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图版必修二。讲述的内容是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基因的表达”。本节是从本质上阐述生命现象的理论,是分子遗传学的核心。本节教材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前后联系 “基因的表达”这部分内容,(1)从物质上看,讨论的是生命特有的两种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在生命现象中的关系。学习过程需要生物学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作为基础,其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有第二单元“细胞的自我保障”中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等。(2)从结构上看,基因表达的过程是在细胞基本结构的不同区域中完成的,因此,还需要第一模块第一单元“有机体中的细胞”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作为基础。(3)从功能上看,细胞代谢过程都是性状的体现,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本节内容有有助于对生命最基本特征的理解,这涉及第一模块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中,关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及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周期”中有关细胞增殖、分化等内容。 另外,本节教材与生物学第三模块《稳态和环境》的学习也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生命许多特有的调节活动都是基因——酶——性状或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具体体现。 就本册而言本节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染色体变异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第二单元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本质作进一步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基因的本质》后,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具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同时还有课时紧,任务重的矛盾。 三、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化学农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的作用机理、后效作用以及重组昆虫病毒和能够感染并增效病毒的物质方面进行的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增效作用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性、再猖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和谐的农药,减少或替代传统的广谱、高毒有机化学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1]。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friendly pesticides)[2]。昆虫病毒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特异性强、毒力高、稳定性好、安全无害,用后能引起害虫群体病毒疾病的流行传播,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自然控制害虫消长,导致相继世代害虫持续带毒,感染死亡。与其他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相比,昆虫病毒杀虫剂到目前未发现抗性问题,这为病毒杀虫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1.1形态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含包涵体,为多角体病毒Polyhedra。核型多角体直径:0.5~15微米(μm=μ=10-6米)病毒粒子直径:26~70毫微米,长200~400毫微米(nm=mμm=10-9米)粒子杆状,核含双股RNA被壳螺旋状。 不同的昆虫形态有所不同,如黄地老虎核多角体病毒(AsNPV)多角体大多呈六边形。大小一般为l.7—2.6um,为多粒包埋类型,每个病毒束内有2—7个棱衣壳,以3—4个最多见。核衣壳为杆状,有的稍有弯曲,大小约为308nm ×52nm[3]。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平面观量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少量六边形。多角体大小不均一,为0.5~1.05um,平均直径为0.59u m±0.13um。多角体在弱戚中作用15分钟左右时,可看到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大小均一,并包埋于多角体的空膜中。同时,还可见到囊状的多角体空膜[4]。 1.2理化性状 主要成份蛋白质不同多角体所含的氨基酸成份不同;不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笨、丙酮等;不能为细菌或细胞蛋白酶破坏;活体外用Na2CO3的稀溶液(0.08~0.05M)溶解获得病毒粒子被食感染虫体,能在中肠释放粒子,多角体不溶于血淋巴,耐低温,-135~150℃下冻融5次不失活。 2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2.1 病毒研究利用的历史 第一个关于昆虫病毒病的记录文献是我国12世纪中叶的《农书》中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病的记载。这就是我国养蚕农民俗称“脓病”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5]。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到1995年,已知可从716种昆虫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展了,Gehren(1892)在德国利用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6]。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的松针黄叶蜂( Neodiprion Sertifer)危害较严重,应用人工防治效果不大。直到从欧洲随天敌把该害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 Neodiprion Sertife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sNPV)引入,才使这个害虫的为害基本得到控制。1961年,美国应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防治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害虫,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于1971年正式登记,是第一个工业生产的昆虫病毒商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这方面陆续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报道。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

