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初稿

目录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影响预测评价…………………………………………………………第一节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 调查内容…………………………………………………………………………………………

2 陆生植物现状调查………………………………………………………………………………

2.1 植物区系调查…………………………………………………………………………………

2.2 植被的调查……………………………………………………………………………………

2.3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古大稀植物的调查……………………………………………………

3 陆生动物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

3.2 调查方法………………………………………………………………………………………

4 现状评价…………………………………………………………………………………………

4.1 植物资源评价…………………………………………………………………………………

4.2 陆生动物资源评价……………………………………………………………………………

4.3 生态完整性现状评价…………………………………………………………………………第二节影响预测与评价…………………………………………………………………………1影响类型………………………………………………………………………………

1.1 直接影响……………………………………………………………………………

1.2 间接影响……………………………………………………………………………

1.3 相关影响……………………………………………………………………………

2 评价方法…………………………………………………………………………………………

2.1 图形叠置法(生态图法)………………………………………………………………………

2.2 生态机理分析法………………………………………………………………………………

2.3 类比分析法……………………………………………………………………………………

2.4 列表清单法……………………………………………………………………………………

2.5 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2.6景观生态学方法…………………………………………………………………………………

2.7 生产力评价法…………………………………………………………………………………

2.8 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2.9 层次分析法……………………………………………………………………………………

2.10 德尔菲法……………………………………………………………………………

3 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的预测……………………………………………………

3.1 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能力变化………………………………………………………………

3.2 评价区自然体系的稳定状况…………………………………………………………………

3.3 评价区内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综合预测评价…………………………………………………

4 陆生植物影响……………………………………………………………………………………

4.1 施工期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和分析………………………………………………………

4.2 运行期对植物资源的影响预测和分析………………………………………………………

5 陆生动物影响……………………………………………………………………………………

5.1 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和分析……………………………………………………

5.2 运行期对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和分析……………………………………………………

6 自然保护区影响………………………………………………………………………

6.1 保护区的历史与现状……………………………………………………………

6.2 推荐路线与保护区的关系……………………………………………………………

6.3 保护对象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6.4 对沪蓉高速公路评价区建始县野三河猕猴保护小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实例………

7 水土流失影响……………………………………………………………………………………

7.1 评价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况调查………………………………………………………

7.2 评价区水土流失历史与现状调查……………………………………………………………第三节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1 对植物资源的防护与替代方案…………………………………………………………………

1.1保护评价区现有的森林植被……………………………………………………………………

1.2 移民安置规划中,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1.3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森林火灾…………………………………………………………………

1.4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规……………………………………………………………

1.5 开展生态监测和管理…………………………………………………………………………

1.6 对评价区内古木大树的保护措施……………………………………………………………

2 对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2.1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2.2 处理好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

2.3 加强管理、减少污染……………………………………………………………………………

2.4 注意清除存在的某些隐患……………………………………………………………………

2.5 防治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3 对水生生物的防护措施………………………………………………………………………3.1 水文、水质变化导致水生生态影响动态监测……………………………………

3.2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新的水体污染…………………………………………

3.2 做好水库功能的科学决策,防止在运行期造成水质恶化…………………………………

参考文献……………………………………………………………………………………………

第八章陆生生物与生态影响预测评价

第一节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 调查内容

导则3.4.9中指出: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野生动物区系、种类、数量及分布;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2 陆生植物现状调查

2.1 植物区系调查

(1)调查范围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点,调查范围包括工程永久占用土地的区域,如枢纽工程区、淹没区、移民安置区等和临时占地的区域如料场、弃渣场、场内临时施工道路、施工辅助企业区、施工生活区等。

(2)调查方法

①收集资料

由于植物种类多样复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只限于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调查前,先查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区域及邻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有关资料,这一工作可通过查阅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或地方植物志以及药用植物志,并尽可能的到有关研究所或大学查看该地区的标本材料。

通过网络查询在该地区进行过科学研究的人员和有关的科研成果,主要网站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网(每个网络都有使用说明)。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是一个较大区域中的植物调查情况,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要根据评价区的海拔高度或特殊的分界线如,如水库迎水坡的第一道山脊内的植物往往作为评价区的植物区系的调查范围。.

②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和完善评价区植物区系的内容,同时对植物分布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

调查时,采用全面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枢纽工程区和移民安置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调查。通常采用线路调查的方式,即在调查范围内按不同方向沿山路和溪沟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着线路调查,同时也在森林和灌木丛中穿行、沿途记载植物种类、采集标本、观察生境、目测多度等。

2.2 植被的调查

根据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不同,采用样方法、直接计数法和核实法等方法进行植被调查。

样方法

(1)样方面积

乔木群落样方面积;400m2(20m×20m),一般设为正方形,特殊情况下可设长方形,但长方形的最短边不小于5m。

灌木群落样方面积:16m2,4m×4 m。

草本群落样方面积:1m2,1m×1m。

为保证调查所需精度,样方数量视群落面积大小而定,每一群落中设1~3个样方,具体规定为:群落面积小于500hm2的设3个样方;大于500hm2的,每增加100hm2设一个样方,但样方总数量最多至5个。

群落分布在两个以上地段时,小的地段可以不设样方,大的地段可以多设,但最多不超过3个。

(2)实地调查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乔木、灌木要尽量可能将茎、叶、花或果采摘齐全;草本要尽可能将根、茎、叶或果采齐全;标本要附有一致的样方编号。对调查的样地要拍摄植物群落的立木结构和物种个体及花、果、枝的照片。根据森林调查的要求,填写植物群落调查表,见表1-1。如果是调查灌木和草木样方,其调查项目同森林调查样方中的灌木层和草木层的要求进行。

