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微观流通与利益分配视角看我国粮_省略_山东和陕西玉米市场流通的比较分析_蔡亚庆

从微观流通与利益分配视角看我国粮_省略_山东和陕西玉米市场流通的比较分析_蔡亚庆

从微观流通与利益分配视角看我国粮食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对吉林、山东和陕西玉米市场流通的比较分析

蔡亚庆仇焕广徐志刚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吉林、山东和陕西三省玉米市场的深入调查和比较分析,以玉米市场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主要流通方式、参与主体及其利益分配状况。研究表明,粮食市

场的市场化改革催生了众多的粮食经销企业和商贩;流通主体的多元化活跃了粮食市场,促进了

市场竞争和运行效率的大幅提高;粮食市场中各流通环节的市场主体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所得的

利润微薄;粮食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获利。文章建议,政府应继续鼓励私

有部门参与粮食市场流通,促进粮食市场流通多元化,减少对粮食市场和流通的干预。

关键词:粮食市场流通方式参与主体利益分配

一、引言

尽管政府在1990年代末就退出了对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干预,但粮食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却经历了多次的反复。2001年,政府开始在粮食销区取消国家定购和对市场价格的干预,然后在2003)2004年将改革的范围逐步扩展到粮食主产区。到2004年,中央政府通过正式颁布政策明确了粮食市场的完全市场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0的/三放开0市场化改革。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围绕我国的粮食市场发展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李路平(1996)基于对杭州、长沙和南京65个大米交易商的调查,分析了大米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流通过程和交易成本状况。何坪华和杨名远(1999)通过对359户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调查,对农户层次的市场交易费用进行了重点分析。还有一些研究通过间接方法对粮食交易成本进行了估计。如武拉平(2002)对1996年到2000年我国不同省份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在收购、批发和零售环节的价格进行了分析,利用共聚合检验方法论证了上述几种粮食市场在纵向上已基本整合,整合主要归因于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市场化发展。粮食市场的放开吸引众多私有企业和商贩进入了粮食流通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促成了我国粮食市场多

作者简介:蔡亚庆,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仇焕广,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603036)、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08BADA8B01/2008BADA8B02)和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8&ZD015)的资助。感谢贾相平博士、习银生副研究员、马瑞、张森、智华勇等在实地调查中的杰出工作。文责自负。

元化经营的局面(王修风,2008)。粮食市场流通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促进了粮食流通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粮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马凤才、赵连阁,2007)。不过,既有文献中从粮食市场销售链这样一个纵向整体视角出发来系统分析粮食从农户到中间商,到最终消费整个过程的流通及利益在各个环节的分配,同时对我国全面市场化改革后的粮食市场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的研究尚不多见。

根据经济学理论,一个市场的成熟水平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市场主体特别是市场中介的多元化程度、市场流通方式的多样化程度和市场中介经营利润的高低水平来加以判断。具体而言,市场主体、特别是市场中介的活跃和多元化发展是市场发育和成熟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市场提供一个合理的准入条件和公平、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随着市场中介的活动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会形成多元化的流通方式和渠道,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结构和特点。当然,在一个竞争度很高的成熟市场中,所有的市场中介将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只能获取一个正常的利润水平。本文将依据现代市场理论,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刻画主要的粮食流通渠道和方式,分析不同参与主体在整个粮食销售链中的利益分配状况,为未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考虑到玉米在我国粮食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生产和市场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本文选择以玉米为例来研究我国的粮食市场发展情况。截至200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分别达到2986万公顷和11659亿吨,玉米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仅次于水稻。相比于水稻和小麦主要是居民主食产品,玉米不仅是居民的重要口粮,更是饲料工业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玉米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要大得多。从1980年到2008年,我国水稻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分别下降了15%和18%,相反,玉米播种面积却增长了49%(国家统计局,2009)。

本文基于我们2008年对吉林、山东和陕西的农户大样本调查数据1,分析我国农户目前主要的玉米销售渠道;基于我们对山东两县的案例调查数据刻画玉米市场的主要流通方式和特征o,并分析各环节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状况。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农户粮食销售渠道与方式

我国玉米生产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华北黄淮海地区到西南地区这一狭长地带上。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在东北地区和华北黄淮海地区,其中东北产区是国内第一大玉米主产区,华北地区虽然产量较大,但消费数量也非常大,既是主产区也是主销区。两大主产区中的吉林、山东、河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辽宁7省玉米产量就占到了全国玉米产量的70%以上(国家统计局,2009)。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销区。产销区在地域分布上明显的不一致性导致了我国玉米/北粮南运0的总体特征。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玉米流出区,东北的玉米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和广东地区(张智先,2008)。

