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目录

论文摘要 (1)

一、传统语文教育与人格的培养………………………

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与个性发展的弱化…………

三、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回归与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五、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六、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七、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八、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九、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十、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十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十二、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个性…………………

十三、在合作探究中张扬非凡个性…………………

十四、在自我体悟中享受成功喜悦…………………

十五、在平等对话中引发个性体验…………………

十六、在“艺术空白”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参考文献 (10)

论文摘要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因此,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在新世纪教育的今天,语文的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教材教法和以往有许多的改变和不同。而学生也有不同的差别,从中也就体现出了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个性培养基本途径

学生人格人格培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小组提出,要“重新考虑未来教育的重点”。各国在重新确定教育的重点时,都纷纷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新世纪教育的今天,语文的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教材教法和以往有许多的改变和不同。而学生也有不同的差别,从中也就体现出了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一、传统语文教育与人格的培养

追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最早的教学著作《学纪》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大学》中又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管是《学记》中“辨志”“敬业”“亲师”“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还是“大学”中的“仁”“敬”“孝”“慈”“信”,其实质上都是一种人格教

育,他们是将这种人格化作为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近代语文教育同样是专注人格发展的。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一课《读书》是,“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读书”是为了“成人”。在白话文运动中,采用白话文教学其原因之一是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要符合学生的性情。陈子褒的弟子冼玉清在评论其师为何早在1898年就提倡白话文时说:“先生注重蒙学,以为此乃教育基本工作。故提倡白话改革文言,亦欲使童子声入心通,易领会易进步,勿窒塞其性灵耳。”符合学生的性情,顺应学生的习性,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以上叙述,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健全人格的认同与发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甚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格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与个性发展的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改和各种实验的呼声很高,有力地反对教条和经验主义,强调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来研究语文教育,在研究方法领域反映出“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重双基、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烦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老师是演员,学生是看客,许多具有人文之美、历史沧桑之美的文章本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却被我们的老师千篇一律地肢解为结构划分、字义串讲、含义分析,面目全非。语文课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形象美的鉴赏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有的只是拆散与组合,有的只是分析与比较。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

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

三、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回归与发展

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的目标要求。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

语文教育再一次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人们认识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格在其深层次上是能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人格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1.观点正确。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都会将自己的一些观点贯穿在教学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贯穿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平等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等等都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

2.方法科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要应用体现某些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韩军先生说过,科学的引导方法能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

3.情感高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涉及评价、褒贬相关的各种人物,或是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或是卑鄙的行为、堕落的道德,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情操、伟大人格的个体形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还体现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敢于突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超越落后的意识,敢于变革腐败的现象----这与人格的关系极大的,也与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信念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育中鼓励学生创新,是不仅提高能力,也有助于树立高尚的人格,培养献身的精神。

现代教育理论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表明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格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这种可行性首先表现在发掘教材的个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练,学生只有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自己的个性得到丰富。教师应该打破那些僵化的教学模式,尽力地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突出“个性”美,而不是动辄从政治思想、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角度去分析作品,给作品人物教条化。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独辟蹊径,对“淤泥”却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无闻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的精神啊!有些学生则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追求贫穷不成?等等。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们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格。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还体现在要发挥教师的个性。这种教师个性可表现于研读教材而产生的不同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教学方法而具有的创造特征,表现于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上具有审美的价值等等。教师个性的充分张扬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自然是深远的。

当前的语文教育,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性”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和当今的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久违的语文教育人格化得到回归,而当这种健全人格充满了时代气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时语文教育的人格化就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羁绊,语文教育必将呈现盎然生机。

四、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

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五、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

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里斯?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希妮的《阳光女士》、H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

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六、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七、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八、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地教学、幽默地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

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九、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十、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

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种探究和摸索,并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应对照不同的学生来采取不同的教法,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添光增彩。

十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教师要用坚挺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才能,铸就民族未来的奇光异彩。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从课文中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

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又如《丰碑》一课时,教师还应渗透个性品格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中,袁隆平一心搞水稻研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便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通过此文

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课文作者都是经过艰苦磨练,具有顽强意志的作家、伟人,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七根火柴》一文中,卢进勇在面临饥饿威胁生命的情况下,仍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送到无名战士的嘴边,这不能不说是对同志的一种无私的爱。学习此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从行为实践上巩固对个性的培养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文,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虚荣是肤浅是无知的表现,是对无聊和无聊的掩饰,只有勤奋踏实的劳动,才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认

识,就能培养学生踏实、求实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问难能力有利于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组织学生提问时,要发挥灵活教育机智,及时调控梳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

(一)抓矛盾。

通过矛盾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惊弓之鸟》一文中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学生便会自然提出:“为什么说更羸只拉弓不发箭就能射下大雁?”进而引导学生确立疑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深入剖析文本,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

(二)抓迁移。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在总结全文时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提出:“草地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受到饥饿的煎熬?”对于此类学生,要给予肯定,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比较中心思想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十三、在合作探究中张扬非凡个性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运用自己的“个性”把学习知识