优质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单位:横县中学授课班级:1609 授课教师:黎文华上课地点:1609班教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二、遗传信息的翻 译 DNA RNA 组成元素 基本单位 碱基 结构 分布 分子大小 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 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 RNA)。 探究二 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 观看动画,阅读教材63页,回答以下问题: 1、概述转录的过程? 2、转录的单位是什么? 3、DNA的两条链都能转录吗? 4、DNA链完全解开吗? 5、在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什么特殊情况? 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 利用动画:显示转录过程。 探究三、m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呢? 思考:mRNA的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 提出: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小结:64种密码:61个编码控制20种氨基酸合成,另 外3个(UAG、UAA、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 蛋白质的终止信号又称终止密码。 继续设疑:是谁把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运到蛋白质的 “装配机器”——核糖体上的?————引出tRNA 课件显示:tRNA的结构示意图,特别注意反密码子的种 类和读取的方向(61种,从携带氨基酸的那一端开始 读取) 学生阅读课文,思 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课文,小组讨论。 通过阅读课文,进 一步提高学生自 学能力。 教师导学,进一步 掌握知识要点。 并利用教材中的 图解,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思考、归 纳获得知识。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 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具有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无害、后效作用明显等优点,然而,在田间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限制因素。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特性和田间应用研究情况,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杀虫特点和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田间应用技术措施。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下称)属杆状病毒科的一类病毒。其作为杀虫剂,目前已广泛用于以鳞翅目害虫为主的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与传统化学药剂相比,其具有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无害等特点,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害虫种群起到一定的致弱作用,从而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然而,NPV杀虫剂在田间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和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NPV杀虫剂自身特点在田间合理使用,成为该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所面临的紧迫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NPV 生物特性和田间应用的研究情况,对NPV杀虫剂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田间应用技术建议。 1 NPV种类 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的,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它的数量在已知的昆虫病毒中居首位。在我国已报道的超过290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NPV杀虫剂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表1)。其中我国正式登记的有8种(表2)。表1国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使用情况 病毒名称防治对象应用作物使用国家 美洲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zea NPV) 美洲棉铃虫棉花、烟草、 大豆、蔬菜 美国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brassicae NPV)多种鳞翅目 昆虫(主治 甘蓝夜蛾) 蔬菜法国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exigua NPV)甜菜夜蛾蔬菜荷兰、美国、 泰国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 NPV)多种鳞翅目 昆虫 蔬菜危地马拉、美 国 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doxophyesorana NPV) 茶小卷叶蛾蔬菜德国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richoplusiani NPV) 粉纹夜蛾蔬菜美国 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nagraphafalcifera NPV) 棉铃虫、甜 菜夜蛾、芹 菜夜蛾 棉花、蔬菜美国 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littoralis NPV) 灰翅夜蛾棉花法国 大豆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icarsiagemmatalis NPV) 大豆夜蛾大豆巴西 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pseudotsugata NPV)黄杉、冷杉 毒蛾 森林美国、加拿大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舞毒蛾森林美国、加拿大、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 系统的构建

V IROLOGICA S INICA, June 2007, 22 (3):0218-225 Received: 2006-11-13, Accepted: 2007-01-30 * Foundation items: 973 (2003CB114202); Programme Strategic Scientific Allia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2004CB720404); National Natural F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30630002)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Fax: 86-27-87197180, E-mail: huzh@https://www.doczj.com/doc/1813656043.html,

HUANG et al.Construction of the Bac-to-Bac System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 219 (BmNPV), are most widely used to express foreign proteins. More than a thousand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nd expressed through recombinant AcMNPV and BmNPV, ranging from the components of transcription machinery to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1).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of recombi- nant baculovirus to express foreign genes is very time consuming, because multiple rounds of purific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viruses are needed. Recently, the newly developed Bac-to-Bac TM system of AcMNPV has overcome this drawback. The AcMNPV bacmid can autonomously replicate in E. coli as a large plasmid at a low copy number, and the recombinant virus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site specific transposi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E. coli)and used to infect insect cells. Since this system eliminates multiple rounds of purific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virus, recombinant viruses can be selected and purified within 7-10 days. BmNPV, a member of the family Baculoviridae, is a natural pathogen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 Bombyx mori. Though the BmNPV genome is over 90% identical to the genome of AcMNPV (7), its host specificities is very narrow. Unlike AcMNPV which can infect more than 30 lepidopteran insects (2, 8), the BmNPV can only infect silkworm and its cell lines. Since it was first used to express α-interferon in 1985 (15), the BEVS of BmNPV has been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many foreign proteins either in a cell culture system or in a insect larvae system (1). B. mori BEVS a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large-scale manufacture of foreign proteins, as the protein expression using silkworm or pupae is 10- to 100-fold higher than from B. mori cells. Silkworms are saf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asy to breed with low cost.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raising silkworms in China. All these make B. mori BEVS one of the most optimal system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recombi- nant proteins. Several B. mori BEV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ast years (5, 10,11, 26, 27), however, the applications were limited due to the time con- suming process or low infectivity of the virus to silkworm.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acmid of BmNPV, BmBacJS13, using in vivo recom- bination. To study the infectivity of the bacmid, the polyhedrin gene was inserted into the bacmid generating recombinant virus BmBacJS13-ph. The infectivity of BmBacJS13-ph was demonstrated by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budded viruses and bioassay in B. mori larva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mBac- JS13-ph is a functional virus with similar infectivity to that of wt BmNPV.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infective recombinant viruses could be generated with BmBacJS13 by site specific transposition in E. coli, indicating a functional Bac-to-Bac system of BmNPV was constructed. MATERIAL AND METHODS Insect, virus and cell line Larvae of Bombyx mori, were reared on an artificial diet at 27℃(4) and third or fifth instars larvae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BmN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C-100 (JRH) insect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GIBCO/BRL) at 28℃ using standard techniques (17).The wt BmNPV Shaanxi strain, collected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ere propagated on silkworm larvae (3). Construction of transfer vector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he BmNPV T3 strain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L33180), a 1.5 kb segment upstream of polyhedrin gene was amplified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茶尺蠖药效试验方案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 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由江西省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的生物农药,通过试验评价生物农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对茶叶害虫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防治时期及适宜的使用剂量,对生物与环境安全性的影响等,为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2 试验地点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高效茶叶产业园 3 防治对象和作物、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茶尺蠖;试验品种:福鼎小白 4.试验地选择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高效茶叶产业园6号茶园,树高约 85cm,茶蓬覆盖度约85%,刚抽新芽2—4叶且长势均匀的老茶园。 6试验设计及安排 5.1药剂 5.1.1 试验药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2 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有限公司)。 5.2 小区安排 5.2.1 处理小区:3个处理小区。(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对照药剂;(3)空白对照(清水)。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 5.2.2 小区面积和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采用随机区组排

