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福利多元主义_的兴起_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_周缘园

_福利多元主义_的兴起_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_周缘园

_福利多元主义_的兴起_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_周缘园
_福利多元主义_的兴起_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_周缘园

·总第478期·

□周缘园

“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

根据T ·H ·马歇尔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福利成为公民的一种权利。至此,市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结合形成了一国人民的“公民身份”,以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 )亦

有了其重要的合法性来源。西方各国的福利政策在二战后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它为人类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形态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尤其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福利国家,似乎过早地实现了高经济增长率和低失业率、低贫富差距并存的社会理想,这也是为什么福利国家在建立之初备受关注。当然,这些都是福利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呈现的特征,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为背景的经济衰退,使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举步维艰。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注定要给政府带来麻烦和质疑,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甚至对福利国家提供福利的方式给予了严厉而激进的批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危机出现之前,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已经开始了对“福利社会”(welfare

society )的思考和探索(彼得·亚伯

拉罕,2010),这也成为福利国家理论范式转变的开始,“福利社会”、“社会投资型国家”和“积极的福利政策”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被讨论。学者们开始研究“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周弘,2006),独立于社会经济形态而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化解危机的社会机制。本文将主要以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为参照,讨论福利理论范式由“福利国家”向“福利多元主义”的转变。

一、福利国家的相关分析1.关于概念和模式的讨论

关于福利国家的定义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丹麦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 )认为,福利国家的基本定义是公

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而无须担心会失去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加拿大学者拉米希·米什拉(Ramesh Mishra

)认为,福利国家是指政府维持国民最低标准的责任的制度化,这意味着三种类型的承诺与制度:充分就业政策、满足基本需求的普遍公益以及各种防止和解除贫困的措施。国内学者周弘认为,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个政治学的概念;“福利国家”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在于国家对社会需求的认识。祁亚辉认为,福利国家就意味着该国中央政府在全社会的福利保障、福利供给、福利事业管理、福利运行调控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扮演责任主体角色。具备了这些特征的国家就是福利国家。哈里·格维茨更是给出了最为精简的概念,福利国家是社会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福祉承担法定的,因此,是正式的和明确的责任的制度表征。

学者们对“福利国家”给出了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甚至心理学方面的界定,无论是哪种定义,笔者认为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的因素,即国民。因为政策制定者是“人”

,变革者是“人”,享有者也是“人”,脱离了“人”的因素,福利政策必然会更快地走向变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同意把“福利”理解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幸福感的总和。

关于“福利国家”模式的划分,学界多以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在其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里提出的三分法为标准,笔者总结其他学者的划分,整理出以下表格:

国内外学者对于福利国家的模式有多种划分的标准,比较常见和讨论较多的几种划分方法如表1所示。这些模式划分多从福利提供方式、政府和市场作用大小、覆盖人群、享受条件以及福利水平等维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世界上的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摘要:20世纪70、80年代的福利国家危机之后,对福利国家传统理论的质疑和探索成为热潮。“福利多元主义”在危机中应运而生,并成为讨论者口中福利国家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福利国家危机和表现,探讨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变革实践,对其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障碍作了分析,得出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革〔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3)06-0059-05

[收稿日期]2013-03-04

[作者简介]周缘园,女,湖北荆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

【社会观察】

·总第478期·

福利国家基本上可以在表中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以被人们奉为福利国家典范的北欧三国(瑞典、挪威、丹麦)为例,它们属于社会民主主义型的福利模式,也称斯堪的纳维亚型福利模式。该模式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平等观念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和高再分配效应等制度特征。它们的福利制度非常强调保障对象的同质性,即享受的福利待遇和水平差别是较小的。而以德国为代表的保守型福利国家则具有高福利、高市场的特点,强调享受福利的权利和缴费义务的对等,也一定程度强调阶级间的合作。对于福利国家模式的划分也还没有定型,国内外学者仍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毕竟是一个历史动态的过程。

2.福利国家的相关分析

政策或制度的确立一定是以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福利政策更是如此。尽管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划分方法有很多种,但对其内涵却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将对福利国家作如下几点讨论:

(1)福利与财富。笔者认为,福利大小与财富多少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而是与财富总量和财富分配相关,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即福利国家应该以较高的财富总量和均等的财富分配为前提,低财富总量下的高福利或高财富总量下的福利不均都不能称为福利国家。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

中国,当时全国实行与就业相关联的高福利政策,

并且秉承福利均等化的原则,但在当时的全国经济

总量的低水平下,显然是不能算作福利国家的。因

此,福利国家与“高福利”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等同

关系,正如上面的示例,“高福利”国家并不一定

是福利国家。又如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瑞典,

在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之前,瑞典是欧洲最贫穷

的国家,但自1870年工业化至1976年,瑞典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2.5%。二战结束时,瑞典

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巨大的财富为瑞典

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绝对的经济保证。

(2)公平与效率。福利国家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讨论往往没有经济学家那么矛盾和对立,尤其是在

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其福利政策本身就包含了

均等原则和保持经济增长。有学者指出“经济效率

与公平程度之间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瑟罗,1980)。

瑟罗且通过上表来论证其观点,在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日本,其收入分配亦保持了较公平的状态。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税后)的法国,其经济增长率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对福利国家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讨论,如阿瑟·奥肯的漏桶原理中所描述的,公平分配会损害效率的局面是不必然存在的。有学者亦得出如下的结论:公平与效率并无矛盾,许多不公平是因为继承财产而不是市场运行的缘故;从国际上看,在不平等与储蓄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根本不存在正相关;目前的经济情境下有如此多的闲置资本;追求没有公平的效率会自取灭亡。但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福利国家的种种困境又似乎验证了过分的公平会导致“效率的悲剧”。

(3)政府与市场。两者都可以作为福利的供给方,然而两者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大小可以作为福利模式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强调的是提供福利的公共责任(斯坦因·库勒,2007),政府对几乎全部的福利开支承担主要责任,这是此模式的重要特点。在自由主义模式的美国,则更多的强调福利由市场提供。由于福利提供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对危机的讨论,或许成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形成的开端。福利的提供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或者是政府和社会一起来提供福

利,这或许也是“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区

别所在。

二、福利国家的发展困境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福利国家危机的讨论显示出了学界和实践领域对福利国家前途的

担忧。这次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推行国

家干预主义福利政策的结果。以斯堪的纳维亚福利

国家为例,合作主义的文化传统使斯堪的纳维亚福

利国家形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基础,即相对平淡

的社会结构和崇尚平等的社会理念。在此理念的传

承下,其福利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包含了传统农业社

会的宽容、妥协、务实、勤劳、

崇尚合作和互助【社会观察】

·总第478期·

精神。因此,相对平均主义是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的文化根源。

1.困境的外生原因:石油危机

充分就业与收入平等化的和谐共存,是战后福利国家的特点。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依靠着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增长维持着巨大的福利开支(如表3所示)。

可见,在“人民之家”原则下的瑞典福利国家是建立在如此罕见的巨额公共开支之上,进而转变为沉重的税收负

担,给人民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福利政策,因为1973年的石油危机,越来越摇摇欲坠。石油危机引发滞涨,导致财政赤字加大、劳动者收入下降、税收困难、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第二次石油价格危机,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出现高额赤字(如表4所示),将福利国家正式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20世纪50~80年代初,瑞典的财政赤字始终保持急速上升趋势,财政状况加速恶化。老资格的福利国家英国失业率

上升、资本投资动力不足,失业率超过20%。这其中必然是受到了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重创。

2.困境的内生原因:国家办福利

二战期间,瑞典维持了中立地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战后建立福利国家,以充分就业和普遍保障为核心。1944年,社民党在厄恩斯特·威格福斯的主持下制定了包括27条原则的新党纲《工人运动的战后纲领》,主张实现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经济民主、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社会福利,瑞典由此定下了国家办福利的政策基调。由于福利供给的刚性特征,到80年代中期,丹麦的净外债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2%,瑞典占23.0%,挪威占20.2%。据统计,在瑞典职工每年平均病休日,1960年为19.2天,而在1979年则增至23天,许多工厂企业的缺勤率常常高达20%以上,从而创下了欧洲最高的旷工率。许多分析家将北欧的经济的不良成绩同它们的福利国家联系起来。福利国家的各种权利是代价昂贵的,人们证明说,这些权利使斯堪的纳维亚

