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汇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汇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汇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汇总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查阅资料:草酸在浓硫酸存在时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O

H

CO

CO

O

C

H

2

2

4

2

2

+

+

?

?→

?

?

浓硫酸

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套装置有了多种认识。

(1)第一组同学说:从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程序看,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时先加热________(填A或D)处的酒精灯,实验结束时先熄灭________(填A或D)处的酒精灯。

(2)第二组同学说:用该装置可以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其中B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E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组同学说:用该装置还可以测定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他们的测定方法是:称取氧化铁样品10g,样品与玻璃管的总质量为60.0g,完全反应并冷却后再称量玻璃管与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57.6g。则实验测得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4)第四小组的同学说:利用这套装置还有另一种测定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的方法,即先称量氧化铁样品的质量,再分别称量E装置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即可计算求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但按此方法实际测定结果却偏大,分析造成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 + 4HCl ===== 4NaCl + 2CO2↑+

O2↑+ 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

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

(2)装置③的作用是:;

(3)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 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

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填序号)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

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 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

5.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_________;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156.6g 356.8g

反应后158.4g 359.0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6.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③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④打开分液漏斗a 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试回答:

(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

(2)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3)E装置的作用是;

(4)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

A

NaOH 溶液

试样溶碱石灰 (固体NaOH 和CaO )

稀硫酸

浓硫酸

B

数)。

7.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 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 的质量为A 克;③准确称得B 克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 中;④连接装置;⑤打开分液漏斗a 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⑥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 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 的总质量为C 克。试回答:

(1) 若⑤⑥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2) 步骤⑥的目的是 ,装置A 中试剂可选用 ; (3) 若没有C 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4) E 装置的作用是 ;

(5)

某同学认为此实验还缺少一个步骤,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缺少的步骤是。 增加这步骤的目的是 。

8.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杂质氯化钠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步骤如下,请填空:

① 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__________________;② 将10 g 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③ 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形管的质量为300 g ;④ 从分液漏斗中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____________为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从导管A 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⑥ 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形管的质量;⑦ 重复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 形管的质量基本不变,测得质量为303.3 g 。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液漏斗中的稀H 2SO 4不能换成浓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9.小明暑假里去北京旅游,发现他所住宾馆的电热水壶里有很多水垢。水壶的水烧开后,水面还漂着一层白色的东西。他设法取了一些水垢,准备回校后与同学小军一起做进一步的探究。

【研究课题】探究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并通过实验测定某主要成分的含量。

【查阅资料】小明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 2+、Mg 2+、HCO

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

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混合物)。同时,他还查阅到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提出猜想】 (1)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

Mg

(OH )2

和 ,可能含有Ca (OH )2和 。

【设计方案】

(2)小明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取适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再 ,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水垢中无Ca (OH )2。

(3)小军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水垢中碳酸盐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甲组装仪器,将50克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某酸溶液。

该实验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操作应在加入样品 (选填“前”或“后”)进行。小军所加的酸是 。

②测量5分钟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如图乙所示),从图乙看出,第3.5分钟~第5分钟,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都是16.5g ,这说明 。假设该水垢只含一种碳酸盐,则该水垢中含该种碳酸盐的质量分数为 。

(4)小明觉得小军测得的该水垢中含该种碳酸盐的质量分数与实际的含量相比会偏低,为减小实验误差,你采取的措施是 。

10.某校化学小组对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以下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天然水中含有Ca 2+、Mg 2+、HCO 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和碱)。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

部分钙、镁化合物的溶解性表(20℃)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可能含有Ca (OH )2和

物质 Ca (HCO 3)

2 Mg (HCO 3)

2

Ca (OH )2 Mg (OH )

2 CaCO

3 MgCO 3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20 15 10 5 0

增加的质量/g

1 2 3 4 5 时间/min 16.5g

图甲 图乙

MgCO 3。

【设计方案】实验1:确定水垢中是否含Ca (OH )2和CaCO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过滤,在滤液中加入32CO Na 溶液

