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工作指南

(2.0版)

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前言

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

1 适用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定义(1)

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

4.1图元编号(2)

3.2 TIC点编号规则(2)

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

5.1 图层命名规则(2)

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

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

6 图层划分(3)

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

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

7.2 水系图层(4)

7.3 交通图层(5)

7.4 居民地图层(5)

7.5 境界图层(6)

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

7.7 地层图层(8)

7.8 火山岩图层(12)

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

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

7.11 脉岩图层(27)

7.12 围岩蚀变图层(28)

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

7.14 断层图层(32)

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

7.16 矿产图层(35)

7.17 产状符号图层(37)

7.18其它图元图层(38)

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

9 工作流程(44)

9.1 项目组织(46)

9.2 资料准备(46)

9.3 图件扫描(48)

9.4 图形矢量化(48)

9.5 点线编辑(48)

9.6 图面检查(48)

9.7 图形校正(49)

9.8 建立拓扑(49)

9.9 建立分层文件(50)

9.10 属性编辑(50)

9.11 属性录入(50)

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

9.13 图面整饰(50)

9.14 投影转换(50)

9.15 成果输出(51)

10 质量监控(52)

10.1质量监控体系(52)

10.2 数据质量监控(52)

11 成果汇交(59)

11.1 成果汇交内容(59)

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

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

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

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

11.6 检查评分方法(68)

11.7 数据复核(70)

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

12.2 主要工作流程(71)

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

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

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

1 适用范围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本工作指南主要引用如下标准。

GB2260-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6390-86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批准稿)(1:50000)

GB964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

GB/T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0157-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0160-95 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DDB9702 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DDZ9701 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3 术语定义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弧段、多边形三种类型。

图层由一类图元组成的空间数据集合,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图元特征的属性数据构成一个图层。

数据项属性数据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日期型D。

属性表描述图元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

4.1图元编号

图元编号是以图幅为单位的各图层的图元(点、弧段、多边形)自然顺序编号,图元编号采用5位整型数字,并确保图幅内各图层的图元编码唯一。

4.2 TIC点编号规则

图幅角点的TIC点是图幅的经纬度坐标控制点,它能将不同图层的要素配准到同一个坐标系统上。此外,在同一地区不同的专题图件,可以使用相同的TIC点作为经纬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TIC点的编号采用该点坐标的DM格式经纬度数值,用9位数字表示,前五位为经度,后四位为纬度。如某幅图的其中一个TIC点的坐标为115°00′00″、37°15′00″,则该点的TIC点编号为115003715。

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

5.1 图层命名规则

数字化地质图以图幅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图幅中都是一致的。建立GIS系统以图层为单元进行管理。为保证多幅图拼接后每个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

△×△△△××

┬┬─┬──┬─

││││

│││└──某一图类中划分的图层数字编号

│││

││└──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三位

││

│└──比例尺代码(A-1:1000000, B-1:500000, C-1:250000, D-1:100000

│ E-1:50000,F-1:25000,G-1:10000, R-1:200000)

└──图类代码(如D:地质,L:地理)

其中,若图名超过3个汉字,则取前两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若图名出现重名时,则前两位不变,第三位改为数字顺序编号,不够三位时在第三位补F。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首字母与已有图类代码相同,则为专业术语第二个字拼音的首字母。每一图类还可分若干图层,由编码结构中最后两位数字顺序编码。其中图名编码部份当有需要时,可直接采用国标分幅编码,并编制与上述方案中三位代码的对照表,以实现数据交换。

5.2 属性表命名规则

每个图层的点、弧段或多边形有不同属性表,每种属性表需确定名称。其编码结构如下:

△×△△△××△

┬┬─┬──┬─┬

││││└──图层属性表的识别码

││││

│││└──图层数字编号

│││

││└──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三位

││

│└──比例尺代码(A-1:1000000, B-1:500000, C-1:250000, D-1:100000

│ E-1:50000,F-1:25000,G-1:10000,R-1:200000)

└──图类代码(如D:地质,L:地理)

