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本章课时:9 课时(讲授课时 6 课时,实践教学课时3 课时)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和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明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了解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掌握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发生情形和法律后果。要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法律调整的特点,加深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理论。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民事行为效力的种类

难点: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无效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行为的情形和法律后果

四、本章教学方式、方法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示对民事行为效力种类及各种效力行为的具体情形进行区分,进行各种行为效力的案例讨论。

五、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心意思,用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是实现民事主体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设定、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只有民事主体实施的能够引起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这一特征使民事法律行为与拾得遗失物的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区分开来。

(三)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能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在民法上一般被确认为无效的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二、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实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等。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明示形式

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及视听形式等其他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它又分为一般书面形式和法定书面形式。一般书面形式是指法律只一般地要求行为人用文字符号等来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如常见的书面合同、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等数据电文,往来信件等。一般书面形式,或为当事人约定采用,或为法律规定采用。如果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特殊书面形式是指当事人除了用文字符号表达其意思外,还须经有关机关确认的形式。它一般包括公证形式、鉴证形式、审核登记形式和公告形式等。特殊书面形式除具有证据效力外,还往往具有成立效力及生效效力。

(二)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行为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形式。

1、推定形式。推定形式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作为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例如甲、乙两公司在未订立书面合同的情况下,甲公司向乙公司发货,乙公司接受货物且未提出任何异议的行为可推定为乙公司有购买甲公司货物的意思。此时如果该合同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或强制性规定即可推定双方的买卖合同已经成立且生效。推定行为实际上就是通过行为人实施的积极作为,推定出行为人已做出要达到某种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

2、沉默形式。沉默形式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下,根据法律特别规定判定不作为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例如,依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两个月内未公开表示放弃的,可视为其接受继承。需要说明的是,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否则不作为的默示不能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事法律行为,依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所含意思表示为单方、双方还是多方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作的划分。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仅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可区分为有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无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前者如撤销行为,后者如遗嘱行为。有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须于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法律效力。基于对相对人利益的考虑,法律规定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通常仅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有关行为的后果一般仅使相对人取得权利而不承担相应义务的,如授权行为、赠与行为、遗嘱与遗赠行为等;二是行为人依法或依合同而享有从事单方行为的权利的,如撤销行为、解除行为、追认行为等。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须有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行为又称为契约行为。其特点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相对性。双方民事法律行为通常由两个意思表示构成。在特殊情况下,还须由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构成。如债务转移就必须由债权人、原债务人、债务承担人三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行为又称为共同行为。其特点是存在着多方当事人,且当事人所追求的经济目的是共同的。如成立合伙的合伙协议行为、公司股东会的表决行为等。

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上述区分的意义在于:法律对三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只要行为人一方做出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就成立;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多方民事法律行为一般则需要各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民事法律行为才能成立。

(二)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有无对价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作的划分。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在享有某项权利时,必须偿付对方当事人一定代价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一方为获得货物,而另一方则为获得价金,双方互为对价。需要说明的是,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所要求的对价并非指行为人在经济利益上绝对等同;对价,即有偿性,仅指互为给付。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享有某项权利时,无须给付对方当事人任何代价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赠与合同、借用合同等均为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上述区分的意义在于:1、对行为性质的认定。对于某些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必须是有偿的或无偿的。如买卖合同必须是有偿的,而赠与合同则必须是无偿的。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违反了法律规定,则该行为不能成立或依法转换为另一类行为。

2、对行为效力的认定。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应遵循等价有偿原则,如果出现显失公平的情况,则受损害的一方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无偿民事法律行为则不存在显失公平的认定问题。

3、对行为人责任的认定。由于无偿民事法律行为中承担义务一方未取得相应对价,因此法律对其注意义务的规定较之有偿行为要宽松,承担的民事责任也要轻。

(三)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于意思表示之外是否还必须交付实物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作的划分。

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作为成立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均为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

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要物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保管合同即为要物民事法律行为。

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上述区分的意义在于: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仅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实物才能成立。

(四)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

否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作的分类。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定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

法律行为。例如建设工程合同、票据行为等法律都要求采用书面的形式,就是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采用特别形式而由行为人自由确定行为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民事法律行为均为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上述区分的意义在于: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行为方式。而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不能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行为方式,只能采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定形式,否则就会影响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或效力。

(五)其他分类。除了上述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依据其他标准或方式来划分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依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效果的内容是财产性的还是身份性的为标准,可将其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上有无主从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主行为与从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等等。

第二节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行为具备构成要素的基本要求。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可分为一般成立要件与特别成立要件。