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确定水垢中是否含MgCO 3。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2探究。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称量D 、E 装置的总质量为600.00g ,按上图组装后,将2.50g 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止水夹K ,从导管a 处缓缓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称量装置D 、E 的总质量为601.25g (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CaO 和NaOH ,不考虑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讨论】

(1)加入样品前还应________,装置B 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装置C 的作用是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K ,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装置A 的作用是__________,A 、B 装置之间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干燥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

(2)装置B 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只要求写一种),装置D 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 中生成CO 2的质量为__________g 。通过计算说明水垢中__________(填序号)含MgCO 3。 A .一定 B .一定不 C .可能 D .无法确定 计算过程:(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CaCO 3—100 MgCO 3—84)

实验3:确定水垢中是否含有Mg (OH )2。

另取质量为2.50g 的水垢,加入3.65%的稀盐酸与之反应,测得消耗稀盐酸wg 。结合以上实验结论,判断w 的值满足__________条件时,水垢中一定含有Mg (OH )2。(请通过计算说明)

11.某种大理石除主要成分为CaCO 3外,还有少量的硫化物。某同学用这种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分别开展以

下探究:

查阅资料一:已知碳酸钙与盐酸的复分解反应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四种溶液的pH 大小情况:

资料二:常见干燥剂有①五氧化二磷②无水氯化钙③碱石灰④生石灰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 (填字母)

A.HCl+ NaHCO3 === NaCl + H2O + CO2↑

B.2HCl + CaS === CaCl2 + H2S↑

C.H2S + CuSO4 === H2SO4+ CuS↓

(2)为了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装置,请你分析:

a.制备的CO2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___ ___;

b.上述装置中,A是CuSO4溶液,NaHCO3溶液可以吸收___ ___;

c.上述装置中,B物质的名称不可能是_ _;用这个实验得到的气体测定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B物质失效,测定结果_ 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12.CaCO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种大理石除主要成分为CaCO3外,还有少量的硫化物。小茜和小明同学用这种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分别开展以下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资料一:已知复分解反应CaCO3 +2HCI = CO2↑+ H2O + CaCl2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

资料二:常见干燥剂有①浓硫酸②元水氯化钙③碱石灰④生石灰⑤五氧化二磷

【实验探究】

小茜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设计了如下装置,请你分析:

(1)制备的CO2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述装置中,A是______________溶液,NaHCO3溶液可以吸收______________;

(3)上述装置中,B物质的名称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用这个实验得到的气体测定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B物质失效,测定结果__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5)小明同学为了计算这种大理石中含碳酸钙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定量实验:

小明同学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结论:该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g。大理石样品纯度为83.3%。请你评价他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Na2O2能跟CO2反应生成O2和另一种固体化合物(用X表示);它也能跟H2O反应生成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以下是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

(1)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表明CO2未被Na2O2完全吸收的实验现象为。

③O2可采用D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O2的哪些性质?

④若A装置产生的CO2中混有水蒸气,要检验干燥的CO2能否与Na2O2反应生成O2,以上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

(2)为探究X是哪种物质及其有关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实验。

①有同学猜想X可能是酸、碱或盐中的一种。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X肯定不是酸和碱,理由是。

②同学们通过讨论和实验证明了X是Na2CO3。以下是他们设计的有关Na2CO3性质的探究实验,请根据卷首资料提供的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一:取少量固体样品,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CO 2+Ca(OH)2=CaCO 3↓+H 2O 实验二:取少量固体样品,

加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 的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3)7.8g 过氧化钠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若反应后得到了40g 氢氧化钠溶液,请计算氢氧

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4.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铜粉(含炭)样品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 (2)实验用品:

仪器:天平、分液漏斗、锥形瓶、硬质玻璃管、干燥管、酒精灯、洗气瓶等。

药品:红褐色(含炭)样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浓硫酸等。

(3)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在C 中加入样品粉末W g ,D 中装入药品后并称量为m 1 g ,连接好仪器。

