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常识教材分析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思想政治教育

本次我分析的教材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经济全球华与对外开放》的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接下来我将结合对全国及江苏的课程标准的分析,对江苏省情及社会热点的分析归纳出本课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评析教材内容,提出活动建议。

一、课标分析:

首先看全国课标:

其次阅读江苏课标:

具体和细化。在内容目标上遵循了国家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上则更显灵活,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在新设的学习要求一栏,对学生做出了更明确的学习指示,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具目标方向的自主学习。

接下来以内容目标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根据课标左栏的内容目标及把握课程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我提炼了一些关键名词。参照课标左栏中的关键名词可以得出本框的关键知识点在于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且在实际运用能力上对学生有一定目标要求,即要学生在掌握WTO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例举出一些典型案例。

在这里我想明确一下关于内容目标标中提到的一些动词。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是对关键名词的具体实施要求。通过冠以不同动词也可以侧面反映内容目标所涉及的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我统计了一下课标中对于目标要求的一些列动词:解析,解释,理解,归纳,评述,描述,比较,辨析,树立,说明,识别,列举,确立,阐释,评议,分析,知道,感受,描绘,明确……本框的内容目标涉及到两个关键动词:“评述”与“明确”。

评述:评论和叙述

明确:使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

由以上动词的内涵可以看到,对于世贸规则的学习要求侧重于知识目标,教师在讲授时注意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典型案例的要求则体现了能力目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规则联系到实际生活。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如江苏版课标的教学建议通过教师教授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意识和自尊的心态。给予我们关于授课的指向性信息就是对教学操作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关情感的渲染,情绪背景的烘托,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改造。

二、从江苏省省情进行分析:

江苏省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江苏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是全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开放程度高,吸引外资比例逐年迅速增长。因此,深化理解国际贸易规则,高效运作对外贸易,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于江苏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巨大意义。

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江苏吸引外资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插入从江苏统计局网搜集数据的自制表格)

三、现实社会热点

根据理论和实际的两方面热点领域,我们也可以得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理论事实:根据政府会议资料,自2001年以来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了强调”。

现实背景: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外开放问题作为我国热点搬上日程。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即

从全国和江苏的课标中关键名词和动词的把握中

从江苏省省情出发

从现实热点来看

我确定本框的重点如下:

**本框重点在于: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措施与对外开放的战略上。

**本框的难点在于具体运用能力方面1、对WTO基本原则的运用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具体措施。

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接受有一个过程,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要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学习目标是有难度的。前者不仅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时政热点,这需要一定时期的生活积累。后者属于宏观政策措施,与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不容易仅从自身实际出发得出结论,而是需要在联系前面所经济常识进行具有一定发散性的思维活动。

四、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

单元环境描述:在第四单元中包含九、十、十一三课。这三课搭建了我国宏观经济知识的大致框架。前两课以我国内在的经济情况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国内经济体制。十一课把世界经济情况引入了视野,把我国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环境相联系,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中的涉外部分。

1、宏观分析:

从整部关系看即主要分析本框在第十一课中的地位。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共分为两框,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放眼于世界。第二框《积极参与国家竞争与合作》则指明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怎样做,立足于我国。

合理性分析:这种课程编排遵循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遵循了因果联系具有逻辑思维。充分展示了以生活为集点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结构,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公民素质的课程理念。

2、微观分析:

本框题在结构上分为两目。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第二目: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两目关系紧密,依次探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现状和提升现状的措施。在内容上层层深入,

具有逻辑连贯性。

下面跟随课文的编排线路一步步分析本框知识点。

A第一目承上启下,在思路上继承上个框题经济全球化的话题,继续介绍了作为其产物之一的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WTO及其基本原则。

合理性分析:

以WTO作为导入案例具有代表性。

正如书本所言,“WTO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最关键作用。”

这种关键作用体现在:WTO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关税与贸易协定使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此外,WTO还在农业、纺织品贸易、安全保障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运作机制等方面都作出有利于贸易发展的规定,这些协定和协议都将改善世贸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性的分工向广化与深化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使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因此,经济常识的角度谈对外开放,对于WTO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必须的。

B教材进一步联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指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阐明了WTO对我国经济的正面作用。

合理性分析:

本段落在第一目中起了点题作用(题: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教材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标志,并肯定了入世的决策,是有理论依据,实践证明的。

理论依据:江泽民同志曾在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合作发展、共创辉煌》的演讲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经完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

数据支持: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出自《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系列报告之九: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因此,我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完善建议:

教材很好的总结了加入WTO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但这是片面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联系教材上一框题中“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提法,必须看到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机遇相伴而来的挑战。从最初“入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民族工业产生的冲击到后来的在华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去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袭击,不能不归为入世所带来的副产品系列。这些也是另一面的现实,不能因其负面性就避开不谈,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对我国加入WTO产生“一面倒”的片面认识。其次,也只有在了解了现实缺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否则在第二目中关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的自主学习上会让学生无从入手,易导致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效应。

C第二目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即第一目)的背景下,回溯历史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阐明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合理性分析:

教材所指对外开放理论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理论依据如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邓小平最早讲到对外开放(对外贸易)问题,是1975年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时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讲了七点意见,其中的第二点就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他说:“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出口什么?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出口一些。工艺美术品等传统出口品,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化工产品要考虑出口。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国外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则正式在政策上确立了对外开放。“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

完善建议:

教材中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在具体授课中可视学生素质,补充经济学史领域“对外开放”思想的最初理论来源。

早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

李嘉图也谈到:“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厉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个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谈么的理论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了对外开放的思想。

即使在之前的中国革命中,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导者也有各自的带有对外开放色彩的理论,这里不再赘述。

D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中重点引入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强调在引进来中要着重引进外资。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上,要把“走出去”战略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合理性分析:

体现了从我国国情出发的课程理念和总目标。教材自身就从“从实际出发”的角度给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

越来越成熟,要求越来越迫切。

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第(三)点中他提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根据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十六大报告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表述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很明显,教材沿用了这一表述。

完善建议:

1、教材本身忽略了一些知识点,在引进来的内涵中,不仅应该包括外资,还应该有技术、设备、人才等一些列可以被社会主义事业加以利用的外来事物。这在之前一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中也有提到,邓小平也在讲话和总体到过“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十六大报告也不忘指出“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这充分说明“引进来”不光只是外资独进,也包括人才、技术与先进设备。教师在授课中应略补充概念。

2、忽视了“走出去”战略的多层次性,把走出去的重点放在企业,没有提及走出去的产品的提升方式。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走出去”战略还指出:“努力扩大出口,并不断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可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止是培养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还应在技术创新,高端产品方面提高竞争力以实现“走出去”的全面提升。

E整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结尾。强调了这一必须贯彻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立场。

合理性分析:

教材最后一段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利于在本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明确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重要性。利于防止盲目崇洋的倾向。提想了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概念既是优良传统又是领导人一贯提倡的。

毛泽东《反对资本主义》一文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是对独立自主思想最初的表述。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我们中华名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又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资历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这里,自力更生的原则被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来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矛盾论》《实践论》的发表标志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真正的确立。

在实践论中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样就把中国革命的前途,寄托于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的革命实践

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务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完善建议:

课文直接从引进来,走出去谈到对外开放的原则,有一定的思维跳跃性。引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思路,加强前后的连贯性。

五、对教材活动栏目设计的评析

A情景导入:教材通过中国加入WTO的签字仪式图片配以两个递进式的问题,

这很好体现了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连接点,选取了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事。第二个问题更是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国际组织转向国内经济。立足于世界,回归国情的设计理念。

两个问题也很好的涵盖了第一目的教材布局。教材中第一目前面一部分主要介绍WTO,第一个问题针对于此。后一部分讨论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裨益,正是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完善建议:

1、对于两个问题可以改变问题与教材的呈现顺序。课本直接给出两个问题并编排了两部分的知识内容。具体授课时应采取问题与教材交互呈现的方式,即第一问配合第一部分置试点,然后提出略带转折性的第二问,拉回学生目光。这样更有针对性,发挥提问法的引导作用。

2、这边必须提到一个概念释疑,对于“多边”“双边”两个经常出现的国际关系词汇不知大家在最初接触时会不会有疑惑。多边有三个或更多方面参加的,特指由三个或更多国家参加的。(现代汉语词典)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当堂反馈情况,给予适当解释。

3、教材关于WTO总部建筑大楼的图片没有太大意义,应根据课标要求,选取运用WTO 基本原则的典型案例。(案例导入:中国提起的对美部分汽车和肉鸡两种产品的“双反”案)

B名词链接具有科学性,起到了知识深化的作用。在名词链接中重点给出了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的概念也具有理论支持。

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均属于WTO的非歧视原则。该原则保证了自由贸易中的公平性。奠定了WTO各项活动和其他原则的基础。是WTO各项原则中最首要最基本的原则。

以下是这两个原则在《WTO协定》中的具体反映:

最惠国待遇原则:

在货物贸易方面,世贸组织的《1994年关贸总协定》及其他协议在有关条款中规定了成员之间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条规定世贸组织在服务和服务的提供者方面,各成员应该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

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定》将最惠国待遇规定为其成员必须普遍遵守的一般义务和基本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1994年关贸总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第一,该协定规定,一成员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成员时,另一成员不能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进口产品征收高于对本国相同产品所征收的国内税或其他费用。第二,给予进口产品的有关国内销售、分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法令、规章和条例等的待遇,不能低于给予国内相同产品的待遇。第三,任何成员不能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有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限制,或强制规定优先使用国内产品。第四,成员不得用国内税、其他国内费用或定量规定等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为国内工业提供保护。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在不违反本协定有关规定而与承诺细目表上的条件和要求相一致的条件下,一成员应该在所有影响服务供给的措施方面,给予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给予国内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知识产权协定》第3条规定:每一成员向其他成员的国民就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的待遇。

C第二目在相关链接中给出了邓小平的一段名言作为论据。经过理论探源,我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

“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是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

这句话在很多场合被用于说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材的运用既有科学性又有典型性。

D图示数据说明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以及各行业各地区的外资投资比例。

用图示说明能很清楚地反映需要说明的对外开放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自主归纳。

完善建议:

1、仍旧是分步骤的结合课文与提问

2、找今年最新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 外商投资的图片(图示:2008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 外商投资)

3、不仅可以分析我国的,更应该寻找江苏省省情,本省2007年利用外资情况(图示:1、江苏省2007年利用外资情况,行业分布前十位表格2、前面自制的对外贸易柱状图)

4、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内容上,教材比较简要的指出了措施,只具体阐述了“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我认为,作为对教材难点也使重点的学习,应该强化这块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结合数据图及前面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自由讨论符合家乡实际的提高开发型经济水平的措施以深化认识。

5、针对教材的概念缺漏,为了强调其他行业领域的“引进来”可以在“引进来”其他概念的导入使用图片的形式使同学们形成直观感受,也避免了在次要知识点上的过度耗时,做到全面分析但又有略有详。

插入图片用于说明引进人才。(图1:浙江投资贸易洽谈。图2 :常州创业之桥—海外人才相聚常州创新创业洽谈会。)

插入图片用于说明引进设备。(图1:广东佛山米控公司引进的电磁设备。图2:浙江贝斯特有限公司引进的美国产设备。)

E海尔集团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成功典型,被很好的运用到了教材中。与第一问很

好的结合,设置了情景。有利于引发学生再次放行的继续思考。经过海尔的例子应该先明确什么是走出去(概念),再提及走出去战略。第一问的第二小问,有利于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检测教学效果。巩固第五课有关公司的知识及上衣框题有关跨国公司的知识。也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到了书本和生活的结合点。

另附其他中国知名企业的图片。(联想,华为)就江苏而言,也可以举成功晋级亚洲企业50强的“国美”“苏宁”电器家电零售企业。(两者的企业logo)

完善建议:

1、课文直接从引进来,走出去谈到对外开放的原则,有一定的思维跳跃性。可以在当中设计一个过渡环节。引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思路,加强前后的连贯性。

2、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知识中没有涉及相关感性材料。可以通过例举出口依赖的反面典型说明对外开放中坚持这一原则的必要性。

实例一:新中国成立时期,过于信奉苏联老大哥,在苏联单方面撕毁条约,撤走了人力和物资后新中国建设一度陷入僵局。后来的两弹一星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

实例二:美对华钢材进行“双反案”。可能影响我国10万名工人就业,损失约10亿美元轮胎出口额。美国轮胎特保措施的实行,对我国出口无疑会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对回暖进程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我以我的理解对本框教材做了一定结构和分析。在遵循教材分析基本要求和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综合了主客观因素,不足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答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商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商品的基本属性) 2.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 3.商品交换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的交换。 4.价值是凝结在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货币的其他职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9.商品流通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商品交换,其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________________(上涨or下跌),纸币_________________(贬值or升值)。 13.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________________(上涨or下跌),纸币_________________(贬值or升值)。 14.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5.支票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支付凭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16、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利于___________(进口or出口),不利于__________(进口or出口)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2.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不能由一个人同时拥有。() 6.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7.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8.只要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9.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存款储蓄的意愿显著增强。() 10.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doc