识别码采用字符,取属性表主要含义的一个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1:50000将军庙幅地质图中地层图层有地层界线和地层单位二种属性表,分别取界线(J)、地层(D), 即用DEJJM01J、DEJJM01D 表示。具体属性表名见属性表格式。

5.3 数据项名及代码

数据项名及代码按GB/T 9649规定填写,具体见各图层属性表及数据项说明。

6 图层划分

地质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地质要素和图面整饰三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为如下图层:

注明: 1、围岩蚀变、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等均以独立多边形图层表示(原图用点、符号表示的,以点或符号的范围做多边形)。上述图层均不参与地质图层的拓扑。

2、所有的脉岩均按原图表示的范围做多边形,参与其它地质图层的拓扑。

3、地层中若有标志层,标志层同样参与拓扑。

4、沼泽地作为装饰图层,不参与拓扑、不放在水系图层中。

5、侵入岩中的包体以多边形表示,岩墙放入侵入岩体图层,参加整体拓扑。

6、图廓外的柱状图、图切剖面图、图例及图面整饰分别以图内整饰图层(ZX△△△01)和图外整饰图层(ZX△△△02)处理。图面内容的图内整饰和图外整饰可以分别按整体整饰,也可按图层的划分分层整饰,分层整饰的图层命名见上表。所有整饰文件以MAPGIS 格式编辑存储,以供输出。

6.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LX△△△01)

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角点坐标、图幅号、比例尺、调查单位、完成时间及出版年代等。

6.2 水系图层(LX△△△02)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线、雪线等及其类别和名称。

6.3 交通图层(LX△△△03)

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6.4 居民地图层(LX△△△04)

包括乡镇及以上各级政府驻地和居民地名称。

6.5 境界图层(LX△△△05)

包括县以上(含县)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

6.6 地形等高线图层(LX△△△06)

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

6.7地层图层(DX△△△01)

包括所有的地质界线及地层的主要特征。

6.8火山岩岩性图层(DX△△△02)

包括各种火山岩岩性特征。

6.9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DX△△△03)

包括各种特殊成分、标志、形态、成因含义的非正式沉积、变质、火山地层单位主要特征。6.10侵入岩图层(DX△△△04)

包括侵入岩及变质变形侵入岩(体)主要特征。

6.11 脉岩图层(DX△△△05)

包括各类脉岩及其主要特征。

6.12 围岩蚀变图层(DX△△△06)

包括各种围岩蚀变及其主要特征。

6.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DX△△△07)

包括各类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及其主要特征。

6.14 断层图层(DX△△△08)

包括各类断层线及其主要特征。

6.15 构造变形带图层(DX△△△09)

包括各类脆、韧构造变形带(如碎裂岩、糜棱岩带等)及其主要特征。

6.16 矿产图层(DX△△△11)

包括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的矿种、矿床成因类型、矿床规模、矿石品位、成矿时代及

地质工作程度等主要信息。

6.17 产状符号图层(DX△△△12)

包括地层产状和片理、片麻理、劈理、线理、流面及裂隙等产状及其主要特征。

6.18 其它图元图层(DX△△△13)

包括化石采样点、同位素年龄采样点、钻孔、火山口、泉及图切剖面线等。

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

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7.1.1 图幅角点属性表(LX△△△01T)

表1 图幅角点属性表

7.1.1.1图幅角点编号

按本指南4.2规定填写。

7.1.1.2 角点X、Y坐标

按理论计算值,以米为单位填写。如果不作投影变换,直接输入角点的经纬度坐标值,但必须转换成十进制的秒,以秒为单位。

7.1.2 图幅基本信息属性表(LX△△△01J)

7.1.2.1地形图编号

按GB/T 13989规定填写。

7.1.2.2 图名

按原地质图的汉字名填写。

7.1.2.3 比例尺

指地形图比例尺,填写比例尺分母值。

7.1.2.4 坐标系统

指地形图采用的坐标系统,按GB/T 9649 CHAG项下所列代码填写。

7.1.2.5 高程系统

指地形图采用的高程系统标准,按GB/T 9649 CHAI项下所列代码填写。

7.1.2.6 左经度、右经度、上纬度、下纬度

指地形图四个图廓角点的经纬度坐标值,填写精确到秒,精度值小于100°的前面补空,如“92°32′00″”应填为“ 923200”。

7.1.2.7成图方法

指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按下列代码填写:

1.实测

2.修测

3.编图

7.1.2.8 调查单位

指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承担单位,填写汉字名称。

7.1.2.9 图幅验收单位

指组织对填图成果图幅验收单位,填写汉字名称。

7.1.2.10 评分等级

指填图图幅成果验收时评定的质量等级,按下列代码填写:

1.优秀

2.优良

3.良好

4.及格

7.1.2.11 完成时间

指区调工作完成的时间,按GB 2808规定填写到月。

7.1.2.12 出版时间

指地质图注明的出版日期,按GB 2808规定填写到月。

7.1.2.13资料来源

指地形图资料来源,填写汉字。

7.1.2.14数据采集日期

指图幅建库数据采集完成日期,按GB 2808规定填写到月。

7.2 水系图层

7.2.1 河流、海岸线属性表(LX△△△02H)

表3 河流、海岸线属性表

7.2.1.1 图元编号

指对单线河流(含季节性河流和干沟)、海岸线弧段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2.1.2 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2.1.3 图元名称

填写单线河流(含季节性河流和干沟)、海岸线的汉字名称,无名者不填。7.7.2。2 水体属性表(LX△△△02S)

表4 水体属性表

7.2.2.1图元编号

指对双线河、湖泊、水库、雪线等多边形水体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2.2.2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2.2.3图元名称

填写双线河、湖泊、水库、雪线等水体的汉字名称,无名者不填。

7.3 交通图层

7.3.1 交通图层属性表(LX△△△03J)

表5 交通图层属性表

7.3.1.1 图元编号

指对铁路、公路等弧段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3.1.2 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3.1.3 图元名称

填写铁路或公路汉字名称,无名者则填写其在图幅内起点、终点汉字名称。

说明:数字化铁路、公路等弧段取中线。

注:铁路、公路交叉时应建立节点;

公路、铁路在穿过居民区时,空间数据应贯通;但出图时按原图处理。7.4 居民地图层

7.4.1 居民地图层属性表(LX△△△04M--面 LX△△△04D--点)

表6 居民地图层属性表

7.4.1.1 图元编号

指对居民地和各级政府驻地多边形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4.1.2 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4.1.3 图元名称

填写居民地和各级政府驻地的汉字名称。

7.5 境界图层

7.5.1 行政区划属性表(LX△△△05X)

表7 行政区划属性表

7.5.1.1 图元编号

指对行政区划多边形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5.1.2 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5.1.3 图元名称

填写县、市、省(区)等的汉字名称。

7.5.27.5.2境界属性表(LX△△△05J)

7.5.37.5.3

表8 境界属性表

7.5.2.1图元编号

指对境界线弧段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5.2.2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5.2.3图元名称

填写境界的汉字名称。

7.6 地形等高线图层

7.6.1 地形等高线属性表(LX△△△06D)

表9 地形等高线属性表

7.6.1.1 图元编号

指对地形等高线弧段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6.1.2 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补充代码如下:

71011.首曲线 71012.计曲线 71013.间曲线 71014.助曲线

7.6.1.3 高程

指每条地形等高线代表的海拔高程。以米为单位填写。

注:等高线在空间数据中应连续,地貌符号(如陡崖、斜坡、双线冲沟等)要尽可能转变为等高线表示,并根据其他地形特征合理反映变坡线的位置。

等高线被高程注记或其他符号隔断处,等高线直接通过;

在双线河两岸中断的等高线应根据地势特征顺势连通;

等高线遇陡崖,陡石山等被隔断,应将陡崖上、下坡线的两条等高线连通,中间的等高线按等间距连通。

等高线在出图时按原图处理

7.6.2高程点属性表(LX△△△06G)