(一)一般成立要件。通说认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当事人。这是民事行为成立须具备的主体要素。任何民事行为不能没有当事人,没有当事人就谈不上意思表示。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有的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只有一人,如立遗嘱人;而有的民事行为须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如合同的当事人。

2、意思表示。这是民事行为得以成立的本质要素。民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意思表示。对一个单独民事行为而言,只需具备一个意思表示即可;而对合同而言,则需数个发生合意的意思表示才能导致民事行为成立。前者如抛弃动产,后者如买卖合同的订立。

3、标的。这是民事行为成立须具备的客体要素。标的是指行为的内容,即行为人通过其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意思表示中的效果意思,决定了民事行为的内容。尽管民事行为的内容是由意思表示中的效果意思决定的,但行为的内容是独立于意思表示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要素。

(二)特别成立要件。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成立某一具体民事行为,除须具备一般成立要件,还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如实践性行为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当事人约定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为合同成立前提的,则采用书面形式为合同成立的特别要件。

二、民事行为的生效

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成立的民事行为在符合法定有效条件时取得法律约束力的事实状态。生效的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同一含义。

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区分的法律概念。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前提。只有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才谈得上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有效的问题。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常常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即在民事行为成立时即具有法律效力。但两者的区别却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质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主要表现了当事人的意志,着眼于民事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构成要素,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而民事行为的生效与否则体现了国家法律对已成立的民事行为是否认可,反映了国家对民事行为的干预。

(二)构成要件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而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则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要求、意思表示真实性要求、行为合法性要求等。

(三)发生时间不完全相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时即为成立,多数民事行为的成立时间是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标志的。而民事行为的生效时间却不能一概而论。如依合同法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生效的民事行为即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力所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就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的实施要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需要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当然,在司法实务中,上述限制并不是绝对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某些习惯所允许的,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小民事行为,如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一般认为是有效的。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合

法有效,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法人的经营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法人只能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活动。

(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因此,它要求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在意志相一致或相符合。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自愿的,任何人都不得强制行为人实施或不实施某一民事行为;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真实的,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外在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其效力取决于将来一定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适应人们生产和生活上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它能把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素的行为人的动机,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附设条件,从而赋予动机以法律意义。

(二)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概念及特点

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指由当事人自愿选定的,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的合法事实。它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事件,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是将来才能发生的事实(未来性)。

2、必须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可能性)。

3、必须是当事人自愿选定的事实(自愿性)。

4、必须是合法的事实(合法性)。

(三)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在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按照条件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是指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之前就成立,但其效力暂时处于停止状态。

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就解除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在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按照某种客观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为标准,可将其划分为附积极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消极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积极条件又称肯定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发生作为条件的内容。积极条件又可以分为积极的延缓条件和积极的解除条件。

消极条件又称否定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事实作为条件的内容。消极条件又可以分为消极的延缓条件和消极的解除条件。

(四)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后,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所附条件的成就与否,由于直接影响到民事行为的生效与失效,因此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应在当事人遵

循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成就或者不成就。为了防止不诚实信用的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恶意促使条件成就或者阻止条件的成就,民法对于条件的成就规定了限制规则,各国法律往往以拟制条款来限制当事人的上述不当行为。如依据我国《合同法》第54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其效力的发生或终止决定于一定期限到来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期限可以是确定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期限,但所附期限必须是当事人任意选定的,而非法定的期限。另外,所附附期限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凡不容附期限的行为附以期限的,民事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无效。例如票据行为不许附不确定的期限。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延缓期限与解除期限。在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按照所附期限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解除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其效力的发生决定于一定期限到来的民事法律行为。延缓期限又称为始期。

附解除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其效力的终止决定于一定期限到来的民事法律行为。解除期限又称为终期。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按照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期限是否确定,可将其划分为附确定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不确定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就确定期限而言,不但期限事实的发生已确定,而且其发生的时期也已确定。

第四节民事行为的效力

一、有效的民事行为

凡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均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民事行为,依法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

二、无效的民事行为

(一)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自始并且绝对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包括几层含义:1、自始无效。2、当然无效。只要民事行为具备无效的事由,则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是否知道,也不论是否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该民事行为都是无效的。3、确定无效。被确认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任何事实都不能使之有效。4、绝对无效。无效的民事行为绝对不发生法律效力,即意思表示的内容绝对不被法律所认可。

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两种形态。民事行为被确认为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参照《合同法》、《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可将无效民事行为作如下分类:

1、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行为一般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但是,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某些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及纯获利益的行为不必经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事后追认,应当认定为有效。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认,未经追认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

