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 ? 读书

 ? 治学

来新夏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天津 30071)

摘要:本文论述了藏书、读书与治学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藏书,但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治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藏书;图书馆;读书;治学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753(2001)01003703

(一)

藏书是关乎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问题,也是一个人读书、治学的发轫点。宋朝藏书家晁公武曾论及汉王粲、宋宋绶之能称一代博学者,就因为他们“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此可见藏书之能涵育人才。当然藏书之功尚不仅于此,其更重要之作用乃在于保存、传递一国、一民族之文化,使之世代相传弗替,为立国之基。藏书一词可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文中说有一名徐冯者,曾告人说:“智者不藏书”,这当然是指私藏而言。“藏书”既已成为专用名词,则藏书的事实当已较为普遍了。

中国最早的正式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它与公藏、私藏,并成中国藏书事业的三大系统,而私藏则历来备受学者注意。私藏与私学兴起有关,私学的兴盛使图书开始由官藏传入民间,一些“士”为了谋求利禄,到处发表政见以取悦国君,因而需用大量图书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论点。如苏秦在各国游说失败后回家,受到冷遇,于是“陈箧数十”,发奋读书,说明苏秦有几十箱私藏;名学家惠施有简书五车,成为“学富五车”成语的原始。自此以后,历朝学者几乎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中国的私藏事业一直贯穿着“仁人爱物”的精神,虽然以藏为主,但不少藏家都愿意藏书为人所用。如东汉的蔡邕因爱王粲之才而举私藏相赠。南齐崔慰祖聚书万卷,邻里少年来家借书,他都“亲自取与,未尝为辞”。晋范蔚藏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有百余人,他不仅允许借阅,还为读者“置办衣食”。这种慷慨借阅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不少藏书家头脑中。明末有一位藏书家李如一就持一种“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的态度。所以他“每得一秘书遗册,必遗书相闻;有所求借,则朝发而夕至”。当然在当代,我们的仁人精神已不是局限于“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而是有“当与天下人共之”的气概。清末绍兴人徐树兰父子建古越藏书楼,出家藏向社会公开借阅,开藏书楼走向现代图书馆的先声。至于对书的“爱物”,从汉以来就有文献可稽。汉代已开始用竹制小箱子(箧)分类置放图书,以免图书受损。魏晋有一个名曹仓的人修了一个石窟藏书,命名为曹氏书仓。隋炀帝是为后世所非议的皇帝,但他对图书的爱物之心,却极为后世所称道。如《旧唐志》即盛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并创制了多种图书储存设备。明代范钦建天一阁藏书楼,对防火、防蠹、防潮和防散失都有相应的措施。有的学者为了访求有价值的书,不惜纡尊降贵,亲到书市去搜寻图书,如清初的王士祯就按期在书市出没,把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收藏、保护起来。正是由于我国对图书有这样一种仁人爱物的人文精神,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善于保护图书文献的一个国家。

清朝学者多好藏书,但在认识上却有藏书家藏书与读书家藏书之分。如钱曾、黄丕烈以佞宋,即专一注重宋版书为藏书的宗旨,视书如古董。孙从添则以藏书为个人癖好,用做鉴赏,这些似非藏书正道。更有以藏书做市易以谋生者,则更无足与论了。我认为只有读书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藏书家。清代中叶江阴有一位藏书家名承应韶者,藏书极丰,“广求佳本,必依次读终卷”,这是为读书而藏书的藏书家。另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对藏书与读书有着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这些论述把藏书与读书的关系说得很透彻。所以说,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读书。

37

《津图学刊》2001年第1期

(二)

