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一、人类早期文明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在远古,亚欧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着,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那时候,五大洲都已经有人生活。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活更有保障了,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大约到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也发明了冶金术。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由集体劳动变为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劳动产品也归各个家庭所有。生产的个体化,剩余产品的增多和交换的发展,使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剧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而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终于解体了。

二、早期文明的兴衰

1.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期内,在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了最早得城市文明的萌芽。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而生存,在公元前3100-3000年,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一,埃及文明形成。

2.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

记载材料(泥版)。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构成。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古埃及最重要的宗教中心有四个: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赫尔摩波利斯和底比斯。古埃及的宗教有“创世说”、“来世说”等观点。

3.公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现了“城市文明”,覆盖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规划正规严谨,是经济和政治中心,出现统一的文字、神话、象征符号等,但缺乏战争征服的迹象,似乎是贸易和政治联盟。城墙有可能有防洪功能。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国王或任何集权把头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领袖等精英构成聚落的领导层。宗教服务于维系城市的各种社群。公元前1900年以降后600年间,由于河流的改道,贸易路线的废弃,原先的贸易-政治联盟的文明被轻而易举地侵蚀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这时印度-雅利安人从礼教、语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中国文明起源是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发展基础,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会复杂化的具体机制不尽相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水利工程大约是社会复杂化的机制,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长江流域则以洪水控制体系为社会分层的机制。不论南北地区,由于社会内部分层由来已久,加上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二级台阶以下的平原地区,实际无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单元,政体倾向于至少在文化区内的集权化。所以,中国文明过程更趋向于从酋邦社会向成熟的早期国家过渡,不大有机会进入到两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绝对比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要宽广的多。因而中国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倾向于中心辐射型,而不是埃及和两河香肠式的模式。中国历

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命脉,贸易在古代一直未能占领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

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爱琴海诸岛,也就是希腊的原始文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标志,不但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历史源头,也是西方文明的开端。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希腊气候较欧洲内陆温暖。但夏季少雨,土壤肥沃的地区也不多,因此农业不像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发达。粮食作物以大麦、小麦、豆类为主,园艺作物则以橄榄和葡萄最为重要。古代希腊的大城邦如雅典等,在城区人口集中以后,粮食往往不能自给,要从黑海沿岸和埃及等地输入谷物。但是希腊具有较好的航海条件。爱琴海虽时有大风,有些地方海流险急,但夏季却比较平静;而且港湾较多,岛屿相望,这就有利于航海的发展。古希腊人善于航海,被称为“海上民族”或“海上居民”。神秘浩瀚的大海诱使他们对大海远方的好奇和向往;频繁的航海活动又激起了他们探求与开拓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同时也铸就了他们对外冒险扩张的民族性格。

三、上古文明及其帝国时期

1.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国的创立者是居鲁士二世。波斯帝国是位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奴隶制帝国。统治这个帝国的是阿契美尼斯家族,故亦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领土扩张到大部份中亚和西亚领域的君主制王国,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君主制国。公元前330年,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进攻下,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帝国灭亡。

2.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处于“列国时代”,多种文献提到这一时期古印度有“十六大国”,随着恒河流域的开发,这个时期古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列国时代各国政治制度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君主国和共和国两大类;就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君主制在恒河流域占有优势,并且最终将取共和制而代之。佛

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雅利安人最古老的语言是“吠陀梵语”。约公元前4世纪,波你尼整理出了一套梵语的语法规范。梵语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方面。

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名称,约公元前423年由旃陀罗笈多建立。首都为华氏城。阿育王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基本统一除半岛南端外的印度全境,大力宣扬推广佛教。该朝于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3.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80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因为对迈锡尼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青铜器;海上贸易也再次兴盛,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埃及的宗教,波斯的哲学,腓尼基的文字,巴比伦的天文和“野蛮民族”的艺术,数不清的远古文明和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都迅速通过这些根系传播到伯罗奔尼撒起伏的丘陵,传播到阿提卡丰收的果园,传播到比阿提亚贫瘠的山岭。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成长,雅典的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在此后的250年间新的希腊城邦遍及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4.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侵略希腊,马其顿一度受波斯统治。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约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腊城邦,告以波斯的军事情报。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整个希腊,并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将希腊文明传播至东方,史称希腊化时代。东侵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亚历山大在所征服的地区,兴建许多城堡,它们起初只不过是军事要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亚历山大远征时有许多学者跟随他的军队来到东方各地,从事学术探险。他们沿途研究地形,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对于后来的地理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时的古希腊文学已经接近尾声,希腊文明的中心也逐渐由雅典迁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5.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 变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建立在城邦国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前43年,安东尼、李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6.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一、中国秦朝的瞬息兴衰;三者都不长久。从东到西先后崛起了中国的秦汉,中亚和南亚北部的贵霜,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安息)和西方的罗马四大帝国。这三大国解体后,西起地中海、东至中国东海的辽阔的欧亚大陆上,面临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大问题。汉帝国(包括西汉与东汉)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灭亡于公元3世纪初,统治中国延续约400年。几乎同时罗马勃然兴起,先是共和国体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尊号,罗马成为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476年灭亡于蛮族入侵。