2、行为人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依《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时才为无效合同。因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实施的损害其他利益的合同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3、行为人恶意串通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相互串通而实施的有损于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此类行为又包括:(1)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2)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因而法律赋予当事人撤销权的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

1、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所谓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重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而使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一般说来,表意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从而使行为的后果与其真实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可以认定重大误解成立。

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严重违反了公平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在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实施的一方获巨大利益,另一方受重大损失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具有两个法律特征:(1)权利义务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明显的不公平;(2)发生原因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1、因受欺诈、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

4、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四、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行为人主体资格欠缺,因此法律赋予有形成权的当事人自主决定行为有效或无效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已经成立,具有成立效力;2、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因其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当前不发生适合意思表示内容的法律效力;3、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虽当前不发生适合意思表示内容的法律效力,但有发生效力的可能性,其能因事后一定事实的发生而发生法律效力。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种类

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2、无权代理行为。所谓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从事民事行为。无

权代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没有代理权的代理;(2)超越代理权的代理;(3)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无权代理的行为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但经被代理人追认的,仍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3、无权处分行为。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之物或权利的行为,由于实施处分行为的人无处分权,因而一般不产生效力,但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事后取得了处分权的,即可产生处分的效力。

五、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返还财产。返还财产可以分为单方返还或双方返还。双方互有给付的,各自向对方负返还义务;仅一方给付的,他方负返还义务。但如果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则在存在单方故意的情况下,故意的一方应向对方返还财产,非故意的一方已经从对方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应追缴上交国库。返还财产的范围,以全部返还为原则。对方所给付的财产,无论返还时是否存在,原则上返还义务人必须按原数或原价返还。如果原物存在应返还原物,否则应作价偿还;如果原物有损坏但有修复可能和必要,应予修复后返还,或给付相当的补偿;如果对方给付的是劳务、无形财产或其他在性质上不能恢复原状的利益,应以当时的国家定价或市场价格等为标准折合成钱款返还。

(二)赔偿损失。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当事人所承担的责任是缔约上的过失责任。

(三)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此处所谓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双方已经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

(四)其他后果。在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以后,当事人除应承担民事责任外,在特殊情况下,还应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考核要求: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1、识记:(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3)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2、领会: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二、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识记:(1)民事行为的成立的概念。(2)民事行为的生效的概念。(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2、领会:(1)民事行为成立应具备的要件。(2)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三、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识记:(1)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2)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效力。(3)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领会: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3、应用:试举1—2个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实例,并指出他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点。

四、民事行为的效力

1、识记:(1)有效民事行为的概念。(2)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种类。(3)可

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种类。(4)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种类。

2、领会:法律明确规定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及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实践意义及必要性。

3、应用:结合案例确定民事行为的效力提出处理结果。

五、民事法律行为实务

1、实务能力:本章原理在法律事务中的运用。

2、考核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的方式考核。

[本章思考题]

1、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2、简述民事行为的成立条件。

3、论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4、简述附条件民事行为的效力。

5、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6、简述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讲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总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1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欲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通58—61。 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民事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 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民法总则) 3 应是合法行为 民通57: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就具有法律约束力 《法国民法典》:“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等同于法律的约束力!” 实例:甲14岁,中学三年级学生,是在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模范标兵”。一日,甲邻居之老母乙病危,恰其邻居夫妻外出旅游。甲马上抓住这个作雷锋的机会,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甲先垫付的士费、挂号费和部分住院费。后甲向邻居主张给付其垫付的费用。 1 邻居抗辩:甲仅14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不享有无因管理之债的请求权,邻居的抗辩是否成立?

2 如果邻居不但支付了所有费用给甲,且为表彰其善举,将一部笔记本赠与给甲。后甲将笔记本卖给某大学法学院21岁之丙,并交付电脑。而丙迟迟不付款。故甲请求丙返还笔记本。丙抗辩:甲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享有笔记本所有权;并且其不享有解除买卖合同的权利。 无因管理为事实行为,不适用民法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 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接受赠与 其签订的合同属效力未定合同 二法律行为的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指符合民事行为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1 一般成立要件:一切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 (1)当事人;(2)标的:行为的内容;(3)意思表示:一个意思表示,如抛弃;两个意思表示,如合同。 2 特别成立要件:某些民事行为除要具备上述一般要件外,还要符合其他特殊事实要素。(1)要式行为:须采书面形式才成立者,比如融资租赁合同等 (2)要物行为(实践性行为):须交付标的物才成立者,比如保管合同。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符合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又符合法定有效要件,则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1 一般生效要件: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作为民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在现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现代民法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观念的抽象,不仅统辖着合同法、遗嘱法和婚姻法等具体的设权行为规则,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特法律调整制度。 重点问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是难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事行为的成立 意思表示理论,意思表示的瑕疵是难点 民事行为的效力,也是难点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案情:甲15岁,是初三学生。一日放学捡到乙抛弃的电视机,经修理仍能够使用。甲将电视机卖给20岁的丙,价款

