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3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003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003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003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1

唐燕

【摘要】美国的“土地使用分区制”和英国的“自由量裁式规划许可制”是世界上典型的两种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论文以英美两国为例,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发展、制度环境约束、城市设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背景下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管理的特点和不足,提出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诱导”机制来完善我国城市设计运作、推进社会多元对话和提升设计管理实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城市设计;实施;管理;制度;过程;诱导

我国的城市设计运作面临十字路口(王建国,2012),其中“实施”一直是困扰我国城市设计纵深发展的门槛性难题。在各种类型和尺度的城市设计编制项目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那些美好的城市设计构想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和影响城市建设?设计成果如何从“纸上谈兵”走向“立竿见影”?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总体策划、设计组织、实施执行和运作维护等多个阶段(刘宛,2006),怎样才能实现从“编制”到“管理”、从“技术”到“制度”的衔接和跨越(王世福,2005)?——这无疑是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达国家积累的许多运用城市设计来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参考和示范价值。在经历了1990年代的启蒙引进、2000年代的实践探索、2010年代的成熟稳定之后,城市设计在我国的运作已经积累了30多年的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和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路径与成效,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和完善途径。由于“各国对土地利用与开发管制的基本体制不同,以及各国国情与社会发展背景亦不尽一致,以至发展出个别不同的都市设计实施方式”(林钦荣,1995)。美国的“土地使用分区制”和英国的“自由量裁式规划许可制”是世界上典型的两种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英美两国为例,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发展、制度环境约束、城市设计管理模式等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背景下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途径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而提出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改进措施。

1.制度环境下的英美城市设计管理模式比较①

1 本文为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2Z02121)成果。

1994年的《建成环境》杂志中刊出了一幅漫画(图1),用来描述英国城市设计控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这幅漫画也正好反映出英国与美国城市设计管理的主要差异:英国的城市设计管理准则往往没有直接告诉开发者究竟什么样的设计能够获得许可,许可与否主要由管理者依程序进行裁定,这种“自由量裁(discretion)”使得英国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是弹性、模糊的;美国的城市设计准则常常会清晰(甚至量化)地表明满足什么条件的设计就是可建造的,因此开发者可以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议案从而快速获得审批。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城市设计管理中的自由量裁权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它使得城市设计控制太过灵活;而在美国,过于固化的城市设计导则常常被抱怨为创造性设计的抑制因素。因此库伦沃斯(Cullingworth)指出,两者目前的改进目标都是朝对方的方向上迈出一步,“美国是朝向更高程度的自主决定型控制,而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方向则是减少管理控制和实行某种区划”②。

图1 两种典型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模式(左:英国,右:美国与欧洲其他各国)

(资料来源:John Punter. Design Control in Europe. Built Environment, 1994, 20(2): 86)1.1 美国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与区划相结合

1893年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设计的起源。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联邦制国家,城市建设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虽然美国各州乃至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体制和城市设计操作方式并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城市设计技术性地介入区划是美国城市设计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城市设计管理与区划相结合,无论对于城市设计还是区划本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举措:一方面城市设计可以借助区划的法定地位来引导和管理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僵化的区划也会因城市设计要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灵活、弹性和积极。概括起来,美国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是“以设计审查制度为核心,以设计导则为方向与依据,以区划法为依托”的管理模式,城市设计与区划相结合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城市设计要求纳入区划法规文件中。纳入城市设计规定之后的区划条例,不仅控制土地的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传统要素,同时对开发的形式和品质进行综合管理。城市设计作为区划条例的组成内容,会对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体量、街区尺度、风格形式等诸多内容,甚至包括屋顶形式、墙面处理、植物配置和雨水径流等

细节规定。

(2)在区划控制体系中加入城市设

计审查制度。70年代以来,作为城市设计

控制的主要手段,强制性的设计审查经常

被纳入到美国区划条例的执行程序当中。

在规定的地区内,只有通过了城市设计审

查的开发议案才能取得相关部门发放的

建筑执照。设计审查包括申请预备会、申

请、审查、审议、裁决等程序(高源,2006),

它是区划法的一部分,区划条例中会有专

门的章节来说明审查的范畴、程序和依据

等内容(图2)。设计审查作为区划的一

个重要拓展接口,将许多不可量化的控制

因素引入到法定规划控制体系当中。

(3)颁布独立的约束性的城市设计政策与导则。通常,这些政策与导则还是会与区划紧密结合,区划条例会给出有关它们适用范围、目的作用、使用流程等的章节说明。由于设计导则大多体现的是一些弹性原则,因此与强调硬性规划要求的区划条例相辅相成,形成对城市空间环境既控制又引导的双重机制。政策和导则可以涵盖全市、局部地区和地段等不同层次和尺度。

