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讲解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的诵读、停顿

三、常用文言句式

1.(2019·温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与致虚妹丈

[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③已: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数】

A.吹洞箫数.阕 ( )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②【及】

A.不能及.已 ( )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③【就】

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 2.(2019·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范石湖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范石湖:即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反.侵地 ( )

②议定乃.行 ( )

③至能徐.出袖中书( )

④虏主许.之 ( )

【舟山卷补充】

①时金主乃.葛王也( )

②再.传宣曰 ( )

③使人可就.馆 (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宁波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

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乙】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

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①后一人,酒不屑

..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②,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③者,其得意笔也。尝为上洛④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改)

【注释】①张平山:明画家,擅画人物。②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③篆籀(zhòu):即篆书。④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

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

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甲】文中“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

(5)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温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⑤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养晦堂诗文集》)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绊倒。④蹶然:急速的样子。⑤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久而遂安.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B.足.之履平地足.肤皲裂而不知

C.而不与洼适.也而此地适.与余近

D.故.君子之学广故.数言欲亡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中见大,即事喻理,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对你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①A.几B.屡次②A.比得上B.到了……的时候③A.完成B.接近,趋向【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注释的掌握情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点是掌握课内出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做到能迁移运用。这里出现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要掌握这些重点词的多种解释及用法。 (2)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本句的意思为:加上松竹影子摇曳,翠绿的影子遮盖着面庞,月光映入酒杯中,杯中月影摇曳生姿。

(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力。按照示例,从文字、文意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次回答。首先从字形的角度分析文字的意思,再结合文章概括出内容,最后是体现作者的心情。 (4)示例一: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示例二: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能力,包括对审美的鉴赏能力。要求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可以先找出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翻译,并围绕“趣”进行评价。

【参考译文】昨晚非常快乐!天空一片碧绿,澄澈透明得如同白昼。加上松竹影子摇曳,翠绿的影子遮盖着面庞,月光映入酒杯中,杯中月影摇曳生姿。吹几曲洞箫,清新和谐婉转

美好,听起来非常愉快;听完后余音缭绕,好像绕在耳间不曾消失。走出门一看,一望无际。(喝得)大醉之后挥笔纷乱,已经不能再回忆起来。

今天早晨从衣袖中发现字幅,拿出来一看,这就是所谓的“笔墨撩乱”了。但是(整理下)也特别可爱,(自)认为有舒放畅达的趣味。拿起笔仿效,已经不能达到了。于是就把昨天完成的请(人)校正。

2.(1)①通“返”,归还②才③慢慢地④答应、应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注释的积累及运用能力。如“反”在《愚公移山》中有“始一反焉”,其他几个在课内也均出现过,平时要多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文言词法。

【舟山卷补充】

①是②第二次③靠近(或:到)

(2)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要求在理解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断句,本句意思为:虏人中各大臣都忿忿不平,议论要扣留使者,但虏主不同意。 (3)①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②(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要求注意重点词,字字落实,并做到语句通顺,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注意“遂”“为”“书”“既”“嘉”等词。

(4)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忠肝义胆(或: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的评析能力。先概括评价两人行为的共同点,再回答不同点,即两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参考译文】淳熙年间,范成大出使北方,孝宗让(他)口头禀告金主,说河南是宋朝陵墓所在地,希望(他们)归还侵占的土地。范成大禀告说:“这事很重要,必须和宰相商量,我请求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他,商议决定后才实行。”皇上同意了,不久宰相竭力认为(这)不可以,但是圣意坚定不能挽回。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范成大)到了虏人的朝廷,把信藏在袖子中。然后跪着进献国书,跪在地上不起来。当时金主是葛王,性格宽厚仁慈,传讯问那出使的人因为什么原因跪着不起来。范成大慢慢地从袖子中拿出信,禀奏说:“我来的时候,大宋皇帝另有圣旨,难以写在国书上,让我口头禀报。我现在小心地用信记述,希望给您过目。”信呈上后,殿堂上观看的人都变了脸色。范成大还是跪在地上。(皇上)再次下达命令说:“信已经看了,使者可以回到馆里。”范成大拜了两次后告退。虏人中各大臣都忿忿不平,议论要扣留使者,但虏主不同意。范成大将要回来,又禀奏说:“口头禀告的事,希望在国书中明确地报告,(希望)仍然在开头宣告,希望使臣没有欺骗的罪名。”虏主同意了。报告的书信说:“口头禀报的说法,完全让观看的人害怕,事情必须审慎处理,外族才会信服休止。”(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提拔(他),以至于得到重用。