四、古代世界的衰落

1.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的奴隶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局面,对罗马奴隶制帝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帝国初期,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带轮的犁、割谷器、起重装置、排水机等先进工具。这些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要求生产者对劳动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奴隶不被当人看待,他是主人的财产,是物品,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也得不到自己的劳动报酬。因此,对劳动丝毫没有兴趣,他们往往虐待牲畜,破坏工具,并利用一切机会来欺骗主人和逃避工作,这就是说,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下已经排除了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可能性。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造成奴隶的大量死亡,并且激起奴隶的反抗。奴隶们不断地逃亡和暴动给奴隶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2.公元三世纪七十年代,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成强大的武装,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转战各地,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掉了富豪贵族,分掉土地、牲畜和财产,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使罗马统治者胆战心惊。公元四世纪中期,在北非也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他们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阿哥尼斯特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连帝国统治的中心罗马城,制造钱币的工匠和其他劳动人民也发动起义,一举歼灭罗马军队七千人,使罗马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

3.395年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西哥特人不断入侵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宣称效忠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将国徽转让给东罗马帝国,西

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4.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5.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掀起浪潮的主要原因在于匈奴人的西侵。匈奴人入侵:372年匈奴人击败阿兰人,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其首领战败被杀,又与西哥特人交战,西哥特人败。获西罗马皇帝瓦伦斯许可,过多脑河,定居罗马境内,成为“同盟者”守护边境。后西哥特人因受不了罗马人压迫,

起兵反抗罗马,罗马皇帝瓦伦斯率兵征讨,战死。罗马国境由是被打开第一个缺口。

西哥特人对意大利的进犯: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反抗因获得奴隶,平民的支持,一度声势浩大,但后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安抚。狄死后,罗马分东西两部分。

395年哥特选阿拉里克为王,再度崛起,攻君士坦丁堡,不久,入希腊半岛。401年阿拉里克进犯意大利,直逼罗马皇帝住地米兰。但战败,次年再败,遂退出意大利。西罗马皇帝因此避居拉文那。

406年,西罗马撒回莱因河上游驻军,蛮族各部如湖水一般涌入西罗马。408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围攻罗马,罗马交大量赎金后得以解围;410年阿拉里克再攻罗马,城被奴隶打开,蛮军入城大掠三日。拟再南下取罗马谷仓北非不成。阿拉里克回师病死,入侵始暂告段落。西哥特人十年中,多次入侵意大利,罗马抵抗无力,说明帝国末日不远,蛮族国家的建立已只是时间问题。

6、早期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社会关系中还保留着许多原始而野蛮的习俗。诸如,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人们只得其先通过原始简单协力进行生产,继而进行个体小生产。致生产效率很低,剩余产品很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在继原始社会之后出现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上层分子欲实现对直接生产者的经济榨取,在生产过程中均需使用超经济强制,以控制直接生产者的人身自由;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超自然的各种神灵的盲目崇拜,往往左右着人们的头脑,致使各种宗教大行其道。从横向发展方面说,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进,人类主要社会共同体的规模虽在逐步扩大,以至形成民族国家,但由于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个体家庭以及各类群体经济上大多自给自足,诸民族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尚且薄弱,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就更为有限。这些民族国家依然基本处于各自孤立与彼此隔绝的闭塞状态,相互交往既不频繁,又不稳定,对双方社会发展通常难以迅速产生明显巨大的影响,因而整个人类社会还是分散发展的,发展速度也很缓慢。与之相适应,人类历史亦尚