表1-1 森林样方调查与分析表

森林类型

环境特征

地形土壤海拔坡位坡向坡度

地点

层次种类组成及其生长状况

乔木层包括立木分级、分层、总株数、濒度、物候期等

灌木层包括高度、盖度、株数、生活强度、物候期、分布均匀性

草本层包括高度、盖度、株数、生活强度、物候期、分布均匀性

更新状况

如果计算某群落的分布面积时,一般在1:5万地图、植被图或林相图上勾绘群落的分布范围,用网点板或求积仪求算面积。

生态环境评价需要进行评价区现场调查,目的是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查可采用现场踏勘考察和网格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采样和分析按标准方法和规范进行、以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和便于几个栖息地、几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比较,景观资源调查需拍照或录像,取得直观资料。

(3)GPS地面类型取样

GPS样点是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根据室内判读的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初图,现场核实判读的正误率,并对每个GPS取样点作如下记录:

①海拔表读出的海拔值(注意相应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

②记录样点植被类型(群系、群系组或植被亚型),特别是类型发生变化的地方要做准确详细的记录;

③记录样点优势植物(5种左右)和重要物种如古大珍稀濒危植物;

④拍摄典型的植被特征(外貌与结构);

⑤在视野广阔清晰之处,拍摄周围植被或景观的照片,GPS样点上作详细的表述,如上方为马尾松林,西面有耕地等。

2.3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古大稀植物的调查

珍稀濒危植物要采集凭证标本和拍摄照片。

一般采用样带法调查。根据植物分布的特点,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着线路调查,记载植物的种类,采集植物标本,观察植物的生境,目测多度,对于呈群落分布的物种,采用样地调查方法。样地选择和大小与群落样方调查相同。通过调查计算植物物种的总量。

计算步骤如下:

(1)将目的物种在同一群落的样方面积相加得出样方的合计面积。

(2)将样方内物种目的的数量(株数、蓄积)相加得出合计数量。

(3)用目的物种合计数量样方合计面积之比计算该群落每hm2的目的物种数量。

(4)目的物种总量的求算公式如下:

W = FXS

式中:W——目的物种在某群落中的总量;

F——目的物种在该群落中的出现度;

X——目的物种在该群落中的数量(株数、蓄积);

S——目的物种在该群落中的分布总面积。

如果某地的某一目的物种在多个群落中出现,则要分别按不同群落以本公式求算总量后再累计相加才能得出该目的物种在该区域总的生物量。

对于群落面积较小,分布稀零,数量少,而数量不清的目的物种,可采取直接计数法,即在野外直接计数不设样方。

对于已经知道的古大稀植物分布的地点和数量,可采取核实法。其程序是:先查阅资料,图上标点;实地核实(不设样方),如有变动,现地修正;填写有关表格。

3 陆生动物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

动物的分布与区域生境的差异性关系密切,也是动物与它们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在各种条件下尤以植被条件最为重要。因此,各种不同的植被类型的动物分布情况也不

相同,但是动物(尤其鸟类)的迁移能力强,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能适应多种类似的环境,并且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使动物种群的数量与分布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可以在植被类型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动物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范围往往要根据动物的生境来确定评价范围,一般会超出评价区的范围。

3.2 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野外数量调查以样点为主,在山体切割剧烈,地形复杂,难于连续行走的区域设置样带,但样点均分布在样带上。为了抓紧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林区物候期,对鸟类、兽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同时进行,按照动物种类分别按规定设样带,并在样带上再设样点或样方。

调查方法如下:

(1)鸟类调查

分春季和冬季两次进行,春季4~7月,冬季11月~次年2月,调查方法以样点为主。调查与数据分析表见表1-2。

表1-2 评价区鸟类资源调查表

名称评价区首次

采到标本

依据季节型地理型

访

广

(2)兽类调查

通过访问、到有关部门查收购记录,初步拟定一份兽类资源名录,到评价区进行野外调查时,由于大都是白天观察,并且野外调查一般要求在冬季进行。但由于工程的需要,其实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在野外调查时,应加强对评价区内有经验的农户、猎户的调查访问。在访问过程中,对本地区有可能分布的国家珍稀动物的形态特征用通俗的语言向被调查者讲述,对被调查者介绍的动物俗名要仔细记录,以便进一步考证。根据每种动物对生境的要求,对典型生境做样带调查,样带长度3km,宽50m,如受地形条件所限则以样方法进行调查,每条样带中设定样方3~5个,设置样方面积500m×500m。在样方内,对发现动物的活体要抓住机会进行拍照,仔细观察调查区域中有无动物的粪便、脚印、巢穴以及动物啃食植物的痕迹。调查与数据分析见表1-3。

表1-3 评价区兽类资源调查表

名称

依据地理型

级采到

标本

拍到

照片

目击访问

收购

记录

文献

记载

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

(3)两栖爬行类调查

对可食用的两栖爬行类动物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获得一些资料,由于许多可食用的两栖爬行类动物是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动物,出售者往往在清晨和一些执法人员不易发觉的偏僻地方销售。在调查时,通过访问搞清这些情况再开展工作。野外调查以样线为主,样线长度150m,每条河流3~4条样线。在对爬行类进行调查时,对该地域的毒蛇种类、分布和出没时间要调查清楚,如果有被毒蛇咬伤过的事例要详细记载,这对制定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有重要的作用。调查与数据分析见表1-4。

