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版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

第七版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

第七版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
第七版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皮肤的解剖学和胚胎学

第一节皮肤的解剖学

一、概述

皮肤(skin)被覆于体表并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人体一种具有重要解剖学和生理学功能的器官;表皮(epidermis)和真皮(dermis)总重量约占体重的5%~8%,若包括皮下组织重量则可达体重的16%,因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结构复杂且具有很多结构独特的皮肤附属器(skin appendage)(图1-1),可行使多种生理功能。

皮肤上致密的多走向沟纹称皮沟(sulci cutis),是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并受纤维束牵引形成,以面部、手掌、阴囊以及其他活动部位为较深;皮沟间形成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多角形隆起称为皮嵴或皮丘(ridge),每条嵴的下面有一个真皮乳头,乳头的形状和配布样式决定了嵴的样式,皮嵴上凹陷的斑点即为汗腺开口。皮肤表面有许多粗纹和肉眼不易见的细纹,这些皮肤标志统称皮线(skin line),手掌和足跖及指(趾)屈侧的皮线呈平行排列,并构成特殊的图样,称为指(趾)纹,其样式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在一生中稳定不变且个体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可作为鉴别个体的可靠根据之一;指(趾)纹常可分为四型,即拱形(弓形)、袢形、涡形和混合形。

皮肤的结构特点(如厚度、角化程度、机械张力、毛和毛囊的大小及数目、腺体类型及数目、色素化程度以及血管、神经的分布等)在人体各部位有较大差别,因此对皮肤类型很难作较详细的划分。一般根据表皮和真皮的厚度、毛和皮脂腺的有无将皮肤分为两型,即有毛的薄皮肤(hairy hirsute skin)和无毛的厚皮肤(glabrous skin),前者被覆身体大部分,主要承担皮肤的一般功能,后者位于手掌、足跖和指(趾)的屈侧面,结构强度较大,具有较深厚的磨擦嵴,较多的汗腺和较丰富的感觉神经末稍,能耐受较强的机械性磨擦,便于运动和手工操作;有些区域的皮肤结构比较特殊,不属于上述两型,如口唇、外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真皮内缠绕胶原纤维成束排列的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弹性,可保持持续的张力,根据弹力纤维排列顺序不同,各部位的皮肤张力均有其固定的方向。1861年Langer用圆锥形长钉随意穿刺新鲜尸体皮肤后发现,其形成的皮肤菱形裂缝长轴在不同部分呈固定的方向排列,将其连接起来便形成了皮纹,后人称朗氏线(Langer lines)即皮肤张力线;1892年Kocher提出,外科切口应沿皮肤张力线切开,否则不仅裂口较宽,愈合后也较容易瘢痕增生;但此后发现实际上沿皱纹、皱褶和屈折线的切口形成的瘢痕才比较纤细且不太明显,而它们与皮肤张力线走向常不一致;1977年Ksander研究表明,真皮胶原纤

维的排列方向与皮肤张力线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顺沿皮肤张力线设计切口并不合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活体皮肤上,由于面部表情肌运动而形成的垂直于表情肌收缩方向的面部表情线、皱折和由于屈伸运动而在颈部、躯干、四肢形成的皮肤松弛线共同组成了皮肤最小张力线,顺沿皮肤最小张力线的切口愈合后瘢痕增生最不明显。

皮肤的厚度一般为0.5mm~4mm(不包括皮下脂肪组织),有显著个体差异。我国成人男性皮肤平均厚度为1.15mm,可因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如躯干背部及臀部较厚,约2.23mm,眼脸及耳后皮肤较薄,约0.5mm;同一肢体,内侧偏薄,外侧较厚,如大腿外侧约1.13mm,内侧为0.95mm;此外,皮肤厚度也随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工种的不同而有差别。表皮厚度为0.07mm~1.2mm,各部位悬殊较大,手掌、足跖可达0.8mm~1.4mm,而肘窝处仅0.3mm,眼睑的表皮厚度则小于0.1mm;一般真皮的厚度为0.4mm~2.4mm不等,背部真皮厚度为表皮的30~40倍。

二、皮肤的解剖层次

(一)表皮

人的表皮是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上皮细胞和树枝状细胞(dendrocyte)组成,前者发生和分化的最终阶段是形成含有角蛋白(keratin)的角质细胞,故又称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后者包括来源于胚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melanocytes)、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及Merkel细胞等。

1.角质形成细胞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可将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五层,由深到浅分别为基底层(stratum basale)、棘层(stratum spinosum)、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透明层(stratum lucidum)和角质层(stratum corneum)(图1-2)。

(1)基底层:位于表皮的底层,在正常情况下一部分细胞(约30%~50%)可不断进行分裂,新生的细胞不断向上移动,在到达棘层下部时可再分裂二、三次,然后失去分裂能力,因此有人又把基底层和棘层合称为生发层(malpighian layer)。基底层细胞的分裂周期平均为311小时。细胞由基底层移至颗粒层上部约需14天,再移至角质层上部又需14天,总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基底层细胞之间及其与上方棘层细胞之间通过桥粒(desmosome)相连接,底部则借半桥粒(hemidesmosome)附着于表皮下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2)棘层:细胞呈多角形,且随上移渐趋扁平,其长径与表皮表面平行,一般排列约4~8层。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并与相邻细胞的突起相连,形成细胞间桥(intercellular bridge),其上着色较深的梭形小颗粒即为桥粒。

(3)颗粒层:位于棘层上部,正常情况下其厚度与角质层厚度成正比,在角质层薄的部位颗粒层

通常由1~3层梭形或扁平细胞组成,而在掌跖等角质层厚的部位,颗粒层可厚达10层。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中出现许多较大的强嗜碱性致密颗粒,称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 granules)。

(4)透明层:位于角质层下方,由2~3层较扁的细胞组成,此层仅在掌跖部位较厚表皮中可见。细胞界限不清,光镜下易被伊红染色,胞质呈均质状并有强折光性。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本层细胞由颗粒层细胞突然转变而来,多已死亡,故无细胞核等细胞结构,被称为角化细胞。

2.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在石蜡包埋、HE染色的皮肤切片上,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下方或基底层细胞之间,组织固定时胞质收缩使胞浆透明,故又称透明细胞(clear cells),其数量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而与部位、年龄有关。人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内均有黑素细胞,以表皮基底层、毛囊、各种粘膜上皮、真皮、血管周围、内耳、软脑膜、周围神经及交感神经、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等处为多。黑素细胞可分为树枝状和非树枝状二种,均可合成黑素,前者与皮肤有关,能将黑素转移到其他细胞内;而后者主要存在于色素膜、视网膜和软脑膜等,只能将黑素贮存在细胞内。多巴染色或银染色可显示表皮中黑素细胞由顶部发出树枝状突起伸向周围的基底层细胞及棘层细胞间,并借其输送已合成的黑素小体,后者聚集在这些细胞的胞核上方,可吸收紫外线以保护胞核免受辐射损害(图1-3)。

(2)朗格汉斯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呈多角形,位于棘层中、上部的棘细胞之间,胞浆透明,胞核较小,形状不规则,比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着色深;细胞化学染色三磷酸腺苷酶和胺基肽酶都呈阳性,而多巴(dopa)反应为阴性;具有CD6和S100等表面标记(图1-4),可籍此与黑素细胞区别。正常成人朗格汉斯细胞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8%,密度为约460~1000/mm2,细胞数目与部位、性别和年龄有关。朗格汉斯细胞并非表皮常驻细胞,主要在骨髓等处发生后再经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

(3)Merkel细胞:1875年由Merkel在真-表皮交界处发现并命名,散见于基底层,比周围基底层细胞淡染,在手掌面表皮、毛囊上皮、甲床上皮、口腔和生殖道粘膜上皮中较多,可保持较固定位置而不跟随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和脱落。普通染色法光镜下不易辨认,银和金浸染法可用于细胞分布和数量研究。Merkel细胞在胚胎期较多,出生后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背部表皮Merkel细胞密度约为150/cm2,

感觉敏锐部位(如指尖和鼻尖)密度较大;神经纤维在临近表皮时失去髓鞘,扁盘状的轴突末端与Merkel 细胞基底面形成接触,称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具有非神经末稍介导的感觉促进作用,故Merkel细胞被认为是触觉细胞。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到Merkel细胞含有与神经组织有关的酶如特异性乙酰胆碱脂酶、三磷酸核苷酶、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等,且与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存在某些共性,但是否归属于APUD细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真-表皮连接

早先以普通光学显微镜发现基底细胞下存在一条细带称基底膜带(BMZ),厚约0.5μm~1μm,PAS 法可将其染成紫红色,银浸染法可将其染成黑色。除真、表皮之间外,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大汗腺单位、小汗腺单位)与真皮之间、血管周、施万细胞周围也存在BMZ。透射电镜下所见的真-表皮连接(dermoepidermal junction)与PAS染色所见的BMZ概念有所不同,其超微结构详见后。

(三)真皮

真皮上方通过真-表皮连接与表皮相连,下方借其延伸形成的脂肪小叶周纤维间隔与皮下组织相连,厚度一般为1mm~5mm,内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结构和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肌肉等组织结构。

真皮通常分为乳头层(papillary layer)和网状层(reticular layer),两层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乳头层又称真皮上部,为紧靠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凸向表皮底部形成嵴状或乳头状隆起,与表皮突呈交错样连接,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和神经末稍器官;网状层较厚,位于乳头层下方,是真皮的主要组成部分。真皮结缔组织由数目不多的细胞成份和丰富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成分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另外还有少量真皮树突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细胞等),其中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是真皮结缔组织中的主要常驻细胞。细胞外基质的最主要成份是胶原(collagen),约占皮肤干重的75%;网状纤维并非独立的纤维成分,仅是幼稚的、纤细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较细,呈波浪状交织缠绕在胶原纤维束之间,在真皮网状层,其排列方向与皮面平行;基质为填充于纤维及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糖胺聚糖与肽链共价结合形成的蛋白多糖为其主要成分。