经济没有竞争力。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福利国家内部政策的可持续性遭遇质疑,经济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严重、失业率高居不下,出现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文化危机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瑞典社民党的执政地位受到挑战,40年来首次成为在野党。国内公共福利支出膨胀、税收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加剧、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国际竞争力衰落、利益均衡条件恶化。福利

国家开始面临人口、经济、社会、

国际、文化、社会政策全方位的

挑战,政府也开始为这些问题寻

找出路,出现有学者提出“国家

办福利的希望已幻灭,并且希望

尽可能恢复以维护个人、家庭和地

方自助的状况为限的政府形式”。

三、走向“福利多元主义”

的道路——

—社会契约的重建

对福利国家危机作何反应,

取决于人们对当前危机的诊断。根据目前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批评者的声音多数是在质疑国家办福利、低估市场和个人作用的做法。人们开始思考变革传统的福利国家的理论,“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sm)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福利多元主义”源于1978年英国《沃尔芬德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报告主张把志愿组织也纳入社会福利提供者行列,将福利多元主义运用于英国社会政策的实践。彭华民认为对福利多元主义有明确论述的应该是罗斯,他在《相

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

—国

家对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一

文中详细剖析了福利多元主义

的概念。罗斯主张福利是全社

会的产物,市场、雇员、家庭

和国家都要提供福利,放弃市

场和家庭,让国家承担完全责任是错误的。福利多元主义主要指福利的规则、福利支出的筹资和福利服务的提供由不同的部门共同完成,它亦可被看作是“福利社会”(welfare society)和“混合的福利经济”(mixed economy of welfare)的同义语。“福利多元主义”的提出引起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能够对福利国家危机做出解释,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福利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预示着福利国家理论范式的变革。

1.第三条道路

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提出的“积极的福利社会”、“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概念可谓是对福利多元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撑,进而指导着以英国为首的福利国家的变革。

书中指出,为了取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应当提出“社会投资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这个概念,适用于一个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社会。“积极福利”

的福利开【社会观察】

·总第478期·

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这里的福利社会不仅是国家,它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在积极的福利社会中,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发生了转变,因为自主与自我发展——

—这些都是扩大个人责任范围的中介——

—将成为重中之重。这种基本意义上的福利不仅关注富人,而且也关注穷人。

在传统的福利国家,福利政策是消极的策略,强调个人的“无责任的权利”,倾向于把权利作为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要求。政策决策者在寻求由“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转变的过程中,尝试用“第三条道路”来描述这种既非纯粹的社会主义也非纯粹的资本主义的中间状态。与传统的福利理论不同,第三条道路倡导的“积极福利”强调“无责任即无权利”。主张福利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福利不断增加的同时,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应当不断地延伸。1981年,“福利社会”作为取代“福利国家”的政治改革口号被提出(林闽钢,2010)。第三条道路始终不把福利国家危机产生的原因看成是抛弃福利国家的信号,而把它们视为重建福利国家的理由,其政策如标题中所反映的,是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1998年9月,布莱尔出版《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标志着工党的“第三条道路”意识形态已经基本成型。1998年4月,工党政府发布《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绿皮书,书中强调公私福利合作、调整国家与福利的关系、实现国家由社会福利的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过度;引入私人要素化解国家的福利垄断,指出调整福利国家的基本任务,是从提供社会保障向促进就业、帮助弱势群体的方向过渡;核心是重新划定国家、社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布莱尔还说道“过往的经验表明,政府的能力被夸大了,低估了个人和企业的作用。要求削减政府作用,将其转移到投资人力资源,支持企业适应全球化的新科技;致力于环境保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培育集体精神;保持最低社会标准,改革公共服务;关注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

