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改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课改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课改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课改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乐安镇浮青学校课改阶段性总结

安化县乐安镇浮青学校李长春

尊敬的县局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课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六、七年级实施已经近两个月了,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课改实验教师共同谱写了浮青教育教学的新篇章。为了使今后课改之路走得更好,下面我也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感受、困惑与思考:

一、课程改革带来了的变化

㈠、管理之变:变盲目为科学,化形式为务实

1、学校管理。纵观以往学校的管理工作,往往只讲形式,不讲内容;只见计划,不见落实。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自成立以来,不仅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意见》、《新课程改革校本培训计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明确工作要求、责任人、完成时间等,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层层推进,工作针对性极强,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我已听课20节、教导主任更多)。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富有实效,对学校整体、其他年级、非实验教师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班级管理。从前一阶段来看,班主任工作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各班教室更美了:无论是六年级,还是七年级。各位班主任都能在教室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一走进课改年级的教室,课改的气息就能迎面扑来,班风由“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以往的“勤奋、认真、守纪”,学习园地也变成了成功展示台。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六年级二班同学人均从图

书室借书11册,另外,积极开展捐书活动,把学生手中的课外书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的渠道多了。

⑵、管理方法更活了:班级管理上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很多班级推行了“班务承包责任制”,把班务工作细化,明确其职责范围,竞聘上岗。通过这种形式,班务工作落实到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两个月来六年级二个班连连评为优秀班级。

⑶、班主任更亲切了:班主任能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地看,耐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像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各班主任都在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表扬多了,批评少了,言语亲切了。

⑷、班级的活动更多了:单调、重复的作业少了,学生的负担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中午的文体课在操场上打球、跳绳的增多了,班主任不失时机地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能力、锻炼了自己。

㈡、教师之变:变单干为合作,化传授为引导

新课程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出现,使教师个人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单独地完成教学工作,因为单个的教师不能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针对这一方面的情况,根据学校的实际,开辟了专门的课改年级办公室,由教研组长制定听课、评课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每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讨论备课情况,并及时交流上周教学情况,重视教学反思,做到“不议不谈,不进课堂”》。学校开放六、七年级课堂,提倡教师之间随堂听课。由于新课程综合性加大,又没有以往常用的教参,教师手头的教学用书也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因此现在到电脑、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教师也多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

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不再“居高临下”。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传授者,而是把自已当成学生的合作伙,碰到不会的问题,教师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如果教师说错了,就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了架子,反而变得很轻松。这样,课堂上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在这种氛围下,许多教师都说“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㈢、课堂之变:变静为动,化讲为学

走进课改年级课堂,确实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随时发言,提问,每堂课都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以往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现在经常是学生提出问题,又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发言的情况经常可以见到。

㈣、学生之变:变接受为探究,化被动为主动

虽然课改推进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教师们普遍反映大部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很快。以前的学生最喜欢老师给他现成的答案,现在问题一出现,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想”。

二、课程改革带来了困惑与思考

1、对课堂层面的困惑:课程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虽然也去邻近的中学参观、听课、听讲座,但心中的困惑仍旧是很多,比如在注意薄弱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如何提高优势学生的水平?再比如是不是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活跃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导学案的最佳效果?还有就是应该如何运用学研指导案,课堂上就完全跟着学研指导案走吗?另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需要时间,往往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教学进度还必须跟上,怎么来解决?还有小组合作应该怎么来有效评价、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合作中只是听

众,根本无法参与其中,合作反而给了他抄袭的机会等等。

2、对学生差异的困惑

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

在教学中,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落实。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对于班级授课制的现状,这些学生的遗留问题对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制约,使他们在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得不让人担忧。

3、对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困惑

新教材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课改过程中教师急切地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听几节课似乎成效不大,专家的报告、先进的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怎样提高自身素质产生困惑。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我们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就事论事。

此外,教师结构不协调,年纪在的老师师的观念更新步子慢,新

的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新的教学行为落实滞后,给整体工作的向前推进带来一定的阻力,此种现象怎么解决?