(四)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与真皮之间无明确界限,两者的结缔组织彼此相延伸,其深部与筋膜、肌肉腱膜或骨

膜连接。皮下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后者的基本单位是由脂肪细胞聚集形成的一级小叶,许多一级

小叶构成二级小叶,二级小叶周有纤维间隔或称小梁。皮下组织的纤维间隔中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

神经穿过。个体皮下脂肪的厚度因其部位、性别、年龄、营养而异,并受个体内分泌的调节。

(五)皮肤附属器

1.毛发(hair ) 大部分皮肤表面有毛,但掌跖、指(趾)侧面、足踝以下足侧面、口唇、乳头、脐、龟头、阴蒂、大小阴唇和包皮内面无毛。覆盖于体表大部分区域的细毛称为毳毛(vellus hair ),眉毛、睫毛、头发、腋毛、胡须、阴毛等粗长而黑的毛称为终毛(terminal hair ),终毛是唯一含髓质的毛。毛发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称毛干(hair shaft ),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称毛根(hair root ),毛根包含在由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毛囊(hair follicle )内,后者和毛囊下端融合成膨大的毛球(hair bulb )。全身除面部、腋部、鼻孔和外耳道的毛以及睫毛、眉毛外,其他毛均有立毛肌,立毛肌的发达程度与毛的粗细无关,一般认为立毛肌收缩可帮助皮脂腺排出分泌物。

毛发在身体各部位密度不等,面部约为600/cm 2,其余部位约为60/cm 2;毛长度为1mm ~1m ,各部位相差颇大;毛的外形可有直形、蜷曲形、螺旋形和波浪形;根据毛皮质中黑素颗粒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头发可有黄色、棕色、红色、黑色或白色等,但发色在人类无特殊生物学功能,对日光损伤无保护作用;毛在体表的排列也不同,一般呈列状且与体表呈一定角度倾斜排列,排列的方向为根部向头部,毛稍向着肢体的末端,许多毛发的倾斜方向是一致的,称为毛流(hair streams ),可表现为不同形状,通常毛流在头顶部有一个中心,向外成旋涡状排列,约57%~68%呈顺时针方向。

不同种族毛发性状有明显差异,一般黄种人毛发密度比白种人小,多为直形、黑色、较粗(直径120μm 以上),而白种人毛发的直径为50μm ~90μm ,外形和颜色变化较大,黑种人毛多为蜷曲形、黑色,横切面多为卵圆形,但一侧为平边,其毛小皮边缘明显扭曲,故易受外界因素的损伤。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anagen )、退化期(catagen )和静止期(telogen )(图1-5),使毛发定期脱落和更新;毛的长度取决于生长周期,但毛的粗细则与毛球大小有关。

2.毛囊 一个成熟的毛囊从解剖结构上(图1-6)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漏斗部和峡部构成,较稳定,不参与毛囊周期;下段可分为茎部和球部,是暂时的,参与毛囊周期。毛囊周期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健康状况、激素水平、药物和环境气候等有关。

3.皮脂腺(sebaceous glands ) 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由数个上皮细胞小叶组成,导管上皮很薄,角质层排列紧密,不受神经支配。皮脂腺除掌跖、足背外遍及全身各处皮肤,其平均密度为100/cm 2,但面部和头皮等部位密度可达400~900/cm 2

;前额、鼻、上背部皮脂腺体积最大。几乎

所有的皮脂腺均与毛囊相连并开口于毛囊(图1-7),但某些区域如颊粘膜、唇红部(Fordyce's点)、

妇女乳晕(montgomery结节)、大小阴唇(Tyson's腺)、眼睑(Meibmian腺)、包皮内侧(Tyson's腺)的皮脂腺不与毛囊相连,其腺导管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单位也有生长周期,但与毛囊生长周

期无关,一般一生只发生两次,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

4.汗腺根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eccrine glands)和顶泌腺(apocrine glands)。

(1)小汗腺:为单曲管状腺,由腺体和导管组成,腺体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管径较粗并高度蟠曲,导管较细,其与腺体相连接的一段很弯曲,其后的一段较直并上行于真皮,最后一段呈螺旋状穿过表皮并开口于汗孔。人出生时小汗腺约有300万~500万个,出生后不再生成新腺;除唇缘、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面、龟头、小阴唇和阴蒂等部位外,全身大部分皮肤中均有小汗腺,其分布与部位和遗传有关;密度大约为80~600/cm2,手掌、足跖和腋窝最多,其次为头皮、躯干和四肢,四肢屈侧较伸侧密集,上肢多于下肢;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寒冷地区小汗腺密度大。

(2)顶泌腺:仅存在于人的腋部、乳晕、脐周围、会阴部、肛周、包皮、阴囊、阴阜和小阴唇,偶见于面部、头皮和躯干,此外,外耳道的盯聍腺、眼睑的睫腺以及乳晕的乳轮腺均属于变型的顶泌腺。在胚胎期,此腺同毛发和皮脂腺均起源于同一个上皮芽,所以大多数顶泌腺导管开口于毛囊漏斗部,但也有少部分顶泌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在出生时顶泌腺已明显可见,但未成熟,到青春期时才呈现成熟结构。顶泌腺分泌部的直径约为小汗腺的10倍。

5.甲(nail)甲是指(趾)末端伸面的坚硬角质,由甲板以及其周围组织构成(图1-8)。甲板(nail plate)为透明的角质板,呈外凸的长方形,其形状在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的各指(趾)上均存在差别,其厚度约为0.5mm~0.75mm。甲板纵切面可分为甲根(指埋在皮肤下面的甲板近侧部)、甲体(位于甲床背面,即正常可见部分)和甲板远端游离缘。两侧和近侧甲沟旁的皮肤可形成皱褶,分别称侧甲襞(lateral nail fold)和后甲襞(posterior nail fold),甲根(nail root)即位于由后甲襞向后下方延伸的楔形凹中并封闭了甲板背面和后甲襞腹侧面之间的潜在空隙,后甲襞上的角化层名甲上皮(eponychium),由其腹侧面发生并紧贴甲板表面,宽1mm~2mm;甲床(nail bed)为上皮组织,其下方为富有血管的真皮,与指(趾)骨骨膜连接,其远端游离缘下面的表皮角化层较厚,称为甲下皮(hyponychium),它与指(趾)腹侧面的表皮相连,二者之间有弧形的浅沟;甲弧影(lunula)为甲板上白色的半月形区域,它是甲母质生发细胞的远端标志,拇指上较为明显易见,通常小指上不可见,其余手指上则有无不定,此区域呈白色的原因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此处甲板角化不完全;②甲母质上皮较厚,掩盖了下方组织中血流颜色。

(六)皮肤的其他解剖结构

1.神经皮肤中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图1-9),可感受环境刺激如触、压、振动、牵拉、毛发弯曲等,还可感受温度刺激(热和冷)和伤害性刺激(对皮肤的轻重不同的破坏性刺激),这些刺激由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稍器官感受并传导到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神经元并产生感觉。

自主性传出纤维为无髓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纤维,分布于微动脉、立毛肌、汗腺肌上皮细胞及阴囊、小阴唇、会阴和乳头等处真皮平滑肌,这些神经通过调节血管运动和出汗而参与体温调节;皮肤的感觉神经则大多是有髓神经纤维,其终末广泛分布于皮肤各层中;自主神经来自于交感神经,为无髓神经纤维,分布于血管、立毛肌、小汗腺和顶泌腺,其功能与腺体分泌和平滑肌收缩有关。

2.血管真皮中有由微动脉和微静脉构成的浅丛和深丛血管,深丛位于真皮网状层深部,浅丛位于网状层浅部。这些血管丛大致呈层状分布,与皮肤表面平行,浅丛与深丛之间有垂直走向的血管相通连,形成丰富的吻合支(图1-10)。乳头下丛发出的袢状毛细血管可到达每个真皮乳头。毛细血管静脉端通连到浅丛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然后再相继通连到真皮的交通微静脉、深丛较大的微静脉和皮下组织中的小静脉。皮下组织的小动脉和真皮深部较大的微动脉都具有血管的三层结构:①内膜:由内皮和一层内弹性膜组成;②中膜:由几层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小动脉尚有外弹性膜;③外膜:由成纤维细胞、III型胶原和弹性纤维组成。

3.淋巴管皮肤的淋巴管网与几个主要的血管丛平行,毛细淋巴管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渐汇合为管壁较厚的具有瓣膜的淋巴管,再通连到皮肤深层和皮下组织的更大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壁很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及稀疏的网状纤维构成,无周细胞和基板,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通透性较大,且毛细淋巴管内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间隙的渗透压,故结缔组织中的淋巴液、皮肤中的游走细胞、皮肤病理反应的一些产物或侵入皮肤的细菌等均可随着渗透压方向进入淋巴管并回流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被滤去或被消灭。细胶原原纤维一端毛细直角附着于淋巴管管壁,另一端沿延并连接于周围结缔组织,可使淋巴管在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时不致塌陷,从而保持管腔通畅。

4.肌肉立毛肌是皮肤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构成,其一端起自真皮乳头层,另一端插入毛囊中部的结缔组织鞘内;此外尚有阴囊肌膜、乳晕平滑肌、血管壁平滑肌等,汗腺周围肌上皮细胞也具有某些平滑肌功能;面部皮肤内的表情肌属于横纹肌。平滑肌纤维呈梭形,肌膜薄,胞质中原纤维不易见到,胞核为椭圆形,位于肌纤维中央,肌纤维周围有网状纤维缠绕;横纹肌肌纤维内有多个卵圆形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边缘靠近肌膜处,肌原纤维纵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第二节皮肤的胚胎学