打开A 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 ① ② 对C 进行加热。当C 中药品充分反应后,关闭A 的活塞,停止加热。

③ 2Cu+O 2 △

2CuO

C+O 2 △

CO 2

冷却后,称量D 的质量为m 2 g 。

(4)计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 (用含W、m 1、m 2的代数式表示) (5)问题和讨论:

实验完成后,老师评议说:按上述实验设计,即使C 中反应完全,D 中吸收完全,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经讨论,有同学提出在B 与C 之间加入一个装置。再次实验后,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那么,原来实验所测得的铜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在B 与C 之间加入的装置可以是 ,其中盛放的药品是 。

15.2011年2月13日多家电视台纷纷播放了一段“鞭炮扔进排污管,窨井盖被炸飞”的视频,这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里究竟有哪些气体?

【查阅资料】:Ⅰ:排污管排放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可能会产生CO、CO2、H2S、CH4等气体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作出猜想】:已知排污管里气体至少含有上述气体中的三种成分,他们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有CO、CO2、H2S;猜想二:有CO、CO2、CH4;猜想三:有CO、H2S、CH4;

猜想四:有CO、CO2、H2S、CH4;猜想五……

【实验验证】: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如下的实验探究排污管里气体的成分。

(1)①你作出的猜想五是;②你认为简单而可行的收集排污道中气体的方法是_。

(2)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

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①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如果装置A有明显变化,则猜想_不成立;如果装置B有明显变化,则猜想不成立。

②如果猜想一是正确的,则装置A中的现象

是,装置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还要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其操作方法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加入(填物质名称)后振荡。

③如果要验证排污管中的气体是否有CH4,如图所示的装置有不足之处,还需要加一个干燥装置,该装置应放置在两装置之间(用字母表示)。

16.某实验小组将洁净的铁钉投入到氯化铜溶液中,发现铁钉表面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的元素角度分析,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Cl、Cl2、O2、H2。

【查阅资料】25℃时: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是500,极易溶于水;Cl2在水中的溶解度约是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分析】依据猜想和资料,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讨论:

(1)甲同学根据资料推理得出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

(2)乙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O2的方法是

(3)丙同学认为是Cl2,则只需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进行检验。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X,则X的化学式是。

【设计方案】实验小组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的试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①如果产生的气体是O2和H2,你认为装置C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

②丁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若没有听到,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实验】经丁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干燥的气体从a处通入,过一会儿点燃C处的酒精灯,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实验结论】铁钉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

【实验反思】(1)装置B中浓H2SO4起作用。

(2)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氯化铜溶液显(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某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③只有O2④CO和O2的混合气体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__________,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炭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m c:m O2]甲和[m c:m O2]乙,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m c:m O2]甲[m c:m O2]乙(填“>”“<”或“=”)

18.某气体可能是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兆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来分析研究该气体的成分。

(1)将待测气体

通过上述装置时,

他观察到如下现

象:装置A中澄清

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装置B中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C中浓硫酸无明显变化,装置D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一种亮红色物质,装置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装置F中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据此,兆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该气体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为使本实验有可能得出更多的正确结论,可将上述实验仪器重新连接,你认为最合适

...的连接次序是(从左到右填写仪器代号)▲ 。

19.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不纯氧化铁试样(其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2)写出C中硬质玻管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称m克不出纯氧化铁试样放入C中硬质玻管内,称得U形管和氯化钙干燥剂的质量为m1克,按上述装置进行实验,经过充分反应后称得U形管和氯化钙干燥剂的质量为m2克,则试样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4)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方案有不完善之处,你的建议是。

20.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铜与氧气反应(2Cu+O2=2CuO)这一性质后,想做一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并在最后将铜丝进行回收。

(1)课外活动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做了如下实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有50 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

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少了约mL,这是因为

②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③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