表10 高程点属性表

7.6.2.1图元编号

指对各级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注:特殊地物点可放在该图层。

7.6.2.2图元类型

按GB/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

7.6.2.3点名

填写各级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的汉字名称。无名者不填。

7.6.2.4高程

指各级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的海拔高程,以米为单位按图中高程注记填写。

7.7 地层图层

7.7.1地质界线属性表(DX△△△01J)

表11 地质界线属性表

7.7.1.1 图元编号

指对所有地质界线(包括地层界线、变质地层界线、火山岩性界线、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侵入岩界线及水体和断层界线等,但对不构成地质界线且延伸进地质体的悬挂弧段要删除,如下图所示)

弧段的编号,按4.1规定填写。

7.7.1.2 接触关系

按GB/T 9649 GZBD 项下所列代码及下列补充代码填写,其中: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补充代码为:

15.实测整合 16.推测整合 17.实测不整合

18.推测不整合 19.实测平行不整合 20.推测平行不整合

●●火山岩的接触关系是指火山地层单位内岩性、岩相间的接触关系,补充代码:

22.陆相火山岩的岩性界线 23.陆相火山岩的岩相界线

●●非正式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是指非正式地层单位与正式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补充

代码:

21.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

●●侵入岩的接触关系是指侵入岩与围岩、侵入岩与侵入岩及侵入岩内部接触关系,补充

代码:

25.渐变接触 26.超动型侵入接触

27.脉动型侵入接触 28.涌动型侵入接触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范宏喜 7月10日~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0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谈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的科技水平,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作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管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针对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三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候金武和三个示范基地的负责人。 监测预警基地将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 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 候金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点面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的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通过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技术支持专家库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四川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刚刚启动,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以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群测群防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正在规划之中,但通过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和工程警实践,监测预警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示范区建设起点高、影响大,将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所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院技术业务发展规划(2007-2020年),在未来五年内,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20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目录 1.前言 (1) 2.引言 (1) 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4.引用文件 (2) 5.工作流程 (2) 6.质量监控体系 (3) 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 (4) 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5)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6) 8.1.2 有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7) 8.2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9) 9.元数据文件格式 (19) 10.成果报告 (20) 10.1成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20) 10.2成果报告质量要求 (20) 11.成果汇交 (21) 11.1成果汇交的内容 (21) 11.1.1 成果数据 (21) 11.1.2 彩色喷墨图 (21) 11.1.3 其它资料 (21) 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22) 11.2汇交数据的文件格式 (22) 12.成果数据质量检查验收 (26) 12.1计算机数据检查及记分方法 (26) 12.1.1 计算机检查内容 (26) 12.1.2 计算机检查缺陷类型 (27) 12.1.3 计算机检查记分方法 (28) 12.2地质图图面检查及记分方法 (28) 12.2.1单幅地质图图面检查内容 (28) 12.2.2 单幅地质图图面错误类型 (28) 12.2.3 单幅地质图图面记分方法 (29) 12.3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及记分方法 (29) 12.3.1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内容 (29) 12.3.2 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评价及记分方法 (29) 附录A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质量检查表目录 (35) 附录B质量监控表实例(单独文件) (35) 附录C《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数据项说明(单独文件) (35) 附录D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属性卡片目录 (42)

各种地质图件绘制

各种地质图件绘制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

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2、地质剖面图 在平面图上,选择一条至数条有代表性的图切剖面,以表示岩性、褶皱、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地貌特征等。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钻探技术要求

人民路五期安置房场二期工程场地 钻探技术要求 1.、终孔标志 取样孔及标准贯入实验钻孔均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5.0~8.0m,一般性钻孔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3.0~5.0m。 2、勘察方法 2.1钻探:所有钻孔(包括技术性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均进行全孔段取芯,所有岩芯均应按回次顺序排放,并加贴岩芯牌。钻探班报表应及时跟踪记录,严禁事后追记,对钻探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汇报。 开孔冲击钻进,待测得初见水位后,回转钻进,套管及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填土为80%以上,粘性土为85~100%,砂土为60~80%,强风化岩大于60%。 2.1钻孔孔径的要求应满足供室内试验的要求,钻孔孔径应为91-110mm;对软质岩或风化岩钻孔孔径91mm。 2.3遇土层变层,立即停钻,丈量机上余尺,计算土层深度。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0.1m之内。 2.4取样时保证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10cm),击入深度不允许大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在做标贯前应清理孔底沉渣,保证孔底干净。准确记录标贯试验位置及锤击数。 2.5所有钻孔开孔冲击钻进,测初见地下水位,在终孔24小时后,