2.变革的讨论

瑞典的社民党在危机期间遭遇下台,1982年重新上台以后,开始寻找第三条道路。削减福利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1990年,社民党政府进行了瑞典史上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给收入较高的阶层减税近50%。与经济下滑比较起来,最严重的是失业问题,1997年瑞典的失业率为8%,如果把接收再培训的人算进去,实际上在13%以上。近几十年来,瑞典一直在进行经济改革,削减福利并不是瑞典改革的基本意图,主要目标是实现福利国家制度的转型,使其由一种消极的“社会消费”转化为积极的“社会投资”制度。

包括北欧福利国家在内的经历危机的福利国家,其改革都不是要摒弃福利国家的制度,而是怎样使其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指出:个人责任的回归是一个能被感觉到的重大变化,因为责任人正在从国家逐渐向社会成员个体转变。许多面对社会的公共计划通过私人保险得到了补充与完善,其动力是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者参与私人保险的积极性很高。这种趋势在医疗服务领域表现在私人健康保险合同的不断增长上,特别是雇主付给私人医院的保险费开始迅猛持续地增长。另外,自主地择医就诊被看成是个体责任化的一个表现,因为病人选择自己中意的医院不被看成个人义务,而是被理解为自己应有的权利(彼得·亚伯拉罕,2007)。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社会政策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是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诸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工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会议广泛讨论了福利国家危机问题,对于变革,讨论者基本上有一致的意见。“国家显然有责任遵照民主社会的公共愿望,通过财政系统提供比市场系统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国家一定要继续对失业、疾病、残疾和老年等社会风险进行主要担保”、“救济社会上的贫弱群体可采取各种方式:国家、省、市直接救济;给低消费者价格补贴;还有各种形式的私人团体救济”、“在先进的工业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偏好正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旨在解决贫困和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再也不是唯一的福利机构了”、“必须采取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方法,包括不同政府机构之间和公共团体与私人团体之间的合作。这种约束可以不必花很多公共费用”、“必须寻求国家行动与私人行动的新关系;发展新的福利机构,加强个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

3.未来的探索

福利多元主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福利国家新的理论范式和主流,福利提供的多元化原则已被确立,然而理论本身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许会影响福利国家的发展。

(1)政府责任。在新的理论范式中,政府提供福利的责任被重新划分,其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但具体的国家是否能克服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让政府在管理和监督的职责之外,不再更多地介入社会服务。

(2)第三部门作用的发挥。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环境下,第三部门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对第三部门的管理是否会影响到其独立性?在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家庭是否能作为福利的有效提供主体,家庭的福利功能未来如何?

(3)对假设的判断。福利多元主义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比如社会化是有效的福利提供方式、地方政府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志愿组织比公共机构更有效等等。但是目前似乎还没有对这些假设的足够论证。

四、“福利多元主义”的启示

1.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福利提供主体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责任分担”原则的回归。福利国家建立以来,政府长期起着主导作用,而闲置了社会和个人的不少资源。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个人、家庭、社区等主体都不同程度地扮演过福利提供者的角色。现在要做的,只是将这种多元化的思路制度化。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办福利的思路具有潜在的风险,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利多元主义应该开始唱主角了。

2.多方参与的民主化

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财富蛋糕的增长,同时也会产生多方利益既得团体,其引发的社会危机我们已(下转第105页)

【社会观察】

·总第478期·

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64.

[16]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野战军政治部关于抗战四周年纪念的指示[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组.八路军·文献[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644.

[17]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关于对敌斗争的指示[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组.八路军·文献[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661.

[18]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关于在各级党内组织对敌斗争委员会的决定[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组.八路军·文献[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677.[19][21][22][23]陈钟.论敌军工作中的调查工作[J].八路军军政杂志,1941(5):62、62、64、63.

[20]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对敌斗争委员会关于开展全面对日斗争的指示[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组.八路军·文献[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677.

[24]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一九四一年工作总结[A].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三)[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585.

[25]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关于一九四二年政治工作方针的指示[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组.八路军·文献[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745-746.