读书是藏书的主要目的,而读书是为了做学问,也就是为治学。但并不是所有读书的人都做学问。有人读书只为消遣和享受,一目十行,匆匆而过,凭自己的兴趣,愿看就看,甚至废寝忘食地看;不爱看则或加浏览,或翻不数页就掩卷而眠。这些人即使读书破万卷,也如烟云过目,一纵即逝,最多留下点模糊“书影”而已。另一种人很明白怎样读书,也知道如何读书才能有得;但只进不出,吞噬着别人的成果,以填塞自己的知识空白。这类人既不像牛那样,吃草出奶;也不象春蚕那样,啮食桑叶而吐丝不止,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类人可能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却就是不出奶吐丝,不再创造新的知识,不使旁人受益,还自鸣为述而不作。这类人不是怕别人看透自己腹笥深浅的懦夫,便是自私者、守财奴。明明是掠取前人的精神财富,偏偏要深藏不露,自以为独得之秘,不愿有益社会,宁肯烂在肚里,最终与自己共化灰烬。我鄙视这两种人,却敬重另一类读书人。他们不放弃吮吸一切可取的知识,不吝惜自己的精力,焚膏继晷地反复咀嚼,像蜜蜂酿蜜一样,创造出有用的知识,贡献自己的成果,济世利人;其中更有一些人,甚至把读书方法和窍要都毫无保留地对后学倾囊相授,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真正读书人。

谈到读书,必须先知道读什么书?当然要读好书,但也不能采取封闭性的态度而应比较广泛地读书。不要视离经叛道之作如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成为新道学先生,而应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吮吸精华,排除糟粕。这样的长期积累,读书必能有得。对于反面的图书,只要能善于分辨,又何所畏惧?如果这部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可能得到某些启示。至于对那些低级、鄙俗、甚至淫秽下流的书,还是节约点生命为好,不做无谓的牺牲。读书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务得,而要不断回味咀嚼,创造新知识。

凡读书要先读序或前言,这一点常被人忽略,但它却是非常重要而必须养成的一种习惯。因为书的序或前言是严肃的作者对全书写作缘起、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概述,是为让读者对自己的著作有一种轮廓性了解。当你读完作者的序或前言,你就会抓住全书的纲。至于他人所写的序,有的人严肃认真地写序,对全书进行评论,则应一读以帮助对本书的阅读与理解。而某些捧场敷衍的序则大可弃置若粪土,无须为之消耗精力。其次是从头到尾地读一下目录,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一位负责任的作者所写的目录,往往是各篇章的提要。读了这些再去读全书,就比较容易通贯了。

在通读全书时,不要羡慕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那是“英雄欺人”的骗人鬼话。读书不要一掠而过,而应该“十目一行”地去读,即全神贯注地认真阅读,养成一种“好学”的学习态度。这是读书的基本出发点。努力多读些书叫“博观”。“博观”是为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但是,仅仅“好学”与“博观”是不够的,而是要再经过“深思”来“约取”才行。如果不把“博观约取”与“好学深思”紧密结合好,即使读书破万卷,也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如果把二者结合得好,那就为做学问提供了广袤的用武之地了。

(三)

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资料,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治学”。“治学”不是读几天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在积累过程中,既会有“目轮火暴,肩山石压”的苦状,也会有“时或得之,瞿然则喜”的乐趣。但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检阅所得,往往感到所积累的资料有许多是无用而嗒然若失,甚至认为自己干了蠢事。实际不然,因为当初在读书中所积累的资料绝对认为是有用的,只是由于现在眼光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才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因为有了这些“无用”的基础,才能锻炼出抉取“有用”的能力,而且这些“无用”是否真的“无用”,也许是水平所限,未能看出其有用的内涵,也许虽不能当正面材料用,还可用做旁证或背景材料,所以在“治学”的起始,应审慎地对待“无用”。

在“治学”上,务必要尽量求读原著。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有位学术前辈曾告戒我说:“‘采铜于山’与‘废铜铸钱’确是亭林不磨之论。但难被放言空论者所接受,甚或被嗤为舍近求远。”他还说:“挑水者,用桶从源源不断的河里挑水,用完再挑,水无穷尽;倒水者,则由别人从河里挑来的水桶中倒水,虽云轻而易举,但倒水时洒一些,势所难免,一如资料一转再转而走样。一旦别人之桶空,则不知别人桶中之水从何而来,只能‘望桶兴叹’,继而环顾四周,是否有挑好水之水桶等人来倒,如一生中只知倒别人桶内的现成水喝,而不论清水混水,只要是水就行,其后果实不忍设想。”我静聆教诲,不禁叹服前辈功底之厚,见解之深,能以浅近语言阐明深刻至理。