表1-4 评价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资源调查表

名称

依据地理型

数量级采到标本拍到照片目击访问文献记载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

(4)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调查

根据以往调查资料,确定本区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情况,根据上述情况和不同种的巢区面积要求,确定调查的样方面积和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可采用示踪法、遥测法、野外观测法等等。这类调查一般不单独进行,在进行各类动物调查时首先要把这类资源的调查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中,动物的分布是调查的重点,被调查对象大都是评价区内生活的村民,动物学的知识不完整,许多物种需要核实才能确定。资源调查与数据分析表见表1-5。

表1-5 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资源调查表

名称当地俗名保护级别采到标本分布

4 现状评价

4.1 植物资源评价

(1)植物区系

通过对评价区域植物区系调查及对历年积累的植物区系资料的系统整理,统计评价区域内植物的科、属、种,并与评价区所在区域和全国的植物资源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6。

表1-6 评价区域种子植物统计表

项目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合计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科属种科属种科属种科属种

评价区

评价区所在的行政区域(省)全国

评价区占所在的行政区域百分比(%)

评价区占全国百分比(%)

属的分布区是指某一属在地表分布的区域,属在植物区系研究中作为划分植物区系地区的标志或依据。植物区系共有15个类型(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见表1-7。

表1-7 评价区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

分布区类型属数占属总数属内种数占总种数

一、世界分布

二、泛热带分布

三、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四、旧世界热带分布

五、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六、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七、热带亚洲分布

八、北温带分布

九、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十、旧世界温带分布

十一、温带亚洲分布

十二、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

十三、中亚分布

十四、东亚分布

十五、中国特有分布

总计

在分布区中,世界分布区类型包括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或虽有一个分布中心而包含世界分布种的属;泛热带分布属指普遍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和在全世界热带范围内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但在其它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的热带属;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类型指间断分布于美洲和亚洲温暖地区的热带属;在旧世界(东半球)从亚洲可能延伸到澳大利亚东北部或西南太平洋岛屿,旧世界热带分布属是指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邻近岛屿的属;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是热带分布的东翼,其西端有时可达马达加斯加,但一般不到非洲大陆;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是热带分布的西翼,即从热带非洲至印度-马来西亚,特别是其西部,有的属也分布到斐济等南太平洋岛屿;热带亚洲分布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东面可达斐济等南太平洋岛屿,但不到澳大利亚大陆。北温带分布类型是指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类型指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各属;旧世界温带分布指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寒温带、或最多有个别种延伸到亚洲—非洲热带山地或甚至澳大利亚的属;温带亚洲分布类型指主要局限于亚洲温带地区的属;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类型指分布于现代地中海周围,经过西亚或西南亚至苏联中亚和我国新疆、青藏高原及蒙古高

原一带的属;中亚分布类型是指只分布于中亚而不见于西亚及地中海周围的属;东亚分布属指从东喜马拉雅一直分布到日本的一些属;中国特有属是指分布限于中国境内的植物属,或该属所有种类均分布于我国。

对以上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占优势的区系成分;对起源古老的成分,尤其是单种科和单种属的种类要仔细统计,世界性单种科、单种属是区系起源古老的标志,世界性少型属(全世界仅有2~6种)一般为古老或残遗的类群,对这些类群要区分是野生还是栽培,这些资料将做为确定环境敏感受体的依据。对世界分布和外来物种的统计工作对影响评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植被

①森林覆盖率

森林对光、大气、温度、水、土壤、动物、昆虫、微生物、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治环境污染、噪声、农业、以及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它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柱,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极为显著。在山区,当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时,森林的综合生态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评价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是评判其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卫片,可通过计算很得出评价区的森林覆盖率;如果没有卫片,一般在县志、市志和当地农业区划等资料上找到森林覆盖率的数据,但因资料得时限性和区域性,应在实地调查后核实。

②植被类型的确定

评价区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根据群落的特征,将各种植物群落,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按照《中国植被》中自然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评价区的植被一般应划分为级、植被型和群系,如表1-8为某工程评价区得植被类型概况。

③主要植被类型描述

植被类型的描述主要是在群系级别上进行评价,对群落结构、种群特点、样地的自然特征(见样方统计表)、群落的人工干扰现状均应进行较完整的描述。对评价区内的农业植被要十分关注,评价区农业植被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山区,耕地非常宝贵,在整个工程所占用的土地中,耕地占有很大的比重。

④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询当地的植被专著、林业志和的植被研究论文,总结评价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⑤评价区植被演替规律

评价区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解放初期,森林植被丰富,覆盖率高。随着人口逐年增多,生活用材增大,加上58年的“大炼钢铁”、十年“动乱”和林业政策的不稳定等因素,自然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除了残存少量的原始林外,现有的森林植被大都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低效林,荒山、灌丛所占的比重较大。自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许多地方已经蔚然成林。通过查找县志、林业志、林业区划报告、长防林等林业规划专题报告可以获得评价区的植被演替资料。这将为工程生态恢复中植被的选择提供依据。

4.2 陆生动物资源评价

(1)两栖类动物资源现状评价

种类:列表说明评价区两栖动物种类的目、科、种名录,并分析优势种占评价区两栖动物总数的比例,列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种类清单。

数量:为表示动物种类数量的丰富度,采用数量等级方法。

数量等级:若某动物种群在单位面积内其数量占所调查动物总数的10%以上,则该种群为当地优势种,用“+++”表示;若某动物种群占调查总数的1~10%,则该动物种为当地普通种,用“++”表示;若某动物种群占调查总数的1%以下或仅见1只,则该物种为当地稀有种,用“+”表示。数量等级评价标准见表1-9。