1.2 英国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逐步渗入法定城市规划体系

与美国地方政府主导城市规划管理的状况不同,英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表现出很强的中央集权特征。以“自由量裁”为特征的“规划许可”制度是英国城市设计运作的重要依托,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主要通过设计控制的审查体系来实现,对申请开发案的城市设计审查是保障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综合来看,英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对于城市设计活动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城市设计的运作实施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逐步融入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政策和导则。英国早期严格执行的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主要集中在历史保护区内,80年代以来控制范围逐步扩展到城市其他地区中。城市设计范畴从传统的视觉艺术考量向公共区域的环境创造转变,城市设计政策也渐渐渗入到法定规划体系内。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制定各类城市设计导则乃至整体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并将其作为颁发规划许可证的考量内容(图3)。国家的“规划政策指引(PPG)”中增加了对城市设计管理的支持说明,法定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和“地方规划(Local Plan)”,两者可以整合为“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也融入了如设计区域、开发控制强度、设计区标准形

式控制等诸多城市设计规定。此外,补充性规划(Supplementary Plan )还可以具体针对特定地区或某个专项设定城市设计要求和开发建议,在设计导则和开发概要的制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2)自由量裁为特征的规划许可制度与城市设计审查。根据英国规划法规的规定,“法定的地方规划只是作为开发控制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开发活动与地方规划相符合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规划许可”(唐子来,李明,2001:3-5)。因此规划许可证的颁发会考虑开发项目的特定情况、具体的规划条件和设计要求等,由规划委员会综合评价各方情况得出最终许可结果,这其中包括对城市设计内容的评价和审查。出于对公众需求和多元利益的尊重,在规划许可的申请与审议过程中,设计方案和其他团体及邻居对该申请案的意见需要一并提交,作为地方规划局审查的参照。

对比英、美两国的制度环境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特点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活动通常结合国家已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借助“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约束运作实施,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审查和规划许可是落实城市设计控制最强有力的工具:

l 在地方分权、土地私有、权力制衡的美国,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主要依托具有法律效

力的区划得以实现,这可以视为城市设计的“规定性”管理;

l 在以中央集权为主、土地开发权国有的英国,城市设计策略的实现依赖于具有自由量

裁特征的设计审查,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贯彻执行,这可视为城市设计策略指导下的个案式“量裁性”管理。

2.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现行模式与主要途径

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经济正处在逐步市场化的转型阶段,

图3 英国规划许可中的开发管制审议流程图

(资料来源:林钦荣. 都市设计在台湾.

台北: 创兴出版社, 1995: 18.)

规划管理主要依赖行政审批,即通过颁发以法定规划为依据的行政许可管理城市建设,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还处在一种缺乏法律规定和依据的“非法定”状态中(表1)。

表1 中、美、英三国城市设计运作特点及制度环境比较

内容美国英国中国

国家、政治体制联邦制

民主共和制

合众国

君主立宪制

单一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法律体系判例法系

已有的法庭判决将影响和决

定未来案件的判决。法律推

理主要是类比推理。

判例法系

已有的法庭判决将影响和

决定未来案件的判决。法

律推理主要是类比推理。

大陆法系

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是法庭判

决的根本依据。法律推理主要是

演绎推理。

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思想

盛行,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

度干预。

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市

场的过度干预。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转型时期。

行政管理结构地方政府具有处理地方事务

的主要权利。行政管理主要

分三级:联邦政府——州政

府——市政府。

中央集权的规划行政体制,

地方拥有具体规划管理权。

行政管理主要分三级:中央

——郡政府——区政府。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

政管理主要分三级:中央政府

——省政府——市政府。

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个体私

有。

土地开发权国家所有,所

有权个体私有。

土地所有权国家、集体所有,使

用权可通过不同途径转让为个

体私有。

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活动由联邦、州、

市等几个层次构成,但主要

由州和自治市负责。城市规

划的行政体制和职能在各个

州,甚至州内各个自治市均

不相同。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城市规

划体制,城市建设要遵循

法定规划及其他补充规

划,地方管理服从中央要

求。

在遵循国家、区域规划要求的情

况下,由地方具体开展城市规划

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实现城市规

划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

城市规划编制以区划为核心,主要包括:

(1)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

(2)区划条例(Zoning)

(3)土地细分(Subdivision)

(4)场地布置(Site Planning)

法定规划(Development

Plan)的二级体系:

(1)战略性的结构规划

(Structure Plan)

(2)实践性的地方规划

(Local plan)

城市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1)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城市

还需编制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

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管理法规性控制:

区划审查形式为主,土地细

分、场地布置审查为辅;结

自由量裁式的规划许可:

主要通过开发许可中的有

条件许可实现,基于个案

城市设计管理非常薄弱:

主要依靠法定规划和“一书两

证”的设计审查来实现。

合区划的城市设计审查。的设计审查程序。

公众参与情况注重公众参与及民主决策的

法定程序要求。

注重公众参与及民主决策

的程序要求。

尚处在起步阶段,城市设计的公

众参与未有法律程序保证。

(资料来源:唐燕. 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6-98.)