停留在民族史、区域史阶段。

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类社会分散而缓慢发展的历史时代,人类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与升华,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与加强,仍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个体小生产虽然存在种种局限,但它取代原始简单协力成为社会主导生产形式,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而且正是由于它的生产效益充分发挥,才为未来社会化大生产准备了条件。超经济强制虽然野蛮残忍,但演变趋势乃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削弱,终于为以后实行雇佣劳动制开辟了道路。宗教信仰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但其间在某些地区或国家也曾多次出现世俗文化的发展高潮,宗教文化亦非一无可取。各地区、各社会共同体之间的联系虽然一直比较薄弱,但亦在逐渐扩展和强化。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以后,各文明区的范围便在一步步扩大,由点而片,进而形成一些面积更加辽阔的文明区域。各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方式也日益演进,由偶尔为之的使者探访与武力征伐,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贸迁有无与文化交流。

第二章世界中世纪史

一、亚洲封建国家

1. 2.略

3.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

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4.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内地大部分为燥热的沙漠,间或夹杂着可供游牧或农耕的小块绿洲。西南也门地区,雨水相对充沛,存在着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公元前数世纪,此地就曾先后出现了赛白人和米希亚人国家。濒临红海的西部希贾兹(汉志)地区,错落散布着水草丰盛的绿洲,宜于放牧,以游牧为生的贝杜因人大多聚居于此。长期以来,希贾兹地区就是亚欧非三大洲商业贸易的重要商路之一,其中麦加城因有一眼清泉,便于过往商旅饮用而成为商贸重镇。此外,该城尚有被人们视为天降圣物的黑色陨石和克尔白古寺,因而成为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

查希里叶时代在阿拉伯历史上特指伊斯兰教产生前的百余年间。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人处于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血缘因素是维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部落和氏族是血缘群体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诗歌,常将所谓的查希里叶时代称作“阿拉伯人的日子”,是为阿拉伯历史上的英雄时代。连绵不断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标志着阿拉伯社会内部矛盾冲突的日趋尖锐。正是这种日趋尖锐的矛盾冲突,构成推动整个半岛自野蛮状态向文明时代转变的社会动因。

4、5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的内外局势出现剧烈震荡,整个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之中:首先是生存危机。北方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西亚霸权,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525年,拜占廷盟邦埃塞俄比亚人攻占半岛南部也门地区,灭阿拉伯的希米亚王国。后来,波斯军队又驱逐埃塞俄比亚人,占领也门。这两次入侵使南阿拉伯的农业文明遭到彻底毁灭,定居该地的人口大量北迁,重新退回游牧或半游牧状态。此后,愈演愈烈的诸国争霸战争,使传统的国际商路由阿拉伯半岛西部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居住在希贾兹地区、以经商为主要收入的贝杜因人因

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财路,麦加商人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广大民众失去谋生手段,陷入了破产的困境。

其次是社会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化,给已处于文明世界门槛上的阿拉伯社会以猛烈冲击,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的内部矛盾日渐凸现。麦加商人贵族在商路被阻断的情况下,将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盘剥贫苦民众。许多贫民因不甘沦为债务奴隶或各种形式的依附者而时起抗争。社会内部的冲突与对抗,使麦加贵族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维持社会秩序,扩张土地和发展贸易,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统治机构。广大民众也深切渴望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权力机构,以实现社会安定,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再次为信仰危机。生存的艰辛和社会的动乱,使阿拉伯人的内心产生种种困惑,为何世代尊奉的各种自然神灵在如此深重苦难之际不伸出救援之手?那些征服者又是凭借哪方神灵的佑助才变得如此骄横?在对多神崇拜日益失去信心后,贝杜因人逐渐把自身凄苦的现状与上天冥冥之中的神灵关联在一起。传统的自然多神崇拜信仰体系开始松动瓦解,而周边地区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的信仰观念传入阿拉伯半岛,也给了贝杜因人以朦胧的启示。

当生存、社会和信仰等重重危机,痛苦地困扰着贝杜因人的同时,也在铺垫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舞台。穆罕默德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毅然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变革历史命运的重任。穆罕穆德(约570-632)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约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同年与其结婚。孤苦贫困的经历使穆罕默德从小意志坚强,复杂的经商经历又使他拓展了视野,与赫蒂彻的婚姻更使他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切为穆罕默德发挥聪明才智,施展远大抱负提供了必要条件。生活在麦加下层社会的经历使他对阿拉伯社会状况有着深刻体验和了解,长期的经商过程使他了解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并受到了初创的“哈尼夫”一神教思潮的影响。常常躲在麦加郊外希拉