课改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教师更苦了,更累了,怎么才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大多数教师都把教书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去追求,没有把教育当成艺术去研究,一群不热爱教育的人怎能去进行教育事业的改革呢?这更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4、对评价过程的困惑

新教材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

课改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更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是,我们大部分老师还是习惯于而且不得不面临考卷的“考验”。

我们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上级评价教师都是按统考成绩排队,教师日常管理仍是老样子,考核还是照搬老皇历,依然是以成绩论英雄,排在前的容光满面,喜气洋洋;落在后面的垂头丧气,低人一头。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家长会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我们心中没底。建议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管理办法,促进新课改的逐步推向深入。

当然,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出现。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不断摸索和探求,在课改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在课改

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2014年5月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我们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统型教师的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公开课的收获与教学困惑

公开课的收获与教学困惑 在学校工作将近两年,我讲了四次公开课,每次公开课都有一次新的收获。 在现代社会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育设备的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上微分基本定理这节课上,我就利用多媒体给出两张图片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一课时在教材上的安排是从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入的,要求学生通过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两种方法来计算这个物体在时间段[a, b]内的位移s,但是从学情上分析,我们的学生不仅物理数学基础薄弱,而且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上也相对不足,很难接受这么这么繁琐的计算,所以我这节课直接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创立历史即从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贡献引入,让学生对这个伟大的结论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以提高课堂效率。课本上介绍完微积分基本定理后直接进行例题分析,可是我觉得这样会让我们这些对导数都不能应用自如的学生觉得模棱两口无从下手,所以我先给出了几个常用初等函数)(x f 及其原函数)(x F ,再在黑板上板演例题,最后让学生上黑板做练习以发现他们容易犯的错误并对其进行纠正. 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第一就是引入时语言表述不够精彩,没有充分发挥这个历史背景的作用,第二就是例题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一,练习时给人的感觉比较松散,需要进一步向老老师学习. 通过这节课第一我学会了如何去让一节课更精彩的引入,吸引学生的眼球;第二,让我学会在讲一节课之前要充分理解教学大纲,这节课的内容是了解还是还是掌握,这是我之前比较忽视的地方;第三,我这节课开始给出一些常用函数及其原函数,但是这节课不能保证每个公式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应该分成两节课来讲,这也是上班以来一直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先讲知识点在总体练习,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他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所以应该边讲边练,才能让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最大的收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现在主要的困惑就是学生基础不扎实,计算能力相对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每讲一个题都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一步一步的写清楚太费时间。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再三催促,即使交上来全班也就那么几个真正自己写的。不管你说什么就是雷打不动。希望能有好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

浅谈数学课改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浅谈数学课改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蕉岭县人民小学汤春凤 教改多年我都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课改实践中最令人欣喜的是课改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历来被人们认为相对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老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操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以下是本人在教改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但我们也要明确任何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目标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活动应该是多形式的,不仅仅游戏才是活动,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动,而且,活动应该为教学任务服务,不能延误教学目标的达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有益的课堂活动。 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 新课标特别强调“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去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目前,正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县直学校各班学生人数都基本超过了班级的额定人数,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课标带来了困难,教师是很难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难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学习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学习积极优秀的学生来带动消极被动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还是能够处理好课堂活动与学生人数过多的题。 三、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质量的问题 “前置性作业”也叫做“潜质性作业”,在我们县小把它叫做“课前小研究”。这是我校“生本教学”的特色,其目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有所准备,不是盲目地走入课堂。但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前置性作业”的主题应该围绕课堂,充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上有“展示”的欲望。“前置性作业”要有趣,能够挑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冲动,“前置性作业”要有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差生能跳高,优生能跳舞”。例如:在《营养配餐》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前小研究”: 第6课时营养配餐 ★自学导航 认真看课本P63-P65小资料、“试一试”及“算一算”。 1、收集生活中有关营养成分和营养配餐的资料。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灌输式的应试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项大动作的改革,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精心的准备,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去总结,去升华,得出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所以,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力求使学生的群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灌输式的班级授课模式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难以改变,必定有其存在的优势;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操作简单,准备什么讲什么,或者说讲什么准备什么,很少考虑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是少之又少,针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应试教育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其它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发展至今日,提出课堂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勇于放手,相信学生并充分地予以鼓励 传统的教学是一节课时间几乎完全由教师掌控,有时还要提前和错后,使一节

课改中存在困惑、问题与整改措施

课改中存在困惑、问题与整改措施 一、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 2、小组安排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3、小组安排要注意性别的合理搭配。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

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但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老师却花大量时间让小组讨论,那么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一部分花在无谓的“讨论”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小学课本中的《编号码》一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反类似于“1加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而且1+1就是等于2,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2、小组安排要合理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新课改下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改下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从2008年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全部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的疑惑要解答。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看了一些课改方面的论文论著,听了不少教师的课,和专家、老师们一起探讨过,总觉得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应该有一些必须弄清的东西。 首先,如何对待传统。人们一谈到改革教学方法,仿佛就是要革除传统。如此一来,我们看到的课堂常常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什么自主,什么探究。而实际给人的感觉总有那么种作秀的味道,体现的是一种浮躁,一种空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丢弃了真正的传统。多年来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在革除传统弊端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也革除了传统中优秀成分。事实上我们只要理性的回顾一下我们祖师爷孔老夫子的教学方法,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不是现代的理念方法,缺少的恰恰是传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初级中学 ****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如此注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我和学生在历史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