城市设计的实施在我国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建造型”和“管控型”。前者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群设计等的落实具有某种共通之处,是一个不断细化设计蓝图直至施工建造的过程。它通常包括一些具体的中小尺度城市设计(如上海静安广场和西安钟鼓楼片区设计),大型的公共开发(如北京奥运公园和上海世博园),以及其他特殊的实施型项目(如上海安亭新镇建设)等。而类似北川灾后重建这种短平快、自上而下为主的城市设计项目的实施也可以归结到这种类型中(朱子瑜等,2011)。但是对于更多的城市设计来说,设计本身是从城市三维空间的舒适、美、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探索建立一个可以指引城市建设的长远框架,以引导城市在该框架设定的看不见的“网”中健康、积极、美好及有特色地发展。对于后面这种“官控型”的城市设计来说,现行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管控”:

这是新世纪伊始,一些学者对城市设计

管理所持的观点,他们建议建立一个与

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相对应且相对独立

的一整套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刘宛,

2003;扈万泰,2002等),从而全方位、

法定化地实现城市设计的整体运作。这

种“大动干戈”的“体系管控”设想,

在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体系下面

临着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双重挑战,深圳

市率先开展的此类实践探索并没有得

到很好的落实(图4)。

图4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框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

究所. 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报告, 1998.)

(2)依托法定规划的“设计控制”:城市设计编制结合法定规划开展,以及将城市设计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借助法定规划的实施来加以落实的做法简单可行,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特别是结合控规编制和实施的城市设计大行其道。这与美国“规定性”的城市设计管理具有某种相似性,可以概括为“设计控制”导向的城市设计实施。

(3)结合“一书两证”的“许可管理”:强调通过“一书两证”的管理来落实城市设计的做法,其实质是推行一种基于建造理念的、“规划许可”导向的城市设计实施方法,同英国的“量裁性”城市设计管理思路相近,这种做法成效比较显著,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5)。

3.强化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过程”和“诱导”机制

虽然城市设计在我国已经通过“设计控制”和“规划许可”等途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但是通过与国际经验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这种城市设计实施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重产品、轻过程”,“重强制、轻诱导”,因此其未来改革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管理

我国城市设计的“过程”管理基本还处在空白阶段。“城市设计既是程序也是产物,所以城市设计管理既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对设计‘过程’施加控制,也可以通过导则对设计‘结果’进行约束。支持程序控制的人们认为,规定好‘设计程序’不仅可以带来更好的设计产品,还能减少对设计导则的需求”;支持产物控制的人们则赞成‘对设计结果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设计导则才能保证理想设计产品的出现’。 ③

从英美两国的实践来看,尽管其做法各有侧重,但“过程”和“产物”都应是城市设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实施要既注重过程控制,也要讲求结果管理。在探索我国城市设计管理的“过程”机制的种种努力中,两个关键点分别是“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和“城市设计审查”。

图5 结合一书两证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

(资料来源:唐燕. 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7.)

独立或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的城市设计

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规划选址意见书

(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书两证

独立编制

的城市设计政策或导则

独立编制的城市设计政策或导则

城市设计审查程序

实施

(1)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事后参与”“被动参与”“政府主导”是当前我国规划领域公众参与的普遍特点,因此在城市设计管理中需要明确公众参与的项目类型、参与的程序和方法等,以此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强化公众话语权、促进社会的多元对话——这对于以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为特征的城市设计来说尤为重要,其公众参与的水平及效果可能会直接关系到设计实施的成败。斯多克将能够促进公众参与的各种要素划分为五类,并将之简要概括为CLEAR 模型(表2)(Gerry Stoker,2007),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如何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规划设计的清单。具体的参与办法则可包括问卷调查与公众投票、听证会与展示会、规划决策机构中的公众代表、持续的市民参与和社区教育机制等。

表2 影响公众参与的CLEAR因素

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因素如何起作用相关政策目标

能够做(Can do)人们需要动用和组织的个人资源(如表

达、写作、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使用这

些能力的自信心)决定了他们参与能力的

不同。能力建设:具体的支持举措和有目标的发展

喜欢做(Like to do)公众承诺参与离不开对自己作为公共团

体一分子的认同感,这是参与的关键所

在。社区感、公众参与、社会资本和公众身份

有能力做(Enable to do)团体和受保护组织的公众基础设施导致

参与效果的不同,因为它们创造或者阻碍

了参与的机会构成。通过公众基础设施建设,使团体和机构能够引导和推动公众参与

被要求做(Asked to do)通过要求人们的投入来发动他们参与,这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样化、有吸引力、自发的公众参与计划

回应做(Responded to do)人们表示愿意进行参与,只要他们的声音

能够被聆听。这些声音并非一定要被认

同,但要能够看到必要的回应。

具有回应能力的公共政策系统

(资料来源:Gerry Stoker. New Localism, Participation and Networked Community Governance. 2007. https://www.doczj.com/doc/1313411394.html,)(2)建立城市设计审查制度。“千城一面”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因此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城市或地区建立“城市设计审查”制度,既是强化城市设计“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也能通过为城市建设多一道“把关”来帮助城市环境朝着更具个性特色、更加美好宜居的方向发展。虽然增加决策次数和设计审批步骤会造成项目管理成本的增加,但如果因此可以取得好的开发质量,付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城市设计审查的办法和程序可借鉴来自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地的相关经验,并要兼而考虑制度移植的背景适应性和本土化需求。