山洞潜修冥思的穆罕默德意识到,要把阿拉伯人从异族欺凌和社会的重重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首先拯救他们的灵魂。

在汲取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和沿袭贝杜因人原始信仰的基础上,穆罕默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伊斯兰教。其核心观念是以麦加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真主)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真神和造物主;信奉安拉的人死后得以复活,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而穆罕默德本人就是安拉选定的使者,他向众人宣播真主的最后启示:独奉真神安拉,摒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安拉的意志;凡信仰伊斯兰教者被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5.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中国称之为大食国,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西征统帅旭烈兀所灭。

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穆罕默德宣扬把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吸引了不富裕的普通人,但激怒了那些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在那里他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先知(穆罕默德)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教。到他逝世时(632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区(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

的广大地区,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6.8、9世纪之交,原来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室韦诸部,开始向西迁徙,进入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之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到西伯利亚的广阔高原地区。10至12世纪,蒙古诸部与南方的辽金政权往来甚密,接受先进物质文化的影响,铁器使用逐渐普及,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私有制度开始出现。以往那种传统的氏族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渐渐让位于一家一户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会阶级分化加剧,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各个部落首领“汗”和贵族“那颜”在大肆攫取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豢养亲兵勇士“那可儿”为其效命,以此作为维系权势,攻伐征战的武装力量。各部落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相互拼杀,弱肉强食。12世纪下半叶,蒙古诸部在残酷角逐之后,逐渐形成孛儿只斤和札只刺两大部落,彼此虎视眈眈,力图吞灭对方。与此同时,整个高原自东向西,塔塔儿(鞑靼)、蒙古、克烈、乃蛮四大集团及北方的蔑儿乞集团五雄并存对峙。为争夺支配整个高原的最高权力,五大部落集团展开激烈厮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吉思汗(1162~1227)阔步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7.蒙古的版图扩张源于其曾发动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领导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灭西辽、花剌子模,越过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破钦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先后征服里海布噶尔王国、斯拉夫各族,进而灭亡位于东欧大平原境内的基辅罗斯,而后击溃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大败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亚,远征势力远达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东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汗在位时期、主帅为旭烈兀,灭亡木剌夷(伊斯兰国家)、阿拔斯王朝(位于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叙利亚,三次西征共灭了40多个国家。此前有一说蒙古帝国征服的疆域面积达4,

400万平方公里,该说法已被证明系缪传,盖全亚洲面积总和,亦不过4457.9万平方公里。

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元帝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

二、欧洲封建国家

1.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早期的拜占庭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时期),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Solidus)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希腊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2.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同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冲击,逐步分化为3大支系,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廷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他们深受拜占廷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而向文明世界跨进了一大步。9世纪前,斯拉夫人信奉多神,西斯拉夫主要崇拜雷神电神,南斯拉夫敬奉天神和水神,东斯拉夫更推崇太阳神和火神。9~10世纪,始从拜占廷人那里接受基督教。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则信仰天主教。7~12世纪,斯拉夫各族先后开始建立国家。最早的国家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地区,号称萨摩公国,建于623年,830年兴起大摩拉维亚国;10世纪初建立捷克公国;而波兰王国则诞生于965年。东斯拉夫人于9世纪末建立了强大的基辅罗斯。南部斯拉夫人于680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从9世纪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内建立过一些中古式的小国。斯拉夫人吸收了东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传统,并继承了被他们同化的古代民族的丰富遗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先后同日耳曼人、蒙古鞑靼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而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属性,捍卫了自由和独立。

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社会出现了第1个国家政权--古罗斯国家。据《往年纪事》载,这个国家是由瓦里亚格人留立克所建。瓦里亚格人属于北方日耳曼人(诺曼人)的1支。10世纪时,王公贵族往往利用强大的国家权力,抢占公社地产和农民份地,形成广袤的“王公田庄”、“王公村落”等世袭领地。封建制度的发展也滋生着割据势力。到12世纪中叶,罗斯进入全面割据时代,全国分裂为大大小小12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家。12世纪以后,东欧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农业经济的进步使这1地区在整个欧洲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13世纪前后,东亚蒙古人的入侵、西欧封建势力的东扩,以及14--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等外部冲击,使东欧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标志,至公元11世纪,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上完成。在这长达数百年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农村公社的瓦解与依附农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