200元。甲先交付电视机,并还未付款。就在甲的父母要求丙付款之前,并通知甲的父母其不要电视机。丙在返还电视机的途中,将电视机摔坏,不能显示图像。 问题:本案中有哪些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事实行为 现今大陆法系各国普遍确定了法律行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的采用,表现了法律的抽象化趋势,是立法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同样确认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但与传统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法通则》上,确认了民事行为这一概念,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一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相当于传统民法上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本是民法上的概念,但已被其他部门法所借用。包括宪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诉讼法律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所以法律行为在我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阶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介绍民法学说中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的两种不同观点入手,揭示我国《民法通则》中所体现的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矛盾、缺陷,进而论述摒弃这一学说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可变更可撤销 一、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认识上的分歧 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对法律行为概念的概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而从事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按照这一概括,法律行为的概念中既应包括有效的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还应包括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行为。另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而从事的,必将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依此,法律行为只能是并且永远是有效的,产生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无效行为、可撤销行为及效力不确定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行为。《民法通则》颁布后,我国许多学者转而接受“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的立法定义。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表示行为,传统上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其特征是当事人有意识地要建立或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并通过一定的行为将内心意思表达出来。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缺陷或者违法,即表示行为不合法,该行为就没有法律效力或可以依法撤销其法律效力,传统上称之为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民法通则》中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未能正确揭示法律行为的本质及其内涵和外延”。这一定义并不能将意思表示行为与观念通知行为和事实行为区别开,因为许多事实行为均属于合法行为,“例如遗失物之拾得,标的物之交付等”,它们“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效果”。 我国民法理论中对于法律行为概念上的理解是存在重要分歧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既然是合法行为,理所当然不能包括违法行为;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法律行为只是一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至于它是否合法需作进一步判断,因而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 究竟应仅将传统民法中的“有效的法律行为”称之为法律行为呢,还是应将具有设权意图的一切表意行为统称为法律行为。如果仅以前者为法律行为,当然应确认法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特征;但如果以后者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确认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和设立法律关系意图为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观点,在法理逻辑方面存在诸多自相矛盾和理论缺陷。理由在于:以合法有效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无法解决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效力可撤销行为和效力不确定行为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将法律行为仅仅理解为合法有效行为,则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述一系列处于中间状态的表意行为究竟是否属于法律行为;它们是否适用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则;它们是否可发生法律行为之效力。假如确认此类“不合法”表意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无异于否定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如否认此类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它们显然不应适用法律行为的有关规则,也不应发生法律效力,这同样会否认我国民法中的具体规定。 台湾学者郑玉波曾指出:“法律行为有无效、得撤销及效力未定等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试图以意思表示无效来代替法律行为无效并无实际意义,“意思表示虽不能概括法律行为,但法律行为毕竟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故意思表示无效时,则法律行为即不能有效力”。 依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只有合法的表意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而依据第58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意思表示中,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A、悬赏广告 B、债务免除 C、代理权授予 D、遗嘱行为 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去效力 D、继续有效 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 B、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 D、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 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A、9个月 B、1年 C、2年 D、4年 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A、否定解除条件 B、否定延缓条件

C、肯定解除条件 D、肯定延缓条件 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之用。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A、动机错误 B、表示内容错误 C、表示行为错误 D、传达错误 7、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 B、事实行为 C、民事行为 D、民事法律行为 8、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则( )。 A、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有效 B、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无效 C、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有效 D、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无效 9、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A、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B、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 C、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D、通过享有权利的第三人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10、A公司委托王某去某市B公司购买机械表1000只,王某见B 公司还有电子表可供应,在B公司说明电子表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后,就在购销合同上添加了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王某付款后将机械表和电子表运往A公司途中,2000只电子表被海关以走私品没收。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近2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2年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3分。本章包含3个核心考点:民事行为效力、代理和诉讼时效;对“民事行为效力”、“代理”两个考点的复习宜结合第4章相关考点进行;而“诉讼时效”的有关内容在第6章和第8章中将有进一步的应用。 2015年本章教材新增“代理权滥用的法律后果”;其他考点没有实质性变化。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考点1:民事法律行为(P15) 1.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①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默示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 ②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行为)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可以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 ③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则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