人类皮肤的上皮性结构如表皮和一系列皮肤附属器(包括皮脂腺-顶泌腺单位、小汗腺单位和指甲等)起源于外胚层(ectoderm),黑素细胞、神经和特殊感觉器起源于神经外胚层(neuroectoderm),皮肤其他成分起源于中胚层(mesoblast)。

一、表皮的发生

1.角质形成细胞胚胎发育第3周,表皮仅由一层富含糖原的未分化细胞组成;第4周,表皮细胞变为两层,外层松弛连接的细胞被命名为皮上层;第8~11周,中间层开始形成;第12周末,一层或多层富含糖原的大细胞出现在上皮中层;第20周,中间区上部细胞出现透明角质颗粒,接近表面的表皮细胞失去其细胞核,显示出角化增加的迹象;第24周,表皮即可完成角化,故6个月胎儿的表皮特征已接近成人。

2.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前体位于神经嵴,黑素母细胞先到达真皮,然后从真皮移行至表皮的基底细胞层。黑素细胞在表皮内呈非随机分布,毛囊相关性黑素细胞在毛囊的胚胎发育中跟随表皮细胞向下生长到达其最后的生理位置。黑素细胞在第12周即可产生黑素,但要到第24周才能将黑素传递给角质形成细胞。

3.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第7周开始在表皮内出现,三磷酸腺苷酶(A TP酶)染色可呈阳性反应,但细胞表面标记CD6到第9周才出现;第14周,A TP酶染色及CD6抗体标记染色的朗格汉斯细胞数目大致相等;而S100蛋白表达则到出生后才出现。

4.Merkel细胞能表达多种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如CAM5.2、CK5、AN3等。第12周,表皮开始出现单个CAM5.2、CK5、EKH5等低分子角蛋白阳性的细胞;第15~23周,真皮浅层亦出现散在的低分子角蛋白阳性细胞;第12周,皮肤中神经束位于真皮中部;第16周向表皮延伸;第20周达表皮下并向上延伸至表皮。研究表明,Merkel细胞发生于小汗腺嵴,系由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而来。

二、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1.毛囊及毛发第9周,颏部、上唇和眉区的基底层细胞核拥挤排列,开始形成原始毛胚芽(hair germs)或前胚芽,同时间充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加,形成毛胚芽下方的毛乳头(hair papilla),此阶段它被称为毛索或毛脚(hair peg);第16周,毛囊的后壁出现两个上皮性膨大,与表皮成钝角,上方的一个是皮脂腺的始基,下方的一个为立毛肌附着处;平滑肌束在第24周由拉长的间质细胞形成,并从

隆起处斜行向上延伸到立毛肌附着点并与之相连;当球形毛脚向下生长和分化时,在基质区的上方开始形成内毛根鞘细胞;基质继续向深部生长时,根鞘上方毛囊的内层细胞也向上生长并进入表皮形成毛管。

毛发由毛胚芽演变而来,第12周开始发生于眉区和头皮部,并逐渐由头面部向骶尾部方向发展,至第16周才遍及全身。由于新的毛胚芽继续发生,因此从第20周开始至出生期所做的切片上,可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发结构。早期胎儿全身毛发细软,称为胎毛;第32周左右胎毛开始脱落并由较粗毛发取代。

2.皮脂腺第13~15周开始分化、増大并开始具有功能;第16周,胎儿头面部开始出现皮脂腺,最初在毛脚侧面出现实性半球形突起,这些细胞含有中等量糖原,糖原消失后由类脂质聚集取代,形成泡沫状结构;胎儿发育末期皮脂腺分化良好,一般较幼年期大,可产生分泌物,后者与皮上层脱落细胞、胎毛、羊膜脱落细胞等混合形成白色粘稠的胎脂,覆盖于胎儿皮肤表面,对羊水浸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胎儿出生后,皮脂腺迅速变小,至青春期后才再度增大。

3.小汗腺小汗腺胚芽第12周即可被鉴别,其细胞较长且紧密排列;第14~15周,富含糖原的细长上皮细胞柱垂直向下生长呈细索状进入真皮,到达真皮网状层或皮下脂肪时末端形成蟠管状,上端向上呈螺旋状穿过表皮,形成表皮内细胞索;第16周,掌跖部小汗管的蟠管状结构已经形成,而表皮内仍有新的小汗腺胚芽形成;第24周,小汗腺腺腔形成并开始分泌汗液。

4.顶泌腺其始基可能发生于毛囊;第16周晚期顶泌腺开始形成,毛囊最上层上皮向下呈外生性生长到达皮下;第20周,大部分毛囊上皮开始退缩,只有少数部位存留,如腋下、乳晕、脐周、肛周和生殖器皮肤;第24周,实性细胞索变成蟠管状,融合的细胞间裂口形成管腔,通常开口于皮脂腺导管开口上方的毛管。

5.指(趾)甲第10周,指(趾)尖外胚层增厚形成原始甲床,甲床近端的细胞增殖形成甲根,后者的生发层增生形成生发基质即甲母质(nail matrix),为甲的生发点;第14周,甲床近侧由甲母质增殖的角化细胞形成坚实的甲板;第16周,甲板向远端延伸覆盖甲床的近侧一半;第20周时完全覆盖,同时甲床上皮失去颗粒层,甲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

三、真皮的发生

胚胎发育第6~14周,真皮中可见到三种类型细胞,即星形细胞、吞噬细胞和颗粒分泌细胞,后者为成黑素细胞或肥大细胞;第12周即可出现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第14~21周,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加并具有活性,神经鞘细胞、周细胞、成黑素细胞、Merkel细胞和肥大细胞能够被区分;第20周,毛囊周围形成结缔组织鞘;22周可检测到弹力纤维和真皮下疏松组织,后者以脂肪性小岛形成为特征。

间充质细胞在真皮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第12周左右形成真皮的血管和淋巴管网,第24周左右形成肥大细胞,同时在真皮下新形成血管的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小叶分化为含类脂细胞,形成皮下脂肪。

皮肤神经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第20周即出现在胚胎真皮,复杂的神经网络随后形成,包括自主

运动神经(支配血管、立毛肌、小汗腺和顶泌腺)、躯体感觉神经和特殊的神经末稍器官。

四、真-表皮交界的发生

在胚胎早期,表皮与真皮的交界面是平的;第12周,表皮基底细胞在真-表皮交界处形成基底板并发生增殖,使真-表皮交界被规则分隔开,这些增殖的细胞簇中存在毛囊、皮脂腺-顶泌腺单位和小汗腺单位的始基;第24周,结缔组织向上生长形成真皮乳头,使真-表皮交界形成特征性的波浪形外观。

(高天文)

第二章皮肤的超微结构

一、表皮的超微结构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细胞在电镜下可见整个胞浆内有无数游离核糖体,其中有些是附着在内质网囊上;线粒体较多,位于核周;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不发达;胞核呈卵圆形,有两层清楚的核膜,外层核膜的胞浆面被覆有许多细颗粒,内外层核膜之间有近60nm的相对透明带,核膜中的小孔可调节核内外物质交换(图2-1)。基底层细胞内含有许多张力细丝,其直径约5nm,走向规则,常与表皮垂直;张力细丝束从桥粒体的胞浆面开始进入胞浆,但不与相邻细胞胞浆相通,此外胞浆中还含有肌动蛋白、辅肌动蛋白和微丝微管,可使分裂后的基底层细胞向上移动。基底层细胞内通常有黑素复合体,往往在核上方排列成帽状或成群存在,但也可不限于核上方而分散在整个胞浆中;基底层细胞内的黑素颗粒属成熟型,因此通常看不到黑素体所特有的内条纹。

基底层细胞真皮侧有不规则的胞浆突起与基底膜相互嵌合,突起膜内侧的增厚处称附着板(attachment plaque),胞浆中的角蛋白张力细丝即附着于这些斑块上并折向胞浆内,构成半桥粒,一般在基底膜与基底层细胞胞膜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半桥粒。在半桥粒下方的透明板中,有和胞膜平行的膜下致密线与透明板垂直的锚丝与基底板相连。

基底层细胞之间有桥粒相连,后者又称粘着斑(macula adherens),由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中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呈圆形或椭圆形,电镜下呈盘状,直径约为0.2μm~0.5μm,厚约30nm~60nm。连接区相邻细胞膜互相平行,细胞间隙宽约20nm~30nm,内含低密度细丝状物,间隙中央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为中央层(central stratum),其中央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intermediate line),为高度嗜锇层,厚约5μm,中央层的粘合物质是糖蛋白。在构成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长约0.2μm~0.3μm,厚约30nm,电子密度较高;有许多直径约为10nm 的张力细丝呈袢状附于附着板上,其两端均反折向胞浆内,附着板上伸出更细的丝可从内侧钩住张力细丝袢;附着板处还有一些较细的丝,伸入细胞间隙与中央层的细丝相连,称此细丝为跨膜细丝或膜横连接丝(transmembrane linker)(图2-2、3)。表皮每100μm2约有160个桥粒。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通过相邻细胞间细丝网的机械性连接,形成连续结构网,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固,还可使细胞具有很大的紧张力,当上皮受外力机械作用时,可防止细胞过度变形或损伤,同时对表皮细胞具有支持及保持相互位置关系的作用。

新生的棘层细胞由基底部可逐渐向表皮上层移动,故实际上桥粒不是恒定不变的,其可随表皮细胞的规律更替而分离并重新形成,随着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移动,桥粒-张力细丝复合体结构也逐渐变化。在棘层下部张力细丝排列成束附着在桥粒上;至颗粒层,桥粒仍可保持其结构特点,但张力细丝已不太清楚,而且与表皮平行走向的多,垂直走向的少,细胞间张力迅速减少;到达角质层时,桥粒退化并在相邻细胞膜之间形成一种嗜锇小体,后者周围还有一层不透明带;当角质层细胞脱落时,桥粒常在上述区域发生断裂。