3.2 加强城市设计管理的“诱导”机制

“诱导”与“强制”是城市管理的两大重要武器,即平时所说的“胡萝卜”+“大棒”。但我国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过于强调政府强权,几乎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强制性地要求城市建设不可以这样,或者必须要那样,最后经常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诱导”作为一种激励性措施,旨在通过外界刺激鼓励城市建设者和参与者自发地去实现某种被鼓励的做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研究城市设计管理的“诱导”机制,不仅可以优化城市设计的指引效果,还能为政府减负——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将一些事务交由市场管理。城市设计的诱导机制包括很多种类,如资金支持、政策优惠、风险共担、容积率奖励、开发权转移等等。北美各国在这方面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是我们可以重点借鉴和研究的对象(表3)。

表3 美国城市设计运作激励技术一览

名称主要内容与特征适用项目与场合注意事项性质

资金策略经费援助

划拨一定数量的公共基

金用作项目开发资金

客观上具有良好的公共价

值,但由于缺乏明显的利润

回报等客观原因,难以对私

人开发构成较强吸引力度的

开发项目

以政府投资完成基础

设计建设,以此拉动私

人投资

促进型

赋税/租地

价减免

降低税率或者免除税收

降低或免除国有土地租

地价

在计划统一指导下使

用,避免应用于可缴纳

足量税收与租金的开

发热土区

促进型信贷支持

创造优惠的贷款条件

发行债券,常与税收增

值筹资连用

——促进型赋税增加增加相关税收税率

部分与社会投资方向不符、

有损于公共利益的开发

把握税率增加的幅度,

避免引发公众抗议

抑制型

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开发转移

至其他地区进行

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史迹

无法承载过度开发的城市用

地,如绿地、广场、街道、

农田、湿地等

通过对开发权的暂时

持有加强操作可行性

确保开发权转移前后

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的平衡

促进型

+

抑制型

连带开强制性连带

开发

将完成相关的附加建设

或缴纳金额设定为私人

开发的必须条件

开发意向过于充足、开发商

不愿轻易放弃的项目建设

——抑制型

选择性连带

开发如果完成相关的附加建

设,项目可以获得一定

的开发奖励(主要为建

筑面积奖励)

经济增长压力强大而可用土

地有限、建筑面积奖励具有

相当诱惑力的开发项目

设置开发奖励的相关

极值/设置附加建设的

质量规定

促进型

协商性连带开发开发商与政府部门通过

协商共同确定项目承担

的附加任务与因之获得

的奖励

达到一定建设规模(建筑面

积、建设造价)或满足特殊

条件的开发项目

设置开发协定的适用

项目/执行严格的开发

协定审查程序

促进型(资料来源:高源.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研究.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2.)

综上所述,无论是美国“结合区划”的城市设计管理,还是英国自由量裁式的“设计审查”管理,它们都将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管理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融合,从而在已有的制度环境中推行城市设计的运作。我国现行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也主要采用了这种思路,但在过程管理和诱导机制建设等方面尚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注释:

①详尽内容可参见:唐燕. 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7-98.

②Cullingworth,1993; Wakeford, 1990. 转引自, 约翰·彭特著. 庞玥译. 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

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南.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3.

③详尽内容可参见:唐燕, 吴唯佳. 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争议与悖论. 城市规划, 2009(2): 72-77.

参考文献:

[1]Gerry Stoker. New Localism, Participation and Networked Community Governance. 2007. https://www.doczj.com/doc/1313411394.html,

[2]John Punter. Design Control in Europe. Built Environment, 1994, 20(2): 86.

[3]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2.

[4]林钦荣. 都市设计在台湾.台北: 创兴出版社, 1995: 18.

[5]刘宛. 城市设计实践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39.

[6]刘宛.设计管理制度: 促进更加全面综合的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2003(5): 20.

[7]唐子来, 李明. 英国的城市设计控制. 国外城市规划, 2001(2): 3-5.

[8]唐燕. 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唐燕, 吴唯佳. 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争议与悖论. 城市规划, 2009(2): 72-77.