治学的基本点是勤奋与坚韧。勤的要求是四勤:勤

38

Tianj in Library Journal No.1,2001

听、勤读、勤思和勤写,而其根本在勤读。勤读方能博涉,博涉方能使知识源源输入,方能逐渐走向专精。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即所谓“致疑”。有疑就要不断寻根究底,即所谓“勤思”。疑而后思,思而后得。思而不得,就一面再去涉猎,一面就要勤问勤听,不仅要听前辈、同辈的高见,更要听后辈的新说。只要有一得之见,就要吸取,一字可以为师。四勤的最后是落实到“勤写”。“勤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比较难,特别在青年时期,常因贪多求快,自恃记忆力强而忽略记写资料与思想,但岁月推移,读书所得的痕迹日见淡薄,似是而非,终而等于白读。如果随读随写,日积月累,自然成一文章仓库,随时取用,得心应手,由片段成整篇,由多篇成专著。这不仅是积累,而且还是一种磨砺。一般情况下,勤是治学的不二法门;但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点挫折与逆境,往往消沉、颓废、懒散、嗟叹,以致把一二十年的岁月都在无形中蹉跎和荒废掉而追悔莫及。越是挫折,越应该以韧相待而勤读多读,一以解挫折的抑郁,一以充实腹笥,等待“用世”的机遇。

治学要冷而不能燥,冷能冷静地搜集资料,构思撰写,不是闹哄哄地赶时髦,发高论,迎世媚俗,写空洞无物的文章。这正是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所说“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谛所在。成文之后,也不要急于发表,因为这时最容易昏头昏脑地自我陶醉,而应先冷处理。请水平比自己高的,与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以及稍逊于自己的三类人看,集思广益,然后冷静下来,反三复四地思考、修改,直到定稿。待文章或著作问世后,更不能热气腾腾,不可一世,而要冷冷地听取意见,增订纠谬。如此,才有可能慢慢地走近大学问家的座位。

(四)

最近几年,我对藏书、读书与治学诸问题曾写过一些片段小文,也常和一些年轻朋友谈过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了把我对这些方面关系的看法和想法连贯成一体,遂从一些小文和谈话记录中摘引部分资料,草成本文,以表述个人的见解,那就是:藏书是中国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现象,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读书创造条件。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从读书中撷取精华,形成思想观点,为治学奠定基础。至于治学,必须要恪守“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的规则。这些见解,纯为愚者一得,仅供参考。是否有当,至祈指正。

Book Collection,Reading and Scholarship

Lai Xin xia

(Nankai U niversity,T 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 his essay discusses t he tr adit io nal as-sociation betw een collect ion,reading and scholarship, especiall y in the contex t of Chinese cult ur e.It argues t hat book co llect ion w as hig hly valued in Chinese cul-ture.How ev er,books w ere seldo m co llect ed fo r t heir ow n sake;t hey w ere g enerally collect ed for reading. Nor reading w as carried out on it s ow n acco unt;it w as done t o lay a solid f oundation for scholarship.

Key words:bo ok collect ion;library hist ory;read-ing scholarsip

收稿日期:20001022.

培根:论读书(摘录)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摘自《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39《津图学刊》2001年第1期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导读: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1、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2、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3、腹为笥箧:笥:盛书等物的方形竹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腹部成了书箱子。形容读书多,有学识。 4、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5、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6、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7、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8、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9、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10、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11、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12、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13、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14、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6、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7、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18、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19、废书长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20、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21、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22、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23、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24、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25、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26、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27、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28、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大师治学》的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的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15分)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教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幽默,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