1o2008年11月,我们对吉林、山东和陕西3省的10个县、20个乡的37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不同农户的农产

品销售渠道,以及影响农户销售渠道的因素。

2009年10月,我们在玉米生产和消费量都很大的山东潍坊市选择两个县,就玉米销售链条、流通渠道和利益分配进行了追踪调查。

由于我国玉米/北粮南运0以及玉米大量在省际流通的明显特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或针对玉米省际流动。汤石雨等(2006)对吉林省玉米流通成本进行了分析,认为粮食企业的职工数量、经营量、玉米水分含量、作囤成本及运输费用是影响东北玉米流通成本的主要因素。王东阳(2008)等人通过对玉米从主产区吉林到主销区广东的跟踪调查,研究了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流通、加工市场的价格变动及各个环节流通主体的获利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流通的各个环节,产区农户种植玉米的收入偏低,玉米流通、饲料加工环节利润相对稳定,养猪行业利润较多。陈凯和张晓娟(2005)认为,入世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和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连接将很快扭转传统的玉米长距离运输局面,短途运输和玉米的/南进北出0将逐步成为我国玉米未来流通和贸易的主导格局。我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格局也在悄然变化之中,黄淮海地区的玉米消费量不断增加并逐步成为产销平衡区。

我国玉米主产区农户销售玉米的方式比较单一,销售比较被动,卖给流动商贩已成为农户销售玉米的绝对主渠道。对吉林、山东和陕西的调查表明,在家中或路边将粮食卖给商贩是农户销售玉米的主要方式,陕西和吉林都有超过80%的农户通过该渠道销售玉米,山东也有超过60%的农户通过该渠道销售玉米。农户通过商贩销售玉米的量也远大于其他渠道。农户销售玉米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卖给附近的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其中,山东由于畜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较多,有36%的农户把玉米直接卖给养殖户,占山东农户玉米销量的32%(表1)。陕西农户销售玉米有1518%通过这一渠道售出,而吉林通过该渠道销售的玉米只占农户销售玉米的6%。山东、陕西和吉林3省样本农户通过上述两个渠道销售的玉米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9813%和9817%和9114%。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东北尽管有许多国有粮库,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还是把粮食卖给了流动商贩。当然,与山东和陕西相比,吉林确实有较多的农户把玉米卖到了粮站(包括粮库),但比例很低,只有714%。由此可见,尽管国家的收储政策声称是收购农户粮食,但事实上,粮库收购的粮食多数并不是直接来自农户,而是来自粮食商贩。

表1:不同销售渠道销售玉米占农户销售玉米的比例(%)

商贩粮站加工企业养殖户其他山东66.10.6032.21.1

陕西82.90.8015.80.4

吉林85.47.41.360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粮食主产区农户玉米销售渠道单一和销售方式被动与我国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以及市场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首先,农户销售玉米的渠道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多数农户面对的销售渠道比较狭窄。只有附近有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等玉米用户的农户才有更多的选择来销售他们的玉米,而附近没有玉米最终用户的地区,农户只能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其次,大多数农户玉米生产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玉米需求信息和玉米销售所需的交通工具,组织运输和销售玉米的单位成本较高,因此,坐等粮贩上门收购玉米成为一个最佳选择。调查数据显示,80%的农户都选择在自家门口销售玉米,其次是在村头或者村部销售玉米,其比例约占农户玉米销量的10%。不过,由于商贩的数量较多,商贩之间对粮源的竞争从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户在市场定价中的劣势。

三、粮食市场流通方式及利益分配

为深入了解粮食从农户到商贩,再到最终用户的流通方式及销售链中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状况,我们于2009年10月对玉米生产和需求量都很大的山东潍坊市的玉米流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为了不仅能够考察玉米在一个县内的流向,同时考察在县际的流动,我们在潍坊市选择了两个产销特点差异很大、同时相邻的县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县(Z县)经济比较发达,玉米生产量较大,但消费量更大,玉米供不应求;另一个县(Y县)经济相对欠发达,玉米生产量很大,但消费量相对较小,玉米供过于求。调研访问对象包括玉米生产者(农户)、流通企业(包括流动粮贩、有仓库的固定粮商和经纪人)以及玉米需求方(包括养殖户、饲料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了考察玉米销售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状况,调研设计了严格的调查方案来追溯玉米的流向并调查相关利益主体的购销情况1。调研一共跟踪调查了4个固定粮商(其中一个为无粮库的经纪人),4个流动粮贩(其中3个为玉米收购商贩,1个为玉米零售商贩),4个村的22个农户,3个养殖户(1个养猪户,2个养鸡户),2个饲料加工企业和1个淀粉企业。