测稳定地下水位。所取水样应注明取样地点、日期、取样深度。 若发现不符合规范、规程的取样或标贯试验,现场地质员有权利废孔。 3、现场测试 3.1、标贯:在标准贯入实验钻孔中测试,每2.0m一个,必需严格执行(需进行杆长修正)。 3.2、动力触探:选5~6个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动力触探(素填土和卵石层中)。 4.、现场取样 4.1、水样:计划总共采取3组水样,水样采取前钻孔应适当洗孔。 4.2、土样:在取样孔中采取,间距2m 一个,每层土样不能小于10组。 5、现场管理 5.1、施工人员必须规范作业,文明施工。 5.2、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交付甲方。交底人:接收人: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总站组建、沿革及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 (一)、总站成立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处江西省南昌市,1981年7月在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水文观测站(第三、四分队)的基础上组建的。1982年11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劳[1982]573号文件批准设立:“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属县、团级事业单位。1983年9月局(83)370号文将“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1991年8月30日,局(1991)248号文,将“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并同时挂“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驻地、经费渠道不变。至此,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沿革、发展到现在。 (二)、职工情况 总站现有职工总数219人,其中: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154人。 1.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25岁以下7人;26~35岁29人;36~45岁71人,46~55岁47人,55~60岁3人。 2.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大学20人,大专29人,中专30人,高中(技校)57人,初中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7%。 3.专业结构:全站各类专业人员98人,占全站职工人数的62.4%;其中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48%。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0%;中级技术职称43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55%;初级职称20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5%。 4.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例:全站各方面专业人员9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站技术人员之比为49%。 二、领导班子及成员简介 总站设立党委,实行站长负责制。党委成员由肖旦红、颜春、孙健、寇颖、黄长生5人组成。颜春任站长,肖旦红任党委书记。

MapGIS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常见错误与分析-湖北地质调查院

MapGIS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常见错误与分析ANALYSIS of COMMON MISTAKES in the BUILDING of MAPGIS BASED GEOLOGICAL SPATIAL DATABASE 陈爱明,柯育珍,周录英 Chen Ai-ming, Ke Yu-zhen,Zhou Lu-ying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武汉43002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022 摘要:以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按拓扑类、属性类、图形类及其它类四大类型分别论述了使用MapGIS软件进行地质图数据库建设中的常见错误。详细分析了线弧一致错误、无效弧段和悬挂弧段、线面套合不一致、微小区等错误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使用项目组提供的工具软件及MapGIS自带工具进行错误的检出,提出相应的修改办法。这些错误大多是由于流程方法不正确、误操作或作业员不仔细引起,只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认真细致地操作,注重每个步骤,定能够从源头上避免错误的产生,将错误降到最小程度。 Abstract:Through the building of spatial database of 1: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ommon mistak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PGIS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data bank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s according to topological, attribute, figures and other kinds of four major types. We particularly analysis wrong behaviors and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AutoCAD地质剖面图绘制流程

表4-2-1为钻探成果表(部分)。 表4-2-1××矿区钻探成果表(部分) 现在欲绘制Ⅰ-Ⅰ′地质剖面图,操作步骤如下: (一)确定剖面线和准线位置 在图4-2-21所示的地形地质图上有钻孔的实际位置,把大体上垂直于煤层走向布置的各勘探线上的钻孔用直线连接起来,即为沿煤层倾向的剖面线,如图中Ⅰ-Ⅰ′、Ⅱ-Ⅱ′、Ⅲ-Ⅲ′、Ⅳ-Ⅳ′;把大体上平行于煤层走向的各钻孔连接起来,即为沿煤层走向的剖面线。 (二)旋转图幅 为了方便投绘点,把地形地质图整个图幅旋转,使图中Ⅰ-Ⅰ′剖面线呈水平状态。