2.棘层细胞细胞器丰富并有少数黑素颗粒,其分布与核无明显关系,内质网的膜表面被有核糖体、溶酶体及吞噬体等,可进行重要代谢活动及吞噬、消化等功能,不能完全消化的物质则随角质层细胞一起脱落。胞质中角蛋白丝较基底层细胞丰富,分子量为56kD~65kD,常集合成束附着到桥粒上,是角质形成细胞所含角蛋白的一种前体物,也常称张力丝,角蛋白丝束也称张力丝束或张力原纤维(tonofibril),其直径大致相同,一般在5nm~10nm之间,但长短不一,可能是由于其行走方向不同而与切面有关,由于棘层细胞间牢固相连,故此层有较大张力和内聚力。棘层细胞胞膜呈绒毛状突起,与相邻细胞的突起以桥粒相连,桥粒间的细胞膜则呈不规则折叠。

电镜下见到胞浆中有较多直径为0.1μm~0.3μm的长形颗粒,对其曾有不同命名,现常称角质小体(keratinosome)、膜被颗粒、板层颗粒或odland小体,其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有约10nm的界膜包被,内有横向交替排列的致密板层和透明板层;角质小体在颗粒层中较少,角质层内罕见。

3.颗粒层细胞是进一步向角质层细胞分化的细胞,该层内可见细胞分化的连续过程,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溶解,溶酶体酶呈弥漫性染色,颗粒层细胞膜有一定的折叠,而桥粒较深层细胞致密。其特征是胞浆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后者沉积于张力细丝周围或细丝之间,愈接近角质层,颗粒愈大,数目愈多,电镜下颗粒无包膜,电子密度大,由直径2nm的细粒所组成。

4.角质层细胞由多层扁平的死亡角质形成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厚约0.5μm,宽30μm~40μm,自下而上互相堆垒,无胞核及胞浆内结构,细胞浆内含大量直径为8nm~10nm的角蛋白丝,截面呈圆形,不染色,彼此平行排列,走向与表皮平行,浸埋在电子致密的丝聚合蛋白中,形成典型的角蛋白模式。丝聚合蛋白富含组氨酸,它生成的二硫键有稳定角蛋白丝以及丝聚合蛋白复合物的作用,而后者正是角质层细胞中的主要成份。

随着角质层细胞的角化,在紧挨细胞浆膜的外周胞浆中可形成一条约12nm厚的电子致密均质边缘带,又名角质层包膜或细胞套膜(cell envelope),为细胞的一层硬壳,角蛋白细丝附着其上。下层角质层细胞浆膜在套膜外被保存下来;中层角质层细胞浆膜断续并脱落,实际上套膜起着细胞膜的作用;上层套膜伴随角质层细胞变性和脱落而消失。

(二)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其胞浆电子密度低而易于发现,放大5 000倍以上即可发现黑素小体(melanosome)。黑素细胞胞核常不规则,胞浆内无张力细丝,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高尔基复合体,各期黑素小体主要位于细胞上部的周边(图2-4)。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无桥粒结构,其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间可见较多含黑素小体的树枝状横断面,基底面下可见完整的BMZ延续(图2-5)。

2.朗格汉斯细胞放大2 000倍左右时,朗格汉斯细胞胞浆中无角蛋白丝而显透明,故较易发现,主要位于表皮中上部的棘层细胞之间;电镜下朗格汉斯细胞不含角蛋白丝及黑素小体,无桥粒结构,细胞代谢活跃,胞核呈分叶状或弯曲,胞浆中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较多,有溶酶体(图2-6);放大20 000倍以上可见特殊的亚细胞器即朗格汉斯细胞颗粒或Birbeck颗粒,长约150nm~300nm,位于高尔基体附近,呈棒状,中央有规律的致密条纹,一端鼓成半球形泡状如网球拍。目前认为Birbeck 颗粒是细胞吞噬外来抗原时胞浆膜内陷形成,是一种消化细胞外物质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表皮中还可见少数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结构特点的细胞,但缺少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曾称为未定类细胞(indeterminate cell)。但近年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发现其具有与朗格汉斯细胞相同的表面标记,因此其可能是朗格汉斯细胞尚未吞噬抗原时的一种特殊形态。

3.Merkel细胞圆形或长圆形,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大小与附近角质形成细胞相近,常贴附于基膜,且长轴与基膜平行,细胞顶部有数个较粗短的突起并可延伸到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图2-7)。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有时可见小杆状体,后者由平行丝组成,长1nm,粗0.3nm,周

围由无染色质的区域围绕。胞浆基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丰富,中间丝常较多但不聚集成束,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大小约为80nm~130nm,有膜包裹,内有致密核心,这些分泌颗粒多聚集在细胞与神经末梢接触的一侧,也可成群位于突起中。细胞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部位可形成典型的化学性突触结构。Merkel细胞与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间有桥粒连接,神经末梢与细胞之间有非桥粒型的连接。

二、真-表皮连接的超微结构

真-表皮连接由表皮基底层与真皮共同构成,具有高度特化的结构和功能。以往将真-表皮连接的透明板(lamina lucida)、致密板(lamina densa)及致密板下带(sublamina densa zone)三部分合称BMZ,电镜下所见的真-表皮连接不同于PAS染色所见的BMZ,分为下述四部分(图2-8、9)。

1.基底层细胞的基底浆膜及半桥粒基底层包括基底层细胞、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等;半桥粒为位于基底层细胞基底浆膜内及外侧的间断性致密斑,内侧部分为高密度的附着斑,基底层细胞的角蛋白张力丝附着于其上,细胞浆膜外侧部分称为亚基底致密斑(subbasal dense plague),两侧致密斑与中央基底层细胞浆膜呈夹心饼样构成半桥粒。半桥粒数目无年龄、性别和部位差异。致密斑中含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30kD的PBAG1存在于基底层细胞浆膜内侧的致密斑、180kD的PBAG2为穿膜蛋白)、整合素(integrin)等特殊蛋白。

2.透明板位于半桥粒及基底层细胞基底膜之下,电子密度低而显透明,宽约20nm~40nm,其内有锚丝(anchoring filaments)穿过并附着于其下的致密板,后者的主要成分是板层素(laminin)及其异构体kalinin、k-laminin、epiligrin,已知的重要成分还有将板层素与IV型胶原结合的联结蛋白(nidogon),胎儿基底膜中还可见纤维连接素(fibronectin)。Kalinin由基底层细胞合成,其基因缺陷或产生自身抗体时,出现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瘢痕性类天疱疮。

3.致密板位于透明板之下,电子密度高,宽约30nm~60nm,主要成分是IV型胶原,后者通过分子间联系形成连续三维网格。透明板的锚丝及致密板下的锚原纤维(anchoring fibrils)均附着于致密板,锚原纤维的另一端附于真皮乳头层中不规则的电子致密物锚斑(anchoring plagues)上,再反折将两

个末端附于致密板。

4.致密板下带主要由锚原纤维及真皮微原纤维束构成。锚原纤维粗20nm~60nm,有周期性横纹,在附着于致密板及锚斑处呈扇状散开,真皮胶原纤维穿于锚原纤维反折的环状结构中,从而使致密板与真皮乳头紧密连接在一起,其数目存在较大的个体和部位差异,其主要成分是VII型胶原,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合成。致密板下带中真皮微原纤维束一端与致密板相连,另一端向下伸到乳头层深部,这种微原纤维束为平行集合的管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微原纤维相似,用银染色方法可将其染成黑色,致密板下带的其他已知成分还有linkin(位于致密板下并穿入致密板中)及与硬弹力蛋白有关的fibrillin。

上述四层不同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真-表皮连接,其结构高度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异常均可导致真-表皮之间的分离,此即各种复杂大疱病的病理基础。

三、真皮的超微结构

(一)纤维成份

1.胶原纤维透射电镜下,可见真皮内纵横交错的胶原束,由许多粗细不等的原纤维(fibril)平行排列组成,后者直径约为70nm~140nm,多为100nm,横切面呈圆形,纵切面呈带形,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64nm(图2-10)。

2.网状纤维也由原纤维组成,同样具有64nm周期性横纹的特点,但直径较小,一般约为40nm~65nm。

3.弹力纤维透射电镜下弹力纤维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块状物,由均质状、无定形物质和微原纤维(microfibril)组成,无定形物质即为弹性蛋白(elastin),而微原纤维呈点状或长短不一的丝状,直径约10nm~12nm,包埋于均质无定型的弹性蛋白内或聚集并包绕于其外周。

(二)细胞成份

1.成纤维细胞常呈梭形,胞浆内可见各种细胞器,当其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细胞体积较小,而当功能活跃时,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细胞器功能也较活跃。

2.肥大细胞可呈圆形、斜方形、梭形或星状,细胞核呈圆形或肾形,位居细胞中央,胞浆内富含大量由单位膜包裹着的特征性圆形颗粒,直径约0.2μm~0.6μm,常呈指纹状或层板状排列(图2-11)。

3.浸润细胞的超微结构

(1)淋巴细胞:根据功能不同,淋巴细胞的大小、核染色质分布状态以及核形态结构也呈多样

性,一般而言,小淋巴细胞具有致密核,异染色质较多,核仁突出,胞浆内多聚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

也较多(图2-12)。

(2)中性粒细胞:直径10μm~12μm,表面有少数微绒毛突起,核分叶,各叶间有异染色质丝

相连,胞浆不含或含少量游离核糖体,偶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线粒体较少,糖原颗

粒丰富(图2-13)。

(3)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2μm~17μm,多为两叶,胞浆内细胞器较少,糖原较多,富含嗜酸性颗粒,多为椭圆或圆盘形,直径约0.5μm~1.0μm,内含结晶芯,少数为圆形电子致密的均质颗粒。

(4)浆细胞:细胞表面有指状突起,高尔基复合体特别大,中心粒位于其中央,粗面内质网明显,蛋白合成功能较强(图2-14)。

(5)嗜碱性粒细胞:直径10μm~12μm,核常呈2~3叶,核内异染色质沿核膜下呈粗块状聚集,胞浆内有少量细胞器,含有特异性嗜碱性颗粒,直径约0.15μm~1.2μm,具多层结构,横切面上有呈