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蛮族”国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影响也最深。法兰克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下游(今比利时境内)。他们分为两支,滨海各部落称萨利克人,住在莱茵河两岸的称里普阿尔人。4 世纪,在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中,法兰克人趁机侵入高卢北部。到了克洛维时代(481~551年),法兰克才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里昂、伦敦、科伦和特里尔等,早已失掉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已。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10世纪至11 世纪时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兴起晚,但发展迅速,市民争取城市自治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前进,市民与王权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4.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完全是中世纪式的,皇帝没有实权,实际权利掌握在300多个大小领主手中,(对此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哲学家伏尔泰曾有如下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有收税的权力。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税!这种制度严重足碍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权力,著名的“什一税”就是教皇的发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借助教会来宣扬自己的神圣性,它对教会也负有义务,因此多少受到教会制约。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皇帝凭借自身能力与魅力迫使教会就范,但也是表面与暂时的。总而言之,这个帝国的国力是很差的。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804年—876年),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711年阿拉伯人侵占西班牙时,西哥特贵族纷纷逃到半岛西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山区,718年他们推选佩拉吉奥为国王,建立阿斯图里亚斯王国。873年迁都雷翁,改称雷翁王国。在同阿拉伯人斗争过程中,雷翁王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逐渐向南扩展,在杜罗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堡垒,这样,又形成一个隶属于雷翁王国的卡斯

提伯国。1037年,雷翁与卡斯提合并,势力逐渐强大。1085年,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托勒多城,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南推进,卡斯提王国逐渐成为反阿拉伯人斗争的中心。随着失地的收回,西班牙建立。

三、中南非洲和美洲

世界古代史部分测试题1

青河县中学2015-2016学年期中试卷(古代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2015年2月的《梦想星搭档》中,莤拉与“五洲唱响乐团”为大家带来一首《也许明天》,深深震撼了观众。你认为造成“五洲唱响乐团”成员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不同的饮食习惯B.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 C.上帝有意为之D.不同的劳动方式 2、小明学完了“人类的形成”这一主题内容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作了一些记录,请你指出他的记录中不恰 ..当.的一项 A.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父系氏族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 C.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D.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 3、以下对右图建筑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4、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往往是一个国家展示本国文化的舞台。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在体育馆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寓意: A、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B、蓝色象征着和平 C、希腊人喜欢蓝色 D、古希腊文化以海洋为中心 5、你一定看过奥黛·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吧,对于古罗马的历史你熟悉吗?下列选项与古罗马的发展命运相关的是:①种姓制度②395年③公元前509年④马拉松战役⑤拜占廷帝国⑥凯撒⑦屋大维⑧布匿战争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⑥⑦⑧ C ②③④⑤⑥⑦ D ②③⑤⑥⑦⑧ 6、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下列各项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有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②实行中央集权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④土地属于国家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A. ②④⑤ B. 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某校九年级(8)班的学生在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重大活动按时间排序时产生了分歧。你认为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②开始在麦加传教③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攻占麦加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当时老百姓大多是文盲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9、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中古时代的西欧,我们会发现 ①罗马教皇为法兰克等国君主举行加冕仪式②当地的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 ③当地的教会神职人员有很多土地④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世界古代史复习重点

世界古代史复习重点 第一节基本知识 302、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 303、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 30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的加剧,国家产生了。 305、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306、公元前800年以后,希腊各地建立了城邦国家。 307、罗马则在公元前1世纪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08、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对后来的西方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309、公元5世纪以后,随着古典文明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法兰克王国等新国家。 310、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311、罗马帝国分裂后,在东部建立了拜占廷帝国。 312、拜占廷文化对东欧各国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为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许多素材。 313、从14世纪起,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萌发了新的生机,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开始浮现。 314、公元7世纪,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 315、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316、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17、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18、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形成了古代世界的三大宗教。 319、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在古代尤为突出。 320、知道金字塔 321、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32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23、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324、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325、以建筑艺术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326、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327、知道基督教的传播, 328、了解西欧庄园生活 329、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330、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331、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332、知道大化改新 333、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334、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著:《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20年-2021年【部编版】中考历史冲刺复习题精编----世界古代史2(含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1. (2017昆明15题2分)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明治维新 2.(2018省卷18题2分)将中国古代造纸术等重大发明及古印度人发明的“0~9”十个数字符号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 3.A. 西班牙人 B. 阿拉伯人 C. 土耳其人 D. 葡萄牙人 3. [2015省卷26(3)题4分]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 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列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史实,并谈谈从材料三得到的启示。(4分) 1. (2018长沙改编)“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 伯里克利 B. 亚历山大大帝 C. 恺撒大帝 D. 查理·马特 2. (2018吉林)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公元元年的确定有关的宗教