专题1 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主持人: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主讲人:陈友芳,《经济生活》教材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杨灵:各位老师好,陈教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专家探讨《经济生活》教材。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说明。 陈教授:《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首先坚持这么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致力于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基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己任。当然,这是新老教材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说,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以下几个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第一,强调与时俱进。新教材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要“精讲管用”。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新教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调“三贴近”是本次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一个非常大的亮点。第四,重视实践环节。新教材通过设计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灵:对,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体现这个“三贴近”原则的? 陈教授:新教材对“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二是在呈现方式上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生活》教材根据“三贴近”原则,设计为四个单元,由“财富的消费、交换”这一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广阔的经济生活,然后在第二单元让学生思考、了解“我们所购买、所消费的财富是如何生产创造出来的”,顺着这个思路,教材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在对这些问题,也就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生活的认识,教材在最后一个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总的说来,我们的教材就是试图从最贴近学生的经济现象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复杂有趣的经济生活。这个逻辑结构显然与老教材不同。应该说,这个逻辑安排也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教材的每个单元强调解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

人教版 高一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经济生活》第七课测试题参考答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测试题参考答案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的确需要。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分) ②但仅仅靠政府的调节是不够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分)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分) ④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分)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其增长幅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分)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分) ②效率与公平也存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要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分) 《经济生活》第七课测试题参考答案 .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的确需要。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分) ②但仅仅靠政府的调节是不够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分)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分) ④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分)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其增长幅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分)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分) ②效率与公平也存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要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分) 1 / 1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测试题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商品的有: ①阳光、空气②开发前的矿泉水③开发后的矿泉水④送给别人的礼物⑤自家菜地的蔬菜,供自己吃⑥捐往灾区的药品、帐篷⑦医院里供病人使用的氧气 A①③B②⑤C④⑥D③⑦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3.人们经常说“物美价廉”,其中“物美”是指商品的() 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 4.公司发给小王1万元工资,他用了3000元从网上购买了一台电脑,请问,该过程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A世界货币、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5.关于纸币发行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可以任意规定纸币的发行量

B纸币发行越多越好 C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D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6.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 ①人民生活安定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世界金融稳定④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20XX年1月4日,100美元兑人民币628.97元,20XX年12月11日100美元兑人民币617.28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变化表明: A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留学人数可能会增加 C直接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D美国企业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投资会增加 8.当通货膨胀的压力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时,国家应如何应对: A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C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尽量少发行纸币,越少越好 D增加财政支出,加大投资力度 9.小张一家打算去海南旅游,较理想的选择是随身携带: A信用卡B大量现金C支票D汇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多变的价格教师用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纲预览:1.价格的决定及变动:(1)价值及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4)供给及需求;(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考点价格的决定及变动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的含义: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价格。 (2)价格及价值的关系: 价值价格 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价值的货币表现 作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和 根本属性 商品价值 的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成本等 商品价值、供求 关系、纸币发行 量等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 高;反之,价格越低 2.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

宗教信仰、习俗等。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 ②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货多不值钱。 (3)供求影响价格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3.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 (1)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货币本身的价值及商品价格成反比。 名师指导备考 商品价格及货币的价值成反比,货币贬值,现在的商品价格=原价格/(1-x%),x%为货币贬值的幅度;同理,货币升值,现在的商品价格=原价格/(1+x%),x%为货币升值的幅度。(2)纸币的发行量。一般来说,纸币发行量及商品价格成正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会引起价格上涨;反之,会引起价格的下降。 (3)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市场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以平衡社会总供给及总需求,从而

高中政治_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_新人教版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讲义第一单元生活及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及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及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及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 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 区别:①含义及实质不同。前者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后者是及之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七课专项训练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经济生活第七课 一、选择题 1.某市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自家有40亩地,以前以种玉米为主,遇到顶好的年景,纯收入也就3万多元;2014年,以土地入股一家农业合作社后,自己除了不用再费劲种地、可以坐享股金外,还能分红4万多元。下列对此经济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老王入股前后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③农业合作社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④农业合作社模式能促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当前,我国积极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一做法 A.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B.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C.通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进财富创造D.体现通过再分配为提高效率创造动力 3.某地农村新集体经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生产要素产权归属问题。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办农业、办企业、办物业、搞资本运作四个阶段,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联合发展型等四种发展模式,建立起农村各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分配机制,从共建到共享,实现了强村富民。这表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释放活力 ②变革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③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有效利用,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题文)2017年9月,国务院出台改革举措,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S层次或紧缺人才。这一举措 A.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B.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C.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D 改变了我国高校性质5.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上述举措 ①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完善②旨在增加科技人才的财产性收入 ③体现了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④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17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测练题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测练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老王从开始给私营企业老板打工,到给自己打工,最后大量雇用别人打工,其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变化的顺序是 A.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包容性增长”成为此次全会的主旋律。“包容性增长”是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即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理顺收入分配机制 ①要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④应主要依靠国家来调节收入分配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某市市长认为,惠民富市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顺应群众的期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力度,把财政增量部分更多地用于民生。这需要地方财政 A.在初次分配中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 B.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C.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 D.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D.物质总产品 5.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 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 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A.29 760元;17 000元 B.49 760元;20 000元 C.48 800元;20 000元 D.44 260元;3 000元 6.国务院决定,从 2009 年起三年内我国医改投入8 500 亿,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样做 A.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是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 C.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要求 近年来,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据此回答7~8 题。 7.2009年9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