(一)粮食市场销售链与流通方式

图1描绘了调研地区玉米市场中的主要利益主体、销售链条和流通方式。总体上,从我们对案例的调研来看,玉米流通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流通方式多样,粮食市场十分活跃,市场的竞争较为充分和有效。

图1:玉米市场主要流通方式和销售链

注:不同的线条代表不同主体玉米的流出渠道,箭头方向代表玉米流向。

农户作为玉米生产者,处于市场销售链中的最上游。销售规模过小决定了农户自行远距离销售产品的单位产品运输和销售费用过高,加上自己销售的机会成本也很高和缺乏销售渠道,农户极少自己把玉米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流动粮贩数量众多,是我国粮食市场流通的主

1调研采取从中间向两端追踪的方式。具体而言,我们先在调查乡镇内选择两家固定粮商(有仓库),分别调查他们3天内最近一批玉米的购销情况,包括来源、去向和购销费用。然后,一方面,我们根据粮商提供的信息向上追踪玉米的来源,一直追踪到收购这批玉米的特定村庄,并在该村庄随机选择5)6个农户进行地块层面上的投入产出调查以计算他们玉米生产的效益;另一方面,我们根据粮商提供的信息,往下追踪该批玉米的去向,直到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等终端用户。

要参与者。粮贩主要负责将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粮食集中起来,再将集中的粮食零售到分散的养殖户或其他用户。多数粮食商贩在不同的季节会从事不同粮食品种的贸易,如在玉米收获季节收购玉米,小麦收购季节收购小麦,同时附带收购其他农产品。一个中等规模的粮贩在玉米收购旺季每天可以收购玉米1200)1500公斤。由于山东省本地的玉米需求量较大,所以本地的玉米几乎都是在本省内被消化掉。粮贩的玉米销售主要流向固定粮商、本地养殖户和本地加工企业,也有少部分流往外地养殖户。总体来看,流动粮贩都有其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大部分粮贩的主要客户是有固定仓库的粮商,这些粮贩经销的玉米主要卖给粮商,约占其经销量的90%,少部分粮贩的主要客户是当地养殖户。受运输成本过高和销售渠道等因素的限制,收购玉米的流动粮贩主要在其所在乡镇及附近活动,极少将玉米卖到外地加工企业。还有一部分粮食商贩主要从事玉米的销售,这类粮食商贩一般进行跨地区的粮食贩运。他们主要来自玉米生产少但养殖玉米需求大的地区。由于在这些玉米供不应求的地区,大量分散的养殖户自己收购玉米或到外地贩运玉米的交易成本很高,而零售型的粮贩正是利用这一商机,从玉米生产大县的固定粮商那里批发玉米,然后长途贩运并销售给这些分散的养殖户或其他用户。可见,零售型的粮贩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平衡地区供需的角色。

固定粮商在粮食流通市场中主要扮演着玉米集散点的角色,他们主要负责在一定区域内收集分散的玉米,然后销售到本地或者外地的玉米用户(主要是加工企业),或者通过跨时间销售赚取利润。固定粮商的玉米主要来自流动粮贩和当地农户(大多是本乡镇范围内的粮贩和农户)。在当地养殖户很少、加工需求很少的地区,固定粮商50)70%的玉米由当地农户直接送来,其余部分由流动粮贩送来;在本地加工需求较大、特别是养殖户很多的地区,固定粮商的粮食除了由本地农户和流动粮贩提供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由外地流动粮贩送来。固定粮商的玉米主要销售给加工企业,也有小部分销售给本地养殖户或经由零售商贩销售给外地养殖户。在玉米短缺的季节,粮商之间也会互调粮源,再销售给本地加工企业,或者将玉米批发给零售粮贩,再经由零售粮贩把玉米卖给本地或外地的养殖户。在加工需求少的地区,还存在粮商把玉米卖给有销售渠道或有资金实力的经纪人,再由经纪人卖给加工企业的情况,然而,在加工企业较多的地区,由于竞争激烈,经纪人无法参与玉米流通。