创始人是( ) A. 汉谟拉比 B. 穆罕默德 C. 耶稣 D. 乔达摩·悉达多 3. (2019原创)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是( ) A. 农场 B. 农庄 C. 庄园 D. 种植园 4. (2018北京)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 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中世纪欧洲( ) A.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5. (2019原创)中世纪的欧洲一大批大学在城市中建立起来,它们的出现逐渐打破宗教文 化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其杰出代表之一的是( ) A. 清华大学 B. 巴黎大学 C. 京师同文馆 D. 江南水师学堂 6. (2018临沂)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 阿拉伯国家 7. (2019原创)创建于拜占庭帝国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查士丁尼法典》 C. 《拿破仑法典》 D. 1787年《合众国宪法》 8. (2018玉溪八中期末)世界古代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 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 ) A.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构 B. 民主政治 C. 奴隶制共和国 D. 资本主义制度 9. (2018株洲)九年级2班的一个学习小组在探究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时发生 了争论,出现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阿拉伯人发明 B. 由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到了欧洲 C. 古印度人发明了通用计数法

世界古代史部分中考题汇编

世界古代史部分中考题汇编 选择题 1. “采邑”的拉丁文原意为“恩赐”。国王、大封建主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其下属,这种制度叫做“采邑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请你指出采邑制的建立者是 A.查理·马特 B.“矮子”丕平 C.汉谟拉比 D.伯利克里 2.局势动荡的伊拉克,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的所在地。要研究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还应该能释读其古老的文字。请你指出这一地区的古老文字是A.希腊字母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字母 3、下列古代人物中,促进了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文明、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是 A马可·波罗 B 鉴真 C 玄奘 D哥伦布 4.在阿拉伯文化史上,出现了一部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集。它就是 A.《荷马史诗》 B.《伊索寓言》C.《古兰经》 D.《天方夜谭》 5.罗马以军事扩张立国,它与伽太基进行的长达110多年的争霸战争被称为A.布匿战争 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东征 D.波罗奔尼撒战争 6.下列关于世界“之最”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②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诞生在法国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④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国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警方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青年男女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于下列哪一个国家 A.埃及B.美国C.印度D.法国 8、“长期以来,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事件是A.亚历山大东征B.马可?波罗来华 C.新航路开辟D.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9.当中国处在汉朝时期,世界上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廷帝国 10.标志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事件是 A.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斯巴达克起义 D.西罗马帝国灭亡 11. 7 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交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C 农民阶级的利益 D资产阶级的利益 12. “1、2、3、4、5、……”.我们都认识这些阿拉伯数字,并经常和它们打交道。你知 道这些阿拉伯数字最初是什么人创造的吗? A.阿拉伯人B.埃及人C.印度人D.中国人 1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长诗《神曲》的作者是 A.但丁 B.歌德 C.普希金 D列夫·托尔斯泰 14.欧洲的14至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二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49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考点梳理】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濒临,多,多,多。 2、特殊的城邦制度: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各邦长期。 二、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的“”) 1、除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4、是最高法院、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5、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三、评价 1、进步性:造就了雅典的繁荣和辉煌;开启了西方的先河。 2、局限性:雅典民主只是的产物,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少数的民主,奴隶、、外邦人无政治权利可言。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考点50 罗马法(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考点梳理】 一、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早期只有法。 2、在的斗争中,罗马颁布了,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在的过程中,法逐渐演变为法。 4、在位期间,汇编罗马法形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规定和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积极: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的统治。 (2)对后世: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宣扬和保护制度,本质是为了维护利益。 【考点延伸】 1、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看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1)创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等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3)加强,维护司法公正: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陶片放逐法”等。 (4)重视公民的,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发放工资与津贴等。 2、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 (1)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希腊: 罗马: (2)就统治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3)就在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希腊: 罗马: 【考点精炼】 一、选择题 1、“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其中希腊的“辉煌”指的是() A、民主制度 B、法律制度 C、公民大会制度 D、帝国制度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4、《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里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古代史的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