经济生活第一课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经济生活第一课知识 点梳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结合三鹿奶粉等事件)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重点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021版新高考选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4 单元优化总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总结 措施类非选择题 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材料信息一般是某地、某事存在一系列问题,设问要求回答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等;或者材料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做法,设问要求回答该做法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知识范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模块。 [高考江苏卷,T35(2)]材料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的两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较晚,其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解答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可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明确设问主体。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对策二:“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类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主要包括: 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客户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了多起经营者“卷款 跑路”事件;从业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经营风险;信用体系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不 健全;从业机构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应如何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经济生活第一课教案

《经济生活》前言、第一课课堂教学实录 广州市第七中学陈吉君 【教学内容】《<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人教版2005年4月第2版)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①经济的含义。②商品是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⑤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⑥商品流通。⑦货币流通规律。⑧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理解:①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③商品流通及其公式。④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⑤纸币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纸币的本质。 (3)运用:①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②联系我国人民币最近小幅升值的情况,运用汇率的有关知识,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2、能力目标 (1)比较能力:通过对商品与劳动产品、商品与货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纸币与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现金结算与转帐结算、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能力:①透过商品交换发展的复杂历史,看清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②通过价值、价格的关系,看清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辨证思维能力:①通过货币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发展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②通过物物交换的困难、纸币产生的原因、电子货币的优点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辨证否定的初步思想。③通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信用工具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对人民币利弊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4)信息素养:通过货币发展各种历史形态的教和学,引导学生去搜集古今中外各种货币的形态的实物或图片,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前言(致同学们)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一课中“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教和学,使学生树立对劳动、对人类劳动成果的热爱的情感。 (2)通过对纸币的产生、本质、作用以及信用卡的功能、优点、注意事项的教和学,使学生树立对待人民币、对待信用卡的正确态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之所以把“货币的本质”定为第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因为:①货币这个知识点是贯穿第一课的一条线索。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的金属铸币形态的缺点导致了纸币的产生;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子货币;交换从一国的范围发展到国际的范围,产生了世界货币、外汇和汇率。②透过货币的产生,可以看到货币的本质;透过货币的发展可以看到货币的作用;透过货币的职能,可以看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从而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落实第一课的主要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难点】 ①价值尺度。价值尺度之所以可能是一个教学难点,原因在于:一是商品“价值”的含义比较抽象,而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又在第二课才出现,这就给学生理解“价值”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用货币本身的价值去度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个说法也比较抽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一轮复习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班级 __ 姓名命题人:宋瑞花12.20 【课前预习案】 三、知识体系构建: 四、复习自测: A组 1、以下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D、按劳分配的标准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2、“分配的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就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B.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3.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 A、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 C、我国还没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B组 4.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个人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日益扩大的态势。为此必须() A.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B.保证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C.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D.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5.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全球经济大势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上指出“要缩小贫富差距,到了今天,我们要注意公平,不能只注意效率,忽视公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先生言论的经济学依据有()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 A. ?B. ?C. ●D.●? 6、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出租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误区警示(判断并说明理由) 1.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 2.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 3.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和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都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4.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 5.我国农村经济,其分配方式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6.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8、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

高中政治人教版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一、《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依据 3月2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于当年9月进入实验区。为此,教育部成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领导并主抓 这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依据新课标编写,了解这本教科书,有必要了解《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课程性质、所强调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把握和使用这本教材的前提。 1.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 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2.基本理念和追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 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 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 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 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二、《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从全书角度是讲“怎样生产”。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消费主题”基础上侧重点转入“生产主题”,其逻辑线索: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和主要场所(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企业、公司)——如何筹集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金(融资——投资)。 ●本单元教学重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 2、我国公司的主要类型;影响企业(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比较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总体介绍: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性质不同的消费其作用不同,合理的消费对生产会起促进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联系实际: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发展的根基) (1)原因: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②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③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有利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措施: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生产的制度背景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构成: (1)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①外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注意判断: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 ②地位: 一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和量);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力)。 三是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