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婴儿大脑机能发展

(1)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儿大脑成熟的标志。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干和中脑。

(3)大脑单侧化

其就是在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观察到得大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儿脑的发展

(1)巨大的可塑性

(2)良好的修复性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最早的动作时无条件反射行为。其动作具有弥散性、无方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大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三)味觉、嗅觉、触觉

(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

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二)发展

1~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3~6个月的婴儿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月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9个月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水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第二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

1.发生

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是妊娠末期

2.发展

帕波塞克—最早用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儿记忆的发展

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儿记忆研究:A、新生儿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力B、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

12个月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二)学习

婴儿学习的三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发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婴儿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发生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2.发展

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

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

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6个月以后的婴儿学习能力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长足进步,分类能力也获得显著发展—婴儿的学习更接近概念学习。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时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其实,人的思维活动常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发生

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婴儿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发展

6个月—模仿9个月—较少犯“A、B”错误12个月—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1~2岁直觉行动性思维2~2.5岁直观动作行动性思维 2.5~3岁语言调节行动性思维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一)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争论的焦点: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等。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发射的建立。

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2)语法是生成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3)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的结构

过分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他补充到LAD这种装置必须后天及时地暴露在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

3.模仿说

奥尔波特—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婴儿主要对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哈里斯和哈塞默—证实婴儿言语活动有模仿成分

怀特赫斯特—“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由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婴儿言语获得的四种言语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4)选择性模仿

即时性模仿在言语发展中的最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便被延迟模仿所替代。2岁前这两种模仿发挥重要作用,后来选择性模仿占据主导地位。

4.认知学说

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5. 相互作用论

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来自于交流的经验。

二、前语言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一般把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阶段(0~12个月)划为前语言阶段。

(一)语言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A.吴天敏、许政援

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B.卡普兰

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个月至5/6个月)咿呀学语(6~10个月)

标准化言语(11个月以后)

、、、、、

归纳为:从最初的哭叫逐步分化到语音,并沿着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展。

各国婴儿的最初语音发展也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三)前语言交流的发展

三大基本特征: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三、言语的发生

(一)第一批词的产生

最早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在出生后的16个月。

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不具备概括性意义。

(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体现方面:(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性意义(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词语的去场合性时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

四、言语的发展

(一)单词句的发展

10~15个月的婴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5个月时婴儿就能说出一批词,19个月已能说出约50个词,掌握新词的速度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词,19~21个月时“词语爆炸”现象。此后的两个月婴儿说出第一批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

(二)双词句的生成及其机制

生成规则:1.中轴式开放式联结2.范畴对应式联结

(三)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时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而到36个月时,婴儿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在过程中,会有过度规则化或规则扩大现象。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另有35%为过渡型或中间型

(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活泼型: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

2.安静型:不活跃

3.一般性:介于前两类之间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1.情绪性婴儿:常通过行为会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

2.活动性婴儿: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

3.社交性婴儿:愿意同各种人接触,不远独处,在社交活动中反应积极

4.冲动型婴儿:情绪、行为缺乏控制

(六)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抑制性: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歉让

非抑制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伊扎德、孟昭兰、、、、、、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一)社会性微笑

其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约5周开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从5周至3.5个月,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

3.5个月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4个月以后对主要抚养人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家庭成员及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

(二)陌生人焦虑

发生在婴儿6~8个月,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开始感到害怕,8个月时明显怕生。(三)分离焦虑

产生于6~7个月,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不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定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

三、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安斯沃思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对母亲的爱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并指导交往时考虑他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思—陌生情境研究法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良

好的依恋。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反应性是指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的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詹姆斯: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米德:主体我和客体我

库利:镜像自我:指从外界得到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

迪克逊—婴儿自我认知四阶段:

(1)妈妈阶段(2)同伴阶段(3)伴随行动阶段(4)主体我阶段

阿姆斯特丹—“红点子”:20~24个月的婴儿显示出比较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

哈特—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

婴儿自我意识和语言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2020年(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壹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壹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且非新手”。 ⒉评定壹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俩个问题: 其壹,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于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paradigm)等均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壹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于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壹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时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人一生基本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孩子们生下来都一样,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有很强的能力,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有的人心理素质很好,很有信心,可有的人是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罪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人发展、变化的如此之大。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人格、思想、隐私、尊严等,作为父母,应该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同样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权威侵犯孩子的天地,与孩子的心灵间就会横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心灵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很多少年犯甚至成年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时期的影响造成了心理上的扭曲。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光要学习知识,早期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生命的质量。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避免过分的干预,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侵犯性,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6个月的宝宝就能根据爸爸妈妈的表情看出高兴或生气,宝宝的洞察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 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时期,不但受限于先天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的复杂环境影响,在种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大,所以父母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动不动就把笨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思考题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思考题 思考题一: 一、选择题 1.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始发生是从( A) A.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B.掌握代名词“我”开始 C.掌握代名词“我的”开始 D.把自己和他人名字区分开始 2.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在(B ) A.乳儿期 B.婴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初期 二、填空题 3.从__婴儿期__时期开始形成了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 4.依恋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__依恋关系明确期_和目的协调的伙伴期。 5.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__青少年期__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并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积极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2.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五、论述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婴儿大脑机能发展 (1)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儿大脑成熟的标志。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干和中脑。 (3)大脑单侧化 其就是在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观察到得大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儿脑的发展 (1)巨大的可塑性 (2)良好的修复性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最早的动作时无条件反射行为。其动作具有弥散性、无方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大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三)味觉、嗅觉、触觉 (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 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二)发展 1~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3~6个月的婴儿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月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9个月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水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第二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 1.发生 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是妊娠末期 2.发展 帕波塞克—最早用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儿记忆的发展 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儿记忆研究:A、新生儿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力B、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 12个月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二)学习 婴儿学习的三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发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婴儿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发生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2.发展 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 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 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6个月以后的婴儿学习能力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长足进步,分类能力也获得显著发展—婴儿的学习更接近概念学习。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时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其实,人的思维活动常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发生 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婴儿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发展 6个月—模仿9个月—较少犯“A、B”错误12个月—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1~2岁直觉行动性思维2~2.5岁直观动作行动性思维 2.5~3岁语言调节行动性思维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婴儿生理的发展 1、婴儿认知的发展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A. 感知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2、婴儿在()时期产生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A.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B. 特定依恋期 C.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 D.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3、()理论认为婴儿必先具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恋 A. 习性学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学习理论 D. 认知理论 4、()依恋类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哀伤,母亲回来时表现欣喜选项: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5、()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些有较多负责的看护人员的福利院中,婴儿没有表现出 A. 凯根的气质假说 B. 柯切斯佳的整合理论 C. 母亲剥夺假说 D. 社会刺激假说 6、()气质类型的婴儿不怎么活跃,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常安静地退缩 A. 安静型 B. 迟缓型