世界古代史的复习(一)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就时间而论,始于人类的产生(大约300多万年前),终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中间以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点。 ?就地域而言,原始社会史运用世界各地的典型资料,综合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奴隶社会史则主要叙述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 大河文明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地理特征:濒临大河流域 经济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组织特征:相对封闭的村社 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一、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两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源-----灌溉农业发达 2)地势平坦容易受到外族入侵----王国更替频繁,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文明成就:苏美尔人作为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基人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文字:楔形文字 2)文学艺术:《吉尔伽美什》 3)法律:《汉莫拉比法典》 二、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水源----适宜农业发展 2)狭长河谷地带----提供相对安定发展环境,有利于保持统一 3、政治制度:法老神权专制统治 4、文明成就: 1)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专制特征、来时信仰产物) 2)文字:象形文字(文字特点:与具体事务形态相像;书写复杂难懂,随古埃及国家的衰亡而逐渐消亡)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南亚,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形成:雅利安人对印度居民的征服,用种姓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雅利安人的征服对印度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转折,同时对雅利安人社会自身也产生了反作用。使得雅利安人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农业,雅利安人内部的氏族社会解体,引发内部出现等级划分,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四个种姓。 2)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流动,引起各阶层不满。 3)佛教产生: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社会剧变,刹帝利和吠舍地位上升。佛教创立。乔达摩悉大多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1、玛雅文明:发端于公元前2500年,有美洲的希腊之称,地理范围在中美洲。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2、阿兹特克文化:发端于12—15世纪,位于墨西哥,主要成就是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 3、印加:发端于15—16世纪,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扩展成为以秘鲁为中心的辽阔帝国 五、古代黑非洲: 1、地理特征及其影响:被撒哈拉沙漠与海洋相隔,导致黑非洲与其他文明区域较少联系,发展缓慢。但在东北部非洲与埃及、西亚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较高程度的文明。 2、东北非: 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590年—公园4世纪,受埃及文明影响较大。有发达的冶铁业,黄金开采量大,陶器比较著名。 2)阿克苏文明:公元前后兴起,主要特征为: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交通要冲,与各种文明交融,贸易发达。 3、南部黑非洲:大津巴布韦:公元 4、5世纪—--14、15世纪,以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而著称。 六、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爱琴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蓝色的海洋文明”的特点是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多山、多港、多岛,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 ?②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较早接受平等互利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殖民扩张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3、古希腊城邦及公民 1)古希腊城邦 ?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状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实质:公民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精彩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古代史部分测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部分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25=75) 1.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2.据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 ) A.中国的夏朝 B.古代埃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3.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到: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的横线处应填写( )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刑法典》 D.《商法典》 4.处在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与之相对应的文明中,不正确的是( ) 5.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部法典用什么文字吗?(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腓尼基文字 6.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 A.众生平等 B.消除欲望 C.忍耐顺从 D.不反对奴隶制度 7.在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的等级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8.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创始人是如来佛祖 9.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外族入侵,下列曾占领并且统治过古埃及的国家有() ①波斯帝国②蒙古帝国③亚历山大帝国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中政治生活时,下列台词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是一个阶层”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家庭的姑娘,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11.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 A.河流 B.山峦 C.海洋 D.森林 12.《什么是民主》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 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说明公民大会( ) A.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保证全体居民的权益 C.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拥有雅典最高司法权 13.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中“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的人应是雅典的( ) A.所有居民 B.妇女 C.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移民 14.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15.玉玉探究学习时,搜集到如图,然后她在图片上注明:他独揽了罗马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他被尊为“奥古斯都”。他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此人是( ) A.凯撒 B.屋大维 C.梭伦 D.伯里克利 16.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当时被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的是( ) A.黑海 B.爱琴海 C.里海 D.地中海 17.《荷马史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创作。这部史诗反映了( ) A.古代巴比伦文明 B.早期罗马社会 C.早期希腊社会 D.古代印度文明 18.如图是帕特农神庙遗址,它曾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建筑之一。它属于古代的( ) A.巴比伦 B.罗马 C.斯巴达 D.雅典 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了一位善于思考和探索、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学子的心声。它出自于谁之口( ) A.汉谟拉比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里特 D.苏格拉底 20.古罗马国家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没有君主,国家的最高官职是 A.法老 B.元首 C.执政官 D.保民官