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管理办法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习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习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习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常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发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7.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8.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分)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 ? 读书  ? 治学 来新夏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天津 30071) 摘要:本文论述了藏书、读书与治学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藏书,但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治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藏书;图书馆;读书;治学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753(2001)01003703 (一) 藏书是关乎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问题,也是一个人读书、治学的发轫点。宋朝藏书家晁公武曾论及汉王粲、宋宋绶之能称一代博学者,就因为他们“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此可见藏书之能涵育人才。当然藏书之功尚不仅于此,其更重要之作用乃在于保存、传递一国、一民族之文化,使之世代相传弗替,为立国之基。藏书一词可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文中说有一名徐冯者,曾告人说:“智者不藏书”,这当然是指私藏而言。“藏书”既已成为专用名词,则藏书的事实当已较为普遍了。 中国最早的正式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它与公藏、私藏,并成中国藏书事业的三大系统,而私藏则历来备受学者注意。私藏与私学兴起有关,私学的兴盛使图书开始由官藏传入民间,一些“士”为了谋求利禄,到处发表政见以取悦国君,因而需用大量图书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论点。如苏秦在各国游说失败后回家,受到冷遇,于是“陈箧数十”,发奋读书,说明苏秦有几十箱私藏;名学家惠施有简书五车,成为“学富五车”成语的原始。自此以后,历朝学者几乎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中国的私藏事业一直贯穿着“仁人爱物”的精神,虽然以藏为主,但不少藏家都愿意藏书为人所用。如东汉的蔡邕因爱王粲之才而举私藏相赠。南齐崔慰祖聚书万卷,邻里少年来家借书,他都“亲自取与,未尝为辞”。晋范蔚藏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有百余人,他不仅允许借阅,还为读者“置办衣食”。这种慷慨借阅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不少藏书家头脑中。明末有一位藏书家李如一就持一种“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的态度。所以他“每得一秘书遗册,必遗书相闻;有所求借,则朝发而夕至”。当然在当代,我们的仁人精神已不是局限于“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而是有“当与天下人共之”的气概。清末绍兴人徐树兰父子建古越藏书楼,出家藏向社会公开借阅,开藏书楼走向现代图书馆的先声。至于对书的“爱物”,从汉以来就有文献可稽。汉代已开始用竹制小箱子(箧)分类置放图书,以免图书受损。魏晋有一个名曹仓的人修了一个石窟藏书,命名为曹氏书仓。隋炀帝是为后世所非议的皇帝,但他对图书的爱物之心,却极为后世所称道。如《旧唐志》即盛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并创制了多种图书储存设备。明代范钦建天一阁藏书楼,对防火、防蠹、防潮和防散失都有相应的措施。有的学者为了访求有价值的书,不惜纡尊降贵,亲到书市去搜寻图书,如清初的王士祯就按期在书市出没,把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收藏、保护起来。正是由于我国对图书有这样一种仁人爱物的人文精神,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善于保护图书文献的一个国家。 清朝学者多好藏书,但在认识上却有藏书家藏书与读书家藏书之分。如钱曾、黄丕烈以佞宋,即专一注重宋版书为藏书的宗旨,视书如古董。孙从添则以藏书为个人癖好,用做鉴赏,这些似非藏书正道。更有以藏书做市易以谋生者,则更无足与论了。我认为只有读书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藏书家。清代中叶江阴有一位藏书家名承应韶者,藏书极丰,“广求佳本,必依次读终卷”,这是为读书而藏书的藏书家。另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对藏书与读书有着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这些论述把藏书与读书的关系说得很透彻。所以说,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读书。 37 《津图学刊》2001年第1期

《借书藏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借书藏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借书藏书》阅读答案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 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自示不广是恶得不贫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亚死,悉归他人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 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关于读书的成语_成语(精华版)