责任编辑:滕轩宇

(上接第062页)经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孙立平曾将现在的社会描述为“断裂的社会”,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整合,避免新的社会分割。这在矛盾不断升级的新时期,具有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作用。同时,重新粘合在一起的社会力量又会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3.社会契约的重建

福利多元主义是介于制度型福利与剩余型福利之间的中间道路,其两个重要概念是分权和参与,这是个人和政府之间契约的重建。这样的打破和重建势必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但它是新的国际背景和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也会带来令人期待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4.社会福利的不可逆转

在福利多元主义的体系下,社会的全部福利是国家、市场、志愿组织、家庭及个人的总和,一方提供的减弱会通过他方的加强来弥补,这是福利提供者之间功能的重新分配。和传统的国家办福利不同的是,国家提供福利的减弱并不会影响福利提供的总体水平。罗斯说:“如果有多种来源而不只是单个垄断的供应者,社会的总福利可能会更多。”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福利的不可逆转来代替福利国家的不可逆转。

福利多元主义是对公共政策的复杂挑战。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说“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也许福利多元主义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参考文献:

[1]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危机中的福利国家[M].梁向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J].江苏社会科学,2010.

[6]顾俊礼主编.田德文副主编.福利国家评析——

—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丁开杰,林义.后福利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8][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加]拉米希·米什拉著.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余弓

【历史长廊】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社会福利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狭义)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价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2.①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或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社会福利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③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主要在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为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 3.《济贫法》: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安定而颁布,但主要是为了处罚和镇压贫困人员,并不是对贫困人员实现救济。②《贝弗里奇报告》:指1942年颁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建立福利国家并消除主要障碍:贫穷、无知、失业、陋隘。 4.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5.新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或权利为核心,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的哲学一社会价值观,坚持消极的自由观。 6.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全民建立社会福利,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 7.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认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辅相成并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批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其简化了个人和社会。主张国家福利的作用,可帮助克服利己主义,发展利他主义。 8.第三条道路:(吉登斯提出)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寻求“自主与自我发展”用“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9.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 10.恩格尔系数:是判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或贫富差距的指标,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 11.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2.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指最终建立惠及全体儿童的保障标准适度的福利制度。 13.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采用家庭模式收养孤儿,用SOS这个国际通用求救信号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帮助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14.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难以维持生存需要。 15.相对贫困:是社会所认可的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水准,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不如一般人或一般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贫困状态。 16.结构性贫困: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7.贫困文化论:认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种自我维持的贫困文化会阻碍穷人提高其生活水平,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导致新的贫困。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阅读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个矛盾的过程。 它的行文严谨意涵深刻,似乎每句话里面都可以引申出许多的观念,又与其他段落与章节形成完整体系。正因此,对于我这个社会福利的初学者来说,阅读每个段落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尝试理解行文的真意,同时不得不面对大量陌生的专业用语;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到一个个概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福利的理解的也不断深入,有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但后来通常发觉实际上只是自以为理解了的错觉。 这个阅读的矛盾过程,自然不可期待能获得什么货真价实的真知,最后也没有将整本书读完。不过回顾起来,观念的积累和更新,确实可以算作阅读中最大的收获了。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 本书的题目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顾名思义作者是将实行不同福利资本主义的国家按照体制分成了三个类别。因此书中大量使用到了“福利国家”、“福利体制”、“福利世界”等词,但是在书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定义。而似乎是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在传达他的含义。 有时候会疑惑这样直接使用这些未加厘定的概念是否会导致不准确与偏颇,但后来发现界定这些概念的确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些概念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各领域,而且因为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分类与模式,内涵相当模糊。艾斯平-安德森在这本书中引用了教科书上常见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但他紧接着就对这个定义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来质疑。但质疑完了后他并没有正面提出他的定义。 在书后附的译者跋中,郑秉文教授补充到福利国家这个概念的基本范畴应该包括转移支付、物资服务和充分就业。通过这种方式,才基本让人明白了福利国家的大概内涵。 二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 对于这个复杂问题,我认为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书提出的核心逻辑概念是“商品化”与“非商品化”。 1.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前商品化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所谓福利国家,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方式。 在福利国家里,国家通过政策或者制度,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以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其主要载体是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使每一个公民能保证一定水准的社会福利。 单从现象上看,生活在福利国家的公民,没有的贫富差距的鸿沟,没有紧张的生存压力,竞争也不激烈,生活安逸舒适,社会矛盾缓和,人们的幸福指数较高。而福利国家既有别于经济发达、节奏紧张、贫富差距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别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多种分配体制并存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现象。 那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因为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下层的贫困引发政治上的动荡实际上往往是玉石俱焚两败俱伤的局面,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改革社会制度,制定有利于社会下层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稳定。正如肯尼迪所言,“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可谓道出了某些国家实行福

