、怡园、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

《扬州画舫录》(李斗):“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P291)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主体部分以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

苏州,沧浪亭始建于北宋,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其余大多创建于明代后期。(P292)

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P293)

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私家园林11处(P299)

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出自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P301)

清初北京著名文人园林——纪晓岚阅微草堂

李渔芥子园

清代造园匠师:张南垣,次子张然

计成《园冶》(P314)

《园冶》列举5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叠山应做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叠山17类;选石,叠山石料16种。“相地”中认为山林地最好,把可供造园的地段分为6类。

明末清初造园著作:《园冶》——计成

《一家言》(《闲情偶记》)——李渔

《长物志》——文震亨(P429~434)

康熙延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掺入宫廷造园艺术。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造园之变化:

1、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

言,已有几分接近现代的执业造园师;或者说,己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职能。

2、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

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

3、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P436)

寺观园林:P442

其他园林:兰亭(绍兴),什刹海别称积水潭(北京),(浙)江楠溪江

总结:

元、明、清初造园活动的特点:

1、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

成就的高峰。

2、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

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

3、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4、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5、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P451)

七、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园林在艺术方面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已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明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园林方面,乾隆朝的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艺之精湛,可以说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同为中国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同时也开始逐渐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消极一面。(P334)

私家园林三大地方风格: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P334)

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 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

圆明三园总面积350ha,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P381)

大内御苑:

西苑, (平原上人工的山水园)慈宁宫宁寿宫建福宫

慈宁宫,东西宽55m,南北深125m,面积0.69ha(P356)

建福宫,没有水景,以山石取胜的早园,建筑密度比较高,0.4ha(P357)

宁寿宫——乾隆花园,东西宽37m,南北深160m,0.6ha(P358)

行宫御苑:

静宜园(香山),景明苑(玉泉山).南苑(南郊)

静宜园位于香山东坡,面积达140ha,相当于一处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乾隆题28景。(P362)

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

香山静宜园为天然山地园(P338)

北海中的园中园:见心斋。快雪堂中有移自艮岳的名石“云起”。

南苑占地约230ha,作为一座皇家猎场的特殊行宫御苑(P376)

离宫别苑: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其中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

其中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

圆明园:

圆明三园: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P338)

圆明园“四十景”,其中十二处为乾隆时新增(P379)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圆明三园中成组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总共有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P381)

长春园内北墙一带有一区欧式宫苑:“西洋楼”…..

西洋楼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把欧洲和中国这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创造性尝试。

长春园北景区——西洋楼,其中茹园以南京瞻园为设计蓝本。(P389)

圆明园:由小园林集群所构成的景观,不仅体现在小园林本身的设计上,也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络和联系的安排经营,后者乃是圆明三园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多样化的园景,动观效果把众多小园林联缀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先决条件。

圆明三园特点: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园林乃是圆明三园的细胞,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

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

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

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

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

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

和道德观念。

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P529)

后期宫廷造园三大杰作: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

避暑山庄P529

乾隆时期避暑山庄,为清代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ha,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苑林区包括三个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

游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三条游览线:

1、东路游览线始于东宫北端的卷阿胜境殿。

2、中路游览线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即达形如灵芝的“灵芝云堤”。

3、西路游览线起自正宫后门铀云山,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山

区“南山积雪”的对景。(P401)

避暑山庄苑林区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汇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园外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P407)

避暑山庄湖泊景区最大的岛:如意洲。

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以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它模仿了镇江金山寺。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P545:

乾隆帝建清漪园的借口及真实原因:

借口:1、建寺为母后祝寿:2、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

真实原因:1、希望将西北郊园林贯联起来,形成一个包含着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2、乾隆帝有摹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3、清漪园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P410)

昆明湖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水面(P413)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不仅为清漪园创建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没计中的一个杰出的大手笔。(P422)

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P423)

清漪园与“三山五园”大环境整体关系P572: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并不仅局限在园林本身,而且还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大环境来作出通盘的考虑:

首先考虑的是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

其次,把考虑的范围再扩展到“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

清漪园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一园建成,全局皆活。(P429)