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达到阅读效果。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费劲心机,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层次、表演技巧恰当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演互评、互教互学,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彩。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运筹帷幄,周瑜心胸狭窄、故意发难的形象演得一览无遗。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组伙伴的指点下,将鲁肃忠厚老实、惟命是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出曹操的风范,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急于表现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有效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十四、在自我体悟中享受成功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只能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方式朗读课文。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互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竞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深情地进行朗读。随后在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惊叹,还对“天下奇观”进行了赞美,有对课文语言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更有为祖国拥有壮美风景而感到自豪……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读的方法来触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引领学生思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想读、乐读、抢读,最终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不

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个性化、丰富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从客体的自我变成主体化的自我,让阅读教学、让活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

十五、在平等对话中引发个性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毫无疑问,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你说我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点、进行说话训练。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透彻,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跳跃,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让课堂在“平等对话”中变得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十六、在“艺术空白”中丰富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艺术空白”,是培养学生想象的良好凭借。从众多“艺术空白”中选择与儿童生活学习相关或相近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进行想象。学生就会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展示自我个性。如《渔夫的故事》一文结尾写到: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看似完美的结局,其实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二)、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个性会得以凸显。

个性化阅读是一门复杂的、综合的艺术,它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实践和完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生活阅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我们要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呵护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幼苗,让他们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文本,尽情地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倾吐自己充满个性光彩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由愉悦的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得以张扬,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2001年第12期)

[2]祁茵:《教什么怎么教》《成才》,(2001年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1997

年第11期)

[4]郑福祥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5]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6]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7]《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8]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10]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当学生对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不足或很难直接感知的时候,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当现实不一定能满足需要时,通过想象可以获得满足的需要。 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尊重学生,给予信心 语文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天堂,应当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像一匹脱僵的骏马,奔腾在辽阔的草原上。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天赋,他们可随时迸发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荒谬怪诞,可能出人意料,但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尊重学生的想象,就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自由幻想的权利。你剥夺了这种权利,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萌芽、创造天性。试想,一个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的教师,一个不允许“出格”的课堂,怎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俗话说: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想象,需要教师给予肯定与信心。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胆小怕事,腼腆害羞。很多时候他们回答声音很小,许久不挤出一两个字,或许说出的你也认为是错的。这时,我们不要骂他、批评他,不要一口否定他的答案。我们应该拍拍他的肩膀,表扬他的勇敢,给予一个灿烂的笑容和肯定的评价,他一定信心大增,表现更积极。 二、活用教材,巧设提问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本质,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与传递。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是用教材。“用”不是死肯教材,而是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即,要活用教材。 活用教材,可通过巧设提问来体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如:在教学《火烧云》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这些形状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那我们也来想象吧?霎时,教室像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它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小兔是蹲着的,像是等人来抓它。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钻进树林里不见了。哦,原来是猎人来了。有的说:它像一只白天鹅。咦,天鹅怎么不动呀?哦,原来它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天鹅的翅膀煽动起来了,它醒了,正扑着翅膀飞起来了。飞吧飞吧,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远方吧! 三、借用辅助手段,激发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借用语言、文字、图象、声音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