表1-9 数量等级评价标准

种群状况表示符号标准

当地优势种+++单位面积内其数量占所调查动物总数的10%以上

当地普通种++单位面积内其数量占所调查动物总数的1~10%以上

当地稀有种+单位面积内其数量占所调查动物总数的1%以下或仅1只人为干扰现状主要是对可食用的种类,如虎蚊蛙、大鲵、青蛙等捕获和养殖情况作出评

价。

(2)爬行类动物现状评价

种类:列表说明评价区爬行动物种类的目、科、种名录,并分析优势种占评价区爬行类动物总数的比例,列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种类清单。对毒蛇的种类和分布要有明确的说明。

数量:数量等级法。

(3)鸟类资源现状评价

种类:列表说明评价区鸟类的目、科、种名录,并分析优势种占评价区鸟类总数的比例,列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种类清单。对居留型的种类和分布要有明确的说明。

数量:数量等级法。

(4)兽类资源现状评价

种类:列表说明评价区兽类的目、科、种名录,并分析优势种占评价区兽类总数的比例,列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种类清单。对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的种类和分布要有明确的说明。

数量:数量等级法。由于在野外短期的调查不足以说明该地区兽类资源的数量,故对评价区兽类的记载以历年调查的数据为准。

(5)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现状评价

种类:列表说明评价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种类清单。对分布和保护等级要有明确的说明。

数量:数量等级法。

4.3 生态完整性现状评价

(1)生态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力现状及分析

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变化及稳定起决定性作用,植被净生产力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它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也是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在潘口水电站生态评价区进行自然体系生产力评价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勘察、收集的现状资料(包括库区的生态环境调查成果,各类环境信息图件及统计资料等),并采用国内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生态评价区植被调查是通过实地勘察、卫片解译并结合收集的资料经内业综合分析完成的。卫片信息的提取过程如下:对选取的TM资料,利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进行解译,并经几何精校正、图象增强、进行融合,根据各类环境信息数据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和生态图件,其工作程序见图1。

图 1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制图程序示意图

根据调查和卫片解译,结合评价区地表植被覆盖和植被立地条件,将评价区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湖南柘溪水电站植被现状的分析实例:

1 暖性针叶林。主要是杉木和马尾松。评价区内此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柘溪水库安化县区域内,评价区内此植被类型面积为516.37km 2

,占评价区面积的38.53%,是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其平均净生产力(NPP )为1031.92gC/(㎡.a)。

2灌丛和灌草丛。代表植物有五继木,紫花杜鹃灌丛、莎草、苔草群落、紫花杜鹃、马银花、柃木、水马桑、蜡瓣花五节芒、鳞毛蕨等。此种植被主要分布在没有乔木林分布的山坡,路边、农田两旁及乔木林边缘。对保护农田和水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此地区的特殊环境,草地和灌丛相间分布,因此,将草地和灌丛归为一个植被类型。

此种植被类型面

积约为152.28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1.76%。平均净生产力为822.99gC/(m2.a).

○3落叶阔叶林。主要由枫香、榔榆,厚皮香、麻栎、青冈栎等树种组成,多为炭薪林,面积 12.46km2占评价区面积的0.93%。平均净生产力1023.6gC/(m2.a)。

○4竹林。主要是毛竹林和水竹林,面积19.59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1.45%。平均净生产力796.28gC/(m2.a)。

○5经济林。主要包括茶林、油茶林、油桐林、柑桔林、板栗林及其他经济树林,面积41.95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3.12%。平均净生产力966.08gC/(m2.a)。

○6农作物。该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小米、高粱、薯类、豆类以及各类蔬菜,主要分布在柘溪水库新化县评价区内以及柘溪水库各支流两岸,面积373.17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27.72%。平均净生产力897.15gC/(m2.a)。

○7河流水域。主要植物为生活在柘溪水库及其支流中的淡水藻类,评价区内柘溪水库水体受到一定的污染,藻类数量较多。水域面积162.48km2,占评价区面积的12.06%。平均净生产力571.75gC/(m2.a)。

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植被类型土见附图1,各植被类型净生产力情况见表18

从表18中可以看出: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平均净生产力为861.32gC/(m2.a),比全球陆地水平高161.32 gC/(m2.a),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生长良好,森林覆盖率大。柘溪水库的建成使评价区内水域的面积增加,由于河流水域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评价区的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力都较高,其中针叶林的面积占到评价区面积的38.53%,另外灌丛和灌草丛面积的比例也很大,达到11.76%。二者占到50.29%,是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评价区内在新化县境内以农作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其生产力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关系较为密切,安化县境内林草地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表1-10 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植被自然生产力情况表

注:表中未包括道路、建筑用面积62.11 km 2

。评价标准采用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值。

(2)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水电站生态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卫片解译的基础上,当地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普查资料,在通过实地调查复核后运用景观法即以植被作为主导因素,并结合土壤、地貌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进行分类,将土地利用格局的拼块类型分为林草地、耕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等4种类型,评价区土地利用统计情况见表1-11。

表1-11 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拼块类型 数目(块) 面积(km 2

) 林草地 13240 748.64 耕地 6753 373.17 水域 2105 162.48 建筑用地

4506

62.11

评价区内林草地面积达到748.64km 2

,占整个生态评价区面积的55.61%,是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3)景观生态体系现状质量评价

在自然体系等级划分中,本区属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主要由河流生态系统、农田系统、林地系统、林地系统以及村镇生态系统相间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质量现状由生态评价区域内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从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理论来说,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景观功能的优劣,在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类组分