列。 5.3 施药方法 5.3.1 使用方法:按照药剂标签上注明的方法或要求进行。按试验设计浓度配制好药液,对茶树进行蓬面均匀喷雾。喷药时注意对芽梢的正、反两面喷透及丛侧面喷雾,喷至药液欲滴为止。 5.3.2 使用器械:静电喷雾器。 5.3.3 使用剂量和容量:按照标签注明的剂量施用。通常药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为g/hm2(克/公顷)。用于喷雾时,同时记录用药倍数和每公顷的药液用量L/ hm2(升/公顷)。20亿PIB/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亩用50毫升。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亩用10毫升。 7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6.1 气象和土壤资料 6.1.1 试验时间及天气 试验时间2015 年8月14日—28日,施药时天气晴,施药后24 h内无降雨,试验期间平均气温17.5 ℃,平均湿度82.46%(见表1)。 日期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天气情况降水量(mm) 2015-8-14 19.8 26.4 13.2 晴 2015-8-15 18.9 25.3 12.4 阴 2015-8-16 18.2 24.6 11.8 阴转小雨 2.3 2015-8-17 18.2 24.1 12.3 阴 2015-8-18 18.7 24.5 12.8 多云 2015-8-19 17.6 23.4 11.7 多云 2015-8-20 17.5 23.1 11.9 阴转小雨 3.2 2015-8-21 18.5 24.8 12.1 阴 2015-8-22 15 20.4 9.6 阵雨36.7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答案)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 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某细胞内相关的生理活动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细胞为记忆B细胞,其细胞核、细胞质中均能发生a、b过程 B. 细胞发生c过程时,mRNA沿着核糖体移动,参与的tRNA可能有61种 C. 图中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由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D. 分化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一定不同 2.某种物质可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该物质不会阻断的细胞生理过程是 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 A. ① B. ①② C. ③ D. ②③ 3.若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的关系,则表中相应的叙述与图示不符的选项是选项甲乙丙相应的叙述 A DNA RNA蛋白质①过程可表示转录;②过程可表示翻译 B二倍体花粉单倍体通过③得到甲的常用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种子 C离体细胞愈伤组织植物体①过程表示脱分化,②过程包括再分化 D CO 2+H 2 0C 6 H 12 O 6 丙酮酸 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过程表 示有氧呼吸 A. A B. B C. C D. D 4.下列有关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 人体不同细胞中DNA复制方式不同 C. 翻译过程中mRNA都要与核糖体结合 D. 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可由DNA流向RNA 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目前该病毒已经造成超过5160人死亡。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本节课高考要求为Ⅱ级,要求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本节内容为高考高频考点之一,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命题多有涉及,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考查。高考命题立意在能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是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授课时,采用在市编《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基础上,添加补充学案的方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也要贯彻这种做法。 一、课前预习 1.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第104页的“知识盘点梳理”填充。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04页上的“考纲预览导学”明确复习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支点阐释”初步明确复习方法。 2.抽查部分学生的市学案,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起到督促的作用。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课堂探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有: 1.出示“知识盘点梳理”的答案,让学生自主纠错。本环节要求学生:(1)快速认真核对“知识盘点梳理”部分的答案;(2)同桌互助解决出错点,有疑问请提出;(3)纠错完毕,熟记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释疑。本部分特别强调三处:转录需要的酶是什么、翻译的场所在哪里、tRNA的结构及重要部位。 2.预习效果检测。通过7个判断题,起到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从中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强化。 3.明确复习目标、体验高考真题、明确复习方法。 (1)结合“考纲预览导学”,对复习目标进行解读和强调。 (2)让学生做“高考零距体验”中的7个判断题,让学生感悟高考命题视角,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3)结合“学习支点阐释”,让学生明确复习方法。 4.考点透析归纳。结合考纲,确立本节的三个重要考点分别为:①RNA的种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案)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2)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能力目标:尝试列表比较转录和复制的过程。 3、情感目标: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1)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2)转录和复制的异同点。 2、学习难点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为什么RNA适于做DNA的信使 1.RNA与DNA的比较 2.种类 (1) :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2) :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3) :与蛋白质合成核糖体。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中,以DNA的为模板,按照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 (3)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如)。 (4)产物: (5)RNA出细胞核的途径:通过,RNA从细胞核内进入细胞质。 [思考与讨论] 1、写出以b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碱基序列,写出b链对应的a链的碱基序列。