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解释1】在宴会上致贺辞,并不设立、变更或终止任何权利义务,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解释2】事实行为亦会产生法律后果,但该法律后果系由法律直接规定,而非当事人自己主张。 (3)合法行为 【解释】只有合法行为才可能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注意与“民事行为”相区分:民事行为除民事法律行为外,还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2.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①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等。 ②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包括赠与合同)是常见的多方法律行为。 【例题·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多方法律行为;(3)选项BD: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①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是有偿的或者无偿的,如买卖必须是有偿的,而赠与必须是无偿的。 ②有偿民事行为显失公平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而无偿民事行为则不存在显失公平的问题。 ③有偿法律行为的民事责任要重于无偿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应当对买卖标的物的瑕疵承担违约责任,而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原则上不对赠与物的瑕疵承担责任。 ④如果是有偿民事行为,只有在受让人明知的情况下才可以主张合同保全的撤销权;如果是无偿民事行为,则无须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即可主张合同保全的撤销权。 ⑤有偿民事行为,要求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偿民事行为,则对于获得利益的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作要求。 (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法律行为的形式;要式法律行为(如票据行为)要求当事人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否则法律行为不能成立。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例如,借款合同和相应的担保合同) 主法律行为不成立,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亦当然不

第05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

2020年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对“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的起算点”进行了调整。 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考点1】民事法律行为理论(★★)(P23)(2012年单选题、2018年单选题、2019年多选题)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①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授予代理权等。 【提示】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授权的效果;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2018年案例分析题) ②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 ③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三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决议。 【考题1·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双方法律行为;(3)选项BD:立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双方法律行为。 【考题2·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2018年)

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包括不限于) (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①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授予代理权等。 【提示】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授权的效果;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2018年案例分析题) ②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 ③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三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决议。 【考题1·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双方法律行为;(3)选项BD:立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双方法律行为。 【考题2·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2018年) A.债务的免除 B.无权代理的确认 C.房屋的赠与 D.委托代理的撤销 【答案】C 【解析】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委托代理的撤销(选项D)、债务的免除(选项A)、无权代理的追认(选项B)等都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选项C:赠与属于合同行为,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的效果,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①负担行为是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如在买卖合同中,双方订立买卖契约即为实施负担行为。 ②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是典型的处分行为(动产交付行为、不动产登记行为)。 【考点2】意思表示(3级)(2018年多选题)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意思表示中, 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 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 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 B 、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 、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 D 、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 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 )。 A 、悬赏广告 嘱行为 B 、债务免除 C 代理权授予 D 、遗 A 、开始生效 继续有效 B 、开始无效 C 、失去效力 D 、 )。 )。

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 ,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 同即行终止。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 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 之用。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 7 、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 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 、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B 、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 C 、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A 、 9 个月 B 、1 年 C 、2 年 D 、4 年 A 、否定解除条件 B 、否定延缓条件 C 、肯定解除条件 D 、肯定延缓条件 A 、动机错误 传达错误 B 、表示内容错误 C 、表示行为错误 D 、 )。 A 、事件 为 B 、事实行为 C 、民事行为 D 、民事法律行 8、 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 A 、 所附条件无效, 行为有效 B 、所附条件有效, 行为无效 C 、 所附条件有效, 行为有效 D 、所附条件无效, 行为无效 9、 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

第03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最近5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合计 2019年卷12题2分1题1.5分—— 3.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 2018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3题3分1题1.5分—— 4.5分 2017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7题2.5分5分卷21题1分————1分 2016年卷11题1分——1/6题3分4分卷21题1分————1分 2015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2020年本章教材调整了“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本单元考点框架

法律行为效果不 同负担行为 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 为。这种给付义务既可以是作为的(如买卖合同), 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如竞业限制协议) 处分行为 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不需要义务 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这种变动既可以是权利的 产生、也可以是权利的变更或者消灭(物权变动 是典型的处分行为) 类型典型例子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履行一定的程序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票据行为 不要式的民事法律行 为 小额商品零售合同 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主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贷合同,为保证该合同的 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合同,其中借贷合同是主 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 从民事法律行为 类型典型例子 合同当事人是否相互负有对价义务(第4章)单务合同赠与合同 双务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合同成立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是否还要其他现实给付为标准(第4章)诺成合同绝大多数合同 实践合同保管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定金合同 【例题1·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有()。(2019年) A.赠与