清漪园是清代皇家诸园中名景模拟最成功的一例。

清漪园中两座典型的园中园:惠山园,霁清轩

颐和园为清漪园改建而成,其改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1、按原样恢复2、改建3、扩建4、增建(P432)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很多地方都以寄畅园为蓝本。

对光绪帝重建颐和园的评价:

1、大体上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虽然已不完整但精华部分仍然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尚能

够代表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总体规划的某些局部变动、改建后景点的经营和景观的组织,大部分都远逊于乾隆当年

的艺术水平,甚至出现不少败笔。(P435)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于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现出来,因地,乾、嘉时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差不多都集中于大型园林,尤其是大型的离宫御苑。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3)具体仿建名园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P581~586)

私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刘园(前称寒碧山庄,刘园是一座以石景取胜的名园。(P445)

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叫苏州四大名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晚期宅园的代表作品。(P445)

拙政园,包括中部的“拙政园”、西部的“补园”和东部的原“归田园居”。据《履园丛话》,拙政园内假山为叠山巨匠戈裕良之手笔。(P445)

拙政园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互成对景,构成园林中部的南北中轴线。别有洞天与梧竹幽居对景形成东西向轴线。

P619~641

拙政园中的园中园:枇杷园。

退思园,“退则思过”之意(P446)

豫园中人假山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座黄石假山,出自明末上海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P450)

个园叠山采取分峰用石的办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实力独—无二的例子。(P463)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P464)

网师园建筑密度高达30%(P470)

网师园中看松读画轩与濯缨水阁构成对景。

留园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为寒碧山庄,光绪初年更名为“留园“面积约为2ha。(P480)

留园景观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486)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粤中四大名园。(P511)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多方面都以寄畅园为蓝本。后在光绪对颐和园的改建中,改为谐趣园。

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特点比较是P635~688)

清末私家园林的特点:

技巧性更胜于思想性是成熟后期的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另一个趋向则是宅园的突出发展,各地的名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宅园的范畴。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留下大量优秀的、技巧娴熟的作品,但也脱不开时代艺术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流于人工味过于浓重的“人造自然“的负面倾向。主要体现在:

1、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因而园内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势必随之而增多。

2、宅园的性质有了一些变化,园林与邸宅的关系比之宋、明更为密切。

3、园内用石筑山较之以往更为普遍,固然由于园地小、空间划分多,不宜于放坡垒筑土山,但与社会上流行的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

4、园林的植物,比较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

5、宋代开始运用景题,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仿佛绘画的题款,它直接通过文学形式来

抒发园主人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对园景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

7、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实践经验却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P526)

寺观园林:

清末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的创作虽然与私家园林并无根本上的差异,但较之后者更具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作为独立的小园林,功能比较单纯,园内的建筑物比起一般私家园林要少一些,山水花

木的分量更重一些,因而也就较多地保持着宋、明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特色的承传。

2、城镇的寺观,小园林与庭院绿化相结合而赋予寺观以世俗的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使得

寺观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园林的职能。(P532)

清末公丛园林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1、依托于城市的水系,或者利用河流、湖沼、水泡以及水利设施而因水成景。

2、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的旧址,或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名迹,在此基础上,就一

定范田内稍加园林化的处理而开辟成为公共园林。

3、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P560)

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成就:

从乾隆到清末的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的迹象。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

2、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

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

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

4、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5、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象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6、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P586)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囿与台(名解)4、 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囿:行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围,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中国古典园林史

论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之启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大自然系统才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生物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庇护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开始最原始的人造空间的创作。五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弱到盛,但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人们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变化,于是慢慢的开始了改变自然的第一步。 世界园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了;但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则是进入农耕经济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技术革命。第三阶段是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该时期人们认为人定胜天,人类理解大自然也逐渐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然而这种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在逐渐显现,有识之士便相继提出种种改良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改良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四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从古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

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兰池宫创造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人工筑山,第一次人工理水;并遵循一池三仙山的布局,这种遵循自然界三座仙山的布局方式至今也被很好的推崇。从杭州西湖到颐和园再到现在各地的园林景观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传递下来的,但是在设计过程当中都不是一味模仿,也有现代艺术的融入;比如好多公园小岛上的亭子已经不再追求古典,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采用薄壳结构实现大跨度,使整个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更具未来感。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一、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