2. DNA的两条链都转录吗? 3、DNA链完全解开吗? 4、在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什么特殊情况? 5、转录发生在什么时候? [随堂练习] 1、对比RNA和DNA化学成分,RNA特有的是() A. 核糖和尿嘧啶 B. 脱氧核糖和尿嘧啶 C. 核糖和胸腺嘧啶 D.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2、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哪一过程中() A. 复制 B. 转录 C. 翻译 D. 复制和转录 3、以下哪项对RNA来说是正确的() A. C+G=A+U B. C+G>A+U C. G+A=C+U D. 前三项都不对 4、某信使RNA上,A的含量是24%,U的含量是26%,C的含量是27%,则控制其合成的模板链中G的含量为() A. 23% B. 25% C. 27% D. 24% 5、RNA在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 A、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②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①作好本章的引子。 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与侧枝内容的教学要求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 ①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片段1:导入

师: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 生:讨论、争论,看图,形成新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引起悬念,明确探究的目标) 师: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 师: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基因的表达”。引导学生看本章的章图。询问学生看懂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师: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导入新课。 片段2学习转录过程 师: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如何联系起来? 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 师:如何解读DNA信息? 生:看图分析比较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区别,通过图形和CAI课件的演示,认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并且完成对比表格。 RNA与DNA的比较

师:DNA是如何转录的,特点是什么?转录的单位是什么?转录与复制有何异同? (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推理分析,形成结论) 生: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结合图解、讲CAI课件,认识转录的过程) 教师讲述:DNA相当于总司令。在战争中,如果总司令总是深入前沿阵地直接指挥, 就会影响他指挥全局。DNA被核膜限制在细胞核内,必须先把遗传信息传给mRNA,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教师提问:为什么m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 的? 结合多媒体课件或图示教师精讲点拨: ①DNA双螺旋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学生听讲、阅读、思考,师生讨论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即①mRNA为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②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 与供转录用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与DNA双链间碱基互补 配对不同的是,RNA链中与DNA链的A配对的是U,不是T。这样转录出的这个mRNA 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只是DNA链上T的位置,RNA链上是U,从而 保证了转录的准确性。 教师讲述:转录与复制都需要模板、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等等。可以从所需条件、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师:转录得到的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 能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R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完整资料)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节内容不仅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非常多,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侧枝内容是DNA与RNA结构的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RNA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在处理主干和侧枝内容关系时,要合理分配时间,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⑵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 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⑶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四、学情分析 通过第二、三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并已经对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图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 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