同心圆形排列的致密点。

四、皮肤附属器的超微结构

(一)毛发

毛发由三层同心圆状排列的结构组成:髓质(medulla)、皮质(cortex)和毛小皮(hair cuticle)。髓质由未成熟的角蛋白网组成,网隙中含有大而不规则的空泡和丰富的均质性电子致密物质,细胞疏

松分布,细浆中含黑素小体和空泡;皮质由紧密排列的梭形角化细胞组成,其长轴与毛干平行,这些

皮质被直径约7nm的角蛋白丝束缠绕,后者埋在富含二硫化物及电子致密的基质中;黑素小体单独

或成群存在于细胞内的原纤维间质中。

毛母质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胞核大,胞浆中含许多游离核糖体,线粒体较多,粗面内质网稀疏,高尔基复合体小,有少量角蛋白丝,细胞相邻面有桥粒相连。

(二)皮脂腺的超微结构

外周的增殖细胞胞浆中几乎无脂质,但有大量张力细丝,明显的粗面和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

体、糖原颗粒及许多线粒体,细胞间有桥粒相连;随着分化的进行,糖原被消耗,张力细丝移位,细

胞浆充满含脂质的空泡,后者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区域及滑面内质网;细胞成熟后,脂质空泡进行性

扩大并相互融合,细胞核固缩,胞浆中充满脂滴和溶酶体;最终,细胞明显肿胀,胞膜破裂并释放脂质,细胞核残片及细胞浆中的细胞器随脂质一起进入皮脂腺导管。

(三)小汗腺的超微结构

小汗腺腺腔面的分泌细胞有两种类型:①透明细胞:含丰富糖原、线粒体及粗、滑面内质网,细

胞基底面的质膜形成形状不一的内褶,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②暗细胞:含致密颗粒,分泌细胞的腔

面有大量绒毛,肌上皮细胞围绕分泌细胞,胞内有明显的高尔基复合体,较多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

网及粘多糖的分泌颗粒,相邻细胞间有细胞间分泌小管。

(四)顶泌腺的超微结构

细胞显示典型的分泌上皮特征,即明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大量核糖体、线粒体和溶

酶体,细胞的管腔面见许多分泌颗粒。这些颗粒深浅不一,深色颗粒有界膜包被,彼此融合成直径5μm

的大颗粒,含蛋白性物质、脂类、铁蛋白及髓样体;浅色颗粒由线粒体演变而来,可见双层单位膜及

嵴样结构。腺腔的游离缘尚可见到绒毛。

五、皮肤神经的超微结构

1.有髓神经纤维成束轴突可由几个施万细胞包绕,单个施万细胞也可包裹单条或多条轴突。

神经的髓鞘实际上是施万细胞的质膜板层结构,施万细胞表面可见纵沟,轴突陷于纵沟之中,两边的

质膜相贴形成轴突系膜(mesaxon)。由一个施万细胞的轴突系膜环绕轴突形成板层结构,包绕一段轴突,此段结构称为结间体(internode),施万细胞分段连续包绕轴突,因此结间体是有髓神经的基本

结构单位。

2.无髓神经纤维通常直径1μm以下的神经纤维都是无髓鞘的。许多施万细胞纵向衔接,包裹

轴突,一个施万细胞可包绕多条神经纤维,但不形成髓鞘板层;这些轴突不同程度地包埋在施万细胞

表面凹陷形成的纵沟之内。

3.神经末梢皮肤有特殊的神经末梢器官,主要包括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Ruffini终末和Krause终球。

(1)触觉小体:或称Meissner小体,分布于真皮乳头内,在掌跖、特别是指尖处密度最大,大约每4个乳头中就有一个触觉小体;小体呈椭圆形,平均30μm×80μm大小,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囊,内部有几层扁平排列的施万细胞;数条有髓神经纤维进入被囊前失去髓鞘,进入小体后在有扁平胞突的结缔组织细胞间向上盘曲行进(图2-15);小体内的无髓纤维中含许多线粒体和约50nm大小的清亮小泡,还可见许多吞饮小泡,纤维可部分内陷至扁平的结缔组织细胞中,扁平的结缔组织细胞内有少量细胞器。主要感受触觉。

(2)环层小体:或称Pacini小体,位于表皮的深层和皮下组织内,在掌跖特别是指(趾)尖处最多;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可达1mm,中心为一条无结构的圆柱体,称内核,外周是几十层结缔组织扁平细胞疏松排列所形成的同心板层的被囊,板层之间充以液体,被囊表面还有一层富于弹性纤维的鞘膜包裹,中央为失去髓鞘的轴突,轴突内含有线粒体和位于轴突下直径约50nm的致密核芯小泡,中央则有细丝和微管,被囊同心板层近中心部有大量紧密连接、环抱轴突终末的片状胞浆板,上有缝隙连接,在轴突终末的轴膜上有含细丝束的轴突棘,突入两侧扁平胞突的裂隙内(图2-16)。主要感受压觉。

(3)Ruffini终末:为真皮、皮下组织内长约1mm~2mm梭形小体,其被囊的结缔组织板层很少,内含充满液体的间隙,并有成束胶原纤维穿行;有髓神经纤维在中段处进入囊后即失去髓鞘,并分支为许多无髓小枝环绕胶原纤维束。可能感受热觉。

(4)Krause终球:构造与触觉小体相似,为球形或卵圆形小体,被囊由不规则排列的施万细胞组成。可能感受冷觉。

(5)毛囊的刺样终末:失去髓鞘的神经纤维与毛囊上皮的玻璃膜相贴,被两个施万细胞的胞浆呈袖套样包裹,在两者之间的间隙常见轴突膜伸出指样突起并突出套外形成小刺,施万细胞外面还有很细的胶原纤维环绕。

(6)Merkel细胞:神经末梢失去髓鞘,与Merkel细胞相连,后者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不规则,细胞伸出指样突起与周围的表皮细胞相嵌并以桥粒连接,胞浆内含有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在与神经纤维的接触处有许多直径约50nm~100nm的致密核芯小泡,膨大的神经终末被Merkel细胞的胞浆包裹。

六、皮肤血管的超微结构

真皮深浅层的微血管在亚微水平上有区别,乳头层微血管的直径较一致,约18μm~23μm,仅有1~2层平滑肌细胞或周细胞,多数胶原原纤维呈单体形式弥漫分布于血管壁的边缘;真皮深层微血管直径可达40μm~50μm,有4~5层平滑肌细胞或周细胞,胶原原纤维分布于内皮下层和平滑肌细胞之间,与血管平行。微动脉壁上有弹力蛋白,内皮细胞内外的肌丝束相连,弹力层由弹力纤维相互网状融合并包埋在血管壁上均一的基底膜物质之中;微静脉管壁几乎没有弹力纤维,仅有周细胞,管壁的基底膜物质呈分层状,血管壁的外缘还包绕着一层扁平、似成纤维细胞的帘细胞(veil cells)(图2-17)。真皮乳头

内的毛细血管袢具有动脉毛细血管的特征,血管壁上见均一外观的基底膜物质,但缺乏桥孔(bridged fenestration);而乳头外降支则具有微静脉的特征,即分层状基底膜;毛细血管袢的内皮细胞具有许多小凹(直径59nm~100nm)和大泡(150nm~280nm),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明显,细胞表面有微绒毛,许多微绒毛弯曲、内陷包含液体而形成大泡。

(高天文)

第三章皮肤细胞生物学

细胞是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维持各器官或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又可产生各种病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学变化或功能异常。皮肤主要构成细胞在表皮有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等,在真皮有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等。本章对上述各种细胞的细胞生物学进行介绍。

第一节皮肤主要构成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一、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起源于外胚层,在机体发育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逐渐分化并形成表皮和毛囊上皮,属常变细胞,可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再生能力极强。角质形成细胞可分为以下3种: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占整个表皮细胞的90%以上,由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②毛囊上皮细胞:组成毛发与毛囊的内外毛根鞘以及毛母质,为最具增殖能力的细胞群,可使毛发不断生长;③甲母细胞:有基底层、棘细胞层和角质层,无颗粒层,细胞间有桥粒和半桥粒,可逐渐分化并形成甲组织。

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分化成熟并最终成为角质层脱落的过程称为表皮更替(epidermal turnover),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这一过程相适应,角质形成细胞依增殖分化状态可分为三种:干细胞、短暂增殖细胞和分化细胞。基底层细胞中只有约10%为干细胞,其他均为短暂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分裂数次后即停止分裂转而进入分化。一般10个左右基底细胞及其上方各层细胞形成一个“表皮单位”,在该单位中,基底细胞的中心为干细胞,周边为短暂增殖细胞,以上各层均为分化细胞。干细胞有以下特征:①有未分化细胞的生化和结构特征;②增殖潜能巨大,能够维持组织的再生和长期的动态平衡;③正常情况下处于慢循环状态,可保持增殖潜能;④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可有一过性增殖;⑤常位于增生细胞群的中心区;⑥位置较深,不易受损伤,易获得营养。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动力学为“干细胞-短暂增殖细胞-终末分化细胞”过程,表皮、毛囊上皮和甲母的新生细胞与角质层脱落细胞相适应,以维持相应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的动力学参数为:有丝分裂指数7%,S 期时间约8.3小时,M期时间约1.2小时,细胞周期时间约209小时,更替时间约326小时。