我和学生在历史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 程改平 自课改以来,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起成长,收获颇大,感触颇多:、 一、历史课改中我的变化: 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我逐渐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要做好这些角色的变化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在课前、课中做了大量工作: 1、精心备课、备学生。课前我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注重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我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坚决避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偏离了课堂的主题。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具体说来,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 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历史课改中学生的变化: 随着课改的推进,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风气,并且取得一些效果: 1、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种

谈谈对新课改的思考

谈谈对新课改的思考 摘要】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 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 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教育体制;教师负担【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 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43-02 2001年,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此次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等方面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是震撼性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其存在着一 些缺点和不足,令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不解。 1.新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编排和例题设计上存在不足 新教材虽然新增加了一些直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这显然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 个重要特点,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分类”“位置与顺序”“观察物体”等。二年级教材中的“图形与 变换”(特别是平移与旋转的引入),以及统计方面的相关内容。我们在此显然又应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诸如此类学生经由日常生活即可自然获得的生活知识(除去“左 右”“上下”“前后”等概念以外,“观察物体”显然也是这方面的又一实例)是否真有必要列为数 学课程的专门教学内容?或者说,这些内容是否仍可按照老教材那样只是作为相关学习内容 的附带成分得到恰当的处理? 新教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相关内容都设计了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导入新课,确实很新颖, 体现了新理念数学生活化学家。但这也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图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出示:教师画到黑板上,不现实,姑且不说教师有没有这个能力,就是时间也不允许;利用多 媒体演示,不说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就是我们城市的小学又有几个学校能班班利用多媒体 上课?节节课都用多媒体?最后就只剩下让学生看书体会了。我校也有多媒体设备,我每学 期使用的次数并不多,多见于公开课的使用。有人说,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例子,教 师自己去组织活用教材,试想这样的教师能有多少?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又有多少教师 能有这个时间去重新组织教材,活用教材。 新教材在传授知识上,基础性与系统性有点脱节。过去的范例教学,例题的解题思路、 书写步骤、格式都印在课本上,使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时通过看书能有个很好的参考的样板,也很适合自学,而且后面配了相应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很系统,学生知识掌握的很扎实。 新教材则不然,例题没几个把解题步骤印完整的,好象开放性增加了,但细看你会发现,例 题下面的做一做有的甚至比例题要难很多,老师如果不讲,一般的学生很难解答出来,练习 题更是类型多多,范围很广,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很多时候都变成了老师在讲,而不是学生 在巩固提高。蜻蜓点水式的编排,学生知识掌握的很不牢固,这种完全打破了原有学科完整 知识体系的编排难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吗? 2.教育体制制约着学校教育 从教育现状看,人们对素质教育远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一些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 国家要求的素质目标相去甚远,甚至逆向运行。我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社会、学校、家长 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推行素质 教育,另一方面,高考制度无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升学率等对各校进行实质上的排名排序。 与此同时,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过分要求以及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也刺激学校强化应试教育,促使学校、家长、学生负重前行。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校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在 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是否又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应付上级的表面文章,确实 令人担忧。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三者应是各有其责,相辅相成,互为 补充的。然而事实上我国的家庭教育之薄弱、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之深广、学校教育的理解 之片面均令人担忧。大多数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只是满足于把孩子送进学校,只是盲目地送孩子进各种培训班,买各种辅导材料。他们口头上要孩子好好学,而遇到 实际问题时又一味地袒护孩子,甚至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如:学校教育学生应诚实、勤劳、尊老爱幼等,可家长往往溺爱子女,根本就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甚至放纵孩子

收获与困惑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点收获与困惑 龙池镇初级中学 屈爱巧 2014年11月10日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点收获与困惑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学生既全面发展,而又突出个性,要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内涵的延伸与充实。新课堂建设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我们学校也毫无例外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课改中去。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既有着收获与喜悦,也存在着困惑与烦恼。 我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生通过课堂展示提高了胆量,也充分锻炼了综合素质。在这种鼓励学生展示的开放式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很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展示抢着上、回答抢着说……无论是组里小环境,还是班里大环境,都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又公平竞争,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展示和讲解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高效课堂重在学生的展示环节,把学生放在体验的第一位,让学生从体验入手解决知行脱节问题,老师把自己放在引导点拨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看着那些以往上讲台就脸发红腿发颤的学生一个个变得像个小老师一样,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叹是高效课堂改变了我们的学生。