可能原因是。

(2)课外活动小组发现红热的铜丝变黑后,为了回收再利用铜丝,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

物质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①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②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变成黑色的铜丝,并且充分反应,则回收的铜丝a的质

量 (填“<”、“>”、“=”)铜丝b的质量。请通过分析和计算,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分别回收铜丝,所得到铜丝的质量理论上最多相差多少克?(提示:假设该实验中所取空气中氧气的密度为1.30 g/L。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g。)

21.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应用研究】(1)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为Na、N2,反应方程式为。

【制备研究】

(2)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

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气体X,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NH3+N2O = NaN3+NaOH+X,实验室检验X气体使用

的试纸是湿润________。

【Na2CO3质量分数测定】

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为测定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装置(已知H2SO4溶液与NaN3,

反应不生成气体)。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 。设计的实验步骤为:①精确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称量装置C;③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④再打开弹簧夹,___ __;⑤再次称量装置C。

计算碳酸钠含量至少需要测定______(填数字)个数据。根据制备反应,分析工业级NaN3中含有Na2CO3的可

能原因_______。

【NaN3纯度测定】

精确称量0.140 g NaN3样品,设计如图装置,测定其纯度。已知2NaN3→

3N2(NaN3中的N全部转化为N2,其他产物略),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4)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水准瓶注水,量气管中

液面与右边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5)使小试管中的NaN3样品与M溶液接触的操作是_____ _。

(6)使用冷水冷凝的目的是______。反应前应将液面调节到量气管的“0”刻度,并使两边液面相平,反应后读数时,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7)常温下测得量气管读数为67.2 mL(N2的密度为1.25 g/L),则实验中选用的量气管规格合适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100 mL

B. 1 L

C. 2 L

(8)计算NaN3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22.I.实验室制备氨气,通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①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

(1)请写出①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 ,

(2)试分析可以用②制备氨气的原因▲ 。

II.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

(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工业制备氨气的原理:N2+3H2铁触媒

2NH3)

[实验操作]

①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在.F.出口处

...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

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

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氢气纯度选择在.F.出口

..处.进行,是为了▲ 。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锌粒与酸脱离,此时C瓶内的气压▲ (填“大于”、“小于”、“等于”)大气压。C瓶内气体的主要成份是▲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 绪言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 ⒈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⒉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⑴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无色无味气体白色粉末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⑵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紫黑色固体褐色固体黑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带火星的香棒伸入试管口,复燃。 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⒉化学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化学性质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稳定性、不稳定性、助燃性、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分解性 四.我国的化学发展史 ⒈商代就会制青铜器。 ⒉春秋晚期会炼生铁,战国晚期会炼钢。 ⒊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工艺是世界闻名的。 ⒋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⒌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等构成生命的物质。 第一章:纯净物和混合物 1.1组成物质的微粒 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⒈分子 ⑴定义: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⑵特点:① 很小 ② 不停的运动 ③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⑶氧化汞(HgO)[加热]→汞(Hg)+ 氧气(O2) 桔红色固体银白色液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加热氧化汞,试管内壁有银白色的液体生成,带火星的香棒伸入导管口,复燃。 氧化汞分子→ 汞原子 + 氧原子氧原子 + 氧原子→ 氧分子 ⒉原子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以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出发,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二、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简单的化学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是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制备很熟悉,而且还要求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等。对于该类问题同学们实际上只要根据题意搞清或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紧紧抓住原理进行设计,难点也就化解了。例2.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019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专题汇编《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2019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专题汇编《综合应用题》 1、(2019郑州二模)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用装置A制取CO 2气体,并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两锥形瓶气体备用,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为(填B或C)。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 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 (4)该实验说明收集到CO 2的含量较高(填“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请结合右图说明你的理由: (5)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6)向盛有12g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样品的锥形瓶中,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呈酸性,锥形瓶内固体与溶液的总质量为107.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2、(2019平顶山二模)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小明和老师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溶液温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变化的关系曲线图。