一)绘制水平基准线 启动“正交”及“对象捕捉”之“端点”捕捉功能。 命令: Pline↙ 指定起点: 在地形地质图中捕捉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当前线宽为0.0000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向右方适当距离点击左键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得一条水平基准线) 二)旋转 使图中Ⅰ-Ⅰ′剖面线呈水平状态。 命令: Rotate↙ UCS 当前的正角方向: ANGDIR-逆时针ANGBASE-0 选择对象: 窗选整个地形地质图图幅(不要选中上述所绘水平基线) 指定对角点: 找到 150 个 选择对象: ↙ 指定基点: 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 R↙ 指定参照角<0>:再次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第二点: 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新角度: 鼠标拾取水平基准线右端点 则整个图幅发生旋转,剖面线Ⅰ-Ⅰ′呈水平状态(如图4-2-22a所示)。 (三)制作高程网 命令: Copy↙ 选择对象: 鼠标拾取旋转后地形地质图中的Ⅰ-Ⅰ′剖面线 选择对象: ↙ 指定基点或位移,或者[重复(M)]: 拾取Ⅰ-Ⅰ′剖面线端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 向下适当位置点击左键 则得到高程网基准线,这样保证了基准线与地形地质图中的剖面线长度相等,互相平行。然后按照前述高程网绘制方法绘制高程网(要考虑最高、最低高程和比例尺)。 (四)绘制地形剖面 启动“正交”及“对象捕捉”之“交点”捕捉功能,使用“Pline”命令,分别从地形地质图中剖面线Ⅰ-Ⅰ′与各地形等高线(115、110、105、100)之交点向下画线(如图4-2-22中的实线)至100m高程线。然后利用100m高程线作为基准线,分别在所画线上找到115m、110m、105m、100m各高程点并标记,如图4-2-22中的“×”标记。 接下来用Pline线联接各点,形成地形剖面线。 命令: Pline↙ 指定起点:拾取第一个投绘点 当前线宽为0.0000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W↙ 指定端点宽度 <0.0000>: 0.3↙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拾取第二个点)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拾取第三个点)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数字地质剖面和填图记录格式-样板

(五号字空,空二行,单倍行距) (五号字空,单倍行距) 新疆1∶5万×等×幅区调(左对齐,黑体,小三,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省×县×地×系(或×岩体等,居中)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二号楷体,1.5倍行距)(空一行,小二字号,段前后为“0”,1.25行距)剖面编号(宋体三号,加粗,1.25行距):PM101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工作地区 图幅编号 单位 院长总工 工程负责 技术负责 记录 日期 用表格化表示。 表内左对齐,单倍行距,仿宋小三。 表格居中,在表格属性栏中选“居中”、“无文字环绕”,在行编辑指定高度中输入“0.84cm”,边框选“无”。在首页中做如下页面编辑: 纸张为“A4”, 页边距上2.54cm,下2.54 cm,

页码范围选“多页”,并在其编辑下栏条中选“对称页边距” 之后在页边距栏中选左2.5 cm,右2.5 cm,装订线1 cm。(注意:等同于左3.5cm,但无法实现“对称页边距”)。 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不选首页显示页码(封面无页码标记),在页码格式中选起始页码为“1”,确保装订线在本页的左侧。 2 / 9