角质形成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合成皮肤角蛋白,后者为中间丝家族中的一组异质性蛋白,目前至少已鉴定出30多种(表3-1),其中表皮中约20种,为软(拟)角蛋白,毛发中约10种,为硬(优)角蛋白。此外,在角蛋白终末分化阶段还有一系列分化标志蛋白如套膜蛋白(involucrin)、兜甲蛋白(loricrin)、丝聚合蛋白(filaggrin)等,后两种蛋白是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构成分子。在角质层主要分化结构的代表为角质细胞套膜,它在细胞膜内侧形成,由交织成网的蛋白组成,角质层的最外层细胞已无浆膜,而由致密的角质细胞套膜取代,至此角质形成细胞完成了它最终的分化过程。作为机体最外层器官,表皮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如外伤、紫外线、化学物质和感染等,角质形成细胞受到刺激后可出现非正常增殖和分化,可为一过性,也可为持续性,前者多为生理反应,而后者则多属病态,如各种增生性皮

皮肤性病学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原发性刺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发病因素取决于C接触物的刺激性或毒性 2.为寻找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对可疑致敏的接触物,常用何种方法以助确诊E 斑贴试验 3、糖尿病患者应禁用或慎用的药物是A强的松 4、带状疱疹有以下哪些症状B疼痛、疱疹、红斑 5、以下哪种病在儿童头部表现为疼痛的炎性脱发和淋巴结肿大C头部脓癣性秃发 6、关于湿疹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C多单侧发生 7、慢性湿疹最需与下列哪种疾病鉴别BB神经性皮炎 8、在异位性皮炎中,下列哪些是错误的E A多有荨麻疹、哮喘的家族史 B在婴幼儿期开始发病的少 C有时血清IgE 升高D常常合并白内障 9、正常情况下基底细胞转变为鳞屑需要多久A28天 10、以下哪些皮疹是原发疹B脓疱、水疱、斑疹 11、有多量渗液的急性皮炎应用以下哪种治疗C 冷湿敷 12、关于荨麻疹以下哪项说法不正确B消退后常遗留色素沉着斑 13、以下哪项符合过敏性紫癜A皮疹好发于小腿伸侧 14、女性,23岁。接触油漆家具两天后,面部、手背重度红肿,上有密集小水疱,剧痒。外用药首选A3%硼酸溶液湿敷 15、皮肌炎的表述哪项错误D尿肌酸排出减少 16、梅毒的病原体C螺旋体 17、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的原发损害是B丘疹及斑块 18、下面哪项不属于性传播疾病C扁平疣 19、重型药疹应及早应用D免疫调节剂 20、当银屑病新发疹多,皮疹鲜红色,鳞屑厚,机械刺激后发生新疹时,此期的皮疹处于B进行期 21、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必须要做的免疫方面的化验B免疫病理 22、诊断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最可靠的方法B斑贴试验 23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外)除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外,也可考虑用于治疗A带状疱疹 24、40岁,男性。四肢伸侧、头皮发生红丘疹及斑块,厚白鳞屑,抓后点状出血。伴右肘关节肿痛,关节呈梭形,活动受限。过去无关节炎及心脏病史。诊断为B银屑病性关节炎 25、少年,冬季手足、指趾背及耳轮发生散在红斑,上有水疱。诊断为多形红斑,应与下病鉴别BB冻疮 26、SLE发热、关节痛,治疗首选D消炎痛 27、下列哪种病需避免直接日晒A盘状红斑狼疮 28、老年皮肌炎患者特别要注意检查有无B内脏恶性肿瘤 29、SLE致死的主要原因A肾脏损害和感染 30、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类天疱疮好发于青年 31、以下哪种疾病尼氏征阳性A寻常型天疱疮 32.关于过敏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那项是错误的C血小板计数减少 33.痤疮患者皮损表现为严重的结节.囊肿.窦道.瘢痕,长期不愈应命名为D聚合性痤疮 34.斑秃患者脱发区边缘的头发松动,易拔出是在哪个时期:C进展期 35.白癜风的典型皮损为B色素完全脱失斑 36.属于癌前期病变的是C黏膜白班 37.Pagrt病可起源于C乳腺导管 38.基底细胞癌的特点是B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极少转移 39.鳞状细胞癌的表现不包括C可侵犯深部组织 40女性患者,45岁,右乳晕处鳞屑样斑块,表浅糜烂,结痂,浸润明显,乳头回缩,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首先考虑C.Paget病 41、正常皮肤表皮额厚度是 A、大约10mm B、大约7mm C、大约3mm D、大约1mm 42、以下哪些是继发皮疹 A、糜烂、水疱、苔藓样变 B、糜烂、苔藓样变、疤 C、糜烂、水疱、斑疹 D、水疱、苔藓样变、斑疹 43、下列哪种剂型适合软痂A、油膏剂 B、震荡剂 C、冷湿敷 D、粉剂 44.女性患者,30岁,无明显诱因双下眼睑出现多个淡黄色针头到绿豆大扁平丘疹,表面略带蜡样光泽,质中,无自觉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D汗管瘤 45男性患者,14岁,腰背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肿物,肉色,触之柔软,沿浅表神经有珍珠状结节,按之疼痛,伴有智力障碍,临床应考虑B神经纤维瘤病 46.患儿3个月,出生后不久发现眉间.项部等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暗红色或紫红色斑,表面光滑,边缘不整,压之褪色,剧烈活动.发热.哭闹色泽常加深。首先考虑是A橙红色斑 47.患者男性,67岁,无明显诱因左手背出现黄豆大小质地坚硬的结节,上覆鳞屑。结节迅速增大,现瘤体中央破溃,呈火山口样,底面高低不平,易出血,边缘宽而隆起,触之坚实,溃疡表面常有腥臭的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最可能的诊断是C基底细胞癌 二、判断题 1.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和全身性银屑病四型。√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损主要为水肿性红斑,分布对称,在面部呈蝶形,表面有粘着性鳞屑。皮损日晒后加重。√ 3. 诊断接触性皮炎最常做的皮肤试验是皮内试验× 4.粘膜白斑为癌前期表现。√ 5.结节性红斑易发生破溃。× 三、填空题 1.湿疹的四大特点: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反复发作剧烈瘙痒 2.寻常型银屑病按病程可分为:进行期稳定期消退期 3.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4.寻常型天疱疮水疱位于表皮内;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位于表皮下。 5.水疱为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 6.丘疹是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 7.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引起。 8.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9.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 10.银屑病的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 四、简答题 1、简述湿疹的治疗? 应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内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外用药物治疗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2、过敏性紫癜的定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改变。 3、皮肌炎定义?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累及40-60岁人群。 4、简述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 发病较迅速,皮疹呈多性性,先出现红斑,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密集性分布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明显的浆液性渗出,皮损逐渐向周围扩延,境界不清。皮疹可发于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手、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及阴部、肛门等处,多对称性分布,常剧烈瘙痒。 5、简述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雪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孤立散在,亦融合成片,病情严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肠道引起粘膜水肿,在发生风团的同时,出现腹痛,有时十分剧烈,腹泻。若累及喉头粘膜,则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四、名词解释 1、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夏秋季多见,小儿易患此病,好发于头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皮肤性病学考试试题.doc

皮肤性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疹之一,发生于肛周或外生殖器潮湿部位的丘疹,增殖融合成肥厚片状,触之坚实,比较平滑。 2、皮肤异色症 是指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等患者躯干处出现的境界不清的暗红色斑片,伴有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和脱失。 3、多形红斑样皮损 皮疹为多形性,具有靶形或虹膜样特征性的红斑,重症者皮疹泛发,出现水疱大疱,常有粘膜损害,并可伴有严重全身症状。 4、血管神经性水肿 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粘膜的急性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损害为突然发生的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滑,触之弹性感。皮损一般持续1~3天可渐行消退,亦可在同一部位发复发作。 5、皮肤癣菌病 浅部真菌即皮肤癣菌只侵犯表皮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它们所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 二、填空题(每题1分,计10分) 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时,为减少其副作用常给患者用些保护胃粘膜制剂、钙制剂、补钾制剂药等。 2,甲癣患者的病原真菌可以有毛发癣菌、小孢子菌、表皮癣菌。 3,例举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三个大疱型表皮松解性药疹、天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4,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是传染性软疣病毒。 三、判断题:(每题1分,计10分,对的打“K”,错的打“×”) 4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属全浆腺,通常开口于毛囊上部。(K) 5急性淋病男性有尿道口红肿、脓性排泄物,排泄物涂片检查发现革兰氏阳性菌。(×) 6带状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7特应性皮炎与其他过敏性疾病无关。(×) 8潜伏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 9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实验室检查中往往RNP为阳性,SM为阳性,预后较好。(×)

皮肤性病学相关资料(doc 7页)

皮肤性病学相关资料(doc 7页)

1.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除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免疫作用。 2.皮肤病性病的临床表现 自觉症状: 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灼烧及麻木等。 他觉症状: 即皮疹或皮损,是客观检查出来的皮肤粘膜病变,分为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前者是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后者是由原发性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机械性损伤所致。 2.1原发性损害 1、斑疹: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称斑片。斑疹分为红斑、紫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及色素脱失斑四种。红斑是毛细血管扩张或充血所致,压之褪色。紫斑为血液外渗至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 2、丘疹: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小于1cm,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一般由炎性渗出或增生所致。 3、斑丘疹: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隆起性损害。 4、丘疱疹:丘疹顶部有小水疱。 5、丘脓疱疹:丘疹顶部有小脓疱。 6、斑块:直径大于1cm的扁平隆起性的浅表性损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7、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局限性坚实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可稍高出皮面。 8、肿块:直径大于2cm的结节。 9、水疱和大疱:内含液体高出皮面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直径小于1cm者为水疱,直径大于1cm者为大疱。疱液为血性时称血疱。 10、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分为感染性脓疱和非感染性脓疱。 11、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分泌物以及细胞成分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 2.1继发性损害 1、鳞屑:为脱落或即将脱落的异常角质层细胞,鳞屑可呈糠皮样、叶片样、蛎壳样或手套、袜套样。 2、浸渍:由于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引起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3、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而露出的湿润面,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损害浅表,愈后不留瘢痕。 4、溃疡:皮肤粘膜深在性缺损,深达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愈后遗留瘢痕。 5、裂隙:也称皲裂,为线条状的皮肤裂口,通常深达真皮。 6、抓痕: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到真皮深层的缺损,若缺损达到真皮则愈后留下瘢痕。 7、痂:创面上浆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胞、鳞屑、杂物及细菌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分为浆液痂、脓痂和血痂等。 8、瘢痕: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为萎缩性瘢痕和增生性瘢痕。 9、苔藓样变:也称苔藓化,为经常搔抓或摩擦引起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状如皮革。 10、萎缩:表皮萎缩为局部表皮菲薄,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真皮萎缩为局部皮肤凹陷。皮下组织萎缩为皮下脂肪组织减少所致的明显凹陷。 3.内用药物疗法 1、抗组胺药物 抗H1R药物: 第一代抗H1R药物:扑尔敏、赛庚啶、非那根、安太乐、酮替芬、多虑平 第二代抗H1R药物:阿斯米唑(息斯敏)、米唑斯汀(皿治林)、特非那丁(敏迪)、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仙特敏) 抗H2R药物: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 2、糖皮质激素 (1)系统应用的激素 强效激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中效激素: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 弱效激素:氢化可的松、HCSS (2)局部注射的激素 确炎舒松A 得宝松 二丙酸倍他米松磷酸钠(水溶性形式) 倍他米松磷酸酯(脂溶性形式) 3)外用的激素制剂 强效制剂:17-氯倍他索(恩肤霜)、丙酸倍他