(1)根据曲线图,可知该实验是将(选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滴加到另外一种试剂中。该反应为。 A.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 (2)a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b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为。(3)分别取样,依次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b点处溶液中的溶质结晶,采用方法。 ②取c点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稀释后溶液的pH 7(填“>”、“<”或“=”)。(4)若发现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敞口放置,经检验该试剂中含有碳酸钠,请设计实验检验该样品中仍含有氢氧化钠。 (5)将50g稀盐酸加入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试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2019安阳一模)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填字母代号)。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2)某化学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O 2。 ①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A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浸没在液面以下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CO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若用B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将B装置中导管补画完整。 (3)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①可用测a点溶液的酸碱度。 ②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加热15 g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可以得到10.2 g 固体物质。请

浙教版科学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精选)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 一、基础过关[练习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生石灰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3.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 4.用H2O2制取氧气: 5.镁条与盐酸反应: 6.锌粒与稀硫酸反应: 7.铁片与稀硫酸反应: 8.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9.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10.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 1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1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 14.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15.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16.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 17.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1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9.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0.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2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 22.用硫酸除去铁锈: 23.天然气燃烧: 24。煅烧石灰石: [练习2]写出常见的五种黑色固体的化学式、、、、。 [练习3]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mA + nB = aM + b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计量数m与n的比一定等于a与b的比 B. 若M是单质、N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C.若B是酸,则M和N一定有一种是盐 D.若M和N中一种是盐,一种是水,则A和B中一种是酸,一种是碱 [练习4]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其中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写出化合物A、B的化学式:。 [练习5]根据下表回答: (1) Zn(OH)2的溶解性。 (2)从上表中找出一种微溶性盐(填化学式,下同)。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是 . (3)Zn(NO3)2、BaCl2两种溶液能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完成硫酸和表中的一种可溶性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练习6](1)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造金属锰,同时生成另一种氧化物 ,()反应(2)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皮肤上沾上了硝酸银溶液,过一段时间会出现黑色痕迹,很难洗去,这是因为硝酸银见光分解生成一种金属、一种红棕色气体(NO2)和一种能供给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完整

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小结:1、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2、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等: 红色:红P、Cu、Fe2O3 红褐色:Fe(OH)3 浅绿色:Fe2+盐的溶液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九年级化学《 科学探究》 专题复习及答案

专题科学探究 【重点知识】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同学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收集证据 5、解释与结论 6、交流与讨论 【典型例题】 1、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 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 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 (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 2(OH) 2 CO 3 (俗称铜绿);苹果“生 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铜生锈是铜与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铜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 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 (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 利用所得结论填空: (1)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分析】 本题以一个研究课题为背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实验探究等步骤,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要求结合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反思和应用。通过对实验装置的分析,铜生锈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铁生锈的有关知识和题中信息,综合判断知,铁、铜、苹果的“生锈”都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有关。知道锈蚀的

2019中考浙教版科学——化学优先反应专题

【一】九年级化学优先反应类型专题训练2016.10.20 【酸碱反应优先】 (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 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 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 么,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在C点时溶液中 的溶质是. (2)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 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 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 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先增加后减少 (3)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象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4)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请 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现向一定 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 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么, 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在B点时溶液中 的溶质是 .

(5)向用盐酸酸化的Mg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与加入的体积V 之间的关系,关于下图曲线的推测正确的是() A. ab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 B. ab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C. bc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D. bc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 (6)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1+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CO2↑ (7)某混合溶液是由稀硫酸、碳酸钾溶液、稀硝酸、氯化铜溶液中 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 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该混合溶液组成 是() A. 稀硫酸、碳酸钾溶液 B. 稀硫酸、氯化铜溶液 C. 稀硝酸、碳酸钾溶液 D. 稀硝酸、氯化铜溶液 (8)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 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 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克。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9)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 据图回答: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00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00