×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PM101记录(仿床三小,居中,段前后 均选1行,1.25倍行距) 剖面编号:PM101(左列全为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全部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剖面名称:×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右列为宋体五号) 目的任务:(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行距设为1.25倍,悬挂缩进5字符)。 剖面方位:××°() 起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终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测制日期:20××年×月×日到×月×号 图编编号:L45E012005 剖面长度:14.509km 分层:张一(姓名2字时,间空一字) 记录:××× 掌图:××× 前测:××× 后测:××× 照相:××× 表格:××× 制图:××× 采样:×××、×××(两个人名间用“、”) 比例尺:1︰5000 其他说明:本剖面中主要样品代号说明如下:B—标本;b—薄片;HT—基岩化探;HX—化学分析;DT—电子探针;G—光片;BT—包体测温;ZP-照片;SM-素描图,(可 据本剖面加和减少说明内容) (以下勿用过多的回车符,而用插入命令中的“分隔符”→,选点分页符) 在正式剖面记录第一页再次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选“√”首页显示页码,在页码格式中再次选起始页码为“1”,这样剖面记录仍从第一页开始。 因本页再次从第一页开始,所以前页可能有空页是正常情况。 导线号:0-1导;方位=151°;坡角=-3°;斜距=155m(段前“1”行,行距1.25倍) 层号:1(左列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数字全用Time New Roman,段前“1”行) 分层位置:0-1导0m(右列为宋体五号) 层岩性:×××××(只有每一导线和每一层号的段前“1”行,余段前和段后均为“0”) 层描述:××××××。 层号:2 分层位置:0-1导××m 1 / 9

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现在的位置:第四章>>第六节第20页 2 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一般是依据矿区地形地质图和剖面上已有工程揭露资料编制;开发勘探阶段则多依据已有若干中段地质平面图、相邻勘探线剖面图等切制、转切或通过适当的内插、外推计算作图方法 编制。 编制具体步骤:(图4-6-19.a-d) (1) 绘制坐标网线: 1)在平面图上投剖面的起止点A和B并连接成直线。该直线或其延长线与x座标和y座标交角(锐角)分别为α和β。 2)绘剖面座标线。一般选取z(高程)以及x或y座标中的一种。 x或y座标选取原则为:若α≥β,则选取x座标;反之则选取y座标。 x或y座标相邻座标线的距离(如上左图的300与400)并非是100m,而是100/sin α m。 3)根据A和B点的座标值,将其投在剖面图上。 (2)地表资料绘制: 包括: 1.地形线 2.地表地质界线 3.地表探矿工程 除了在剖面图上绘出上述内容,还应在剖面图下方的平面图上绘出。

(3)推测绘制地下资料并连接矿体 据矿床地质图和其他有关资料并根据相邻及其他探矿资料及地质规律的变化趋势推测深部地质特征及界线。 (4) 单项设计工程设计 按所选定的勘探工程种类和间距,将各单项设计工程标绘在地质剖面图上(详见于后的单项工程设计),并标明编号。 然后完善剖面线平面位置图,补充取样结果表及图例、责任表等规定内容。最后绘整理成图。 3设计中段地质平面图的切制 在矿床地质勘探或开发勘探工作中,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往往要切制中段设计(或预测)地质 平面图,或称为××m(标高)水平断面图。 所需资料依据:矿床地质图及对矿床地质构造特点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一系列勘探线剖面图;或已有中段(尤其是相邻中段)地质平面图等。可利用直接切制或各种转切的方法完成。比例尺一般1∶500~1∶2000,按矿体规模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定。现将具有一系列 勘探线剖面图切制中段设计地质平面图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如下(见图4-6-20): (1)按设计需要确定切图标高(如100m);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钻探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 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目录 第一章依据 (1) 第二章项目管理 (1) 第三章钻探技术要求 (4) (一)岩芯采取率 (二)回次进尺 (三)钻探过程 (四)钻探记录 (五)取样和试验 第四章复杂与特殊条件钻进 (7) 第五章水文试验钻孔 (12) 第六章终孔 (14) 第七章封孔 (14) 第八章提交资料 (15) 第九章检查验收 (15) 第十章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16) 附录1-钻探原始记录的标准作业 附录2-钻探检查与验收 附表A-钻孔工艺技术标准 附表B-钻孔记录技术标准

