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

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

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
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组内评价: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说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区域的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准备】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1、独树一帜,: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2、: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3、中华之,民族之:民族性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二)中华文化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1、含义:即和。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自主探究】

2008年3月至明年7月,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在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的曲目。

请针对此事谈谈你的看法?

【巩固提升】

A级(基础识记)

1.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 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三项发明蕴涵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2.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A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B 《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水浒传》、《红楼梦》

C 《镜花缘》、《后唐传》、《西游记》、《老残游记》

D 《聊斋志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3.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说明()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C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D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B级(理解运用)

4.在秦汉至盛唐期间,我国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和的特点()A创新性实用性B实用性整体性

C创新性整体性D超前性准确性

5.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表明()

A 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B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C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D 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级(拓展延伸)

6.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

D级(直击真题)

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8、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参考答案】

1—5:CAABD

6、答:(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级(直击真题)

a) C C B

10答案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这说明中华文化( ) A.就是儒道文化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D.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2.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A.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4.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弘扬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精确和高效率、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我们中国人也在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①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民族精神具有精神激励和凝聚民族的功能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富强的精神动力④民族精神是各国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美 丽的图画(如右图)。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 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 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6. “光棍节”是产生于校园,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的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光棍节”本来跟电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过淘宝的包装塑造之后就成了一个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2019年高考文化生活考试试题汇总

2019年高考文化生活考试试题汇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全国Ⅰ卷.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B)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④ 2.(卷.26)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A.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 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 C.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 D.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卷.20)“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C)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5.(卷.16)说: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一论述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B)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汉归根归根到底是由文化决定的 ③文化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④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 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高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二)一.选择题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 化现象无时不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2.庐ft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ft”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C.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B.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3.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C.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4.从文化的来源看,文化是 A.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自主的B.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前人通过书本传承下来的 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 B.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C.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D.黄ft秀美的自然风光 6.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一种文化。 A.社区 B.都市C.校园D.民族 7.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人们将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这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A.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特点更加突出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C.文化将逐渐取代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

经济生活第七课 第二框

【拓展案】 1.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右图所示,经济效率和社会 公平之间的组合模式有多种多样,你认为比较恰当的组合应该在 A.AA′区间之内B.BB′区间之内 C.A′或B′点上D.AB区间之内 3.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减少、 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种结构比我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稳 定得多。我国的分配结构正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 A.促进效率的提高B.促进社会公平 C.促进生产的发展D.促进内需的扩大 4.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 ①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②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④实现整个社会的同步富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材料二:2007年不同行业的几位职工工资情况 ⑴沈阳市居民刘某因病不能工作,和女儿享受低保金每月500元,丈夫下岗后在一家单位值班每月500元,全家每月有50元肉价补贴。⑵某国企员工:基础工资880元,奖励工资120元。房租补贴80元,岗位工资1725元,扣除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所得税,一个月实发2020元。⑶某金融业人士:基本工资1500元,岗位工资5070元,住房津贴970元,交通及福利补贴2150元。⑷深圳某公司长住海外员工:底薪12000元,补助7000元,年终奖金根据市场情况好坏10万至15万左右,平均年薪35万左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怎样看待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8分) (3)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10分)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No.14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编写:赵长荣时间:2012.11.25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策措施。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知识自主探究】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预习要求与提示〗悦读课本60页两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了解公平的含义,明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公平的收入分配有什么意义? 〖预习要求与提示〗悦读课本62页最后三段和63页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什么是效率? 2.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一致性: 对立性: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4 55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第六课 课标题是 一、【考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1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创造新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2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文艺:在世界文艺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科技:中国的科技长期 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3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多种□4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5各自的民族特性 ?????包容性 ??????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意义 三、主干知识默写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是什么? 2、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3、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什么关系? 5、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表现在文艺和科技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国文学艺