植被类型 代表植物 面积(km 2

) 占评价区(%) 平均净生产力[gC/(m 2

.a)] 暖性针叶林 杉木、马尾松

516.37 38.53 1031.92 灌丛和灌草

丛 继木、莎草、苔草群落、紫花杜鹃、马银花、柃木、水马桑、蜡瓣花、五节芒、鳞毛蕨 152.28

11.76

822.99

落叶阔叶林 枫香、榔榆,厚皮香、麻栎、青

冈栎 12.46 0.93 1023.6 竹林 毛竹、水竹

19.59 1.45 796.28 经济林 茶、油茶、油桐、板栗、 柑

桔类

41.95 3.14 966.08 农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小米、高粱、

薯类、豆类、各类蔬菜

373.17 27.72 897.15 河流水域 淡水藻类

162.48 10.45 571.75 合计 1346.04

95.39

861.32 评价标准

720

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区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本评价区模地主要采用传统的生态学方法来确定,即计算组成景观的各类拼块的优势度值(D o),优势度值大的就是模地, 优势度值通过计算评价区内各拼块的重要值的方法判定某拼块在景观中的优势,由以下3种参数计算出:密度(R d)、频度(R f)、和景观比例(L p)。

密度R d=嵌块I的数目/嵌块总数×100%

频度R f=嵌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样方以面积1×1 km2覆盖全景,共1347个样方)

景观比例(L p) =嵌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并通过以上三个参数计算出优势度值(D o):

优势度值(D o) = {(R d+R f)/2 + L p}/2 ×100%

运用上述参数计算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各类拼块优势度值,其结果见表1-12。

表1-12 柘溪水电站生态评价区各类拼块优势度值

拼块类型R d(%)R f(%)L p(%)D o(%)

林草地49.77 97.26 55.61 64.56

耕地25.38 86.54 27.72 41.84

水域7.91 45.21 12.06 19.31

建筑用地19.94 20.51 4.61 12.42

根据上表分析表明:在该工程评价区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中,林草地的Do值最高,达到64.55%,其密度(49.77%),频率(97.62%),景观比例(55.61%)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拼块类型,评价区内林地主要分布在评价区安化县境内,在该段评价区内林地是模地,,是本区域内对景观具有控制作用的生态体系部分,因此,评价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另外,耕地的优势度值(25.38%)、密度(86.54%)、频率(27.72%)、景观比例(41.84%)等各项指标仅次于林地,耕地主要分布在评价区新化县境内,是该段评价区内的模地,所以,此段评价区内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活动密切相关。

第二节影响预测与评价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影响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而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运行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都是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1影响类型

1.1 直接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期影响和运营期对工程所及地区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由主要工程造成的,有的是由辅助工程造成的。主要影响为:(1)施工道路开通、大坝修建的基底清理和土石方采掘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水体污染及土地碾压占用问题;

(2)土石方工程和涵洞工程,有打眼放炮惊扰居民和野生生物,有弃土弃石占地、污染和流失(水土流失、泥石流)风险等;

(3)库区蓄水造成淹没土地使土地资源丧失,清除植被使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4)水文、水质变化导致的水生生态影响,如形成河流脱水段,改变河流流态对鱼类的影响等;

(5)施工人员居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地占用及污染问题,施工人员偷猎盗伐滥,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入疫源性疾病等。

1.2 间接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间接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是因工程配套所需而发生的工程性影响,如输电线路建设、输水渠道和管道建设、灌区建设等;二是因移民安置在异地产生的影响;三是由于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如因道路开通而发生的廊道效应、城镇化效应等等。

1.3 相关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流域性和区域性特征,许多影响具有相关性质。

(1)水库上游伐木、开垦种植,会导致水土流失,引起水库水质恶化和淤积。这种影响有可能来源于城镇建设或库区外迁人口的回流造成。

(2)工业废水或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水库,使水质污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丧失其供水或灌溉功能。这种影响有的是由于水库蓄水改变水文情势引起的,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所致。

(3)流域内进行多梯级开发,无统一规划,使生物资源受影响的程度增加。

2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对象、内容和特点、主要评价目的和评价要求进行选择,也会受评价者的专长、意见和偏好所左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亦无定论。专门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寥寥无几,但各种生物学方法都可借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里仅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2.1 图形叠置法(生态图法)

该方法是把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生态信息重叠表示在同一张图上,构成一份复合图,用以在开发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指明被影响的环境特征及影响的相对大小。该方法使用简便,但不能作精确的定量评价。其基本意义在于说明、评价或预测某一地区的受影响状态及适合开发程度,提供选择的地点和线路。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滩涂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评价,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

2.2 生态机理分析法

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生物生长环境时,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预测的步骤如下:

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

②调查植物分布状况和动物的分布、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

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⑤预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⑥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评价过程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该方法需要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有时还需要与地理学、水文学、数学及其他多学科综合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2.3 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它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项目对动植物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方法首先需要选好类比对象,这是该方

法成败的关键。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要求在工程特性、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气候因素、动物和植物背景等方面都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运行已达到一定年限,其产生的影响已全部显现并趋于稳定。在调查类比项目的植被现状(包括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变化以及动物、植物分布和生态功能)的变化情况之后,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进而根据类比项目的变化情况预测拟建项目对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很难找到完全相似的两个项目,因此,单项类比或部分类比可能更实用一些。 2.4 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是Little 等人在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于同一张表格的列与行内,逐点进行分析,在表格中以正负符号、数字以及其他不同符号来表示和判定每项开发活动与对应的环境因子的相对影响的性质、程度等,并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方法使用方便,针对性强。 2.5 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质量指标法是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综合指数法的拓展形式。