[10]王建国. 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11]王世福.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扈万泰. 城市设计运行机制.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3]朱子瑜,李明.全程化的城市设计服务模式思考:北川新县城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规划,2011(增刊1):54-60

作者简介:唐燕(1977年- ),女,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城市规划的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分析

城市规划的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3T10:46:45.62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中作者:罗宏鼓罗伟坚陶虹伶 [导读] 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所占据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广西富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第九分公司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广西南宁美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所占据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分析了当前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城市设计背景下进行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具体思路,并对精细化城市管理引入城市设计的主要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1 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的缺失 目前,城市规划的编制往往把重点放在平面功能的用地布局和结构上,缺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致使公共空间精细化研究不足,很多精细化要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规划管理过程中,作为直接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重点对地块用途、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开发强度做出明确要求,而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要素相对简单,只是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色彩方面,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而全面的指导。 1.2 城市形态量化控制标准的缺失 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原有目标是增量规划,这种二维形式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当时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规划方式将会面临城市天际线、滨水空间、公共界面等空间形态失控的问题,虽然在近几年的城市设计中一直强调空间形态设计,但编制内容主要是定性控制,而定量控制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致使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可操作性[1]。 1.3 部分管理要素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定主要是由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技术规定、规划条件规定、日照分析规定等普适性约定构成,这种普适性约定在城市规划管理当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能够在短期内完成编制并执行,但部分控制要素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很多城市在设计要素当中都加入了占线率之类的指标,如果对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强制执行同样的要求,必然会造成城市街道界面缺少开合、过于单调,建筑形式单一等问题,但如果不能对这一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同样会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造成一定影响。 1.4 实施手段和途径的匮乏 虽然通过城市设计能够使城市的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对城市规划产生一定的管理作用,但其缺少法定地位。在城市设计以及实施流程等方面缺少规章制度,使得城市设计在实施手段和实施途径方面较为匮乏,而缺少审查管理机制就是这种问题的直观体现,经过单独编制完成的城市设计成果,基本无法通过行政管理途径转化为法定的规划管理依据。 2 引入城市设计控制要素的管理思路 2.1 城市设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精细化的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推动管理效率和城市效益的提升,想要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必须要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并确保该规范的量化可能,将规范性和精密性作为这种规范标准的核心内容,并赋予其法定地位和实施机制。应该把管控要素、执行程序以及量化标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从城市规划当中的信息管理、规划编制以及管理实施等方面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目标与内容得到明确,使精细化管理体系得以实施[2]。 2.2 城市设计成果的量化及法定化 2.2.1 量化指标对精细化管理的引导从国内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实践来看,技术管理规定均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空间形态等内容进行了引导。此外,还可以结合地区发展具体情况,对一些重点区域和城市节点的建设利用量化控制的方法进行更为有效的管控。像城市的核心区、城乡结合地带、滨水区域、城市级别的绿带通廊等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带,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设定处于距离参照中心不同平面区位上的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退线要求等,从而形成立体化管理,精准落实城市设计。 2.2.2 城市设计成果的法定化 想要将城市设计和规划管理进行有效地衔接,必须要对设计成果进行制度化处理,例如:日本利用法规对城市设计内容进行固定;新加坡在法定管理平台当中加入了城市设计内容;美国则根据城市设计导则和区划法进行设计审议,从而对设计质量方面的各项要素进行控制,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支撑[3]。 3 推动城市设计精细化城市管理的主要策略 3.1 确保城市设计精细化控制要素体系的层次化建设城市设计基本是由总体设计、专项城市设计以及重点区域设计等内容组成。专项设计应该将城市风貌、城市开敞空间以及空间景观等内容作为管控的重点,可以对多项管控要素进行精细化处理。重点区域设计则是由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环境艺术、建筑控制要点以及街道空间形态等内容组成。应该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对以上空间管控要素加以具体落实。 对控制要素进行多层次划分的重点就是在对空间形态要素进行考虑的同时,对各阶段的要素进行划分,通过政府的控制和引导,确保各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将核心的设计内容突显出来,实现对城市形态的管控。在对城市规划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这也将成为城市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复兴的一种突破。 3.2 把握城市设计中的刚性与弹性 城市设计的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需要恰当把握两者的关系。如果缺乏刚性要求,只是单纯地描述说明或原则性规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会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如果刚性要求过强,则会影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项目建设。因此,对管控要素的刚性进行适度的把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刚性要素主要是由可度量要素及核心要素组成;而弹性方面的要素则是由不可度量要素和提升要

数字城管绩效评价数据量化分析要点

数字城管绩效评价数据量化分析要点 按照“巡查发现网格化,网格管理精细化,业务执行标准化,绩效考评数据化,业绩考核应用化”的要求,提出以下绩效评价分析相关思路。 一、问题成因查找 (一)体制保障:一是城市管理需要管养分离和社会化服务的有哪些?二是引导群众自治,激励群众自制,让管理对象自己办好自己的事;三是明确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责的分层、分级责任,以及数字城管各中心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机构人员:是否因事、因工作量设岗、定人,基层岗位是否得到充实,避免基层事多人少,入不敷出。 (三)工作职责:职责分工是否明确,管理、处置是否责任分明;事权清单是否建立,是否权责相当;是否还存在推诿扯皮、以罚代管的地方。 (四)制度与标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之涵盖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解决管理依据不足,工作只能凭借一张嘴说,有时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梳理量化现行规范性文件、标准以及管理规定,在哪些方面需要立、改、废? (五)运行机制:梳理城市管理机构、相关主体间的关系,建立分级处置、隐患告警、应急处置机制,引入区域环