D. 抑制型 7、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A. 从上到下 B. 从左到右 C. 从大到小 D. 从远到近 8、依恋类型有()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9、托马斯等人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情绪型 D. 迟缓型 10、()认为喂奶方式对婴儿的依恋产生重要的影响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鲍尔贝 D. 艾恩斯沃斯 11、 2个月的婴儿的记忆能维持() A. 1天 B. 2天 C. 1星期 D. 2星期 12、()个月的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 A. 6个月 B. 12个月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任务 1、实现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2、实现人生第一次生长高峰(生长发育的第一加速期)。 3、建立人生第一人际关系(母婴关系、父婴关系)。 4、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5、完成个体生长的第二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实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形态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2.脑电图情况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其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 3、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四)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孩子出生后的生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婴儿神经活动的意义与进程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视频)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表 (一)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婴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方向的三大原则 ◆头尾原则(动作发展从头到脚,由上至下) ◆近远原则(动作发展从中央到外围,依次进行) ◆大小原则(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2.婴儿动作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 3.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 4.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 5.受成熟、学习和环境影响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1.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2.体操或训练有助于婴儿动作的发展。 3.婴儿躯体移动动作的发展进程 4.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 5.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进程 6.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心智的成长(视频) 1、感觉的发展: 视、听、味、嗅、触觉 ●婴儿的听觉发展(视频) 2、婴儿知觉的发展P159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讨论: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深度知觉的两种假设 ●早期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深度知觉,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婴儿是0到3岁的儿童的,这一时期,由于动作、语言迅速发展、婴儿心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但心理活动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三个阶段介绍婴儿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三个阶段分别是0-6个月、6-12个月、1-3岁。 我们已经观看视频“生命的孕育”,了解到生命个体开始于受精卵。这个承载父母遗传物质的细胞,因为母体的营养供给与保护,实现了从胚种到胎儿的发展变化,并在270天左右将结束母体的寄居生活、来到人世。 婴儿出生后,头30天被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为了适应与母体大不相同的新环境,必须建立各种心理活动,以实现他们的维持生存和发展。那出生前,胎儿是如何在母体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的说,就是胎儿是如何摄取营养、排泄废物、吸取氧气?找同学回答一下。也就是说,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通过脐带排泄废物,通过脐带吸收氧气。这一切维持生命的活动,胎儿都要借助母亲来完成。而新生儿,与母体分离,必须能够自己吃、消化和排泄;然后是自己呼吸空气。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新生儿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那么新生儿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呢?首先,新生儿要借助各种无条件反射来维持生存,在此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实现发展。 我们先了解一下无条件反射。不用学习、天生就能对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而引起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物。比如,当食物放进口中,就会有唾液分泌。我们生来就能对放在嘴里的食物,进行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我们看看新生儿所具备无条件反射。 有刺激物触碰婴儿的嘴边,婴儿会把头转向刺激物—这是一种定向反射,这种能力使得婴儿可以找到嘴边的食物。当母亲喂奶时,婴儿可以找到奶头,并进行吸吮反射,随后作吞咽反射。这连续的反射活动,使婴儿为可以获取营养。如果环境中的强光刺激眼睛,或者用手指触摸婴儿的眼睫毛,新生儿会有眨眼反应。当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吃的奶水过多,会使他们出现呕吐现象。这里的眨眼和呕吐,是儿童自我保护的无条件防御反射。 以上这些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新生儿还具备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在出生后一年就消失了。 无条件反射可以使个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机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发展,主动的适应环境,个体需要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学会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是为条件刺激。例如谈虎色变这个成语。我们知道老虎的凶残,不用亲眼见到,只要听到有关虎事情,我们就会有害怕的感触。当我们看到水煮鱼,闻到它的香味后,我们会有分泌唾液的反应。这里老虎和香味,是条件刺激,我们学会对他们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条件刺激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说是暂时,是因为条件反射只有在强化时,才能巩固,否则将消失。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吃水煮鱼,渐渐忘了它的味道。当再次闻到香味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形成对它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依据自己的实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人的一切活动方式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的,当新生儿学会条件反射后,意味着,人的心理现象开始发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以上介绍的是新生儿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新生儿的原始感觉、以及有哪些变化。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触觉,味觉等。比如放在嘴边的手指引起的触觉,能辨别酸甜苦咸。此外,随着月龄的变化,这些原始感觉会与动作协同发展。比如,听到被拖长的声音,婴儿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知道声音停止。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的生理发展 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 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 发生。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 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 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 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 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 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 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⑴婴儿视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剌激偏爱程序(也称优先注视范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正常人脸。 ⑵婴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⑶婴儿肤觉的发展: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⑷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⑸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视崖实验,2—3个月时(也有人认为6个月)婴儿即具有深度 知觉的能力。 ②人脸知觉:三个月时婴儿能精细地区分不同的脸孔,注视母亲的照片比陌生人时间要长。 ③客体永久性: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婴儿知道这个客体并非不存在了。(8—12个月) 2、注意的发生发展 ⑴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表现在:①对周围事物;②对别人谈话;③对事物变化。从两岁起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⑵婴儿末期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由于言语的作用,以及成人的要求,儿童的注意开始能服从成人提出的活动任务。 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