3.(1)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解析】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本句意思为:郡王很生气,把他的画撕裂,赶他出门,刘酒仍然很高兴。

(2)D【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相关句子翻译及文章原意理解。A项中写到“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原文只说“宅边有五柳树”;B项“身居陋室,衣食不足”可以看出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形象,与“忙于著文”没有必然联系;C项刘酒落款是他的一个习惯,不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3)①(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第(1)句加主语“五柳先生”,做到字字落实,句子通顺。注意“造”“辄”“期”“妻子”“每谓予”“累”等词。 (4)率真随性狂傲不羁(或:淡泊名利,恃才放旷)(意近即可) 【解析】考查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结合重点词及文中相关内容回答,“从来不会舍不得,喝醉了就走”,可见陶渊明的率真随性;张平山是明代画家,人们说刘酒是张平山之后的一个神人,他不屑一顾,可见他的狂傲不羁。 (5)他们都以艺术创作自娱;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解析】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归纳他们的共同点,可结合文中事件进行概括归纳。他们都会喝酒,喝酒后都进行艺术创作,自娱自乐;他们对于权贵的态度都一致,看出两人的率性;生活贫困,但两人都能安贫乐道,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乙文参考译文】刘酒是汴州人,(他)没有名字。自己称名叫“酒”,人们称(他)刘酒。(他)画人物,有清新苍劲的情趣,酒后运用笔法,格外发觉神韵袭来。人们认为(他)是张平山后的一个神人,刘酒不屑一顾。凡是(他)作画,都写一个“酒”字(作为)题名,它像行书的排列次一等,称(题名)像篆书的,是他的得意之笔。(他)曾经为上洛郡王作画,郡王认为他很好,说:“(刘酒是)张平山后的一位画家!”刘酒心里生气,急着把画要回来说:“(我)还没有题名。”(他)就把画卷起来进入旁边的屋子,纵笔在(画的)上下左右写了百十个“酒”字。郡王很生气,把他的画撕裂,赶他出门,刘酒仍然很高兴。刘酒在酒醉酣睡之外,只懂得画,其他的一无所知。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一天(他)正拿着杯子大口喝酒,忽然离开,开口大笑,杯子还在手中。我感念他从前的话,为他买棺殓葬。

4.(1)B【解析】A项:习惯;养。B项:脚。C项:适应;恰好。D项:所以;故意。

(2)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3)(父亲)环顾四周(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说:“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4)无论做什么事,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起始阶段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有大的收获。

【参考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屋内有处洼坑,直径一尺,渐渐地每天扩大。每次经过,(刘蓉的)脚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环顾四周(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说:“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取来土将洼坑填平。后来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的。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虚词

例1 (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吕元膺①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认为、以为 )

②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 私自,暗地里,偷偷地 )

③吕请棋处士他适. ( 到……去,往,去到 )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处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正(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颗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暗中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棋友不知道。第二天,吕元膺请棋友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也感到很不安,(吕元膺在临行时)还赠送了路费、财物给他。就这样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为人处世,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做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

下棋的人(,趁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我就用其他事情让(他)离开。(其实)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疏忽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例2 (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徙木偾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令于.邑中曰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D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符合题干要求。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作动词。C项中的第一个“乃”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则是“竟然”的意思。

【参考译文】(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能搬走那根三丈长木杆的人,赏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商鞅)就赏给(那个人)五十金,于是施行法令(,布告天下)。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派人)在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任命他做长大夫。”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有一个人说:“(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试一试,(如果)将那根标帜推倒,(只是)得不到赏赐罢了,有什么妨碍呢?”(说完,他)就来到(南门外),把那根标帜推倒了。(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吴起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标帜),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经过这件事之后,(魏国的)百姓们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但吴起的首创之功,却没

有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1.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根据平时积累判断意思或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词语。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比较。