《关于读书的成语》 1、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2、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3、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4、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 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6、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7、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8、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9、十寒窗:形容长刻苦读书。 10、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1、摘句寻章:摘取搜寻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2、囊萤照雪: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13、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4、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 的大学者。 15、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16、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17、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 就要多读书。 19、穷措大:措:读书人。比喻贫穷的读书人。 20、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21、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22、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 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孟丽菊 摘要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古代书院大师们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的追溯,展示了他们良好的读书治学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今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书院治学精神指导意义 书院是由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束奇葩。书院开创的学术风尚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中国学者吴康将书院与二千年前希腊柏拉图的“亚加登美”(Academia)、亚里斯多德的“利凯央”(Lykeon)相媲美,1可见书院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日本著名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稻叶君山认为自书院制度发展后,从此中国真正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在学校而在书院。2这些评价都是恰当而有根据的,它们不仅是对书院性质和特点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书院大师们不为科举、不为利禄专心研究学问的治学精神的高度赞誉。今天,书院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和贡献,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追溯和探究中国古代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和治学风尚,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消除目前高等学校内的一些不良学术风气,繁荣高校学术气氛,提高高校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等诸方面。 1.在治学态度上刻苦、严谨。书院各派大师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在治学态度上却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他们对待学问都是扎扎实实、刻苦自励、深入钻研、殚力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学问上都下过艰苦持久的功夫。陈傅良(公元1137年—1203年),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为了使他的学说自成一派,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聚书千卷,每天都沉浸于考古咨今中,钻研经制,详细稽考三代两汉以前的一事一物,终使他的永嘉之学成为浙学(也称事功学派)中的代表学派。陈亮(公元1145年—1194年),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人,感到《中庸》、《大学》等空言心性之学没有实际用处,就用了十年时间,究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霸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繇,创立“倡言事功,主张实学实用”的事功学派。陈亮治学可谓“十年璧水,一几明窗”3。清代经学大师、钟山书院山长卢文马召(公元1717年—1796年),号抱经,为了整理、勘查古籍的真伪,复兴汉学(也称朴学),“虽耄,孳孳无怠,昧爽起,纟番阅校勘,朱墨并作……日且瞑,始出户、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始安。祁寒酷暑不稍闲,宦俸脯修所入,不治生产,仅以购书,闻有旧本必借抄之,有善说必谨录之,一策之间,分别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今抱经堂藏书万数,皆是也。”4由此可见其勤奋好学,至老不衰的治学精神,实在是值得后人学习。书院大师们不仅勤学、刻苦,而且治学十分严谨,主要表现为:(1)讲究扎扎实实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2)务使精确可信,足资参证,反对“道听途说”;(3)主张学有统绪,有本有源,全面而系统做学问,博洽而有要领,广收而能深入,反对东涂西抹、浮光掠影等等。 2.在治学目标上求实、创新。书院在学术上的创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内部

《治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 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 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 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勤勉不倦的样子。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 4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载:开始 B.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懿:美,好 C.矫首而徇.飞徇:顺从 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赡:供给,供养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 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C.第⑤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以形象的比喻论述 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D.第⑥段论述了志与才的关系,强调志的主导作用,得出一定要立 志的结论。

2020高三月考作文“藏书与读书”原题及范文[2020年最新]

2020高三月考作文“藏书与读书”原题及范文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材料一: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袁枚《黄生借书说》材料二:一本好书,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然后抛诸脑后:一首好诗,我们总是 先把它收藏起来,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咀嚼品味它。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是 它们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升格作文】 寄托时代,发挥主观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有“书非借不能读也”之说,总结出哲理名言。类似现 象在今天的生活中也不胜枚举:我们读遍了别人的书籍,却从未静下心来悦纳(?)自己拥有什么;我们眼中的风景总在远处,却时常忽略身边的美好……在浮躁于当下 的现象,是底蕴太不知足,还是太过自信满足?在我看来,依靠外在的“借”谋求进 步并不是坏事,但还应主观努力。 君子博学,善假于物。能够依靠外界有利条件,谋取自己的成功,是一种难得的 智慧。古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今有写下《今人登黄鹤楼》诗句的华中师大保安陈 金平。偶得的一本《毛泽东诗词》,让陈金平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三十年间写古 体诗近五千首,终于实现了做诗人的梦想。当我们借助外物时,我们会格外珍惜,像