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以来另一个收获是主动学习的学生更多了。以往的课堂有人把它认为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课堂,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课堂中我们的老师的确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下面的确有很多不听课的学生或是很多装做听课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建设,我们深深的感到学生变了。因为课堂中讲的少了,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学生轮番的上台展示,小组之间热烈的讨论,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那些“后进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也开始慢慢的在同伴的帮扶下学了起来,尽管他们的进步不是很快,但他们能重新鼓起学习的勇气已令老师感到无比的欣慰。成绩好的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中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更多的掌声,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展示的欲望更强了,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与困惑: 1、课堂纪律掌控难度增加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课堂中,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不顺着学生思路吧又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顺着学生思路吧又怕学生不知会把自己引到哪里去;担心热热闹闹的课堂,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基础知识难

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既给推动素质教育带来了机遇,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今天的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份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素质提高,冷静下来思考,我觉得仍然有不少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下面谈谈自己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几点困惑及其思考。 困惑一:新课程实施以来,新教材将突破以知识块为主线,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数的意识、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强调从运算意义和数学模型出发进行思考和教学,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无疑给第一线教师出了一道难题: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处理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还要不要教? 困惑二:“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困惑三:为了发挥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标准》强调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许多地方和学校取消了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而采用了等级制。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是用百分制先评定学生的成绩,然后再转化成等级制,并没有真正地达到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如果说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借用考试方法还可以做出评价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该如何评价呢? 尽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我并没有失望,相信一切都会逐步完善起来。 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断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我首先思考的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

对课改后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对课改后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迫使英语课程不得不进行改革。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常常会对课改后的教学进行思考: 一、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这个时代,学校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这个时代,教育观、价值观必须改变:必须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师道尊严”,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在教学观念上,应当实现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因为学英语不只是为了掌握英语语法结构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够用英语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对话、交流。因此,要特别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但同时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理解和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语言功能与结构的理解和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为有效地开展交际服务。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模式上,应当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开展两人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强调学生参与项目调查研究,积极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角色也应当发生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当从过去只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救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⑴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⑵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救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改后,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使课堂教学朝着探究性方向发展,呈现出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衢州中专张雨荷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之一,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伟大的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进而建构了教育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机器了。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进行优质教学,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自身修养 转变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三、注重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如何站在理论知识角度反思实践,如何站在实践知识角度反思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不断地提高。 四、关注学生发展

浅谈在课改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

浅谈在课改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 发表时间:2018-05-18T16:40:43.7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作者:苏小达 [导读] 课改工作中有辛酸也有快乐,有收获也有困惑。在课改的路上我会努力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苏小达(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何村小学 537109) 摘要:课改工作中有辛酸也有快乐,有收获也有困惑。在课改的路上我会努力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关键词:课改收获困惑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139-02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改,其中有辛酸也有快乐,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谈谈我在课改中的收获和困惑: 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 2.有效的备课。备好课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为了备好课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每个学生一个“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预习。 “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备课内容,要想课堂达到高效,我们课改老师就必须精心备课,“导学案”的编写要合理,要求要明确,学习方法指导上要具体,学习内容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精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有效的预习。这种高效课堂讲究“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尤其是课前预习。平时,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常常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落实,或者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预习的效果不大。 “课改”中要求学生预习是有目的性的,是要根据老师的“导学案”完成的,是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还要让学生展示。这种预习针对性比较强,达到了有效督促。这种预习也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课前知识储备容量,能更好地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只要踏踏实实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让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去追求高效。 2.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平等”绝不是师生间绝对的平起平坐,因为教师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是不平等的,师生间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作为老师如果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果只是一味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表现自己,沉浸在游戏中,哪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数学学习中的调动并非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是无益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教师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仅从字面上理解的“自主学习”。因为讲多讲少与自主学习并无本质联系,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独立思考,这不也是自主学习吗? 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探究知识。但自主学习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自主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总之,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了。以前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实行小组合作制,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自我的渴望与冲动,因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小组和个人的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收益。这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课改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为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在开展合作学习才会受到实效。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要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作为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特别是要帮助少数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别人尊重的感受,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以上是本人在课改中的一些收获。虽然收获有了,但是也遇到些许困惑,下面说说我在课改中遇到的困惑: 1.班额大:我们班有56 个学生,受教室条件的限制在分小组的时候只能以每小组8---10为一组,在小组探究的时候往往出现比较拔尖的几个学生滔滔不绝,积极性很高,平时比较内向、思维比较慢的学生靠边站,不是低头玩东西就是在下边搞小动作。小组学习很难达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