境乱点概念(连续两周的高发问题所在区域),推行街道、社区、单位、居民联动处置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二级闭环管理模式,对工作主体、过程、绩效、规范标准、趋势预测等进行评价。 一是对各主体联动处置的流程节点怎样设计?主体间上下左右衔接怎样实现?二是流程是否接受内部和外部监督?具体措施有哪些?三是对那些不管用或收效甚微的老办法进行清理,改进流程运转的效能。 (六)经费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向城市管理倾斜,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彰显城市管理水平,确保预算按需编制,业务费随事转。 (七)环境制约:将城市管理内容全面细化,并且科学确定相应的责任单位,改变城市管理对象不清、无序的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部件、房屋等的属性数据是否准确、齐全?查阅数据的渠道都有哪些?怎样联结这些渠道并实施? (八)信息交换与共享:加强城市管理信息的动态管理,及时传递、登记。通过信息对称的实现,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预防、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力争做到对问题的事前控制,降低管理成本、管理风险。 一是哪些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什么困难,是什么原因;二是各方对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并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 90) 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 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 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3、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 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当夹角大于30 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5 倍,且不应小于12m 。 (二)居住建筑与北侧非居住建筑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居住建筑高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2017年06月01日实施)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5号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已经第33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7年3月14日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开展城市设计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第四条开展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第五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设计工作。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设计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设计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城市设计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并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第七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第八条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并可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一并报批。 第九条下列区域应当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一)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 (二)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地区; (三)新城新区; (四)重要街道,包括商业街; (五)滨水地区,包括沿河、沿海、沿湖地带; (六)山前地区; (七)其他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 第十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应当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注重与山水自然的共生关系,协调市政工程,组织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注重建筑空间尺度,提出建筑高度、

城市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方案设计.doc

城市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方案设计1 城市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方案 第1章概述 1.1 项目背景 从现代城市的管理内容来说,广义的城市管理涵盖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等内容,城市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城市管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管理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市容环境与秩序、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内容。从部门来说,主要涉及建委、城管办、规划局、城管执法局、环保局等部门。 城市管理工作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工作目的在于通过管理、执法,制止、制裁少数人的违法行为(比如:违章建筑、噪声、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最终服务于全体市民,为大家创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结构庞大、内容复杂、矛盾交织的城市如果没有人管理,会有什么样的糟糕局面。 目前XX区城管通过三级联动单位(区城管投诉中心、XX 区各中队、具体办案单位/城管中队)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城管事件的办案和处理: ?主动发现(城管人员自检巡查)。 ?被动发现(投诉电话、电话留言、网上“城管投诉”、信访投诉渠道、联动单

位交办委托电话、传真、公文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任务逐渐繁重,城市管理的工作量、复杂度大大增加。由于缺乏现场监控取证的信息采集工具(比如视频摄像),在发生城管事件后,只能通过派城管队员去现场确认事件,取证,然后才能进行立案办理,这样一是耗费时间长,二是耗费人力资源大,对于一些无效的投诉,则浪费了人力。由于缺乏目标定位技术和设备(比如GPS 终端),一级和二级联动单位对日常巡检的城管资源(车辆和人员)不能实时掌控其位置,采用移动电话通信,效果不理想,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要和公安指挥中心警情联动),不便于城管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和指挥。采用三级管理体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事件处理的中间耗时长。显然,现在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特别是今后城管工作的需要。 城市管理投诉服务专线较好地解决了投诉较多的“六乱”、夜间施工扰民等问题,净化了市容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投诉系统的成功应用,引 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多次对它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为扩展现有市城管投诉中心的业务职能和管理功能,借鉴现有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经验并扩展其功能,参照国内其他城市成功的城管模式,市长办公会议做出了要建设城管指挥中心的决定,以进一步提高广州城市管理水平,使广州城管能更好地为广大的市民服务。 去年,深圳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深圳的城市管理逐渐由“上街”变为了“上网”。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参考Word)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以无锡市区为例