范仲淹习得读书之苦,宋濂也曾得道于求学之艰。古人成功大多是博学而善假于物, 因为条件有限,不能具体了再努力。 战胜懒惰,亦靠自己。惰性是人的天性之一,人人都有,就看你是被惰性战胜, 还是战胜惰性。战胜了惰性,成功的几率就大;被惰性战胜,成功的几率就小。古人 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志也。”可当我们有 优于别人的资源时却变得挥霍无度,或拥“资”自重,懒惰松散。袁枚说:“七略四 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非读书然,天下物皆然。”拥有时不以为意,失去了才懂珍惜,是人面临的最大纠结。一本好书,买后不该抛诸脑后;一首好诗,咀嚼品味再收藏。若无人督促,懒惰心理 就会战上风,不思进取。因此,借书——敦促——努力,似乎不可或缺,但主要依靠 自己的力量,守住乾坤,如此心灵可有安放处。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但是,改变自己,光靠外力还不够,辩证法说的好: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一名有志者, 唯有树立雄心壮志,寄托于时代,方能放眼未来。把理想寄托于时代,先要充分利用 个人才志,懂得凭借。在物质丰盈,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借鉴, 就看你如何把握机会来选择。从《站着上北大》走红网络,再到湖北大学“励志保安 团”励志圆梦,都在题醒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敢拼才会赢。“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 于时代,借助祖国发展,明天总会比今天更精彩。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寄托时代,放眼未来,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点评】

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

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方向,给人力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欢迎大家收藏! 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1 1.【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2.【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3.【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4.【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6.【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7.【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8.【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9.【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10.【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

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11.【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12.【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13.【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4.【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15.【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16.【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17.【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8.【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19.【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0.【臧谷两亡】: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个去读书,一个去,结果都丢了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爱书情结_高中作文

爱书情结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爱书情结,感谢您的阅读! 此次暑期根据学校要求来到尚书网进行网上阅读,我如入宝山,沉醉不知归路,一下就勾起了我无限的感慨。也不知这个题目是否符合文法,记得倪萍的《日子》一书里曾提到过“女人的爱衣情结”,温柔的字眼一度令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此番就稍稍“效颦”一下,将其改头换面,借以抒怀,畅谈我的“爱书情结”。 我爱书,或许在上辈子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早在襁褓之中,我一哭闹,无论父母好言相劝或者恶语相逼都无济于事。奇怪的事是,他们只要将一本花花绿绿的杂志在我面前晃一晃,我就立即停止哭闹,瞪大好奇的眼睛,挥舞着小手要书。并非“神童”的我当然不会一目十行地读下去。当我厌倦了书中黑压压一片不知所云的文字时,便烦躁地撕扯书本甚至往嘴里塞着吃。父母一方面害怕我肚里会“积存”太多“文章”,另一方面又为我的“早慧”欣喜不已,于是专门托人到省城买了扯不破,咬不烂又可做手帕,毛巾用的“布书”来供我“阅读”。 那色彩缤纷而又香气扑鼻的小书一直是我儿时的爱物。它们伴我走过了金色的童年。我想即使在我垂垂老矣之,回忆起“小猫钓鱼”、“灰姑娘”等个个温馨的故事时,仍会露出孩子般开朗纯正的笑容。上了小学,稍稍识字的我开始将“贪婪”的目光投向家中一个一人多高的橡木书橱。明智的父母防患于未然,早已将他们认为不适合我读的”禁书”束之高阁,书橱中仅存一些马列著作及父母的专业用书。医书与外文书我当然不去问津。如饥似渴而又无可奈何之下,我选中了《资本论》。一天,父母下班回家,看见了这样饶有趣味的一幕,小小的我若有所思地托着下巴,目光深邃,注视远方,面前摊开的是天部头的革命导师经典著作,他们在忍俊不禁之余,颇有深意的互相交换了眼色。不久,家里就专门为我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读书与藏书的情结》(造型·表现)教案

第二单元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活动一课题:讨论与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和讨论与读书有关联的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场所、名人轶事等,认识和理解读书、爱书对个人素质提升及发展的严重作用。 2、了解掌握藏书标、藏书章、书签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对藏书票、藏书章、书签等的识记、欣赏,认识如何体现自身文化品位,及营造温馨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 3、通过以读书为主导,以藏书票等设计制作为目的的学习,提高综合思考能力和将所学知识整体化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我国古代出名的书院、藏书楼、现代图书馆、阅览厅等视频资料,古今名人读书的相关资料。印制质量较好的多种中外藏书票作品,多种多样的书签等,欣赏用的投影设备,课前制作成的电子文件或投影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藏书票、书签等,并查阅读书、藏书、爱书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利用多媒体出示与读书活动相关的图形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感受我国文明进程的璀璨史实、成就和传统。体会认识读书与自身文化修养,及长远发展的严重关系。 b、适时引出与读书、藏书、爱书相关的藏书票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藏书票的由来、发展情况,并进行欣赏藏书票作品。