(1)基本原理:通过对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建立评价函数曲线,通过评价函数曲线将这些环境因子的现状值(项目建设前)与预测值(项目建设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1~0表示(“1”表示最佳的、顶极的、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环境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非生物性的生态环境状况,如沙漠),由此计算出项目建设前、后各因子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最后根据各因子的重要性赋予权重,再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起来,便可得出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2)质量指标法的基本公式:

式中:△E ——项目建设前、后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即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Eh i ——项目建设后的环境质量指标; Eq i ——项目建设前的环境质量指标; W i ——i 因子的权值。

该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通常是先确定环境因子的质量标准,再根据不同标准规定的数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对于已被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明确规定的环境因子如水、大气等,可以直接用标准值确定;对于一些无明确标准的环境因子,需要对其进行大量工作,选择其相对的质量标准,再用以确定曲线的上、下限。权值的确定大多采用专家咨询法。

n

△E = ∑(Eh i —Eq i )×W i

i=1

n

H = 1 — ∑ P k 2

k=1

2.6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种评价方法可体现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匹配一致的基本原理。

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在景观的结构单元中,通常分为3种基本组分,即缀块、廊道和基底。缀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均质性的空间单元,缀块可是植物群落、居民点、农田等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条带结构,如河流、道路、峡谷等。基底则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如森林基底、农田基底等。基底是景观的背景地域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景观结构单元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基底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

判定基底有3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动态变化中对景观的基本特征具有控制能力。基底的判定常采用植被生态学中确定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缀块在景观中的优势度(Do )。具体由3个参数计算而来,即密度(Rd )、频率(Rf )和景观比例(Lp )。前两个参数比较明确时,可认为相对面积较大、连通程度较高的缀块类型即控制着景观质量的基底。

景观优势度计算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密度Rd=(缀块i 的数目/缀块总数)×100% 频率Rf=(缀块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采用网格样方法,以2km ×2km 的样方对评价区进行全景观覆盖的取样,确定样方中出现的缀块类别,获得各类出现的频率。

景观比例Lp=(缀块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优势度Do=1/2×[1/2×(Rd+Rf )+Lp] ×100%

上述分析同时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组成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生物的恢复能力分析;系统的抗干扰或抗退化能力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能流是否畅通无阻,物流能否畅通和循环);景观开放性分析(与周边生态系统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等。一般景观的稳定性可从景观的多样性程度反映出来,单一均质的景观构成不能有效抵御多变干扰因素的作用,同时受干扰后易被彻底损毁。我们一般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来衡量景观体系的复杂程度,即:Simpson 多样性指数:

式中:P k ——缀块类型k 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试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A. 根际微生物 B. 叶面附生微生物 C. 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 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答:( ) 81235.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 根瘤 B. 菌根 C. 叶瘤 D. 叶面乳酸菌 答:( ) 81236.根土比是指: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 比。 答:( )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答:( )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答:( )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 捕食关系。

第8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填空题: 1.从__热泉__,__高强度太阳辐射土壤及岩石表面__,__堆肥__,__煤堆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__极地__,__深海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冷微生物;从__酸矿水__,__酸热泉__、__碳酸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酸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石灰水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碱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盐场__和__盐矿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__有机磷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机磷矿化)__、__不溶性无机磷变成溶解性无机磷(磷的有效化)__、__溶解性无机磷变有机磷(磷的同化)__。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__中立生活__,__偏利作用__,__协同作用__,__互惠共生__,__寄生__、__捕食__、__偏害作用__和__竞争 __。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__DNA多聚酶__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 __PCR__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微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__固氮__,__氨化作用__,__硝化作用__,__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__,和____。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群:__耐热菌__,__兼性嗜热菌__,__专性嗜热菌__,__极端嗜热菌__和__超嗜热菌__。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映包括__氧化反应__,__还原反应__,__水解反应__和__聚合反应__。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__微生物学方法__和__环境学方法__。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__一级处理__,__二级处理__和__三级处理__。

(整理)08微生物的生态试题库.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分章节试题库 (命题人:柯野)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8分)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8分) 第8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1 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 3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4 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指H2S或S0被微生物氧化成硫或硫酸的作用 5 菌根:具有改善织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功能 6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7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8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9 土壤微生物区系: 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10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11 BOD5 20摄氏下5昼夜下,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12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 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13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15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损伤甚至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16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物质可抑制她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的一种相互关系 17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8 极端环境微生物:在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19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20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21大肠菌群指数 22 大肠菌群值 二、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F ) 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F )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T )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 点脂肪酸。(T )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 酸的。(T )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 碱(嗜碱)的。( F )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F )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 )

第八章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 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5.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 物的现象。 6.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9.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0.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生物膜是附着在载体表面,以菌胶团为主体所形成的粘膜状物。 二、选择题 1.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C)。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 竞争关系 D.拮抗关系 2. 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CO2。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物质、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A.互利共栖关系 B.共生关系 C.偏利共栖关系 D.竞争关系 3.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为(A)。 A.细菌 B.真菌 C. 放线菌 D.藻类与原生动物 4.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原因是(D)。 A.氧气充足 B.营养条件好 C.环境污染 D.温度适宜 5.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B)。 A.互生 B.寄生 C.猎食 D.拮抗 6.根瘤是(A)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A.根瘤菌 B.弗兰克氏菌 C.蓝细菌 D.鱼腥藻 7.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A)中。 A.土壤 B.水域 C.空气 D.生物体 8.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C)。 A.嗜酸 B.嗜碱 C.嗜盐 D.嗜热 9.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C)。 A.随意性 B.可代替性 C.高度专一性 10.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D)。 A.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B.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利用同一营养而造成一种微生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C.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体内并依赖后者生存 D.一种微生物捕获吞食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 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6 BOD5 :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 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 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 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三. 判断 1. 在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存在有拮抗关系。(正确) 2. 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正确) 3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错误)4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正确) 四. 单选题 1.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关系可称为:(A) A 协同共栖 B偏利共栖 C 共生D中立 2.下述那个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D) A 脱氮作用 B 氨化作用 C固氮作用 D 硝化作用 3. 下述那种方法处理污水可产生甲烷:(C) A 曝气池 B 活性污泥 C 厌氧消化 D 生物转盘法 4.缺钼可能影响那个过程:(D)