如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就是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这个要求,我认为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谓的学习困难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州市文楼第一中学刘艳 摘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从兴趣入手,宏观把握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引入兴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诱发兴趣。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情感教育、精心设计导语、多媒体教学、提供成功机会、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来引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调动兴趣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的特色、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潜心钻研,把握不同文体的特色,把握同一文体不同篇章的特色。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求索的心理,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喜欢变换角度、生动活泼、新颖形象、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下功夫,针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感教育,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差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浅谈语文教学与情商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情商培养 情商是一种无法象智商那样可用一整套题目量化的素质和潜能,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格魅力、精神火花和道德力量,包括人的宏观视野、思维、感情、意志与情怀等“情商指数”。美国心理学家把这种比智商更为重要的、决定事业成功的个性特征称之为“情商”。近几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的“情商”与人的成长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这一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由不良情绪等情商因素而引起,情商不高的人,往往不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在人们普遍重视智商的情况下,有必要把情商提到更为空出的位置,重视情商的开发,以培养出“情智双全”的新世纪人才。 语文作为智、情、意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呢?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商素材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陶冶,更多的要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身陷绝境却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豪迈壮歌的陈毅;坚持真理、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念念不忘“北定中原”,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词人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先驱鲁迅;“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广州起义;面对特务的暗杀敢于拍案而起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哪一个不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 老愚公移山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人力车夫关心他人胜于自己的坦荡胸襟,郭全海分马时的大公无私……这些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最美最甜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不怕牺牲,爱憎分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其优良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熏陶。 教材中的壮美情景也信手可得、处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那“鸟鸣山更幽”的幽雅;荷塘月色里的朦胧夜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南国秋色,“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绘情的渲染讲解,再经学生反复的朗读,咀嚼品味和心灵体验。这些震人心弦的高大形象和沁人心脾、诗情画意的景象,对学生都具有激动人心的巨大感染力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行……。无形中,学生的“情商指数”得以提高,情商得到有利的培养,培养了学生对英雄志士的仰慕、对美好境界的热爱与向往、对青春华的珍惜、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4458339.html,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王丹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语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想象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56-02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其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概括性都在不断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些特点,通过发挥其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课文。教师教学时,在课堂中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唤发学生内心的想象,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景色等变成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感触得到的具体的事物,并由此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阅读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相统一,并能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感知具体的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想象思维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创设想象画面、感知想象情境、体会想像意境上。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看到的,把荷叶与跳芭蕾的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所描述的荷塘:满眼的荷叶,荷叶彼此相连;由于出水很高,所以才和舞女的裙很像,静态的荷塘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身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学生随着想象的驰骋,进入到了月光下的荷塘美景中,不动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文章在想象中得到了完美的复活。 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以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在运用中需要学生用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词语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词汇量大的同学能够很顺利地表述出来,而词汇量匮乏的同学则经常由于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述而中断想象。因此,要让学生扩大语言文字积累。在练习时,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各种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词汇丰富了,就可以用平时积累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想象。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多样的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更深层次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鼓励学生放飞思绪,激发联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学生思维的点拨与诱导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实发事件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引导发扬。教师的点拨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恰当的表情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思有所感、思有所得。在习作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获得的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借助丰富的表象就有可能想象。如:在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孟家中心小学朱红伟 各位同仁大家好: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语文,在我眼里,她是一门快乐、有趣的学科,一门有用、耐用的学科,一门充满人文情怀和道德熏陶的学科。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那样: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的这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的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由此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作品产生精神性的对话。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实践也证明,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开发、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责,要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再一方面,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想法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而应课后再和学生探讨;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勇于改正教学中的不足。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

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培养 发表时间:2011-11-15T11:17:49.9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11期作者:任园园 [导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天职就是教好语文,育好人。 贵州贵阳市第十二中学任园园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天职就是教好语文,育好人。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情商。那么,何谓情商呢?情商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商数,即除智商以外,影响人的认知过程的其他心理因素,如意志、兴趣、情绪、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乐观态度等。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智商高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商却能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商只占20%,情商则占80%。大量事实证明,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并非都是智商的原因,大多是情商的缺陷所致,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情商,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在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情商教育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其中语文学科作用尤为明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情景搞活动 教师进入教室要亲切热情,精神饱满,切忌故作严肃,或对学生不屑一顾,或专制苛刻。如果这样,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激发学习热情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外表、语言、动作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场面。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另外,利用电声设备等现代教学媒体、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来激励学生,也是一种创造情感氛围的好方法。如讲《威尼斯商人》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学生带人戏剧情景,接着在学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演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同时也锻炼了听说读想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师的情感,教学的内容和语言动作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情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的最好素材。如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首首饱含爱国深情的诗篇,一串串跳动爱国烈焰的音符,无不撩动学生爱国的心,燃烧学生爱国的情!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冰心的《谈生命》,则让学生明白:在生命这条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是不起眼的小水滴;生命又是短暂的,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再如林海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动人的故事,充满哲理的诗句,启发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敢于面对,贵在坚持,克服困难也是一种享受,还会成为你的亲切怀念。 三、在中外名著中遨游,不断吸取思想营养 读《水浒传》,可以学习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读《鲁滨逊漂流记》能够学到生存的信念及能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知道什么叫做坚强,知道坚持就是胜利,知道一个人只能被打倒,不能被打败。读《名人传记》,明白名人、英雄是我们的榜样,知道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懂得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贵在于在逆境中奋发,越挫越勇,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名著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言行思考、反思,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提高抗挫能力,心理逐渐成熟,良好的情商悄然形成。 四、暗示法激励情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对作家作介绍时,增加讲解名家的奋斗历程,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再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勉励和表扬,暗示学生:“你有学习的潜力,还可以学得更好”,“你能学会”,“你的学习能力很强,再加把劲”。我在教学中常常以表扬鼓励为主,“很好”、“真精彩”之类的评语,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暗示了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奋斗。有次上课时,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内容是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分析其用错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在讲解时,由于基础不扎实,出现了几处错误,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学生讲完后,我作讲评时,故意忽略他的错误不提(因为他已明白,正在懊恼),而对他演讲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沉着稳定,不受干扰等)大大表扬一番,使这位表情沮丧的学生深受鼓舞。我观察到他以后上语文课表现得特别出色。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好好把握。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得天独厚;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无比自豪。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30T10:02:24.2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金丽雅[导读] 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特别强调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品设定的境界,让学生获得对作品语言、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因此,在中学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实效性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素质。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第二高级中学,325000) 摘要: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特别强调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品设定的境界,让学生获得对作品语言、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因此,在中学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实效性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素质。关键词:阅读;想象力;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四、深入文章,结合意象,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深入文本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把意象组合成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深入理解这段文字中的意境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