皮肤性病学 习题集 复习题 带答案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一填空题 1.人体皮肤由__、__、__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表皮由内向外一次分为__、__、__、__、__。 3.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约在胚胎第三个月时分化为黑素细胞,进入__。 4.成人的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__两大类细胞组成,后者包括__、__、__。 5.真皮由__、__、__等结缔组织组成,此外还有__及__成分。按部位深浅又分__和_ _。 6.皮肤有__、__、__、__、__等附属器。 二判断改错题 1.正常表皮细胞分裂只在基层发生,正常表皮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约为13-19天。 2.表皮在正常情况下最薄的一层是角质层。 3.成人皮肤表面积约1.5-2.0m2。 4. 掌跖部的表皮不具有透明层。 三选择题 【A型题】 1.皮肤内的排泄器官有__。C A.真皮的基质 B.毛囊 C.小汗腺 D.淋巴管 E.胶原纤维 2.表皮分为五层,正常情况下最厚的一层是__。C A.颗粒层 B.角质层 C.棘细胞层 D.透明层 E.基底层 3.在基底细胞上部有一种有吞噬作用并能加工及传递接触过敏性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叫__。A A.郎格罕细胞 B.角朊细胞 C.未定型细胞 D.组织细胞 E.棘细胞 4.皮肤及毛发的润泽主要依赖于__。B A.大汗腺 B.皮脂腺 C.小汗腺 D.淋巴管 E.真皮内血管 5.小汗腺分布范围很广,但有的部位缺如。例如__。E A.掌跖 B.面部 C.躯干 D.头皮 E.唇红 6.大汗腺起源于毛囊上皮细胞,主要分布于__。D A.掌跖部 B.四肢伸侧 C.面颈部 D.腋窝、肛门、外生殖器、乳晕 E.指趾间 7.表皮基底层有一种可反射遮蔽紫外线对人体损伤的细胞叫做__。A A.黑素细胞 B.朗格汉斯细胞 C.纤维母细胞 D.组织细胞 E.Merkel细胞 8.皮肤的颜色与下列那个因素无关__。B A.种族 B.身高 C.性别 D.营养 E.部位 9.除下列何处皮肤外均为无毛皮肤__。B A.唇红 B.包皮 C.阴唇内侧 D.龟头

完整word版皮肤性病学试题题库word文档良心出品

皮肤性病学试卷题库 一、填空题<共70题,每空1分) A类 1、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 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2. 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以桥粒相连接,基底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主要以半桥粒为连接结构。b5E2RGbCAP 3、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 物质代谢、免疫等七大生理功能。 4、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 结缔组织鞘组成。 5、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 剂。 6、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 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p1EanqFDPw 7、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霉菌两大类;根据 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DXDiTa9E3d

8、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显示亮绿色荧光。 9、固定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阵痛类或巴比妥类等引 起。 1 / 36 10.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分为超敏反应性和非超敏反应性两 种类型。 11、寻常型天疱疮水疱位于基底层;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 位于表皮。 12、痱子分为用白痱、红痱、深痱、脓痱四种类型。 13、酒糟鼻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三期。 14、手癣和足癣分为三型: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 渍糜烂型。 B类 1、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 维。RTCrpUDGiT 2、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 透明层、角质层构成。 3、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致密下层四层结 构组成。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 ▲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别:(1)浆液痂 (淡黄色) :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 :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 :过敏性紫癜

皮肤性病学试题库试卷10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表皮由分化而来,主要由、、和 细胞构成。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 、、和。 2、梅毒确诊试验为, 梅毒筛选试验为。 3、银屑病临床上可分为、、 及。 4、临床上常见的疣有:、、 及。 6、疥疮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 、、 及等。 7、过敏性紫癜临床上可分为型,型, 型,型等。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全身皮肤最薄的部位是() A 胸部 B 眼睑 C 四肢 D 臀部 2、指甲的生长速度为() A 每个月1cm B 每2个月1cm C 每3个月1cm D 每年1cm 3、以下关于苔藓样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B 常与搔抓、摩擦及慢性炎症有关 C 皮嵴变平、皮沟变浅 D 主要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4、以下关于糜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局限性表皮缺损 B 不累及基底膜带 C 真皮层无改变 D 愈后常有瘢痕 5、以下皮肤病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是() A 慢性单纯性苔藓 B 带状疱疹 C 湿疹 D 荨麻疹

6、哪种剂型更易透皮吸收() A 软膏 B 霜剂 C 粉剂 D 油剂粉 7、糊剂不适用于以下哪种情况() A 躯干皮损 B 头部皮损 C 亚急性湿疹,少量渗出 D 急性湿疹,少量渗出 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潜伏于() A 真皮层皮肤附属器 B 基底膜带 C 脊髓后根神经节 D 感觉神经轴索 9、引起带状疱疹的病原微生物是() A 人类乳头瘤病毒 B 麻疹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0、浅部真菌病发生的部位不包括() A表皮 B 真皮 C 毛发 D 指甲 1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典型皮损为() A 毛囊性圆形小丘疹 B 毛囊性半球形小丘疹 C 毛囊性角化性丘疹 D 粉刺 12、疥疮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直接传播 B 血液传播 C 母婴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13、疥疮的自觉症状为() A 剧痒,夜间尤甚 B 瘙痒,搔抓后加重 C 瘙痒,日晒后加重 D 偶痒,皮损处轻度压痛 14、特应性皮炎的渗出性损害常见于() A 新生儿 B 婴儿 C 儿童 D 青年 15、手部湿疹和手癣的鉴别要点主要为() A 好发部位 B 皮损性质 C 皮损颜色 D 真菌检查 16、慢性湿疹的典型表现是() A 明显渗出 B 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 C 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 D 糜烂继发细菌感染 17、急性接触性皮炎的典型皮损为() A 境界清楚的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 B 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和脓疱 C 簇状分布的针尖大小水疱 D 皮肤柔嫩部位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 18、以下关于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 红肿减轻 B 鳞屑结痂为主 C 可阵发性加重 D 渗出增多 19、血管性水肿应和以下哪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皮肤性病学重点精品资料

皮肤性病学重点

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 【继发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疤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鳞屑: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 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

皮肤性病学考试试题(带答案)

9 皮肤性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疹之一,发生于肛周或外生殖器潮湿部位的丘疹,增殖融合成肥厚片状,触之坚实, 比较平滑。 2、皮肤异色症 是指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等患者躯干处出现的境界不清的暗红色斑片,伴有萎缩,毛细血管扩 张,色素增加和脱失。 3、多形红斑样皮损 皮疹为多形性,具有靶形或虹膜样特征性的红斑,重症者皮疹泛发,出现水疱大疱,常有粘膜 损害,并可伴有严重全身症状。 4、血管神经性水肿 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粘膜的急性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损害为突 然发生的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滑,触之弹性感。 皮损一般持续1?3天可渐行消退,亦可在同一部位发复发作。 5、皮肤癣菌病 浅部真菌即皮肤癣菌只侵犯表皮的角质层、 毛发和甲板,它们所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 三、判断题:(每题1分,计10分,对的打 “”,错的打 妝”) 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 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属全浆腺,通常开口于毛囊 上部。(瓷) 急性淋病男性有尿道口红肿、脓性排泄物,排泄物涂片检查发现革兰氏阳性菌。 (X ) 带状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 征的病毒性皮 肤病。(X ) 特应性皮炎与其他过敏性疾病无关。 (X ) 潜伏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 (X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实验室检查中往往 RNP 为阳性,SM 为阳性,预后较好。(X ) 、填空题(每题1分,计10分)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时,为减少其副作用常给患者用些保护胃粘膜制剂、钙制剂、 补 钾制齐U 甲癣患者的病原真菌可以有 药等。 2, 3, 肤综合症。 4,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是 传染性软疣病毒。 例举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三个 毛发癣菌、 小孢子菌、 表皮癣菌。 大疱型表皮松解性药疹、 天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分章节归纳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第四章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 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

皮肤性病学试题及答案

皮肤性病学试题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 1、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构成。 2、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3、真皮层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4、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等七大生理功能。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根据发生时间及机制,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5、斑疹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 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 出血斑由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内所致,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大于2mm时称瘀斑 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 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6、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7、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常见临床类型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8、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接触传染性脓疱疮、深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SSSS。 9、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霉菌两大类;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10、头癣多累及少年儿童,成人少见。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四种类型。 11、头癣的治疗采用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五条措施联合。 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为甲真菌病 12、手足癣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三种类型。

皮肤性病学总复习(必考)