与提高、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内容和练习各一节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复习检查、总结疑惑 基因--------蛋白质方式(二)本节课的重点 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讨论: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 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引导学生推断可能的两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然后讨论哪种途径是可行的。好比具有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间的交往一样,必须时常委派一些能懂这两国语言的使者才能进行友好往来。使学生知道细胞核中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也必须通过中间媒介传递到细胞质中,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教师讲述:大量的科学实验表明,信息的传递不是由DNA 直接传递给蛋白质的,而是在细胞核中先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然后RNA进入细胞质中,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我们把这种RNA形象地叫做信使RNA,简写为mRNA。此外还有转运RNA,也叫tRNA,以及核糖体RNA,也叫rRNA。 〖问〗RNA只有一条链,它的结构组成与DNA有什么异同点呢? 学生阅读p63图4-3,师生讨论共同完成,教师适时归纳总结并演示表格内容: RNA与DNA的比较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 2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学习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 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过程; (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三、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各种对比表及flash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达到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效果。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与蛋白质 合成有关 的计算 基因的表达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分子、 RNA分子、氨基酸分子和核糖体,线粒体等众多 细胞器一道,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就从核糖体与m 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 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 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 项职责。 归纳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计算: 思考:DNA的碱基、mRNA的碱基与氨基 酸个数的关系? 例:一条多肽链中有氨基酸1 000个,则作为合 成该多肽链模板的信使RNA和用来转录该信使 RNA的基因分子分别至少有碱基多少个? A.3000个和3 000个B.1 000个和3 000个 C.1 000个和4 000个 D.3 000 个和6 000个 小结: DNA的碱基数:m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 基酸数= 6:3:1 从理论上和 实际情况两 种可能性讨 论,认识保 护物种的意 义。 完成练习。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复杂, 插图多, 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学中,在处理主干知识和侧枝内容的关系时,要做到合理分配时间,明确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将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要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关系,又要能简洁、清晰地概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仔细分辨并揣摩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将不同的插图内容与教学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插图的处理上,还应分清主次和

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导学案.doc

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预习内容 第一课时:遗传信息的转录 1. RNA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1)基本单位:,它是由一分子、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RNA 的碱基有。 (2)结构;一般是链,长度比DNA短,能通过,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分类:①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是; ②起转运作用的是; ③参与构成核糖体的是。 2.转录(1)场所: ⑵模板: ⑶原料: ⑷配对原则: ⑸产物:(主要是mRNA) ⑹过程:①解旋:________解开。 ②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③连接:在________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新的分子。 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①概念: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________的过程。 ②场所: ③模板: ④原料: ⑤运载工具: ⑥产物: 2.密码子 (1)概念:_______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相邻碱基称为_______。 (2)种类:共有_______种,决定氨基酸的有_______种。 3.转运RNA (1)结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 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 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______。 (2)种类:______种 小结: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 ( ) 基因 mRNA 蛋白质 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2《遗传和进化》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例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陈慧荣邮编:225700 一.【背景】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点】兴化市第一中学 【年段】高一 【时间】 2010年5月 二.【设计意图】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有非常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案例中多处创设特有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回答,以便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采用大量的问题,步步设置疑问,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设计目的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物学中的分子遗传学部分,对高中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将转录和翻译两个动态大的过程联系起来,看做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基因的表达过程,让学生明白在生物体内,在生命科学中,生物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的观点。 三.【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主要叙述了基因的两大功能之一——遗传信息的表达,是紧接着DNA分子的复制的内容,同时对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比如基因突变,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等。 2.教学重点、难点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因为该部分内容在生物学中承前启后,既联系了前面的DNA的复制,又导出了基因突变的知识,并且这一部分知识非常抽象,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很难处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的遗传物质的复制,为这一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且学生在知道了遗传物质的一个功能之后,对它的另一个功能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抽象,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不容易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困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案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RNA 的结构: (1)、组成元素:C 、H 、O 、N 、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2、 3、种类及功能???? ? 信使RNA mRNA :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运RNA tRNA: :识别并运载氨基酸 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病毒中RNA 的功能: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含有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及性状表达的全套的基 因,对宿主细胞具有感染能力。 特别提醒:细胞中的极少数RNA 还具有催化作用。 4、遗传信息的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 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转录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等。 (3)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转录的模板: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5)转录的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 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6)转录的产物:一条单链的mRNA (7)转录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翻译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转运工具 (3)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4)翻译的原料:游离的氨基酸 (5)翻译的模板:一条mRNA单链 (6)翻译的产物: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或蛋白质) (7)翻译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8)翻译的具体过程图解: →→ 6、密码子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