世界古代史(下)习题集

世界古代史(下)习题集

第一章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一、填空 1.中世纪,人类物质生产逐渐形成两大基本类型和区域,即 与。 2.汉朝,汉元帝的宫女出嫁单于。汉与匈奴一度和平相处。2世纪中叶,在首领的领导下,鲜卑人建立了空前强大的部落联盟。 3.住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匈奴、、、氐、等五支游牧民族不断向南迁徙。 4.486-567年间,萨珊朝波斯联合东西夹击,亡国家,部众分散各地,渐与各族融合。 5.东哥特人分布在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人则集中在下游。6.关于古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古代作家和的著作中有所反映。 二、选择题 单项选择 1.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第一次伟大飞跃是( ) A、原始畜牧业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原始商业的开始 D、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 A、南富北穷 B、南强北弱 C、南北平衡 D、南早北晚 3.农耕、游牧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是( ) A、对抗 B、和平往来 C、融合 D、战争 4.公元前后数世纪,中国北方大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是( ) A、鲜卑 B、突厥 C、羌 D、匈奴

5.北匈奴西迁大致开始于( ) A、公元一世纪 B、公元二世纪 C、公元四世纪 D、公元五世纪 6."大月氏"是指( ) A、在祁连山的月氏 B、南匈奴 C、西迁的月氏 D、乌桓 7."白匈奴"是指( ) A、厭哒人 B、吐火罗人 C、大月氏 D、乌桓 8.《日耳曼尼亚志》的作者是( ) A、恺撒 B、塔西佗 C、屋大维 D、修昔底德 9.日耳曼人在原始公社晚期的主要政治组织形成是( ) A、军事采邑制 B、大家长制 C、军事民主制 D、贵族议事会 10.点燃欧洲民族大迁徙之火的是( ) A、东哥特人 B、西哥特人 C、突厥人 D、匈奴人 11.罗马人与蛮族直接交往最早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初 12.在民族大迁徙之前,北欧日耳曼人因( )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族集团。 A、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B、居住区域、生活习惯、服饰 C、语言、文化、居住区域 D、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农耕国家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防御工程有( ) A、秦汉中国的长城 B、埃及的金字塔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 基本参考书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着:《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着:《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通史资料

世界古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结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的等措施的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造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和法制方面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以及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古代希腊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以雅典为发表的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次改革,民主制度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历经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发展历程,适时不断调整演变,使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法律体系,其蕴含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对西方乃至当今世界民主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不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向关注人和社会的方面转变,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通史坐标】 第一讲: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 基准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1. 蔚蓝色 的希腊 自然 地理 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影响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希腊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 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 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充满活 力的城 市国家 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特点 ①保持小国寡民的规模,珍视独立自治 ②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希腊的 公民 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组成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 的集体荣誉感 2.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3.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③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九上)

初三历史世界史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建立 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2.古埃及兴亡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两百多年后衰落,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3.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宏伟壮观的石头陵墓。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国家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 2.国家出现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 3.古巴比伦王国 (1)起止时间:建立于公元前19世纪,公元前18世纪统一两河流域,灭亡于公元前16世纪。 (2)国家性质: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古代印度 (1)地理范围:古代印度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 (2)国家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征服当地居民,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种姓制度 (1)形成: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逐渐形成四个不同的等级。 (2)内容: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城邦的兴起 (1)时间: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了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2)地点:希腊半岛。 (3)性质: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奴隶制共和国。 2.雅典城邦的繁荣

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1、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目的:为维护奴隶主的利 益。制定者:汉谟拉比。影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印度的等级制度又称“种姓制度”分为:①婆罗门②刹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罗: 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原因大致有: a.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b.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公元前5 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问,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顶峰。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⑴7 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杜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六世纪末一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622 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 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632 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4、“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印度人创造了从0 到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把它加以改造。12 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中国,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5、公元前3000 年左右,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立楔形文字,被西亚人使用。为以后的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6、世界三大宗教:⑴、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⑵、佛教的产生: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②背景: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③人物: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 “释迦牟尼”;④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外传播。 ③后来确定耶稣出生日期是12 月25 日,并将这天定为“圣诞节”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⑷、伊斯兰教创立: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传教,经典是《古兰经》奉真主安拉。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7、《 荷马史诗》: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盲诗人荷马整理。它是世界文学名作,又是研究希腊历史的重要史料。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问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8、杰出的科学家: ⑴、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 ⑵、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他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中国古代史 一、 科学技术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李时珍,医药学家,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贡献。 3、建筑奇观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 东汉张衡发明的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①、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②、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发展的重大贡献。 一、思想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