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以无锡市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04-09T07:52:42.175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2期作者:赵毅 [导读] 本文尝试探索城市设计“图则怎么画”和“规划怎么管”的问题,以标准图则的形式提供转译标准,将城市设计管控纳入控规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支持城市设计领域的日常规划管理活动。 赵毅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本文尝试探索城市设计“图则怎么画”和“规划怎么管”的问题,以标准图则的形式提供转译标准,将城市设计管控纳入控规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支持城市设计领域的日常规划管理活动。 关键词:城市设计管控;城市设计图则;城市设计成果转译;无锡市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市设计日益重视,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许多城市往往是先完成了若干地区的城市设计编制项目,之后才陆续研究和实施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内容。常见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规划层面进行管控,将城市设计规划意图落实在地块规划条件之中,进一步指引具体项目的建设。 就体系而言,现有总规-控规为主的法定规划体系业已成熟,城市设计管控应当与之充分结合;就内容而言,城市设计成果应进行标准化转译,从管理到使用上跨越设计方案的表达,实现可读、可用、易用的目标。 2.国内相关研究及做法探索 2.1 梳理层次,对接法定规划管控环节 梳理城市设计的层次,将各层次城市设计与总规-控规-修详(建设实施)的法定规划体系相互衔接是近年相关研究的共识。《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区段、地块和专项四个大类,前三类与法定规划的层次一一对应。 以上海为例,按照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结合不同尺度的管控要素特征,将城市设计管控工作划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以及建设实施阶段三个阶段。总规阶段划分为市域层次与区县层次;控规阶段划分为地区层次与街区层次。总规与控规阶段可针对特定对象及特定范围进行专项城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按照管控对象,分为建筑项目、公共开放空间、市政设施、环境设施四种类型。各阶段与层次对应不同的设计范围、典型尺度、设计类型与管控途径,主要设计管控内容各有侧重。相关管控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全过程进行层层落实,并在建设实施阶段结合《上海市城市设计导则》,在不同类型与等级的地区,进行差异化管控。 2.2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同步审批 在图则方面,将城市设计要素以附加图则的形式和控规一并纳入建设审批条件,为城市设计图则赋予法定性。 以上海市为例,协调制度与机制可以促成规划管理各环节统一思想,领会城市设计成果的意图,确保城市设计的审批成果切实可行,核心地区形成贯穿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的管控协调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附加图则与控规共同纳入土地出让合同。附加(城市设计)图则与控规图则范围、比例尺均相同相同,视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多寡可以绘制多张城市设计图则。 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出台《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明确特定意图区地块出让须城市设计图则;一般地区采用文字通则要求;城市设计图则可直接纳入出让条件;已批地段城市设计须形成城市设计图则并报审。同步出台的《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关于图则内容和标准图层给予明确的规定,根据该标准可直接进行城市设计要素的落实和城市设计成果转译。 3.实践案例:无锡市区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及图则的研究 3.1 管控体系研究 参照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管控方法,无锡市区将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对接法定规划各层次: (1)总体城市设计和片区城市设计对接无锡市区、各行政区和功能区、新市镇的总体规划,确定无锡总体风貌定位和空间格局,明确重要特色意图区、特色空间要素、城市空间基底等方面宏观控制要求,并作为正式成果的组成部分纳入相应总体规划;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围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②居住区(3000人以上)综合建筑密度纯高层应控制在27%以;多层应控制在32%以;多高层结合的居住区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5号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已经第33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 2017年3月14日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开展城市设计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第四条开展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第五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设计工作。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设计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城市设计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并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第七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第八条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并可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一并报批。 第九条下列区域应当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一)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 (二)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地区; (三)新城新区; (四)重要街道,包括商业街; (五)滨水地区,包括沿河、沿海、沿湖地带; (六)山前地区; (七)其他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 第十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应当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注重与山水自然的共生关系,协调市政工程,组织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注重建筑空间尺度,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保护相关控制地区开展城市设计,应当根据相关保护规划和要求,整体安排空间格局,保护延续历史文化,明确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的控制要求。 重要街道、街区开展城市设计,应当根据居民生活和城市公共活动需要,统筹交通组织,合理布置交通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家具,拓展步行活动和绿化空间,提升街道特色和活力。 第十二条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范围以外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条件,依据总体城市设计,单独或者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开展城市设计,明确建筑特色、公共空间和景观风貌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三条编制城市设计时,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通过座谈、论证、网络等多种形式及渠道,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前应依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城市设计成果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予以公布。

【城市规划】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1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3.2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不得超过附表2的规定。 3.3建筑基地面积不大于2公顷的成片开发区,应先确定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区内各地块的建筑容量可参照本规定附表2的规定调整。 3.4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公顷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中已确定的,应按已批准的规划执行(规划包括控规、详规、城市设计及总平面设计等)。尚无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的,其建筑容量控制安附表2执行。 3.5附表2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的划分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3.6对未列入附表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2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3.7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的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4.1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防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4.2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筑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及低层条式居住建筑(长度)24米)的间距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两建筑物之间的夹角<30度)时的间距:其间距在旧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新区不小于1.15倍。 不平行的建筑以最窄处为准(下同)。 二、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60度<两建筑物夹角<90度)的间距:不小于东南侧建筑高度的0.4---0.5倍,且最小值为9米。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5米,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非平行也非垂直(指30度<两建筑夹角<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旧区0.7倍,最小值8米,新区0.8倍,最小值10米。 4.3多层或低层点式建筑(长度<24米)遮挡居住建筑时,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长高比小于等于1的其间距不小于0.9H。 二、当长高比在1.0---2.0之间的其间距不小于1.0H。 三、当长高比大于2.0的按条式建筑间距规定执行。 4.4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特征及业务管理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特征及业务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呈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同时颁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的阶段。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资源利用更加节约、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市向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转型。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架构分为“感、传、知、用”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在感知层,采用视频监控摄像机、射频识别其多种不同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在传输层,构建视频专网,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在认知层,搭建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公共信息接入、信息整合、信息交换等云服务;在应用层,提供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分析等功能。感知层由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组成,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等和“外在智能”,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通过各种无限的或有限的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均可实现互连互通、应用集成,在内网、专网或者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检测、定位追溯、应急联动、调动智慧、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决策支持等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不同种类、数量众多的末端设备和设施的接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离不开大数据做支撑,智慧城市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利用过程。如何从纷繁复杂、不同类型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中准确无误的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IT服务提供商打破行业堡垒,深度挖掘行业应用,使大数据在政府决策、工业经济发展、公共安全、城市应急防控、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特征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特征通常用4个V来概括,即:V olume Variety Value Velocity

