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返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死守”。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而“绍大怒,欲斩韩猛。”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决策上双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别。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另一方面,许攸劫获曹操密报,劝袁绍趁虚攻击曹操,袁绍却不与理会,后因小事要斩许攸。许攸夜投曹操,曹操听从许攸建议,亲帅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思想

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东汉末,天下群雄并起。强者如官渡之战的袁绍拥有冀、青、幽、并。起70多万大军征战天下。勇者如虎牢关下的吕布英勇无敌,那怕傲气无双的关羽也不得不如张飞、刘备等联军首战吕布。贵者如刘表,正中的皇族。坐拥荆州,精兵强将以固守荆土等。以上种种三国时却只有北魏、蜀汉、东吴从中崛起。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诸侯没有总的战略思想。北魏、蜀汉、东吴的确立是因为都有各自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主要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

(一)北魏的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曹操在诸侯割据时以由东汉的寄人篱下的小官吏,逐渐地壮大实力,成为一个实力较大的诸侯。但还有许多敌对的诸侯如吕布、张绣、袁术、袁绍,特别是袁绍掌握了七八十万兵马,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大的诸侯,如果没有所转变只会如过眼烟云被其它诸侯所吞灭。但曹操迎来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献帝还驾洛阳。曹操与谋士商议奠定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迎献帝移驾于许都,由于掌握了汉献帝,曹操发动战争就可以借助皇上的“圣旨”,达到出师有名,指挥战斗得心应手,并依次战胜了与曹操敌对的诸侯,使曹操不断扩充实力来达到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随着实力的增强,敌人的减少。野心也大了起来,由原来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并屡次发动南征之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战略思想与另一方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的较量。

(二)蜀汉的崛起—联吴抗曹战略思想

刘备在诸侯割据中,虽有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诸侯中偏于弱小,在征战中败多胜少,多次投靠于其它诸侯。但屡败屡战得以在乱世中挣扎直到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在隆中决策出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联吴抗曹。诸葛亮先分析当时的两大势力,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指出曹操以弱胜强是说明曹操雄才大略,现在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战胜是不可能的;东吴的孙权,从父兄开始经营了三世,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要战胜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作为盟友团结。接着明确指出刘备应以荆、益之地作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北据曹操的联吴扩曹的战略思想。刘备采纳后,实力逐渐扩大以至于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东吴的崛起—据天险以图天下。

《三国演义》中东吴是独特的。它的创立是由父、兄、弟经营所来。它不同于蜀汉的皇室正统、北魏的强大实力,始终处于不弱不强的状态。但它却又属于自己的精彩,三国中三大战役其中的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通过东吴所发起的。江东不被诸侯吞并始终稳定源于它独特的战略思想。孙权接手江东时根基未稳。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与鲁肃谈论,终日不。,一日,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北,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恒文之士,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父帝而不获昔,以项羽为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恒之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血半。今乘北方多多,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部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后来江东的稳固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谋略战术的合理运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运用。三国统帅皆通兵学,在他们指挥的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战役中,“反间计、离间计、火攻、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连环计等各种军事奇计屡屡运用。特别是赤壁之战中、军事谋略和战术运用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等诸侯平定了北方,并且多次发起南征之战。当刘表病逝,荆州内部不稳,曹操挥师而下。刘琮惧怕曹操不敢应战。曹操在新野打败刘备后,一方面巩固攻下占领的荆州地盘,另一方面追杀刘备。败刘备于当阳。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战、江陵之资后。曹操亲帅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

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式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孙权在战与降的问题犹豫不定,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发生了变化。危机初现时,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采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又使同样方法获得了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权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军队不可水战的弱点,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曹操为了试探孙刘联军的情况,派蒋于去见周瑜。而周瑜为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祭二人。巧计计谋,在群英会上使将于中计,借曹操之手杀害张蔡二人。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使曹操的主动战局陷入极大被动。诸葛亮以天文知识和鲁肃相助。使曹操损失了水战军非常重要的十几万之箭,弥补了孙刘联军军需不足。使曹操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孙刘双方达到“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展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蒋干第二次入吴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庞士元得以实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决战的条件都已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于是孙刘联军在谋略与战术的合理运用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是曹操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四.战争描写的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战争的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是主帅、谋士和猛将的艺术。《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塑造了曹操、诸葛亮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是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放射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描写的既是主帅、谋士和猛将,这些人物的一切活动自然都与战争有关。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是相辅相成,分割不开的。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例子加以佐证。如吕布的“辕门射戟”、赵云的“单骑救幼主”、张飞的“威震长坂桥”、关羽的“温酒斩华雄”等等。