第一章依据 本钻探技术要求是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铁路工程地质特殊岩土勘察规范》(TB10038-2001)、《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等规范,结合目前铁路勘察工作汇编的钻探技术要求。由于各勘探项目各有特点或侧重,故各项目勘探应以相关的各种现行规范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勘探作业细则、钻孔任务书的要求为准。勘测期间各测段应根据本测段具体情况补充有关钻探技术要求。钻探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项目管理 一、各勘探单位必须成立现场的勘探项目部(经理部);必须设有技术、质量、安全的专职领导,并不能擅离工地;根据机组和工点情况配足现场的专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明确的安全、质量、技术、工艺等制度或要求,如岗位责任制(含经理部和机组各岗位)、作业流程和责任人、技术工艺要求、交接班制度(含交接班记录)、作业场地的环境、安全、质量控制和自检措施等,并严格执行。现场的各勘探项目部、机组、人员必须挂牌或有明确标识。如需撤换机组、机长、记录员,必须通过现场指挥部、地路处经计室考核同意备案,否则不予验收计价。 二、各单位的机组必须按照合同项目进度、质量要求和有关钻孔孔深、孔径、钻探工艺以及施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配置足够的各项钻探、测试、试验的设备、钻具和工具。终孔直径一般大于91mm。 三、在钻探准备阶段及钻探过程中应与甲方技术人员及孔内测试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保证测试、试验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遇特殊情况通知应及时通知甲方技术人员。 四、钻孔质量检查:各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履行质量自检责任,并留下自检记录随时提供甲方或监理检查。甲方的检查一般为飞行检查、中间检查和验收检查。常在被抽检的钻孔附近0.5米范围内布置检查孔,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核定。检查孔完工后需及时整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原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作为钻探质量评定的依据。 五、严格执行钻孔任务通知书。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空间元数据: 1. 标识信息: 1.1. 引用信息: 1.1.1. 作者:云南省地勘局 1.1. 2. 出版日期:1999.12 1.1.3. 标题:云南省l: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1.1.4. 空间数据表达方式:数字化矢量数据 1.1.5. 出版信息: 1.1.6. 出版地:北京 1.1.7. 版权所有者:云南省地勘局 1.2. 描述信息: 1.2.1. 摘要: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中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项目(编号95-06-013)《地质编图》课题(编号95-06-013-01)的一个专题(编号95-06-013-01—23)。该图是在1:20万区域地质图82幅基础上,利用了1:5万区调地质图112幅和正在进行的1:5万区调地质图25幅及1:25万区调1幅等新资料,吸收了有关科研成果17项。采用现代地质学、地层学、岩石学等新理论和方法,按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时代加岩性单位编制而成。地质图充分反映了云南省地质构造特征及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地质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表示了岩石地层单位417个,侵入体时代加岩性单位116个。跨省区断裂7条,省内重要断层32条,同位素年龄数据88个,是目前云南省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一份1:50万地质图。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数据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与邻省进行了接图处理,填写了图历簿,编写了编图说明书。成图过程全部采用在MAPGIS 5.0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是云南省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50万数字地质图成果。 1.2.2. 目的: 所提供的空间位置适用于等于或小于1:50万比例尺的基础地质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应用;可提供作为国家和省级领导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作区域总体规划、经济区布局、计划和管理用图;可提供专业部门建立各类专题图底图:提供作为编绘比例尺小于1:50万地质图的基本资料,对区域矿产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研究、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规划部署以及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计算机网络系统用图。 1.3. 数据集内容的时间信息: 1.3.1. 时间信息: 1.3.1.1 时间范围: 1.3.1.1.1 开始日期:19897.05 1.3.1.1. 2. 结束时间:1999.03 1.3. 2. 时间参照信息:该时间为从课题编写设计到提交成果验收为止。 1.4. 状态: 1.4.1. 进展:完成 1.4. 2. 维护和更新频率:根据需要 1.5. 空间范围: 1.5.1. 边界坐标: 1.5.1.1. 西边界坐标:93°30ˊ 1.5.1. 2. 东边界坐标:106°30ˊ 1.5.1.3. 北边界坐标:29°20ˊ 1.5.1.4. 南边界坐标:21°20ˊ 1.6. 关键词: 1.6.1. 主题: 1.6.1.1. 主题关键词词典:无 1.6.1. 2. 主题关键词:数字地质图 1.6.1.3. 主题关键词:数据库 1.6.1.4. 主题关键词:地层 1.6.1.5. 主题关键词:侵入岩 1.6.1.6. 主题关键词:断裂构造 1.6.1.7. 主题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