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的;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实战演习】 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D[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等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故①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②错误。“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故③④正确。 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B[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3、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选答案C。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文化与生活试题(必修3)出题人:高三政治组审题人:高三政治组适用范围:普通班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说明:B ①文化包括礼仪、语法、逻辑等意识形态部分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3.中国历史上素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观。这反映了(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4.《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D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5.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话题时,说道:“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C ①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②文化是在人的成长中自然形成的 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入乡随俗”。这表明了:B A.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不同的文化具有共性 D.要用优秀文化改变落后文化 7.2012年5月,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教授说,不能把美国母亲节视作世界母亲节。法国、泰国、阿拉伯地区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中国也应确立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是因为A ①它能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②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 ③是抵御西方文化的有效措施④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8.2012年6月讯,继“三轮哥”、“奔跑哥”、“火车哥”、“装醒哥”之后,“托举哥”在网络上火爆登场。各地英勇救人的“托举哥”事迹通过一段段小小的视频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视频纷纷被转载,“托举哥”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的是D

必修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②“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这说明 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精神大餐》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4.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 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5.2009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有人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该观点A.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7.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现状、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②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④不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2009年4月26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网博会上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政府部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指导用户对网络文化产品合理消费,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等。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9.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非典”、“汶川特大地震”、“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二)一.选择题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 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 B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 D ?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2. 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 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 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C .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B. 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 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3. 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A.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B.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C. 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4.从文化的来源看,文化是 A. 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自主的 B ?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 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前人通过书本传承下来的 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 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 B.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C. 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 舞表演 D ?黄山秀美的自然风光 6.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 A .社区 B. 都市C .校园 D .民族 7.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人们将愈来愈强 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这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以,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立足于社会实践 D.大胆设想、科学论证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股票、债券和保险”说课设计 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股票、债券和保险》是人教版教材《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教材第六课领着学生去了解与融资有关的知识.对企业来说,是融资;对资金提供者而言,就是投资理财,为了帮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资金问题,教材是从投资理财的角度入手,因为投资理财容易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股票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知道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以及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 了解债券的含义; 知道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基本特征; 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 了解保险业务的基本分类; 知道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比较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股票等投资方式异同的分析能力; 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 利用所学安排一项家庭投资计划,学会分散投资风险,培养初步理财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理财投资、理性理财的观念; 增强投资理财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积极投资,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观念;能够增加个人财富、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因此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以钱生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与收益的比较 学习有关股票、债券、保险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帮助他们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此了解较少,并且涉及一些专业用语.所以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采用信息技术和经济常识知识整合的基础上从学生身边提取鲜活的投资素材,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在认知冲突中展开学习,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闪耀的火花,进而通过各种投资品种类比,在老师引导、启发下感悟出合理投资理财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究、发现的创作历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结论,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五、说教学过程 1、结合实例,引入课题 问题:李扬,男,三十四岁,是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已婚,年薪6万.有一个3岁的小孩,太太是自由职业者.请你帮他设计一套投资方案,以便他25年后有个富足的退休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2、以小组合作探究进入学习活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储蓄组”、“股票组”“债券组”和“保险组”.用图表的形式分析本小组的投资特点,建议李老师接受自己的投资建议. 3、教师点评各投资组推介成果,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辨证分析各种投资品种. 让学生懂得投资有风险,投资请谨慎.要获得稳健的较好收益,首先学会规避风险.做到分散风险,组合投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4、回归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高潮

文化生活第六课试题(精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测试题 编制袁春磊审核高二政治组时间2015/10/27 一、选择题 1.(安徽文综,)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北京文综)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3.(2012天津文综,)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回答下题。 4.(2012安徽文综,)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福建省泉州五校高三联考)2014年6月18日,李克强总理面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西方文明虽然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之所以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 (2015届湖北省荆门市)2014年9月22-23日,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江苏常熟举行。期间,举行了“翰墨千秋金石永年——第五届汉字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围绕“汉字艺术的当代传承”这一主题,就中国语言文字的骈俪之美、当代书法的哲学思辨等话题展开广泛讨论。两岸文化界近百人出席了开幕式。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1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单项选择题(25×2)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生活第一二课教案汇集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了解价格的含义;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正确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点 1、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模式 常规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拿出一张一百元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啊?想不想要啊?学生回答。你们知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职能?它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它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讲授新课】 (一)商品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从内涵把握,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举例辨别:空气、礼物) 2、从外延把握,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关系 商品包含于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又包含于物品。因此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3、从属性把握: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疑难解析: ①商品为什么一定要有使用价值?为什么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只有具备了使用价值(有用),才有人购买。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大自然界的物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可以有使用价值。 ②为什么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