(一)描写人物的具体化、完整化。

这是《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优点。作者在描写正面人物的时候不能避其缺点,写反面人物的时候能不避其优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臣。一举一动都似隐藏着阴谋诡计。在他年幼时与叔父耍心眼可看出他的奸诈。作者借书中许劭的话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又在刺杀董卓未遂逃跑到吕伯奢家时,误杀吕伯奢全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嫉贤妒能,随意乱杀下属,多疑成性等方面缺点。但作者并不应为他是反面人物而抹杀他过人的才能。并对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所描写也是相当生动。在作者笔下,曹操也有英雄的本色。曹操在政治上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胸怀大志,已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刘备暂投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跟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从内心想法说,是想杀刘备的。但在郭嘉以全局来劝谏曹操后,曹操果断了杀害刘备的考虑。这说明曹操是从长远看待问题的,是雄才大略的。在官渡时,善于纳谏。常常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渴求贤才,广泛地招贤纳士,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震山东”的胜利局面。

(二)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人物相关系,采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例如:诸葛亮

诸葛亮在作者笔下是智慧的化身,作者用大量的章节去塑造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战胜强大的对手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率十五万大军压进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在危急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司马懿见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楼上神情自若的弹琴后退兵而走。当司马昭向司马懿询问缘由时,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另一方面,诸葛亮见司马懿退兵后,拍掌大笑。笑司马懿无能并叙述使用空城计的原委。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说明诸葛亮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的高明,但诸葛亮棋高一着。作者把诸葛亮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在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五.战争描写的残酷性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是从作者的寥寥数语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窥战争的残酷和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例如: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的就是非常典型的描写。“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第四回中写到董卓的残暴“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下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又如曹操为报父仇,悉起大军,洗荡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第九十一回作者借当地土人和诸葛亮之口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嚎。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因此作祸,无人敢渡。”“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与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之一斑。这些描写即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反战思想,也是对我们的警示。

六.结束语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历史题材的典型代表,其对战争的描写具有横高得艺术性,值得细细研读。对于我来说,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要想写完一篇值得肯定的论文,就要大量的查阅资料,不懂得地方就得询问为什么。比如我在写战争的时候,不知道要写什么`,如何写的完整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查证找据,仔细研读《三国演义》原著是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三国。通过阅读作者的战争描写艺术,使我认识到,现实生活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虽没有战争的生死拼杀,也没有战争的谋略、战术。但一个人的好坏,生活质量的高低,人际关系的通融等等,都需要我认真、仔细地思考与运作,从而赢得人生的成功。当然,一部《三国演义》,囊括了百年的战争历史,非一言而能明细。还需要经过时间去慢慢品味这一段值得我们记忆传承的文化。

参考书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2 周先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演讲稿) 2005.5.9

3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2005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 《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简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战争描写等方面谈谈其艺术成就。 一:情节组织: 《三国演义》的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变化。整部小说围绕着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封建政权的中心,一会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一会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喜庆、吊丧;有火攻、有水淹。真是变化多端,扣人心弦。同是写火攻,周瑜的赤壁之火和陆逊的火攻各异。赤壁之火是较长时期的不断用计,反复较量后在江上所放。陆逊的火攻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对方的轻敌大意在陆地所烧。“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中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是相雷同的。情节如此富于变化,既符合三国时期各种斗争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又使作品的描写避免千篇一律,显示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二: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非常出色,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求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赵云就是在单骑救主、保护刘备入吴娶亲、截江夺阿斗、谏阻伐吴兵等故事的反复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主要性格特点。另外,小说还通过典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诸葛亮在忠贞之外,还有智慧卓绝、谦虚、谨慎、精细等特点。曹操除了奸诈这一性格的主要方面外,还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果敢机警的一面。不仅如此,小说还写出了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其他性格特点的矛盾。作者对重要人物总是有褒有贬,褒贬结合。刘备虽然被写成“圣君”的形象,但作品对他不顾大局,一意孤行地报关羽之仇而伐吴,是批判态度的。对关羽固然“特多好语”,但也揭示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张飞虽然勇猛粗豪,但也写了他莽撞急躁的特点。正由于此,《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既鲜明生动,又真实丰满。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赵学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各色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穷形尽相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歌以咏志,霸气十足;赤壁惨败后他竟“三次大笑”。他在一场惨烈的杀戮中败下阵来仓皇而逃,却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攻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极尽凶残的一面。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与临危不惧。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群雄毫无畏惧,赞叹道“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够以寥寥数笔写出多层次的事件与人物。当阳之战,不但写出了曹操的形象与气质,更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他勃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背信弃义。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

三国演义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 (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 (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