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捕食: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那些微生物。 极端环境微生物: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BOD:生物需氧量,指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单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其单位为mg/L)。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1、前言 1.1项目背景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2013年,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引起了世界的围观,再次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结构和产业调整的讨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共处。在这样的历史现状及契机下,鼓励新能源发电和节能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足用好国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迫在眉睫。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建设颍上县鲁口镇一期60MW光伏发电工程。 1.2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颍上县焦岗湖光伏发电与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一期60MWP光伏发电项目 建设单位:颍上聚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1.3建设地点及项目情况简介

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4′,东经115°56′~116°38′。西接阜阳市颍州区和阜南县,东靠凤台县,北为阜阳市颍东区和亳州市利辛县,南邻霍邱县及寿县。淮河是颍上县南部界河。本项目位于颍上县焦岗湖农场。安徽省焦岗湖农场组建于1956年,位于阜阳颍上、六安寿县、淮南凤台三县交界处,地处颍上县鲁口镇境内。 本项目拟建规模为60MW,选址位于安徽省阜阳颍上县鲁口镇焦岗湖滩涂未利用水面。本工程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焦岗湖的滩涂水面上打桩架设太阳能电池板,本期项目占地面积123.3511公顷,为中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项目采用250Wp多晶硅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组件240000片,光伏组件采桩基安装在焦岗湖水面上。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27度倾角0度方位角固定安装。项目周边均为水面,500m范围内无敏感保护目标存在。 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四周村庄较少,区域周边多为水面、荒地和耕地。项目区域内无珍稀濒危动植物,无军事设施和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等保护单位。 本项目评价区域属于“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试题及答案 格式校正版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就是人们利用了植物得: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得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得微生物 答:(B) 81235、指出下列中不就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得共生体得就是: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答:(D) 81236、根土比就是指: A、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 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答:(C)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得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土根比 B根土比 C比土根 D比根土 答:(B)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A)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得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B)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答:(B)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得时间,这就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得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C) 81242、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就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得。这就是人类首次观察到得微生物之间得。

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 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1 硝化作用: 2 反硝化作用: 3 氨化作用: 4 硫化作用: 5 菌根:; 6 活性污泥: 7 共生: 8 微生物生态学: 9 土壤微生物区系: 10 生物降解: 11 BOD5: 12 土著性微生物: 13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15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16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 17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8 极端环境微生物: 19 微生物生态学: 20水体的富营养化: 21大肠菌群指数 22 大肠菌群值 二、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 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 点脂肪酸。()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 酸的。()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 碱(嗜碱)的。()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9、大量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时要服用维生素,这是为了补充因肠道微生物受抑 制减少维生素的合成。() 10、降解性质粒携带有编码环境污染物降解酶的全部遗传信息。() 11、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12、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13、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 () 14、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 15、细菌不能寄生于细菌,真菌不能寄生于真菌。() 16、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唯一因素。() 17、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是微生物之间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 18、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为了营养。() 19、在菌根中不仅是菌根菌对植物有利,而且植物对菌根也有利,因为这是一种共生关系。() 20、叶面附生微生物以放线菌为主,细菌是很少的。() 21、乳酸发酵后的牛奶可以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乳酸菌与其他牛奶腐败细菌之间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22、由于极端环境中的条件太苛刻,因而在极端环境中无微生物生存。() 23、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也可以在普通条件下生存。()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有关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链-食物链图示 图片资料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b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是它们的“大本营”,是人类的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其中以细菌最多。 在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之比有以下10倍系列的递减规律: 细菌(~108)>放线菌(~107,孢子)>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据估计每亩耕作层土壤中,约有微生物250 kg,其中:霉菌150 kg、细菌75 kg、原生动物15 kg、藻类7.5 kg、酵母菌7.5 kg。 通过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明显提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可把水体分成许多类型,各有其相应的微生物区系。 1 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 (1)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1)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异养菌较少——贫营养细菌(1~15mg C/L有机质):寡养土壤单孢菌。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随各种污水夹带大量腐生菌:各种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和螺菌。 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①沿岸区或浅水区(阳光充足、溶氧量大):蓝细菌、光合藻类、好氧性微生物。如:噬纤维菌属、柄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假单孢菌属等。 ②深水区(光线微弱、溶氧量少、H2S含量较高):厌氧光合细菌(紫色和绿色硫细菌)、一些兼性厌氧菌。 ③湖底区(严重缺氧的污泥):一些厌氧菌。如:脱硫弧菌属、产甲烷菌类及梭菌。 (2)海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1)海水的含盐量3%左右,能在其中生活的微生物为嗜盐菌 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的,为: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弧菌属及一些发光细菌等。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一.选择题: 1. 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 于植物的微生物 2. 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3. 根土比是指:( )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 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4. 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5.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 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6.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 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7. 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8. 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 抗关系。 9. 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选择题: 1. 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2. 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3. 根土比是指:( )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4. 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5.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 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6.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 分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7. 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8. 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9. 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 究创造奇迹的。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10. 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是一种:( )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竞争关系。 11. 下列属于微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土壤质地。 B.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C.湖泊水文。 D.地球化学。 12. 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 ) A.缺乏营养。 B.高pH。 C.夏季高温。 D.无固定场所。