利政策的实质。英国前首相萨切尔夫人曾说过一句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很显然安全网就是福利国家制度,而梯子大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人们在财产拥有上应该体现个人的才能,私有财产之间还不能因福利制度而大家一致的公平。 虽然福利国家的福利程度高而且范围广,但其高税收和福利平均化却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北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靠征收高额累进税来支撑的。税收过高,意味着追加的劳动生产物大部分将落入政府手中,这就“截断了劳动与收益之间的联系”,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同时,由于福利政策给予无业者和失业者的社会保险同在职人员的收入相差无几,依赖社会保障不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而且不用纳税,其结果是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造成了一批寄生于该制度的“食利者”阶层,这批“食利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福利制度建设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则把上述现象称为福利国家中的“工作泄劲”,他指出,在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情况下,产生出一种所谓“替代效应”,即人们宁愿以多缺勤来取代过去的多工作,以便在家里从事某种服务性生产,有的甚至干私活,搞黑市交易,或者以“失业”替代“就业”,以便靠失业救济金生活而等待更好的工作。他认为高税收和高福利所造成的人们“工作泄劲”问题,乃是生产率下降的一个深刻原因。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福利制度与共产制度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地引进西方国家中对自己适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美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实践、完善着共产党人也在追求的“福利国家”制度。如果让外星人来区分的话,他一定也分不清哪个是社会主义国家,哪个是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针对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发放每天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等。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不下60 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政府福利。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1972年,欧美14 个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平均48%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上;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 。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国家富有特色的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对于平衡社会矛盾、弥补政府不足、特别是给最底层人民提供各种切实的帮助,扶持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机构,其中120万个机构中有73万个分支慈善组织、12万个福利团体和35万个宗教组织,捐赠及慈善收入总额为6214亿美元。1999年6月,英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也有161万个。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许多企业直接进行广泛的社会慈善事业,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大都会公司”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的跨国企业,它每年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约1300万英镑。创建于1835年的贝塔斯曼将“直接地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工作”作为公司的宗旨之一,并把大部分股份交给贝塔斯曼基金会,其收益可以用于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等人在对待财富和资本的态度上有别于以往的资本家。无论是作为文明进步,还是人性的趋善,现代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已经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或腐朽堕落,相反,他们个人生活可能十

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是近代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社会主义的主要形态" 。在西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是相伴而生而又相互冲突的两大政治思潮;它孕育于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到19世纪中叶以社会民主主义的形式成为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阶级的主要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断地揭露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弊病,起初主张用革命的方法、后来则主张用改良的方法改造现存社会。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社会民主主义是各国政治生活中的左翼思潮和主流思潮之一,代表这一思潮或意识形态的主要是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有的称"社会党"、"工党"或"民主社会主义党"等),这些政党是当前欧洲各国的主要执政党之一。 第一节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是试图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超越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努力。早在16世纪,这种努力就以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态出现,其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他不仅愤怒地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对广大农民的无情剥夺,而且提出了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和民主选举的社会理想。此后,这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使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得到传播和发展。不过,"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并不是莫尔的创造,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英、法两国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带头使用并流行起来。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19世纪初是作为"个人主义"的对应词使用的。它强调人的社会性,反对当时流行的个人主义及其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主张建立以大众的福利为目标、以联合或合作为基础的新制度,以区别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制度。 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那里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发,并对工人阶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思想家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弊端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产物。它们既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又意味着社会主义由纯粹的思想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的运动。 19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在经济领域里,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放任政策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造成了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和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超长的劳动时间,残酷的资本剥削和恶劣的劳动条件,使广大无产阶级处于悲惨的生活境地。在政治领域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各国虽然建立了近代的民主制度,但是许多国家以财产的拥有量来限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而把大量的下层劳动人民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使资产阶级垄断了国家政权。于是,争取普选权,并利用政治权力改造社会的经济关系,就成为这个时期工人运动的重要目标。 早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在宪章运动中就曾经提出,取得各种政治权力,特别是普选权,是确保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的唯一手段。宪章派提出的《人民宪章》要求所有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并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在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家路易·勃朗也提出,为了建立用以取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国家工场,确保工场运转的国家必须预先通过普选得到改革,并做到代表全民。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这是通过民主(即