考点二标示朗读节奏

例3 (金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选自[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解析】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参考译文】宋朝王安礼,字和甫,在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有一封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很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没有几天,果然有圣旨下来(要求)彻底查清(这件事)。和甫搜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其有谋反的)迹象,因此询问他有没有(与)冤家(结仇)。(富人)回答说:“前几天有个写状子的人叫马生的曾(向我)借钱,(我)没有借,(他)就说了很多坏话。”和甫于是私下里(让人)用其他的事将马生拘役到(府衙),对字迹,取来诽谤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果然是马生所做,(于是)判他有罪。

2.标示朗读节奏一般遵循的规律

(1)找名词,定节奏。文言文中的名词(或: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也就容易定节奏了。

(2)看虚词,定节奏。虚词是句子停顿处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3)找排偶,定节奏。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4)察反复,定节奏。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方法。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

例4 (四川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__(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__ 【参考译文】《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得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3.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染”“亵玩”分别是“沾染”“玩弄”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4.关于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还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考点四综合理解

(一)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例5 (武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羊续悬鱼

羊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①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有布衾、敝祗裯②,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选自《后汉书·羊续传》)

【注释】①秘:羊续的儿子。②祗裯(zhī chóu):贴身的短衣。

从文中可以看出羊续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从他憎恶奢侈生活,乘破车、穿破旧的衣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从他悬鱼拒贿,杜绝馈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__

【参考译文】羊续担任南阳太守。当时有权势者及富豪人家大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深为憎恶,(因而)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饮食简单,乘用的车马也很简陋。府丞曾向他进献活鱼,羊续收下后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进献鱼,羊续便把先前悬挂的那些鱼(拿给他看,)来拒绝他。羊续的妻子后来和儿子羊秘一起去郡中官邸(找羊续),羊续却拒之门外。(他的)妻子只好自己带着羊秘回去。羊续所有物品只有布制的被子、破旧的衣物,数斛盐和麦而已。(羊续)回头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的母亲呢?”便让(羊秘)和(他的)母亲一起回去了。

(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或谈谈阅读启示

例6 (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或: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或: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

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十天(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5.在做“考查内容理解”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谈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图:

(2)谈阅读文言文的启示,要注意结合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回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答。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能够抓住要点即可。

1.(2019·金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________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众方耸视,挥手一掷,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选自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②侬智高: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武襄驻.节而祷之( )

②俟.凯旋 ( )

③败智高师. (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

..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狄青与《陈涉世家》中的陈胜都借助神灵来谋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痈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释】①赵王:即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亲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故至今不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未得相.马之工也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D.然而王之.买马也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舟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4 一、【2015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不许.()(2)连易.数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要善于发现人才。 二、【2015奉賢二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注释:如礼:按照规定的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他过.()(2)孝基徐.察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3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原因 14 A B C D 三、【2014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①,为里监门②以自食。吏尝以过笞③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⑤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①陈:陈国②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③笞:鞭打。④蹑:踩⑤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2)不及.张耳远甚()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 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 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2009年贵州黔东南卷)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考答案】(1)夹杂(2)说出(3)跑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随着文言文主观题量的增加,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大。 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分析综合”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1 吃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 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3 对照确认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岳阳楼记》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岳阳楼记》 一、文章内容 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1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 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 2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上传: 邹莉更新时间:2012-5-25 10:12:49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 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8)“也”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 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 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 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

(新)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中考说明》对阅读古诗文的相关要求如下: 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要点 题型一:解释、判断、选择。(4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型二:选择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考点: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三:翻译(一句或两句)。(4分) 考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题型四:主观问答。(2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体会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真题详解 (2017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

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解析2017年陕西中考文言文阅读采用了课外阅读,来考查考试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题考查考生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将”作为“带领,率领”之意;“贵”解释为“看重”;“善”和“被”考查学生对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提醒学生在平时备考时要关注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第2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A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B项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他。第二个“其”是语气词,难道;D项两个“为”都是担任。第3题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翻译时,首先大意须通顺;其次重点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理解,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而面临灾难义无返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大笑。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含答案】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内容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2、《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 这部书的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讲解学习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检测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检测(含答案) 专题巩固(十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2017?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素?”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得稍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

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 (3)上感悟,遽起( )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宋先生其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习巩固!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