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理论意

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理论意 发表时间:2018-05-22T09:37:21.240Z 来源:《知识-力量》3月下作者:朱丽 [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民法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构成要件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鸣。鉴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混淆,文章从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角度出发加以分析,进而探讨明确界定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重大理论意义。 (苏州谨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民法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构成要件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鸣。鉴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混淆,文章从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角度出发加以分析,进而探讨明确界定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重大理论意义。这一界定有利于完善法律行为要件论,有利于理顺构成要件与生效要件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为举证责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理论意义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又称为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民法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它联结着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形成民法学中令人瞩目的独立领域。然而,作为一项年轻的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鸣,构成要件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弄清这一问题在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简而言之,什么样的行为算作是民事法律行为问题,即是民事法律行为构成问题。易言之,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即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所必要的要件,亦称构成要件。它不以具体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和自定标准为依据,而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因此,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某一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当行为人的某一表示行为符合特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其行为构成特定的法律行为;当行为人的具体表示行为不符合任何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观念上将视为法律行为不存在。按照大陆法民法的通常分类,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一般与特别两种。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是指构成一切民事法律行为而需要具备的共同要件。具备一般构成要件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前提。而对于此共同要件,民法学者历来都未达到认识上的统一。有的学者主张一般要件应包括行为人、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内容三项;有的学者主张一般要件应包括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内容两项;也有的学者主 张仅以意思表示为一般构成要件。一般构成要件应包括:1、行为人;2、意思表示;3、设权性。理由如下:其一,尽管有的学者主张“明确了意思表示要素,行为人自己确定,将行为人另纳入法律行为成立要件并无实际意义。”但也应该认识到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民事主体的身份或资格实施的行为,并且必须按照民事活动的准则进行,以此区别于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因此,它成为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人的要素。况且,行为人是一切民事行为必备的共同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民事行为的下位概念,当然也仍需具备。其二,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的确应含有行内容,但意思表示要素已有包含,所以没有必要重复罗列。 其三,意思表示是核心构成要素,而非惟一构成要素。首先,谁都不会否认,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史尚宽先生就曾反复说过,“法律行为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要件,无意思表示不得成立法律行为也。”“意思表示以外的事实虽亦得为法律行为之要件,然不得有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行为。”其次,若主张仅以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一般成立要件,则表明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具有等价性,而意思表示本身不是法律行为,二者不具等价性。上述史尚宽先生之语亦表明意思表示非惟一要件。但不得不承认,意思表示乃民事法律行为之核心必备构成要素:一方面,由于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个人自由主义作为本质规定的,因此意思表示早就被传统民法理论视为法律行为成立时的核心性必备要素;另一方面,与其他必备构成要素相比较,法律行为所生之法律后果,“皆以其意思表示之内容定之。……因此意思表示之问题,遂为法律行为之中心问题焉。” 可见,意思表示惟一要素说是有偏失的。其四,以设权性为法律行为构成要素,有助于区别表意行为中的准法律行为。设权性是指能按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属性。民事法律行为如果不具备这一条,就无法与表意行为相区别,因为后者也具备前两条。例如,催告债务的履行这种准法律行为,如果没有意思表示,就无从进行催告行为本身,因而就不能没有意思表示。但其效力因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按法律规定的内容发生,不能按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所以,准法律行为不能具有像民事法律行为那样,能按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属性,即设权性。可见,民事法律行不仅要具备前两项,也要具备第三项,才能成为区别于其他一切民事行为的独立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构成要件,指某些具体的或特别类型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除须具备一般构成要件外,还应具备的特别的事实要素。从理论上说,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仅仅是一种抽象,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至多仅表明某一表意行为符合法律构成要件的基本条件,而在实践中,在多数情况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民事法律行为,不仅要依据一般构成要件,更要依据特别构成要件。在民法理论中,民事法律行为特别构成要件主要有三种。 1、合同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 合同行为的成立除需有基于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意思表示外,还需有合意要件,即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史尚宽先生指出:“契约为二个以上意思表示之一致,故契约之特别(成立)要件为意思表示一致。” 2、要物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 要物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需以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该行为的成立除需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外,还需有一方当事人标的物的交付行为。在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此类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要物合同行为,如运输法律行为,它还要具备标的物转移的条件。 3、要式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 要式行为的成立,除具备一般成立要件外,其意思表示还须具备采用特别表意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的特别成立要件。如遗嘱行为等以书面形式为特别要件,婚姻行为等以登记形式为特别要件。

第 二 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考点复习】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1.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推定形式。 (4)沉默形式。 【考点复习】无效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有: (1)自始无效。 (2)当然无效。 (3)绝对无效。 2.无效民事行为有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的区别。 【考点复习】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民事行为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是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即为有效。 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1)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1)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 (3)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 (1)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当事人之间故意合谋实施的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浅谈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完善