第五讲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

第五讲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 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tism)是19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迸行改良的思潮和社会运动。它从费边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发展而来,逐渐形成系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从意识形态上看,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理念由于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色彩,因而是一种进步的改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平等、自由、互爱为基本价值观。它认为国家对公民的福祉承担着某种责任,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提倡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政府的角色是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个人提供资金和服务。在资源的再分配上,社会民主主义奉行平均主义的目标,以期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国家应该尽可能承担全面社会责任,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全体公民建立充分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来源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Fabian Society)。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A· H· Wells和Beatrice Webb是其重要创始人。这个组织主要由信仰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人士组成,其主要工作是研究并透过社会计划、教育和宣传推广社会主义。1919年发表的首版《费边社社章》规定:此社的目的是社会改革。主要活动是(1)宣传社会主义,使之应用于当前问题;(2)研究社会、工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拟定社会主义者重建立法与行政的原则;(4)出版研究成果与社员有关经济政治的著作。1935年修订的《费边社社章》明确指明以渐进主义和政治民主方式实现费边社会主义目标。费边社创始人肖伯纳也认为费边社的目的之一是“收集和出版真实可靠和公正无私的统计小册子”,以便表达使公众意识到目前制度下恶劣社会状况的意图。 通过社会改良,而非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提升福祉,改善人类生活状况,这是费边社会主义的首要特征,这也是他们明显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野。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型的过程中不应采取暴力革命形式,而应采取和平的议会民主政治方式,循序渐进和按步就班地实现过渡。这种特征与英国社会政治特质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1940-1960年代是费边社会主义全盛时期。依据时间次序,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主要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专题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1)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 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1)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3)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5.资本主义的发展: (1)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见下表) 时期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启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①美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开拓市场,赚取

2020年(员工福利待遇)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探讨

(员工福利待遇)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探讨

任课教师: 壹、命题部分 依据本门课程所学内容,自立题目,完成4000字之上论文 二、评分标准 1、论文题目的选择于本门课程研究范围之内,该题目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0 分)。 2、论文整体格式符合写作要求(10分)。 3、论点鲜明、层次分明、论据充分(60分)。 4、文章有新意(1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于命题时删除。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 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于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研究 提要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于不同程度地追求实现“福利国家”的理念,推行了各具特色的福利政策,可是于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当代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刻认识高福利政策的局限 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福利制度。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 “福利国家”这壹概念是1941年由英国大主教坦普尔首先创造,但当时且未赋予确切的涵义。直到1942年,英国发表了由贝弗里奇主持制定的《贝弗里奇方案》,而后“福利国家”便逐渐成了壹种以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的代名词。“所谓福利国家,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

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 [摘要] 文章以瑞典和美国为例探讨不同意识形态政党对西方福利制度改革和“福利国家”发展的影响。认为不同性质的执政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其价值理念必然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必定会影响国家模式的构建。我们必须认清现象背后的本质,避免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顾本国的实际盲目崇拜西方。同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提高国家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中科学合理的成份,为我所用。[关键词] 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瑞典美国“福利国家”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国家类型,通常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其主旨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尽量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贫困和不公平等问题,以使资本主义制度趋向更为稳定和合理。在西方,社会福利问题历来是各党派之间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不同的政党和政治力量对“福利国家”的态度和主张有所不同,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政党上台执政,都必然会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因而不同政党、不同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无疑会对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及“福利国家”