华中农大微生物学题库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 的: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答:() 81235.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答:() 81236.根土比是指: A.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 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 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答:()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 为: A土根比 B根土比 C比土根 D比根土 答:()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 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 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 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答:()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 81242.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 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这 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 81243.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 是一种: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竞争关系。 答:() 81244.下列属于微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A.土壤质地。 B.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C.湖泊水文。 D.地球化学。 答:() 81245.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 A.缺乏营养。 B.高pH。 C.夏季高温。 D.无固定场所。 答:() 81246.下列细菌种群可以选择作为土壤熟化度的指示微生物的是: A.自生固氮菌。 B.梭状芽孢杆菌。 C.硝化细菌。 D.硫酸盐还原细菌。 答:() 81247.微生物寄生于植物时一般易造成: A.植物病害。 B.植物疯长。 C.植物正常。 D.植物营养缺乏。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的生态 学习目标: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指南: 知识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重点: 学会利用一些微生物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 微生物的地球环境作用 知识内容: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 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4、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各种农产品上均有微生物生存,粮食尤为突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霉变而损失的粮食就占总产量的2%左右。 ?食品上的微生物:由于在食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都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因此经常遭到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污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它们又会迅速繁殖。其中有的是病原微生物,有的还能产生毒素,从而引起食物中毒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所以食品的卫生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3803748.html,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潘国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以某地水利生态环境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在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及GIS等技术对研究区各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敏感目标进行现状分析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U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157-01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工程立项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被首次提出,此概念的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内外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相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分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包括有地理学、生态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综合学科[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预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具有宏观分布特点的自然资源和区域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其涉及的相关自然等级体系往往会超过单一生境或生态系统的范围,从而上升到景观甚至区域这样更高一级的自然等级体系范围之中。 以往针对点源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的评价己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变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并践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更不能仅依赖于对某单一生态系统的研究,而是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对大、中尺度自然体系的基本生态学特征展开研究。 1.1 国外研究进展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促进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的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美国学者与法国学者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Larry W,他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为生态评价程序(HEP)以及生态评价系统(HES)[2]。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学者Waiters在构建生态环评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预测。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加拿大学者William R和John T.Lee等,William R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法.John T.Lee将GIS技术引入生态评价中,将景观质量与生态系统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区域范围的景观生态研究。21世纪以来,多通过建立评估模型而进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1 生态环境调查范围 本项目生态环境调查范围为湖区边界外扩500m的范围,约12.1km2。 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采用实地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现场访谈、拍摄图片等方法,同时利用1/10000区域卫星图片,在MAPGIS软件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进行生态环境信息提取。 2.1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陕西省划分了4个生态区、10个生态功能区、35个小区。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区域为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关中平原城乡一体化生态亚区-关中平原城镇及农业区。 根据《陕西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区生态功能分区见表 1.1-1。评价区在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位置见图2.1-1。 2.2 土地利用类型现状 2.2.1 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类 根据遥感解译,本项目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2.2-1和图2.2-1。2.2.2土地利用类型现状特征 由表2.2-1可见,湖区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蓄滞洪区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72.27%、18.52%、3.91%。其他用地类型如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占地面积均较小,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62%、2.31%、0.38%。 图2.1-1 拟建项目在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位置

2.3 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生态图件和实地调查,调查区主要有2种类型生态系统,分别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 2.3.1 陆生生态系统 2.3.1.1植被现状 项目区的陆生生态系统主要是农田系统。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农田植被大面积分布于湖区周边,根据解译结果调查区范围内水浇地面积为874.84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72.27%。根据已有资料,经本次实地调查,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未发现有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物种。 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大麦、洋麦、水稻、玉米、高梁、谷子、荞麦、黄豆、黑豆、绿豆、豆工豆、小豆、四季豆、甘薯、马铃薯、大麻、芝麻、油菜、向日葵、甜菜、甜叶菊、烤烟、早烟、草木樨、毛苕子、怪麻、紫穗槐、苜蓿、水浮莲等。蔬菜主要有白菜、山药、大葱、萝卜等。 2.3.1.2 动物资源 项目所在区域以农田动物区系为主。没有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小型兽类、爬行类及两栖类,如麻雀、家燕、岩松鼠、刺猬、大林姬鼠、社鼠、黑线姬鼠、棕黑锦蛇、短尾蝮蛇、花背蟾蜍等。 由于项目区人类活动频繁,经本次实地调查,结合已有资料,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未发现有列入《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物种。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第4号令)

生态环境部令 部令第4号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已于2018年4月16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 2018年7月16日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第三条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遵循依法、有序、公开、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鼓励建设单位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之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六条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和结果负责。

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不得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相关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后7个工作日内,通过其网站、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共媒体网站或者建设项目所在地相关政府网站(以下统称网络平台),公开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名称、选址选线、建设内容等基本情况,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当说明现有工程及其环境保护情况; (二)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名称; (四)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五)提交公众意见表的方式和途径。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中,公众均可向建设单位提出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意见。 公众意见表的内容和格式,由生态环境部制定。 第十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征求与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意见: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全文的网络链接及查阅纸质报告书的方式和途径; (二)征求意见的公众范围; (三)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