浅谈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发 展完善 ( 作者:潘玮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事法律行为也出现了很多制度上的缺陷,对我国民法的实施及当事人利益的保护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主要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民事法律行为;问题;完善 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至罗马法产生以前,在公元前二十世纪,《苏美尔法典》等对买卖、租赁、婚姻、收养等行为进行了相关规定。在早期罗马法中,其实并没有法律行为的概念,但在罗马法

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罗马法对遗嘱、契约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就罗马法的相关制度而言,虽然具有较强的形式化和身份化特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罗马法的颁行,为法律行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法律行为最早产生于德国注释法学派,在罗马法基础上,注释法学派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法律行为理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颁布,对法律行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民法典》成为法律行为理论研究的最系统的一部法典。 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来看,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我国《民法通则》中最基础的概念,是我国根据司法工作的需要而创建的。就法律行为而言,法律行为概念从大陆法系国家传入我国。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对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准确界定。在《民法通则》中,将法律行为定义为: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及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我国民法学者对于法律行为的认识不一,民事法律行为和法律行为混为一谈的情况比较普遍,但都将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创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矛盾的解决,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学领域发生了重要变化,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深化和发展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和认识。 随着我国法学学科的发展,法律行为的概念在法学部门中广泛应用,法律行为已不单纯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应不断扩展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内涵,深入研究法学领域的民事法律行为,促进我国法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论民事法律行为

论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的合法行为,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行为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在本质上最系统、最充分地体现了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要求。法律行为的自由,一方面是排除国家等权利对法律的干涉,另一方面是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信赖。法律行为不具体规定行为人应做的事,而是对行为是否合法进行一般判断,确定行为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还是效力待定的法律效果,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表示要素和其他事实要素构成的。意思表示包括意思和表示。行为人需要有效果意思、行为人决定发表效果意思、表示行为以及表示效果意思通过明示或默示形式方可完成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了构成要素的事实状态即可视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而当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时发挥法律效力即可看作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有些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前,会有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负担的民事法律行为等,我们统称为附款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完成额外附加的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方可生效。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后,根据民事行为是否引起行为人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不同状况,分为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效力待定四种状态。认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而实施的民事行为称为“无效民事行

为”;(2)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针对欠缺有效条件而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称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3)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有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作出追认或者拒绝的意思表示使之有效或无效的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称为“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有效即可成为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确定有效。在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过程中,约定某种客观情况作为所附条件或所附期限而影响其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约定条件的叫做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而约定期限的即为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确定无效,是指民事行为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根本不能发生当事人意思表示追求的法律效果。民事法律行为因行为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但纯获利的行为有效。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包括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意思表示自由受限也会使民事行为无效,如收到胁迫损害国家利益。 民事行为效力可变更可撤销,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欠缺非根本性的生效要件。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由于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示公平几种造成的。受害人可以基于撤销权与可变更的权利对民事行为作为或不作为,若不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表示,则视为行为有效。 民事行为效力待定即效力并未确定,需要第三人表示辅助。无权处分、无权代理、债务承担超越民事行为能力实施行为均属于效力待定,需