(2)发展阶段 a、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藏书票的功用、审美特征,以详尽作品为例,分析其内容表达的内涵和意蕴。 b、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营造一种同等解放的对话氛围,交流自己对读书、藏书、爱书的新认识,对提高自己素质的新感受。除了围绕教材上提示的讨论题目外,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析自带的藏书票作品,并准备全班交流。(3)巩固小结 a、组织全班交流。请各小组推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爱书、藏书或制作收藏藏书票的学生,谈自身的做法和收获。尊崇每个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主动体验与交流。 b、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小结。读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知识传承的严重方式,是个体发展的严重基础。读书、爱书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藏书票的学习制作是艺术也是文化修养的追求和体现。 3、课后拓展 a、鼓励学生课下收集各种藏书票及相关的文章,注意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分析其构思、立意,及其形式特征。 b、提示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确立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一些醉心。比如收藏书籍、字画、浏览、考证我国的书院、收集、收藏藏书票,收集整理中外读书、藏书、爱书的名人轶事等。 活动二创作与实践 课题:版画藏书票 教学目的: 1、学习藏书票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版画的方式制作一枚藏书票 3、提高学生读书、爱书、藏书的兴趣及对书籍装饰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藏书票的特点教学难点:藏书票的内容设计得精炼概括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 学及感悟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着、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

家庭读书与经典同行

家庭读书与经典同行”调查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分析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读书的过程是我们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许多事实证明,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我和我的排挡——莫君梅专门对小学生这一群体作课外阅读调研。据调查,我们发现,无论从喜欢阅读的人数比率上看,还是从阅读的动机上看,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但是不够浓厚,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家庭里缺乏培养阅读兴趣的外在条件,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他们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课余时间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这也造就了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内容的悲剧。 第三、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还有的原因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读书的真正好处,缺乏对有益书籍的认识,没有潜心读书的时间,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一种负担等。 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小学生之所以对课外阅读有一点兴趣,主要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为小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了解周围的事物。

另外,小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存在阅读量少的现象外,还存在阅读面窄的现象。可以说,大部分孩子是读教科书长大的。除此之外,无非是《语文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向学校图书馆和他人借阅的。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拥有的阅读材料更加有限。家长投资买的书,无非是些学习参考书、优秀作文选,真正的文学书、经典名著只局限于部分家庭才有。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以色彩亮丽的各种图画书为主。我们在母校对五年级全级194位学生中做了一次:“你最喜欢读哪一类书”的问卷调查。选择A、艺术类的占11.34 %;选择B、文学类的占32.47;选择C、娱乐类的占12.37%;选择D、辅导类的占17.01%;选择E、科普类的占21.64%;选择F、漫画类的占43. 2%。调查中可见,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存在偏食行为,错误地认为课外阅读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致使有43. 2%的学生在课外读物的类型选择了漫画类。学生喜欢看的卡通型的漫画书,娱乐性的动画书,还有机器猫、脑筋急转弯等这些书籍根本没什么意义,纯粹是在浪费孩子们宝贵的时间。而对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学名著,有借鉴作用的历史书,指导实践的科普书,小学生涉猎的反而很少。这一现象的出现,谁又是罪魁祸首呢?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因而在择书时非常盲目,选择的书目单一;有的盲目听取孩子的建议,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有的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 因此,我们作为师长,应重视引导小孩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其实人天生就是爱看书的,只是我们过多地增加了功利目的,才使得读书变成了“苦差使”。在阅读初期,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有成功的满足的感受,不应强调做多少摘抄,写多少读书笔记,可举行“读书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校可成立“读书社团”由专门老师指导。通过组织学生观赏名片来了解世界名著,通过教师朗读节选作品了解全部作品,通过教师讲故事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每周开设一堂“阅读欣赏课”或“佳作欣赏课”,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开展“一句话新闻演讲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经典精读”活动;编辑《班级周报》……在活动中检查孩子阅读情况。