(二)粮食市场销售链中的利益分配

11农户生产玉米的成本与收益

表2统计了样本农户2009年度种植玉米的成本与收益。农户玉米生产成本主要可分为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由于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差异,不同农户生产成本中物质投入和人工投入差异很大。地块面积较大的Y县A村农户生产玉米物质投入为每亩574元,而在其他几个地块面积较小的村庄,农户每亩物质投入均不足400元。农户玉米种植的人工成本和物质成本存在明显的相互替代作用,物质投入较多的Y县A村农户每亩地的人工投入只有81元,比其他村庄的人工投入水平低200元左右。从调研的四个村庄来看,农户种植玉米每亩成本为641元。气候、土地质量以及农户的经营水平是决定玉米单产的关键因素,而玉米售价高低则主要由销售季节和市场来决定。一般而言,在加工需求多而且距离镇中心较近的地区,农户销售玉米经过环节较少,玉米售价较高。平均而言,扣除农户自有劳动投入成本,2009年调查乡镇农户玉米种植的每亩净收益为277元,单位产品净收益为每公斤0150元,成本收益率为43%。

表2:农户玉米种植投入与产出

Y县Z县

平均

A村B村C村D村生产成本(元/亩)655605604683641

物质投入(元/亩)574364349391475

人工投入(元/亩)81241255292165

总产值(元/亩)941831911922918单位面积产量(公斤/亩)574501542556553出售价格(元/公斤)1.641.661.681.661.66净收益

单位面积净收益(元/亩)286226307239277

单位产品净收益(元/公斤)0.500.450.570.430.50成本收益率(%)4437513543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21流动粮贩效益

流动粮贩是玉米流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常年活跃于地头乡间,极大地方便了农户玉米的销售。表3统计了被调查粮贩的成本与收益情况。流动粮贩的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人力投入两部分。粮贩的物质投入主要包括运输车辆折旧和维修费用以及油耗,人力费用为粮贩收购和销售玉米时付出的劳动。物质投入中,运输油耗费用最高,平均每公斤玉米要112分钱,除去运输费用,粮贩贩卖玉米的毛收益约为每公斤4分钱。但是,粮贩购销玉米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如果扣除他们自有劳动力的投入,粮贩每公斤玉米的净收益只有016分钱左右,净利润微薄。当然,据我们对固定粮商的侧面调查,实际上流动粮贩的效益要稍好于上述基于他们自述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在实际收购过程中,流动粮贩会尽可能利用农户对水分、品质和价格的信息不对称,甚至在称重等环节利用一些技巧谋取一些额外的利益。估计粮贩每公斤玉米的净收益在115)2分钱左右,利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微薄的。

表3:粮贩玉米经销投入与产出

粮贩A粮贩B粮贩C粮贩D平均玉米收购价格(元/公斤)1.641.621.631.681.65

玉米销售价格(元/公斤)1.681.681.691.731.70物质投入(元/公斤)0.010.020.010.010.01劳动力机会成本(元/公斤)0.030.030.040.030.04

单位玉米收益(元/公斤)0.030.040.050.040.04

除去劳动后玉米净收益(元/公斤)-0.010.010.010.010.01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31固定粮商效益

表4统计了样本粮商玉米经销的成本与收益。不同于流动粮贩需要常年在乡村奔波,固定粮商主要在仓储收购点坐收玉米或分发玉米,因此,固定粮商和流动粮贩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获利方式有很大差异。与流动粮贩不同的是,固定粮商的中间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每公斤玉米的运输成本约为0102元,其他成本还包括贷款利息、招待费用、玉米损耗等,固定粮商劳动投入极少,平摊到每公斤玉米上基本可以忽略。如果不考虑通过仓储跨时间赚取利润,仅仅

是静态地看3天内的收购和销售情况,粮商每公斤玉米的平均净收益约2分钱左右。不过,在一些时候,为了资金周转或稳定客户,固定粮商玉米经销短期内也可能出现亏损。这种时候就需要他们通过存储和跨时间销售赚取利润来平衡。总体上,固定粮商的玉米经销也基本上是微利运行,以量取胜。对于资金充裕和仓储设施比较好的固定粮商,相对而言,他们能够更多地通过存储玉米赚取较高的利润,但存储玉米也面临市场风险并需要承担资金成本。