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一社会民主主义是100多年来西方社会主义的主要形态,这是一种温和的、议会制的社会改良主义,它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其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英国宪章派、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它们依靠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自由主义的自由与宪政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重要影响。[ 1 ] 民主与改良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理念,1951年的《法兰克福宣言》将民主社会主义确立为社会党国际的纲领目标。这一目标经过曲折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自由、公正、互助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理念产生的哲学基础,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福利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强调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在社会民主党要建立与完善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三项基本价值中,自由是处于第一位的,但这一自由观有别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它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和参与社会和政治的自由,而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和限制。正如《柏林纲领》所指出的,社会民主党谋求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并能负责地参加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而这种自由要求能够摆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材料一: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二: 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1[1] 材料三: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2[2] 请分析下列问题: ( l )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 2 )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分析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本身也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 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 世纪世界性难题挑战的具体道路,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2[2]〔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首先,社会民主主义政治上主张在议会民主制下将发生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变化,真真切切地实行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标榜只有私有制是人的自由的基础,建立以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私有制和竞争成分与公有制和计划成分并存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系的观点,并在这里抽掉了消灭私有制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幻想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 就社会民主而言,体现了个人在社会一切方面的自由,必须解放与发展人类个性,摆脱各种形式的压迫和贫困,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还是一个国际性的运动,解决极端穷困、落后和疾病,制止战争,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等问题,必须依靠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其实,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的立场上看待社会民主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民主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改良措施,它并不改变或动摇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更不可能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对于当代的社会民主主义,也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发展阶段,它是力图超越两种传统政治意识和政治模式而走的新的“第三条道路”。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社会安全感和劳动市场灵活性等矛盾关系中寻求相对平衡发展,即实现社会公正与资本主义市场相结合,以对全球化时代的重大变化作出回应。所以,与其说它是社会民主主义,不若说是新的资本主义模式。 当然,社会民主主义虽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思潮,但又是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它的一些政策主张反映了马克思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代表了资本主义国家中下层群众的利益。另外,它对资本主义的弊病改良的确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对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满意。但是,往往这些具有浓厚改良色彩的运动,始终触动不了旧的社会秩序,改变不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或许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都只是暂时性的起伏,都只是弊病的修修补补。 社会民主主义追求的是社会主义,但又不承认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而又仅仅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没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中把握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这样的不通过重新改革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那必然是失败的。

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社会

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社会 社会民主党人把民主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民主高于一切,为此,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体现在那些方面。主要有如下四点: ?政治民主 ?经济民主 ?社会民主 ?国际民主 我们首先来学习政治民主;总体上来说,社会民主党人主张通过宪法的民主程序和议会道路和平地实现社会主义反对一党制,反对一切形式的专政,反对暴力革命。并且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建立政治民主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它的必要的基础。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政治民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四点; 1. 意味着保障每个人都享有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 那这里所说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包括什么了? 讨论: 我们把书翻到74页第二段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包括:思想、言论自由,结社、集会和游行示威的自由;普遍的平等的与秘密的选举权;多数人管理国家并尊重少数人的权利:所有公民不论出生、性别、语言、信仰和肤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有本民族语言的人实行文化自治;每个人有过私生活的权利,并要保护其不受国家的任意侵犯,等等。 2. 政治民主还意味着有权建立多党制和有权建立反对党。 建立多党制与其实现形式是有关的,要求具有多元形态的政治民主制,例如,他们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 3. 政治民主也意味着党内民主。 社会民主主义者指责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民主集中制。 4. 政治民主还意味着实行议会民主制度。 实行议会民主制度,这就意味着民主社会主义者认同了西方社会的这一政治民主形式与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本质特征来区分: 【1】政治上,社会主义者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而社会民主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听任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多党制,而赞成议会民主,三权分立为形式的资产阶级专政。 【2】经济上,社会主义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而民主社会主义者反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要求实行私有化。 【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 而社会民主主义者则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吉登斯对政治民主的一些看法,他提出了对话民主,吉登斯认为对话民主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那里有发达的交往自主权,这种交往构成对话,并通过对话形成政策和行为。他关心推进文化世界主义,它是把自治与团结连接起来的一块最好的积木。吉登斯的目标是通过对话民主进一步推动“民主制度的民主化” 这种民主化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第一,民主制度的民主化首先意味着权力的非中心化过程。 意思是反对极权 第二,也意味着国家应当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 第三,为了保持或者重新获得合法性,必须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效率。 为此他提出政府的结构调整应当遵循”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