关于读书的成语60条

关于读书的成语60条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以下是“读书的成语”,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2.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3. 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4.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5. 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6. 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7. 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8.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9. 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10.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11、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12、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13、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14、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5、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6、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7、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8、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9、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20、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21、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22、摊书傲百城: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23、伴食中书: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24、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25、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2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27、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28、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29、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最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 第二单元读书爱书的情节第8课《方寸钤记藏书印》教学设计-word文档

8.《方寸钤记——藏书印》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是对上一课版画藏书票学习的拓展延伸,教材设计思路是首先欣赏大量藏书印作品以开阔眼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藏书印的刻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到设计刻制一枚藏书印的乐趣,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篆刻艺术相关知识,学习藏书印的刻制方法,提升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和个人的艺术修养。教材中设置了活动一“欣赏与研究”和活动二“尝试与刻制”,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运用篆刻字体布局和篆刻刀法来刻制一方藏书印,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大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是不够开阔,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藏书印还是比较陌生,在准备本课学习材料印石、篆刻工具上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了解藏书印艺术的起源、发展、用途及分类(图像识读)。 ②能说出刻制藏书印工具材料、布局和刀法(美术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刻制一方藏书印(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刻制一方藏书印,养成认真细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提高艺术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理解)。 教学重点:藏书印的布局章法以及常用刻制刀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个人风格的藏书印。 教具准备:藏书印若干、橡皮、刻刀、印泥、复写纸等。

学具准备:印石(或橡皮)、篆刻刀、印泥、复写纸、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师问:有谁刻过藏书印?谁有认识的亲戚朋友创作过藏书印作品?谁来谈谈对藏书印的了解,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一方藏书印,让学生钤印在书的扉页上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印章文字内容导入本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近期我们学校将举办读书节,学校让我们班负责提供精美的藏书印作品进行展示,同学们考虑考虑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师生讨论,教师归纳:1.刻制藏书印。2.鉴赏筛选作品参展。 三、发展阶段 学生带着如何鉴赏和刻制藏书印这两个问题自学课本。 (一)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藏书印的定义。 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是藏书者专门钤印与书本图册扉页,以表达图书所有权并表达个人性情志趣的一种印迹。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二)学生介绍藏书印所需要的工具材料,教师总结:一般要用到印石、印泥、篆刻刀(以平口刀为主)、复写纸、砂纸(磨平印石用)。教师同时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三)藏书印的表现形式 课件展示两方藏书印图片(一个是朱文,另一个是白文),学生探究两方藏书印的不同。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特点,比较不同,得出结论: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整理古籍,在标点,注释,今译等工作之前要从事校勘工作,而校勘之先必须搜求异本来正本清源,理出版本源流,从而选择最好的本子作为底本。这是整理古籍成败的关键。我国流传下来的一个名字的古籍,其版本可能有好几种。其中,版本肯定是有优有劣的。我们在影印时,自然是要选择其中比较好的版本。以《汉书》为例,班固在著述此书的时候,多用古字古训,较为难读。因此,在后世有许多人为此书做注。而其中确知最早的当属应肋、服虔两家,但是此两书皆已亡佚。从时代来看,这两家距离班固著述时代最近,若刊印《汉书》当以此两家优先,但是,却已经不能够了。唐代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于是后世《汉书》大多以颜注作为注本。如果没有学习过版本学,也许我们无法从中选出最好的版本来,但是,当我们具有一定的版本学知识之后,会发现,这事非常简单的。 而在点校古籍的时候,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则更加明显。点校古籍从刘向父子开始,就开了广搜众本的先例。宋朝岳珂校刻《九经三传》竟用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比较各版本的优劣异同,从而找出精善之本为底本,然后再与其它版本勘比较对,是正谬误,最后整理出更好的精校版本。这中间,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确定版本的过程,没有这种工作,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可见,古籍版本学对于研究、影印古籍是有很大作用的。 其次,古籍版本学是读书治学的根基。读书治学,先了解版本,就可以弄清楚应看哪种版本的书,哪种版本的文字内容比较完整,较为正确,是可靠的资料,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是切身感受之言,说明了读书与版本之间的关系。阅读古籍欲获好的效果,必先选择好的版本,如果部研究版本,就不知何者劣,何者优。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