第八章 民事行为

第八章民事行为 一、填空题 1.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 2.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 3.根据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民事行为可分为和。 4.根据民事行为的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条件,民事行为可分和。 5.附生效条件的民事行为,自条件时生效。 6.在可撤销民事行为中,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7.代理权欠缺民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内予以追认。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性行为的是()。 A.买卖行为 B.租赁行为 C.借用行为 D.赠与行为 2.根据是否须采用某种特定形式,民事行为可分为()。 A.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B.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 C.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 D.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3.甲与乙订立一赠与合同,其中约定,若乙未考上大学,甲给予乙5000元助乙参加就业培训。该民事行为属于()。 A.附消极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 B.附积极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 C.附消极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D.附积极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4.李甲将其价值500元的山地车赠与11周岁的侄子李乙,该行为属于()。 A.无效民事行为 B.可撤销民事行为 C.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D.有效民事行为 5.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 A.当然无效 B.仍然有效 C.经修改后有效 D.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决定是否有效 6.根据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民事行为可分为()。 A.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 B.主行为与从行为 C.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 D.单方行为与双方或多方行为 7.杨某15周岁,智力超常,大学三年级学生。杨因有某发明,而与刘某达成转让该发明协议。该转让协议的效力如何?() A.该转让协议有效 B.该转让协议效力未定 C.该转让协议无效 D.该转让协议可撤销 8.甲为一乘客(老烟民,熟知烟的价格),乙为一小贩。乙在火车车厢收卖:“红塔山香烟,10元钱一条。”甲欣然买之。经查,该烟为假烟。甲与乙之间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 A.无效民事行为,理由为欺诈 B.可撤销民事行为,理由为欺诈 C.无效民事行为,理由为违反法律规定 D.有效民事行为,理由是双方达成合意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正解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正解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之三 李小华? 内容提要: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名实相符的理解应是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的,具有民事法律意义(或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文中对如何理解这一表述、其外延如何及与相关概念关系做了分析。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内涵外延民事行为适法行为 Abstract: Civil juristic act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civil law. It should be the act concerning with the will of the party and have the civil law meaning (or produce the civil juristic effect) in reality as well as in name. The text will tell how to analysis it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and relation with the related concept. Key words: Civil juristic act. Connotation, Denotation, Civil act, Proper act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其内涵与外延到底如何,存在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仅指合法行为【1】,有的认为仅指表意行为【2】。笔者曾撰文批驳这两种观点,做了破的工作。该两文认为将其理解为合法行为不妥,作此理解虽有民法通则的支持但与传统的民法理论相背,也与法理学不符。【3】理解为表意行为也不当,做此理解虽有传统民法理论的支持(实是误译所致),即不符合语言学、逻辑学的规则,也与生活逻辑不符,还与法理学等法学其它学科的学者的理解不一致(并顺势得出了"民事法律行为""名""实"相符的含义)。【4】如此一来,若固守传统的理解,则民事法律行为一语只能成为民法学者能读懂的词。不仅不能为老百姓接受,甚至法学其他学科的学者都会误解,那应该是不成功的,不是民法学者所希望的。虽然民法博大精深,汇集了人类智慧的成果,但"法学应是通俗易懂的,因为它本应具有大众的品格,本应掌握在老百姓手中"【5】。因此,应还民事法律行为的真面目,予以名实相符的正确理解。本文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算做"立"的工作。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 在笔者前文所及的两篇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是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的,具有民事法律意义(或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属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 其特点是: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是表现于外部的作为或不作为,仅仅是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而没有通过外部动静表现出来的,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与意志有关的行为,即是受人的意志控制的行为,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行为如条件反射、梦游等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实施的行为,也即民事法律行为的实施者是当事人。有些行为虽然是人的有意志的行为,但不是当事人实施的,即便有民事法律意义,也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比如法院的离婚判决,虽然在当事人间产生婚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终止的法律效果,但因其是法院做出的行为,不是当事人做出的,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4、民事法律行为是具有民事法律意义的行为或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民事法律性"或简称为民事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该行为是受法律调整的,因而是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这是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区别标准。一行为若不具备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课后作业)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侵权行为属于法律行为 B.非法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C.抛弃动产的行为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行为 D.友谊关系、爱情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 2.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事实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 B.遗嘱行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C.向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能生效 D.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即采用到达主义 3.2012年1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了一台价值50万元的A机器设备,为此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票面金额为4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定剩余的10万元价款于交货后的10日内付清,并以甲公司现有的B机器设备设定抵押担保。后乙公司按期交货,因为业务发展需要乙公司决定免除甲公司的10万元债务。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的机器设备买卖行为是有偿的法律行为 B.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票据的行为属于要式法律行为 C.甲公司提供抵押担保的行为属于从法律行为 D.乙公司免除甲公司10万元债务的行为属于双方法律行为 4.甲、乙、丙、丁均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相关规定,下列各项,关于甲、乙、丙、丁实施的民事行为效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订立的遗嘱,有效 B.乙购买价值5元的削笔刀,有效 C.丙接受赠与、奖励等纯获益的行为,有效 D.丁订立《合同法》规定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效力待定 5.公务员甲欲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其一套房屋。某乙找到甲,欲出价70万元,甲拒绝。乙说:“我有你接受请客送礼的证据”,甲当真,便以70万元的价格卖给乙。乙实际并无甲接受请客送礼的证据。关于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存在乘人之危的行为,属于可撤销合同 B.存在欺诈行为,属于可变更、撤销合同 C.存在胁迫行为,属于可变更、撤销合同 D.存在重大误解,属于可变更、撤销合同 6.2013年11月11日,北京西单某商场营业员刘某,将一对价值20万元的情侣对戒(每个标价10万元),误以为是一对10万元卖给了宋某。根据相关规定,该民事行为属于()。 A.有效民事行为 B.无效民事行为 C.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D.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7.下列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新增内容出题) A.民事行为不因违反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而无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