A 聚乙烯塑料碎片 1.在化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 、H 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物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A. 只有CO 2 B. 只有CO C. 既有CO 2,也有CO 【查阅资料】微量CO 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 化钯黄色试纸,门立即变蓝;而CO 2遇该试纸不变色 【设计方案】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 计下图所示实验,通过观察装置B 、装置C 的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点燃酒精灯加热,随即打开弹簧夹,通入干燥的空气。 观察装置B 、装置C 中的现象 装置B 中的现象是: 装置C 中的现象是: 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碳的氧化物中,既有CO 2,也有CO 。 装置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讨论】 (1) 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 。 (2) 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中除了CO 2、CO 外,还应有的物质是 。 2、(08年揭阳市)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 2O 2

生成O 2 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H 2O 2 生成O 2 类有关 【 度的H 2O 2 溶液中, 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 2 和水泥块,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 体积)O 2 所需的时间。 【进行实验】右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名称是, 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1 2 反应物5%H 2O 2 5%H 2 O 2 催化剂1g水泥块1gMnO 2 时间165秒46秒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H 2O 2 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 2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练习-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 1、从化学方程式4P+5O2 ==点燃===2P2O5 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A.KNO3B.Cl2 C.H2D.NaOH 3、在化学方程式aC2H6 + bO2=mCO2+ nH2O 中,各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 的是( ) A.2m = a B.3n = 2a C . m=2a D.a = n –m 4、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判断参加反 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个数比是() A.5:1:2B.2:1:2C.1:l:1D.2:3:l 5、在反应2X+Y===2Z中,已知1.2gX完全反应生成2gZ,若已知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B.34C.40D.80 6、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 (1)a、b物质均属于_____(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2)该反应属于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7、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了如下数据: (1)这三次实验中,从数据来看,哪几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原因。 (3)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为。

8、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9、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混合物13.4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10、为了探究物质在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甲小组把盛有适量CuSO4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Na2C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用砝码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试管内和烧杯内的两种溶液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根据要求,请回答: [实验现象] 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解释与结论] 甲小组的结论为: 乙小组的解释为: [反思与评价] 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使用的试剂不变,应改进的是: 由此,你将得出新的结论: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浙教版九上-科学--化学--计算题-专题精讲(附习题)

计算专题(一) 1)写对化学反应方程式。 2)、 3)固体中常会有杂质,要分清参与反应是哪部分。 4)溶液参与反应时,只是溶质反应,水不参与,要搞清质量问题。 5)求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时,除计入反应生成物后,还要注意反应物是否有其它可溶性杂质。 图像图表型计算题 1.已知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含有A、B、C、D四种物质,将它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对该表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认为: 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是; 密闭容器内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 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如下: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C B.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生成D的质量为84g D.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为26g

3.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1)上表中n的数值为___________。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某学校课外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 g该地区的石灰石样品,然后将150 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进行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 (1)X = 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若把该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少L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 (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 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4、解题思路 (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整理了2020,供你参考。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盐的沉淀 MnO2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暗紫色的固体——KMnO4 等含Cu2+溶液 黄色的固体—— S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黄色的溶液——FeCl3、Fe(Fe(NO)32SO4)3、+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等含Fe3溶液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钙,氯化镁,浓硫酸;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精,汽油,浓氨

浙教版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全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疏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 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 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

等级。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 = +溶质溶质溶液 溶质溶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 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 m 浓——浓溶液质量 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 A m A m m A ?+?=+?混浓浓稀稀浓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九年级化学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 (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 观察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比较分类 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 归纳演绎 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 (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等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在课题1中,学生对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的认识尚不清晰。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该课题的教学对学生以后的规范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对实验感兴趣有重要作用。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本课题通过设计两个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对我们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探究。 通过教材提供的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步骤,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用脑分析的力。 ★教学策略分析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表述,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自然、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但化学实验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感受与体验。因此,教学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上。 1、蜡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因此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前,可建议学生预习,并在家中先做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采用实物投影化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引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 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三态的相互转化 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