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一)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一、婴儿期生理发育: 1、大脑的发展: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大量的实验证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从新闻报道中,经常有狼孩、猴孩等传说证明了这点。 2、大脑的修复性:通常情况下,出生后脑细胞的数量不会再增加,所以,小孩的脑袋看起来和身体不协调,有点大。当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但超过5岁,便很难实现。这种现象以前比较常见,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比较多见,大脑磕着碰着,对孩子影响不大。 3、婴儿的动作发展:主要是手的抓握机能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主要体现在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刚开始小孩抓握是一把抓,并且抓握的特别紧,老人讲是小孩爱财手紧,实际是小孩的大脑指挥系统和肌肉行动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原因造成的,随着实践、时间,会熟练的协调一致的。还有我国有孩子抓周的风气,实际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跟物件的摆放和小孩偶尔性的动作有关。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熟练自如。移动身体有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认知的主动性。 4、婴儿的发音:由简单发音以韵母为主——连续发音——学话萌芽阶段,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5、婴儿的笑:(1)自发性微笑,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属于生理反射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个月大的时候,容易受声音和面孔的刺激,引起微笑。但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所以称为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个月以后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有选择的回应,因此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发展战略-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选择 1、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翻身、坐、爬等活动幅度大的开始,而后才逐渐学会吃、穿、画画等较精细动作。这种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 ) A大小原则 B近远原则 C无有原则 D头尾原则 2、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认知过程是 ( ) A记忆 B想像C思维 D感知觉 3、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不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 A刺激偏爱 B习惯化 C优先注视范式 D去习惯化 4.吉布森“视崖”装置可以用来研究 ( ) A 深度知觉 B 方位知觉 C 形状知觉 D 大小知觉 5. 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是 ( ) A 主要是长时记忆 B 没有长时记忆 C 没有短时记忆 D 主要是短时记忆 6. 踢脚—车动系列实验是 ( ) A 研究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实验 B 是由诺威—科尔及其同事设计的 C 是由帕波塞克设计的 D 研究婴儿记忆发展的实验 7、婴儿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接近成人水平是在 ( ) A 2个月 B 3个月 C 4个月 D 6个月 8、能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是在出生后 ( ) A1周 B2周 C4周 D24小时 9. 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是 ( ) A 会叫妈妈 B 第一批具有概括意义的词产生 C 会发简单的语音 D 会指认物体 10. 单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是 ( ) A 一词多义 B 有电报句 C 以音代物 D 以词代物 11. 婴儿气质的“抑制—非抑制”说是由 ( ) A 巴浦洛夫提出 B 布雷泽尔顿提现 C 托马斯—切斯提出 D 卡根 12.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已具有的四种表情是 ( ) A 惊奇、伤心、厌恶和兴趣 B惊奇、伤心、厌恶和微笑 C痛苦、微笑、厌恶和兴趣 D痛苦、伤心、微笑和兴趣 13.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 ) A 出生后4周 B出生后5周 C出生后6周 D出生后7周 14. 艾斯沃斯研究依恋所用的方法是 ( ) A 陌生情境法 B自然观察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15. “社会指向行为”出现在 ( ) A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B简单交往时期 C互补交往时期 D友谊阶段 16.( )认为强化是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 A.吉布森 B.皮亚杰 C.斯金纳 D.阿尔波特 17.根据婴儿对不同刺激注视时间的长短,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这种研究方法是 ( ) A习惯化范式 B习惯化 C视觉偏好法 D去习惯化 18.有人研究发现,能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是婴儿出生后的 ( ) A2~3个月 B3~4个月 C5~6个月 D8~9个月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育婴师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单项选择 1、对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每一心理发展年龄阶段都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 B、婴儿心理发展每一年龄阶段特点,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可塑性 C、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可能略有早晚 D、心理年龄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跳跃。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具有()的特点。 A、连续性和可变性 B、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 C、阶段性和可变性 D、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3、婴儿发展心理发生变化的方面有() A、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B、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C、头围、臀围、胸围发生变化 D、思维、大脑、胸围发生变化 4、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等重要方面。 A、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自卫能力、学习能力 B、注意特性、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征、世界观、人生观 C、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特性、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特点、自我意识水平 D、生活能力、人生观、判断能力、思考能力 5、我国将儿童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 A、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少年期 B、新生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C、乳儿期、婴儿期、婴儿后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春期 D、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6、个体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期