智慧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智慧无锡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20年11月

目录 1前言(项目整体理解) (10) 1.1建设背景 (10) 1.2城市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10) 1.3国内外城市管理发展现状趋势及典型城市分析 (10) 1.4无锡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11) 1.5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2) 1.5.1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12) 1.5.2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深化“智慧无锡”建设的需要 (13) 1.5.3建设智慧城市是无锡发展新的增长极 (13) 1.6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任务 (14) 2 建设内容及目标(项目整体理解) (15) 2.1建设原则 (15) 2.2建设内容 (15) 2.3建设目标 (17) 3 需求分析(项目整体理解) (17) 3.1无锡市城市管理现状 (17) 3.2无锡市城市管理信息化现状 (17) 3.3无锡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 3.4总体需求 (19) 3.5功能需求 (20) 3.6数据需求 (20) 3.6.1空间地理数据 (20) 3.6.2地下管网数据 (20) 3.6.3气象数据 (20) 3.6.4环保数据 (20) 3.6.5物联网数据 (21) 3.6.6视频监控数据 (21) 3.6.7主题数据 (21) 3.7性能需求 (22) 3.8界面需求 (22) 3.9接口及其他需求 (22) 4 总体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22) 4.1总体原则 (22) 4.2顶层设计 (23) 4.2.1顶层设计的概念 (23) 4.2.2顶层设计的目标 (23) 4.2.3顶层设计的意义 (23) 4.3安全体系设计 (24) 4.3.1硬件与物理环境的安全 (24) 4.3.2网络安全 (24) 4.3.2.1网络组网安全 (24) 4.3.2.2网络VLAN划分 (24) 4.3.2.3入侵检测系统 (26)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25页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25页)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大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数字化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定义 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下简称数字城管)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综合管理技术,综合应用无线网络、信息化及计算机等数字技术,通过合理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将城市的信息数字化,将具体的管理行为转化为可传递的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可计算性,从而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数字城管作为城市管理新模式,是整个城市管理体制的信息枢纽与集散地,负责城市管理状况的监督与评价。 (二)数字城管的运行模式 数字城管通过建立闭环的发现、处置、结案工作流程,构建一个支撑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平台,其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七个环节。主要方法分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及城市事部件管理法。万米网格管理法:将网格地图技术原理运用到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以万米网格为基本单位,数字化信息巡查采集人员负责其分管

的万米网格单元全时段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明确该区域飞养护责任单位及负责人,确定问题的事部件属性,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分层、分级、全区域、全方位的管理。城市事部件管理法:把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市容环境和秩序受到影响的或破坏的事情和行为作为城市事件进行管理,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有效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相关的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到万米网格地图上,然后通过网格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分类管理。 二、**市数字城管发展的现状 (一)**市数字城管的基本情况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垂直对接,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依托下于2010年6月正式运行,分别建设了区数字城管平台、街道(职能部门)数字城管系统终端,以“两级指挥、三级网络”的管理模式运行。按照及时发现问题、、派遣问题、处置问题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城管问题进行采集处置,通过城市管理巡查员、中心坐席、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城市管理状况及有关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平台自运行以来,不断强化考核监督职责,完善管理机制,平均每年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2余万件,按时结案率达97.8%,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系统学教学大纲设计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城市管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城市管理的基本容,重点掌握城市管理的主要方面,明晰城市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涵。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专业课,城市管理学属管理学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学、运筹学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管理行为的科学,与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较系统地讲述了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学科发展,阐述了城市管理的主体、体制、职能和发展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中有关城市规划、城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区域管理等方面的容,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情况,城市管理知识体系中最新容如城乡关系协调、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等; 2、适应电大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容上作适当安排; 3、对各章的学习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规定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为辅。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和网络课程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容的多媒体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 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围;要求掌握的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容。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本课程以《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式。教材由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波副教授任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教材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发行。 2、音像教材。根据城市管理学课程的具体容,配有(电视)录像课,共14学时。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容。 3、网络课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城市管理的基本知识,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组织编写制作了网络课件。网络课件是学习的导学、助学的工具,是集教学指导、疑难辅导、方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