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悲鸿的一生

徐悲鸿的一生

徐悲鸿的一生
徐悲鸿的一生

追寻艺术的生命

——《徐悲鸿的一生》读书笔记他是那个灰色时代的孤独文人,他是动荡社会的艰苦生存者,他又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大师——徐悲鸿。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出生贫寒的徐悲鸿,在追逐理想与维持生计中度过了他,沧桑、沉重而又伟大的一生。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对于绘画,我一窍不通,对于大师,我也仅闻其名。但我却经常读一些名人小传,这些名人并非振臂一呼而万人应的风云人物,亦非引领时尚潮流的娱乐明星。他们大都是一些舞文弄墨的学者文人,我读他们不是附庸风雅,也不仅是为了欣赏他们的逸闻趣事。只是因为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治学道路上,我能获得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也应该有所裨益和启迪。

虽不懂欣赏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但就是这本书,《徐悲鸿的一生》,使我读出了对徐悲鸿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读出了对徐悲鸿精神的强烈认同,读出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沉重而真切的历史使命感。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封面里徐悲鸿那忧郁、冷凝、倦怠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我,是什么让一个人无需一言一语就能带给人如此深刻的感伤。细细品读,才真正体会到,他的一生是如此艰辛。在读到他由于生存压力流落街头,动念自杀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助;读到他为了真心开始新的生活,不惜贴钱贴画与蒋碧薇了断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当读到他颓然倒地竟无法写下遗嘱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伟大的人必定是孤独的,正因为深感孤独,青年时代的他就为自己改名“悲鸿”。“悲鸿”,一只飞翔于天际的孤独鸿雁,象征着画家的生命体验、艺术感悟和价值主张。

全书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头“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霭轻轻地飘落下来,夜的浓黑的翅膀温柔地覆盖着大地,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河水在哗啦啦地流着。”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开头,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冬天的傍晚,门前那条小河早早积冰,我常凿开冰面,垂耳听那冰下哗啦啦的水声。浓黑的夜幕降下来,我这个贪玩迟迟归家的孩子,总被那静悄悄的世界所吸引,我沉溺其中,把一切忘记,把时光停留。而一切夏天的傍晚,在我的印象中都是聒噪的,不能使我沉寂下来去聆听那哗啦啦的水声,河的神秘私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先人建立的,我们打碎;我们建立的,我们不信。这样的时代,没有大师。因为大师就是让我们师法的人。我们师法大师,大师师法造化。徐悲鸿绘画的宗旨是师法造化,我们的宗旨是师法自己,但我们从不认为自己就是造化的上帝。

如此美的一段话是出自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女士之笔,那是一个默默陪伴徐悲鸿直至生命尽头,用生命来保护徐悲鸿作品的女人。据徐悲鸿的女儿回忆初见徐静斐时的情境:那是在青城山,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廖静文二十二岁与徐悲鸿结婚,当时徐悲鸿已年过半百,看起来像个佝偻的老人,银丝霜鬓,满目苍凉。廖静文在亲友及舆论的诸多反对之下越过看似不可逾越的年龄鸿沟嫁给了性情中人徐悲鸿。

蒋碧微一直都称廖静文是因为贪图钱财和名利才和徐悲鸿在一起。但我们看到一个二十岁的女人把她最美丽的青春交给一个五十岁的孤独的衰弱的男人,并陪伴着那个男人走完他最后十年的人生。一九五三年,徐悲鸿这颗世界美术界的巨星陨落,当时廖静文仅三十岁。二十六年后,这个女人用纤丽隽永的文笔写下他的丈夫的一生,回忆的她,不禁泪落如雨。这个用一生的好年华去守护一份爱情、一种承诺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人们所说的注定为徐悲鸿而生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现代爱情荒原上的一颗奇葩,无论她曾用怎样的方式去阐释另类的人生意义,她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奇女子,一个让我们仰望的女人。虽然她仅仅和悲鸿生活了十年,但是对徐悲鸿来讲这是他最为幸福的十年。我不知道这十年是短暂还是长久,我只能说,这短短的十年即是一个女人永恒的一生。

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总爱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说当老师,有的说考大学,每一次我都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一个画家。年幼天真的我也曾披上床单扮演戏中人,也摆出戏中人的姿势,也唱着无词的歌。现在再也没有人问我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我也没有去学画,也没有天真的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曾经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高中的课堂中突然醒来,发现原来经历的都是一场梦,你告诉你的同桌你梦见了你的未来,他会说,别傻了,快上课吧。那时你会觉得现在真好,因为一切都还有可能。是啊,年幼时的我们总是充满无限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隐藏着创造的奇迹,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则不再有很多可能。你的家境,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受过的教育以及你所处的社会正在决定你必须是怎样一个人。一切都在无可奈何地安排下走向平庸。我想,当一个人的梦想一再被否定却能始终如一的实现自我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

徐悲鸿自小就学画,而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支持他去学画,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不允许儿子学画,而是教导他熟读诗书经传;然而,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徐悲鸿似乎注定是一位画家。当有一天,他的名声享誉国际,回首走过的路,我想他必定惊叹不已。因为那路途的起点,站着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衫的穷孩子,那个孩子出生在一座寂静的江南小镇上,若干年后,孩子长成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站在黄浦江畔,那时父亲贫病死去,母亲独守在家,妻死儿夭,他也在偌大的上海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他纵身一跃,中国便没有大师徐悲鸿。然而,他在那样的境况下挺过来了。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画家。他成功了。但他的一生有过太多的贫苦、疾痛、屈辱、挫败和破灭,生命诚可贵,我不知道,太多的苦难会不会使人所追求的那些孤独的辉煌变得有些荒谬,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崇高失落、价值错乱的时代,我实不知道,徐悲鸿一生的执着追求,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但是如果近仅仅以画家来定义徐悲鸿不足以包含徐悲鸿的全部意义,徐悲鸿的意义还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是保护意义境界的公共精神的关怀者,是社会的良心,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艰苦卓绝奋斗了一辈子的徐悲鸿,怀着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激情、冷静、高贵和朴素,可谓令人敬仰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鲁迅终身保持了伟大的人格独立精神,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瞿秋白在投身革命后重返人文知识分子立场著书立说,而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徐悲鸿即使在说“艺术家是革命家”的同时,又坚定地说“一定要刻苦地从本行实干”。这种精神对我们同样是一种启示:既能铁肩大义介入革命而守护社会良心,又保有人文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尊重艺术的个体审美本性。

像徐悲鸿一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恐怕都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周遭与革命息息相关。他们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洞察着时局的变换。看到了自己身处的国民党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也看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以及只团火为人民带来的曙光。他们虽没有奔赴前线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影响带动着革命超前迈进他们抵挡着各方的压力,支撑着走到了最后并迎来了真正的解放,永久的胜利,是历史背景造就了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是他们的英雄气概影响了历史的步伐,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前辈学人的学术功力和成就也许是我们难以忘其项背,但前人的光芒正可以为后继者引路,没有动荡的社会,没有饥荒的困苦,我们是否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谱写别样的人生,也许在这位一代国画大师身上能找到让我们执着与坚持的原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