7、婴儿主要靠( )认识周围世界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想象 8、感觉是() A、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B、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C、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D、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9、知觉是() A、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理解过程 B、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C、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 D、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接受过程 10、婴儿最早出现的感觉是()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皮肤觉 11、婴儿有意记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A、语言 B、注意 C、自我意识水平 D、思维 12、婴儿期()占优势 A、有意记忆 B、随意记忆 C、有意后记忆 D、无意记忆 13、对婴儿的记忆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记忆无意识性很大 B、主要凭借兴趣记住自己喜欢的事物 C、记忆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 D、以有意记忆为主 14、人的思维能力从发生到成熟大约要经历()的时间。 A、10—15年 B、15—20年 C、5—10年 D、18—20年 15、()是感知动作思维 A、通过表象的联想并进行逻辑思考的思维方式 B、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 C、通过逻辑思考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训练方法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训练方法 研究证明胎儿就具有有限的心理活动,但是只有在胎儿出生成为婴儿,心理活动才得到大大的发展,因为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第1阶段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婴儿(3~4个月以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的变化,因此丰富的环境和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充分发展婴儿的感、知觉,其中视觉在婴儿各种感觉中占据第一位。仰卧时婴儿只能看见天花板而坐时看见的东西丰富多彩,视觉效果相差很大。因此成人应该经常抱宝宝到处看看,并想法让宝宝早一些坐起来。坐是人体经常保持的几种姿势之一。婴儿由卧位到能够自主地坐,视野大大扩展,本来看不见的东西,都能看到了。见多识广,必然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一个飞跃。第2阶段高级心理活动在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了发展。而爬行则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婴儿不能移动身体以前,思维、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这时想了也是白想,婴儿就不想了。需要是人体器官发展的动力,当婴儿能够主动移动身体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爬行是人生第一个远距离移动全身的动作,当婴儿看见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就会想去拿,这就是思维。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力,拿到后他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他就会有兴趣第二、第三次地去拿,这些高级心理活动在婴儿会爬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婴儿爬行的出现要比直立行走早5~6个月,这5~6个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这就是为什么不会爬的宝宝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第3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时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新生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和实物,再简单的语言新生婴儿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 直立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会直立行走对婴儿智力和心理发育有重要意义首先,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

婴儿心理发展

婴儿心理发展 母亲的人格特点、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的投入程度,孩子养育环境的文化信仰、贫穷或经济压力以及父母的心理主管幸福感等等都将对孩子形成乐观或是脆弱的性格产生影响。婴儿有五项尤为关键的发展任务:(1)建立并协调感觉、知觉和运动系统;(2)至少对一个人形成依恋;(3)感觉、运动、智力系统的精细化;(4)对物体性质初步认识,形成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物体的分类;(5)情绪系统的分化。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婴儿期一般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期婴儿的发展特征是:①学会独立行为,手的动作也有很好发展②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③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④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知觉性(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婴儿期大脑结构各方面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为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2)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3)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4)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大脑单侧化倾向,而倾向将继续在发展导致更大差异。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婴儿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且无自我觉知的动作反应,而这些早期反应大多是反射行为。 1.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对应脑部发展的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手部等精细动作发展较晚。 2.动作发展的阶段# 五月坐,十月爬,一岁会站会走路。3.动作发展的训练动作使儿童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和客体的概念,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因此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有诱导和促进的作用,我们应该按照规律在适当阶段给与合适的动作训练。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1)言语发展理论(言语的产生理论普心部分尚未涉及。——MJ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