皮肤性病学总复习 第二章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新生的细胞至角质层脱落约28天(表皮通过时间); 根据细胞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甲 汗腺包括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屏障功能 ?皮肤的吸收功能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皮肤的代谢功能 ?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四章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原发损害与继发损害:原发性损害(primary lesions):指皮肤病自身病理过程所 产生的损害。 ?继发性损害(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性损害自然演变或经搔抓、治疗等而成 ?斑疹(macule)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直径大于1cm即为斑片(patch) 。分为 红斑、色素斑、出血斑 斑块:丘疹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的直径大于1cm的隆起行扁平皮损 ?风团(wheal):皮肤表面、暂时性、局限性损害。真皮浅层炎症。短时消退、 不留痕迹伴剧痒 水疱和大疱:本质: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害 结节:圆形、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 病变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来源 (1)炎症性-结节性红斑 (2)感染性-瘤型麻风/猪囊虫 (3)血管性-变应性血管炎 (4)代谢性-结节性黄色瘤 (5)肿瘤性-皮肤转移癌 囊肿内含液体或半固液囊性损害。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可以高出皮面(囊肿性痤疮)或触知(猪囊虫) 继发性损害: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 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 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 愈合后有瘢痕 鳞屑表皮角质层脱落(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大小、厚薄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油腻性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 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 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皮肤性病学病案分析(含答案)

病案分析(共5题,每题15分) 1、患者男性,45岁,农民,突然高热,全身皮肤起大疱,口腔溃烂不能进食,少尿两天。既往体健,近日因“感冒”自服"磺胺"两天,高热不退,且逐起皮疹。体检:体温39、3度,血压125/80mmHg,心率110次/分。心肺(一)。腹平坦,移浊(一),肝脏肋下一指。专科体检:头面、四肢浮肿明显,双眼分泌物多和睁眼困难,口、鼻腔糜烂出血、血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水疱、脓血痂和大片糜烂面。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固定型药疹 (2)简述该病的治疗:①停服“磺胺”药,②给予抗组胺剂、维C 等,给予中等剂量的泼尼松,皮损停止发展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③局部用0.1%依沙吖啶尔或3%硼酸溶液等间歇湿敷,湿敷间歇期间可选用氧化锌油外用。 2、患者男性,50岁,因右胸背部皮肤疼痛伴丘疹、水疱5天入院,患者5天前受凉后感冒,同时感右胸背部皮肤疼痛,针刺样,间断性,在内科就诊拍胸片无异常发现。2天前疼痛处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查体,体温36、8°C,一般情况好,右胸背部皮肤群集性水疱,部分溃疡,糜烂,少许结痂,皮疹沿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不超越中线。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000,中性56%,淋巴44%,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带状疱疹 (2)简述该病的治疗。P64 3、患者,男,45岁,因躯干、大腿起红疹子伴瘙痒2月就诊。 患者2月前腹部、双大腿内侧起红疹子伴瘙痒,自购“皮炎平霜”外搽,瘙痒稍减轻,但皮损范围扩大。 体格检查:腹部及双大腿内侧可见大片皮损,中央为暗红色斑及色素沉着,边缘有多个丘疹及丘疱疹,上附少许鳞屑,边界尚清。 问题: (1)该病人应诊断为何种疾病: 试述其诊断依据。 (2)试述证实诊断的主要特殊检查方法。 (3)试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 4、患者男性,37岁。因口腔溃烂4个月、全身皮肤起水疱半个月就诊。患者4个月前口腔内开始出现糜烂、疼痛,在当地以“口腔炎”治疗,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头面部、躯干、四肢突然发生许多大疱,皮肤糜烂。起病来,精神差,进食困难。体查:T38oC,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多个松弛性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糜烂,渗出明显,有腥臭味,部分糜烂面有结痂。口腔内舌、颊、上颚可见糜烂面和小水疱。 问题: (1)诊断是什么?寻常型天疱疮 (2)如何治疗?P164

(完整版)皮肤性病学考试试题(带答案)

皮肤性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每题4分,计 20分) 1、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疹之一,发生于肛周或外生殖器潮湿部位的丘疹,增殖融合成肥厚片状,触之坚实, 比较平滑。 2、皮肤异色症 是指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等患者躯干处出现的境界不清的暗红色斑片,伴有萎缩,毛细血管扩 张,色素增加和脱失。 3、多形红斑样皮损 皮疹为多形性,具有靶形或虹膜样特征性的红斑,重症者皮疹泛发,出现水疱大疱,常有 粘膜 损害,并可伴有严重全身症状。 4、血管神经性水肿 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粘膜的急性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损害为突 然发生的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滑,触之弹性感。 皮损一般持续1~3天可渐行消退,亦可在同一部位发复发作。 5、皮肤癣菌病 、填空题(每题 1分,计 10分) 为减少其副作用常给患者用些保护胃粘膜制剂、钙制剂、 毛发癣菌、 小孢子菌、 表皮癣菌。 大疱型表皮松解性药疹、 天疱疮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 4,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是 传染性软疣病毒。 三、判断题: (每题1分,计 10分,对的打 “ ”, 错的打 “×”) 4 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属全浆腺,通常开口于毛囊 上部。( ) 5 急性淋病男性有尿道口红肿、脓性排泄物,排泄物涂片检查发现革兰氏阳性菌。 ( × ) 6 带状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 征的病毒性皮肤 病。 ( × ) 7 特应性皮炎与其他过敏性疾病无关。 (×) 8 潜伏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 ( × ) 9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实验室检查中往往 RNP 为阳性, SM 为阳性,预后较好。 (×) 浅部真菌即皮肤癣菌只侵犯表皮的角质层、 毛发和甲板, 它们所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 2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时, 补钾制剂 药等。 2,甲癣患者的病原真菌可以有 3,例举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三个 肤综合症。

皮肤性病学问答题终结版

表皮中主要哪些细胞?各有什么作用?答: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少数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kel细胞等组成。⑴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形成角质。随着角质形成细胞向上移动,细胞逐步成熟,分化逐步完善,到达角质层时已经完成了分化过程,自然死亡,形成一层角质层,从而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病变可产生一系列疾病,如鱼鳞病、各种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银屑病、天疱疮等。⑵黑素细胞:是一种树突状细胞,存在与表皮基底层,主要功能是产生黑色素。其产生的色素通过树突输送到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以保护细胞免受紫外线损伤。黑素细胞发生病变时可导致白癜风、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⑶朗格汉斯细胞:也是表皮内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平时在切片中看不到,只有进行特殊染色时才能看到。朗格汉斯细胞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识别和处理外来抗原,输送给T淋巴细胞,引起针对抗原的免疫反应。以朗格汉斯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疾病有组织细胞增多症X等⑷Merkel细胞:也是表皮内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其作用尚不清楚。 基底膜带的概念和组成是什么?答:基底膜带(也称基底膜)是连接表皮与真皮的结缔组织,位于表皮与真皮交接处。在电镜下,基底膜可分为四层:⑴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胞膜,厚约8nm,有半桥粒结构。⑵透明层:位于基底细胞膜与致密板之间,厚约35~40nm 的电子透明带,其中可见与半桥粒附着平行的厚约7~9nm的基底细胞致密板。⑶致密层:为厚约35~45nm的电子致密带,是真正的基底膜。⑷致密下层 皮肤有那些功能?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代谢、分泌与排泄、体温调节和免疫七大功能。 为什么说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答:皮肤是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界面之一,其中分布有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学发展早期,人们已经应用皮肤划痕或皮内接种抗原的方法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传染病。1922年Kondo首先描述了表皮内的淋巴细胞,后来研究表明皮肤除了存在淋巴细胞外,还有抗原递呈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皮肤细胞还可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Streilein于1978年提出“皮肤相关淋巴组织”的概念,即皮肤不单纯是阻止微生物即有害物质入侵的物理屏障,而且能够通过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应答,主动排除进入皮肤的异物。因此皮肤是免疫器官。近年来发现,皮肤表层的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共同组成的微环境,可以支持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因此皮肤既有周围免疫器官的特点,可能还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它是全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糜烂与溃疡有何区别?答:⑴糜烂为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的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基底部较清洁。因损害表浅,基底层细胞仍存在,故糜烂愈合较快且愈后不留瘢痕。⑵溃疡为局限性皮肤或粘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溃疡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 如何区别结节和丘疹?答:⑴丘疹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小于1厘米,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⑵而结节为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皮肤的吸收通过以下3条途径:①透过角质层细胞;②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③皮脂腺或汗管。 小汗腺的分泌与排泄:1)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2)汗液的分泌、可部分代替肾脏功能。3)汗液与皮脂形成脂膜,对皮肤有保护作用。4)汗液偏酸性,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5)通过汗液排泄可有效地散热降温。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用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超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据临床表现分:疱疹型: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发疹型:麻疹、风疹/新生物型:

皮肤性病学试题题库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 一、填空题(共70题,每空1分) A类 1、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2. 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接,基底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主要以半桥粒为连接结构。 3、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等七大生理功能。 4、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5、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 6、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7、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霉菌两大类;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 8、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显示亮绿色荧光。 9、固定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阵痛类或巴比妥类等引起。 10.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分为超敏反应性和非超敏反应性两种类型。 11、寻常型天疱疮水疱位于基底层;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位于表皮。 12、痱子分为用白痱、红痱、深痱、脓痱四种类型。 13、酒糟鼻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三期。 14、手癣和足癣分为三型: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 B类 1、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 2、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构成。 3、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5、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 6、表皮细胞中,对紫外线照射起屏障作用的是____黑素____细胞。 7、水疱直径大于1cm者称____大疱______ 8、斑疹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9、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 10. 丘疹扩大或融合成_斑块__。 11、出血斑由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内所致,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大于2mm时称瘀斑。 12、斑块为直径大于 1 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13、抗组胺药根据其竞争受体的不同,可分为 H1受体拮抗剂、 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14、急性皮炎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