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作者:杨洪波, 杨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杨子坚中国古代小说史 1990 2.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 199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朱家席.ZHU Jiaxi《三国演义》与《李自成》的战争描写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2.期刊论文任兴科.苏凤戏剧化的战争——浅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戏剧特色-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10)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3.期刊论文王世勇试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甘肃农业2005(11) <三国演义>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总结了许多封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战争描写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成就突出,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原则.其中含有辩证法因素,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争,避免了呆板和单调.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由于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更由于作者非凡的军事组织才能,从而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后世之人所仰慕,也为后人描写战争提供了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作,是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方面写战争,充分表现战争前的政治形式,战争的错综复杂,揭示胜负的原因,通过人物活动和内心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起伏发展. 4.期刊论文徐世中.Xu Shizhong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左传>和<三国演义>是两部描写战争非常著名的著作,历来人们对他们各自的描写战争的特点分析比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即:①通过战争写政治;②通过战争写战略;③通过战争写矛盾;④通过战争写人物. 5.期刊论文吴国联.WU Guo-lian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6.期刊论文陈景云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7.学位论文陈莉娟《左传》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2003 《左传》作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先驱,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在创作思想、刻画人物、描写战争、记录辞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广为后世文学作品所借鉴.该文主要从人才观、军事谋略、战争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三国演义》对《左传》文学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在引言中分析了《左传》的研究现状,揭示了撰写该文的原因及意义;第一章阐述了《左传》的人才观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二章阐述了《左传》的谋略观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左传》的战争描写手法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结束语部分总结了《三国演义》对《左传》文学创作手法的继承与突破. 8.期刊论文陈颖《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中国战争小说与兵学文化关系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曹"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9.期刊论文贾琼《孙子兵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运用-语文学刊2008(11)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10.期刊论文刘洋试论《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1)

简析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特色_杨洪波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河北大学杨洪波杨柳 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争、战斗,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显示出独特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他立马于桥上,三声怒喝,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渲染了他的勇猛。而吓退曹军后,又自作主张把桥梁拆断,从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显示了他的头脑简单。通过这次战争描写,使张飞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粗鲁勇猛、头脑简单而又憨厚可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而大败。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斗智达到了高潮。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却被蜀军截去。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让魏军多次成功劫得自己的粮草,使魏军上下都开始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他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只有区区八万多人,在赤壁一带抵抗曹军。在战争开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斗智。先是孙刘联军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统帅曹军水军的蔡瑁张允使曹操从主动陷入被动,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继而曹操使诈降计被识破,反中周瑜的诈降计;曹操又依庞统之连环计,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狼狈退回北方。 从上述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多不着笔墨,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相互斗智的过程。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入情入理。体现了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通过对典型环境描写,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 《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写到的40多次战役、战争,决无 61

人物形象分析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 0606311 陈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这部以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为题材的巨著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为主要历史背景,而这段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这决定了《三国演义》中对于宏大战争场景描写的必然性,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对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然而,从陈寿的《三国志》,到民间的三国故事,再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所以《三国演义》中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小说中对战争场景的这些再现,让本身单调残酷的战争变的活泼鲜明,战争场景、战争人物、战争谋略等电影般的跃然纸上,充分地体现了战争描写的戏剧特色。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因此,《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表述艺术用“登峰造极”来赞誉完全不为过。具体来说,则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又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向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他立马于桥上,三声怒喝,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渲染了他的勇猛。而吓退曹军后,又自作主张把桥梁拆断,从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显示了他的头脑简单。通过这次战争描写。使张飞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粗鲁勇猛、头脑简单而又憨厚可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还有对于关羽的塑造。关羽不仅仅是人,而且还是“忠”和“义”的象征。他识春秋大义,只忠于他的“刘哥哥”,其他概不买帐。他失节投降曹操,是为了保护嫂子,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降汉不降曹”。他华容道义释曹操,虽然不讲原则,但也合情合理,使他更加有“义”。他被孙权割掉头顾,即使首级送至曹操,还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而且还“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褒人至此,真可谓无以复加。对关羽形象塑造的成功,还在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在上层,他受到统治阶级的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小战争共四十多场,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启示 B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Chinese and Cul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scribed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pirit emperor the even first year (184 years) to the Emperor Wudi of Jin dynasty Taikang first year (280 years) the altogether 97 years history.The novel described the size war altogether more than 40 fields, on hundred fight scenes, have demonstrated a curtain soul-stirring war scene.This article tries th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technique obtaining which describes from the war, analyze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war to describe art excellent with to give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 enlightenment.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The enlightenment.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在小说中,共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作者笔下,这一幕幕战争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生动具体而又各具特点,作者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详尽地介绍了主将的性格、兵力的配备部署、双方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无不丰富多彩,各尽其妙。作者笔下的战争,有的写以弱胜强,有的写以强胜弱;有的写先胜后败,有的写先败后胜;有的写稳扎稳打,有的写出奇制胜;有的写火攻,有的写水淹;有的写强攻,有的写智取,变换无穷而又互不雷同,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深长。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 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都落入战场上武力较量的窠臼,多数写刀光剑影,蛮力拼杀,勇武有力而智谋不足,而《三国演义》却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