表4:粮商玉米经销投入与产出

粮商A粮商B粮商C粮商D平均玉米收购价格(元/公斤)1.681.701.691.661.67玉米销售价格(元/公斤)1.731.741.701.701.71中间投入(元/公斤)0.030.010.020.020.02单位玉米收益(元/公斤)0.020.03-0.010.020.02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四、总结与讨论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粮食市场逐步建立了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配置手段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自国家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以来,粮食市场不断成熟、发展和完善。研究表明,目前的粮食流通市场中介众多,市场流通通畅,竞争充分,粮贩和粮商的活跃促进了粮食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我国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农户自行远距离运输和销售玉米的交易成本过高,并催生了大量活跃在农村粮食市场中的流动粮贩。流动粮贩通过在乡村的粮食贸易,直接或间接通过固定粮商将农村千家万户与粮食需求方连接了起来。固定粮商在粮食流通市场中主要发挥集散的功能。由于他们拥有资金、社会资源和仓储等优势,他们得以在一定区域内收集分散的玉米,然后将集中的粮食再销售到本地或者外地的玉米用户(主要是加工企业),或者利用他们的库存优势通过跨时间销售赚取利润。从事零售的流通粮贩还通过跨地区贩运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在玉米供需上的不平衡。总之,粮贩和粮商的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粮食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并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不同地区的粮食市场特点产生了各不相同但效率最高的流通方式。另外,流动粮贩和固定粮商的经营效益和利润率也反映了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非常充分的状态。就目前的粮食流通市场来看,无论是流动粮贩还是固定粮商,在行业中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充分的竞争导致我国粮食市场中各粮食流通主体的利润率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高,无论是粮贩还是粮商基本上都是维持一个微利运行的状态。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并充分接受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引导生产的作用。而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断削弱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大大促进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在我们的调查地区,尽管政府部门对粮食收购准入在仓储设施、资金能力、收购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1,但事

15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6规定,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需要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200吨以上的粮食仓储设施;具备一定的经营资金筹措能力,自有资金达到20万元以上;具有水份测定仪、容重器、天平、磅秤等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并且具有相应的粮食检验化验技术人员和保管人员。

实上,这些准入条件并不是很高,或者这些规定的门槛在现实中很容易通过一些策略迂回突破。此外,改革初期,从事粮食收购的个体工商户每年还需缴纳一定的工商管理费用。但现在,调研地区的粮商已经基本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市场准入的放开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大大促进了大量农民进入粮食收购和流通市场,活跃了市场,促进了我国粮食市场发育和成熟。

对于我国粮食市场,我们仍有必要继续强调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避免政策再次出现反复,甚至出现/国进民退0的问题。不可否认,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国家采取必要的临时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甚至管制有一定的必要性。不过近年来,特别是在经历了最近一轮粮食市场剧烈动荡后,政府通过间接方法操纵市场的倾向值得关注。政府垄断导致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玉米加工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事实证明,这样的垄断性政策不仅会严重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既不利于诱导生产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导致财政负担长期化、扩大化,并且也与我们长期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在未来的市场调控中,政府应尽量遵循市场导向改革的方向,坚持/市场主导,调控为辅0的原则。既要防止短期调控政策妨碍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要防止因为短期的市场调控目标而影响长期的改革方向。对于竞争性市场这样的资源分配制度,价格机制在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部门提供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信息时至关重要,国家应尽可能减少政策干预对价格信号的扭曲。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应该更多地通过直接补贴的手段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垄断市场和扭曲市场价格的手段。

参考文献:

陈凯、张晓娟,2005:/入世以来我国饲料粮)))玉米的流通和贸易现状0,5中国禽业导刊6,2005,22。

陈淑祥,2005:/农产品流通影响因素分析0,5乡镇经济6,2005,6。

国家统计局,2009:5中国统计年鉴200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何坪华、杨名远,1996:/农户经营市场交易成本构成与现状的实证分析0,5中国农村经济6,1996,6。

李路平、黄季焜、张林秀,2001:/中国粮食市场建设和改革对市场一体化及生产的影响0,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刘笑然、祝滨滨、刘晓蕾,2008:/工业加工发展对我国玉米供求平衡和流通的影响及对策0,5粮食论坛6, 2008,4。

马凤才、赵连阁,2007:/粮食流通政策与我国粮食流通通道的发展变化分析0,5农业经济6,2007,4。

汤石雨、郭庆海、张充,2006:/吉林省玉米流通成本分析0,5吉林农业大学学报6,2006,1。

王东阳、程广燕、任荣华、韩洁,2008:/玉米生产、流通及加工市场价格调查报告)))从主产区吉林至主销区广东的跟踪调查0,5农业展望6,2008,6。

王修风,2008:/现阶段发展我国粮食流通若干问题的思考0,5中国粮食经济6,2008,6。

武拉平,2002:/中国粮食流通政策改革及流通环节的协调研究0,载秦富等主编:5W 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智先,2008:/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与流通的区域特征及发展趋势0,5农业展望6,2008,8。

(责任编辑:刘承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